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设计竞赛必备知识

受益匪浅,期待lz 更新~~~

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lz 所有的东东整合了

一、正确认识设计大赛

废话少说了。这里不是让大家提高政治觉悟,而是学会接受“设计大赛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个概念。

很多人看到设计大赛发布通知立刻就习惯性的回帖说“是骗方案的吧”。正确的说法是“购买方案”而不是骗方案,如果你认为这是骗,那也是合法的、光明正大的骗。

按照一般的大赛规程,获奖作品的专利权都是属于赞助企业或组委会的,原因很简单,人家出钱了。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设计大赛实际上是赞助企业委托组委会购买设计方案的一种交易形式。有些大赛者通知中明确了这点,有些则是获奖方案出笼后才要求获奖者签署专利权转让声明。大家选择参赛时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的大赛要求入围作品甚至全部投稿作品专利权都属于组委会或赞助企业(有这类大赛,印象中好像是某打火机),还是不要参加的好,因为组委会连起码的法律常识都没有,大赛水平如何可见一斑。但是,组委会提出这样的要约条件却是合法的,如果参加了就表明同意这些霸王条款,投稿后你的作品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这点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二、企业在想什么?

应该说,企业积极赞助设计大赛是好事。一方面企业可以借机宣传自己(在一些人的眼里,这点都成了攻击企业理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弘扬设计的价值创造良好氛围,还可以拉近企业与高校学生的距离,促进校企合作。各方面彼此都有利。

在参赛时,研究一下赞助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关注一下企业的网站,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产品,销售市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价位属于那个层次等等。这些要求一般不会写在大赛通知里,毕竟是太功利了。但是企业代表在评选获奖作品时还是有重要的一票的,有时还相当关键,因此,了解你的客户是基本功课。

评选现场的企业代表的眼光都很毒,通常抄袭市场上已有产品的方案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因为他们太了解市场了,但是有些概念方案就不一定了,有些别的大赛的获奖作品或书本教程上的方案,只要没变成真正的产品上市,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不要认为我是在指导你投机取巧)。

那么企业评委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呢?大致说来有这么几点:

1)在他们的经营产品范围之内,否则花奖金买来方案又用不着不是浪费投资么;

2)能发现他们现有产品的不足并予以改进的设计;

3)工艺结构上具有可行性的作品;

4)有创意又可以实现的设计。

总之,企业都喜欢可以马上开工的设计,他们也不排斥创新,但必须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一些无关痛痒拍脑袋的创新。企业是很实际、很功利的,不过他们的意见也只是一票而已。据我自己的经验,企业评委一般不会坚决的把大奖发给某个设计,但是绝对会坚决的拒绝某个设计!也就是说,企业评委行使否决权是非常有力的。企业拒绝某投稿方案的原因都很明确,主要是抄袭和模仿,这样的作品没法申请专利,奖金就白发了,另一个拒绝的原因是工艺上彻底没法实现,所以参赛者还是应该对产品的工艺有个基本的了解,这点要求并不过分。

三、投稿

1)尽量在大赛通知的截稿日期前提交稿件。大赛从发布通知到评选有几个月的时间,评审专家不可能那么早就把时间确定,所以截稿日期过后应该还有几天的缓冲。但是一定要在截稿期后的第一个周末前提交稿件,因为周末容易把专家们聚在一起开评审会。在附加过大的情况下,有的邮箱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把邮件传到,所以要安排一天的提前时间。

2)尽量把版面文件和报名表打包在一起上传附件,因为附两个附件容易搞乱,几乎每次大赛都有版面文件和报名表对不上的情况出现,而一般大赛又不允许在版面上显示设计者的名字和单

位,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另外有些邮箱直接显示图片文件,也增加了系统开支,还有图片下载不全的危险。稿件的命名最好是用作者的名字再加一个单位名称,版面和报名表用同样的名字,反正后缀不一样不会搞乱。不要用“××大赛”、“××副本”等无意义的文件名。

投稿时注意一下投稿的邮箱,sina 的邮箱一次只能下载一个附件,下载完之前无法打开另一个邮件,因此在稿件比较多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很累,这时最好用QQ 中转站或Mofile 等网络硬盘来传递,一来没有附件,邮件到达速度快,二来只要发一个链接就可以,不使用邮箱的资源,下载的同时可以打开其他邮件。但是要注意网络硬盘的有效时间,不能排除工作人员懒惰没有在有效期内打开邮件的可能。所以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截稿前的几天投稿。

126等邮箱同时可以下载5个附件,稍微好一点。

3)尽量不要重复投稿。我见过很多重复投稿的作品,都是说“修改了一下”、“发现错别字”等等原因。重复投稿给稿件整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所以尽量检查无误再投。实在要重复投稿,那就在第一次投稿的文件名后面加上“修改稿”三个字作为重投稿件的文件名,这样查找替换也方便。

4)如果你的学校属于受邀团体参赛的单位,那就不要在网上再

提交一遍了,交给老师最后统一提交就可以了。有些大赛工作人员看到邮箱里的团体参赛单位的稿件就通删——反正他们最后也要统一提交的嘛,呵呵!千万不要因为这个错过了你的大作!

