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摘要:由于很多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都是采用已有量表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于某一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缺乏连续性研究,因此,从这方面作深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4-0077-0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职业倦怠是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国外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较多发生在助人职业的从业人员中,如教师、医护人员、司法人员等。而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上,徐富明等认为,职业倦怠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映,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1]324。杨秀玉、杨秀梅谈到,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2]56。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可以理解为:教师不能很好应对工作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情绪低落。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冉祥华总结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四个方面的表现:情感方面,感到疲劳、压抑、烦躁、紧张、沮丧、失意、怨恨、多疑;认识方面,感到工作毫无意义,只是一些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认为前途渺茫,毫无希望可言,一有机会就想调出所在工作岗位;意向方面,缺乏兴趣,疏远工作,无心投入;行为方面,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得过且过,行动无常,有意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尖刻、苛薄,失去往日的爱心和耐心[3]108。

  汪长明、金凤宇指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个人、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不利影响,危害很大[4]。杨秀华、杨秀梅认为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2]58。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个人而言,身心俱疲,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二是学生无法从教师身上获得关注和爱;三是职业倦怠致使教师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发生离职情况,从而影响整个教师团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教龄差异

  伍新春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情绪衰竭峰值出现的教龄阶段不同,小学教师是在参加工作的5-10年间,中学教师在教龄为11-20年间[5]。而张国庆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耗竭程度在从教的前20年呈现随教龄增长而严重的趋势,在20年后开始下降。其个人成就感在5-10年教龄后呈现随年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6]70。

  2.性别差异

  国外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教师有更高程度的职业倦怠。张国庆的研究显示:在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程度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高于男教师[6]71。

  3.学段差异

  张国庆的研究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初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高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较高,但情感耗竭程度较重[6]70。

  4.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源于长时间或强负荷的工作压力,这是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研究所达成的共识。徐富明等人检验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1]325。

  5.教学效能感

  刘晓明的研究表明:职业压力会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特别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负荷的压力),则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7]。徐富明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地负相关,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他们的工作倦怠感越低[1]325。

  6.组织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林济霖指出很多学校笼统地从德、勤、绩、能四个方面,或者从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几个方面来评价教师,过分强调教师间的比较,忽视个人内部差异性评价,没有考虑到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差异[8]。

  7.角色冲突

  冉祥华指出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优势家长的代理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等。这使不少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3]109。

  三、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之不足

  (一)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量表及问卷调查,较少个案研究的例子

  很多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都是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MBI量表,但是这一量表是否能充分反应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确定。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修订或编制了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或问卷,但多数是为服务于自己的研究所做,对于各个地区、不同时代的变迁,其普遍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问卷调查,而对于某一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较少进行追踪和连续性研究,应该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展开田野研究,更真实地了解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二)研究内容细化不够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的探讨,而且对于影响因素,拥挤在一两个因素上,细化程度不够,较少分析某一特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各个维度的影响,尤其是“工作量”这一影响因素,多是研究者在研究职业倦怠过程中,从整体上介绍可能的影响因素时略微提及。

  (三)研究对象多是集中在中学阶段,很少针对初级阶段的学校

  虽然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涉及范围很广,地域上包括农村、省内各区域等,学段上包括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等,但是,专门针对初级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极少。

  另外,大多数研究都是将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个职业的整体状况,而对于教师个体的追踪研究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邵来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探究[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5,(5).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冉祥华.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9).

  [4]汪长明,金凤宇.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J].教学月刊,2009,(1):7.

  [5]伍新春,曾玲娟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4):262-267.

  [6]张国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

  [7]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9.

  [8]林济霖.我国当今教师评价的弊端及对策思考[J].广州广播大学学报,2003,(7):22-24.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由于很多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都是采用已有量表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于某一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缺乏连续性研究,因此,从这方面作深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4-0077-0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职业倦怠是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国外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现象较多发生在助人职业的从业人员中,如教师、医护人员、司法人员等。而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上,徐富明等认为,职业倦怠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映,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1]324。杨秀玉、杨秀梅谈到,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2]56。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可以理解为:教师不能很好应对工作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情绪低落。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冉祥华总结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四个方面的表现:情感方面,感到疲劳、压抑、烦躁、紧张、沮丧、失意、怨恨、多疑;认识方面,感到工作毫无意义,只是一些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认为前途渺茫,毫无希望可言,一有机会就想调出所在工作岗位;意向方面,缺乏兴趣,疏远工作,无心投入;行为方面,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得过且过,行动无常,有意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尖刻、苛薄,失去往日的爱心和耐心[3]108。

