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智能运输系统(ITS ) 课程编号:022103
总学时数:16学时 讲课学时:16学时 学 分:1学分
先修课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基础。
教 材:智能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杨兆升主编,《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陆化普编著,《智能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黄卫等编著,《智能运输系统(ITS )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杨佩昆编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佩昆编,《智能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ITS 》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内容包括国内ITS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ITS 的技术基础,ITS 的主要应用领域,ITS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ITS 》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ITS 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逐渐展开,针对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就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本科生掌握国际、国内ITS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ITS 的技术基础,了解ITS 的主要应用领域,认识ITS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国际、国内ITS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2、掌握ITS 的主要技术构成、技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GPS 和GIS 技术、交通仿真技术以及动态交通分析技术等;
3、掌握ITS 的主要应用领域;了解城市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自动车辆驾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先进的物流系统、智能综合运输系统等;
4、认识ITS 发展的若干问题;了解ITS 的标准化、体系框架、教育培训与研究以及ITS 的评价问题。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的内容共分9章。 第一章 绪论主要内容:ITS 概述,国外ITS 发展历程与趋势,我国ITS 发展历程与现状。 重点及难点:ITS 得起源、内涵及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ITS的体系框架与标准
主要内容:国外ITS 体系框架,我国ITS 体系框架,ITS 的标准化。
重点及难点:体系框架的定义及组成,我国ITS 体系框架的物理及逻辑框架,ITS 标准化的组织及实施。
第三章 ITS 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ITS 技术特点,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基础,交通信息预处理与融合技术,交通信息传输技术,交通信息的显示技术,交通的智能控制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重点及难点:GPS 、GIS 、GPRS 、识别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ITS 规划及设计
主要内容:ITS 规划的原则、方法和步骤,ITS 需求分析与预测,ITS 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ITS 方案设计实施及评价,规划软件介绍。
重点及难点:ITS 功能分析及设计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程序。 第五章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学)
主要内容: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基于多智能体的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重点及难点: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及评价方法。 第六章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交通监控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事件管理系统。 重点及难点:电子警察、ETC 。 第七章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主要内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含义与发展,服务内容与组成与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 重点及难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作用、特点及目标,国外典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导航系统,我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实例。 第八章 先进的车辆系统
主要内容:先进车辆系统的功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自动公路系统。
重点及难点: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辅助系统。 第九章 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货运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组成,车辆管理系统,特殊货运系统。 重点及难点:危化品、客运车辆管理系统。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已形成的授课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查。
五、制定本大纲的有关说明
课后可适当布置2-3题的作业,以加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也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情况,以达到帮助提高学习的目的。
《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智能运输系统(ITS ) 课程编号:022103
总学时数:16学时 讲课学时:16学时 学 分:1学分
先修课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基础。
教 材:智能运输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杨兆升主编,《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陆化普编著,《智能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
黄卫等编著,《智能运输系统(ITS )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杨佩昆编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佩昆编,《智能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ITS 》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内容包括国内ITS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ITS 的技术基础,ITS 的主要应用领域,ITS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ITS 》是当前国际交通运输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课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ITS 的研究和开发在国内逐渐展开,针对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就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本科生掌握国际、国内ITS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ITS 的技术基础,了解ITS 的主要应用领域,认识ITS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国际、国内ITS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2、掌握ITS 的主要技术构成、技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GPS 和GIS 技术、交通仿真技术以及动态交通分析技术等;
3、掌握ITS 的主要应用领域;了解城市信号控制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自动车辆驾驶系统、自动收费系统、先进的物流系统、智能综合运输系统等;
4、认识ITS 发展的若干问题;了解ITS 的标准化、体系框架、教育培训与研究以及ITS 的评价问题。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的内容共分9章。 第一章 绪论主要内容:ITS 概述,国外ITS 发展历程与趋势,我国ITS 发展历程与现状。 重点及难点:ITS 得起源、内涵及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ITS的体系框架与标准
主要内容:国外ITS 体系框架,我国ITS 体系框架,ITS 的标准化。
重点及难点:体系框架的定义及组成,我国ITS 体系框架的物理及逻辑框架,ITS 标准化的组织及实施。
第三章 ITS 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ITS 技术特点,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基础,交通信息预处理与融合技术,交通信息传输技术,交通信息的显示技术,交通的智能控制技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重点及难点:GPS 、GIS 、GPRS 、识别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ITS 规划及设计
主要内容:ITS 规划的原则、方法和步骤,ITS 需求分析与预测,ITS 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ITS 方案设计实施及评价,规划软件介绍。
重点及难点:ITS 功能分析及设计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程序。 第五章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学)
主要内容:定时式脱机控制系统,感应式联机控制系统,基于多智能体的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重点及难点:交通流信息采集技术及评价方法。 第六章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交通监控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事件管理系统。 重点及难点:电子警察、ETC 。 第七章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主要内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含义与发展,服务内容与组成与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 重点及难点: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作用、特点及目标,国外典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导航系统,我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实例。 第八章 先进的车辆系统
主要内容:先进车辆系统的功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自动公路系统。
重点及难点: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辅助系统。 第九章 先进的货运管理系统
主要内容:货运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组成,车辆管理系统,特殊货运系统。 重点及难点:危化品、客运车辆管理系统。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已形成的授课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查。
五、制定本大纲的有关说明
课后可适当布置2-3题的作业,以加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也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掌握的情况,以达到帮助提高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