四、初评

初评相当于超女海选,一般是由组委会和企业联合组成评审委员会。初评的宗旨通常是踢掉差的,终评则是挑出好的。由于参赛作品多(从几百到一两千),评委看走眼的情况也不是不会发生,所以一定不要让评委在初评时就把你的作品划进“可踢掉”的范畴。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有可能会被踢掉呢?——

1)版面超级差的;

2)概念表达不清的;

3)手绘的——不是说手绘不行,而是手绘大部分表达不清,除非你的手绘特棒,或者画成清水风格,还是做正规版面的好;

4)平庸无亮点——这个主要是针对没有什么创意,只是改改造型的设计。

一些创意比较极端的作品通常不会轻易被踢掉,很多评委们惯常这样想:“让终评的评委去毙他把,我可不想让一个有潜力的苗子死在我手里”,呵呵!所以如果你有好的创意,那就不要扭扭捏捏,大胆的发挥出来吧!

初评一般是采用过幻灯片的方式,所以做成横版略有优势,因为版面大,容易看清。黑底白字的版面中投影仪光照不足或环境光太亮的情况下会很不清晰,所以要慎用,实在要用,就用粗黑体字,不要用楷体、行书、魏碑等非常规字体。

做版面时要聪明一点。如果几行大字和几个大图就能把概念说清楚,那是再好不过了。这样不行的话,那就在大标题和大图的表达上吸引人能进一步放大版面看下去。最忌讳的是码上一堆密密麻麻的说明文字,而图形却又表达不清楚。总之,不要指望评委会看全你所有的文字和图片。

版面要下点功夫做的有美感一些,因为初评入围的方案要给终评专家看的。终评专家一般都是大腕,如果送上几个版面极差的作品来,初评专家也会丢脸的。

五、终评

终评通常要打印出展板来现场展示,让评委逐个打分。所以如果你有幸进入终评,那么你版面上的那些初评没发挥作用的成堆的文字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先说一下终评评审团的构成,一般会有如下一些角色:

1)官员。很多大赛的主办方是市政府,所以某个副市长参加评审是很正常的。市政府当然不会亲自操办大赛了,所以下面的科技局或经贸委等具体部门通常是作为承办单位出现的,终评现场当然也会有他们的席位。

2)大腕。教育和学术界的人士多一些,估计设计圈子里的人也都知道是哪些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免得漏提了谁他们来找我算账,呵呵!有时请一些国外专家来担任评委也是很正常的,现在国际交流逐渐多了起来,给大赛增添些国际化视角也是应该的。

3)企业。企业代表仍要参加终评,很正常,人家来选货嘛!

三类评委在终评现场的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

官员的视角一般都很宏观,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一个产业,如果你的设计对推动一个产业有贡献的话,他们会给高分的。推动一个产业的设计包括节能环保等理念上的创新(如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就属于这类),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大面积推广而不是被一两个企业垄断,如果是个单纯的造型,被一个企业买断专利就不再可能为其他企业服务了,所以对推动产业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例如有人提出了吸收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并转化为能量加以利用的理念,抛开可实现性不提,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这类出色的设计,官员们关注的其他目标大致是可实现性、创意和外观。如果可实现性和创意有冲突,我想他们毙掉创意的可

能性会大些,呵呵!纯属个人感觉,大家不要太较真!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是现在很多市府部门领导都是行业专家出身,是内行,如果你没有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想忽悠他们并不容易:)

大腕们一般都是久经赛场目光如炬的,概念上炒冷饭基本不会有希望,他们几乎所有的概念都见过。大腕们(尤其是评委会主任,他的意见通常是一锤定音的)在看作品的时候并非像官员那样简单的打分,他们看的过程已经在考虑哪个给金奖哪个给银奖了,所以他是一直在各个作品中找亮点并加以比较衡量。你要参赛的话不妨自己当一回大腕,看看自己作品中哪个亮点够得奖水平。主任宣布金奖得主一定有明确的理由,创意与可实现性结合的最好的作品会胜出,其中创意的比重要大些。这个过程中,横向比较很重要,几件作品都有创意,而且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衡量就是个很具体的问题了,这时如果工艺合理可实现性强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大了一分。国外大腕不管多大,他的意见一般也仅供参考,毕竟语言不通,吵架吵不占上风,哈哈!

企业评委的表现上面说过了,不再罗嗦。

在这样一个三分天下的评审团中,如何让你的作品左右逢源各个击破,还真是个战略问题!!!

