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有偏见

(转贴一篇朵渔写的文字, 关于散文方面的. 虽有些偏激, 但比

那些无关痛痒的评论看的舒服.)

散文算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很暧昧。它基本不是个东西,我宁愿叫它随笔,就是目

之所见、心之所感,随手记下,在稿纸的背面,或者笔记本的角落。它区别于小说,是它的

笔触从不为某个故事服务,不为某一线索服务;它区别于诗歌,是它的毫无雄心大志,它文

体上的随意性,它的被轻视,“诗馀”。

那些雄心勃勃写作散文的人,或者那些什么都写不动了就去写作散文的人,我为他

们感到悲哀。看着那么多叫做散文的东西披着精致的文字被制造出来,我仿佛处身在一堆漂

亮的垃圾堆里。非常漂亮,但是垃圾。这是不是一种个人偏见?但愿是吧。

我不喜欢那种一事一议式的小品文写作,比如我们在报屁股上最常见到的莫小米式

的(请原谅)散文;我不喜欢那种为大众情感寻找寄托或周国平式的(也请原谅)为普及大

众哲学而进行的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我不喜欢那种有抱负的散文作者,围绕某个阔大的主题,

或者仿佛单纯是为了凑够一本书的厚度而写就了类似的矫情文字。我有时在想,那些想成就

自己散文大事业的家伙写下那么多字,那么多本书放在同一家书店出售,他会不会心生恐怖?

我不喜欢呈自恋状地尖着嗓子说话,比如那些小女人写作;我不喜欢呈小资状地颤着嗓子说

话,比如那些无厘头的、“比你较为聪明”的酷评一派;我也不喜欢散文领域的高音区,披着

精英的外衣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我更不喜欢有意地玩儿低音,比如那些老

派文人的下脚料。

我喜欢两类散文风格:一类写出世间真相,一类写出人间真理。世间是有真相的,

写作得以成立的基础就是揭示世间真相,真相是人类共通的、普遍的、自身存在的东西,你

找到它,用文字让它呈现。不要太紧张,要“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舒适状态”(朱大可),

呈现一种任性而自由的话语风度。

于坚的散文写作写出了人间真相。诗人而写散文,他绝不是第一个,却是最独特最有成

就的一个,他创造了一种散文写作的个人写法。(有人说他的散文成就超过了诗歌,如果这不

是一种阴险的评价,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于坚的散文首先是:看到。他听觉的世界一片沉

寂,这让他的眼睛清晰得令人发指。为了让眼睛更多地进入,以至完全投入到场景中,投入

到细节中,取消耳朵是必要的。看到,是对画面的强调,是集中,是对纯粹的追求。读于坚

的散文,我常常怀念电影中那伟大的默片时代,以及诗歌中那天才的默片:“人潮涌过了伦敦

桥,不计其数”。默片甚至取消了色彩,一切声色之娱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少即是多”,它

提醒我们,在简单的画面中留驻,原地挖掘,挖掘那“事物的三重底蕴”。

于坚的散文不加掩饰,陈言务去,直接,恰当,并且“热衷于恰当”。排斥那些装饰

性的积习,排斥讨人喜欢,用最简单的心情面对。“一声叹息、一刻静寂、一个字、一句话、

一阵嘈杂声、一只手、你的模特儿全身、他的面孔、或静、或动、或侧面、或正面、一幅辽

阔的景致、一个窄小的空间„„每样事物恰在其位:这些都是你唯一的手段。”(布列松)要

打消对一切简单事物的愚蠢猜疑,因为在简单的事物背后,蕴藏着丰厚,“我斥之为太简单的,

正是重要的必须深挖”。不必通过简单的事物追求意义,让它自身呈现;不必从简单的事物里

发现诗,“它自己会从接缝渗入”;不必去寻找简单的事物,它往往在你的生活之内、意料之

外,并与你不期然地暗暗相遇。

于坚说“散文是一种最基本的写作”,这也是对散文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它无形,

随物赋形,内容大于形式;它真诚,无法掩饰(布局谋篇本身就是一种掩饰),是个人气质、

精神气象的自然表达。基本的,就是简单的,回到了原点的,(我想到一个朋友提到的“原散

文”这个概念。小学生作文难道不是一种最初的散文写作?)在技术上,你可以将它理解为

塞尚说的“每一笔我都冒生命危险”,也可以理解为巴赫对他的学生所言的“(弹奏管风琴)

