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例分析

第七节、病例分析

【病案1】

患者,女.1岁半。

主诉:(母亲代诉)患儿啼哭,拒食,发热2 d。

现病史:2 d前患儿发热,烦躁不安,夜间啼哭。昨天拒食.流涎增多。今晨发现患儿口内黏膜及口唇部有小水疱。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8.2℃。口唇黏膜、舌、牙龈广泛充血水肿,有成簇透明的小水疱.部分水疱破溃形成浅表小溃疡;直径1—2 mm,部分溃疡融合成较大表浅形态不规则的浅表溃疡。上唇肿胀明显,在唇红与口周皮肤可见成簇小水疱,井可见疱破渗出液形成黄色痂皮。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取疱疹基底物直接涂片可见病毒损伤细胞(气球状变性、细胞水肿、多核

巨细胞、核内包涵体)。病毒分离和培养,确诊为单纯疹疱。血清学试验,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效价明显增高。

l诊断: 疱疹性龈口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2诊断依据:

(1)发病常见于6岁以下儿童.6个月至2岁儿童更多见。

(2)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

(3)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充血黏膜上出现成簇小疱疹,不久破溃形成小

的浅表溃疡,小溃疡融合形成大而不规则溃疡。

(4)疼痛明显,尤其进食时,表现为患儿拒食,同时流涎增多。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5)同时伴有口周皮肤损害:成簇小水疱、渗出、结痂。

3鉴别诊断:

(1)口炎型口疮(疱疹样口疮)①发病多见于成人。②病程反复.不经过疱疹期.全身

反应轻。③损害仅限于口腔内角化程度轻差的粘膜,无皮肤损害。④病损表现为口内粘膜散在分布多个小溃疡,有自限性。

(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后较多见。②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颌面、胸'腰、腰背皮肤均可发病。③水疱较大,疱疹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成带状,损害不超过中线。④疱疹和疱破后形成的溃疡疼痛剧烈,老人更明显,有时病愈后,有顽固的疱疹后神经痛。⑤病程一般为2—3周,愈后很少复发.甚至可终生免疫。

(3)手一足一口病

①发病者多为3岁以下儿童。⑦夏秋季节发病多见,有疾病流行史。③有前驱症状:低热、困倦和局部淋巴结肿大。④皮损为手掌、足底、手背、足背、踝关节及臀部皮肤出现散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斑疹、丘疹和小水疱,数量不等。斑疹周围有红晕,中央为小水疱,皮肤水疱数日后干燥结痂。⑤口腔黏膜均可发生疱损.疱粟粒大小.聚集或散在分布,迅速破溃形成溃疡。⑥全口牙龈无红肿。⑦病程一般5~10 d。

(4)疱疹性咽喉炎 ①儿童以l~4岁发病者居多,夏末秋初流行..②患儿突

然高烧38~40 0c,持续2—4 d,伴食欲不振、咽痛及吞咽困难。③病损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面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处。④表现为丛集成簇的小疱疹,很快破溃形成小溃疡。整个口咽黏膜呈充血状,唇部不受累。⑤病程约7 d.痊愈后几乎不复发。

(5)多形渗出性红斑 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多见。②多急性发作.春秋季多见。③常见诱发困素:感染、药物、食物、日光等。④口腔黏膜损害:口唇为其好发部位.表现为糜烂伴大量血痂.颊、舌、腭等处也可累及.表现为充血水肿、红斑、水疱、大面积糜烂。口臭明显,流涎.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剧烈。③皮损呈多形性。主要分布于颜面和四肢,呈对称性,损害有红斑、水疱、丘疹、糜烂和结痂。典型损害为靶形红斑(虹膜状红斑)。

4、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病毒治疗,使用干扰素、聚肌胞、无环鸟甙、病毒唑等药物。

(2)口腔局部使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药物:1%普鲁卡因含漱.2%四环素液或3%硼砂液含漱,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外用。

