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

・319・

.综述.

乙型脑炎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

李佳,朱武洋,王兰,粱国栋

乙型脑炎病毒能够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可引起人类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且致死率较高。该病毒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阃传播与感染等机制尚不清楚.而反向遗传技术对于阐明乙脑病毒致病分子机理、研制重组病毒疫苗及开发基因工程载体是蕈要的技术手段。本文将就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应用加以综述。

前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

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引起的病毒性脑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工1。每年有35000—50000

人患病.死产10

000—15

000人¨’。全世界大约30亿人生活

在乙脑流行区…,加之每年大量的旅游者到乙脑流行区域旅

行而使患病牢增加。提示乙脑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财

产安全的莺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乙脑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已得到证实,但乙脑的发病机制,特别是乙腩病毒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间传播与感染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清。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该病毒基冈组序列已被完整的测定出来,57末端有一个帽子结构即m7G(5’)PPP(5’)ApUp.3’末端没有polyA.而是以CU-OH为尾巴¨J。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和病毒颗粒包装的过程中,5’和3’末端非编码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5’和3’端非编码区之间的单一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约3432

个氮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自5’至3’端依次为三种结构蛋白C、prM和E以及七种非结构蛋白NSI、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㈩。

由于乙脑病毒属于非逆转录RNA病毒,其复制过程中

不形成中间体DNA.因此直接对病毒基因组RNA进行基因工程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是指由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I.04.0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160);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蕈点实验室(20IlSKLID205):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8ZXl0004-001;2009ZXl0004-705)

作者单位:030006

太原,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佳、壬

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朱武洋、粟围栋)

通信作者:王兰.Email:[anwang@SXU.edu.cn;粱国栋。Email:

gdliang@hotmml.com

万方数据

病毒来源的cDNA克隆获得恢复病毒的技术,该平台为阐明

乙脑病毒致病分子机理、研制病毒疫苗和开发基因工程载体等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本研究将就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应用加以综述。

2乙脑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状况2.1

国外研究状况

最早研究JEV反向遗传技术的是

Sumiyoshi等”1,1992年该研究小组通过RT—PCB方法扩增

获得了JEV基因组全长eDNA的两个半分子,这两个片段的

长度分别为5576bp和5400bp。将这两个半分子片段分别克隆至载体中获得了两个JEV亚基因组克隆(M343和

H756).起初该小组把半分子片段经体外连接获得的JEV全

长eDNA克隆至pBR322载体中。期望经体外转录获得具有感染性的RNA转录本。但实验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可能是JEV基因组全长eDNA,尤其是基因组5’末端对大肠埃希菌有毒性,使JEV基因组在宿主菌中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Sumiyoshi等直接将JEV两个半分子连接成基因组全长eDNA。为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在全长eDNA的3’末端非编码区9131bp处加入了单一酶切位点XbaI,使恢复病毒具有与亲本病毒不同的分子标识。以此eDNA为模板转录出的RNA转染BHK.21细胞后获得了恢复病毒.且经酶切鉴定的恢复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曲线、在BHK一21细胞一|:的空斑表型、在C6/36细胞内的信号肽表达及其神经毒性等生物学特性均较为相似∞1。

为了克服JEV全长eDNA克隆在宿主菌中的不稳定性。Sang-Im等¨1以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s,BACs)为载体构建了JEV感染性克隆。将JEV全长eDNA克隆到细菌人工染色体.然后以其为模板进行体外转录,所获得的转录本RNA的感染力大约为lO’一106PFU/m1.转染宿主细胞后所获得的恢复病毒的滴度可达

106—107PFU/ml。而且所获得的恢复病毒和亲本病毒在感

染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上具有相似性油’。另外,在重组

BACs上对JEV基因组上进行点突变后,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恢复病毒来自于该感染性eDNA克隆‘“。这也再次证明可通过反向遗传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JEV基因组进行改造和应用。

2.2国内研究状况

黄庆生等利用长模板RT-PCR法,一

次扩增出SAl4株JEV的基因组全长eDNA片段,并使用大片段克隆技术将其克隆于黏粒载体的RNA聚合酶启动子下游。所使用的黏粒载体克隆位点两端具有17和SP6启动

・320・

子,可根据不同的插入方向在体外转录时选择相应的RNA聚合酶。以该重组载体为模板经体外转录可获得病毒的全长转录本RNA,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BHK细胞后,转录本

