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P37图2.19)
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B、板块是运动的;
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 地震。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P58活动题)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图3.6中的常用天气符号要记忆)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P51)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最高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
(陆地上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
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课本P51和P55的活动)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3)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第四章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数量:1999年达到60亿;现在每年约增加0.8亿的人口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1800年为界,世界人口增长分三个阶段,经历缓
慢增长、快速增长、目前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
密切联系。
2、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是欧洲年
增加人口数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快、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P40)
3、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
人/平方千米来表示。该地区的总人口÷该地区的总面积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稀疏区:
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寒的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合人口长期居住
4、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
化、用水紧张;(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
兵力不足(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5、正确的人口观: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
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
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世界的居民,分布最广泛的是白色人种,分布范围最小的是黑色人种。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相关。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法);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了解:比利时、瑞士为法语国家;巴西为葡萄牙语国家:俄语在东欧具有广泛影
响;伊拉克、埃及主要为阿拉伯语。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物特征:尖顶、圆顶、塔顶)
基督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州
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的西北地区(新疆
、宁夏等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我国被称为回教。
佛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人口越来越集中、
房屋越来越高大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嘈杂与污染。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寒冷、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色;②寒冷地区
的民居:厚墙、小窗、屋顶高耸③湿热地区的民居:薄墙、大窗、有完备的排水
系统④干旱地区的民居:屋顶大多平顶⑤城市利用交通条件:河流干支流的汇合
处或河流的入海处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欧美、大洋洲,位于北半球北部;
发展中国家以亚非拉国家为主,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
际上把这种经济发展差别说成是‚南北差异‛。
★贫富差距是国际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联合国: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热带、温带和寒带。
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
④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⑤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⑥是跨纬度最厂的大洲。
2.地理分区:
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3.地形:
① 地形特点: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向四周分流。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第八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1、日本的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
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日本多火山、
地震。
5、日本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
6、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
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7、‚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
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8、是东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装: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
10、国花:樱花
11、日本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
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
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12、交通:以水运为主
13、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
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
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地形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
‚千岛之国‛。
4、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泰国是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蕉麻和椰子生产国;马来西亚是最大
的椰子生产国。
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印度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经济作物黄麻,棉花。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
原。
4、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的结果。
5、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中心,班加罗尔是
高新科技中心,首都是新德里。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
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
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里海、
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
地区。中东的石油,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
①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②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③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
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
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
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第八章 欧洲:
1.这里大多都是发达国家。
2.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有27个成员国。
3.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欧洲西部的人们
称牧草是‚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
俄罗斯的位置、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是世界上面积
最大的国家。
2第一长河是伏尔加河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
促而温暖。
4、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
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
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
工业区。
3、交通运输: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以陆路交通为主。
亚欧大陆桥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
①南部山区有丰富的矿场资源。
②俄罗斯北部山区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
修建铁路难度大,而且安全系数较低。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
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九章——美洲:
1.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
2.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有‚唐人街‛。
3.五大湖(五大淡水湖,从大到小): 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
湖、安大略湖。最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
和专业化。
5. 在美国,被称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
6.五大淡水湖中,全部位于美国境内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他四个湖泊是美国与
加拿大共有的。
巴西:
1.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城市圣保罗。
2. 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 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
4. 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的作用:调节气候、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
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
样性等。
5.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6.巴西最大的铁矿是伊拉比塔铁矿。
第十章 非洲和大洋洲撒
1.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2.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3.单一商品经济
4.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亚:
1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特有动物: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澳大利亚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
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1. 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
2. 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
① 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围。
② 在南极看地球是顺时针的。
③ 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④ 南极的暖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
⑤ 1985年南极洲的乔治王岛的长城站
1989年南极大陆上的中山站
2004年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2009年1月27日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2014年8月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
⑥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1 中国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
