中国美术史论文
题目: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几何造型及其规律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专 业:建筑学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几何造型规律 摘要: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随冶铸技术的提和历史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时代的差别。从商代早期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可以在青铜器表面铸造出成熟的纹饰。如果当时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就应该与同时期玉器的纹饰相一致。但从出土的情况看,玉器纹饰落后于青铜器,始终显得与其不同步。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做相应的范铸模拟实验后,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一般属于几何造形,是普通人较容易操作的,基本不需要绘画技能。本文以商周青铜器中乳钉纹的制作工艺为例,说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属于几何造形。
关键词:夏商周 青铜器 范铸工艺
一、商周青铜器造型艺术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随冶铸技术的提和历史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时代的差别。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坡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器形有鼎、越、觚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形丰富,流行装饰各种纹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等。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錾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El 趋简率。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及史墙皿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物。
二、几何纹样的分析
西周以前至夏代青铜器的纹饰,多是在范面进行手工制作的。春秋以后,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大多不需要再在泥范表面进行手工制作纹饰。所以,本文中所谓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主要是指西周及其以前青铜器的纹饰制作工艺技术。
经研究证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多是在范面制作的,其起稿的方法类似今天的机械制图。自商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成熟之时,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什么种类的青铜器,只要铸有纹饰,多讲究左右对称。在商早期至商中期青铜器的纹饰中,只有主纹没有地纹,且可以看到纹饰以鋬或扉棱为中心左右对称。到了商晚期,纹饰分出了主纹和地纹,但还是一样讲究左右对称。这种左右对称的思想本身就是机械造型的思想,这与器物形体的造型思想也是相一致的。人们采用了机械造型的方法制作出了青铜器的模,在模的制作过程中,自然会包括几何造形思想。那么,也就是可以采用几何造形的方法制作纹饰。不论有无绘画技能,只要采用一般人都能操作的几何造形方法,就可以在泥范表面制作纹饰。下面,以商代青铜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乳钉纹,作为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形标本,进行讨论与研究。
(1)乳钉
最早将乳钉作为纹饰铸造在青铜器表面的, 似乎是陕西城固出土的簋,但此簋腹部一周只有横向一排乳钉,这里的乳钉似乎是作为点缀的。到商晚期的青铜器表面,已经有了大量的乳钉纹,多为横向五排乳钉,这明显是作为主纹饰进行制作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以乳钉纹作为主纹饰的青铜器逐渐增多。此时,不光簋有乳钉纹,许多圆形鼎也铸造了乳钉纹,但还是铸有乳钉纹的簋为数最多。图一为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藏乳钉雷纹簋[2],此簋为三分法制模、制范。白色箭头所指之处是三等分纵向分范的其中一处,可看到有一条合范的铸造披缝,并可看到由于合范时错位而造成的左边高右边低。纵观商晚期到西周之间的圆形簋,分别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及六分法制模、制范。例如此簋采用了三分法制模,就说明此簋是用了三块范对合后浇铸而成。那么,在此簋的一周,就会存在三条等分的纵向铸造披缝。如果是采用了四分法制模,浇铸出的簋一周必然会留下四条等分的纵向铸造披缝。采用六分法的, 可依此类推。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浇铸的范可以根据需要分,但浇铸出的纹饰却是完整的。
(2)田字格
图中为宝鸡市下马营旭光村出土的商晚期簋,在此簋一周可看到有六条纵向的铸造披缝,说明此簋采用了六分法制模及制范。由六块范对合浇铸的簋,自然会产生六条铸造披缝。在两个白色箭头所指的范围内,可看到有两条披缝,每条披缝上都各有两个乳钉。由于范面的尺寸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下
