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临床经验集6

麻仁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五剂后,皮损全消而愈。

本例因肌注卡古地钠后引起剥脱性皮炎,中医认为内中药毒,

— 126 —

毒热入于营血。证见皮肤潮红,又因阴液大伤,肤失所养,而见

大片皮肤层层剥落,口干引饮,舌红光剥,故进大剂滋阴增液如:生地、元参、麦冬、石斛、龟板、鳖甲之品以润其肤;丹皮、地骨皮、茯苓皮以皮行皮;银花、甘草解其药毒。药后潮红,脱屑减轻,尚感瘙痒,加以生牡蛎,珍珠母熄风止痒,最后皮肤已趋正常,仍有干燥发痒之感,加以熟地、白芍、丹参、麻仁等养血润滑燥之剂而获愈。

过敏性皮炎(一例)

[例九]  陈××,女,5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年12月27日。

主诉:脸面突然出现红肿流水三天。

现病史;三天来脸面突然红肿,尤以双眼睑、鼻部为明显,焮红灼热,发痒流水,结闸。未接触特殊物品,患者因高血压(血压为200/90毫米汞柱),一直服降压药(药名不详),大便干,尿略黄。

检查:脸面红肿以眼睑鼻部明显,大片红斑上可见密集之丘疱疹,部分渗出、糜烂、结黄痂,双手和前臂亦呈较轻之类似损害。

舌苔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面游风毒。

西医诊断:过敏性皮炎。

证属:湿热上壅。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利湿。

方药: 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黄芩9克 公英9克 赤苓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

— 127 —

六一散9克(包) 大黄6克(后下)。

外用:生地榆30克,水煎湿敷,每日4~5次,每次敷半小时。

先后服药十剂,红肿逐渐消退而愈。

二诊(1973年6月29日):三天前因吃鱼块后脸面又红肿,未见渗出,大便秘结。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脾蕴湿热,化为火毒。

治则:凉营、清热、泻火。

方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9克 大黄9克(后下) 六剂后消退。

1974年8月22日,第三次发作。原因不明,昨日脸面又突然红肿,大量丘疱疹发痒。嘱服前方加白藓皮9克,服六剂后全部消退。1975年5月追踪,谓迄今未再起。

附  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论治

一、药物性皮炎  凡经内服、注射、外用、滴入、插入等途径给药后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皆为药物性皮炎。中医称为“风毒肿”,因其来势暴速,如风暴之突然而起,或外受风毒而肿而得名。《巢氏病源》早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说“风毒肿者,其先赤痛飙(注:暴风)热,肿上生瘭浆(注:水疱渗出),如火灼是也”。又本书有“石火丹”的记载,则与现代医学之固定性药疹相类似。

一般因内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医称为中药毒,药毒可能包括因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性反应,如《巢氏病源》中有《解诸药毒候》《银诸毒候》,唐·孙思邈《千金方》中有《解百药毒篇》等皆是。

— 128 —

由于人禀性不耐,内服或外涂某些药物,中其药毒,毒入营血,外走肌腠,内传于脏腑而发病,本病多发于面部,故有面游风毒之称。如《疡医准绳》说:“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进取味(指食物过敏)或服金石刚剂太过(指服矿物药引起过敏)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腾而作……。”

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较之化学合成的药物远为少见。中草药多为自然界动、植、矿物,临床上应用之方剂除一部分为单方、验方外,大部分为复方,故很少引起皮炎。可见到的因中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多为在成药中配有汞剂(如红粉(红升)、轻粉、朱砂)及砒剂(如雄黄、信石)等成分。

朱老医生认为:药物性皮炎可按血热型、毒热型、阴伤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型:多见于药物性皮炎轻症,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证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皮炎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二)毒热型:多见于药物性皮炎重证,如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症等。证见:高热、头痛,恶心、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营败毒。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用:广犀角末3克(冲) 鲜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川连9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银花30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三)阴伤型:多见于剥脱性皮炎。由于起大疱,大量渗液,层层脱皮,热伤阴液。证见:口干,舌绛光剥,脉细数,治宜滋阴

129 —

增液,清热解毒,方用增液解毒汤(经验方)加减。

药用:生地30克 丹参15克  赤芍15克 元参12克 麦冬9克 沙参12克 石斛12克(先煎) 花粉9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外治法:发生水疱,疱破后糜烂渗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

~500毫升待凉,用纱布叠成五、六层,沾上液湿敷患处,一次敷20~30分钟,日敷四、五次,连续敷二、三天,可使渗液减少,糜烂平复,红肿消退。

如皮损呈弥温潮红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损损害,或见荨麻疹样皮疹,瘙痒剧,可外用三石水(161),或九华粉洗剂(160),如见渗液不多之皮损亦可外用五石膏(101),总之外用药,力求药味简单易行,防止交叉过敏。

二、接触性皮炎,系指外界的各种刺激因子,接触皮肤后而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中医古代典籍中有类似接触性皮炎的记载,如《巢氏病源·漆疮候》说:“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会头面身体肿起陷胗色赤,生疮痒痛是也。”

这里指出人体的素质禀性对漆过敏(不耐),所以接触漆及其制品后引起漆性皮炎,中医称漆疮。认为人的皮毛腠理不密,感受外界辛热毒气而成。现在因各种接触物如用药这以及接触染料、塑料制品等,都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中医统称风毒。亦可按上述分型,辨证施治。

朱老医生指出中医所称“风毒肿”,不仅限于上述的药物性皮炎及接触性皮炎,还包括植物—日光性皮炎在内。在北方可因吃灰菜(藜),在南方可因吃红花草(紫支英)引起,此外亦有人因吃野苋菜,马齿苋,芥菜等引起。由于多食发风动气之物,脾胃运化

— 130 —

失健,湿热内生,复因外受风热日晒,内湿热蕴于肌腠,化火化毒,突然发病。

朱老医生经验,治此病忌用辛温散内之药,防其风助火势,肿势更厉。在临床上此种病例不少碰到,一般都不配合激素治疗,单用经验方“皮炎汤”施治。如上述所举病例,主要以皮炎汤略加增减,很快取得疗效。阴茎、阴囊有皮损者,可从导赤散意,加用木通一味。湿热现象明显的,可随证加用黄芩、赤苓、泽泻等药。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四例)

[例一]  杜××,女,39岁,工人,病历号217683。初诊日期:1967年8月24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现病史:二年来先后于颈后、两肘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庹,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肘伸侧、胸前、下肢等处,有较为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

脉弦细,苔黄腻。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风癣。

证属:血热内盛,风胜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剂: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药用:生地15克 丹参9克 赤芍9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茜草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苦参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131 —

二诊:(8月31日)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服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例二] 李××,女,2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5月9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癣,痒甚二年。

现病史:两年前先在项后长癣,继之两肘伸侧亦起皮癣,剧痒,曾用多种药物,均不见效,后来有人介绍用土方,其中有斑孟等药,外用后,局部立即起疱、糜烂,同时前胸、腰腹、两侧腹股沟等处泛发皮癣,瘙痒更甚,再三求医,仍不见效。患者彻夜搔痒,影响睡眠,精神萎糜,面色无华,大便干秘。

检查:后颈偏左侧有一片原发皮损约8×10厘米大小,肥厚浸润,呈慢性苔藓样损害,双肘伸侧各有一片手掌大的类似皮损。前鹏两侧及腋下可见大片红色扁平丘疹。腰部、腹部两侧,腹股沟和大腿部,可见大片深褐色苔藓化损害,抓痕血痂累累。

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顽癣。

证属:风热郁久,伤血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养血润燥。

药用:生熟地各15克  丹参9克 茜草9克 蛇床子9克 银花9克 苍耳子9克 苦参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麻仁9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水煎服。外用皮癣膏(110)。

二诊:(5月14日)药后瘙痒有所缓解,颈后皮损趋薄,前胸红色丘疹色渐淡,两腿 皮损未见改变。苔脉同前,从前方增减,

— 132 —

上方去茜草加乌蛇9克、黄芩9克,五剂水煎服。

三诊:(5月20日)由于瘙痒减轻,已少搔抓,颈项及两腿皮损渐有减薄,前胸、腰腹部丘疹趋于消退。大便已通畅。改拟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拟:

生熟地各15克 丹参9克 当归9克 红花9克 乌蛇9克 荆芥9克 赤芍9克 苦参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麻仁9克 枳壳9克 甘草9克 嘱服七剂。颈部、腿部外用药同前。

四诊:(5月28日)瘙痒显著减轻,前胸腹部皮损基本已消退,项后、腿部皮损亦已明显转轻,大便畅通,嘱服前方去乌蛇,又经两周后痊愈。

[例三]  樊××,男,6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

70年9月13日。

主诉:周身瘙痒,泛发皮癣一年多。

现病史:去年8月在两腋下出现两片皮癣,瘙痒,用过各种癣药膏及慢性皮炎硬膏外巾不见好,因一次饮酒后引起剧痒,同时在前胸、腰腹、后背、两胳膊、两小腿部泛发大片焮红皮癣,瘙痒甚剧,彻夜不眠,曾多方治疗,未见效果,迄今已一年。皮肤变厚呈深褐色,瘙痒难忍,精神不振,纳食减少。

检查:从颈以下,胸、腹、后背、四肢可见大片慢性苔藓样损害,搔痕血痂累累。

脉弦细,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癣。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证属:风湿郁滞,日久化燥。

治则:搜风败毒,除湿止痒。

方药:乌蛇9克 蝉衣6克 当归9克 茜草9克 荆芥9克

— 133 —

防风9克 蛇床子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苦参9克 生甘草6克 七剂,水煎服。外用皮癣水(157)。