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
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
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②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
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临海(从北到南):渤
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③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
我国第二的岛屿、我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④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
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⑤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领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
乌苏里江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
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北回归线从东到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域:台湾、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 中国的人口和名族
数量世界第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为13、71亿。特点:人口基数大(突
出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东西人口地理
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调整到‚全面二孩‛政策
1、4 中国的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大的是壮族,
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
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民族风
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华侨和华人以广东、福建为原籍最多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秦岭——淮河一线: ①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重合②降水: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吻
合。③大致是亚热带(南)和暖温带(北)的分界线。④大致是湿润地区(南)和半湿润
地区(北)的分界线。 ⑤大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北)的分界
线。 ⑥大致是水田(南)与旱田(北)的分界线。⑥大致是水稻(南)与小麦(北)集中
分布地区的分界线。 ⑦大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与温带季风气候(北)的分界线。 ⑧
大致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2、1 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占比例最大:33%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
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气候、河流、交通:
※3、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页(位置、走向)
弧形山系: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处。
4、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垠。黄土高原:质地疏松,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形崎岖。
6、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7、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沃野千里‛之称。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气温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地形因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我国从北→南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时间变化:夏秋多,冬春少。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划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6、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大
冬季风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夏季风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夏季风弊:(原因:夏季风的势力强弱、进退早晚不同):强:洪涝灾害;弱:旱灾 冬季风强:寒潮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400mm等降水量基本吻合)
7、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东南沿海)、沙尘暴等。
2、3 中国的河流
1、内流区与外流区(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外流区域2/3 内流区域1/3
2、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汛期:夏季)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高山冰雪融水),为季节性河流(汛期:夏季)
3、含沙量、年际变化最大的河流:黄河;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长江;汛期最长的:珠江
4、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
5、南方北方河流水文特征:
南方: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北方: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6、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有‚黄金水道‛,下游有‚水能宝库‛美誉 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
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瞿唐峡、巫峡、西陵峡)
7、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桃花峪;下游:河南桃花峪—注入海口。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理黄河的关健是中游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根本措施)
黄河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沟通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之一)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①存在于自然界中②能被人类所利用(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分类:可再生和非可再生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丘陵:开发梯田,经济林木;
3、3 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我国水资源短缺: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浪费严重;③污染严重;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分布悬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修建水库
2、空间分配不均(地区分布悬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
化学资源:北方以长芦盐场(渤海西岸天津和河北境内)最为著名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等。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原因:热量多少不同):
农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北方: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旱地、小麦、花生(黄河中下游)、甜菜(东北平原) 秦岭—淮河
南方: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田、水稻、油菜(长江中下游)、甘蔗(南部沿海)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5、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铁路线、沿江、沿河、沿海
※6、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煤、铁、石油丰富,高新技术发达,不利:缺乏水资源;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高新技术发达,不利:缺乏资源和能源;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原因:缺乏资源和能源。
7、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8、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9、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0、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基本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
※11、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重要的铁路线:五纵三横(‚纵‛: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宝成-成昆;‚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大秦线、南昆线等。 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12、我国公路交通网由国道、省道、县乡道组成,基本实现每个县城都通汽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
13、航空业发展迅速,运输总周转量居世界第3位。北京、上海、广州等是重要的航空港。
14、我国的水路运输按航行区域可分为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内河运输和湖泊运输。沿海各大海港中,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15、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在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着礼仪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湘菜:剁椒蒸鱼头;川菜:毛血旺;新疆、内蒙古:烤全羊;广东名菜:炒螃蟹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章 地理区域和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六章 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面积20%;人口40%,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河湖。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风俗习惯: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麦、谷子(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第二节 南方地区(红壤):
一、位置范围: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 25%;人口 55%,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四、风俗习惯: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面积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内蒙古,宁夏,新疆)。
一、 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内陆
2.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三、 灌溉农业
⒈灌溉农业的特点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地农业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⒉主要分布地区
① 内蒙古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② 宁夏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
③ 河西走廊:依*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④ 新疆绿洲:依*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吐—葡、哈,新—长绒棉。
五、地下宝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六、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西气东送(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意义:稳定东部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西电东送(将蒙中西、宁夏水电站的电能送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七、 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 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 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 行:马、骆驼、小毛驴。 4. 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一、 位置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二、 高原农牧业