六、获奖

假如一个大赛金银铜奖总共有10个,常见的做法是用打分的方式选出前十名,然后再一个个仔细分析讨论奖项分派,所以得分最高的并不一定会拿金奖。

分派奖项的过程企业评委比较轻松,因为这10个作品他们已经收入囊中,价格也早就定下来,具体哪个出价高些低些他们不关心,官员们通常这时也会比较尊重学术,所以最后的奖项分配格局基本就是大腕说了算。

确定奖项时会有如下一些可能的情况发生:

1)创意强一些的作品会有较大优势,这是考虑大赛的影响问题,还是要鼓励创新的嘛。

2)如果创意上都差不多,那么成熟的、细节完整的、商业化程度高的会胜出。这样的作品感觉上可能平淡无奇,但是非常接近市场,设计公司提交来的作品基本都属这类的。其实,把一个作品做的高度商业化比创意要难的多,因为你必须要调研和了解市场,否则坐在屋里拍脑袋是搞不出来的。

3)表达效果优秀的会有一些优势,但并不绝对,只有其他方面难分高下时才会考虑效果,而进入前10的作品水平基本都在伯仲之间,让表达好一些的胜出在宣传大赛的效果上也会有些帮

助。

入围作品的数量一般是30~60,经常是终评评委临时确定的,这个数量比较有弹性,不像金银铜奖是定死的,视投稿作品整体质量的情况而定,宁缺勿滥是基本原则。

每个大赛都会有一些学校等机构组织团体参赛,组织奖一般是发给组织的好、投稿多或者获奖多的单位,奖金多寡不一,视组委会预算而定,也有组织奖只发一个奖状的情况。不少团体参赛单位是大赛赞助企业的合作者,因为有合作基础,所以他们一般都比较熟悉企业的产品和市场,设计作品也就有的放矢,获奖机会大一些,再加上投稿数量众多,有获奖或入围也是概率所然,所以不必看到团体参赛单位榜上有名就猜测有什么黑幕。有些学校常年累月做那一类产品,学生作业里随便挑几个都是上品,这样的情况也不鲜见。

头奖空缺的事偶有发生,大家也不必太在意。肯出钱赞助大赛的企业不会在乎那几万块奖金,但是花了钱买不到好东西确实比较窝火。

网上的言论也让企业左右为难,随便给一个不够水平的作品发金奖,大家会说“评委水平差”、“黑幕”等话,实事求是的空缺又会有人说“企业黑心省钱骗方案”等等。说实在的,很多大赛的金奖

都是企业硬着头皮给出去的,企业也有苦衷,呵呵!

七、高校与设计公司参赛作品的区别

设计公司(包括企业设计部门)和高校是两个主要的参赛群体,其中高校比重要大些,毕竟设计公司的很多方案是客户的专利,不能随便拿出来参赛的。

高校的优势在于创意,设计公司的优势在于了解市场和客户,有些设计公司直接就把客户挑剩下的作品投稿了。不过即使客户挑剩的,大部分也是相当成熟的。设计公司的投稿作品有个问题就是总是有意无意的去仿一些名牌产品,也许这不是设计师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客户的明确要求也说不定,所以被毙掉的就很多。我亲眼看到企业评委大刀阔斧的枪毙设计公司的作品,心中暗叫可惜!其中很多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是上乘之作,但是枪毙的理由也很明确:这个把手是仿××公司的专利,那个结构是仿××公司的专利,……做的再好也要毙!

跟设计公司的作品相比,学生的作品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细节,这跟经实践验较少有关,有些创意很好但细节很少或含糊其辞或设计很糟的作品是让评委们最为难的,甚至有评委提出让学生回去好好修改再投来。在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有好的创意,那

就认认真真的做个好设计出来,否则还是不要参加设计大赛了,参加过后你的创意就会逐渐流出去,可能碰到个有经验的高手作品就出来了,你就给人做嫁衣了。

高校与设计公司各有长短,彼此互相取补为好。

八、创意

24楼提到了创意,那就说说创意。

打开参赛作品的一瞬间,我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看到一个眼前一亮的东西,哪怕是非常极端的甚至荒诞的创意,但总是失望!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先总结一下历届设计大赛中最多的“创意”吧——

1)造型

很诧异有那么多的参赛者对创意的理解就是“古怪的造型+高难度曲面”。实际上,评委们对付这类“创意”是最轻松的,砍瓜切菜,毫无愧疚!在大致扫一遍注释内容后,发现没有造型以外的东西,两秒钟内就决定了该作品的命运——通常是:砍!并不是

说造型上出彩的作品没有,而是大部分以造型为卖点的作品都难以做到形成真正的亮点,如果有这样的亮点,它必定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委的眼球。很多搞造型的设计者都忽略了这点。

2)“竹节杯”

这次的“哈尔斯”保温杯初评现场有个相当搞笑的现象,企业评委看到“竹节杯”(设计的像竹节形状的杯子)就删,一边删一边嘟囔“怎么还这么多……”,我问他们是不是去年也有这类设计,他们说,今年还算好了,去年的“竹节杯”那才叫泛滥成灾呢! 概念撞车撞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也是一个奇观了。

仔细观察一下参赛作品,发现使用“竹节杯”之类的比喻概念做形态的还真是很多。对此,个人观点是,把一种东西做得像另一种东西基本不是什么创意,就算是,也是一种最不需要动脑子的创意。而这样的设计概念要出精品,那是相~~~当~~~的——难!