二诊:(1970年9月21日)药后瘙痒显著减轻,皮交前为薄,嘱继续服前方七剂,外用同前。

三诊:家属来代诉:周身皮损变薄色淡,瘙痒大轻。要求继服前方及外用药水。

嘱用原方七~十四剂,仍外用皮癣水。

四诊:(10月25日)服药将近二十剂,原来皮损大部分已转薄,接近正常皮肤,痒已不甚,但这几天不明原因,在胸前腹部等处又出现新的红色丘疹,瘙痒,心中烦躁。

脉弦滑。舌质红,苔黄。

证属:心火血热,生风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熄风止痒。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茜草9克  蝉衣4.5克  白藓皮9克  银花9克  地肤子9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水煎服。

五诊:(11月5日)服十剂后减轻,新起皮损已消,偶感瘙痒。前方去茜草加苍耳子9克,嘱服五剂巩固疗效。

[例四] 张××,男,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2月17日。

主诉:颈项长癣已三~四年。

现病史:三年前颈后长一片皮癣,发痒,皮损越搔越厚,不久两臂肘伸侧亦起皮癣,曾涂多种药膏、贴膏,均不见效,晚上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半月前于前胸遍起红色皮损,瘙痒更甚。

检查:颈后偏左可见手掌大小境界清晰,浸润肥厚呈苔藓样皮损,双肘伸侧亦见类似皮损,前胸腋下可见散在之红色小丘疹。

— 134 —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顽癣。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证属:血热生风,日久化燥,肌肤失养。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生地30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黄芩9克 白蒺藜9克 白藓9克 地肤子9克 苦参9克 苍耳子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外用新五玉膏(109)。

二诊:(2月28日)服药六剂后未见效果,仍然刺痒。改拟凉血清热,祛风除湿。方用:

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地肤子9克 白藓皮9克 苍耳子9克 茜草9克 红花9克 服六剂。外用薄肤膏(102)。

三诊:(3月17日)药后稍能止痒,但效果不显,因将出差,改服活血消炎丸十包,日服一包。

四诊:(3月25日)称仍痒不减轻,皮损亦无改变。改拟搜风清热法。

药用:乌蛇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羌活6克 蝉衣6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丹皮9克 荆芥9克 生甘草6克 服六剂。

五诊:(3月31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前胸皮损逐渐趋退。前方继服六剂。

六诊:(4月8日),前胸皮疹已退,项后及两肘皮损明显变薄,痒已不甚,仍服前方,六剂后皮损全部消退。

135 —

附  神经性皮炎论治

神经性皮炎,中医列入癣门。由于它往往顽固难愈,故统称为“顽癣”。临床上由于皮损形态的不同又有牛皮癣(与银屑病有别),风癣、刀癣等不同名称(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此外如《巢氏病源》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不但说明了项后为本病好发部位,而且指出发病与物理摩擦的关系。

本病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结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纹理粗重,呈苔藓化者,止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临床分为限局性和泛发性两大类型。例如:牛皮癣,状如牛领之皮厚而坚: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则顽痹,不知痛痒:刀癣,轮廓全无,纵横无定,后者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辨证论治]

限局性以外治法为主,泛发者以内治法为主。朱老医生认为可分三型论治。

(一)血热型:多见于妆发不久泛发性皮损。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风胜则痒。

证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皮癣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苦参9克 地肤子9克 黄芩9克 生甘草9克。

— 136 —

(二)风燥型:多见于日久泛性皮损。

由于日久风燥伤同肤失养。

证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化,舌淡苔净,脉细滑。治宜养血润炽,消风止痒。以风癣汤(经验方)治之。

药用:熟地12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红花9克 荆芥9克 苦参9克 白蒺藜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

风盛型:多见于弥温性皮肤浸润肥厚的皮损。

证属:风邪郁久,未经发散,蕴伏肌腠。

证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之症,周身剧痒,状如牛领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川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12克 生甘草6克。

二、外治法:治疗原则:限局性或泛发性皮疹较红之初发损害宜以内服药为主,外用较为缓和药物。慢性限局性皮损肥厚苔藓化者,宜采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一)药膏:初起较薄的皮损可外搽新五玉膏(109);较厚皮损,可外搽皮癣膏(110)或薄肤膏(102)。

(二)药水:较薄的皮损可外搽普癣水(158)或斑蝥醋(156);较厚的,可外用皮癣水(157)、羊蹄根酒(154)。

以上可选用一种,或几种交替使用。

137 —

皮肤瘙痒症(五例)

[例一] 庹××,女,7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0月21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已四个月。

现病史:四个月来全身皮肤瘙痒甚剧,尤以夜间加重,彻夜少眠。曾服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之剂,未见减轻。大便干秘,五日一行。

检查:全身皮肤干燥松弛,可见搔痕,细薄鳞屑,血痂累累。

脉弦滑。舌质紫,苔光。

中医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证属:老年血虚阴伤,皮肤失养,风胜则燥,风动则痒。

治则:养血润燥,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12克 白芍9克 熟地30克 元参9克 麦冬9克 丹皮9克 红花9克 荆芥9克 白蒺藜9克 麻仁9克 甘草6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10月31日)药后皮肤搔痒明显好转,晚间已能入睡。脉弦,舌质紫红,苔净。

继服前方,六剂。

三诊:(11月16日)药后搔痒曾已减轻,近日又较痒重,搔后并起小红疙瘩,大便又干。脉弦细,舌紫苔光,中心薄黄。宗前方出入。

方拟:当归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 138 —

元参9克 荆芥9克 白蒺藜9克 丹皮9克 麻仁9克 甘草9克 服六剂。

四诊:(75年1月9日)皮肝瘙痒已轻,胸、腹、腰围、后背沿感刺痒。脉弦,舌光剥,中薄黄。

嘱继服10月21日初诊方,六剂。

1975年5月追踪回信,称病已痊愈。

[例二] 秘××,女,62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2月4日。

主诉:上半身皮肤瘙痒五个月。

现病史:五个月来胸、背、上肢皮肤瘙痒颇剧,夜间尤甚,抓至出血仍不解痒,夜不能寐,胃纳呆滞,精神萎靡,二便如常。

检查:上肢及胸背部皮肤干燥,搔痕血痂累累,稍见溢水。

脉弦细,舌苔白腻。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脾经蕴湿,外受于风。

治则:健脾除湿,疏风止痒。

药用:荆芥9克 防风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诊:(2月11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纳仍不馨,食后腹胀,脸面微肿,证属脾失健运,脾湿蕴滞。治拟健脾除湿为主。

苍术9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泽泻9克 冬瓜皮9克 六一散9克(包)。

三诊:(2月17日)服前方三剂后胃纳转馨,腹胀、脸肿均消,皮肤尚感微痒。治拟养血消风之法。

— 139 —

当归9克 丹参9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三剂。

1975年追踪来信,称一年多来,皮肤瘙痒未见复发.

[例三] 张××,女,39岁,门诊病历,1975年2月28日初诊。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一年多来全身皮肤瘙痒,不论风马牛不相及吹,外受寒热,汗出见湿,均觉瘙痒无并,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效果。大便有时稀薄,日一、二次。

皮肤检查:全身皮肤可见抓痕血痂累累,部分皮肤浸润和散在色素沉着斑,未见原发损害。

右脉弦。左脉弦细,舌质紫黯,苔净。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血瘀生风,风动则痒。

治则: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药用:归尾9克 赤芍9克 蝉衣9克 荆芥6克 丹皮9克 桃仁9克 紫草9克 苦参9克 白蒺藜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诊;(3月7日)服前方七剂后上肤瘙痒稍轻。脉小弦,舌质紫,苔薄布。宗前法加减。上方去苦参、桃仁加白藓皮9克。

三诊:(3月14日)服上方七剂后,皮肤瘙痒逐渐减轻。诉头晕目弦,有高血压史,自觉无力,苔脉同前。上方加生龙牡(各)12克,苍耳子9克。

四诊:(4月11日)服上方七剂后,曾停

药两周,下肢臀部又感瘙痒。脉弦细,舌中剥。拟以上方去苍耳子加地肤子9克、

— 140 —

牛膝9克。

五诊:(5月16日)服前方十剂后,因患肠炎改服他药,续诊时大便仍稀,关节附近皮肤尚痒,他处皮肤已恢复正常。改拟健脾除湿祛风法。

苍术9克 陈皮6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荆芥9克 羌活6克 白蒺藜9克 煅龙牡(各)9克 服七剂后来称,病已痊愈。

[例四] 张××,女,3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3月8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已四年多。

现病史:从1970年冬季开始皮肤瘙痒,由两小腿渐至周身皮肤。初起口服抗过敏药尚能控制,以后服药亦不起作用,搔破皮肤犹不能解痒,甚致彻夜不寐,影响白天工作。

检查:皮肤干燥,搔痕累累,搔破处血迹斑剥,体无完肤。

脉弦细,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风湿之气久羁,蕴滞肌腠之间。

治则:祛风除湿,清热止痒。

药用:荆芥9克 防风6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银花9克 生甘草6克 六剂 水煎服。