RNA可使细胞产生病变,经乳鼠脑内接种及特异性免疫荧

光染色证明为JEV。这一结果说明该克隆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另外,以一条含有RNA聚合酶启动子序列的5’引物

为基础,利用长模板RT—PCR方法一次扩增出带有启动子的基因组全长eDNA,该小组以其为模板也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转录本RNA【7J。曾明等¨’利用类似的方法也获得了.JEV

减毒株SAl4.14.2的恢复病毒。

黄莺等一1利用RT.PCR法扩增出JEV减毒株SAl4-14-2

的4个片段,并将其分别克隆到质粒载体中,进~步构建两

个半端分子克隆.最终将全长cDNA克隆到改造过的载体

pBR—kpn中,并选取一个生长相对缓慢的JMl09菌株为宿主菌。经体外转录得到的RNA转录本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BHK一21细胞后。获得了JEV恢复病毒。实验结果证实恢复

病毒在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表达水平等几个方匾

与亲本病毒基本一致。

3乙脑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的限翩因素

全长cDNA克隆的不稳定性是黄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

系统构建工作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通过

RT—PCR、体外连接等方法可以获得黄病毒基因组全长eDNA克隆,但是由于对大肠埃希菌的毒性或其他因素,使得全长

克隆不稳定而导致感染性eDNA克隆构建工作的失败。豌豆早桔病毒(peaearly—browningvirus)、茄子花叶病毒

(eggplant

mosaic

virus)以及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veinvirus)的反向遗传研究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已有研究工作表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菌株等方法克服这一限制因素。3.1载体选择黄病毒属病毒主要包括JE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和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

等,基因组全长eDNA在宿主细胞中的不稳定性严重阻碍了

黄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进展。在黄病毒属病毒中,YFV是感染性克隆构建较为成功的成员之一。Rice等…1在黄热病毒两个亚基因组克隆,即pYF5’3’IV和pYFM5.2的基础上经体外连接构建了病毒全长eDNA片段,以其为模板经体外转录和转染获得了恢复病毒。黄病毒也是第一个使用体外

连接方法获得感染性转录本RNA的病毒。载体pACYCl77

是一低拷贝质粒,以该载体为骨架成功构建了鼠疫病毒感染性eDNA克隆1120”。低拷贝质粒pACNRIl80是在pACYCl77质粒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Rice等…1以pACNRll80为载体成功获得了YF-17D的全长eDNA克隆pACNR/FLYF-17Dx。以其为模板转录出的RNA转录本经脂

质体转染后的病毒滴度可达105—106

ph/¨g

RNA。且

pACNR/FLYF.17Dx克隆来源的恢复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

似的蛋白水解动力学曲线、病毒RNA合成和生长曲线¨“。

万方数据

解决JEV全长cDNA在细菌体内的潜在毒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得以解决。通常而言,

携带外源长片段的载体会对宿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而基冈组eDNA在中、低拷贝的克隆载体中较稳定¨…。过

去各种载体系统试图用于装配JEV全长eDNA,包括大肠埃希菌的黏性末端质粒载体,结果表明cDNA克隆在遗传学上

均不稳定¨’”。“。与之类似.以高拷贝PUC质粒和中拷贝

pBR322载体为骨架构建JEVCNU/LP2全长eDNA克隆的工作也是失败的∞o。与此相比,Sang.Im等阳1将JEV

cDNA

克隆在低拷贝的BACs载体上(每个大肠埃希菌细胞中只有1或2拷贝),获得了稳定的JEV感染性cDNA克隆,在大肠

埃希菌中增殖180代后其遗传学结构和功能依然稳定。类

似的低拷贝载体在一些其他黄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工作中

也有报道,如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BEV)¨副和墨累溪谷脑炎病毒(murray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MVEV)”…。这些研究均表明,选择BACs、pACNRll80质粒等低拷贝载体是黄病毒感染性全长eDNA克隆构建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这对于构建JEV全长eDNA克隆具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3.2其他因素除了选择合适的载体之外,宿主菌、克隆方

法的选择同样对JEV等黄病毒感染性全长eDNA克隆构建工作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生长相对较为缓慢的宿

主菌,如DH5a、JMl09及MCl061等,可以有效提高JEV基

因组eDNA的稳定性Ⅲ1。此外,选择合理的克隆方法有助于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运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出JEV基因组

eDNA片段,将得到的eDNA片段分段连人载体后得到全长eDNA模板用于转录"’11,tsj,这种方法规避了病毒eDNA基因组的不稳定问题,但实用性较筹,较为繁琐费时。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高保真长片段RT-PCR法获得含有SP6或17启

