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框架与易错易混知识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编写:刘荣新 审稿:冷秉程、李政勤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早期政治制度

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权利和义务 ⑤影响:

①含义:

②特点:

③影响:

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

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代①汉朝: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

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

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藩镇割据

制度变化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通判、刺史、转

运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④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析】(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例】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并约定此后“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主要是承袭了(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继承制度 D.祭祀制度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A 项。错因主要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解答此题极容易把二者混淆为一体而误选A 项。究其原因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也是对材料所反映的有效信息解读不透彻造成的。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进行积极的思维发散。解此题注意理解宗法制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同时注意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虽然是分封制的实施,但抓住铲除异性王后分封同姓王的变化,就是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延续。因而可以排除A 、C 、D 。[答案]B

2. 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点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典例】高一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让学生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列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②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③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等级森严 ④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D 。错因在于忽略 “皇权”出现的时间,混淆“王权”和“皇权”两个不同的概念。,解答此题注意要正确审准题意,全面把握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及其特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王权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但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出现是在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才出现的,故需要排除①,答案为C 。[答案]C

3. 不能客观的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点析】(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封建专制主义易于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易于造成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还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带有进步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典例】下列对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B.“别黑白而定一尊”

C .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D.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D ,错因在于不能全面理解和客观地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此题要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各选项,A 、B 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虽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易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造成很多的消极影响,但却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而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C 符合题意。[答案]C

4. 混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析】分封制、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以巩固统治,也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西周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的传承制度,被封的诸侯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对周王需承担一定的义务,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具有相对大独立性,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后来却导致了诸侯纷争,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2)秦朝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在中央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地方绝对服从。郡县制是在否定分封制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

【典例】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 )

A .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误区剖析]本题很容易错选A 、C , 错因在于不能全面地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概念及其特点。分封制下,官吏世袭,权力很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利于集权;郡县制下,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任命,官吏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只是表面现象,D 才能反映出郡县制的本质。

[答案]D.

5. 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片面

【点析】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典例】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皇帝的权力下方放给三省长官

[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C , 错因主要在于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片面造成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辨别比较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观察对比两图进行分析,秦朝的中央机构是“三公”,丞相的权力较大,唐朝的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掌握皇帝诏令的草拟、审批以及执行权。可见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从而保证了君主的权力。解答本题还可以理解认识到中央官制和行政结构的设置演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结果。

6. 错将宋代中央设置的三司等同于明代地方设置的三司

【点析】北宋为了制约宰相,在中央将盐铁、户部、度支称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分割宰相的财权。而明代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代之以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故前者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后者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

【典例】下列政治制度或措施中,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是(B )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北宋设立三司使 C.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 D.明朝设立三司

[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备选项中各政治制度或措施实施的目的和作用。三司使是宋代在中央实行的制度革新措施。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宰相的权力,并不针对地方割据势力,故B 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措施。[答案]B

7. 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典例】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B .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 .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C ,错因在于没有把握好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地位和职能。解答此题注意分析比较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职能,然后逐项分析选项。A 、C 中关于唐代中书省的说法是符合唐代尚书省特点的,故排除A 、C ;D 项说法属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特点。唐代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故B 说法符合题意。

[答案]B

8. 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点析】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典例】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B ,这主要是对军机处的职能特点理解有误造成的。清代军机处具有临时性、慎密性和迅速性等特点,军机大臣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这表明了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答此题结合材料中的“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等字样展示了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的特点。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 符合题意。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编写:刘荣新 审稿:冷秉程、李政勤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早期政治制度

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权利和义务 ⑤影响:

①含义:

②特点:

③影响:

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

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代①汉朝: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

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

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藩镇割据

制度变化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通判、刺史、转

运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④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析】(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典例】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并约定此后“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主要是承袭了(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继承制度 D.祭祀制度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A 项。错因主要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造成的。解答此题极容易把二者混淆为一体而误选A 项。究其原因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也是对材料所反映的有效信息解读不透彻造成的。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和知识的迁移,进行积极的思维发散。解此题注意理解宗法制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同时注意宗法制和分封制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虽然是分封制的实施,但抓住铲除异性王后分封同姓王的变化,就是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延续。因而可以排除A 、C 、D 。[答案]B

