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1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讲,史学这一文化事物在世界范围内的

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三种形态:西方史学、中东伊斯兰史学和

中国史学。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整体运动开始之前,这三种

类型的史学几乎是独立发展的,并且以其各自的风格和精神,

影响着、哺育着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对各自文

明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从比较的观点来看,史

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与伊斯兰世界迥然

不同,而且也与西方世界大相径庭。这一点早已为中外学者所

注意。

历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基石,是其最为核心的部分

之一。任何一个传统的中国人,都要经过史学之风的吹拂,接

受史学之雨的沐浴。如果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

姓,他一定会听过用种种形式包装起来的历史故事、历史演义

或历史戏剧。如果他是一个文士,他一定要从小就开始阅读

《史记》和《汉书》之类的史学著作,而且一定要在浩如烟海

的历史书籍中获得最起码的历史知识,以期能够对深奥、晦涩

的古代经典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可是他进入仕途的第一个需要

克服的知识难关。如果他由于种种机缘已经跃入龙门,在他漫

长的宦海生涯中,他也一定要在茶余饭后或官宦之暇阅览史

第 1 页

部,汲取营养,因为宦海生涯所必需的经验、智慧,差不多都

白纸黑字写在史部著作之中。如果他贵为人主,年复一年的

“日讲”和“经筵”,就是为他专门开设的知识大餐,而组成这

一道又一道大餐的基本原料,就是关涉兴亡之道和治乱之由的

历史知识。如果说以《圣经》和《古兰经》为核心的宗教读物

是生活在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人们的最主要精神食粮,那么

对于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基本的精神食粮则是

史学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是中华智慧的活水源头。

说到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

楚,这本薄薄的小书也只能从几个方面对这层关系加以粗略的

梳理。我们在梳理这层关系时,大致遵循如下的思路:

其一,中国史学之所以能够在传统文化舞台上扮演如此重

要的角色,既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有关,也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自身结构有关。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的相互渗透,才使

得史学这一文化中的文化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而且也在

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广泛而又深刻地漫延开来。导致并持续

维系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相互渗透的中介机制,便是民族的心

理文化背景。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由血缘根基演化而来的

先崇拜、再由祖先崇拜而发展起来的宗庙祭祀文化,培育出举

世无双的尚史传统和尊史风尚。这一传统和风尚一方面导致了

后世政治生活中对“殷鉴”的重视,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中国文

化中独特的“前喻型”基调。两者的交汇,遂使得史学成为一

门特殊的知识门类,一门上可以关乎国家兴亡、下可以关乎个

第 2 页

人人生价值的学问。本书除在第一个专题中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之外,其他专题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到这一问题。

其二,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史学渊源于上古的巫

术文化。史官文化在与巫官文化的分离过程中,一方面剥离了

其原先的神秘面纱,另一方面又无法从根本上割断其自身的文

化因缘。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精神,都可以或多或少、或明或

暗地从这一文化因缘中获得理解。本书第二个专题就是要重点

解读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的这种风云际会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若

干重要的文化信息。

其三,在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领域,与史学关系最为密切

的就是经学。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史学与经学不仅难分

难舍,而且时有交叉和重叠。本书的第三个专题就重点讨论这

个问题,以期从一个动态的角度给经史关系重新定位,并借以

阐述不同时期经史关系的演变对史学文化的影响。

其四,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显学”,之所以能

够成为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是与其自身的功能密切相关的。

大致而言,中国传统史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功能

(包括政治借鉴和道德教化),另一个就是文化功能(既是民族

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塑造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本书的四、

五、六各专题即围绕史学的这两大功能展开,其中既有宏观的

概述,也有微观的分析。

其五,中国传统史学门类众多,几乎涉及到不同时期社会

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影响着中

国人的生活态度、社会观念、价值理想、民族意识、思维方式

第 3 页

和人生境界。本书的第七至十四各专题,就是置身于中国传统

史学各个分支(如民族史、人物传记、地方志、家谱等)的发

展历程,具体而细微地分析传统史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对中

国整个人文世界的深刻影响,并讨论了传统史学观察历史的各

种视野以及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之路。

最后,中国传统史学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还深

刻地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史学及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之

