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探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郁德强
左世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重要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改善我国产业发展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了新的特点,准确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这些特点和趋势,分析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浪潮。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轻纺业和机械制造向“东亚四小龙”等转移。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承接从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被投资对象是与港、台、澳地区毗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 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发、运用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在美国开始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重趋于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竞争力下降促使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也加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行列。我国通过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开始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进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
一、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阶段
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投资产业的分布也相应存在差异。
(一)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和与
20年第7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日元升值的加快,上一阶段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中国和东盟四国成为这次产业转移的新的目的地。在这一时期,我国主要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是产业转移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
轮国际产业转移,与以往的我国
··
Forum
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比较起来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该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跨国公司已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正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化,跨国公司往往为降低生产成本、抢夺市场先机纷纷在目标市场国设厂生产,其跨国转移产业的原因不再仅限于向外转移不再具有优势的“边际产业”,而更多是为了占领当地的市场。这使原有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贸易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原有产品的国际贸易替代为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众多生产要素及生产过程的国际转移;同时,国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导致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和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并直接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二)国际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进入了调整阶段,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额占全球并购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0·
2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
值超过了80%,而由于国内基础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原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 仍以绿地建设为主(约占投资额的2/3)。另一方面,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方式。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设计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做。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企业的强势领域,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据预计,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2010年形成了20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欧美公司将离岸外包项目的大部分都放到了亚洲市场。其中,先期进入这一市场的印度在软件外包市场中占有80%的份额。菲律宾、中国的离岸外包也不断增多。
(三)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进程不断加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经济学人智库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完成的全球投资前景报告,
新月异,传统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开始向集工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化,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速,促使国际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周期进一步缩短。
(四)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层次日趋多元化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呈现出高度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前不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并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中的某些环节。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产业环节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的产业转移浪潮。在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中,虽然垂直型产业转移仍占主导,但水平产业转移也日趋增多。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目前,在学术界虽然还没有公认的产业安全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产业安全是指民族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因为产业安全的层次不同,它既包括一国某一产业的安全问题,也包括一国产业整体的安全问题。前者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和支柱性的关键性产业的安
7, 2006年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
增加22%, 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
研究与探讨
全,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产业分工等方面的整体安全。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制造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从2002年起,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超过70%。由于国际产业转移是基于母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受产业转移规律的支配和国家利益主体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一定符合我国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目标。迄今为止,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第二产业明显偏大,这成为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剧了我国本已存在的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工业消费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使
得大量技术、经济实力处于劣势的民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很多服务业却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将不利于我国要素禀赋的积累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的拓展
(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民族产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附加值较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过大。我国的民族产业尽管及时抓住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并获得了一定的产业收益,但民族产业也形成了对国际产业分工的依赖,大多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由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收益的梯度性明显,我国这种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了获得的附加值较低,而资源消耗却相对较大。这意味着我国民族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具有不可持续性,资源的大量损耗以及
环境资源成本的付出,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大约束。另外,随着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选择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一些在劳动力、资源成本更具优势的国家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积极承接者,从而具有取代我国在低附加值产业的位置的可能,这也从外部加剧了我国这种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三)我国某些关键行业的资本和技术控制权被跨国公司占据
在包括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商业零售行业在内的支柱产业中形成了全面的资本和技术控制的格局,很可能引起我国对核心产业和相应的核心技术丧失控制力。例如,在装备制造行业,外资对西北轴承、锦西化机、无锡威孚等龙头企业的收购;在商业零售领域易初莲花、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进入。
在技术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一般将自己的新技术应用到对外投资企业中,但同时要求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另外,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合资后,由于跨国公司与我国技术开发的能力悬殊,合资后国内合资方利用“技术缺口”大多采取取消原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做法,由外商提供技术,这使我国原本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逐渐形成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大大削弱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中外合资的汽车行业。