二诊:(3月7日)药后皮肤瘙痒转和能入睡。嘱服前方六剂。

三诊(3月29日)皮肤瘙痒继续趋轻,搔痕显少,适值月经来潮,量少、腹疼。宗前方加以调经活血之剂。

上方加当归12克 川芎6克  赤芍9克 六剂 水煎服。

四诊:(4月3日)皮肤偶感瘙痒,月经未净。脉弦细滑,舌质紫,苔薄净。

141 —

上方去川芎、当归改归尾9克,服六剂。

五诊:(5月27日)近两月来皮肤基本不痒,前日起吃了鱼腥发物,又感瘙痒。

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蕴湿已化,风邪发泄未尽,又因饮食失宜而触发。改拟搜风止痒,清热败毒。

药用:乌蛇9克 羌活9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白芷6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六剂。

六诊:(7月28日)称上次药后,皮肤已不作痒,近日小腿尚感微痒,月经将临,为防微杜渐计,要求继服汤药。

拟方:乌蛇9克 羌活9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蝉衣6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白藓皮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六剂。

两月后追踪回信,皮肤已不瘙痒,临床治愈。

[例五] 张××,女,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5月7日。

主诉:阴部瘙痒四月。

现病史:四个月来突感阴部瘙痒,白带不多,涂片检查未发现滴虫。晚间瘙痒加重,必须用热水烫后,稍能止痒。

检查:阴部未见原发皮损,可见搔痕和血痂。

脉细滑,舌质淡,无苔。

中医诊断:阴痒。

西医诊断:女阴瘙痒症。

证属:肝肾阴虚,风从内生。

治则:滋阴,熄风,止痒。

— 142 —

药用:生地30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元参9克 白藓皮9克 丹参9克 白蒺藜9克 生牡蛎15克 甘草6克 嘱服七剂。

外洗方:苦参30克 蛇床子15克 石榴皮15克 明矾9克 水煎洗,每日早晚各洗一次。

外用:黄柏9克 轻粉3克 冰片1.5克 研末,香油调搽。

二诊:(5月14日)一周后复诊,称发痒已轻,继用前方一周即完全不痒。

[按语]  朱老医药费生认为,风瘙痒总的原因不离乎风。风可能性分为外风、内风。外风可有风热、风湿。内风可有血热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壮年多见血热生风,一般常见于百夏季瘙痒症,老年多为血虚生风,尤以冬季瘙痒症为多见。

例一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年过七旬,血虚阴伤,肤失所养,风胜则燥,风动则痒。大便秘结,舌紫苔光,认证属血虚型,故治以养血熄风,滋阴润燥,后加活血去风而获效。例二同为年老患者,证见舌苔白腻,纳呆神疲,认证为风湿型,初诊以祛风除湿而痒轻,二诊以健脾除湿而肿消腹胀除,三诊佐以养血祛风而竞功。例三舌质紫黯,脉象弦细,认证为血瘀型,治以活血祛风而见功,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例四病延四年,认证为风重型,由于风湿久羁,留滞不去,初以祛风除湿而痒轻,后以搜风清热而获治。例五女阴瘙痒,阴部属肝肾两经循行之处,阴虚则肝失涵养而生内风,故以滋阴熄风而得治。

143 —

附 皮肤瘙痒症论治

皮肤无原发损害,但见瘙痒,称皮肤瘙痒症,中医名为风瘙痒(见《巢氏病源》),常因搔破皮肤,血痕累累,又称血风疮。有的只局限于一处,如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又称阴痒之证。据朱老医生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下列诸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型: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证见;皮肤瘙痒焮红,搔破呈条状血痕,受热易痒,或有口干、心烦。多为夏季发病。脉弦滑带数,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以止痒熄内汤加减。

方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丹参9克 元参9克 白藓皮9克 煅龙牡各12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血虚型:多见于老年瘙痒证,秋冬易患。由于气血两虚,

血不养肤,肝风内生,风胜则痒。

证见:皮肤干燥,搔痒血痕遍布,面色无华或见头晕、心慌、失眠诸证。

脉弦细,舌淡,苔净。

治宜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用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62)加减。

药用:生熟地(各)12克 何首乌12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荆芥9克 白蒺藜9克 黄芪12克 麻仁9克 麦冬9克 甘草9克 水煎服。失眠加酸枣仁12克 茯苓9克 合欢皮9克。

— 144 —

(三)风湿型:由于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证见皮肤瘙痒,搔后起水疱、丘疹或流水等湿疹样改变。脉弦滑,舌苔白腻或薄黄腻。治宜祛风胜湿,清热止痒。以局方消风散加减。

方用:荆芥9克 防风6克 羌活9克 蝉衣4.5克 陈皮6克 茯苓皮9克 白芷4.5克 枳壳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四)风重型:由于风邪郁久,化热化燥 。

证见:周身皮肤瘙痒,经年累月,皮肤肥厚苔藓化,顽固不愈。

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15)治之。

二、外治法:

(一)周身皮肤瘙痒,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澡,痒时外擦苦参酒(159)或者说九华粉洗剂(160)、三石水(161)。

(二)皮肤干燥发痒,外用润肌膏(124)。

(三)阴囊瘙痒(肾囊风),内服滋阴除湿汤(3)加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外用豨莶草30克,苦参3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四)女阴或肛门瘙痒,外用苦参30克  蛇床子15克 石榴皮15克 明矾15克 水煎洗患处每日1~2次。

肛门如有蛲虫,可用百部30克煎汤灌肠。

扁 平 苔 藓(三例)

[例一]  周××,男,30岁,门诊病历:1973年1月26日初诊。

主诉:全身出现紫黯色小斑片,伴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六年。

现病史:从1966年开始于背部出现两小片集簇之粟米大小之

— 145 —

疙瘩,稍痒,抓后即呈深褐色色素沉着,逐渐扩大增多,继之颈部,前胸、腹部、上臂和股部亦出现类似之损害,晚上瘙痒明显,有时在睡梦中痒醒。病程慢性,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皮肤检查:颈、上臂、胸、背、腹和股部可见散在为黄豆大小之紫红斑,略见浸润,局部刺激后潮红较明显,可见散在之色素沉着斑,伴有轻度萎缩。口腔、双颊粘膜可见灰白色网状沟纹。

脉弦滑、舌质正常,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蝉衣6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月20日)皮肤斑驳,状似乌癞,已逐渐趋轻,自觉咽干口渴。舌质红,苔净。脉弦滑带数。拟用消风清热法。

药用:生地30克 当归9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蝉衣6克 乌蛇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苦参9克 生甘草6克 服十剂。

三诊:(3月5日)身上斑驳,色素逐渐趋淡,仍见淡褐色色素沉着,口渴已解。宗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桃9克、红花9克,活血化瘀。

四诊:(3月13日)症情日趋势好转,色素渐淡,略有微痒。脉细滑、舌部尚留紫斑,治拟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尾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乌蛇9克 羌活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 146 —

1975年3月26日追踪来院复查,称两年前,服药后身上皮损消退,色素亦大部消失,已基本痊愈。今年春稍起新的皮损,在肋间、腹部和后背均有三四小片呈黯紫色斑片,约二分钱币大,舌苔薄黄,脉细滑。嘱继续服前方。

[例二]  张××,女,30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2年8月4日。

主诉: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片,下腿出现水疱或血疱,伴有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瘙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疱,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且明显减轻,但停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诊断为扁平苔藓。

脉弦细,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急性泛发性)。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羌活9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白芷6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嘱服七剂。

二诊:(9月8日)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祛风,服五剂。

三诊:(1974年8月10日)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

147 —

身又起散在之尖似损害。仍嘱服上方六剂。

四诊:(8月24日)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六剂。

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未犯。

[例三]  李××,女,2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1月10日。

主诉:口腔发干发紧不舒服,口唇粗糙干燥皲裂三个月。

现病史:三月来自觉口腔发干,发紧,口唇粗糙,干燥皲裂,经会诊,诊断为扁平苔藓。

检查:口唇内粘膜可见紫褐色网状斑,唇缘粗糙皲裂,尤以下唇为甚。口颊内侧粘膜及上腭可见乳白色隆起的皮损。

脉细滑,舌质红,苔薄腻。

西医诊断:口腔粘膜扁平苔藓。

证属:脾胃湿热熏蒸。

治则:祛风化湿,清热解毒。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生甘草6克。以后曾加桃仁9克 红花9克 先后陆续服药54剂。药后口唇内紫褐色网斑疹、左颊粘膜皮损已不显,上腭左颊内侧皮损尚可见。

1975年6月18日检查:口唇左颊粘膜及上腭皮损均已消退,颊粘膜尚有小片如蚕豆大皮损未消,仍感轻度不适,因患者服药不方便,改拟丸药方。

乌蛇30克 马尾连30克 黄芩30克 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羌活15克 白芷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甘草15克。

研末,蜜丸每丸9克重,日服二丸。

— 148 —

[按语]  扁平苔藓为一种原因不明之皮肤病。一般认为发病原因可能与神经过度紧张有关。临床上典型损害可见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泽之紫红色扁平丘疹,其大小从针头大至黄豆大小,往往多发,皮疹成片呈苔藓化。有的排列呈带状或环状,好发于口腔粘膜、唇、舌、手腕屈侧、小腿内侧、阴茎等处。临床类型很多,可为急性泛发性或慢性限局性。慢性限局性有下述特殊类型:萎缩性,大疱性,疣状、线状、环状、毛囊性等。朱老医生认为扁平苔藓属于中医“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其发生病机,由于风湿蕴聚,郁久化毒,阴于肌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原则以搜风燥湿清热解毒为主。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佐以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驱风止痒,并以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为辅,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茜草等药以活血消风。

结节性痒疹(二例)