动子的全长eDNA,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快捷,但对试剂品质

要求较高,而且难以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定点突变旧“。第三种则是在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宿主菌的前提下运用融合PCR法分段获得JEV基因组eDNA片段。然后经体外连接得到JEV基因组全长eDNA后将全长eDNA连入载体中的方法。4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

4.1基础研究反向遗传技术是研究RNA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新兴技术。JEV反向遗传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生产研究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反向遗传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JEV复制、转录及转

染的分子机制,也可以确定JEV神经毒力和发病机制相关的毒力位点。Sang.1m等¨’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JEV的3’末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具有3’末端保守序列的RNA转

录本的感染性比经过反向遗传技术改造后的3’末端具有3

或4个与病毒核苷酸序列无关的RNA转录本要高lO倍。

刘欣玉等旧引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JEVSA4及SAl4的神经

毒力进行了研究,SA4的氨基酸序列与SAl4存在17个位点

的差异。而SA4的神经毒力比SAl4强,说明了这17个差异

氨基酸位点口r能影响着JEV的神经毒力。而JEV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问传播与感染等分子机制的进一

步探索也离不开JEV反向遗传技术平台。

4.2载体开发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可以将JEV感染性克隆改造成RNA型或DNA型的复制子载体,这些载体在真核细胞乍物学研究巾广泛应用.是表达外源基因极有价值的遗传

学丁具。作为RNA型病毒载体,外源基冈在体内有效表达

的载体系统是研究基因治疗和疫苗的重要策略,日前常用DNA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或裸DNA,而RNA病毒载

体的应用则提供r另一种研究途径。与常用的DNA病毒载

体相比,RNA病毒载体的基闪组小,构建和操作较为方便,其生命周期中不经历DNA阶段,不会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从而引起低水平表达或基因沉默,不会改变物种的遗传性。Sang—lm等【61将两个代表性的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和荧光索酶(1ucifecase)插入

JEV基因组RNA后转染BHK-2l细胞,两个报告基因均得到

了表达。由此可知,JEV感染性eDNA在表达外源基因时起

到了真核表达载体的作用。

4.3重组疫苗研发减毒己脑重组疫苗是经过定向操纵感染性JEVeDNA克隆,从而产生孽组JEV。如JEV的E蛋白中的1个氨肇酸就是这样被证实为毒力相关位点,当JEV的E—138位点谷氨腋突变为赖氨酸时,突变株的毒力比原毒株减弱¨…。嵌合疫苗是在JEV基因组感染性克隆基础卜,将不同病毒抗原基因嵌合在一起,使之在体内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因此,反向遗传技术为JEV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生物学工具。

总之,反向遗传技术是研究病毒分子机制和遗传学原理的技术平台,本综述概述了JEV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其在基础研究等领域巾的应用。如何构建稳定的全长eDNA仍是JEV反向遗传技术尚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尽管JEV感染性RNA可以通过全长cDNA克隆获得,但是当eDNA克隆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时容易引入突变。而体外连接获得的全长eDNA模板在遗传学七具有稳定性,但是体外连接方法费时、费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已有研究丁作表明,选用BACs、pACNRll80质粒等中低拷D!载体是解决黄病毒全长eDNA在细荫体内潜在毒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这对于构建JEV感染性全长eDNA克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参考文献【1]‰铲’亿Weiss.S,Keiser

esencephalitisenapaJdna:,t..

neseEmergrp.,tsaP.InfectJ

Dis,

2009

,:.

15

1-7.‰of

[2]

TsaiTF.NewinitiativesforthecontrolofJapaneseencephalitis

by

vaccination:minutes

of

WHO/CVI

meeting.Bangkok.

Thailand,13—15October1998.Vaccine,2000,18:i-25.

万方数据

[3]SumiyoshiH,MoritaK,MoriC.Sequenceof3000

nueleotides

at

the5’endof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RNA.Gene,1986,

48:196-201.

[4]SumiyoshiH,MortC,FukeI.Completenucleotidesequence

of

theJapaneseenecphalitisvirusgenome

RNA.Virol,1987,161:

497-5】0.

[5]

Sumiyoshi

H.HokeCH。Tren

DW,Infectious

Japanese

en{・ephalitisvirusRNAcan

he

synthesizedfrominvitro・ligated

cDNA

templlates.Virul。1992.66:5425-5431.