1. 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但大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农作物单产高,青稞喜温凉,还有小麦,豌豆。
2.高寒牧区:本区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毛厚而长,可以卧雪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
三、 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
1. 气温低,太阳能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羊八井。
2.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察尔汗盐湖区。
四、 青藏铁路:起点兰州——终点拉萨
五、 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 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 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 行:牦牛 4. 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六、 保护三江源头
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49%,长江25%,澜沧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长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驴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认识区域
北京市(首都)
一、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文化名城
明清皇宫——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京剧、游胡同、观古迹、逛四合院、吃烤鸭
台湾
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二、源丰富的宝岛
⒈资源宝库: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 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 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香港和澳门
一、 港澳对比:回归祖国时间 人口(万人) 面积(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组成
香港 1997.7.1 678万 1092 广东省珠江东口 中国血统98%(祖籍广东省多)英、其他2%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
澳门 1999.12.20 44万 16 珠江口西岸 中国血统95%(祖籍广东省多)葡3% 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
二、 香港发达的经济——‚东方明珠‛‚购物者的天堂‛
⒈加工工业
航空便利,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背大陆
地窄人稠,市场狭小,本岛加工, 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
成衣,电子电器,料制品,纺织,钟表,玩具
生产消费品为主,劳动密集型
⒉世界地位
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
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齐名;
全球航运中心之一。
⒊发展战略 :
缺少发展空间、地狭人稠,人口压力大、维多利亚港,启德机场饱和、工资水平高,地价高。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
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积极在祖国内地投资建厂,祖国内地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原则: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香港方面:在盐田,蛇口开辟海港、在深圳修机场,保持航运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轻工业,金融业迁至深圳,扩大营业规模,同时获得国内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支持;
内地方面:吸引国内在深圳的投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动,形成新的发展热潮。广州—深圳—香港发展轴线。
三、 澳门经济及发展战略
以旅游业为主(博彩业)、成衣、玩具制造。
同内地联手,在珠海发展,形成澳门—珠海—广州发展轴线。
第八章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对外开放的前沿: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经济特点: 外向型经济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P37图2.19)
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B、板块是运动的;
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 地震。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
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P58活动题)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图3.6中的常用天气符号要记忆)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P51)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最高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
(陆地上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
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课本P51和P55的活动)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3)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第四章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数量:1999年达到60亿;现在每年约增加0.8亿的人口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1800年为界,世界人口增长分三个阶段,经历缓
慢增长、快速增长、目前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
密切联系。
2、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是欧洲年
增加人口数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快、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P40)
3、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
人/平方千米来表示。该地区的总人口÷该地区的总面积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稀疏区:
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寒的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合人口长期居住
4、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
化、用水紧张;(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
兵力不足(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5、正确的人口观: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
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
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世界的居民,分布最广泛的是白色人种,分布范围最小的是黑色人种。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相关。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法);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了解:比利时、瑞士为法语国家;巴西为葡萄牙语国家:俄语在东欧具有广泛影
响;伊拉克、埃及主要为阿拉伯语。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物特征:尖顶、圆顶、塔顶)
基督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州
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的西北地区(新疆
、宁夏等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我国被称为回教。
佛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人口越来越集中、
房屋越来越高大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嘈杂与污染。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寒冷、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色;②寒冷地区
的民居:厚墙、小窗、屋顶高耸③湿热地区的民居:薄墙、大窗、有完备的排水
系统④干旱地区的民居:屋顶大多平顶⑤城市利用交通条件:河流干支流的汇合
处或河流的入海处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欧美、大洋洲,位于北半球北部;
发展中国家以亚非拉国家为主,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
际上把这种经济发展差别说成是‚南北差异‛。
★贫富差距是国际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方面,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联合国: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七单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② 亚洲的纬度位置:热带、温带和寒带。
③ 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
④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⑤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⑥是跨纬度最厂的大洲。
2.地理分区:
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3.地形:
① 地形特点: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向四周分流。
② 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二、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第八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1、日本的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
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日本多火山、
地震。
5、日本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
6、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
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7、‚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
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8、是东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装: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
10、国花:樱花
11、日本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
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
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12、交通:以水运为主
13、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南亚的位置,河流与城市 :
1、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
路口‛。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
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2、地形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
‚千岛之国‛。
4、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泰国是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蕉麻和椰子生产国;马来西亚是最大
的椰子生产国。
印度自然环境特征: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印度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经济作物黄麻,棉花。
3、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
原。
4、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印度自推行‚绿色革命‛以来的结果。
5、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孟买是最大的棉纺织中心,班加罗尔是
高新科技中心,首都是新德里。
6、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
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
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
