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合集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 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简介作者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之上,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呈现阅读结果,同时提出疑难之处。老师板书重点(如论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和疑难问题。

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

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估计: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等。

通过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答。补充板书重点。

板块三:合作探究——解难答疑。

采用三种方式,直到解决为止:

1、学生帮助解答;2、小组讨论解答;3、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生总结归类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说说论证语言的特点。

板块四:探究性评读,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归类课文中论证方法,并说一说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2)以第六段为例比较辨析:“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 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师总结

对学生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交流,说说生活中怀疑精神的表现。

板块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我在怀疑中成长”为题说一段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论求知》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俭以养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俭以养德》是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位作家合作的一篇用谈话式笔调向读者论述“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这一中心的杂文。文章是苏教版第三册的讲读课文,是一个开启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很好的范例,教者应藉此传授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钥匙。

根据本课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认识“俭以养德”的重要性;

(2)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

(3)初步掌握用事实和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是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点,我将教学要求(1)、(2)列为本课重点。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对词语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历来感到最难掌握的,所以对词语的理解应为本课难点。于漪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认识论知识,遵循三为主原则,以及课文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准备采用多向立体式课堂结构组织教学,导、读、议、练四环节相扣,以讲读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搞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吕淑湘先生强调,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老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质疑,使教学有指向性、侧重性、启发性,引导阅读方向,把一课一得落在实处。

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把一课中不同阶段的板块显示出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品尝解题的快乐。

三、说学法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想指导下,要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的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要求学生重诵读、求合作。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锻炼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程序

鉴于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能没有事先预习的时间。所以我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借鉴特级老师钱任初的做法,把预习引入课堂,加以适当引导,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疏通字词,并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环节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是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我以讲述广东和北京两富翁竞富的故事作为导言,让学生先行对此作出讨论,在讨论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第三个环节是读、议课文。让学生经过阅读后理清文章的三个部分,1——4节提出论点,5——11节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12——13节“节俭”的现实意义。然后,直接进入对文章的分析,论点部分师生共同分析,以教师为主,重点抓住“你管得着吗”“适当”“有节制”以及“不仅”“而且”等词句明确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及鲜明的观点。第二部分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自由提问,互相质疑,老师分阶段用投影抛出相关主导问题,让学生找事实、明道理,抓住“其一”“其二”“其三”的提示词,分析“过多”“吝啬”“效尤”“界线”等词语,列出“鲁迅”“列宁”以及那些堕落的贪污犯、盗窃犯的例子,使学生懂得论述的次序和论述的方法。第三部分以教师用投影列出我国国情实况的数据,让学生讨论后总结节俭的现实意义,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确立鲜明的概念。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迁移训练,出示“学生在就餐时乱倒剩饭菜,当别人制止时,他说„你管得着吗‟”这一问题,请学生以课文为例作一个3分钟口头作文,通过实课实地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的课堂安排是基于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路出发的。我认为,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把45分钟真正意义上地交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的导引求知过程中获得发展,让45分钟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

《济南的冬天》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

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

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

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

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

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

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

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

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

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

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

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

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

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

“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

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

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

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六、二点补充:

1、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

纳总结(2分钟)

2、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城——晒、睡、躺

济——无风声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冬

的与伦敦比“温晴”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的冬——无重雾(宝地)

天与热带比城外的远山——淡雅;南

——无毒日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背影》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各位评委、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简要分析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重点赏析、布置作业四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激发情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1、导语:

(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

咱们父亲在自己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名人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

2、预习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和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学生相互补充)

⑵、出示本课重点的字词,检测预习效果。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完成教学目标(1)的要求。

2、听录音

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将自己认为优美、感人的句子勾画出来。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听有所知”的听力训练,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3、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重点赏析

1、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2、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3、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4、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细读,或沉思,或圈点评注,或与同学交流来解决以上问题。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部分完成教学目标(2)。

教师小结:本为构思巧妙,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瞬间——“背影”作为文章的触发点。“背影”是文章的线索,父子间的申请也都倾注在背影上。