两个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所以,此簋就采用了两个竖“田”字方格叠压的方法,用以缩短纹饰面积。这既是乳钉纹制作的机动性,又是规律性。其规律很明显,都是竖“ 田” 字方格的一角顶着披缝。这种方格的叠压排列相对少,但并非绝无仅有。当然,也可以向两边退一格,形成一个接一个完整的竖“田”字方格排列,这样就延长了方格在范面的尺寸,关键是依照范面的宽度而定。如果再将竖“田”字方格纵向或横向的尺寸拉申或压缩,就又可以根据泥范表面的实际面积,将线图恰到好处地画满范面,并实现两块范面的完整对接。
如果把乳钉纹制作的进步看成是技术的进步,倒不如看成是平面几何应用的进步。绘画是现代名词,几何造形亦是现代名词。与绘画相比,将几何造形安到商周先民的身上似乎更为贴切。
上图中有两个商晚期鼎,左边为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右边为河南安阳孝民屯南1118号墓出土的告宁鼎。可看到左边鼎的腹部中心有一条纵向披缝,如白色箭头所指之处一样,这条披缝本应与足的外侧中心为一条垂直的线。整条足的一周呈现了加工态,是将原有的披缝打磨加工掉了,因为商代三足圆形鼎的分型部位多应该在足的外侧中心,即此鼎的披缝处。由此可见,鼎腹部乳钉纹的分型方法与上述簋腹部乳钉纹的分型方法完全一致,也是以分型的披缝为中心, 并且亦是在分型线上有两个乳钉。再看右边的鼎,两个白色箭头所指范围内,为此鼎的两条纵向铸造披缝,即一块范的面积。通过标示的五条白线,可看到此鼎两个足之间有四个完整竖“田”字方格。这就可以说明,此鼎在浇铸前,每块范面都有四个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其实左右两个鼎的乳钉纹排
列完全一样。与左鼎完全相同的是,右鼎也是在每个分型线上各有两个乳钉。观察其他出土的乳钉纹青铜器我们注意到一个规律,一般情况下,凡采用三分法的青铜器如三足圆鼎等,每两条披缝之间一般会有四个完整竖“田”字并排连接;凡采用四分法的青铜器,如许多圆形乳钉纹簋,每两条披缝之间一般会有三个完整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为在相同直径的前提下,分范越多,范面的宽度就会越短。
前面所举出土乳钉纹簋及乳钉纹鼎的实例,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出土的,也并非一人制作。虽然出土地各不相同,但制作乳钉纹的工艺却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他们可能远隔千里,但他们都是华夏人,处在同一个文化圈里的人,其形象思维是一样的,都应该掌握了相同的纹饰排列规律,才可能制作出一样结构一样效果的青铜器纹饰。其实这种规律及这种纹饰制作的工艺技术并不复杂,是一般都较容易掌握的。因为不论工匠有没有绘画的技能, 只要按形象思维制作方形样板,拓在泥范表面画出格子及线条,就可以制作出乳钉纹。对于一般人而言,只需要看看别人的操作,就可以自己操作了。图十一是我们在制作乳钉纹泥范的场面一角。在这些参与操作的人里,除一人为管理者,其余都是打工者。他们并没有制作过这种泥范,只是在操作前,我们先剪好了样板,拓在一块泥范表面进行画稿、压槽、压乳钉等,给大家做示范看一遍制作工艺后,大家就可以较顺利地进行操作了,并没有出现十分难学的事情发生。如果没有掌握乳钉纹制作的规律,那么看满身乳钉纹的青铜器就会很复杂,甚至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当掌握了乳钉纹的制作规律后,再看乳钉纹的排列并不复杂, 而是十分简单。本文只是讨论了竖“田”字方格的排列规律,因为这是成熟了的商晚期乳钉纹制作技术。在此之前,再简单的技术,都会有个发明及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商晚期偏早的时期,还存在别的乳钉纹排列规律。如在一些商代瓿的乳钉纹饰中,具有竖“ 口” 字方格的横向三排乳钉排列,这可能就是乳钉纹作为主纹饰的开始,显示出乳钉纹制作技术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是竖“日”字长方格的错位排列,即横向四排乳钉的排列,显示出乳钉纹制作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些也都属于几何造形,也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制作时代上,都早于横向五排乳钉的青铜器。
结尾
我们就是采用了几何制图方法,顺利地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斝、鼎、簋、尊等纹饰。根据乳钉纹的制作规律,也顺利地制作出了乳钉纹鼎。在本文中,虽然是以乳钉纹来说明几何造形及其纹饰规律,但青铜器上的雷纹、火焰纹,甚至龙纹、虎纹等一些主纹的造形,仍然属于几何造形 [5]。尽管我们的工作人员并不具有绘画的技能,但采用这种规律性的几何造形工艺,我们都能较顺利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纹饰。所以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绘画技能,而是采用了最原始的几何造形方法,制作出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研究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仅需要研究形体的制作,还要研究纹饰的制作, 这既属于文化亦包含技术。因此,在研究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研究纹饰制作技术。周原博物馆为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范铸技术,新成立了青铜范铸研究所,旨在研究青铜时代的范铸技术,这一举动必将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 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 [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 2 ] 中国青铜器全集商4 [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9 .
