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
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
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
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
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
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
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
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
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
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
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
“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
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
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
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
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
“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
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
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
觉。“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
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
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
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
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
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
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
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
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
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
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
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
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
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
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作
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
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读——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
》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
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
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
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
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
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
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
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
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
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
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
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
“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
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
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
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
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
“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
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
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
觉。“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
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
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
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
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
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
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
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
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
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
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
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
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
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
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作
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
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读——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