3)“1+1”

如果说“竹节杯”是形态创新里的No.1,那“一加一”就是功能创新里的并列头筹了,呵呵!不知道多功能的设计思想是受了日本电器的影响,还是从全民腰包不丰的年代走过的国人普遍的后遗症。同“竹节杯”一样,“一加一”也是概念来的不费脑子但难以做出精品(如瑞士军刀)的东西,大都是生拉硬扯的捏在一起,很

多功能叠加的作品看着别提多别扭了!用国外某大师的话来讲,这种概念就是“trash in trash out”,很损,但是很形象,呵呵!

4)“表现性”创意

很多参赛者太想给自己的作品赋予一些“意义”了!结果搞得自己的作品被塞满了各种“意义”,就像圣诞老人装礼物的袜子,看起来很有料,就是不知道里面是啥。而设计作品又不像袜子可以拆开看个究竟,没有作者的设计说明,谁也不知道这些神秘的意义究竟是啥。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把抽象的“意义”翻译成形态、结构、色彩等可见的、具象的设计语言。而这种翻译能力,确实是一个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产品上的各种要素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客户、评委打交道的唯一界面,这是产品自然的表达语言,而说明书却不是。如果你需要同时再附个说明书来解释,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个残疾的设计,需要一副拐杖来帮助传达一些本应自然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素质的锻炼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去观察和分析成功的作品并慢慢积累。

如果要寻求一些理论支持的话,这个“意义”的传递问题应该属于信息科学的领域,与信息传递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跑题了,以后再慢慢聊吧……

八、创意(2)

“意义”的传递问题,还是多说两句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信息论的三个基本问题太抽象,不在这里显摆了,只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下:

我发邮件通知三个外国专家来担任设计大赛评委,结果邮件发了,最后一个都没来。进一步询问发现了原因所在: 第一个专家因为网络问题没收到邮件;

第二个专家收到了邮件,但是没看懂,因为他是美国人,而我的邮件用的是汉语;

第三个专家收到了以他本国语言撰写的邮件,但是由于评审时间不是假期,他没空,所以没来。

上述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传达问题,我要告诉三个专家来担任大赛评委,但是一个都没成功,即:信息传递失败!

来套用一下我们的产品设计,我们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我设计了一款红色的杯子,表达“可爱”的概念,并投了三个大赛(一稿多投不支持,举例说说而已,呵呵)。结果一个也没入围,在大赛作品评审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第一个大赛:由于渲染或色彩模式转变问题,红色变成了酱色;

2)第二个大赛:评委们成功的看到了红色,但是8个评委里面有4个对红色杯子的感觉是“kongbu”,两个感觉很“革命”,一个感觉很“怪异”,只有最后一个觉得有点“可爱”;

3)第三个大赛:评委们成功的接受了可爱的红色,但是评奖的标准是节能、环保、工艺良好、价格低廉、造型创意、……

第一个问题是技术问题,比较明确,也好解决。第二个问题是语义问题,也就是语言不通了,我认为红色可爱,但别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说声Yes 表示赞同,人家觉得你想噎死他……第三个问题是语用问题,信息传递和表达都无误,但是我这个信息传出去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获奖。

上述比喻有点蹩脚,但基本传达了信息论的核心要义,实际上也就是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搞设计的人语义学应该都不陌生,但是从参赛作品来看,大部分人根本不知有此一物,呵呵!

受益匪浅,期待lz 更新~~~

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lz 所有的东东整合了

一、正确认识设计大赛

废话少说了。这里不是让大家提高政治觉悟,而是学会接受“设计大赛是一种商业行为”这个概念。

很多人看到设计大赛发布通知立刻就习惯性的回帖说“是骗方案的吧”。正确的说法是“购买方案”而不是骗方案,如果你认为这是骗,那也是合法的、光明正大的骗。

按照一般的大赛规程,获奖作品的专利权都是属于赞助企业或组委会的,原因很简单,人家出钱了。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设计大赛实际上是赞助企业委托组委会购买设计方案的一种交易形式。有些大赛者通知中明确了这点,有些则是获奖方案出笼后才要求获奖者签署专利权转让声明。大家选择参赛时要注意的是,如果有的大赛要求入围作品甚至全部投稿作品专利权都属于组委会或赞助企业(有这类大赛,印象中好像是某打火机),还是不要参加的好,因为组委会连起码的法律常识都没有,大赛水平如何可见一斑。但是,组委会提出这样的要约条件却是合法的,如果参加了就表明同意这些霸王条款,投稿后你的作品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这点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二、企业在想什么?