(3)唇红及唇周皮损可用激光局部照射,外涂疱疹净或金霉素软膏。

(4)中医中药,使用口炎冲剂和清热解毒液口服等。

【病案2】

患者,男,3个月。

主诉(母亲代诉)患儿口内起白点、斑片3 d。

现病史l周前患儿感冒、发热、哭闹不安。服抗感冒药后,症状有所好转。3 d前.发现口腔内有散在白色小点,渐增多呈片状。患儿烦躁,拒食。

检查口内双侧颊黏膜,舌腹充血,上有凝乳状白色斑点,针尖大小。同时颊、唇区域呈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片,用棉签用力拭擦,白色斑片可脱落,遗留溢血的剖面。

实验室检查 取白色斑片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芽孢。培养: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

l诊断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雪口病)。

2诊断依据

(1)发病多见于婴幼儿。

(2)起病急,充血的口腔黏膜上出现色白如雪、针尖大小的斑点,融合成块如奶酪的白色斑片,蔓延可遍及整个口腔,状如铺雪,故名雪口病。

(3)斑片与其下面黏膜附着较紧.用力可擦掉.露出其下滥血创面。

(4)患儿哭闹不食。

(5)假膜涂片可见假菌丝或芽孢,培养可确诊。

3.鉴别诊断

(1)白喉 ①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②起病缓慢,轻度或中度发热。

③全身中毒症状明冠,尤其是心肌损害和周围神经麻痹;局部淋巴结肿大。④局部病损主要为灰白色假膜覆盖于扁桃体上,界限清楚。⑤涂片镜检和培养可见病原菌。

(2)球菌性口炎 ①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

引起。②口内病损为致密而光滑的假膜.呈灰白或黄褐色。③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球菌.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病原菌。

4.治疗

(1)局部弱碱性液含漱或涂布:2%~4%NaHC03溶液;0.05%龙胆紫水溶液。

(2)局部含化或涂擦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5万-10万u/ml水混悬液涂擦患处.或50u

含化,每日3-4次。克霉唑0.25g,含化等。

(3)患儿奶具和餐具应煮沸消毒,并置弱碱性液中浸泡。

(4)哺乳前后母亲应用弱碱性液清洗乳头。

【病案3】

患者,男,20岁,学生。

主诉皮肤红斑,口腔溃烂10 d。

现病史lO d前,皮肤(手背、双上肢、背部、下肢)出现红斑,中央有高起水疱,剧痒,搔抓即破。5 d前口腔内溃烂,眼红,外阴部刺痛感。在外院就诊按“荨麻疹”、“口腔炎”、“结膜炎”给“吗啉呱”、中药(配伍不详) 口服。各部位病变痒感明显,口腔伴刺痛。 于发病前1个月左右患“细菌性痢疾”,口服“磺胺嘧啶”l周,“痢特灵”2次,于半月前又服“磺胺嘧啶”2次。

检查 口腔:左颊黏膜大面积糜烂,下唇黏膜呈片状溃烂,唇红缘以外有黑色于痂。

眼:双眼球结膜外侧充血明显,略呈红斑样改变。外阴:右侧大阴唇内侧黏膜充血性红斑,中心有小水疱;右侧小阴唇有一溃疡.周围充血,表面有黄色假膜。皮肤:双上肢、手背、背部、下肢、面颊部、颈部皮肤有多发性红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面积为lmm×l mm~3 cm ×5 cm.中心区有粟粒大小透明小水疱,类似“虹膜”或“靶环”。

1、诊断 重型多形渗出性红斑(重型多形性红斑)。

2、诊断依据

(1)急性发作,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2)有口腔唇红部的糜烂伴血痂及颊黏膜大面积糜烂性损害。

(3)皮肤:皮肤多部位红斑性损害,并有典型的“虹膜’’或“靶状”红斑,痒感明显。

(4)眼部:双眼球结膜红斑样损害。

(5)外阴:右侧大阴唇有典型的红斑样损害,右侧小阴唇溃疡性损害。

3、鉴别诊断

(1)药物性口炎 ①有明显的药物应用史。②发病突然,通常在用药后24~48 h后发病。③口腔黏膜损害为肿胀、糜烂,唇部也可发生糜烂、结痴。但少有厚血痂。④皮损为多形性损害,但无虹膜状损害。