[例一]  朱××,女,2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9月7日。

主诉:四肢、胸背邮现散在之小结节,痒甚已一年。

现病史:于一年前,左小腿被蚊虫咬后即开始发痒,抓破出血,渐成小硬结,继而别处亦起小红丘疹,逐渐变成小硬结节,日趋增多,剧痒难忍,夜寐不安,经治疗效不佳。

检查:四肢,躯干可见大批散在之绿豆及黄豆大小之小硬结,呈灰褐色,约百余个,以上肢伸侧和胸背为多。

脉滑,舌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149 —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皮里肉外。

治则:搜风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五剂。

二诊:(9月17日)痒已减轻,小硬结节未变,前方加入当归9克、赤芍9克,五剂。同时外贴独角莲膏(128)。

三诊:(9月22日)发痒已显著减轻,仅寝前稍痒,时间亦短,结节亦见平,嘱继续外用独角莲膏,并嘱服前方加苦参9克,五剂。

四诊:(1974年2月12日)中断治疗已五个月。称去年治后大部硬结节已平,痒亦不显,左小腿遗留几个硬结,就放任未治疗。近期又见瘙痒,呈湿疹化,仍服上方五剂,外用止痒洗方:

透骨草30克 苦参15克 红花15克 雄黄15克 明矾15克 水煎洗,每日二、三次,每次15分钟。

五诊:(3月8日)小硬结已平,偶觉瘙痒,服前方七剂而愈。

[例二]  王××,女,1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7月3日。

主诉:两下肢出现散在豌豆大,硬结剧痒已三年。

现病史;三年来两下肢出现多个小硬结节,逐渐增多,瘙痒甚剧。以前曾用玉红膏(123)未见效果,上药后起水疱破皮,但结节未消,且有扩大之势。

检查:两下肢可见多数为豌豆大小孤立之小硬结,稍高于皮面,呈暗褐色。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 150 —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成疮。

治则:搜风解毒,除湿止痒。

方剂:乌蛇驱风汤加味。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白芷6克 羌活9克 荆防风(各)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甘草6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1974年7月12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有时不痒,继服前方12剂,症情已轻,后因肝炎住院,前药停服。

三诊:(1975年2月17日)瘙痒又重,在前方中加以消肿软坚之药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三剂。

瘙痒显著减轻,后又接服二十剂。结节已平,瘙痒亦止。

结节性痒疹,为高出皮面的绿

豆大至蚕豆大褐黑色硬结节,表面不平滑,孤立散在,奇痒难忍。发病多因蚊虫叮咬及局部刺激有关,多发生于四肢,一般多从小腿前臂开始发生,逐渐增多,延及四肢躯干。本病顽固难治,有的消失后还可复起。中医因其剧痒,属于疥的一类,如《巢氏病源·疥候》:“马疥者,皮肉隐嶙(不平),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马疥即类似结节性痒疹。此症由风湿热内蕴,外受毒虫咬螫,气血凝滞,结聚成疮,故必用搜风除湿,清热解毒,以乌蛇驱风汤为主方,两例均得显著疗效。

[按语]  应着重指出,朱老医生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其经验方“乌蛇驱风汤”,治疗一些顽固性皮肤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是风湿热之邪,蕴伏于肌腠之间,日久未经发泄,皮肤剧痒,历久不愈,诸药不应的一些顽固的皮病,例如上举慢性荨麻疹(例七),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例三),皮肤瘙痒症(例四),以及扁平苔藓三例,结节性痒疹二例,朱老医生均以此方增减施治,都取得

— 151 —

较好的疗效。

银 屑 病 (四例)

[例一] 袁××,女,46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7月2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红斑,复盖白色鳞屑二十一年。

现病史:二十多年来,全身泛发大片红色皮疹,曾在本地区及外地等医院多方治疗,仍不分季节,历久不退。初起皮疹不多,近几年逐渐增多,几乎遍及全身,大便干秘。

检查:肥胖体型,头皮、脸面、躯干、四肢除双手以外,均见地图状紫红色皮疹,表面复盖银白色较厚之鳞屑,用手刮之,底面则现筛状出血点。

脉细带数,舌质绛,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

证属:风热郁久,伤阴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滋阴润燥。

药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紫草15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麻仁15克 枳壳9克 麦冬9克 大青叶9克 十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每日涂一次。

二诊:(7月12日)药后腿部皮损逐渐消退,他处鳞屑,亦显见减少。

继服前方改麻仁9克、大青叶15克,服十剂。

三诊:(7月24日)躯干、上肢皮损均趋消退,下肢皮损消退

— 152 —

后,新起点状皮疹。口干思饮,舌苔薄黄。

继服前方加黄芩9克、花粉9克,服十剂。

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儿小片皮损未完全消退外,余均平复。又称外用药膏处,皮损消退较快,但未上药处,亦趋消退。

本例大面积地图状牛皮癣,病历二十多年,经多方治疗,历久不退,除两手外,皮损几乎周身密布,舌绛便秘,证属风热郁久,营阴耗伤,化燥化火之象,故用大剂生地、槐花,丹皮,赤芍、紫草凉营清热;麦冬、枳壳、麻仁滋阴润燥;大青叶重在清火。十剂后皮损逐渐消退,继服前方加重大青叶,十剂后,四肢皮损大部已退,尚有口干,思饮,舌红苔黄,加花粉、黄芩增液清热,嘱服十剂后未来复诊,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小片皮损,基本痊愈。

[例二]张××,女,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7月16日。

主诉:全身出现红色斑块,伴有鳞屑已五月。

现病史;于今年老体弱月初患感冒咽疼,半月后周身泛发红色点状皮疹,稍有鳞屑,逐渐扩大成片,瘙痒不甚。在本地县医院治疗始终未消而来门诊求治。

检查:头皮、胸、背、四肢泛发钱币状红色斑块,上盖银白色鳞屑,基底浸润潮红,部分融合成片呈荷叶状,轻度瘙痒。

脉沉细弦,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伤营,血热风燥。

治则:清肌热,凉营血。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大青叶15克 生槐花30克 白藓皮9克 生甘草6克 十

— 153 —

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外搽皮损上,每日一次。

二诊:(8月4日)患者来称妥药十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祗有小块皮损未消。

嘱续服前方五剂,临床治愈。

本例发病五月,病前半月,曾有感冒咽痛,起时泛发点滴状皮损,渐扩大成钱币状及地图状大片潮红脱屑,尚在进行期,舌质红,中医认证属血热型,故以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清其血热;知母、生石膏清其肌热;大青叶清火热。

十剂后皮疹已大部消退,继服五剂即全退。

[例三]  张××,男,3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5月31日。

主诉: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现病史;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复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

脉弦滑,舌质紫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

治则:凉血清红,活血祛风。

药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当归15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

麻仁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五剂后,皮损全消而愈。

本例因肌注卡古地钠后引起剥脱性皮炎,中医认为内中药毒,

— 126 —

毒热入于营血。证见皮肤潮红,又因阴液大伤,肤失所养,而见

大片皮肤层层剥落,口干引饮,舌红光剥,故进大剂滋阴增液如:生地、元参、麦冬、石斛、龟板、鳖甲之品以润其肤;丹皮、地骨皮、茯苓皮以皮行皮;银花、甘草解其药毒。药后潮红,脱屑减轻,尚感瘙痒,加以生牡蛎,珍珠母熄风止痒,最后皮肤已趋正常,仍有干燥发痒之感,加以熟地、白芍、丹参、麻仁等养血润滑燥之剂而获愈。

过敏性皮炎(一例)

[例九]  陈××,女,5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年12月27日。

主诉:脸面突然出现红肿流水三天。

现病史;三天来脸面突然红肿,尤以双眼睑、鼻部为明显,焮红灼热,发痒流水,结闸。未接触特殊物品,患者因高血压(血压为200/90毫米汞柱),一直服降压药(药名不详),大便干,尿略黄。

检查:脸面红肿以眼睑鼻部明显,大片红斑上可见密集之丘疱疹,部分渗出、糜烂、结黄痂,双手和前臂亦呈较轻之类似损害。

舌苔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面游风毒。

西医诊断:过敏性皮炎。

证属:湿热上壅。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利湿。

方药: 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黄芩9克 公英9克 赤苓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

— 127 —

六一散9克(包) 大黄6克(后下)。

外用:生地榆30克,水煎湿敷,每日4~5次,每次敷半小时。

先后服药十剂,红肿逐渐消退而愈。

二诊(1973年6月29日):三天前因吃鱼块后脸面又红肿,未见渗出,大便秘结。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脾蕴湿热,化为火毒。

治则:凉营、清热、泻火。

方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9克 大黄9克(后下) 六剂后消退。

1974年8月22日,第三次发作。原因不明,昨日脸面又突然红肿,大量丘疱疹发痒。嘱服前方加白藓皮9克,服六剂后全部消退。1975年5月追踪,谓迄今未再起。

附  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论治

一、药物性皮炎  凡经内服、注射、外用、滴入、插入等途径给药后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皆为药物性皮炎。中医称为“风毒肿”,因其来势暴速,如风暴之突然而起,或外受风毒而肿而得名。《巢氏病源》早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说“风毒肿者,其先赤痛飙(注:暴风)热,肿上生瘭浆(注:水疱渗出),如火灼是也”。又本书有“石火丹”的记载,则与现代医学之固定性药疹相类似。

一般因内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医称为中药毒,药毒可能包括因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性反应,如《巢氏病源》中有《解诸药毒候》《银诸毒候》,唐·孙思邈《千金方》中有《解百药毒篇》等皆是。