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里海、
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
地区。中东的石油,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
①运向日本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②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③运向西欧、美国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美国
3、匮泛的水资源: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
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4、文化差异: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中东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
教、犹太教和其它宗教。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
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第八章 欧洲:
1.这里大多都是发达国家。
2.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有27个成员国。
3.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欧洲西部的人们
称牧草是‚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
俄罗斯的位置、资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位置:俄罗斯纬度较高,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跨亚欧两洲。是世界上面积
最大的国家。
2第一长河是伏尔加河
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漫长而寒冷,夏季短
促而温暖。
4、资源:俄罗斯自然资源种类丰齐全,储量丰富。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
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工业:重工业发达,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①以莫斯科为
中心的工业区;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③乌拉尔工业区;④新西伯利亚
工业区。
3、交通运输:主要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亚欧大陆桥)。以陆路交通为主。
亚欧大陆桥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
①南部山区有丰富的矿场资源。
②俄罗斯北部山区纬度高,终年寒冷,气温低,有很深的冻土层,而在冻土层上
修建铁路难度大,而且安全系数较低。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尔曼
斯克(终年不冻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河河港)。
第九章——美洲:
1.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
2.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有‚唐人街‛。
3.五大湖(五大淡水湖,从大到小): 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
湖、安大略湖。最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
和专业化。
5. 在美国,被称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
6.五大淡水湖中,全部位于美国境内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他四个湖泊是美国与
加拿大共有的。
巴西:
1.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首都是巴西利亚。最大城市圣保罗。
2. 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3. 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
4. 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的作用:调节气候、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
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的多
样性等。
5.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是伊泰普水电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6.巴西最大的铁矿是伊拉比塔铁矿。
第十章 非洲和大洋洲撒
1.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
2.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3.单一商品经济
4.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亚:
1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特有动物: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澳大利亚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
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
1. 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
2. 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
① 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围。
② 在南极看地球是顺时针的。
③ 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④ 南极的暖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
⑤ 1985年南极洲的乔治王岛的长城站
1989年南极大陆上的中山站
2004年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2009年1月27日首个内陆考察站昆仑站
2014年8月南极第四个考察站泰山站
⑥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1 中国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
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
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
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②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
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临海(从北到南):渤
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③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
我国第二的岛屿、我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④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
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⑤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领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
乌苏里江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
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北回归线从东到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域:台湾、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1、3 中国的人口和名族
数量世界第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为13、71亿。特点:人口基数大(突
出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东西人口地理
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调整到‚全面二孩‛政策
1、4 中国的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中少数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大的是壮族,
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云南,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
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民族风
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中华民族的端午节。
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华侨和华人以广东、福建为原籍最多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秦岭——淮河一线: ①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重合②降水: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吻
合。③大致是亚热带(南)和暖温带(北)的分界线。④大致是湿润地区(南)和半湿润
地区(北)的分界线。 ⑤大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北)的分界
线。 ⑥大致是水田(南)与旱田(北)的分界线。⑥大致是水稻(南)与小麦(北)集中
分布地区的分界线。 ⑦大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与温带季风气候(北)的分界线。 ⑧
大致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2、1 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占比例最大:33%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第一阶
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气候、河流、交通:
※3、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页(位置、走向)
弧形山系: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交界处。
4、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垠。黄土高原:质地疏松,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形崎岖。
6、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7、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沃野千里‛之称。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气温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主要原因是地形因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我国从北→南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时间变化:夏秋多,冬春少。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划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6、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大
冬季风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夏季风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夏季风弊:(原因:夏季风的势力强弱、进退早晚不同):强:洪涝灾害;弱:旱灾 冬季风强:寒潮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400mm等降水量基本吻合)
7、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东南沿海)、沙尘暴等。
2、3 中国的河流
1、内流区与外流区(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外流区域2/3 内流区域1/3
2、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汛期:夏季)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高山冰雪融水),为季节性河流(汛期:夏季)
3、含沙量、年际变化最大的河流:黄河;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长江;汛期最长的:珠江
4、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
5、南方北方河流水文特征:
南方: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北方: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6、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有‚黄金水道‛,下游有‚水能宝库‛美誉 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
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瞿唐峡、巫峡、西陵峡)
7、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桃花峪;下游:河南桃花峪—注入海口。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理黄河的关健是中游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根本措施)
黄河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沟通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之一)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①存在于自然界中②能被人类所利用(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分类:可再生和非可再生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丘陵:开发梯田,经济林木;
