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运动》说课稿
西安市中铁中学 段彩凤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行星的运动》 。
本节内容对《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开始,对本章的教学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同时又为重点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性的作用。本节内容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容量较少,但包含的科学史料十分丰富。因此,本节的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注重用史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新奇和艰辛,领悟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感悟科学家求真、求简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三、说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学生:能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定律发现的前奏,一定要为后面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2.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并理解其科学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了解观察在认识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家实事就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界和谐的追求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 教学难点
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及目的
1、突出重点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里含有大量的物理学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方法教育的很好素材,但大量的历史介绍会让学生感觉乏味,而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掌握,为了突出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部分用先看视频,再总结的方法处理。 2、突破难点的方法
(1)文献资料创设问题的方法。
对于轨道定律和面积定律,先用文献资料出示,学生交流讨论,有了初步认识,再去加深理解,既避免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又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台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2)观察——猜想——检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开普勒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是学生在后面学习中应用最多的一个定律,也是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中唯一一个定量的规律,如果没有任何铺设,直接告诉
学生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体会出科学家规律得出的艰辛,学不到规律得出的,也使得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程度大打折扣,所以对这部分处理方法采用物理学里常用的探究方法即观察——猜想——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先观察数据,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电教手段很快处理好数据,检验学生的猜想,让学生感觉到强烈的成功感,加深了对结果的印象,为更加深入理解规律扫平了道路。
六、说教学手段和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多媒体
2、理论依据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重视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尽可能多地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七、说教学用具
教学工具的设计:木板、图钉、细线各30套、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及依据
我认为,板书设计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条理性。
板书设计应该简洁明了,概括性强,不宜太多,书上的内容不用写。 2、 指导性。
板书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着,学生看到老师的板书设计,应该能明确哪些内容是了解性的,哪些是重点,必须掌握的,不能什么都写。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行星的运动》说课稿
西安市中铁中学 段彩凤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行星的运动》 。
本节内容对《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开始,对本章的教学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同时又为重点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性的作用。本节内容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容量较少,但包含的科学史料十分丰富。因此,本节的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将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注重用史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体验科学发现的新奇和艰辛,领悟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感悟科学家求真、求简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三、说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学生:能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定律发现的前奏,一定要为后面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2.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并理解其科学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研究过程,了解观察在认识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家实事就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界和谐的追求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 教学难点
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及目的
1、突出重点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里含有大量的物理学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方法教育的很好素材,但大量的历史介绍会让学生感觉乏味,而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掌握,为了突出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部分用先看视频,再总结的方法处理。 2、突破难点的方法
(1)文献资料创设问题的方法。
对于轨道定律和面积定律,先用文献资料出示,学生交流讨论,有了初步认识,再去加深理解,既避免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又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台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2)观察——猜想——检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开普勒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是学生在后面学习中应用最多的一个定律,也是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中唯一一个定量的规律,如果没有任何铺设,直接告诉
学生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体会出科学家规律得出的艰辛,学不到规律得出的,也使得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程度大打折扣,所以对这部分处理方法采用物理学里常用的探究方法即观察——猜想——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先观察数据,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电教手段很快处理好数据,检验学生的猜想,让学生感觉到强烈的成功感,加深了对结果的印象,为更加深入理解规律扫平了道路。
六、说教学手段和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多媒体
2、理论依据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重视让学生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尽可能多地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七、说教学用具
教学工具的设计:木板、图钉、细线各30套、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及依据
我认为,板书设计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条理性。
板书设计应该简洁明了,概括性强,不宜太多,书上的内容不用写。 2、 指导性。
板书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着,学生看到老师的板书设计,应该能明确哪些内容是了解性的,哪些是重点,必须掌握的,不能什么都写。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