(2)天疱疮 ①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②病情逐渐发展呈慢性经过。③皮损以躯干部多见,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薄壁松弛水疱。易破,尼氏征(+)。④口腔病损为圆形大疱,单个或广泛发生,大小不等,易破露出鲜红糜烂面,边缘扩展现象(十)。⑤无自限性.预后不佳。

(3)类天疱疮 ①皮肤反复形成大疱,较丰满,疱壁厚,不易破裂,

不向周围扩展,易愈合。②口腔损害为口腔内水疱.破裂后形成红色剥脱面.不向四周扩大。③尼氏征(一)。④组织病理为上皮下疱,无棘层松解。

(4) 白塞病 ①皮损为结节性红斑,针刺可出现脓疱或丘疹,面部反复出现毛囊炎或痤疮。②口腔损害为口腔内散在的浅小溃疡或深大溃疡。③眼部损害为虹膜睫状体炎或结膜炎、脉络膜炎。④生殖器及肛周为单个或多个溃疡或糜烂。⑤多伴有发热不适、关节疼痛,免疫功能榆查多有异常。⑥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4进一步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细胞内水肿,表皮下疱,血管多伴红细胞渗出,淋巴细胞浸润。

5、治疗

(1)祛除可疑的致病因素。

(2)全身支持疗法,补充维生素,补液,给予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3)全身用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苯海拉明。重症者全身用皮质激素。

(4)口腔局部使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药物。

(5)皮肤保持干燥,防止感染,可用5%炉甘石洗剂;大水疱抽吸疱液,糜烂渗出时,应湿敷创面。

(6)眼部损害用生理盐水清洗,外涂四环素、泼尼松软膏或硼酸软膏。

(7)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病案4】

患者,男,37岁,工程师。

主诉 口腔反复溃疡20年。

现病史 20年来口腔反复发生溃疡。近4年来,溃疡面积增大,糜烂增深.愈合后留瘢痕。愈合时间一般需1—2个月。曾用多种抗生素、维生素和中药,疗效不佳。3 d前左颊部出现一深大溃疡,局部肿胀,疼痛剧烈。

检查左颊黏膜上有一较大的深溃疡.约1 .5cm×2cm,中央凹陷,周边部隆起呈瓣状,色紫红,溃疡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明显,触诊基底部较硬。下唇内侧、舌中央有白色瘢痕。悬雍垂有组织缺损,呈弯月状凹陷,并可见瘢痕。区域淋巴结肿大。

l诊断 重型(大型)口疮(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腺周口疮)。

2诊断依据

(1)口腔长期反复发生溃疡。

(2)溃疡位置不定。

(3)溃疡深大,愈合后遗留组织缺损、瘢痕。

3鉴别诊断

(1)癌性溃疡 ①发病多见于老年人。②溃疡呈“火山口”状.边缘隆起,基底硬结、增生。③早期无痛,后期疼痛渐加重。④无复发史,病程无自限性。⑤组织活检可见癌细

胞。

(2)结核性溃疡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②常伴有肺结核体征,如咳嗽、

咯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③溃疡较浅,边缘有侧凹,呈鼠啮状,底部有肉芽组织及坏死物质。④溃疡早期即有明显自发痛。⑤活检可见结核性肉芽肿、缺血性坏死、郎罕细胞。

(3)坏死性涎腺化生 ①发病部位主要见于硬腭或软硬腭交界处.其他有黏液腺或浆液腺的部位也可发生。②好发于男性。③初起时为一隆起的肿块.以后形成溃疡。④溃疡较大,深及骨面.圆形或不规则,界清,表面有肉芽组织,边缘充血。⑤组织活检可见邻近梗死区的小涎腺导管和腺泡广泛的鳞状化生。

4进一步检查组织病理检查非特异性炎症。

5治疗 治疗原则同口炎型口疮。若溃疡大而深,长期不愈合,疼痛明显。用皮质激素局部封闭;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0.5-1.0ml,加1%普鲁卡因0.5-1.0ml,以浸润方式注射于溃疡下方,可促进溃疡愈合。根据免疫功能测定情况酌情选择免疫增强剂或抑制剂。