[6]

Sang・Im

Y.Seek—YongK,CharlesM,eta1.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of

reverse

genetics

system

forJapaneseenecphalitis

virus.Vir01.2004,77:6450-6465.

[7]黄庆,£,马文煜,姜绍谆,等.乙脑病毒全长eDNA的扩增克隆及体外转求制备感染性RNA的研究.中国病毒学,

2000.15:330-334,

[8]曾明,贾丽丽,俞永新,等.乙删脯炎病毒活疫苗生产株

sAl4-14—2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5.19:9-11.

[9]

黄莺.贾丽丽,孙志伟,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全

长感染件克隆的制备及恢复病毒的获得.病毒学撤,2003,

19:313.319.

[10]BoyerJC。Haenni

Af~Infeetioustran.,wriptsandeDNAclonesof

BNAviruses.Virol,1994.198:415-426.

[11]

RireCM.GrakouiA.GallerR.ela1.TranscriptionofinfectiousyellowfeverRNAfromfull-lengtheDNAtemplatesproduced

by

in

vitro

ligation.NatNewBi01.1989,l:285—296.

[12]MendezE。RuggliN,CollettMS,eta1.Infectiousbovineviraldiarrheavirus(strainNADL)RNAfromstablecDNAclones:acellular

insert

determines

NS3

production

and

viral

cylopathogenjcity.Virol,1998,72:4737-4745.

[13]RuggliN.RiceCM.FunctionaleDNAclonesoftheFlavivifidae:

strategies

andapplications.AdvVirusRes,1999,53:183・207.

[14]

PeterJB,EngbertAK,BrettL,eta1.Astablefull—lengthyellowfeverviruscDhAcloneandtheroleofconservedRNAelementsin?avivirusreplication.Vir01.2003,84:126l—1268.

[15]

ZhangF,HuangQ,MaW,eta1.Amplifcationandcloningof

thefull・length

genome

of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by

novel

longRT-PCRprotocolina

cosmidvector.VirulMethods,2001,

96二171-182.

[16]

SumiyoshiH.TignorGH.

Shope

RE.Characteriza“onof

highly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generated

from

molecularlyclonedeDNA.EmergInfectDis.1995.171:1144・

1151.

[17]

Mishin

VP,CominelliF,Yamshchikov

VF.A‘minimal’

approachindesignof?avivirusinfectiousDNA.AdvVirusRes,200I.8l:113-123.

[18]

MandlCW.EckerM.HolzmannH.eta1.InfeetiouseDNAclones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European

subtype

prototypie

strain

NeudoerflandhighvirulencestrainHypr.Virol,

1997,78:1049—1057.

[19】HurrelbrinkRJ.NestorowiczA。McMinnPC.CharacterizationofinfectiousMurrayValleyencephalitisvirusderivedfrom

stably

clonedgenome・lengtheDNA.GenViml.1999,80:3115—3125.

[20】土文玲,陆柔剑,陆振华,等.流行性己型脑炎病毒GSS株

prM、E和NSI蛋rf基冈的克隆及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中的表达.病毒学报,2003,19:210—215.

[21]

Gritsun

TS。Gould

EA.Infectious

transcripts

oftick,borne

encephalitisvirusgeneratedin

daysby

RT-PCR.viwl。1995,

214:611-618.

[22]

L-.J刘欣乇.俞永新.岳广智。等.一株强神经毒力乙脑病毒株

的生物学及其分子特征.病毒学报,2010,26:265-270.

(收稿日期:201l-05-26)

・319・

.综述.

乙型脑炎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研究进展

李佳,朱武洋,王兰,粱国栋

乙型脑炎病毒能够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可引起人类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且致死率较高。该病毒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阃传播与感染等机制尚不清楚.而反向遗传技术对于阐明乙脑病毒致病分子机理、研制重组病毒疫苗及开发基因工程载体是蕈要的技术手段。本文将就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应用加以综述。

前言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

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引起的病毒性脑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工1。每年有35000—50000

人患病.死产10

000—15

000人¨’。全世界大约30亿人生活

在乙脑流行区…,加之每年大量的旅游者到乙脑流行区域旅

行而使患病牢增加。提示乙脑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财

产安全的莺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乙脑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已得到证实,但乙脑的发病机制,特别是乙腩病毒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间传播与感染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清。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隶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该病毒基冈组序列已被完整的测定出来,57末端有一个帽子结构即m7G(5’)PPP(5’)ApUp.3’末端没有polyA.而是以CU-OH为尾巴¨J。在病毒的复制、翻译和病毒颗粒包装的过程中,5’和3’末端非编码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5’和3’端非编码区之间的单一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约3432