应该说,企业积极赞助设计大赛是好事。一方面企业可以借机宣传自己(在一些人的眼里,这点都成了攻击企业理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弘扬设计的价值创造良好氛围,还可以拉近企业与高校学生的距离,促进校企合作。各方面彼此都有利。

在参赛时,研究一下赞助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关注一下企业的网站,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产品,销售市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价位属于那个层次等等。这些要求一般不会写在大赛通知里,毕竟是太功利了。但是企业代表在评选获奖作品时还是有重要的一票的,有时还相当关键,因此,了解你的客户是基本功课。

评选现场的企业代表的眼光都很毒,通常抄袭市场上已有产品的方案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因为他们太了解市场了,但是有些概念方案就不一定了,有些别的大赛的获奖作品或书本教程上的方案,只要没变成真正的产品上市,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不要认为我是在指导你投机取巧)。

那么企业评委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呢?大致说来有这么几点:

1)在他们的经营产品范围之内,否则花奖金买来方案又用不着不是浪费投资么;

2)能发现他们现有产品的不足并予以改进的设计;

3)工艺结构上具有可行性的作品;

4)有创意又可以实现的设计。

总之,企业都喜欢可以马上开工的设计,他们也不排斥创新,但必须是真正的创新,而不是一些无关痛痒拍脑袋的创新。企业是很实际、很功利的,不过他们的意见也只是一票而已。据我自己的经验,企业评委一般不会坚决的把大奖发给某个设计,但是绝对会坚决的拒绝某个设计!也就是说,企业评委行使否决权是非常有力的。企业拒绝某投稿方案的原因都很明确,主要是抄袭和模仿,这样的作品没法申请专利,奖金就白发了,另一个拒绝的原因是工艺上彻底没法实现,所以参赛者还是应该对产品的工艺有个基本的了解,这点要求并不过分。

三、投稿

1)尽量在大赛通知的截稿日期前提交稿件。大赛从发布通知到评选有几个月的时间,评审专家不可能那么早就把时间确定,所以截稿日期过后应该还有几天的缓冲。但是一定要在截稿期后的第一个周末前提交稿件,因为周末容易把专家们聚在一起开评审会。在附加过大的情况下,有的邮箱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把邮件传到,所以要安排一天的提前时间。

2)尽量把版面文件和报名表打包在一起上传附件,因为附两个附件容易搞乱,几乎每次大赛都有版面文件和报名表对不上的情况出现,而一般大赛又不允许在版面上显示设计者的名字和单

位,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另外有些邮箱直接显示图片文件,也增加了系统开支,还有图片下载不全的危险。稿件的命名最好是用作者的名字再加一个单位名称,版面和报名表用同样的名字,反正后缀不一样不会搞乱。不要用“××大赛”、“××副本”等无意义的文件名。

投稿时注意一下投稿的邮箱,sina 的邮箱一次只能下载一个附件,下载完之前无法打开另一个邮件,因此在稿件比较多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很累,这时最好用QQ 中转站或Mofile 等网络硬盘来传递,一来没有附件,邮件到达速度快,二来只要发一个链接就可以,不使用邮箱的资源,下载的同时可以打开其他邮件。但是要注意网络硬盘的有效时间,不能排除工作人员懒惰没有在有效期内打开邮件的可能。所以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截稿前的几天投稿。

126等邮箱同时可以下载5个附件,稍微好一点。

3)尽量不要重复投稿。我见过很多重复投稿的作品,都是说“修改了一下”、“发现错别字”等等原因。重复投稿给稿件整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所以尽量检查无误再投。实在要重复投稿,那就在第一次投稿的文件名后面加上“修改稿”三个字作为重投稿件的文件名,这样查找替换也方便。

4)如果你的学校属于受邀团体参赛的单位,那就不要在网上再

提交一遍了,交给老师最后统一提交就可以了。有些大赛工作人员看到邮箱里的团体参赛单位的稿件就通删——反正他们最后也要统一提交的嘛,呵呵!千万不要因为这个错过了你的大作!

四、初评

初评相当于超女海选,一般是由组委会和企业联合组成评审委员会。初评的宗旨通常是踢掉差的,终评则是挑出好的。由于参赛作品多(从几百到一两千),评委看走眼的情况也不是不会发生,所以一定不要让评委在初评时就把你的作品划进“可踢掉”的范畴。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有可能会被踢掉呢?——

1)版面超级差的;

2)概念表达不清的;

3)手绘的——不是说手绘不行,而是手绘大部分表达不清,除非你的手绘特棒,或者画成清水风格,还是做正规版面的好;

4)平庸无亮点——这个主要是针对没有什么创意,只是改改造型的设计。

一些创意比较极端的作品通常不会轻易被踢掉,很多评委们惯常这样想:“让终评的评委去毙他把,我可不想让一个有潜力的苗子死在我手里”,呵呵!所以如果你有好的创意,那就不要扭扭捏捏,大胆的发挥出来吧!