【病案5】

患者,女,16岁。舌背水疱破裂后疼痛3天。一年前有类似发作史,发病部位固定于舌背。两次发病前均因感冒而口服复方SMZ。检查见舌背2×2.5cm2糜烂面界清,周缘见白色残留疱壁。

.诊断:药物过敏性口炎

诊断依据:

1)发病急,发病前有用药史,服用药物与发病时间有因果关系,符合药物过敏 性口炎的特点。

2)病损演变过程由水疱-疱破-糜烂,符合符合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3)先后两次发病,损害固定于舌背,符合药物过敏性口炎中的特殊类型—固定型药疹。

鉴别诊断:

1)接触性口炎:与药物直接相接触的部位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可出现水疱、糜烂等损害,本例患者为口服药物,而并非是含服药物,顾可排除。

2)天疱疮:病损类型与固定型药疹相似,但该病为慢性病程,迁延反复,病损面积广泛。可排除。

3)疱疹性口炎:发病急,损害多见于口唇、牙龈、硬腭粘膜,为成簇分布的小水疱,疱破后融合成不规则糜烂面。发病与服用药物无关。可排除。

第七节、病例分析

【病案1】

患者,女.1岁半。

主诉:(母亲代诉)患儿啼哭,拒食,发热2 d。

现病史:2 d前患儿发热,烦躁不安,夜间啼哭。昨天拒食.流涎增多。今晨发现患儿口内黏膜及口唇部有小水疱。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8.2℃。口唇黏膜、舌、牙龈广泛充血水肿,有成簇透明的小水疱.部分水疱破溃形成浅表小溃疡;直径1—2 mm,部分溃疡融合成较大表浅形态不规则的浅表溃疡。上唇肿胀明显,在唇红与口周皮肤可见成簇小水疱,井可见疱破渗出液形成黄色痂皮。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取疱疹基底物直接涂片可见病毒损伤细胞(气球状变性、细胞水肿、多核

巨细胞、核内包涵体)。病毒分离和培养,确诊为单纯疹疱。血清学试验,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效价明显增高。

l诊断: 疱疹性龈口炎(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2诊断依据:

(1)发病常见于6岁以下儿童.6个月至2岁儿童更多见。

(2)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

(3)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充血黏膜上出现成簇小疱疹,不久破溃形成小

的浅表溃疡,小溃疡融合形成大而不规则溃疡。

(4)疼痛明显,尤其进食时,表现为患儿拒食,同时流涎增多。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5)同时伴有口周皮肤损害:成簇小水疱、渗出、结痂。

3鉴别诊断:

(1)口炎型口疮(疱疹样口疮)①发病多见于成人。②病程反复.不经过疱疹期.全身

反应轻。③损害仅限于口腔内角化程度轻差的粘膜,无皮肤损害。④病损表现为口内粘膜散在分布多个小溃疡,有自限性。

(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年以后较多见。②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颌面、胸'腰、腰背皮肤均可发病。③水疱较大,疱疹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成带状,损害不超过中线。④疱疹和疱破后形成的溃疡疼痛剧烈,老人更明显,有时病愈后,有顽固的疱疹后神经痛。⑤病程一般为2—3周,愈后很少复发.甚至可终生免疫。

(3)手一足一口病

①发病者多为3岁以下儿童。⑦夏秋季节发病多见,有疾病流行史。③有前驱症状:低热、困倦和局部淋巴结肿大。④皮损为手掌、足底、手背、足背、踝关节及臀部皮肤出现散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斑疹、丘疹和小水疱,数量不等。斑疹周围有红晕,中央为小水疱,皮肤水疱数日后干燥结痂。⑤口腔黏膜均可发生疱损.疱粟粒大小.聚集或散在分布,迅速破溃形成溃疡。⑥全口牙龈无红肿。⑦病程一般5~10 d。

(4)疱疹性咽喉炎 ①儿童以l~4岁发病者居多,夏末秋初流行..②患儿突

然高烧38~40 0c,持续2—4 d,伴食欲不振、咽痛及吞咽困难。③病损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面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处。④表现为丛集成簇的小疱疹,很快破溃形成小溃疡。整个口咽黏膜呈充血状,唇部不受累。⑤病程约7 d.痊愈后几乎不复发。