— 128 —

由于人禀性不耐,内服或外涂某些药物,中其药毒,毒入营血,外走肌腠,内传于脏腑而发病,本病多发于面部,故有面游风毒之称。如《疡医准绳》说:“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进取味(指食物过敏)或服金石刚剂太过(指服矿物药引起过敏)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腾而作……。”

根据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较之化学合成的药物远为少见。中草药多为自然界动、植、矿物,临床上应用之方剂除一部分为单方、验方外,大部分为复方,故很少引起皮炎。可见到的因中药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多为在成药中配有汞剂(如红粉(红升)、轻粉、朱砂)及砒剂(如雄黄、信石)等成分。

朱老医生认为:药物性皮炎可按血热型、毒热型、阴伤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型:多见于药物性皮炎轻症,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证见: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皮炎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二)毒热型:多见于药物性皮炎重证,如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性松解症等。证见:高热、头痛,恶心、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营败毒。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用:广犀角末3克(冲) 鲜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川连9克 黄芩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竹叶9克 银花30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三)阴伤型:多见于剥脱性皮炎。由于起大疱,大量渗液,层层脱皮,热伤阴液。证见:口干,舌绛光剥,脉细数,治宜滋阴

129 —

增液,清热解毒,方用增液解毒汤(经验方)加减。

药用:生地30克 丹参15克  赤芍15克 元参12克 麦冬9克 沙参12克 石斛12克(先煎) 花粉9克 银花15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外治法:发生水疱,疱破后糜烂渗液,每日用生地榆30~60克,煎水300

~500毫升待凉,用纱布叠成五、六层,沾上液湿敷患处,一次敷20~30分钟,日敷四、五次,连续敷二、三天,可使渗液减少,糜烂平复,红肿消退。

如皮损呈弥温潮红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损损害,或见荨麻疹样皮疹,瘙痒剧,可外用三石水(161),或九华粉洗剂(160),如见渗液不多之皮损亦可外用五石膏(101),总之外用药,力求药味简单易行,防止交叉过敏。

二、接触性皮炎,系指外界的各种刺激因子,接触皮肤后而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中医古代典籍中有类似接触性皮炎的记载,如《巢氏病源·漆疮候》说:“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着漆毒,会头面身体肿起陷胗色赤,生疮痒痛是也。”

这里指出人体的素质禀性对漆过敏(不耐),所以接触漆及其制品后引起漆性皮炎,中医称漆疮。认为人的皮毛腠理不密,感受外界辛热毒气而成。现在因各种接触物如用药这以及接触染料、塑料制品等,都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中医统称风毒。亦可按上述分型,辨证施治。

朱老医生指出中医所称“风毒肿”,不仅限于上述的药物性皮炎及接触性皮炎,还包括植物—日光性皮炎在内。在北方可因吃灰菜(藜),在南方可因吃红花草(紫支英)引起,此外亦有人因吃野苋菜,马齿苋,芥菜等引起。由于多食发风动气之物,脾胃运化

— 130 —

失健,湿热内生,复因外受风热日晒,内湿热蕴于肌腠,化火化毒,突然发病。

朱老医生经验,治此病忌用辛温散内之药,防其风助火势,肿势更厉。在临床上此种病例不少碰到,一般都不配合激素治疗,单用经验方“皮炎汤”施治。如上述所举病例,主要以皮炎汤略加增减,很快取得疗效。阴茎、阴囊有皮损者,可从导赤散意,加用木通一味。湿热现象明显的,可随证加用黄芩、赤苓、泽泻等药。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四例)

[例一]  杜××,女,39岁,工人,病历号217683。初诊日期:1967年8月24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癣二年。

现病史:二年来先后于颈后、两肘伸侧,下肢等处起成片皮癣,瘙痒无庹,昼轻暮重,难于入眠,屡治无效。

皮肤检查:颈后、双肘伸侧、胸前、下肢等处,有较为对称成片轻度苔藓化皮损,呈淡红色,瘙痕累累,结有血痂,稍见溢水。

脉弦细,苔黄腻。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风癣。

证属:血热内盛,风胜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剂:皮癣汤(经验方)加减。

药用:生地15克 丹参9克 赤芍9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茜草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苦参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131 —

二诊:(8月31日)服前方七剂后,大部分皮损显著变薄,略见脱屑,痒减。继以前方加红花9克,以活血消风,服药十剂后,病情略见起伏,此后断续治疗约两个月,在前方中加熟地12克,何首乌9克,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局部外搽苦参酒而治愈。

[例二] 李××,女,2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5月9日。

主诉:全身泛发皮癣,痒甚二年。

现病史:两年前先在项后长癣,继之两肘伸侧亦起皮癣,剧痒,曾用多种药物,均不见效,后来有人介绍用土方,其中有斑孟等药,外用后,局部立即起疱、糜烂,同时前胸、腰腹、两侧腹股沟等处泛发皮癣,瘙痒更甚,再三求医,仍不见效。患者彻夜搔痒,影响睡眠,精神萎糜,面色无华,大便干秘。

检查:后颈偏左侧有一片原发皮损约8×10厘米大小,肥厚浸润,呈慢性苔藓样损害,双肘伸侧各有一片手掌大的类似皮损。前鹏两侧及腋下可见大片红色扁平丘疹。腰部、腹部两侧,腹股沟和大腿部,可见大片深褐色苔藓化损害,抓痕血痂累累。

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中医诊断:顽癣。

证属:风热郁久,伤血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养血润燥。

药用:生熟地各15克  丹参9克 茜草9克 蛇床子9克 银花9克 苍耳子9克 苦参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麻仁9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水煎服。外用皮癣膏(110)。

二诊:(5月14日)药后瘙痒有所缓解,颈后皮损趋薄,前胸红色丘疹色渐淡,两腿 皮损未见改变。苔脉同前,从前方增减,

— 132 —

上方去茜草加乌蛇9克、黄芩9克,五剂水煎服。

三诊:(5月20日)由于瘙痒减轻,已少搔抓,颈项及两腿皮损渐有减薄,前胸、腰腹部丘疹趋于消退。大便已通畅。改拟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拟:

生熟地各15克 丹参9克 当归9克 红花9克 乌蛇9克 荆芥9克 赤芍9克 苦参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麻仁9克 枳壳9克 甘草9克 嘱服七剂。颈部、腿部外用药同前。

四诊:(5月28日)瘙痒显著减轻,前胸腹部皮损基本已消退,项后、腿部皮损亦已明显转轻,大便畅通,嘱服前方去乌蛇,又经两周后痊愈。

[例三]  樊××,男,6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

70年9月13日。

主诉:周身瘙痒,泛发皮癣一年多。

现病史:去年8月在两腋下出现两片皮癣,瘙痒,用过各种癣药膏及慢性皮炎硬膏外巾不见好,因一次饮酒后引起剧痒,同时在前胸、腰腹、后背、两胳膊、两小腿部泛发大片焮红皮癣,瘙痒甚剧,彻夜不眠,曾多方治疗,未见效果,迄今已一年。皮肤变厚呈深褐色,瘙痒难忍,精神不振,纳食减少。

检查:从颈以下,胸、腹、后背、四肢可见大片慢性苔藓样损害,搔痕血痂累累。

脉弦细,舌质红,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癣。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证属:风湿郁滞,日久化燥。

治则:搜风败毒,除湿止痒。

方药:乌蛇9克 蝉衣6克 当归9克 茜草9克 荆芥9克

— 133 —

防风9克 蛇床子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地肤子9克 苦参9克 生甘草6克 七剂,水煎服。外用皮癣水(157)。

二诊:(1970年9月21日)药后瘙痒显著减轻,皮交前为薄,嘱继续服前方七剂,外用同前。

三诊:家属来代诉:周身皮损变薄色淡,瘙痒大轻。要求继服前方及外用药水。

嘱用原方七~十四剂,仍外用皮癣水。

四诊:(10月25日)服药将近二十剂,原来皮损大部分已转薄,接近正常皮肤,痒已不甚,但这几天不明原因,在胸前腹部等处又出现新的红色丘疹,瘙痒,心中烦躁。

脉弦滑。舌质红,苔黄。

证属:心火血热,生风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熄风止痒。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茜草9克  蝉衣4.5克  白藓皮9克  银花9克  地肤子9克 生甘草6克  五剂,水煎服。

五诊:(11月5日)服十剂后减轻,新起皮损已消,偶感瘙痒。前方去茜草加苍耳子9克,嘱服五剂巩固疗效。

[例四] 张××,男,3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2月17日。

主诉:颈项长癣已三~四年。

现病史:三年前颈后长一片皮癣,发痒,皮损越搔越厚,不久两臂肘伸侧亦起皮癣,曾涂多种药膏、贴膏,均不见效,晚上瘙痒剧烈,影响睡眠,半月前于前胸遍起红色皮损,瘙痒更甚。

检查:颈后偏左可见手掌大小境界清晰,浸润肥厚呈苔藓样皮损,双肘伸侧亦见类似皮损,前胸腋下可见散在之红色小丘疹。

— 134 —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顽癣。

西医诊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证属:血热生风,日久化燥,肌肤失养。

治则: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方药:生地30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黄芩9克 白蒺藜9克 白藓9克 地肤子9克 苦参9克 苍耳子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外用新五玉膏(109)。

二诊:(2月28日)服药六剂后未见效果,仍然刺痒。改拟凉血清热,祛风除湿。方用:

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地肤子9克 白藓皮9克 苍耳子9克 茜草9克 红花9克 服六剂。外用薄肤膏(102)。