个氮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自5’至3’端依次为三种结构蛋白C、prM和E以及七种非结构蛋白NSI、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㈩。

由于乙脑病毒属于非逆转录RNA病毒,其复制过程中

不形成中间体DNA.因此直接对病毒基因组RNA进行基因工程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是指由

DOI:10.3760/cma.j.issn.1003-9279.201I.04.0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160);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蕈点实验室(20IlSKLID205):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8ZXl0004-001;2009ZXl0004-705)

作者单位:030006

太原,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佳、壬

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朱武洋、粟围栋)

通信作者:王兰.Email:[anwang@SXU.edu.cn;粱国栋。Email:

gdliang@hotmml.com

万方数据

病毒来源的cDNA克隆获得恢复病毒的技术,该平台为阐明

乙脑病毒致病分子机理、研制病毒疫苗和开发基因工程载体等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本研究将就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应用加以综述。

2乙脑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研究状况2.1

国外研究状况

最早研究JEV反向遗传技术的是

Sumiyoshi等”1,1992年该研究小组通过RT—PCB方法扩增

获得了JEV基因组全长eDNA的两个半分子,这两个片段的

长度分别为5576bp和5400bp。将这两个半分子片段分别克隆至载体中获得了两个JEV亚基因组克隆(M343和

H756).起初该小组把半分子片段经体外连接获得的JEV全

长eDNA克隆至pBR322载体中。期望经体外转录获得具有感染性的RNA转录本。但实验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可能是JEV基因组全长eDNA,尤其是基因组5’末端对大肠埃希菌有毒性,使JEV基因组在宿主菌中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Sumiyoshi等直接将JEV两个半分子连接成基因组全长eDNA。为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在全长eDNA的3’末端非编码区9131bp处加入了单一酶切位点XbaI,使恢复病毒具有与亲本病毒不同的分子标识。以此eDNA为模板转录出的RNA转染BHK.21细胞后获得了恢复病毒.且经酶切鉴定的恢复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曲线、在BHK一21细胞一|:的空斑表型、在C6/36细胞内的信号肽表达及其神经毒性等生物学特性均较为相似∞1。

为了克服JEV全长eDNA克隆在宿主菌中的不稳定性。Sang-Im等¨1以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s,BACs)为载体构建了JEV感染性克隆。将JEV全长eDNA克隆到细菌人工染色体.然后以其为模板进行体外转录,所获得的转录本RNA的感染力大约为lO’一106PFU/m1.转染宿主细胞后所获得的恢复病毒的滴度可达

106—107PFU/ml。而且所获得的恢复病毒和亲本病毒在感

染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上具有相似性油’。另外,在重组

BACs上对JEV基因组上进行点突变后,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恢复病毒来自于该感染性eDNA克隆‘“。这也再次证明可通过反向遗传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对JEV基因组进行改造和应用。

2.2国内研究状况

黄庆生等利用长模板RT-PCR法,一

次扩增出SAl4株JEV的基因组全长eDNA片段,并使用大片段克隆技术将其克隆于黏粒载体的RNA聚合酶启动子下游。所使用的黏粒载体克隆位点两端具有17和SP6启动

・320・

子,可根据不同的插入方向在体外转录时选择相应的RNA聚合酶。以该重组载体为模板经体外转录可获得病毒的全长转录本RNA,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BHK细胞后,转录本

RNA可使细胞产生病变,经乳鼠脑内接种及特异性免疫荧

光染色证明为JEV。这一结果说明该克隆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另外,以一条含有RNA聚合酶启动子序列的5’引物

为基础,利用长模板RT—PCR方法一次扩增出带有启动子的基因组全长eDNA,该小组以其为模板也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转录本RNA【7J。曾明等¨’利用类似的方法也获得了.JEV

减毒株SAl4.14.2的恢复病毒。

黄莺等一1利用RT.PCR法扩增出JEV减毒株SAl4-14-2

的4个片段,并将其分别克隆到质粒载体中,进~步构建两

个半端分子克隆.最终将全长cDNA克隆到改造过的载体

pBR—kpn中,并选取一个生长相对缓慢的JMl09菌株为宿主菌。经体外转录得到的RNA转录本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BHK一21细胞后。获得了JEV恢复病毒。实验结果证实恢复

