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本)分科分册知识梳理

2011年科学复习用书

物理部分

第一册第一章

1、质量与密度

公式:ρ

单位:1克/厘米3 = 103千克/米3

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

声波

波的存在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

108米/秒。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第二册第二章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a)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内通

过的路程相等。

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

)。

大小

作用点

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1)零点的确定。(2)量程的选择。(3)最小刻度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1)明确受力物体。

(2)选择合适标度。

(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只画一个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

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重心。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 = mg,g = 9.8牛/千克。

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

(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二力平衡的条件:(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b)大小相等;(c)方向相反;(d)同一直线。(或者说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注意: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

1、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p = F / S

单位:

1牛/米2 = 1帕斯卡(简称帕)

2、液体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

液——称量法

——压力差法

V排——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

物体全部浸没——悬浮 V物 = V排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物体部分浸没——漂浮 V物>V排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

1、简单机械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五要素

支点:固定不动的点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F1·L1 = F2·L2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省力杠杆 L1>L2

种类等臂杠杆 L1=L2

费用杠杆 L1<L2

注意:动力臂、阻力臂的画法:定支点,作二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画力臂。 (2)滑轮

注意:滑轮组绕线法则: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n为奇数时,绳子起点在定滑轮上,n为偶时起点在动滑轮上),先内后外(从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2、功和功率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

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

公式:(P单位:1焦耳/秒 = 1 瓦 1千瓦 = 1000瓦 (1马力 = 735瓦)

3注:①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第三册第四章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2

3、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I =

(4)串并联电路特点:

第五册第三章第6-8节

1、电功、电功率

(3)焦耳定律:Q = I·R·t

2

第四册第四章

1、磁现象主要概念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2、磁场概念

直导线

3

通电螺线管

说明: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使线圈继续转动。

火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220V

零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0V 作用:接通和切断电源 安装:静触头在上,不可倒装

作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源

保险丝选择方法: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

电路中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插座

灯泡

36V

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第一册第四章第1-3节、第五册第三章第9节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热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热能

轻核聚变(热核反应)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发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焦/千克

5、物态变化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1)物质的状态及转化

化学部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书写 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

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 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有些物质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 面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第四册第一章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3、(1)原子的构成

夸克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3、 化学用语

表示某一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3、单质和化合物

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另外,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第五册第二章

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生物部分

第一册第二章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2.细胞的结构

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4.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第二册第3章

1.种子的萌发

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

3.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由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绵羊多莉即是用克隆技术培育而成。克隆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存在包括涉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册第三章

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2.神奇的激素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人体能通过反馈的方式调控血糖的含量。 胰岛素分泌增加(减少)

3.神经调节

大脑: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脑小脑:负责动作的协调性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神经系统脊髓:具有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反射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册第二章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2.生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骨骼肌(运动时)

产热

神经系统等调节

直接散热

散热

蒸发散热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吸水原理

2.植物蒸腾作用

3.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99%用于蒸腾作用 利用:约1%用于光合作用等 运输:导管

>环境(土壤)溶液浓度

部位:根——根毛区——根毛细胞

4.植物新陈代谢原理的应用

第五册第四章

1.动物的食物和摄食

(主要器官)(主要区域) (主要细胞)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①血液 ②心脏 ③血管 ④血液循环

人体心脏被心肌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房室瓣分别分隔成上下两个

2.酶

4.尿的生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尿液

尿的排出: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5.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新陈代谢

异养:动物、真菌等生物通过摄取现成食物来获得营养,

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

重吸收

含废物较多 含废物较少

血浆(含废物较

过滤

重吸收

尿

尿

血浆(含废物较少)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为发酵。

合成 分解 贮存 释放

6.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小现象

第六册第一章

1.生物进化 ①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鸟类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苔藓

植物的进化顺序:藻类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②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是动植物化石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生物的祖先有差异的后代现代生物(适应环境) 适者生 有利变异的后代遗传和变异 遗传积累

2.进化和遗传

结构: 沃森、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染色体

DNA分子上包含着遗传信息的一些片段,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特征 蛋白质

不适者淘汰

遗传病是由于人体内DNA、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先天愚型、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都是常见的遗传病。近亲结婚夫妇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从父母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