  汪长明、金凤宇指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个人、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不利影响,危害很大[4]。杨秀华、杨秀梅认为由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2]58。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个人而言,身心俱疲,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二是学生无法从教师身上获得关注和爱;三是职业倦怠致使教师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发生离职情况,从而影响整个教师团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1.教龄差异

  伍新春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情绪衰竭峰值出现的教龄阶段不同,小学教师是在参加工作的5-10年间,中学教师在教龄为11-20年间[5]。而张国庆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耗竭程度在从教的前20年呈现随教龄增长而严重的趋势,在20年后开始下降。其个人成就感在5-10年教龄后呈现随年龄延长而下降的趋势[6]70。

  2.性别差异

  国外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教师有更高程度的职业倦怠。张国庆的研究显示:在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程度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女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高于男教师[6]71。

  3.学段差异

  张国庆的研究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初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相对较低,高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较高,但情感耗竭程度较重[6]70。

  4.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源于长时间或强负荷的工作压力,这是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研究所达成的共识。徐富明等人检验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1]325。

  5.教学效能感

  刘晓明的研究表明:职业压力会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特别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负荷的压力),则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7]。徐富明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地负相关,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他们的工作倦怠感越低[1]325。

  6.组织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林济霖指出很多学校笼统地从德、勤、绩、能四个方面,或者从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几个方面来评价教师,过分强调教师间的比较,忽视个人内部差异性评价,没有考虑到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差异[8]。

  7.角色冲突

  冉祥华指出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优势家长的代理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等。这使不少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3]109。

  三、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之不足

  (一)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量表及问卷调查,较少个案研究的例子

  很多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都是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MBI量表,但是这一量表是否能充分反应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确定。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修订或编制了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或问卷,但多数是为服务于自己的研究所做,对于各个地区、不同时代的变迁,其普遍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问卷调查,而对于某一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较少进行追踪和连续性研究,应该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展开田野研究,更真实地了解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二)研究内容细化不够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原因的探讨,而且对于影响因素,拥挤在一两个因素上,细化程度不够,较少分析某一特定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各个维度的影响,尤其是“工作量”这一影响因素,多是研究者在研究职业倦怠过程中,从整体上介绍可能的影响因素时略微提及。

  (三)研究对象多是集中在中学阶段,很少针对初级阶段的学校

  虽然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涉及范围很广,地域上包括农村、省内各区域等,学段上包括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等,但是,专门针对初级阶段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极少。

  另外,大多数研究都是将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个职业的整体状况,而对于教师个体的追踪研究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邵来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探究[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005,(5).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冉祥华.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9).

  [4]汪长明,金凤宇.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J].教学月刊,2009,(1):7.

  [5]伍新春,曾玲娟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4):262-267.

  [6]张国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

  [7]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9.

  [8]林济霖.我国当今教师评价的弊端及对策思考[J].广州广播大学学报,2003,(7):22-24.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相关文章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成因分析
  • 摘 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它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危害,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我们可以 ...查看


  •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 摘要:文章就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原因.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从管理者的角度针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制度与人性管理相统一:社会支持与自我内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对策,以期为缓解高校教师的压力及其专业化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 ...查看


  • 职业倦怠开题报告
  • 新课程背景下建水县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 开题报告 (赵丽莎 学号:8201508019 工作单位:建水县青云中学 电话:[1**********]) 一.选题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教 ...查看


  •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 作者简介:左彩云(1972―),汉族,山东寿光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体验到身心疲劳与能量耗竭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与 ...查看


  •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
  • 作者:王晓春甘怡群 心理科学进展 2003年11期 分类号B849:C93 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它是与 ...查看


  •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 摘 要:小学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已经发展成为对教师职业的倦怠.这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可能会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此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为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关键词:农 ...查看


  • 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
  • 教师职业倦怠之我见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 ...查看


  •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调节策略 各行各业的工作倦怠现象已成为社会 " 流行病 " ,教师职业也不例外.我就个人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及听了专题讲座后可采取的有效调节策略. 一. ...查看


  •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 成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