病毒在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表达水平等几个方匾

与亲本病毒基本一致。

3乙脑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的限翩因素

全长cDNA克隆的不稳定性是黄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

系统构建工作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通过

RT—PCR、体外连接等方法可以获得黄病毒基因组全长eDNA克隆,但是由于对大肠埃希菌的毒性或其他因素,使得全长

克隆不稳定而导致感染性eDNA克隆构建工作的失败。豌豆早桔病毒(peaearly—browningvirus)、茄子花叶病毒

(eggplant

mosaic

virus)以及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eet

necrotic

yellowveinvirus)的反向遗传研究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已有研究工作表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菌株等方法克服这一限制因素。3.1载体选择黄病毒属病毒主要包括JE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和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

等,基因组全长eDNA在宿主细胞中的不稳定性严重阻碍了

黄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进展。在黄病毒属病毒中,YFV是感染性克隆构建较为成功的成员之一。Rice等…1在黄热病毒两个亚基因组克隆,即pYF5’3’IV和pYFM5.2的基础上经体外连接构建了病毒全长eDNA片段,以其为模板经体外转录和转染获得了恢复病毒。黄病毒也是第一个使用体外

连接方法获得感染性转录本RNA的病毒。载体pACYCl77

是一低拷贝质粒,以该载体为骨架成功构建了鼠疫病毒感染性eDNA克隆1120”。低拷贝质粒pACNRIl80是在pACYCl77质粒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Rice等…1以pACNRll80为载体成功获得了YF-17D的全长eDNA克隆pACNR/FLYF-17Dx。以其为模板转录出的RNA转录本经脂

质体转染后的病毒滴度可达105—106

ph/¨g

RNA。且

pACNR/FLYF.17Dx克隆来源的恢复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

似的蛋白水解动力学曲线、病毒RNA合成和生长曲线¨“。

万方数据

解决JEV全长cDNA在细菌体内的潜在毒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克隆载体得以解决。通常而言,

携带外源长片段的载体会对宿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而基冈组eDNA在中、低拷贝的克隆载体中较稳定¨…。过

去各种载体系统试图用于装配JEV全长eDNA,包括大肠埃希菌的黏性末端质粒载体,结果表明cDNA克隆在遗传学上

均不稳定¨’”。“。与之类似.以高拷贝PUC质粒和中拷贝

pBR322载体为骨架构建JEVCNU/LP2全长eDNA克隆的工作也是失败的∞o。与此相比,Sang.Im等阳1将JEV

cDNA

克隆在低拷贝的BACs载体上(每个大肠埃希菌细胞中只有1或2拷贝),获得了稳定的JEV感染性cDNA克隆,在大肠

埃希菌中增殖180代后其遗传学结构和功能依然稳定。类

似的低拷贝载体在一些其他黄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工作中

也有报道,如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BEV)¨副和墨累溪谷脑炎病毒(murray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MVEV)”…。这些研究均表明,选择BACs、pACNRll80质粒等低拷贝载体是黄病毒感染性全长eDNA克隆构建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这对于构建JEV全长eDNA克隆具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3.2其他因素除了选择合适的载体之外,宿主菌、克隆方

法的选择同样对JEV等黄病毒感染性全长eDNA克隆构建工作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生长相对较为缓慢的宿

主菌,如DH5a、JMl09及MCl061等,可以有效提高JEV基

因组eDNA的稳定性Ⅲ1。此外,选择合理的克隆方法有助于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运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出JEV基因组

eDNA片段,将得到的eDNA片段分段连人载体后得到全长eDNA模板用于转录"’11,tsj,这种方法规避了病毒eDNA基因组的不稳定问题,但实用性较筹,较为繁琐费时。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高保真长片段RT-PCR法获得含有SP6或17启

动子的全长eDNA,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快捷,但对试剂品质

要求较高,而且难以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定点突变旧“。第三种则是在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宿主菌的前提下运用融合PCR法分段获得JEV基因组eDNA片段。然后经体外连接得到JEV基因组全长eDNA后将全长eDNA连入载体中的方法。4乙脑病毒反向遗传技术的应用

4.1基础研究反向遗传技术是研究RNA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新兴技术。JEV反向遗传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生产研究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反向遗传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JEV复制、转录及转

染的分子机制,也可以确定JEV神经毒力和发病机制相关的毒力位点。Sang.1m等¨’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JEV的3’末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具有3’末端保守序列的RNA转