(四)、作业布置

1、课后研讨与练习,重点做课后第一题。(有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也许„„请你把你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先来。(回味亲情,为下次课作铺垫。)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想背影——难忘背影——不能忘怀

看背影——蹒跚背影——望父买橘

被背影——远去背影——父子分手

思背影——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雪》说课稿(市说课比赛一等奖作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而把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难点。 2、这首散文诗我安排1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拓展延伸”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悟”“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 体性学习的最根

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5、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教学流程

㈠、情境导入:(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等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表达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另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

离,激发兴趣)

㈡、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㈢、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说原始体验。(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很美,或把雪写得很美等)

2、 如何把美的语言用美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要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要注意朗读的

语速、语调。三要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3、 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4、 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明确:本文要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就

得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5、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6、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江南雪部分,男生读北方雪的部分。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学生容易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㈣、合作探究,品味内涵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

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

破难点。)

㈤、深层研读,妙点揣摩

1、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

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品味完语言后,引导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作美词佳句积累卡,扩

大词汇量。

㈥、体验反思: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这一环节,是想灵活把握教材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引导学

生对课文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㈦、作业设计: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

同之处。

(设计这一作业,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㈧、板书主要围绕南方雪和朔方雪的不同,以及作者通过朔方雪借景抒情这一线索来设计,力

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许多人认为父母疼爱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如何去孝敬、回报父母,对亲情较为淡漠,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朗读感受、质疑探究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小组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今天,我们学习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来深刻体会这种真挚的母爱。

讲授新课

一、深情朗读

1.教师范读或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让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

3.让学生谈谈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即可。)

二、资料助读

1、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三、梳理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2)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理清行文思路。

四、感受形象

1.让学生跳读写母亲的文字,设计如下问题:

(1)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

请先摘录原文的语句回答: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管束我最严”的人;

母亲是一个“气量大,性子好”的人;

母亲是一个“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的人;

母亲是一个“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的人;

„„

3.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回答: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 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母亲是一个宽厚的人: 母亲是一个刚强的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五、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

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请整合你所学过的写作知识,学习写作《我的母亲》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但能让学生深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去抒写,去讴歌那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六、亲情作业

1、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做做家务,为他们夹菜,为他们打洗脚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该轮到我们为父母做点事了,这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至爱亲情。

2、课外搜集歌颂母爱主题的诗歌、歌曲、文章等。

七、总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

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使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再次体会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结束全文的教学。

八、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好脾气 和气待人

母亲影响 感谢母亲

宽恕人 体谅别人

《敬畏自然》说课稿

————陈媛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XX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敬畏自然》。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一) 说教材内容:

《敬畏自然》一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课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学好本课将会为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征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

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有层次地表述观点的方法。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总之,这三个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但并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三)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观点,把握全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地震撼呢?然而,有些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播放图片)看了这些图片,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吗?

带着情感和思考,我们来进行下一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再此,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重要作品,并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修养。

2、问题简介

我会给同学们这样介绍: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在文章中有许多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的生字词。

目的是扫除学生的生字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并且我会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从文中选出一个短语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找到标题“敬畏自然”。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理性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作者的观点,养成从标题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品中心语段: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一个段落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那一段?”这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视点放在最后一段。齐读课文,理出两个层次。分组朗读课文,一组读“再也不应该”,一组读两个“首先应该”。边读边悟,理解作者先将人类对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请同学回答,也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四) 三读课文,品核心句子:

1、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几个句子支持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几句?”

首先让学生自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里运用“提取主句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概括句、总说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组合要言发”将文中重要的词句组合起来,加以综合性的表述,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作者的思路。交流后做出以下归纳:

“如果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因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再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2、 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素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得存在。

(1) 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 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

度。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五) 巧拟标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并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习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的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四、小结:

就智慧而言,自然是大海,人类是小水滴;就生命而言,宇宙是大生命,人类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全文按照“概括——具体——推论——结论”的思路展开,层层推进,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做这个小结目的依旧是为了提高学生感悟事物的能力,巩固课堂效率。

五、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课下交流。

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部分:板书设计:

本板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简、实、新、精。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调动了学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敬请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1、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4、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品味文章,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因为学生初次见识这种体裁,而新闻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新闻,把握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文章不仅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而且气势非凡,就连一则简短的消息也写得豪情万丈,雄浑有力但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这些,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初中阶段学习,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思维也日趋成熟;八年级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他们的思维与品德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方面变化;另外,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

教法与学法:(过渡)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活起来,本课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教学中,我将尝试多种阅读方式:听录音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模仿播音感受文章气势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的内涵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文体,加上历史知识缺乏,我将适时对文体知识、历史背景资料进行精讲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予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自主学习能有的放矢

学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通过读、品、议、悟、辩、入等多种方式进行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值得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将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了解文体常识

细读课文,回味历史

揣摩语言,品味伟人妙笔

链接生活,珍惜幸福

【环节一】

首先,我利用课件展示08北京奥运开幕式及神七升天精彩视频片段然后设问:

通过以上事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

让学生讨论交流当下影响最深远的两件时事自然会引发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感慨此时教师适时插入导语引出课题:

回顾历史,上百年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任列强宰割的弱国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无须让学生作答,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答案展开这段学习之旅,将有益于教学的展开

【环节二】

由于初次学习新闻这种体裁,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能对这种体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个目的,我将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找出生字词,并注音或解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概括文章内容③、在文中找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④、本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⑤、战场风云瞬息万变,新闻报道总是能及时跟进读完本文后,你发现这一点了吗?

设置第一个问题是为扫清阅读障碍,落实双基完成第二、三个问题时学生会发现新闻的标题与正文的第一、二句话可以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第四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与其它体裁的不同;而第五问则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时效性完成以上几题学生对新闻这一体裁的特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再介绍新闻的一般知识,学生对新闻这种体裁的特点感受也将更深于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也就顺利落实

【环节三】

新课程讲究淡化文体,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怎样才能在抓住新闻特点的同时又牢牢把握住本单元的战争主题?我设置了“细读课文,回味历史”的环节通过播放课件,揭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顺利过度到文章内容的教学上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理清新闻的六个要素

同时,设置这样几个探究问题: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在对文章内容探究中,学生透过作者的描述,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透彻理解解放军势如破竹的原因至此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要素——的达成也将顺理成章

【环节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语言极富特色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值得借鉴为此我设置了“揣摩语言,品味伟人妙笔”的环节

1、找出以下三类数字:①写人民解放军数量的②写战线长度的③写渡江时间的

思考:透过这三类数字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从文中找到这些四字一句的短语,朗读品味由此形成鲜明而轻快的节奏

3、“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注意品味作者巧妙连用地名的手法透过这些接连出现的地名,作者又在向我们展示什么?

4、除了以上几处,你还品味到了那些精彩的语言?这里的四个题目,前三题择选文中三点较为突出的语言特色,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要用心去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又能够透过文中激情四溢的数字、颇具雄风的选词和巧妙连用的地名体味文章语言特色,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汲取养分第四题则在鼓励学生大胆的走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此以点带面,诱导学生的题目设置,将为攻克教学难点打下坚实基础

【环节五】经过对文本的充分阅读,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上升一个层次我设置了“链接

生活,珍惜幸福”环节,此时适时开展这样的两个活动:

1、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至此,可呼应上课之初提出的“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这一问题,相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场景会在学生心中久久回荡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2、我是校园小记者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阅读教学的终点是写作设置这个活动正是为了实现读与写的结合另外,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远离战争的安定繁荣的国度里,书写今天,就是在书写幸福,教师在指导讲评时可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如此,我们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在学生的心中洒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名叫“珍惜”)

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关的资料并以“我感受到了 ”的模式写下自己的体会

(课后布置这样一个作业,一个方面引导学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素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个方面则是对本堂课“链接生活,珍惜幸福”活动的一个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中,我将新闻的主要结构部分与本课内容相结合,精简的板书将有助于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与本则新闻的内容

