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高中语文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1]

《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语文教育 2008-08-26 20:35:11 阅读150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4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对《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的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形成与2000多年前的先秦散文。诸子散文记录了,我国先秦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我将拟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归纳并掌握“数、直、发、兵、胜”多义词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 “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情感目标:

1.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资料,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辨析孟子思想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是不懂某些词语的意思,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顺利的阅读文言文。因此,我将把目标中的,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突出,将在课堂讲解突出,课文讲解即将完成时,老师归纳,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课后,老师监督学生是否背诵课文。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难点的突破,老师将安排一个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并辅于相应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梁国的现实处境做介绍,学生自己体会后,老师再做点拨和综合的评述。

其次,说教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然后,说教学流程

本课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背诵结构脉络,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第二课时,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完成课后作业,并再次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

第一课时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结合注释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谈谈自己对孟子的了解,老师在做综合介绍。(有利与锻炼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投影,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 教师提示应掌握的重要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数罟 ⑥数之以桑 ⑦衣帛 ⑧养生丧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无罪岁 这里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三、课文分析

(一)、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1.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移民移粟)

3.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

(二)、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1.设置分角色朗读,读后学生点评,老师综合介绍背景资料、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四、课文小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三。

最后,说板书

我有两个板书,第一个是:

惠王 孟子

名不加多(移民移粟)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不可 无望民之多余邻国。

这个板书用来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运用了对话的形式。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的说课就进行到这,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语文教育 2008-08-26 20:35:11 阅读150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4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对《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的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形成与2000多年前的先秦散文。诸子散文记录了,我国先秦各流派的主要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绩,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从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我将拟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归纳并掌握“数、直、发、兵、胜”多义词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 “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情感目标:

1.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资料,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辨析孟子思想对当时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是不懂某些词语的意思,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顺利的阅读文言文。因此,我将把目标中的,归纳掌握多义词义项,背诵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突出,将在课堂讲解突出,课文讲解即将完成时,老师归纳,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课后,老师监督学生是否背诵课文。

由于孟子本身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理解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内涵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难点的突破,老师将安排一个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并辅于相应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梁国的现实处境做介绍,学生自己体会后,老师再做点拨和综合的评述。

其次,说教学法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身处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积极性和局限性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组织课堂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使文言文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今互动的效果。

然后,说教学流程

本课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背诵结构脉络,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第二课时,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完成课后作业,并再次归纳多义词义项和文言句式。

第一课时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结合注释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谈谈自己对孟子的了解,老师在做综合介绍。(有利与锻炼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投影,正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 教师提示应掌握的重要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数罟 ⑥数之以桑 ⑦衣帛 ⑧养生丧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无罪岁 这里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三、课文分析

(一)、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1.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明确:移民移粟)

3.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大概内容。

(二)、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1.设置分角色朗读,读后学生点评,老师综合介绍背景资料、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四、课文小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1)于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 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三。

最后,说板书

我有两个板书,第一个是:

惠王 孟子

名不加多(移民移粟)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不可 无望民之多余邻国。

这个板书用来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运用了对话的形式。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的说课就进行到这,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课程目录
  • 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三 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 高中语文必修三 理解性默写的名句训练 <蜀道难> 1.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 2.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运用夸张的手 ...查看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教材目录(全)
  • 高中语文辅导网 http://www.yuwenfudao.com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 园春长沙 毛 沁 园春长沙-------------------毛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查看


  • 高中语文一至四册重点句子背诵
  • 高中语文一至四册重点句子背诵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看,: ,.,, 万类霜天竞自由.,,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曾记否, ,?(<沁园春长沙>) 2.,岁岁重阳.,. ,不似春光.,. ...查看


  •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句子
  •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 ...查看


  • 高中语文第一册基础知识点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vf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17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必背课文mp3配乐朗读大全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必背课文mp3配乐朗读大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必背课文 mp3配乐朗读大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必背课文mp3配乐朗读大全列表 陈情表-男声朗读-配乐朗读(mp3素材) 采薇-女声朗读(mp3素 ...查看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练习
  •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二.在下面有古今异义有词语上做上记号,并写出它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古义: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背诵
  • 必修3背诵 < > 作者:(唐)李白 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雄飞雌从绕林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飞湍瀑流争喧豗, . 其险也如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