录本的感染性比经过反向遗传技术改造后的3’末端具有3

或4个与病毒核苷酸序列无关的RNA转录本要高lO倍。

刘欣玉等旧引利用反向遗传技术对JEVSA4及SAl4的神经

毒力进行了研究,SA4的氨基酸序列与SAl4存在17个位点

的差异。而SA4的神经毒力比SAl4强,说明了这17个差异

氨基酸位点口r能影响着JEV的神经毒力。而JEV免疫逃逸、跨越血脑屏障及其跨种问传播与感染等分子机制的进一

步探索也离不开JEV反向遗传技术平台。

4.2载体开发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可以将JEV感染性克隆改造成RNA型或DNA型的复制子载体,这些载体在真核细胞乍物学研究巾广泛应用.是表达外源基因极有价值的遗传

学丁具。作为RNA型病毒载体,外源基冈在体内有效表达

的载体系统是研究基因治疗和疫苗的重要策略,日前常用DNA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或裸DNA,而RNA病毒载

体的应用则提供r另一种研究途径。与常用的DNA病毒载

体相比,RNA病毒载体的基闪组小,构建和操作较为方便,其生命周期中不经历DNA阶段,不会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从而引起低水平表达或基因沉默,不会改变物种的遗传性。Sang—lm等【61将两个代表性的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和荧光索酶(1ucifecase)插入

JEV基因组RNA后转染BHK-2l细胞,两个报告基因均得到

了表达。由此可知,JEV感染性eDNA在表达外源基因时起

到了真核表达载体的作用。

4.3重组疫苗研发减毒己脑重组疫苗是经过定向操纵感染性JEVeDNA克隆,从而产生孽组JEV。如JEV的E蛋白中的1个氨肇酸就是这样被证实为毒力相关位点,当JEV的E—138位点谷氨腋突变为赖氨酸时,突变株的毒力比原毒株减弱¨…。嵌合疫苗是在JEV基因组感染性克隆基础卜,将不同病毒抗原基因嵌合在一起,使之在体内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因此,反向遗传技术为JEV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生物学工具。

总之,反向遗传技术是研究病毒分子机制和遗传学原理的技术平台,本综述概述了JEV反向遗传技术的研究状况、限制因素及其在基础研究等领域巾的应用。如何构建稳定的全长eDNA仍是JEV反向遗传技术尚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尽管JEV感染性RNA可以通过全长cDNA克隆获得,但是当eDNA克隆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时容易引入突变。而体外连接获得的全长eDNA模板在遗传学七具有稳定性,但是体外连接方法费时、费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已有研究丁作表明,选用BACs、pACNRll80质粒等中低拷D!载体是解决黄病毒全长eDNA在细荫体内潜在毒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这对于构建JEV感染性全长eDNA克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参考文献【1]‰铲’亿Weiss.S,Keiser

esencephalitisenapaJdna:,t..

neseEmergrp.,tsaP.InfectJ

Dis,

2009

,:.

15

1-7.‰of

[2]

TsaiTF.NewinitiativesforthecontrolofJapaneseencephalitis

by

vaccination:minutes

of

WHO/CVI

meeting.Bangkok.

Thailand,13—15October1998.Vaccine,2000,18:i-25.

万方数据

[3]SumiyoshiH,MoritaK,MoriC.Sequenceof3000

nueleotides

at

the5’endof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RNA.Gene,1986,

48:196-201.

[4]SumiyoshiH,MortC,FukeI.Completenucleotidesequence

of

theJapaneseenecphalitisvirusgenome

RNA.Virol,1987,161:

497-5】0.

[5]

Sumiyoshi

H.HokeCH。Tren

DW,Infectious

Japanese

en{・ephalitisvirusRNAcan

he

synthesizedfrominvitro・ligated

cDNA

templlates.Virul。1992.66:5425-5431.

[6]

Sang・Im

Y.Seek—YongK,CharlesM,eta1.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of

reverse

genetics

system

forJapaneseenecphalitis

virus.Vir01.2004,77:6450-6465.

[7]黄庆,£,马文煜,姜绍谆,等.乙脑病毒全长eDNA的扩增克隆及体外转求制备感染性RNA的研究.中国病毒学,

2000.15:330-334,

[8]曾明,贾丽丽,俞永新,等.乙删脯炎病毒活疫苗生产株

sAl4-14—2的感染性克隆构建.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5.19:9-11.