(5)多形渗出性红斑 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多见。②多急性发作.春秋季多见。③常见诱发困素:感染、药物、食物、日光等。④口腔黏膜损害:口唇为其好发部位.表现为糜烂伴大量血痂.颊、舌、腭等处也可累及.表现为充血水肿、红斑、水疱、大面积糜烂。口臭明显,流涎.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剧烈。③皮损呈多形性。主要分布于颜面和四肢,呈对称性,损害有红斑、水疱、丘疹、糜烂和结痂。典型损害为靶形红斑(虹膜状红斑)。

4、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病毒治疗,使用干扰素、聚肌胞、无环鸟甙、病毒唑等药物。

(2)口腔局部使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药物:1%普鲁卡因含漱.2%四环素液或3%硼砂液含漱,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外用。

(3)唇红及唇周皮损可用激光局部照射,外涂疱疹净或金霉素软膏。

(4)中医中药,使用口炎冲剂和清热解毒液口服等。

【病案2】

患者,男,3个月。

主诉(母亲代诉)患儿口内起白点、斑片3 d。

现病史l周前患儿感冒、发热、哭闹不安。服抗感冒药后,症状有所好转。3 d前.发现口腔内有散在白色小点,渐增多呈片状。患儿烦躁,拒食。

检查口内双侧颊黏膜,舌腹充血,上有凝乳状白色斑点,针尖大小。同时颊、唇区域呈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片,用棉签用力拭擦,白色斑片可脱落,遗留溢血的剖面。

实验室检查 取白色斑片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芽孢。培养: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

l诊断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雪口病)。

2诊断依据

(1)发病多见于婴幼儿。

(2)起病急,充血的口腔黏膜上出现色白如雪、针尖大小的斑点,融合成块如奶酪的白色斑片,蔓延可遍及整个口腔,状如铺雪,故名雪口病。

(3)斑片与其下面黏膜附着较紧.用力可擦掉.露出其下滥血创面。

(4)患儿哭闹不食。

(5)假膜涂片可见假菌丝或芽孢,培养可确诊。

3.鉴别诊断

(1)白喉 ①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②起病缓慢,轻度或中度发热。

③全身中毒症状明冠,尤其是心肌损害和周围神经麻痹;局部淋巴结肿大。④局部病损主要为灰白色假膜覆盖于扁桃体上,界限清楚。⑤涂片镜检和培养可见病原菌。

(2)球菌性口炎 ①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感染

引起。②口内病损为致密而光滑的假膜.呈灰白或黄褐色。③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球菌.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病原菌。

4.治疗

(1)局部弱碱性液含漱或涂布:2%~4%NaHC03溶液;0.05%龙胆紫水溶液。

(2)局部含化或涂擦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5万-10万u/ml水混悬液涂擦患处.或50u

含化,每日3-4次。克霉唑0.25g,含化等。

(3)患儿奶具和餐具应煮沸消毒,并置弱碱性液中浸泡。

(4)哺乳前后母亲应用弱碱性液清洗乳头。

【病案3】

患者,男,20岁,学生。

主诉皮肤红斑,口腔溃烂10 d。

现病史lO d前,皮肤(手背、双上肢、背部、下肢)出现红斑,中央有高起水疱,剧痒,搔抓即破。5 d前口腔内溃烂,眼红,外阴部刺痛感。在外院就诊按“荨麻疹”、“口腔炎”、“结膜炎”给“吗啉呱”、中药(配伍不详) 口服。各部位病变痒感明显,口腔伴刺痛。 于发病前1个月左右患“细菌性痢疾”,口服“磺胺嘧啶”l周,“痢特灵”2次,于半月前又服“磺胺嘧啶”2次。

检查 口腔:左颊黏膜大面积糜烂,下唇黏膜呈片状溃烂,唇红缘以外有黑色于痂。

眼:双眼球结膜外侧充血明显,略呈红斑样改变。外阴:右侧大阴唇内侧黏膜充血性红斑,中心有小水疱;右侧小阴唇有一溃疡.周围充血,表面有黄色假膜。皮肤:双上肢、手背、背部、下肢、面颊部、颈部皮肤有多发性红斑,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面积为lmm×l mm~3 cm ×5 cm.中心区有粟粒大小透明小水疱,类似“虹膜”或“靶环”。