(四)有些市场被跨国公司控制
謼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新技术应用到合资企业中,但同时要求拥有控股权。
本刊资料20年第7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市场
··
Forum
的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近几年来,外资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后,往往有两种做法:一是终止被并购企业的运营,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把并购获得的企业转变为其下属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被并购企业既不拥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调查,跨国公司在软包装、照相机、手机、感光材料和软件等行业中占据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拥有明显的垄断地位,并利用其市场优势通过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独家交易等行为限制竞争。跨国公司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及垄断性并购削弱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采取诸如掠夺性定价、排他性交易、价格歧视及恶意并购等策略性行为来排斥竞争、加强垄断地位的做法从法律上给予较为明确的规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及公共利益。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特别是在企业并购中,对侵害被并购企业的版权、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保护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限制地方政府从政绩出发竞相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做法,赋予所有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从而使企业间的竞争真正成为基于效率的竞争。
(二)扩大第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改善产业转移在产业间分布失衡的状态
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对外转移部分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对外投资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对外投资的国别与地域相对较少,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家应从政策鼓励和信息咨询引导方面继续加强,让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产业的对外转移。
(四)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长期看,中国的产业发展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有可能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地位。自主创新将打破目前的竞争态势,实现产业发展的真正跨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提高,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解决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中的技术供给问题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郁德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左世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参考文献:
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志渔、罗仲伟: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分工的影响,《新视野》,2006年第6期。
吕政、杨丹辉: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4期。
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
日、德等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份额均投向服务业,表明服务业已成为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新的主要产业。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低于四分之一,在服务领域存在外资进入的壁垒。中国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金融、保险、证券、电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外资引进和产业转移的步伐,逐步打破铁路、民航等行业中的垄断经营,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三)鼓励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根据产业的梯度转移理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必
四、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国际产业转移意味着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中国要立足自己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一)完善市场竞争法律体系,对外资滥用市场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要加快修订《反不正当竞争22·
4期。
7,
研究与探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郁德强
左世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重要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改善我国产业发展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了新的特点,准确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这些特点和趋势,分析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浪潮。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轻纺业和机械制造向“东亚四小龙”等转移。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承接从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被投资对象是与港、台、澳地区毗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 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
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开发、运用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在美国开始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重趋于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竞争力下降促使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也加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行列。我国通过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开始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进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
一、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阶段
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投资产业的分布也相应存在差异。
(一)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和与
20年第7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日元升值的加快,上一阶段的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中国和东盟四国成为这次产业转移的新的目的地。在这一时期,我国主要承接了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是产业转移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
轮国际产业转移,与以往的我国
··
Forum
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比较起来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该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跨国公司已成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背景下进行的,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正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化,跨国公司往往为降低生产成本、抢夺市场先机纷纷在目标市场国设厂生产,其跨国转移产业的原因不再仅限于向外转移不再具有优势的“边际产业”,而更多是为了占领当地的市场。这使原有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贸易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原有产品的国际贸易替代为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众多生产要素及生产过程的国际转移;同时,国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导致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和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并直接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二)国际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
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全球并购进入了调整阶段,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额占全球并购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0·
2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
值超过了80%,而由于国内基础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原因,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 仍以绿地建设为主(约占投资额的2/3)。另一方面,外包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方式。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设计活动,分别转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做。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将非核心业务以“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实质在于截取价值链中的高利润环节,缩小经营范围,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企业的强势领域,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据预计,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2010年形成了20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欧美公司将离岸外包项目的大部分都放到了亚洲市场。其中,先期进入这一市场的印度在软件外包市场中占有80%的份额。菲律宾、中国的离岸外包也不断增多。
(三)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转移进程不断加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经济学人智库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完成的全球投资前景报告,