教学评价: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自学生熟悉的时事入手,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初读课文,了解文体常识环节则逆向而行,先让学生自己发现新闻中某些结构的作用,再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有效地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细读课文,回味历史环节自形象的背景介绍着手,引领学生在据文本回顾历史的同时悄然突破教学重点;揣摩语言,品味伟人妙笔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议,在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空间的同时,可顺利攻克难点;链接生活,珍惜幸福环节则为本课做了情感的升华,呼应第一个环节,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整堂课上学生将由浅入难接受新的知识,领悟到革命先辈们英勇善战,为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精神

31

《苏州园林》说课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 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简介作者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老师介绍一般议论的知识,论点,论证,论据。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

师生共同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之上,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呈现阅读结果,同时提出疑难之处。老师板书重点(如论点和分论点,论证的方法)和疑难问题。

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

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估计: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等。

通过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解答。补充板书重点。

板块三:合作探究——解难答疑。

采用三种方式,直到解决为止:

1、学生帮助解答;2、小组讨论解答;3、老师指导学生解答。

通过上述两个板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师生总结归类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说说论证语言的特点。

板块四:探究性评读,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归类课文中论证方法,并说一说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2)以第六段为例比较辨析:“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 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师总结

对学生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交流,说说生活中怀疑精神的表现。

板块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我在怀疑中成长”为题说一段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论求知》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俭以养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俭以养德》是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位作家合作的一篇用谈话式笔调向读者论述“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这一中心的杂文。文章是苏教版第三册的讲读课文,是一个开启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很好的范例,教者应藉此传授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钥匙。

根据本课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认识“俭以养德”的重要性;

(2)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

(3)初步掌握用事实和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是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点,我将教学要求(1)、(2)列为本课重点。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对词语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历来感到最难掌握的,所以对词语的理解应为本课难点。于漪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认识论知识,遵循三为主原则,以及课文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准备采用多向立体式课堂结构组织教学,导、读、议、练四环节相扣,以讲读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搞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吕淑湘先生强调,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老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质疑,使教学有指向性、侧重性、启发性,引导阅读方向,把一课一得落在实处。

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把一课中不同阶段的板块显示出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品尝解题的快乐。

三、说学法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想指导下,要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的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要求学生重诵读、求合作。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锻炼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程序

鉴于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能没有事先预习的时间。所以我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借鉴特级老师钱任初的做法,把预习引入课堂,加以适当引导,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疏通字词,并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环节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是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我以讲述广东和北京两富翁竞富的故事作为导言,让学生先行对此作出讨论,在讨论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第三个环节是读、议课文。让学生经过阅读后理清文章的三个部分,1——4节提出论点,5——11节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12——13节“节俭”的现实意义。然后,直接进入对文章的分析,论点部分师生共同分析,以教师为主,重点抓住“你管得着吗”“适当”“有节制”以及“不仅”“而且”等词句明确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及鲜明的观点。第二部分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自由提问,互相质疑,老师分阶段用投影抛出相关主导问题,让学生找事实、明道理,抓住“其一”“其二”“其三”的提示词,分析“过多”“吝啬”“效尤”“界线”等词语,列出“鲁迅”“列宁”以及那些堕落的贪污犯、盗窃犯的例子,使学生懂得论述的次序和论述的方法。第三部分以教师用投影列出我国国情实况的数据,让学生讨论后总结节俭的现实意义,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确立鲜明的概念。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迁移训练,出示“学生在就餐时乱倒剩饭菜,当别人制止时,他说„你管得着吗‟”这一问题,请学生以课文为例作一个3分钟口头作文,通过实课实地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的课堂安排是基于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路出发的。我认为,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把45分钟真正意义上地交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的导引求知过程中获得发展,让45分钟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

《济南的冬天》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

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

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

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

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

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

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

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c、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d、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

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如下: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d、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

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1、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2、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

温晴的特点。)[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1、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

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学生讨论后明确:

1、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

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

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

“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1、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

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

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

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六、二点补充:

1、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

纳总结(2分钟)

2、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城——晒、睡、躺

济——无风声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冬

的与伦敦比“温晴”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的冬——无重雾(宝地)