前,东亚的日本和朝鲜以及南亚的越南等国的史学,都在很大

的程度上受到中国史学的滋养和雨露。因此,可以毫不夸

张地

说,没有中国传统史学,也就没有东方史学。如果说中国传统

史学是东方史学的基本内核,那么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

本、朝鲜和越南的史学则是外缘。基于这个内核与外缘基础之

上的东方史学,不仅是古代灿烂的东方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鲜

艳夺目的奇葩,而且也是滋养和丰富东方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资

源。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传统、并发挥出如此重要作用的中国

史学,也一定会以其独到的人文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

和发展过程中作出新的贡献。本书的十五和十六两个专题的旨

趣即在于此。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讲,史学这一文化事物在世界范围内的

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三种形态:西方史学、中东伊斯兰史学和

中国史学。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整体运动开始之前,这三种

类型的史学几乎是独立发展的,并且以其各自的风格和精神,

影响着、哺育着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对各自文

明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从比较的观点来看,史

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与伊斯兰世界迥然

不同,而且也与西方世界大相径庭。这一点早已为中外学者所

注意。

历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基石,是其最为核心的部分

之一。任何一个传统的中国人,都要经过史学之风的吹拂,接

受史学之雨的沐浴。如果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

姓,他一定会听过用种种形式包装起来的历史故事、历史演义

或历史戏剧。如果他是一个文士,他一定要从小就开始阅读

《史记》和《汉书》之类的史学著作,而且一定要在浩如烟海

的历史书籍中获得最起码的历史知识,以期能够对深奥、晦涩

的古代经典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可是他进入仕途的第一个需要

克服的知识难关。如果他由于种种机缘已经跃入龙门,在他漫

长的宦海生涯中,他也一定要在茶余饭后或官宦之暇阅览史

第 1 页

部,汲取营养,因为宦海生涯所必需的经验、智慧,差不多都

白纸黑字写在史部著作之中。如果他贵为人主,年复一年的

“日讲”和“经筵”,就是为他专门开设的知识大餐,而组成这

一道又一道大餐的基本原料,就是关涉兴亡之道和治乱之由的

历史知识。如果说以《圣经》和《古兰经》为核心的宗教读物

是生活在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人们的最主要精神食粮,那么

对于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基本的精神食粮则是

史学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是中华智慧的活水源头。

说到史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

楚,这本薄薄的小书也只能从几个方面对这层关系加以粗略的

梳理。我们在梳理这层关系时,大致遵循如下的思路:

其一,中国史学之所以能够在传统文化舞台上扮演如此重

要的角色,既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有关,也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自身结构有关。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的相互渗透,才使

得史学这一文化中的文化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而且也在

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广泛而又深刻地漫延开来。导致并持续

维系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相互渗透的中介机制,便是民族的心

理文化背景。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由血缘根基演化而来的

先崇拜、再由祖先崇拜而发展起来的宗庙祭祀文化,培育出举

世无双的尚史传统和尊史风尚。这一传统和风尚一方面导致了

后世政治生活中对“殷鉴”的重视,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中国文

化中独特的“前喻型”基调。两者的交汇,遂使得史学成为一

门特殊的知识门类,一门上可以关乎国家兴亡、下可以关乎个

第 2 页

人人生价值的学问。本书除在第一个专题中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之外,其他专题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到这一问题。

其二,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史学渊源于上古的巫

术文化。史官文化在与巫官文化的分离过程中,一方面剥离了

其原先的神秘面纱,另一方面又无法从根本上割断其自身的文

化因缘。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精神,都可以或多或少、或明或

暗地从这一文化因缘中获得理解。本书第二个专题就是要重点

解读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的这种风云际会以及蕴含在其中的若

干重要的文化信息。

其三,在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领域,与史学关系最为密切

的就是经学。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史学与经学不仅难分

难舍,而且时有交叉和重叠。本书的第三个专题就重点讨论这

个问题,以期从一个动态的角度给经史关系重新定位,并借以

阐述不同时期经史关系的演变对史学文化的影响。

其四,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显学”,之所以能

够成为一种特殊的知识门类,是与其自身的功能密切相关的。

大致而言,中国传统史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功能

(包括政治借鉴和道德教化),另一个就是文化功能(既是民族

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塑造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本书的四、

五、六各专题即围绕史学的这两大功能展开,其中既有宏观的

概述,也有微观的分析。

其五,中国传统史学门类众多,几乎涉及到不同时期社会

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影响着中

国人的生活态度、社会观念、价值理想、民族意识、思维方式

第 3 页

和人生境界。本书的第七至十四各专题,就是置身于中国传统

史学各个分支(如民族史、人物传记、地方志、家谱等)的发

展历程,具体而细微地分析传统史学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对中

国整个人文世界的深刻影响,并讨论了传统史学观察历史的各

种视野以及历史知识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之路。

最后,中国传统史学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还深

刻地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史学及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之

前,东亚的日本和朝鲜以及南亚的越南等国的史学,都在很大

的程度上受到中国史学的滋养和雨露。因此,可以毫不夸

张地

说,没有中国传统史学,也就没有东方史学。如果说中国传统

史学是东方史学的基本内核,那么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

本、朝鲜和越南的史学则是外缘。基于这个内核与外缘基础之

上的东方史学,不仅是古代灿烂的东方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鲜

艳夺目的奇葩,而且也是滋养和丰富东方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资

源。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传统、并发挥出如此重要作用的中国

史学,也一定会以其独到的人文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

和发展过程中作出新的贡献。本书的十五和十六两个专题的旨

趣即在于此。


相关文章

  •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
  • 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查看


  • 第六讲西方史学理论发展趋势
  • 西方史学理论发展趋势 一.参考书目 1.(法)吕西安·费弗尔著,许明龙译:<莱茵河:历史.神话和现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法)保罗·利科著,王建华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查看


  • 西方文化史知识点
  • 西方文化史知识点总结 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其作<希腊波斯战争史>是西方最早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重视历史的垂训 ...查看


  •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 2004年第3期总115期史学史研究JOURNA L OF HIST ORI OG RAPHY N o. 3,2004Serial N o. 115 当代心理史学的变化 高露露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200433) [摘 要]从弗洛伊德将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1.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公元前422年) 入选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 ...查看


  • 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 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作者:王哲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世界上一场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蒙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伏尔泰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 ...查看


  • 中国新史学的摇篮--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创建90周年而作
  •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科的认知几乎一边倒地突出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国学院传统,这一取向主要源于当下的主流学术偏好,"国学"复兴是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大事因缘,以"国学"为正统来书 ...查看


  • 中国文化与自由民主,不是尖锐对立 余英时
  • "不要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的民主自由处在尖锐对立的状态,这根本不是事实,"今日上午11点,84岁的余英时在台北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题为<中国史研究的自我反思>,时长60分钟.演讲后,他接受了记者群访. 在回答 ...查看


  • (2)"历史学"内涵与功能的不断拓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忠实表达
  • "历史学"内涵与功能的不断拓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忠实表达 --<大众考古>2014年第5期卷首语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当人们能够产生"历史"意识并且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这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已经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