1、诊断 重型多形渗出性红斑(重型多形性红斑)。

2、诊断依据

(1)急性发作,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2)有口腔唇红部的糜烂伴血痂及颊黏膜大面积糜烂性损害。

(3)皮肤:皮肤多部位红斑性损害,并有典型的“虹膜’’或“靶状”红斑,痒感明显。

(4)眼部:双眼球结膜红斑样损害。

(5)外阴:右侧大阴唇有典型的红斑样损害,右侧小阴唇溃疡性损害。

3、鉴别诊断

(1)药物性口炎 ①有明显的药物应用史。②发病突然,通常在用药后24~48 h后发病。③口腔黏膜损害为肿胀、糜烂,唇部也可发生糜烂、结痴。但少有厚血痂。④皮损为多形性损害,但无虹膜状损害。

(2)天疱疮 ①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②病情逐渐发展呈慢性经过。③皮损以躯干部多见,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薄壁松弛水疱。易破,尼氏征(+)。④口腔病损为圆形大疱,单个或广泛发生,大小不等,易破露出鲜红糜烂面,边缘扩展现象(十)。⑤无自限性.预后不佳。

(3)类天疱疮 ①皮肤反复形成大疱,较丰满,疱壁厚,不易破裂,

不向周围扩展,易愈合。②口腔损害为口腔内水疱.破裂后形成红色剥脱面.不向四周扩大。③尼氏征(一)。④组织病理为上皮下疱,无棘层松解。

(4) 白塞病 ①皮损为结节性红斑,针刺可出现脓疱或丘疹,面部反复出现毛囊炎或痤疮。②口腔损害为口腔内散在的浅小溃疡或深大溃疡。③眼部损害为虹膜睫状体炎或结膜炎、脉络膜炎。④生殖器及肛周为单个或多个溃疡或糜烂。⑤多伴有发热不适、关节疼痛,免疫功能榆查多有异常。⑥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4进一步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细胞内水肿,表皮下疱,血管多伴红细胞渗出,淋巴细胞浸润。

5、治疗

(1)祛除可疑的致病因素。

(2)全身支持疗法,补充维生素,补液,给予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3)全身用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苯海拉明。重症者全身用皮质激素。

(4)口腔局部使用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药物。

(5)皮肤保持干燥,防止感染,可用5%炉甘石洗剂;大水疱抽吸疱液,糜烂渗出时,应湿敷创面。

(6)眼部损害用生理盐水清洗,外涂四环素、泼尼松软膏或硼酸软膏。

(7)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病案4】

患者,男,37岁,工程师。

主诉 口腔反复溃疡20年。

现病史 20年来口腔反复发生溃疡。近4年来,溃疡面积增大,糜烂增深.愈合后留瘢痕。愈合时间一般需1—2个月。曾用多种抗生素、维生素和中药,疗效不佳。3 d前左颊部出现一深大溃疡,局部肿胀,疼痛剧烈。

检查左颊黏膜上有一较大的深溃疡.约1 .5cm×2cm,中央凹陷,周边部隆起呈瓣状,色紫红,溃疡表面有黄白色假膜覆盖,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明显,触诊基底部较硬。下唇内侧、舌中央有白色瘢痕。悬雍垂有组织缺损,呈弯月状凹陷,并可见瘢痕。区域淋巴结肿大。

l诊断 重型(大型)口疮(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腺周口疮)。

2诊断依据

(1)口腔长期反复发生溃疡。

(2)溃疡位置不定。

(3)溃疡深大,愈合后遗留组织缺损、瘢痕。

3鉴别诊断

(1)癌性溃疡 ①发病多见于老年人。②溃疡呈“火山口”状.边缘隆起,基底硬结、增生。③早期无痛,后期疼痛渐加重。④无复发史,病程无自限性。⑤组织活检可见癌细

胞。

(2)结核性溃疡 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②常伴有肺结核体征,如咳嗽、

咯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③溃疡较浅,边缘有侧凹,呈鼠啮状,底部有肉芽组织及坏死物质。④溃疡早期即有明显自发痛。⑤活检可见结核性肉芽肿、缺血性坏死、郎罕细胞。