因,这使后代患病机会大大增加。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基因工程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我们吃的某些食品如番茄、大豆等也可以是基因工程产品。农业生产中的抗虫棉、抗病毒烟草、抗除草剂大豆等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上述产品有些是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或者生产成本过高。

第六册第二章

1.生物的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概念: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总和

群落

植被: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起主导作用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个体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 拟 态

3.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起来,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

有机物进行生活,草食动物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物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

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碳循环

第六册第三章

1.健康的含义

①光合作用 ②、③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生理健康

健康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2.传染病

细胞免疫(T淋巴细

特异性免疫

传 染 病

及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皮肤屏障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体液的杀菌作用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

特 点 病原体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 流行性

细菌: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用抗生素治疗

3.人体免疫功能

4.非传染性疾病

非 传染性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血糖浓度升高→肾脏不完全重吸收→糖尿 肿瘤

分类

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癌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特点:细胞不间断分裂

良性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

自然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5.照顾好你的身体

8.血型和输血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时,原则上应输同型血。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与土壤②说出植物缺失铁等矿物质元素对生长的影响

光 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 吸毒 :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损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有害成分:烟碱、焦油和尼古丁 吸烟 危害:诱发癌症、冠心病等

+二氧化碳有机物(淀粉)+氧气 叶绿体 酶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作为植物,水分对于任何植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应,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合理灌溉。另一方面,。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在施肥过程中,由于无机盐的含量会影响土壤溶液浓度,因此过多施肥反而会使作物出现萎蔫现象。

人体每天需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食物能向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原料。膳食中要求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⑤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并确定各种基因的功能等,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的生物学信息,为科学地了解人类自身及遗传变异的本质,为人类进化、民族起源、疑难病的防治提供生物化学依据。

地理部分

第一册第三章

1.地球形状和大小

①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相比,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地球看起来很圆。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②运用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3.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

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4。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和水。

5.观测太空

①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著名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天鹰座、天琴座、天鹅座、仙后座和猎户座等。

②认识著名恒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

③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6.月相

①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②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③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满月;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再到初一的新月。

④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得出的历法。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1个月。

7.日食和月食

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食类型有全日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发生在新月。

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

8.探索宇宙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而构成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②与太阳由近及远九大行星依次:水星 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冥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

③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第二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1.地球的自转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载着我们不停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我们把地球绕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24小时)。

(4)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 ,

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黑夜)。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交替。

2.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划分

(1)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是把全球划分为24个15经度的时区叫时区。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中央经线。

(2)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为区时,也叫标准时。区时换算时,要先算时区差,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正好相差l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区的区时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所以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即求东边的要加上时区差,西边的要减去时区差。

(3)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4)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从西十二区超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日期要减少一天。如:东十二区是l0 月1日8时,西十二区是9月30日8时。

3.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及其意义和五带的划分

(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不变,朝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每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365又1/4天的时间。

(2)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旗杆的影子长度最短的时间是太阳在最高的位置(正午时候),而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制分日至秋分日直射赤道,在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4)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自昼最长的是夏至日,白昼最短的出现在冬至日,南半球各地刚好相反,而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相等的。

(5)在春分日至秋分日的夏半年中,北半球由于受直射,白昼总是长于黑夜,在秋分日至次年的春分日的冬半年中,南半球由于受直射,北半球白

昼总是短于黑夜。

(6)根据地球上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其分界线分别是蒯c纬23.50和南北纬

066.5。

4.日历的划分及其依据和二十四节气

(1)中国的日历可以划分为公历和农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我国的农历是阴历的一种。 00

(2)历法主要有三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阳历;结合阴阳历的特点的阴阳历。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3)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为一个节气。节气往往与一个地方的气候和生物活动有很大的关联。二十四节气虽然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却属于阳历的范畴。

5.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岩石圈包括在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留有许多地壳变动遗留下来的证据。

6.火山的组成和结构。软流层是火山岩浆的来源。世界上火山的类型及分布区,以及火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火山和地震是人类目前尚不能消除的地质灾害,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方法。

7.地震是由于地壳里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的震动现象。地震的结构中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级和烈度。