三诊:(3月17日)药后稍能止痒,但效果不显,因将出差,改服活血消炎丸十包,日服一包。

四诊:(3月25日)称仍痒不减轻,皮损亦无改变。改拟搜风清热法。

药用:乌蛇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羌活6克 蝉衣6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丹皮9克 荆芥9克 生甘草6克 服六剂。

五诊:(3月31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前胸皮损逐渐趋退。前方继服六剂。

六诊:(4月8日),前胸皮疹已退,项后及两肘皮损明显变薄,痒已不甚,仍服前方,六剂后皮损全部消退。

135 —

附  神经性皮炎论治

神经性皮炎,中医列入癣门。由于它往往顽固难愈,故统称为“顽癣”。临床上由于皮损形态的不同又有牛皮癣(与银屑病有别),风癣、刀癣等不同名称(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此外如《巢氏病源》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不但说明了项后为本病好发部位,而且指出发病与物理摩擦的关系。

本病以内因为主,由于心结烦扰,七情内伤,内生心火而致。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纹理粗重,呈苔藓化者,止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临床分为限局性和泛发性两大类型。例如:牛皮癣,状如牛领之皮厚而坚: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则顽痹,不知痛痒:刀癣,轮廓全无,纵横无定,后者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辨证论治]

限局性以外治法为主,泛发者以内治法为主。朱老医生认为可分三型论治。

(一)血热型:多见于妆发不久泛发性皮损。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风胜则痒。

证见:成片红色小丘疹,痒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皮癣汤(经验方)。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苦参9克 地肤子9克 黄芩9克 生甘草9克。

— 136 —

(二)风燥型:多见于日久泛性皮损。

由于日久风燥伤同肤失养。

证见:瘙痒无度,皮肤浸润肥厚,呈苔藓化,舌淡苔净,脉细滑。治宜养血润炽,消风止痒。以风癣汤(经验方)治之。

药用:熟地12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红花9克 荆芥9克 苦参9克 白蒺藜9克 苍耳子9克 白藓皮9克 。

风盛型:多见于弥温性皮肤浸润肥厚的皮损。

证属:风邪郁久,未经发散,蕴伏肌腠。

证见:几年至几十年顽固之症,周身剧痒,状如牛领之皮,脉弦,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川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12克 生甘草6克。

二、外治法:治疗原则:限局性或泛发性皮疹较红之初发损害宜以内服药为主,外用较为缓和药物。慢性限局性皮损肥厚苔藓化者,宜采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一)药膏:初起较薄的皮损可外搽新五玉膏(109);较厚皮损,可外搽皮癣膏(110)或薄肤膏(102)。

(二)药水:较薄的皮损可外搽普癣水(158)或斑蝥醋(156);较厚的,可外用皮癣水(157)、羊蹄根酒(154)。

以上可选用一种,或几种交替使用。

137 —

皮肤瘙痒症(五例)

[例一] 庹××,女,7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0月21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已四个月。

现病史:四个月来全身皮肤瘙痒甚剧,尤以夜间加重,彻夜少眠。曾服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之剂,未见减轻。大便干秘,五日一行。

检查:全身皮肤干燥松弛,可见搔痕,细薄鳞屑,血痂累累。

脉弦滑。舌质紫,苔光。

中医诊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证属:老年血虚阴伤,皮肤失养,风胜则燥,风动则痒。

治则:养血润燥,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12克 白芍9克 熟地30克 元参9克 麦冬9克 丹皮9克 红花9克 荆芥9克 白蒺藜9克 麻仁9克 甘草6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10月31日)药后皮肤搔痒明显好转,晚间已能入睡。脉弦,舌质紫红,苔净。

继服前方,六剂。

三诊:(11月16日)药后搔痒曾已减轻,近日又较痒重,搔后并起小红疙瘩,大便又干。脉弦细,舌紫苔光,中心薄黄。宗前方出入。

方拟:当归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 138 —

元参9克 荆芥9克 白蒺藜9克 丹皮9克 麻仁9克 甘草9克 服六剂。

四诊:(75年1月9日)皮肝瘙痒已轻,胸、腹、腰围、后背沿感刺痒。脉弦,舌光剥,中薄黄。

嘱继服10月21日初诊方,六剂。

1975年5月追踪回信,称病已痊愈。

[例二] 秘××,女,62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2月4日。

主诉:上半身皮肤瘙痒五个月。

现病史:五个月来胸、背、上肢皮肤瘙痒颇剧,夜间尤甚,抓至出血仍不解痒,夜不能寐,胃纳呆滞,精神萎靡,二便如常。

检查:上肢及胸背部皮肤干燥,搔痕血痂累累,稍见溢水。

脉弦细,舌苔白腻。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脾经蕴湿,外受于风。

治则:健脾除湿,疏风止痒。

药用:荆芥9克 防风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诊:(2月11日)服前方五剂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纳仍不馨,食后腹胀,脸面微肿,证属脾失健运,脾湿蕴滞。治拟健脾除湿为主。

苍术9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泽泻9克 冬瓜皮9克 六一散9克(包)。

三诊:(2月17日)服前方三剂后胃纳转馨,腹胀、脸肿均消,皮肤尚感微痒。治拟养血消风之法。

— 139 —

当归9克 丹参9克 荆芥6克 防风6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三剂。

1975年追踪来信,称一年多来,皮肤瘙痒未见复发.

[例三] 张××,女,39岁,门诊病历,1975年2月28日初诊。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一年多来全身皮肤瘙痒,不论风马牛不相及吹,外受寒热,汗出见湿,均觉瘙痒无并,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效果。大便有时稀薄,日一、二次。

皮肤检查:全身皮肤可见抓痕血痂累累,部分皮肤浸润和散在色素沉着斑,未见原发损害。

右脉弦。左脉弦细,舌质紫黯,苔净。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血瘀生风,风动则痒。

治则: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药用:归尾9克 赤芍9克 蝉衣9克 荆芥6克 丹皮9克 桃仁9克 紫草9克 苦参9克 白蒺藜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诊;(3月7日)服前方七剂后上肤瘙痒稍轻。脉小弦,舌质紫,苔薄布。宗前法加减。上方去苦参、桃仁加白藓皮9克。

三诊:(3月14日)服上方七剂后,皮肤瘙痒逐渐减轻。诉头晕目弦,有高血压史,自觉无力,苔脉同前。上方加生龙牡(各)12克,苍耳子9克。

四诊:(4月11日)服上方七剂后,曾停

药两周,下肢臀部又感瘙痒。脉弦细,舌中剥。拟以上方去苍耳子加地肤子9克、

— 140 —

牛膝9克。

五诊:(5月16日)服前方十剂后,因患肠炎改服他药,续诊时大便仍稀,关节附近皮肤尚痒,他处皮肤已恢复正常。改拟健脾除湿祛风法。

苍术9克 陈皮6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荆芥9克 羌活6克 白蒺藜9克 煅龙牡(各)9克 服七剂后来称,病已痊愈。

[例四] 张××,女,37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3月8日。

主诉:周身皮肤瘙痒已四年多。

现病史:从1970年冬季开始皮肤瘙痒,由两小腿渐至周身皮肤。初起口服抗过敏药尚能控制,以后服药亦不起作用,搔破皮肤犹不能解痒,甚致彻夜不寐,影响白天工作。

检查:皮肤干燥,搔痕累累,搔破处血迹斑剥,体无完肤。

脉弦细,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血风疮。

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

证属:风湿之气久羁,蕴滞肌腠之间。

治则:祛风除湿,清热止痒。

药用:荆芥9克 防风6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陈皮9克 茯苓皮9克 银花9克 生甘草6克 六剂 水煎服。

二诊:(3月7日)药后皮肤瘙痒转和能入睡。嘱服前方六剂。

三诊(3月29日)皮肤瘙痒继续趋轻,搔痕显少,适值月经来潮,量少、腹疼。宗前方加以调经活血之剂。

上方加当归12克 川芎6克  赤芍9克 六剂 水煎服。

四诊:(4月3日)皮肤偶感瘙痒,月经未净。脉弦细滑,舌质紫,苔薄净。

141 —

上方去川芎、当归改归尾9克,服六剂。

五诊:(5月27日)近两月来皮肤基本不痒,前日起吃了鱼腥发物,又感瘙痒。

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证属:蕴湿已化,风邪发泄未尽,又因饮食失宜而触发。改拟搜风止痒,清热败毒。

药用:乌蛇9克 羌活9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白芷6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六剂。

六诊:(7月28日)称上次药后,皮肤已不作痒,近日小腿尚感微痒,月经将临,为防微杜渐计,要求继服汤药。

拟方:乌蛇9克 羌活9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蝉衣6克 当归9克 赤芍9克 白藓皮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六剂。

两月后追踪回信,皮肤已不瘙痒,临床治愈。

[例五] 张××,女,3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5月7日。

主诉:阴部瘙痒四月。

现病史:四个月来突感阴部瘙痒,白带不多,涂片检查未发现滴虫。晚间瘙痒加重,必须用热水烫后,稍能止痒。

检查:阴部未见原发皮损,可见搔痕和血痂。

脉细滑,舌质淡,无苔。

中医诊断:阴痒。

西医诊断:女阴瘙痒症。

证属:肝肾阴虚,风从内生。

治则:滋阴,熄风,止痒。

— 142 —

药用:生地30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元参9克 白藓皮9克 丹参9克 白蒺藜9克 生牡蛎15克 甘草6克 嘱服七剂。