初评一般是采用过幻灯片的方式,所以做成横版略有优势,因为版面大,容易看清。黑底白字的版面中投影仪光照不足或环境光太亮的情况下会很不清晰,所以要慎用,实在要用,就用粗黑体字,不要用楷体、行书、魏碑等非常规字体。

做版面时要聪明一点。如果几行大字和几个大图就能把概念说清楚,那是再好不过了。这样不行的话,那就在大标题和大图的表达上吸引人能进一步放大版面看下去。最忌讳的是码上一堆密密麻麻的说明文字,而图形却又表达不清楚。总之,不要指望评委会看全你所有的文字和图片。

版面要下点功夫做的有美感一些,因为初评入围的方案要给终评专家看的。终评专家一般都是大腕,如果送上几个版面极差的作品来,初评专家也会丢脸的。

五、终评

终评通常要打印出展板来现场展示,让评委逐个打分。所以如果你有幸进入终评,那么你版面上的那些初评没发挥作用的成堆的文字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先说一下终评评审团的构成,一般会有如下一些角色:

1)官员。很多大赛的主办方是市政府,所以某个副市长参加评审是很正常的。市政府当然不会亲自操办大赛了,所以下面的科技局或经贸委等具体部门通常是作为承办单位出现的,终评现场当然也会有他们的席位。

2)大腕。教育和学术界的人士多一些,估计设计圈子里的人也都知道是哪些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免得漏提了谁他们来找我算账,呵呵!有时请一些国外专家来担任评委也是很正常的,现在国际交流逐渐多了起来,给大赛增添些国际化视角也是应该的。

3)企业。企业代表仍要参加终评,很正常,人家来选货嘛!

三类评委在终评现场的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

官员的视角一般都很宏观,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一个产业,如果你的设计对推动一个产业有贡献的话,他们会给高分的。推动一个产业的设计包括节能环保等理念上的创新(如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就属于这类),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大面积推广而不是被一两个企业垄断,如果是个单纯的造型,被一个企业买断专利就不再可能为其他企业服务了,所以对推动产业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例如有人提出了吸收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并转化为能量加以利用的理念,抛开可实现性不提,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这类出色的设计,官员们关注的其他目标大致是可实现性、创意和外观。如果可实现性和创意有冲突,我想他们毙掉创意的可

能性会大些,呵呵!纯属个人感觉,大家不要太较真!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是现在很多市府部门领导都是行业专家出身,是内行,如果你没有真正有价值的创意想忽悠他们并不容易:)

大腕们一般都是久经赛场目光如炬的,概念上炒冷饭基本不会有希望,他们几乎所有的概念都见过。大腕们(尤其是评委会主任,他的意见通常是一锤定音的)在看作品的时候并非像官员那样简单的打分,他们看的过程已经在考虑哪个给金奖哪个给银奖了,所以他是一直在各个作品中找亮点并加以比较衡量。你要参赛的话不妨自己当一回大腕,看看自己作品中哪个亮点够得奖水平。主任宣布金奖得主一定有明确的理由,创意与可实现性结合的最好的作品会胜出,其中创意的比重要大些。这个过程中,横向比较很重要,几件作品都有创意,而且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衡量就是个很具体的问题了,这时如果工艺合理可实现性强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大了一分。国外大腕不管多大,他的意见一般也仅供参考,毕竟语言不通,吵架吵不占上风,哈哈!

企业评委的表现上面说过了,不再罗嗦。

在这样一个三分天下的评审团中,如何让你的作品左右逢源各个击破,还真是个战略问题!!!

六、获奖

假如一个大赛金银铜奖总共有10个,常见的做法是用打分的方式选出前十名,然后再一个个仔细分析讨论奖项分派,所以得分最高的并不一定会拿金奖。

分派奖项的过程企业评委比较轻松,因为这10个作品他们已经收入囊中,价格也早就定下来,具体哪个出价高些低些他们不关心,官员们通常这时也会比较尊重学术,所以最后的奖项分配格局基本就是大腕说了算。

确定奖项时会有如下一些可能的情况发生:

1)创意强一些的作品会有较大优势,这是考虑大赛的影响问题,还是要鼓励创新的嘛。

2)如果创意上都差不多,那么成熟的、细节完整的、商业化程度高的会胜出。这样的作品感觉上可能平淡无奇,但是非常接近市场,设计公司提交来的作品基本都属这类的。其实,把一个作品做的高度商业化比创意要难的多,因为你必须要调研和了解市场,否则坐在屋里拍脑袋是搞不出来的。

3)表达效果优秀的会有一些优势,但并不绝对,只有其他方面难分高下时才会考虑效果,而进入前10的作品水平基本都在伯仲之间,让表达好一些的胜出在宣传大赛的效果上也会有些帮