天与热带比城外的远山——淡雅;南

——无毒日水色——绿。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背影》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各位评委、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简要分析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重点赏析、布置作业四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激发情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1、导语:

(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

咱们父亲在自己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名人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

2、预习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参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和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学生相互补充)

⑵、出示本课重点的字词,检测预习效果。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完成教学目标(1)的要求。

2、听录音

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将自己认为优美、感人的句子勾画出来。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听有所知”的听力训练,学习批注法,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3、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重点赏析

1、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2、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3、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4、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细读,或沉思,或圈点评注,或与同学交流来解决以上问题。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部分完成教学目标(2)。

教师小结:本为构思巧妙,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瞬间——“背影”作为文章的触发点。“背影”是文章的线索,父子间的申请也都倾注在背影上。

(四)、作业布置

1、课后研讨与练习,重点做课后第一题。(有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也许„„请你把你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先来。(回味亲情,为下次课作铺垫。)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想背影——难忘背影——不能忘怀

看背影——蹒跚背影——望父买橘

被背影——远去背影——父子分手

思背影——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雪》说课稿(市说课比赛一等奖作品)(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说课)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而把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难点。 2、这首散文诗我安排1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拓展延伸”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悟”“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 体性学习的最根

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5、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教学流程

㈠、情境导入:(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等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表达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另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

离,激发兴趣)

㈡、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㈢、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说原始体验。(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很美,或把雪写得很美等)

2、 如何把美的语言用美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要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要注意朗读的

语速、语调。三要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3、 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4、 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明确:本文要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就

得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5、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6、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江南雪部分,男生读北方雪的部分。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学生容易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

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㈣、合作探究,品味内涵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

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

破难点。)

㈤、深层研读,妙点揣摩

1、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

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品味完语言后,引导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作美词佳句积累卡,扩

大词汇量。

㈥、体验反思: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这一环节,是想灵活把握教材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引导学

生对课文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㈦、作业设计: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

同之处。

(设计这一作业,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㈧、板书主要围绕南方雪和朔方雪的不同,以及作者通过朔方雪借景抒情这一线索来设计,力

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细腻而饱含感情的语言。

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我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许多人认为父母疼爱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懂得如何去孝敬、回报父母,对亲情较为淡漠,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及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的写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朗读感受、质疑探究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小组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今天,我们学习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来深刻体会这种真挚的母爱。

讲授新课

一、深情朗读

1.教师范读或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让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

3.让学生谈谈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即可。)

二、资料助读

1、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三、梳理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2)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理清行文思路。

四、感受形象

1.让学生跳读写母亲的文字,设计如下问题:

(1)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

请先摘录原文的语句回答: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管束我最严”的人;

母亲是一个“气量大,性子好”的人;

母亲是一个“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的人;

母亲是一个“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的人;

„„

3.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回答: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例如: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 母亲是一个善良的人;

母亲是一个宽厚的人: 母亲是一个刚强的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

4.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他的母亲识字不多,地位低下。胡适不但称其为慈母和严父,而且称其为“恩师”,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之深。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五、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

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请整合你所学过的写作知识,学习写作《我的母亲》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但能让学生深切的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去抒写,去讴歌那无私的、伟大的母爱!

六、亲情作业

1、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做做家务,为他们夹菜,为他们打洗脚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该轮到我们为父母做点事了,这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至爱亲情。

2、课外搜集歌颂母爱主题的诗歌、歌曲、文章等。

七、总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

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使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再次体会无私而伟大的母爱,结束全文的教学。

八、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好脾气 和气待人

母亲影响 感谢母亲

宽恕人 体谅别人

《敬畏自然》说课稿

————陈媛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XX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敬畏自然》。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一) 说教材内容:

《敬畏自然》一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课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学好本课将会为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做好铺垫。由于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征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它们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②分析、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讨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

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有层次地表述观点的方法。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是使自然界更美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总之,这三个目标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但并不是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三)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观点,把握全文。

三、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地震撼呢?然而,有些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播放图片)看了这些图片,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吗?