8.世界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1)喜玛拉雅山处在两大板块相撞之处,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这里的地壳强烈上升,它是在抬升出地表之后才形成的。另外海底上地壳抬升是相对的,但喜玛拉雅山能够从海底升到如今的高度,主要的原因是地壳的抬升,而非地球上海水

的减少。

(2)关于火山的形成,公认的说法是: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温度大约1500C,这里的岩浆处于高温状态,密度较小,所以它会向上地表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喷出地表,形成熔岩。总的来说以下两点:(一)火山源地在高温的软流层;(二)喷出地表火山往往遇到的是较薄的地层,或过去是一个火山通道。

(3)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与地中海——喜玛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十分频繁。

9.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

(1)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 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海沟、海岭、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间的分界线,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3)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环太平洋地区恰好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张裂,使环太平洋地区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0.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各种地形类型各有特点。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也大;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平原的海拔相对高度较小;丘陵海拔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

11.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反映出地形的特点,如: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处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鞍部;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较疏处为缓坡,重叠处峭壁(陡崖)。

12.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洼,使地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第三册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0

1、地球上的水的组成及分布:

(1)水包括海洋水96.53%,陆地淡水2.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其中陆地淡水分为冰川冰68.69%,其他水体1.26%,地下淡水30.06%

(2)多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水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一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一陆地一大气

3、水资源的分布

(1)时空分布不均衡。赤道附过,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中纬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的巴西,其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中国。

(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l/4。是世界的缺水国家之一。

4、我国的水资源

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1、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一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

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2、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4、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5、空气的湿度

(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nb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寸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示。

(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6、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

(a)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b)相对湿度达到100%

(c)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水滴增大、降水形成—_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蛊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

7、怎样看天气预报

了解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

(1)“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5/10到3/10为少云,3/10以下为晴。

(2)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为小雨,5—15毫米为中雨,大于15毫米为大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3)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表示方法。

(4)空气质量指数。

8、天气图: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1)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

(2)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叫锋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

(3)高压、低压、台风等。还要明白锋面系统的移动机理,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的移动机理等。

(4)观测天气图上的图例,如暖锋、冷锋,还有天气图上的日期等。明确冷锋、暖锋系统及锋面,同时关注等压线上的数字来得知高压区和低压区。然后根据锋面系统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该锋面系统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地的天气趋势。

9、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0C。

(b)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 4)季风

(a)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b)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第四册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1、土壤

( 1)土壤的组成

(a)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生物。

(b)土壤白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

(c)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生活着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2)土壤的形成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包括人)等因素作用下,可风化成碎块,进而成为细砂和粘粒,最后成为土壤。

(3)土壤的类型

(a)根据直径大小,土壤颗粒可分为砂粒、粉砂粒和黏粒等。

(b)由于各种土壤的组成不同,各种土壤颗粒的含量不一,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

(c)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具有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

(4)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植物生长需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无机盐和空气壤土类土壤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对土壤有影响(例:植物具保持水土的作用)

(5)土壤污染及防治

(a)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甬.并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堆放、导致土壤的“白

色污染”。

⑤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弃物中含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性污染。 (b)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②提倡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以虫治虫,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

③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例:氧化塘处理)。

④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c)我国

2.土壤污染与保护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土壤的过度开发。如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还有对土壤的过度垦荒

等。破坏地表植物,导致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都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六册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1、宇宙的起源

(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

(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

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

(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

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3、恒星的一生

( 1)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

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自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

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目前太阳的状况已经维持了50亿年左右,已步人中年。在它的氢燃料耗尽之后,将由氦和其他较重元素的核反应维持其能源。在此过程中,它将从目前的黄矮星

阶段逐渐转变为红巨星,然后再转变为超红巨星。在所有的核能源都用完之后,太阳内部将没有能源来抵制引力坍缩,这就会使它的半径大大缩小,密度大大增加,从而使它的物质进入简并电子气状态,成为白矮星。等它不能再收缩的时候,就再也

没有能量可释放,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成为一个不发光的、处于简并态的冷“黑矮星”。它的寿命估计可达100亿年。

(4)黑洞

没有东西能从黑洞逃逸,包括光线在内。黑洞 可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中产生。一颗大质量恒星 坍缩后,当其引力大得无任何其他排斥能与之相对抗时,恒星被压成了一个称为“奇点”的孤立点。奇点是黑洞的中心,在它周围引力极强。