外洗方:苦参30克 蛇床子15克 石榴皮15克 明矾9克 水煎洗,每日早晚各洗一次。

外用:黄柏9克 轻粉3克 冰片1.5克 研末,香油调搽。

二诊:(5月14日)一周后复诊,称发痒已轻,继用前方一周即完全不痒。

[按语]  朱老医药费生认为,风瘙痒总的原因不离乎风。风可能性分为外风、内风。外风可有风热、风湿。内风可有血热生风、血虚生风及血瘀生风。壮年多见血热生风,一般常见于百夏季瘙痒症,老年多为血虚生风,尤以冬季瘙痒症为多见。

例一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年过七旬,血虚阴伤,肤失所养,风胜则燥,风动则痒。大便秘结,舌紫苔光,认证属血虚型,故治以养血熄风,滋阴润燥,后加活血去风而获效。例二同为年老患者,证见舌苔白腻,纳呆神疲,认证为风湿型,初诊以祛风除湿而痒轻,二诊以健脾除湿而肿消腹胀除,三诊佐以养血祛风而竞功。例三舌质紫黯,脉象弦细,认证为血瘀型,治以活血祛风而见功,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例四病延四年,认证为风重型,由于风湿久羁,留滞不去,初以祛风除湿而痒轻,后以搜风清热而获治。例五女阴瘙痒,阴部属肝肾两经循行之处,阴虚则肝失涵养而生内风,故以滋阴熄风而得治。

143 —

附 皮肤瘙痒症论治

皮肤无原发损害,但见瘙痒,称皮肤瘙痒症,中医名为风瘙痒(见《巢氏病源》),常因搔破皮肤,血痕累累,又称血风疮。有的只局限于一处,如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又称阴痒之证。据朱老医生临床经验,大致可分下列诸型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型: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

证见;皮肤瘙痒焮红,搔破呈条状血痕,受热易痒,或有口干、心烦。多为夏季发病。脉弦滑带数,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以止痒熄内汤加减。

方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丹参9克 元参9克 白藓皮9克 煅龙牡各12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二)血虚型:多见于老年瘙痒证,秋冬易患。由于气血两虚,

血不养肤,肝风内生,风胜则痒。

证见:皮肤干燥,搔痒血痕遍布,面色无华或见头晕、心慌、失眠诸证。

脉弦细,舌淡,苔净。

治宜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方用当归饮子或养血润肤饮(62)加减。

药用:生熟地(各)12克 何首乌12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荆芥9克 白蒺藜9克 黄芪12克 麻仁9克 麦冬9克 甘草9克 水煎服。失眠加酸枣仁12克 茯苓9克 合欢皮9克。

— 144 —

(三)风湿型:由于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证见皮肤瘙痒,搔后起水疱、丘疹或流水等湿疹样改变。脉弦滑,舌苔白腻或薄黄腻。治宜祛风胜湿,清热止痒。以局方消风散加减。

方用:荆芥9克 防风6克 羌活9克 蝉衣4.5克 陈皮6克 茯苓皮9克 白芷4.5克 枳壳9克 银花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四)风重型:由于风邪郁久,化热化燥 。

证见:周身皮肤瘙痒,经年累月,皮肤肥厚苔藓化,顽固不愈。

脉弦细,舌红苔薄黄。

治宜搜风清热。以乌蛇驱风汤(15)治之。

二、外治法:

(一)周身皮肤瘙痒,忌用热水及肥皂洗澡,痒时外擦苦参酒(159)或者说九华粉洗剂(160)、三石水(161)。

(二)皮肤干燥发痒,外用润肌膏(124)。

(三)阴囊瘙痒(肾囊风),内服滋阴除湿汤(3)加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外用豨莶草30克,苦参3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四)女阴或肛门瘙痒,外用苦参30克  蛇床子15克 石榴皮15克 明矾15克 水煎洗患处每日1~2次。

肛门如有蛲虫,可用百部30克煎汤灌肠。

扁 平 苔 藓(三例)

[例一]  周××,男,30岁,门诊病历:1973年1月26日初诊。

主诉:全身出现紫黯色小斑片,伴有深褐色色素沉着六年。

现病史:从1966年开始于背部出现两小片集簇之粟米大小之

— 145 —

疙瘩,稍痒,抓后即呈深褐色色素沉着,逐渐扩大增多,继之颈部,前胸、腹部、上臂和股部亦出现类似之损害,晚上瘙痒明显,有时在睡梦中痒醒。病程慢性,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皮肤检查:颈、上臂、胸、背、腹和股部可见散在为黄豆大小之紫红斑,略见浸润,局部刺激后潮红较明显,可见散在之色素沉着斑,伴有轻度萎缩。口腔、双颊粘膜可见灰白色网状沟纹。

脉弦滑、舌质正常,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蝉衣6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月20日)皮肤斑驳,状似乌癞,已逐渐趋轻,自觉咽干口渴。舌质红,苔净。脉弦滑带数。拟用消风清热法。

药用:生地30克 当归9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蝉衣6克 乌蛇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苦参9克 生甘草6克 服十剂。

三诊:(3月5日)身上斑驳,色素逐渐趋淡,仍见淡褐色色素沉着,口渴已解。宗前方去知母、生石膏,加桃9克、红花9克,活血化瘀。

四诊:(3月13日)症情日趋势好转,色素渐淡,略有微痒。脉细滑、舌部尚留紫斑,治拟活血祛风。

药用:当归尾9克 赤芍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乌蛇9克 羌活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白蒺藜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 146 —

1975年3月26日追踪来院复查,称两年前,服药后身上皮损消退,色素亦大部消失,已基本痊愈。今年春稍起新的皮损,在肋间、腹部和后背均有三四小片呈黯紫色斑片,约二分钱币大,舌苔薄黄,脉细滑。嘱继续服前方。

[例二]  张××,女,30岁。门诊病历,初诊日期:1972年8月4日。

主诉: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片,下腿出现水疱或血疱,伴有瘙痒一年多。

现病史:从1971年4月开始,全身骤然出现紫红色斑片,呈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瘙痒较甚,部分尚起水疱或血疱,日益增多。曾用氯喹及激素治疗,药且明显减轻,但停药三天后又加重,故来我院门诊治疗。

皮肤检查:全身可见散在之紫红色斑片,如蚕豆大小,以两下肢为多。口腔颊粘膜和舌边亦见紫色损害。病理检查诊断为扁平苔藓。

脉弦细,苔薄白。

西医诊断:扁平苔藓(急性泛发性)。

证属:风湿热郁于肌腠,气滞血瘀。

治则:先以祛风、除湿、清热。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羌活9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白芷6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嘱服七剂。

二诊:(9月8日)药后皮损曾见趋退,停药后又有少起,而感瘙痒。脉苔同前。仍宗前法加减。前方去连翘,加全蝎6克、桃仁9克,活血祛风,服五剂。

三诊:(1974年8月10日)称药后两年未犯,近半月来,全

147 —

身又起散在之尖似损害。仍嘱服上方六剂。

四诊:(8月24日)药后减轻,皮损已少,痒已不甚,继服前方六剂。

1975年4月追踪来院复查:前证迄今未犯。

[例三]  李××,女,20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1月10日。

主诉:口腔发干发紧不舒服,口唇粗糙干燥皲裂三个月。

现病史:三月来自觉口腔发干,发紧,口唇粗糙,干燥皲裂,经会诊,诊断为扁平苔藓。

检查:口唇内粘膜可见紫褐色网状斑,唇缘粗糙皲裂,尤以下唇为甚。口颊内侧粘膜及上腭可见乳白色隆起的皮损。

脉细滑,舌质红,苔薄腻。

西医诊断:口腔粘膜扁平苔藓。

证属:脾胃湿热熏蒸。

治则:祛风化湿,清热解毒。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荆芥9克 防风6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生甘草6克。以后曾加桃仁9克 红花9克 先后陆续服药54剂。药后口唇内紫褐色网斑疹、左颊粘膜皮损已不显,上腭左颊内侧皮损尚可见。

1975年6月18日检查:口唇左颊粘膜及上腭皮损均已消退,颊粘膜尚有小片如蚕豆大皮损未消,仍感轻度不适,因患者服药不方便,改拟丸药方。

乌蛇30克 马尾连30克 黄芩30克 银花30克 连翘30克 羌活15克 白芷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甘草15克。

研末,蜜丸每丸9克重,日服二丸。

— 148 —

[按语]  扁平苔藓为一种原因不明之皮肤病。一般认为发病原因可能与神经过度紧张有关。临床上典型损害可见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泽之紫红色扁平丘疹,其大小从针头大至黄豆大小,往往多发,皮疹成片呈苔藓化。有的排列呈带状或环状,好发于口腔粘膜、唇、舌、手腕屈侧、小腿内侧、阴茎等处。临床类型很多,可为急性泛发性或慢性限局性。慢性限局性有下述特殊类型:萎缩性,大疱性,疣状、线状、环状、毛囊性等。朱老医生认为扁平苔藓属于中医“乌癞风”或“紫癜风”范畴。其发生病机,由于风湿蕴聚,郁久化毒,阴于肌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原则以搜风燥湿清热解毒为主。以乌蛇、蝉衣搜风化毒为主药,佐以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驱风止痒,并以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为辅,亦可加用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茜草等药以活血消风。

结节性痒疹(二例)

[例一]  朱××,女,22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9月7日。

主诉:四肢、胸背邮现散在之小结节,痒甚已一年。

现病史:于一年前,左小腿被蚊虫咬后即开始发痒,抓破出血,渐成小硬结,继而别处亦起小红丘疹,逐渐变成小硬结节,日趋增多,剧痒难忍,夜寐不安,经治疗效不佳。

检查:四肢,躯干可见大批散在之绿豆及黄豆大小之小硬结,呈灰褐色,约百余个,以上肢伸侧和胸背为多。

脉滑,舌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149 —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皮里肉外。