全看是否于适当时刻按下琴键”;正如布列松认为的,有两种简单:一种是以简单为始点,说

明你寻求得太早了;一种则以简单为终点,作为一项伟大的成就,那正是你多年努力所得的

报偿。而作为一种艺术态度,则体现为一种信任感:看到,说出,让混沌的变得清晰,让简

单的变得有力。散文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一努劲,脸就憋红了。

我最近读了韩东的一些小随笔,是他近年来为报纸写的小专栏的文字。他在什么情

况下写出了这些东西?他大概也无意致力于此,这些文字只是信手拈来,换些碎银,写的也

只是饭局、车站、等人、打电话、一只猫、一只狗之类的东西,非常简朴,安静,一些小事

件、小场景,它符合我理想中的随笔方式,更简单,更直接,去掉那些隐隐约约的色彩,那

些机巧,在一个窄小的孔道里看到人间真理。这样的写作,可以接近一种理想的写作,也可

以接近一种玩的状态。两种我都可以接受。作为理想,我欣赏这种简朴、诚实、不带激情的

写作,为了达到理想,有必要选择一条“从多到少”的道路;同时,要绝对,因为态度是无

力的。而玩文字,就是在画布上乱涂颜料,目的是把白布涂脏,目的是把颜料消耗掉。但是

文字我们永远无法把它消耗掉,但我们可以就此消耗掉我们自己。

就单纯的形式而言,我喜欢那种断片式写作,类似于卡夫卡写在那八个八开的笔记

簿上的东西,我觉得是最有魅力的随笔写作,在断断续续的喘息中,隐藏了太多个人的精神

秘密和人世间的真相。与故事性和情节化的写作相比,诗歌是一种断片写作,散文则是另一

种更自由的断片写作。事物的连续性非我们所能想象,如果我们在文章中追求一种结构精巧、

均衡如流水般的连续性,事实上我们大半是在歪曲事实。

断片是静止的,比默片更加绝对的一种静止。它们因静止而独立,因独立而获得一

种新的依存关系。本雅明的写作像患了忧郁症一样,对自己的写作不作任何安排地中断、停

止、喘息。我理解的断片区别于本雅明。他是用一种中断和破坏的方式来获取一种“知识性

核分裂”的效果,甚至破坏引用在其文章中的关联,“法国革命引自罗马”。在我看来,断片

但不是中断,不可分割,它自己已经是写作的最小单位,它不是形而上学的切片。

散文的断片式写作意味着自由,这是一种毫无负担的自由。因为毫无负担,所以要

防止对自由的放纵。它不是一种思维过剩的表演。它关注细节,关注点,但并不就意味着一

种隐喻式的思考方式。那种将随处可见的东西主题化的倾向,事实上是在用一种庸常的哲学

来点缀和美化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饶舌的哲学,它的表演性超过了哲学意义本身。

(2002-2005)

转载自作者博客

(转贴一篇朵渔写的文字, 关于散文方面的. 虽有些偏激, 但比

那些无关痛痒的评论看的舒服.)

散文算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很暧昧。它基本不是个东西,我宁愿叫它随笔,就是目

之所见、心之所感,随手记下,在稿纸的背面,或者笔记本的角落。它区别于小说,是它的

笔触从不为某个故事服务,不为某一线索服务;它区别于诗歌,是它的毫无雄心大志,它文

体上的随意性,它的被轻视,“诗馀”。

那些雄心勃勃写作散文的人,或者那些什么都写不动了就去写作散文的人,我为他

们感到悲哀。看着那么多叫做散文的东西披着精致的文字被制造出来,我仿佛处身在一堆漂

亮的垃圾堆里。非常漂亮,但是垃圾。这是不是一种个人偏见?但愿是吧。

我不喜欢那种一事一议式的小品文写作,比如我们在报屁股上最常见到的莫小米式

的(请原谅)散文;我不喜欢那种为大众情感寻找寄托或周国平式的(也请原谅)为普及大

众哲学而进行的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我不喜欢那种有抱负的散文作者,围绕某个阔大的主题,

或者仿佛单纯是为了凑够一本书的厚度而写就了类似的矫情文字。我有时在想,那些想成就

自己散文大事业的家伙写下那么多字,那么多本书放在同一家书店出售,他会不会心生恐怖?