2011年科学复习用书

物理部分

第一册第一章

1、质量与密度

公式:ρ

单位:1克/厘米3 = 103千克/米3

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

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

声波

波的存在电磁波

光波

波的作用:传播信息

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

108米/秒。

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

凸透镜

凹透镜

5、眼睛——视力的矫正

第二册第二章

1、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a)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内通

过的路程相等。

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速度与平均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

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

(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

)。

大小

作用点

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1)零点的确定。(2)量程的选择。(3)最小刻度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1)明确受力物体。

(2)选择合适标度。

(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只画一个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

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重心。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 = mg,g = 9.8牛/千克。

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静摩擦力

动摩擦力

(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二力平衡的条件:(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b)大小相等;(c)方向相反;(d)同一直线。(或者说合力为零)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

注意: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

1、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p = F / S

单位:

1牛/米2 = 1帕斯卡(简称帕)

2、液体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

液——称量法

——压力差法

V排——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

物体全部浸没——悬浮 V物 = V排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物体部分浸没——漂浮 V物>V排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

1、简单机械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五要素

支点:固定不动的点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平衡条件:F1·L1 = F2·L2 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省力杠杆 L1>L2

种类等臂杠杆 L1=L2

费用杠杆 L1<L2

注意:动力臂、阻力臂的画法:定支点,作二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画力臂。 (2)滑轮

注意:滑轮组绕线法则: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n为奇数时,绳子起点在定滑轮上,n为偶时起点在动滑轮上),先内后外(从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2、功和功率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

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

公式:(P单位:1焦耳/秒 = 1 瓦 1千瓦 = 1000瓦 (1马力 = 735瓦)

3注:①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第三册第四章

1、电路

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

2

3、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 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

4、电学规律

(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欧姆定律:I =

(4)串并联电路特点:

第五册第三章第6-8节

1、电功、电功率

(3)焦耳定律:Q = I·R·t

2

第四册第四章

1、磁现象主要概念

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2、磁场概念

直导线

3

通电螺线管

说明: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使线圈继续转动。

火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220V

零线:与地面之间电压为0V 作用:接通和切断电源 安装:静触头在上,不可倒装

作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源

保险丝选择方法: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

电路中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插座

灯泡

36V

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电弧触电

第一册第四章第1-3节、第五册第三章第9节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热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热能

轻核聚变(热核反应)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发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单位:焦/千克

5、物态变化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1)物质的状态及转化

化学部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书写 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 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

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③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 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有些物质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表(会查看).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 面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第四册第一章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3、(1)原子的构成

夸克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①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④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⑤ 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2、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氢气、一氧化碳和(碳)性质的比较

3、 化学用语

表示某一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2、混合物与纯净物比较

3、单质和化合物

4、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和命名

5、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 各物质间相互反应图

(1)此关系可归纳为“两纵两边四横线,两组相交对角线,纵向物质可转化,横向作用可成盐。”四条横线和两组交叉线及两条边线表示了十大成盐关系。其中两条边线的成盐是置换反应,四条横线恰好是矛盾的双方,交叉成的反应是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2)各类物质关系图的应用

(a)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变关系,此类关系即图中的“两边关系”。 (b)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图中的反应就是从“八圈”出来的箭头。如碱这个圈中有三个指出来的箭头,就说明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三条。

(c)可以推导出制取某物质的可能途径。即“八圈”和“七方”的箭头指入部分。具体可看出碱有两种制法,酸有三种制法,盐有十种制法。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个方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如金属氧化物→碱,表示金属氧化物可以转变成碱(可溶性碱);也可以看成是金属氧化物的一种化学性质,而对应于碱来说,则是碱的一种制取途径。另外,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切不可生搬硬套,具体应用时要引起注意。

第五册第二章

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生物部分

第一册第二章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2.细胞的结构

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4.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第二册第3章

1.种子的萌发

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

3.克隆技术

克隆是指由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得到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物质的后代的过程,绵羊多莉即是用克隆技术培育而成。克隆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存在包括涉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册第三章

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2.神奇的激素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人体能通过反馈的方式调控血糖的含量。 胰岛素分泌增加(减少)