[ 3 ] 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 [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中国美术史论文
题目: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几何造型及其规律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专 业:建筑学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几何造型规律 摘要: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随冶铸技术的提和历史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时代的差别。从商代早期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可以在青铜器表面铸造出成熟的纹饰。如果当时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就应该与同时期玉器的纹饰相一致。但从出土的情况看,玉器纹饰落后于青铜器,始终显得与其不同步。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做相应的范铸模拟实验后,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一般属于几何造形,是普通人较容易操作的,基本不需要绘画技能。本文以商周青铜器中乳钉纹的制作工艺为例,说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属于几何造形。
关键词:夏商周 青铜器 范铸工艺
一、商周青铜器造型艺术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随冶铸技术的提和历史的发展也存在不同时代的差别。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坡盘龙城出土者为代表,器形有鼎、越、觚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形丰富,流行装饰各种纹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等。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錾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El 趋简率。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及史墙皿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物。
二、几何纹样的分析
西周以前至夏代青铜器的纹饰,多是在范面进行手工制作的。春秋以后,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大多不需要再在泥范表面进行手工制作纹饰。所以,本文中所谓的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主要是指西周及其以前青铜器的纹饰制作工艺技术。
经研究证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多是在范面制作的,其起稿的方法类似今天的机械制图。自商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成熟之时,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什么种类的青铜器,只要铸有纹饰,多讲究左右对称。在商早期至商中期青铜器的纹饰中,只有主纹没有地纹,且可以看到纹饰以鋬或扉棱为中心左右对称。到了商晚期,纹饰分出了主纹和地纹,但还是一样讲究左右对称。这种左右对称的思想本身就是机械造型的思想,这与器物形体的造型思想也是相一致的。人们采用了机械造型的方法制作出了青铜器的模,在模的制作过程中,自然会包括几何造形思想。那么,也就是可以采用几何造形的方法制作纹饰。不论有无绘画技能,只要采用一般人都能操作的几何造形方法,就可以在泥范表面制作纹饰。下面,以商代青铜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乳钉纹,作为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形标本,进行讨论与研究。
(1)乳钉
最早将乳钉作为纹饰铸造在青铜器表面的, 似乎是陕西城固出土的簋,但此簋腹部一周只有横向一排乳钉,这里的乳钉似乎是作为点缀的。到商晚期的青铜器表面,已经有了大量的乳钉纹,多为横向五排乳钉,这明显是作为主纹饰进行制作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以乳钉纹作为主纹饰的青铜器逐渐增多。此时,不光簋有乳钉纹,许多圆形鼎也铸造了乳钉纹,但还是铸有乳钉纹的簋为数最多。图一为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藏乳钉雷纹簋[2],此簋为三分法制模、制范。白色箭头所指之处是三等分纵向分范的其中一处,可看到有一条合范的铸造披缝,并可看到由于合范时错位而造成的左边高右边低。纵观商晚期到西周之间的圆形簋,分别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及六分法制模、制范。例如此簋采用了三分法制模,就说明此簋是用了三块范对合后浇铸而成。那么,在此簋的一周,就会存在三条等分的纵向铸造披缝。如果是采用了四分法制模,浇铸出的簋一周必然会留下四条等分的纵向铸造披缝。采用六分法的, 可依此类推。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浇铸的范可以根据需要分,但浇铸出的纹饰却是完整的。
(2)田字格
图中为宝鸡市下马营旭光村出土的商晚期簋,在此簋一周可看到有六条纵向的铸造披缝,说明此簋采用了六分法制模及制范。由六块范对合浇铸的簋,自然会产生六条铸造披缝。在两个白色箭头所指的范围内,可看到有两条披缝,每条披缝上都各有两个乳钉。由于范面的尺寸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下