助。

入围作品的数量一般是30~60,经常是终评评委临时确定的,这个数量比较有弹性,不像金银铜奖是定死的,视投稿作品整体质量的情况而定,宁缺勿滥是基本原则。

每个大赛都会有一些学校等机构组织团体参赛,组织奖一般是发给组织的好、投稿多或者获奖多的单位,奖金多寡不一,视组委会预算而定,也有组织奖只发一个奖状的情况。不少团体参赛单位是大赛赞助企业的合作者,因为有合作基础,所以他们一般都比较熟悉企业的产品和市场,设计作品也就有的放矢,获奖机会大一些,再加上投稿数量众多,有获奖或入围也是概率所然,所以不必看到团体参赛单位榜上有名就猜测有什么黑幕。有些学校常年累月做那一类产品,学生作业里随便挑几个都是上品,这样的情况也不鲜见。

头奖空缺的事偶有发生,大家也不必太在意。肯出钱赞助大赛的企业不会在乎那几万块奖金,但是花了钱买不到好东西确实比较窝火。

网上的言论也让企业左右为难,随便给一个不够水平的作品发金奖,大家会说“评委水平差”、“黑幕”等话,实事求是的空缺又会有人说“企业黑心省钱骗方案”等等。说实在的,很多大赛的金奖

都是企业硬着头皮给出去的,企业也有苦衷,呵呵!

七、高校与设计公司参赛作品的区别

设计公司(包括企业设计部门)和高校是两个主要的参赛群体,其中高校比重要大些,毕竟设计公司的很多方案是客户的专利,不能随便拿出来参赛的。

高校的优势在于创意,设计公司的优势在于了解市场和客户,有些设计公司直接就把客户挑剩下的作品投稿了。不过即使客户挑剩的,大部分也是相当成熟的。设计公司的投稿作品有个问题就是总是有意无意的去仿一些名牌产品,也许这不是设计师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客户的明确要求也说不定,所以被毙掉的就很多。我亲眼看到企业评委大刀阔斧的枪毙设计公司的作品,心中暗叫可惜!其中很多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是上乘之作,但是枪毙的理由也很明确:这个把手是仿××公司的专利,那个结构是仿××公司的专利,……做的再好也要毙!

跟设计公司的作品相比,学生的作品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细节,这跟经实践验较少有关,有些创意很好但细节很少或含糊其辞或设计很糟的作品是让评委们最为难的,甚至有评委提出让学生回去好好修改再投来。在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有好的创意,那

就认认真真的做个好设计出来,否则还是不要参加设计大赛了,参加过后你的创意就会逐渐流出去,可能碰到个有经验的高手作品就出来了,你就给人做嫁衣了。

高校与设计公司各有长短,彼此互相取补为好。

八、创意

24楼提到了创意,那就说说创意。

打开参赛作品的一瞬间,我是非常期待的,期待看到一个眼前一亮的东西,哪怕是非常极端的甚至荒诞的创意,但总是失望! 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先总结一下历届设计大赛中最多的“创意”吧——

1)造型

很诧异有那么多的参赛者对创意的理解就是“古怪的造型+高难度曲面”。实际上,评委们对付这类“创意”是最轻松的,砍瓜切菜,毫无愧疚!在大致扫一遍注释内容后,发现没有造型以外的东西,两秒钟内就决定了该作品的命运——通常是:砍!并不是

说造型上出彩的作品没有,而是大部分以造型为卖点的作品都难以做到形成真正的亮点,如果有这样的亮点,它必定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委的眼球。很多搞造型的设计者都忽略了这点。

2)“竹节杯”

这次的“哈尔斯”保温杯初评现场有个相当搞笑的现象,企业评委看到“竹节杯”(设计的像竹节形状的杯子)就删,一边删一边嘟囔“怎么还这么多……”,我问他们是不是去年也有这类设计,他们说,今年还算好了,去年的“竹节杯”那才叫泛滥成灾呢! 概念撞车撞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也是一个奇观了。

仔细观察一下参赛作品,发现使用“竹节杯”之类的比喻概念做形态的还真是很多。对此,个人观点是,把一种东西做得像另一种东西基本不是什么创意,就算是,也是一种最不需要动脑子的创意。而这样的设计概念要出精品,那是相~~~当~~~的——难!

3)“1+1”

如果说“竹节杯”是形态创新里的No.1,那“一加一”就是功能创新里的并列头筹了,呵呵!不知道多功能的设计思想是受了日本电器的影响,还是从全民腰包不丰的年代走过的国人普遍的后遗症。同“竹节杯”一样,“一加一”也是概念来的不费脑子但难以做出精品(如瑞士军刀)的东西,大都是生拉硬扯的捏在一起,很

多功能叠加的作品看着别提多别扭了!用国外某大师的话来讲,这种概念就是“trash in trash out”,很损,但是很形象,呵呵!