带着情感和思考,我们来进行下一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简单了解本文的作者)。再此,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重要作品,并让学生做好笔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修养。

2、问题简介

我会给同学们这样介绍: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在文章中有许多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的生字词。

目的是扫除学生的生字词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并且我会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从文中选出一个短语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一个?”学生很可能会找到标题“敬畏自然”。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理性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作者的观点,养成从标题入手、准确把握文章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品中心语段: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一个段落表述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那一段?”这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视点放在最后一段。齐读课文,理出两个层次。分组朗读课文,一组读“再也不应该”,一组读两个“首先应该”。边读边悟,理解作者先将人类对自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2、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请同学回答,也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四) 三读课文,品核心句子:

1、首先我们要思考的题目是:“如果要你从文中选用几个句子支持作者的观点,你会用哪几句?”

首先让学生自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里运用“提取主句法”,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概括句、总说句、中心句等重要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组合要言发”将文中重要的词句组合起来,加以综合性的表述,比较详细、完整而概括地表现作者的思路。交流后做出以下归纳:

“如果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因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再说,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们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2、 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素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得存在。

(1) 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 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

度。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五) 巧拟标题,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并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习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的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四、小结:

就智慧而言,自然是大海,人类是小水滴;就生命而言,宇宙是大生命,人类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全文按照“概括——具体——推论——结论”的思路展开,层层推进,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做这个小结目的依旧是为了提高学生感悟事物的能力,巩固课堂效率。

五、作业: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课下交流。

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自然和生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部分:板书设计:

本板书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简、实、新、精。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说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案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调动了学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敬请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1、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4、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品味文章,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因为学生初次见识这种体裁,而新闻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新闻,把握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文章不仅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而且气势非凡,就连一则简短的消息也写得豪情万丈,雄浑有力但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这些,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初中阶段学习,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思维也日趋成熟;八年级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他们的思维与品德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方面变化;另外,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

教法与学法:(过渡)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活起来,本课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教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教学中,我将尝试多种阅读方式:听录音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模仿播音感受文章气势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的内涵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此类文体,加上历史知识缺乏,我将适时对文体知识、历史背景资料进行精讲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予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自主学习能有的放矢

学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通过读、品、议、悟、辩、入等多种方式进行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值得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将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了解文体常识

细读课文,回味历史

揣摩语言,品味伟人妙笔

链接生活,珍惜幸福

【环节一】

首先,我利用课件展示08北京奥运开幕式及神七升天精彩视频片段然后设问:

通过以上事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

让学生讨论交流当下影响最深远的两件时事自然会引发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感慨此时教师适时插入导语引出课题:

回顾历史,上百年前的中国还只是一个任列强宰割的弱国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将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无须让学生作答,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答案展开这段学习之旅,将有益于教学的展开

【环节二】

由于初次学习新闻这种体裁,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能对这种体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个目的,我将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找出生字词,并注音或解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荻港 锐不可当 溃退 歼灭 要塞②、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概括文章内容③、在文中找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④、本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⑤、战场风云瞬息万变,新闻报道总是能及时跟进读完本文后,你发现这一点了吗?

设置第一个问题是为扫清阅读障碍,落实双基完成第二、三个问题时学生会发现新闻的标题与正文的第一、二句话可以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第四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与其它体裁的不同;而第五问则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时效性完成以上几题学生对新闻这一体裁的特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再介绍新闻的一般知识,学生对新闻这种体裁的特点感受也将更深于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也就顺利落实

【环节三】

新课程讲究淡化文体,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怎样才能在抓住新闻特点的同时又牢牢把握住本单元的战争主题?我设置了“细读课文,回味历史”的环节通过播放课件,揭示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顺利过度到文章内容的教学上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理清新闻的六个要素

同时,设置这样几个探究问题:

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在对文章内容探究中,学生透过作者的描述,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透彻理解解放军势如破竹的原因至此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要素——的达成也将顺理成章

【环节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语言极富特色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值得借鉴为此我设置了“揣摩语言,品味伟人妙笔”的环节

1、找出以下三类数字:①写人民解放军数量的②写战线长度的③写渡江时间的

思考:透过这三类数字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从文中找到这些四字一句的短语,朗读品味由此形成鲜明而轻快的节奏

3、“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注意品味作者巧妙连用地名的手法透过这些接连出现的地名,作者又在向我们展示什么?