两个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所以,此簋就采用了两个竖“田”字方格叠压的方法,用以缩短纹饰面积。这既是乳钉纹制作的机动性,又是规律性。其规律很明显,都是竖“ 田” 字方格的一角顶着披缝。这种方格的叠压排列相对少,但并非绝无仅有。当然,也可以向两边退一格,形成一个接一个完整的竖“田”字方格排列,这样就延长了方格在范面的尺寸,关键是依照范面的宽度而定。如果再将竖“田”字方格纵向或横向的尺寸拉申或压缩,就又可以根据泥范表面的实际面积,将线图恰到好处地画满范面,并实现两块范面的完整对接。
如果把乳钉纹制作的进步看成是技术的进步,倒不如看成是平面几何应用的进步。绘画是现代名词,几何造形亦是现代名词。与绘画相比,将几何造形安到商周先民的身上似乎更为贴切。
上图中有两个商晚期鼎,左边为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右边为河南安阳孝民屯南1118号墓出土的告宁鼎。可看到左边鼎的腹部中心有一条纵向披缝,如白色箭头所指之处一样,这条披缝本应与足的外侧中心为一条垂直的线。整条足的一周呈现了加工态,是将原有的披缝打磨加工掉了,因为商代三足圆形鼎的分型部位多应该在足的外侧中心,即此鼎的披缝处。由此可见,鼎腹部乳钉纹的分型方法与上述簋腹部乳钉纹的分型方法完全一致,也是以分型的披缝为中心, 并且亦是在分型线上有两个乳钉。再看右边的鼎,两个白色箭头所指范围内,为此鼎的两条纵向铸造披缝,即一块范的面积。通过标示的五条白线,可看到此鼎两个足之间有四个完整竖“田”字方格。这就可以说明,此鼎在浇铸前,每块范面都有四个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其实左右两个鼎的乳钉纹排
列完全一样。与左鼎完全相同的是,右鼎也是在每个分型线上各有两个乳钉。观察其他出土的乳钉纹青铜器我们注意到一个规律,一般情况下,凡采用三分法的青铜器如三足圆鼎等,每两条披缝之间一般会有四个完整竖“田”字并排连接;凡采用四分法的青铜器,如许多圆形乳钉纹簋,每两条披缝之间一般会有三个完整竖“田”字方格并排连接。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为在相同直径的前提下,分范越多,范面的宽度就会越短。
前面所举出土乳钉纹簋及乳钉纹鼎的实例,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出土的,也并非一人制作。虽然出土地各不相同,但制作乳钉纹的工艺却是一样的。这就说明,他们可能远隔千里,但他们都是华夏人,处在同一个文化圈里的人,其形象思维是一样的,都应该掌握了相同的纹饰排列规律,才可能制作出一样结构一样效果的青铜器纹饰。其实这种规律及这种纹饰制作的工艺技术并不复杂,是一般都较容易掌握的。因为不论工匠有没有绘画的技能, 只要按形象思维制作方形样板,拓在泥范表面画出格子及线条,就可以制作出乳钉纹。对于一般人而言,只需要看看别人的操作,就可以自己操作了。图十一是我们在制作乳钉纹泥范的场面一角。在这些参与操作的人里,除一人为管理者,其余都是打工者。他们并没有制作过这种泥范,只是在操作前,我们先剪好了样板,拓在一块泥范表面进行画稿、压槽、压乳钉等,给大家做示范看一遍制作工艺后,大家就可以较顺利地进行操作了,并没有出现十分难学的事情发生。如果没有掌握乳钉纹制作的规律,那么看满身乳钉纹的青铜器就会很复杂,甚至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当掌握了乳钉纹的制作规律后,再看乳钉纹的排列并不复杂, 而是十分简单。本文只是讨论了竖“田”字方格的排列规律,因为这是成熟了的商晚期乳钉纹制作技术。在此之前,再简单的技术,都会有个发明及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商晚期偏早的时期,还存在别的乳钉纹排列规律。如在一些商代瓿的乳钉纹饰中,具有竖“ 口” 字方格的横向三排乳钉排列,这可能就是乳钉纹作为主纹饰的开始,显示出乳钉纹制作技术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是竖“日”字长方格的错位排列,即横向四排乳钉的排列,显示出乳钉纹制作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些也都属于几何造形,也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制作时代上,都早于横向五排乳钉的青铜器。
结尾
我们就是采用了几何制图方法,顺利地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斝、鼎、簋、尊等纹饰。根据乳钉纹的制作规律,也顺利地制作出了乳钉纹鼎。在本文中,虽然是以乳钉纹来说明几何造形及其纹饰规律,但青铜器上的雷纹、火焰纹,甚至龙纹、虎纹等一些主纹的造形,仍然属于几何造形 [5]。尽管我们的工作人员并不具有绘画的技能,但采用这种规律性的几何造形工艺,我们都能较顺利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纹饰。所以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者,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绘画技能,而是采用了最原始的几何造形方法,制作出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研究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仅需要研究形体的制作,还要研究纹饰的制作, 这既属于文化亦包含技术。因此,在研究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研究纹饰制作技术。周原博物馆为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范铸技术,新成立了青铜范铸研究所,旨在研究青铜时代的范铸技术,这一举动必将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 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 [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 2 ] 中国青铜器全集商4 [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9 .
[ 3 ] 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 [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