3.神经调节

大脑: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脑小脑:负责动作的协调性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神经系统脊髓:具有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反射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册第二章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2.生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骨骼肌(运动时)

产热

神经系统等调节

直接散热

散热

蒸发散热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吸水原理

2.植物蒸腾作用

3.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99%用于蒸腾作用 利用:约1%用于光合作用等 运输:导管

>环境(土壤)溶液浓度

部位:根——根毛区——根毛细胞

4.植物新陈代谢原理的应用

第五册第四章

1.动物的食物和摄食

(主要器官)(主要区域) (主要细胞)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①血液 ②心脏 ③血管 ④血液循环

人体心脏被心肌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房室瓣分别分隔成上下两个

2.酶

4.尿的生成和排出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尿液

尿的排出: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5.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新陈代谢

异养:动物、真菌等生物通过摄取现成食物来获得营养,

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

重吸收

含废物较多 含废物较少

血浆(含废物较

过滤

重吸收

尿

尿

血浆(含废物较少)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为发酵。

合成 分解 贮存 释放

6.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小现象

第六册第一章

1.生物进化 ①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鸟类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苔藓

植物的进化顺序:藻类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②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是动植物化石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生物的祖先有差异的后代现代生物(适应环境) 适者生 有利变异的后代遗传和变异 遗传积累

2.进化和遗传

结构: 沃森、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染色体

DNA分子上包含着遗传信息的一些片段,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特征 蛋白质

不适者淘汰

遗传病是由于人体内DNA、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先天愚型、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都是常见的遗传病。近亲结婚夫妇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从父母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

因,这使后代患病机会大大增加。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基因工程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我们吃的某些食品如番茄、大豆等也可以是基因工程产品。农业生产中的抗虫棉、抗病毒烟草、抗除草剂大豆等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上述产品有些是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或者生产成本过高。

第六册第二章

1.生物的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概念: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总和

群落

植被: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起主导作用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个体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 拟 态

3.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起来,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

有机物进行生活,草食动物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物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

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碳循环

第六册第三章

1.健康的含义

①光合作用 ②、③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生理健康

健康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2.传染病

细胞免疫(T淋巴细

特异性免疫

传 染 病

及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皮肤屏障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体液的杀菌作用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

特 点 病原体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 流行性

细菌: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用抗生素治疗

3.人体免疫功能

4.非传染性疾病

非 传染性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血糖浓度升高→肾脏不完全重吸收→糖尿 肿瘤

分类

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癌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特点:细胞不间断分裂

良性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

自然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5.照顾好你的身体

8.血型和输血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时,原则上应输同型血。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与土壤②说出植物缺失铁等矿物质元素对生长的影响

光 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 吸毒 :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损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有害成分:烟碱、焦油和尼古丁 吸烟 危害:诱发癌症、冠心病等

+二氧化碳有机物(淀粉)+氧气 叶绿体 酶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作为植物,水分对于任何植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应,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合理灌溉。另一方面,。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在施肥过程中,由于无机盐的含量会影响土壤溶液浓度,因此过多施肥反而会使作物出现萎蔫现象。

人体每天需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食物能向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原料。膳食中要求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⑤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并确定各种基因的功能等,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的生物学信息,为科学地了解人类自身及遗传变异的本质,为人类进化、民族起源、疑难病的防治提供生物化学依据。

地理部分

第一册第三章

1.地球形状和大小

①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相比,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地球看起来很圆。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②运用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3.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

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4。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和水。

5.观测太空

①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星空分成很多个星座。著名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天鹰座、天琴座、天鹅座、仙后座和猎户座等。

②认识著名恒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

③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6.月相

①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②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③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满月;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再到初一的新月。

④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得出的历法。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1个月。

7.日食和月食

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食类型有全日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发生在新月。

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

8.探索宇宙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而构成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②与太阳由近及远九大行星依次:水星 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冥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

③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第二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1.地球的自转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载着我们不停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我们把地球绕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②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24小时)。

(4)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 ,

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黑夜)。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交替。

2.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划分

(1)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是把全球划分为24个15经度的时区叫时区。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中央经线。