(3)坏死性涎腺化生 ①发病部位主要见于硬腭或软硬腭交界处.其他有黏液腺或浆液腺的部位也可发生。②好发于男性。③初起时为一隆起的肿块.以后形成溃疡。④溃疡较大,深及骨面.圆形或不规则,界清,表面有肉芽组织,边缘充血。⑤组织活检可见邻近梗死区的小涎腺导管和腺泡广泛的鳞状化生。

4进一步检查组织病理检查非特异性炎症。

5治疗 治疗原则同口炎型口疮。若溃疡大而深,长期不愈合,疼痛明显。用皮质激素局部封闭;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0.5-1.0ml,加1%普鲁卡因0.5-1.0ml,以浸润方式注射于溃疡下方,可促进溃疡愈合。根据免疫功能测定情况酌情选择免疫增强剂或抑制剂。

【病案5】

患者,女,16岁。舌背水疱破裂后疼痛3天。一年前有类似发作史,发病部位固定于舌背。两次发病前均因感冒而口服复方SMZ。检查见舌背2×2.5cm2糜烂面界清,周缘见白色残留疱壁。

.诊断:药物过敏性口炎

诊断依据:

1)发病急,发病前有用药史,服用药物与发病时间有因果关系,符合药物过敏 性口炎的特点。

2)病损演变过程由水疱-疱破-糜烂,符合符合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3)先后两次发病,损害固定于舌背,符合药物过敏性口炎中的特殊类型—固定型药疹。

鉴别诊断:

1)接触性口炎:与药物直接相接触的部位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可出现水疱、糜烂等损害,本例患者为口服药物,而并非是含服药物,顾可排除。

2)天疱疮:病损类型与固定型药疹相似,但该病为慢性病程,迁延反复,病损面积广泛。可排除。

3)疱疹性口炎:发病急,损害多见于口唇、牙龈、硬腭粘膜,为成簇分布的小水疱,疱破后融合成不规则糜烂面。发病与服用药物无关。可排除。


相关文章

  • [诊疗分享]有内涵!--神级手足口病诊疗方案!
  • 作者: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刘彦霞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以及接触疱疹液,或被污染食物 ...查看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1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 ...查看


  • 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口腔黏膜缺损的临床研究
  • 摘 要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黏膜补片治疗口腔黏膜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口腔黏膜缺损的病例共32例,缺损部位为舌.口底及腭部,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黏膜补片修复,用反包扎法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所有病例均完全成活 ...查看


  • 临床雾化吸入
  • 案例介绍 处方 患儿:***,女,5岁. 诊断:咳嗽 用药:氯化钠注射液(0.9%)*20ML 利巴韦林注射液0.1g*0.1g 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单位*8万单位 注射液糜蛋白酶4000IU*4000IU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15m ...查看


  • 血液一病例分析高美晴
  • 2011级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高美晴 血液一案例分析 患者彭献立,男,36岁,以"发热3月余"为主诉入院.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无关节疼痛,口腔溃疡:至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效果 ...查看


  • 医院口腔科医师工作总结
  • 从2014年9月1日开始,本人继续担任口腔科总住院医师工作.一年来,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科及口腔科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忠实履行住院总工作职责,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及综合素质的同时,踏踏实实工作,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查看


  • 2014-2015口腔科年终总结
  • 这是一篇口腔科年终总结范文.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在本职工作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为来年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也为本部门工作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继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有效保障医疗及病人安全病人安全及医疗安全是医院生存的生命线 ...查看


  • 妇产手术感染病人产生感染的原因及防护途径
  • [摘要] 对确认为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范措施.首先确认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感染部位感染原因,并通过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定期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患者 ...查看


  •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
  • [疾病名]多形性腺瘤 [英文名]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 [缩写] [别名]混合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 [ICD号]D11.9 [概述] 多形性腺瘤(ple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