2. 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点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典例】高一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让学生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列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②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③天子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等级森严 ④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D 。错因在于忽略 “皇权”出现的时间,混淆“王权”和“皇权”两个不同的概念。,解答此题注意要正确审准题意,全面把握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及其特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王权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但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出现是在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才出现的,故需要排除①,答案为C 。[答案]C

3. 不能客观的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影响

【点析】(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封建专制主义易于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易于造成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还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带有进步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典例】下列对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B.“别黑白而定一尊”

C .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D.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D ,错因在于不能全面理解和客观地评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此题要结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各选项,A 、B 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虽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易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造成很多的消极影响,但却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而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C 符合题意。[答案]C

4. 混淆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析】分封制、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以巩固统治,也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1)西周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的传承制度,被封的诸侯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对周王需承担一定的义务,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具有相对大独立性,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后来却导致了诸侯纷争,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2)秦朝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在中央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地方绝对服从。郡县制是在否定分封制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

【典例】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 )

A .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误区剖析]本题很容易错选A 、C , 错因在于不能全面地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概念及其特点。分封制下,官吏世袭,权力很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利于集权;郡县制下,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任命,官吏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只是表面现象,D 才能反映出郡县制的本质。

[答案]D.

5. 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片面

【点析】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典例】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皇帝的权力下方放给三省长官

[误区剖析] 本题易错选C , 错因主要在于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片面造成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辨别比较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观察对比两图进行分析,秦朝的中央机构是“三公”,丞相的权力较大,唐朝的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掌握皇帝诏令的草拟、审批以及执行权。可见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从而保证了君主的权力。解答本题还可以理解认识到中央官制和行政结构的设置演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结果。

6. 错将宋代中央设置的三司等同于明代地方设置的三司

【点析】北宋为了制约宰相,在中央将盐铁、户部、度支称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分割宰相的财权。而明代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代之以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故前者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后者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

【典例】下列政治制度或措施中,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是(B )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北宋设立三司使 C.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 D.明朝设立三司

[解析]解题关键是弄清备选项中各政治制度或措施实施的目的和作用。三司使是宋代在中央实行的制度革新措施。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宰相的权力,并不针对地方割据势力,故B 不是针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措施。[答案]B

7. 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典例】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B .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 .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C ,错因在于没有把握好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的地位和职能。解答此题注意分析比较唐代中书省和元代中书省职能,然后逐项分析选项。A 、C 中关于唐代中书省的说法是符合唐代尚书省特点的,故排除A 、C ;D 项说法属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特点。唐代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代的中书省,取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故B 说法符合题意。

[答案]B

8. 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点析】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典例】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B ,这主要是对军机处的职能特点理解有误造成的。清代军机处具有临时性、慎密性和迅速性等特点,军机大臣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这表明了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答此题结合材料中的“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等字样展示了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的特点。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 符合题意。


相关文章

  •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 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 ...查看


  • 高中历史框架图
  • 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 ...查看


  •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 ...查看


  • 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 摘 要: 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 思维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 ...查看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查看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发展 复习学案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三
  • 必修三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 ...查看


  • 新东方历史高考必备
  • 高中历史 (以北京地区人教版历史为例) 一. 全国:人教.岳麓.人民和大象四个版本: 北京:200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自主命题:京 沪 津 渝 鲁 苏 湘 闽 川 赣 皖 浙 陕 宁 辽 鄂 粤 琼 统一命题: 冀 ...查看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
  •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山阳中学 李娜 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所占分值低于语数外,和理化生是持平的,但是受固有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往往从选定文科才开始,这个时候,学好文综合中的历史就成为一大难题.许多人因为找不到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而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