(2)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为区时,也叫标准时。区时换算时,要先算时区差,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正好相差l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时区的区时比西边时区的区时早,所以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即求东边的要加上时区差,西边的要减去时区差。

(3)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4)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从西十二区超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日期要减少一天。如:东十二区是l0 月1日8时,西十二区是9月30日8时。

3.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及其意义和五带的划分

(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不变,朝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每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365又1/4天的时间。

(2)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旗杆的影子长度最短的时间是太阳在最高的位置(正午时候),而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制分日至秋分日直射赤道,在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4)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自昼最长的是夏至日,白昼最短的出现在冬至日,南半球各地刚好相反,而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相等的。

(5)在春分日至秋分日的夏半年中,北半球由于受直射,白昼总是长于黑夜,在秋分日至次年的春分日的冬半年中,南半球由于受直射,北半球白

昼总是短于黑夜。

(6)根据地球上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两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其分界线分别是蒯c纬23.50和南北纬

066.5。

4.日历的划分及其依据和二十四节气

(1)中国的日历可以划分为公历和农历。公历是阳历的一种,我国的农历是阴历的一种。 00

(2)历法主要有三种: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的阴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的阳历;结合阴阳历的特点的阴阳历。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阳历。

(3)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为一个节气。节气往往与一个地方的气候和生物活动有很大的关联。二十四节气虽然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却属于阳历的范畴。

5.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岩石圈包括在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留有许多地壳变动遗留下来的证据。

6.火山的组成和结构。软流层是火山岩浆的来源。世界上火山的类型及分布区,以及火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火山和地震是人类目前尚不能消除的地质灾害,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方法。

7.地震是由于地壳里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的震动现象。地震的结构中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级和烈度。

8.世界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1)喜玛拉雅山处在两大板块相撞之处,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这里的地壳强烈上升,它是在抬升出地表之后才形成的。另外海底上地壳抬升是相对的,但喜玛拉雅山能够从海底升到如今的高度,主要的原因是地壳的抬升,而非地球上海水

的减少。

(2)关于火山的形成,公认的说法是: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温度大约1500C,这里的岩浆处于高温状态,密度较小,所以它会向上地表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喷出地表,形成熔岩。总的来说以下两点:(一)火山源地在高温的软流层;(二)喷出地表火山往往遇到的是较薄的地层,或过去是一个火山通道。

(3)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与地中海——喜玛拉雅山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地震十分频繁。

9.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

(1)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 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海沟、海岭、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间的分界线,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3)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环太平洋地区恰好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张裂,使环太平洋地区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0.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各种地形类型各有特点。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也大;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平原的海拔相对高度较小;丘陵海拔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

11.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反映出地形的特点,如: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处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鞍部;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较疏处为缓坡,重叠处峭壁(陡崖)。

12.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洼,使地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第三册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0

1、地球上的水的组成及分布:

(1)水包括海洋水96.53%,陆地淡水2.53%,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0.94%。其中陆地淡水分为冰川冰68.69%,其他水体1.26%,地下淡水30.06%

(2)多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2)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水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一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一陆地一大气

3、水资源的分布

(1)时空分布不均衡。赤道附过,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中纬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比较贫乏。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美的巴西,其次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中国。

(2)人均拥有量差异大。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水平的l/4。是世界的缺水国家之一。

4、我国的水资源

夏秋季丰富,冬春季短缺,且降水年际变化很大。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1、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一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

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2、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4、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5、空气的湿度

(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nb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寸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示。

(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6、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

(a)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b)相对湿度达到100%

(c)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水滴增大、降水形成—_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蛊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 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

7、怎样看天气预报

了解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

(1)“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5/10到3/10为少云,3/10以下为晴。

(2)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为小雨,5—15毫米为中雨,大于15毫米为大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3)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表示方法。

(4)空气质量指数。

8、天气图: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1)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

(2)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叫锋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

(3)高压、低压、台风等。还要明白锋面系统的移动机理,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的移动机理等。

(4)观测天气图上的图例,如暖锋、冷锋,还有天气图上的日期等。明确冷锋、暖锋系统及锋面,同时关注等压线上的数字来得知高压区和低压区。然后根据锋面系统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该锋面系统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地的天气趋势。

9、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0C。

(b)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 4)季风

(a)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b)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第四册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1、土壤