新月异,传统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开始向集工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化,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速,促使国际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周期进一步缩短。
(四)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层次日趋多元化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呈现出高度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前不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并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中的某些环节。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产业环节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的产业转移浪潮。在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中,虽然垂直型产业转移仍占主导,但水平产业转移也日趋增多。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目前,在学术界虽然还没有公认的产业安全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产业安全是指民族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因为产业安全的层次不同,它既包括一国某一产业的安全问题,也包括一国产业整体的安全问题。前者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和支柱性的关键性产业的安
7, 2006年全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
增加22%, 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
研究与探讨
全,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产业分工等方面的整体安全。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制造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从2002年起,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均超过70%。由于国际产业转移是基于母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受产业转移规律的支配和国家利益主体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一定符合我国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目标。迄今为止,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第二产业明显偏大,这成为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剧了我国本已存在的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工业消费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使
得大量技术、经济实力处于劣势的民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很多服务业却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将不利于我国要素禀赋的积累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的拓展
(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民族产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附加值较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过大。我国的民族产业尽管及时抓住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并获得了一定的产业收益,但民族产业也形成了对国际产业分工的依赖,大多以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由于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收益的梯度性明显,我国这种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了获得的附加值较低,而资源消耗却相对较大。这意味着我国民族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具有不可持续性,资源的大量损耗以及
环境资源成本的付出,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形成了很大约束。另外,随着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选择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一些在劳动力、资源成本更具优势的国家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积极承接者,从而具有取代我国在低附加值产业的位置的可能,这也从外部加剧了我国这种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三)我国某些关键行业的资本和技术控制权被跨国公司占据
在包括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商业零售行业在内的支柱产业中形成了全面的资本和技术控制的格局,很可能引起我国对核心产业和相应的核心技术丧失控制力。例如,在装备制造行业,外资对西北轴承、锦西化机、无锡威孚等龙头企业的收购;在商业零售领域易初莲花、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进入。
在技术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一般将自己的新技术应用到对外投资企业中,但同时要求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另外,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合资后,由于跨国公司与我国技术开发的能力悬殊,合资后国内合资方利用“技术缺口”大多采取取消原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做法,由外商提供技术,这使我国原本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逐渐形成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大大削弱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中外合资的汽车行业。
(四)有些市场被跨国公司控制
謼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新技术应用到合资企业中,但同时要求拥有控股权。
本刊资料20年第7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市场
··
Forum
的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近几年来,外资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后,往往有两种做法:一是终止被并购企业的运营,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把并购获得的企业转变为其下属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被并购企业既不拥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调查,跨国公司在软包装、照相机、手机、感光材料和软件等行业中占据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拥有明显的垄断地位,并利用其市场优势通过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独家交易等行为限制竞争。跨国公司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及垄断性并购削弱了市场的竞争程度,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采取诸如掠夺性定价、排他性交易、价格歧视及恶意并购等策略性行为来排斥竞争、加强垄断地位的做法从法律上给予较为明确的规定,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及公共利益。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特别是在企业并购中,对侵害被并购企业的版权、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保护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限制地方政府从政绩出发竞相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做法,赋予所有企业平等的市场地位,从而使企业间的竞争真正成为基于效率的竞争。
(二)扩大第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改善产业转移在产业间分布失衡的状态
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对外转移部分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对外投资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外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对外投资的国别与地域相对较少,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家应从政策鼓励和信息咨询引导方面继续加强,让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产业的对外转移。
(四)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长期看,中国的产业发展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有可能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不利地位。自主创新将打破目前的竞争态势,实现产业发展的真正跨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提高,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解决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中的技术供给问题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郁德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左世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参考文献:
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志渔、罗仲伟: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分工的影响,《新视野》,2006年第6期。
吕政、杨丹辉: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4期。
潘悦: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
日、德等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份额均投向服务业,表明服务业已成为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新的主要产业。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低于四分之一,在服务领域存在外资进入的壁垒。中国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加快金融、保险、证券、电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外资引进和产业转移的步伐,逐步打破铁路、民航等行业中的垄断经营,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三)鼓励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根据产业的梯度转移理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必
四、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国际产业转移意味着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中国要立足自己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一)完善市场竞争法律体系,对外资滥用市场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要加快修订《反不正当竞争22·
4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