我不喜欢呈自恋状地尖着嗓子说话,比如那些小女人写作;我不喜欢呈小资状地颤着嗓子说

话,比如那些无厘头的、“比你较为聪明”的酷评一派;我也不喜欢散文领域的高音区,披着

精英的外衣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我更不喜欢有意地玩儿低音,比如那些老

派文人的下脚料。

我喜欢两类散文风格:一类写出世间真相,一类写出人间真理。世间是有真相的,

写作得以成立的基础就是揭示世间真相,真相是人类共通的、普遍的、自身存在的东西,你

找到它,用文字让它呈现。不要太紧张,要“返回到伫立、安坐或躺的舒适状态”(朱大可),

呈现一种任性而自由的话语风度。

于坚的散文写作写出了人间真相。诗人而写散文,他绝不是第一个,却是最独特最有成

就的一个,他创造了一种散文写作的个人写法。(有人说他的散文成就超过了诗歌,如果这不

是一种阴险的评价,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于坚的散文首先是:看到。他听觉的世界一片沉

寂,这让他的眼睛清晰得令人发指。为了让眼睛更多地进入,以至完全投入到场景中,投入

到细节中,取消耳朵是必要的。看到,是对画面的强调,是集中,是对纯粹的追求。读于坚

的散文,我常常怀念电影中那伟大的默片时代,以及诗歌中那天才的默片:“人潮涌过了伦敦

桥,不计其数”。默片甚至取消了色彩,一切声色之娱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少即是多”,它

提醒我们,在简单的画面中留驻,原地挖掘,挖掘那“事物的三重底蕴”。

于坚的散文不加掩饰,陈言务去,直接,恰当,并且“热衷于恰当”。排斥那些装饰

性的积习,排斥讨人喜欢,用最简单的心情面对。“一声叹息、一刻静寂、一个字、一句话、

一阵嘈杂声、一只手、你的模特儿全身、他的面孔、或静、或动、或侧面、或正面、一幅辽

阔的景致、一个窄小的空间„„每样事物恰在其位:这些都是你唯一的手段。”(布列松)要

打消对一切简单事物的愚蠢猜疑,因为在简单的事物背后,蕴藏着丰厚,“我斥之为太简单的,

正是重要的必须深挖”。不必通过简单的事物追求意义,让它自身呈现;不必从简单的事物里

发现诗,“它自己会从接缝渗入”;不必去寻找简单的事物,它往往在你的生活之内、意料之

外,并与你不期然地暗暗相遇。

于坚说“散文是一种最基本的写作”,这也是对散文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它无形,

随物赋形,内容大于形式;它真诚,无法掩饰(布局谋篇本身就是一种掩饰),是个人气质、

精神气象的自然表达。基本的,就是简单的,回到了原点的,(我想到一个朋友提到的“原散

文”这个概念。小学生作文难道不是一种最初的散文写作?)在技术上,你可以将它理解为

塞尚说的“每一笔我都冒生命危险”,也可以理解为巴赫对他的学生所言的“(弹奏管风琴)