4、除了以上几处,你还品味到了那些精彩的语言?这里的四个题目,前三题择选文中三点较为突出的语言特色,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要用心去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又能够透过文中激情四溢的数字、颇具雄风的选词和巧妙连用的地名体味文章语言特色,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汲取养分第四题则在鼓励学生大胆的走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此以点带面,诱导学生的题目设置,将为攻克教学难点打下坚实基础

【环节五】经过对文本的充分阅读,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上升一个层次我设置了“链接

生活,珍惜幸福”环节,此时适时开展这样的两个活动:

1、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至此,可呼应上课之初提出的“是什么使我们祖国在短短百年间便跃居世界强国之列呢?”这一问题,相信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场景会在学生心中久久回荡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2、我是校园小记者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新事(当堂讲评)如:我校田径运动场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内容绝对真实 ③导语有概括性、准确性 ④语言简洁(阅读教学的终点是写作设置这个活动正是为了实现读与写的结合另外,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远离战争的安定繁荣的国度里,书写今天,就是在书写幸福,教师在指导讲评时可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如此,我们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在学生的心中洒下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名叫“珍惜”)

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关的资料并以“我感受到了 ”的模式写下自己的体会

(课后布置这样一个作业,一个方面引导学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素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个方面则是对本堂课“链接生活,珍惜幸福”活动的一个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中,我将新闻的主要结构部分与本课内容相结合,精简的板书将有助于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与本则新闻的内容

教学评价: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自学生熟悉的时事入手,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初读课文,了解文体常识环节则逆向而行,先让学生自己发现新闻中某些结构的作用,再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有效地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细读课文,回味历史环节自形象的背景介绍着手,引领学生在据文本回顾历史的同时悄然突破教学重点;揣摩语言,品味伟人妙笔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议,在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空间的同时,可顺利攻克难点;链接生活,珍惜幸福环节则为本课做了情感的升华,呼应第一个环节,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整堂课上学生将由浅入难接受新的知识,领悟到革命先辈们英勇善战,为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精神

31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部分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部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部分 文言部分: <论语>六则,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 ...查看


  •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王家新.出版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莫顿•亨特.三.<生命 生命>作者:杏林子 ...查看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17)
  •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语文版) 目 录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1) 第一单元 1. 背影 ??????????朱自清(4) 2. 永久的悔 ????????季羡林(7) 3.*铁骑兵 ?????????杨 朔 ...查看


  • 2017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必背默写填空题目合集
  • 2017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1-4单元必背默写填空 班级1. 把古诗补充完整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 )( )梅,凌寒独( )( ). 遥知( )( )( ),( )( )暗香来.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 )垂纶,侧( )莓苔( ...查看


  • 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图片合集
  • 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图片 1.仔细看看下面这幅图,写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2.看看下面这四幅图,你能看明白吗?试着写一写 4.仔细看图,能看懂图意吗?用一段话把故事写下来,并给故事起个题目. 6.图上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呢? 7.看图写故事 ...查看


  • 读好书多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等15篇心得体会范文合集
  • 读书心得体会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还记得暑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 ...查看


  • 初中入团申请书短篇合集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具有如下特点:1.先进性 2.群众性 3.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 ...查看


  • 叶圣陶教子写文章
  • 作者:庞旸 文萃报 2002年03期 1942年,叶圣陶正主编<图文杂志>月刊,这是个帮助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刊物,需要登载一些中学生写的东西.叶圣陶当时已离开武汉大学,也不在中学教语文,中学生写的东西从哪里来呢?于是他就发动家中的 ...查看


  • 2016最全的英语分级阅读教材合集
  • 最全的英语分级阅读教材合集,牛津阅读树,海尼曼,RAZ,机灵狗,哈考特等 分级阅读教材介绍: 分级读物按照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有点偏重于巩固自然拼读,有的偏重于巩固sightword(不符合发音规则的常见词),不过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学会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