治则:搜风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乌蛇驱风汤。

药用:乌蛇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荆芥9克 防风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生甘草6克 五剂。

二诊:(9月17日)痒已减轻,小硬结节未变,前方加入当归9克、赤芍9克,五剂。同时外贴独角莲膏(128)。

三诊:(9月22日)发痒已显著减轻,仅寝前稍痒,时间亦短,结节亦见平,嘱继续外用独角莲膏,并嘱服前方加苦参9克,五剂。

四诊:(1974年2月12日)中断治疗已五个月。称去年治后大部硬结节已平,痒亦不显,左小腿遗留几个硬结,就放任未治疗。近期又见瘙痒,呈湿疹化,仍服上方五剂,外用止痒洗方:

透骨草30克 苦参15克 红花15克 雄黄15克 明矾15克 水煎洗,每日二、三次,每次15分钟。

五诊:(3月8日)小硬结已平,偶觉瘙痒,服前方七剂而愈。

[例二]  王××,女,19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7月3日。

主诉:两下肢出现散在豌豆大,硬结剧痒已三年。

现病史;三年来两下肢出现多个小硬结节,逐渐增多,瘙痒甚剧。以前曾用玉红膏(123)未见效果,上药后起水疱破皮,但结节未消,且有扩大之势。

检查:两下肢可见多数为豌豆大小孤立之小硬结,稍高于皮面,呈暗褐色。

中医诊断:马疥。

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

— 150 —

证属:风湿结毒,凝聚成疮。

治则:搜风解毒,除湿止痒。

方剂:乌蛇驱风汤加味。

药用:乌蛇9克 蝉衣6克 白芷6克 羌活9克 荆防风(各)9克 马尾连9克 黄芩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甘草6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1974年7月12日)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有时不痒,继服前方12剂,症情已轻,后因肝炎住院,前药停服。

三诊:(1975年2月17日)瘙痒又重,在前方中加以消肿软坚之药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三剂。

瘙痒显著减轻,后又接服二十剂。结节已平,瘙痒亦止。

结节性痒疹,为高出皮面的绿

豆大至蚕豆大褐黑色硬结节,表面不平滑,孤立散在,奇痒难忍。发病多因蚊虫叮咬及局部刺激有关,多发生于四肢,一般多从小腿前臂开始发生,逐渐增多,延及四肢躯干。本病顽固难治,有的消失后还可复起。中医因其剧痒,属于疥的一类,如《巢氏病源·疥候》:“马疥者,皮肉隐嶙(不平),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马疥即类似结节性痒疹。此症由风湿热内蕴,外受毒虫咬螫,气血凝滞,结聚成疮,故必用搜风除湿,清热解毒,以乌蛇驱风汤为主方,两例均得显著疗效。

[按语]  应着重指出,朱老医生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其经验方“乌蛇驱风汤”,治疗一些顽固性皮肤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是风湿热之邪,蕴伏于肌腠之间,日久未经发泄,皮肤剧痒,历久不愈,诸药不应的一些顽固的皮病,例如上举慢性荨麻疹(例七),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例三),皮肤瘙痒症(例四),以及扁平苔藓三例,结节性痒疹二例,朱老医生均以此方增减施治,都取得

— 151 —

较好的疗效。

银 屑 病 (四例)

[例一] 袁××,女,46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7月2日。

主诉:全身出现大片红斑,复盖白色鳞屑二十一年。

现病史:二十多年来,全身泛发大片红色皮疹,曾在本地区及外地等医院多方治疗,仍不分季节,历久不退。初起皮疹不多,近几年逐渐增多,几乎遍及全身,大便干秘。

检查:肥胖体型,头皮、脸面、躯干、四肢除双手以外,均见地图状紫红色皮疹,表面复盖银白色较厚之鳞屑,用手刮之,底面则现筛状出血点。

脉细带数,舌质绛,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

证属:风热郁久,伤阴化燥。

治则:凉血清热,滋阴润燥。

药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紫草15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麻仁15克 枳壳9克 麦冬9克 大青叶9克 十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每日涂一次。

二诊:(7月12日)药后腿部皮损逐渐消退,他处鳞屑,亦显见减少。

继服前方改麻仁9克、大青叶15克,服十剂。

三诊:(7月24日)躯干、上肢皮损均趋消退,下肢皮损消退

— 152 —

后,新起点状皮疹。口干思饮,舌苔薄黄。

继服前方加黄芩9克、花粉9克,服十剂。

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儿小片皮损未完全消退外,余均平复。又称外用药膏处,皮损消退较快,但未上药处,亦趋消退。

本例大面积地图状牛皮癣,病历二十多年,经多方治疗,历久不退,除两手外,皮损几乎周身密布,舌绛便秘,证属风热郁久,营阴耗伤,化燥化火之象,故用大剂生地、槐花,丹皮,赤芍、紫草凉营清热;麦冬、枳壳、麻仁滋阴润燥;大青叶重在清火。十剂后皮损逐渐消退,继服前方加重大青叶,十剂后,四肢皮损大部已退,尚有口干,思饮,舌红苔黄,加花粉、黄芩增液清热,嘱服十剂后未来复诊,隔一月后追踪,只留头皮小片皮损,基本痊愈。

[例二]张××,女,23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1年7月16日。

主诉:全身出现红色斑块,伴有鳞屑已五月。

现病史;于今年老体弱月初患感冒咽疼,半月后周身泛发红色点状皮疹,稍有鳞屑,逐渐扩大成片,瘙痒不甚。在本地县医院治疗始终未消而来门诊求治。

检查:头皮、胸、背、四肢泛发钱币状红色斑块,上盖银白色鳞屑,基底浸润潮红,部分融合成片呈荷叶状,轻度瘙痒。

脉沉细弦,舌质红,苔净。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伤营,血热风燥。

治则:清肌热,凉营血。

药用:生地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大青叶15克 生槐花30克 白藓皮9克 生甘草6克 十

— 153 —

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113)外搽皮损上,每日一次。

二诊:(8月4日)患者来称妥药十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祗有小块皮损未消。

嘱续服前方五剂,临床治愈。

本例发病五月,病前半月,曾有感冒咽痛,起时泛发点滴状皮损,渐扩大成钱币状及地图状大片潮红脱屑,尚在进行期,舌质红,中医认证属血热型,故以生地、丹皮、赤芍、生槐花清其血热;知母、生石膏清其肌热;大青叶清火热。

十剂后皮疹已大部消退,继服五剂即全退。

[例三]  张××,男,31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5月31日。

主诉:周身泛发皮疹鳞屑已三年,近二月来又加重。

现病史;三年来全身遍见红斑和银白色鳞屑,曾在外地医院治疗,未见疗效。二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难忍。

检查:头皮、手臂、双下肢播散性大片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浸润肥厚,基底暗红色,复盖鳞屑。在躯干、前臂等处,可见大批点滴状红色皮疹,上有轻度鳞屑。

脉弦滑,舌质紫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白疕风。

西医诊断:银屑病。

证属:风热郁久,化火伤营,复受外风。

治则:凉血清红,活血祛风。

药用;生地30克 生槐花30克 当归15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


相关文章

  • 临床诊断思维基本原则
  • 临床诊断思维基本原则 正确的诊断过程一定要经过三个阶段:调查研究,搜集临床资料:提出初步诊断:临床验证,确定最后诊断.搜集.整理.验证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诊断思维过程.要使诊断思维过程纳人优化循环,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性 ...查看


  • 期刊收录情况表(张)
  • A 级: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收录. B 级: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 ...查看


  • 临床护理教学中反思的回顾及反思日记的撰写
  • [摘要] 社会的变迁.科技与信息的快速发展,医疗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面对高度挑战.反思是整合理论知识与实务的重要工具,目前反思日记在护理教育训练中的运用有增加的趋势.临床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反思日记可以强化学习者 ...查看


  • 循证医学和Meta分析
  • 循证医学和Meta分析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概述 一. 循证医学的产生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实践,最早的记载于中国.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考证"古代医书的做法(Woodhouse,1998).在欧洲,法国革命后期,Pierre ...查看


  • 黄疸的临床表现
  •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2015-03-12 11:41:36|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 中公医学网 医疗卫生考试网 医学诊断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黄疸临床表现 1. ...查看


  • 探讨临床医学的特点
  • 中国实验诊断学1997年4月第1卷第2期-5- 编者按:<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创刊后,不仅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热烈欢迎,而且得到 了我国著名医学家的热情支持.吴阶平教授.汤钊猷教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我们写信.撰稿,真是读者之 ...查看


  • 名医经验传承与院士工作站建设
  • 重要小贴士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016年第三期线下培训班已经开始报名了,将于2016年9月24日-25日举办,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培训报名]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刘宝琴,徐学功,王丽萍,于婧,石果,高艳红,杨宁,吴鹭青 ...查看


  • 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
  • 第26卷第4期2013年4月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01.26No.4Apr.2013 ・85・ 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 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舒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 ...查看


  • 循证医学在内分泌代谢临床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分析了循证医学在内分泌代谢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建立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内分泌代谢病教学 研究生教学 循证医学(Eviden ...查看


  •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15第14号通告)
  • 附件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一.编制目的 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指注册申请人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对产品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或者适用范围进行确认的过程.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注册申请人进行临床评价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