[9]

黄莺.贾丽丽,孙志伟,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全

长感染件克隆的制备及恢复病毒的获得.病毒学撤,2003,

19:313.319.

[10]BoyerJC。Haenni

Af~Infeetioustran.,wriptsandeDNAclonesof

BNAviruses.Virol,1994.198:415-426.

[11]

RireCM.GrakouiA.GallerR.ela1.TranscriptionofinfectiousyellowfeverRNAfromfull-lengtheDNAtemplatesproduced

by

in

vitro

ligation.NatNewBi01.1989,l:285—296.

[12]MendezE。RuggliN,CollettMS,eta1.Infectiousbovineviraldiarrheavirus(strainNADL)RNAfromstablecDNAclones:acellular

insert

determines

NS3

production

and

viral

cylopathogenjcity.Virol,1998,72:4737-4745.

[13]RuggliN.RiceCM.FunctionaleDNAclonesoftheFlavivifidae:

strategies

andapplications.AdvVirusRes,1999,53:183・207.

[14]

PeterJB,EngbertAK,BrettL,eta1.Astablefull—lengthyellowfeverviruscDhAcloneandtheroleofconservedRNAelementsin?avivirusreplication.Vir01.2003,84:126l—1268.

[15]

ZhangF,HuangQ,MaW,eta1.Amplifcationandcloningof

thefull・length

genome

of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by

novel

longRT-PCRprotocolina

cosmidvector.VirulMethods,2001,

96二171-182.

[16]

SumiyoshiH.TignorGH.

Shope

RE.Characteriza“onof

highly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generated

from

molecularlyclonedeDNA.EmergInfectDis.1995.171:1144・

1151.

[17]

Mishin

VP,CominelliF,Yamshchikov

VF.A‘minimal’

approachindesignof?avivirusinfectiousDNA.AdvVirusRes,200I.8l:113-123.

[18]

MandlCW.EckerM.HolzmannH.eta1.InfeetiouseDNAclones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European

subtype

prototypie

strain

NeudoerflandhighvirulencestrainHypr.Virol,

1997,78:1049—1057.

[19】HurrelbrinkRJ.NestorowiczA。McMinnPC.CharacterizationofinfectiousMurrayValleyencephalitisvirusderivedfrom

stably

clonedgenome・lengtheDNA.GenViml.1999,80:3115—3125.

[20】土文玲,陆柔剑,陆振华,等.流行性己型脑炎病毒GSS株

prM、E和NSI蛋rf基冈的克隆及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中的表达.病毒学报,2003,19:210—215.

[21]

Gritsun

TS。Gould

EA.Infectious

transcripts

oftick,borne

encephalitisvirusgeneratedin

daysby

RT-PCR.viwl。1995,

214:611-618.

[22]

L-.J刘欣乇.俞永新.岳广智。等.一株强神经毒力乙脑病毒株

的生物学及其分子特征.病毒学报,2010,26:265-270.

(收稿日期:201l-05-26)


相关文章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发现-论文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7期● 本期聚集●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发现50周年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发现------------------------Anna S. Lok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技术演变及对 ...查看


  • 第04章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 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一.概述 二.病毒的变异现象 三.病毒的变异理论 四.病毒变异的研究方法 五.诱变因素及其诱变机理 主要参考文献 一. 概 述 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病毒遗传学作为微生物遗传 ...查看


  • 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
  • [摘要]基因工程在诊病.制药.病毒疫苗.治疗疾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期待着基因工程能给人类带来财富.健康和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学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查看


  •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 ...查看


  • 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研究审评一般原则
  • [S]GPH2-1 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的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药品审评中心 2005年12月 目 录 一.概述-------------------3 二.细胞基质的分类--------------4 三.细胞基质存在的潜在危险性------. ...查看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2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12)04-0066-13 doi:10.3969/j.issn.1008一1089.2012.04. ...查看


  • 基因工程成果应用与发展前景
  • 基因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前景 基因工程是新世纪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工程,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的某些 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然而我们对基因的了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彻底,基因 工程的发展仍需要几代人的探索. 基因工程的概念 ...查看


  • 修改版--微生物小常识
  • 微生物小常识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微生物定义:现代定义:微生 ...查看


  • 微生物免疫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 一.菌群生长曲线分期及各期的特点和意义 分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 迟缓期: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是细菌对新环境的短暂适应阶 段,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合成充足的酶.能 量及中间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