4)“表现性”创意

很多参赛者太想给自己的作品赋予一些“意义”了!结果搞得自己的作品被塞满了各种“意义”,就像圣诞老人装礼物的袜子,看起来很有料,就是不知道里面是啥。而设计作品又不像袜子可以拆开看个究竟,没有作者的设计说明,谁也不知道这些神秘的意义究竟是啥。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把抽象的“意义”翻译成形态、结构、色彩等可见的、具象的设计语言。而这种翻译能力,确实是一个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产品上的各种要素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客户、评委打交道的唯一界面,这是产品自然的表达语言,而说明书却不是。如果你需要同时再附个说明书来解释,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个残疾的设计,需要一副拐杖来帮助传达一些本应自然传递出来的信息。这种素质的锻炼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去观察和分析成功的作品并慢慢积累。

如果要寻求一些理论支持的话,这个“意义”的传递问题应该属于信息科学的领域,与信息传递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跑题了,以后再慢慢聊吧……

八、创意(2)

“意义”的传递问题,还是多说两句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信息论的三个基本问题太抽象,不在这里显摆了,只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下:

我发邮件通知三个外国专家来担任设计大赛评委,结果邮件发了,最后一个都没来。进一步询问发现了原因所在: 第一个专家因为网络问题没收到邮件;

第二个专家收到了邮件,但是没看懂,因为他是美国人,而我的邮件用的是汉语;

第三个专家收到了以他本国语言撰写的邮件,但是由于评审时间不是假期,他没空,所以没来。

上述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传达问题,我要告诉三个专家来担任大赛评委,但是一个都没成功,即:信息传递失败!

来套用一下我们的产品设计,我们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我设计了一款红色的杯子,表达“可爱”的概念,并投了三个大赛(一稿多投不支持,举例说说而已,呵呵)。结果一个也没入围,在大赛作品评审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第一个大赛:由于渲染或色彩模式转变问题,红色变成了酱色;

2)第二个大赛:评委们成功的看到了红色,但是8个评委里面有4个对红色杯子的感觉是“kongbu”,两个感觉很“革命”,一个感觉很“怪异”,只有最后一个觉得有点“可爱”;

3)第三个大赛:评委们成功的接受了可爱的红色,但是评奖的标准是节能、环保、工艺良好、价格低廉、造型创意、……

第一个问题是技术问题,比较明确,也好解决。第二个问题是语义问题,也就是语言不通了,我认为红色可爱,但别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说声Yes 表示赞同,人家觉得你想噎死他……第三个问题是语用问题,信息传递和表达都无误,但是我这个信息传出去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获奖。

上述比喻有点蹩脚,但基本传达了信息论的核心要义,实际上也就是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搞设计的人语义学应该都不陌生,但是从参赛作品来看,大部分人根本不知有此一物,呵呵!


相关文章

  •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
  •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 人社职便函[2013]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为深入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总结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司 ...查看


  • 优秀个人评选条件
  • 优秀个人评选条件 在道德模范.勤奋好学.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某方面表现突出且德才兼备的优秀本科学生.所有评选条件均指2012年以来,评选对象必须符合必备条件和选择条件的有关要求. 1.必备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查看


  • 数控车工技能竞赛方案 (1)
  • 上海阀特公司2017年数控技能竞赛方案 第一部分 竞赛规则 第一章 竞赛项目及内容 一.竞赛项目 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二.竞赛内容与方式 各工种的竞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部分. 1.理论知识考试(分数:共100分): 理论知识 ...查看


  • 高中数理化竞赛参考书推荐
  • 高中化学竞赛参考书特别推荐 常规/高考类: <高中化学重难点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后雄老师主编):历年高考试题汇编(任何一种,最好有详细解析的): <高中化学读本>(很老的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研究性 ...查看


  • 小学教师竞聘演讲稿
  • 小学教师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首先感谢领导.老师们的信任和支持,给我这个机会参加竞聘演讲.我是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大学本科,小学一级,现已执教七年.我热爱教育事业,把它作为我毕生的追求.在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时,我 ...查看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职称评定
  •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职称评定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 ...查看


  •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的实施细则
  •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的实施细则 一.指标体系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两个层次.指标体系的建立则以学校为主,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不设具体评价指标.学校的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见下页表格) 二.Ⅲ级指标评价标准的说明 ( ...查看


  • 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途径论文
  • 考试时间 2012年6月28日 学生姓名 学 号 ***** 所在院系 ***** 任课教师 创新的重要性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途径 创新,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必备能力,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以后走向社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 ...查看


  • 2014年环艺10级本科毕业大纲
  •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学部 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10级毕业设计大纲 (一)毕业设计大纲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针对所给出的毕业设计的范围,完成一套有一定规模的室内.景观或建筑空间设计,检阅学生的设计水平,锻炼学生的环境艺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