3、3 中国的水资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我国水资源短缺: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浪费严重;③污染严重;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分布悬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修建水库
2、空间分配不均(地区分布悬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
化学资源:北方以长芦盐场(渤海西岸天津和河北境内)最为著名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等。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原因:热量多少不同):
农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北方: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旱地、小麦、花生(黄河中下游)、甜菜(东北平原) 秦岭—淮河
南方: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田、水稻、油菜(长江中下游)、甘蔗(南部沿海)
4、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5、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铁路线、沿江、沿河、沿海
※6、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煤、铁、石油丰富,高新技术发达,不利:缺乏水资源;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高新技术发达,不利:缺乏资源和能源;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原因:缺乏资源和能源。
7、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8、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9、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0、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基本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
※11、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重要的铁路线:五纵三横(‚纵‛: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宝成-成昆;‚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大秦线、南昆线等。 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12、我国公路交通网由国道、省道、县乡道组成,基本实现每个县城都通汽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
13、航空业发展迅速,运输总周转量居世界第3位。北京、上海、广州等是重要的航空港。
14、我国的水路运输按航行区域可分为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内河运输和湖泊运输。沿海各大海港中,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15、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在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着礼仪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湘菜:剁椒蒸鱼头;川菜:毛血旺;新疆、内蒙古:烤全羊;广东名菜:炒螃蟹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章 地理区域和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区域划分的原因: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第六章 我国的四地理大区域
形成四大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一、位置范围
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面积20%;人口40%,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河湖。
二、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风俗习惯: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麦、谷子(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垦植开荒、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东北:黑土流失;华北:旱、涝、碱、风沙威胁;黄土高原:黄土裸露,沟壑纵横);
东北平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重建生态家园;华北平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改善土壤,减轻灾害;黄土高原:植树种树,退耕还林,退林还牧,发展生态农业;
第二节 南方地区(红壤):
一、位置范围: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面积 25%;人口 55%,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渝、湘、琼等省区。人数较多的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东南沿海受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南方地区-鱼米之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单季水稻、油菜、冬小麦的主要产区);河湖:长江、京杭运河、华南大动脉-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三、农业发展及问题: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四、风俗习惯: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宁夏,甘肃北部(面积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内蒙古,宁夏,新疆)。
一、 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内陆
2.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三、 灌溉农业
⒈灌溉农业的特点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地农业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⒉主要分布地区
① 内蒙古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② 宁夏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
③ 河西走廊:依*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④ 新疆绿洲:依*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吐—葡、哈,新—长绒棉。
五、地下宝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六、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西气东送(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意义:稳定东部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西电东送(将蒙中西、宁夏水电站的电能送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七、 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 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 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 行:马、骆驼、小毛驴。 4. 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一、 位置范围: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二、 高原农牧业
1. 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但大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
农作物单产高,青稞喜温凉,还有小麦,豌豆。
2.高寒牧区:本区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毛厚而长,可以卧雪御寒、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
三、 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
1. 气温低,太阳能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羊八井。
2.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察尔汗盐湖区。
四、 青藏铁路:起点兰州——终点拉萨
五、 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 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 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 行:牦牛 4. 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六、 保护三江源头
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49%,长江25%,澜沧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长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驴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认识区域
北京市(首都)
一、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面积1。68万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382万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气候: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属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北河。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
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样和科研机构,还有从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③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国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文化名城
明清皇宫——故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京剧、游胡同、观古迹、逛四合院、吃烤鸭
台湾
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二、源丰富的宝岛
⒈资源宝库: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前立足于‚宝‛ 出产农矿业产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立足于‚岛‛ 进口—加工—出口工业产品
四、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香港和澳门
一、 港澳对比:回归祖国时间 人口(万人) 面积(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组成
香港 1997.7.1 678万 1092 广东省珠江东口 中国血统98%(祖籍广东省多)英、其他2%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
澳门 1999.12.20 44万 16 珠江口西岸 中国血统95%(祖籍广东省多)葡3% 澳门半岛和附近的两个小岛
二、 香港发达的经济——‚东方明珠‛‚购物者的天堂‛
⒈加工工业
航空便利,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背大陆
地窄人稠,市场狭小,本岛加工, 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
成衣,电子电器,料制品,纺织,钟表,玩具
生产消费品为主,劳动密集型
⒉世界地位
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
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齐名;
全球航运中心之一。
⒊发展战略 :
缺少发展空间、地狭人稠,人口压力大、维多利亚港,启德机场饱和、工资水平高,地价高。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
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积极在祖国内地投资建厂,祖国内地通过香港加强对外贸易;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原则: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香港方面:在盐田,蛇口开辟海港、在深圳修机场,保持航运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轻工业,金融业迁至深圳,扩大营业规模,同时获得国内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支持;
内地方面:吸引国内在深圳的投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动,形成新的发展热潮。广州—深圳—香港发展轴线。
三、 澳门经济及发展战略
以旅游业为主(博彩业)、成衣、玩具制造。
同内地联手,在珠海发展,形成澳门—珠海—广州发展轴线。
第八章 珠江三角洲
一、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对外开放的前沿: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经济特点: 外向型经济
发展的的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