( 1)土壤的组成

(a)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生物。

(b)土壤白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

(c)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生活着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2)土壤的形成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包括人)等因素作用下,可风化成碎块,进而成为细砂和粘粒,最后成为土壤。

(3)土壤的类型

(a)根据直径大小,土壤颗粒可分为砂粒、粉砂粒和黏粒等。

(b)由于各种土壤的组成不同,各种土壤颗粒的含量不一,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

(c)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具有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

(4)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植物生长需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无机盐和空气壤土类土壤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对土壤有影响(例:植物具保持水土的作用)

(5)土壤污染及防治

(a)土壤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②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甬.并司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

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④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堆放、导致土壤的“白

色污染”。

⑤生活污水、垃圾、医院弃物中含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性污染。 (b)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①控制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②提倡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以虫治虫,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

③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例:氧化塘处理)。

④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c)我国

2.土壤污染与保护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土壤的过度开发。如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还有对土壤的过度垦荒

等。破坏地表植物,导致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都影响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六册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1、宇宙的起源

(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

(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

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

(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

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3、恒星的一生

( 1)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

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自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

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目前太阳的状况已经维持了50亿年左右,已步人中年。在它的氢燃料耗尽之后,将由氦和其他较重元素的核反应维持其能源。在此过程中,它将从目前的黄矮星

阶段逐渐转变为红巨星,然后再转变为超红巨星。在所有的核能源都用完之后,太阳内部将没有能源来抵制引力坍缩,这就会使它的半径大大缩小,密度大大增加,从而使它的物质进入简并电子气状态,成为白矮星。等它不能再收缩的时候,就再也

没有能量可释放,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成为一个不发光的、处于简并态的冷“黑矮星”。它的寿命估计可达100亿年。

(4)黑洞

没有东西能从黑洞逃逸,包括光线在内。黑洞 可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中产生。一颗大质量恒星 坍缩后,当其引力大得无任何其他排斥能与之相对抗时,恒星被压成了一个称为“奇点”的孤立点。奇点是黑洞的中心,在它周围引力极强。


相关文章

  • 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定稿
  • 分类号 论文编号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目: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使用现状及比 较研究 姓 名: 王 超 院 系: 生物与化学学院 年级专业: 2010级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 詹孝慈(副教授) 2014年 5月 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查看


  • 中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比较之借鉴_王克勤
  • 2008年10月 第10卷/第10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Edu cational Scien ce Edition / Oct. 200 ...查看


  • 初中英语总复习之我见
  • (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建工师一中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初三英语总复习是整个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不同于平时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译林牛津版教材的全面推广使用,我市中考题型相应进行了较大调整.怎样在三个月 ...查看


  • 余江县教研室2012年工作计划
  • 余江县教研室201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关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重点,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主线,不断探索教研工作新机制.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履行教 ...查看


  • 2014BEC商务英语考试全攻略
  • 2013BEC商务英语考试全攻略 BEC初级BEC中级BEC高级 999 句最常用英语口语 (mp3_ 同步字幕 )3 999 句最常用英语口语 (mp3_ 同步字幕 )2 999 句最常用英语口语 ( 文本 _mp3_ 同步字幕 )1 B ...查看


  • 对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 对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博 兴 一 中 孙 翠 玲 自2004年9月开始,各个版本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验.与原来大纲教材相比,各个版本课标教材在知识内容的体系安排,教材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 ...查看


  • 对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1
  • 对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 博 兴 一 中 孙 翠 玲 自2004年9月开始,各个版本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验.与原来大纲教材相比,各个版本课标教材在知识内容的体系安排,教材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 ...查看


  • 高中三年学习规划
  • 有人说,高中三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单纯地生活在校园里,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快乐:有人说,高中三年是最辛苦的时光,我们挣扎在无边的题海中,痛苦地应付着无数次的考试:还有人说,高中三年是最珍贵的时光,高中时的我们年少勇敢,和身边同样穿着校服的同 ...查看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初中几何教科书的演变及其启示_陈婷
  • 第5卷 第2期2009年4月 教育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 onal Studies Vo l 15, No 12A pr 1200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初中几何教科书的演变及其启示 陈 婷 (兰州城市学院, 兰州73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