全看是否于适当时刻按下琴键”;正如布列松认为的,有两种简单:一种是以简单为始点,说

明你寻求得太早了;一种则以简单为终点,作为一项伟大的成就,那正是你多年努力所得的

报偿。而作为一种艺术态度,则体现为一种信任感:看到,说出,让混沌的变得清晰,让简

单的变得有力。散文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一努劲,脸就憋红了。

我最近读了韩东的一些小随笔,是他近年来为报纸写的小专栏的文字。他在什么情

况下写出了这些东西?他大概也无意致力于此,这些文字只是信手拈来,换些碎银,写的也

只是饭局、车站、等人、打电话、一只猫、一只狗之类的东西,非常简朴,安静,一些小事

件、小场景,它符合我理想中的随笔方式,更简单,更直接,去掉那些隐隐约约的色彩,那

些机巧,在一个窄小的孔道里看到人间真理。这样的写作,可以接近一种理想的写作,也可

以接近一种玩的状态。两种我都可以接受。作为理想,我欣赏这种简朴、诚实、不带激情的

写作,为了达到理想,有必要选择一条“从多到少”的道路;同时,要绝对,因为态度是无

力的。而玩文字,就是在画布上乱涂颜料,目的是把白布涂脏,目的是把颜料消耗掉。但是

文字我们永远无法把它消耗掉,但我们可以就此消耗掉我们自己。

就单纯的形式而言,我喜欢那种断片式写作,类似于卡夫卡写在那八个八开的笔记

簿上的东西,我觉得是最有魅力的随笔写作,在断断续续的喘息中,隐藏了太多个人的精神

秘密和人世间的真相。与故事性和情节化的写作相比,诗歌是一种断片写作,散文则是另一

种更自由的断片写作。事物的连续性非我们所能想象,如果我们在文章中追求一种结构精巧、

均衡如流水般的连续性,事实上我们大半是在歪曲事实。

断片是静止的,比默片更加绝对的一种静止。它们因静止而独立,因独立而获得一

种新的依存关系。本雅明的写作像患了忧郁症一样,对自己的写作不作任何安排地中断、停

止、喘息。我理解的断片区别于本雅明。他是用一种中断和破坏的方式来获取一种“知识性

核分裂”的效果,甚至破坏引用在其文章中的关联,“法国革命引自罗马”。在我看来,断片

但不是中断,不可分割,它自己已经是写作的最小单位,它不是形而上学的切片。

散文的断片式写作意味着自由,这是一种毫无负担的自由。因为毫无负担,所以要

防止对自由的放纵。它不是一种思维过剩的表演。它关注细节,关注点,但并不就意味着一

种隐喻式的思考方式。那种将随处可见的东西主题化的倾向,事实上是在用一种庸常的哲学

来点缀和美化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饶舌的哲学,它的表演性超过了哲学意义本身。

(2002-2005)

转载自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 偏见的名言
  • 偏见的名言: 偏见:我们也许有偏见,但命运并没有偏见 ●心存偏见的总是弱者(塞·约翰逊) ●我们也许有偏见,但是命运并没有偏见(爱献生) ●创造性思想只能凭借蕴含于其中的非创造性成分才能被人理解(斯坦尼斯拉夫·安德烈斯基) ●几乎所有新颍和 ...查看


  •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 ...查看


  • 埃菲尔铁塔沉思_Microsoft_Word_文档
  •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散文由"实"入"虚"的阅读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分析铁塔的特点以及引申含 ...查看


  •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 ...查看


  • 史铁生的那次坚持让我怦然心动
  • 史铁生的那次坚持让我怦然心动 作者:赵勇   2011-01-09 08:56 星期日 晴 在史铁生先生突然辞世的日子里,我又读了他的一些散文,也读了史铁生的朋友们以前写他的一些文章.我不知如何表达对他离去的震惊和痛惜,就只好去阅读.而这种 ...查看


  • 季羡林散文集
  •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一代大师季羡林走了.带走了大师的遗憾,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动.这些大师们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为整个民 ...查看


  • [挪威的森林]与[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难得的一本好书,一本好小说.最近看的书比较杂,名著的话也就这个受到了比较大的感触.先说<傲慢与偏见>吧.没什么意思的一本书,适合情窦初开少女,通篇讲述了伊丽莎白的平凡而普通的爱情心理变化,当然, ...查看


  •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1
  • 广州大学实验中学 彭兰慧 教学设想:在第一单元的三篇参考阅读课文中,<巩乃斯的马>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性的文辞.粗放的笔法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深邃大气的风格,它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 ...查看


  •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 教学目的 :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