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9-05 08:34:00 ]阅读:1作者:董瑞芳 宋在明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 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溶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 ) 尿激酶 局部溶栓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l thromboly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To treat 143 LDVT patients with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Results After 2 weeks,46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91 of them were relieved, which constitutes 96%, while 32 patients last more than one week, which constitutes 80%.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use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in LDVT patients, which is also useful in patients more than one week.
【Key words】LDVT Urokinase Local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人口构成老龄化日渐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导致卧床,同时存在手术治疗、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统疾病等易诱发LDVT 的因素,所以LDVT 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1~3],我院近3年来收治DVT 病人143例,采用局部溶栓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1月 我科室收治DVT 病人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年龄24岁-80岁(53.0岁±7.8岁) ;病程6h 至30d ,其中≤3d 62例,3d ~7d 50例,>7d 31例;罹患肢体51例,右下肢46例,双下肢46例;病变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18例,周围型(小腿深静脉)57例,混合型68例。
1.2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
(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LDVT 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 溶栓方法 入院后检查凝血全套指标(APTT ,PT 等),将尿激酶25万U 溶解于50mL 生理盐水中. 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10cm ~15cm 阻断浅静脉,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穿刺成功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0ml/h 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保证药液经过血栓部位,每日1次,用药5~10d 。所有病例均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5000 U ,每12h 注射1次) ,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43例病人经治疗l 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6%。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12例,治愈42例,好转69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9%; >7d 31例,治愈4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83%。
2.2 并发症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轻,予以止血、制酸等处理后血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d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 ),以减轻下肢肿胀。注意患肢保暖,防止高温,禁止按摩、拍打患肢,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被服及给予便器,协助洗手进食。
3.2 健康教育 反复讲解卧床的必要性,使患者理解卧床的重要意义,主动执行绝对卧床。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造成血栓脱落;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
3.3 溶栓护理
3.3.1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10min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本组由于重视静脉选择、保护及患者配合,减少了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使溶栓顺利完成。
3.3.2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
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 )、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 和APTT 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4]。本组1例溶栓期间PT 和APTT 超过正常两倍(PT 25s,APTT 68s ),通过将溶栓药和抗凝药用药时间隔开,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针剂3h 后再进行抗凝治疗,并减少抗凝药用量,未发生出血情况。
3.3.3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5]。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本组143例均未发生肺栓塞。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服阿司匹林片0.3g 每日1次,持续6~12个月,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下地活动时坚持穿阶差弹力袜,经常活动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久卧,休息时抬高患肢;多饮水,每日饮水2500ml 以上;用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
4 小结
DVT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完全溶栓,本科利用下肢踝部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单向流入深静脉,用止血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泵入,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局部高浓度的灌注治疗。溶栓期间重视健康教育和护理,避免了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8.
[2]吴必超,杨树呈,金凤玛,等. 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2009,6(2):44-45.
[3]夏琛. 不同静脉给药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
[4]王玉琦,叶建荣. 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227.
[5]王红霞,郑漫艳.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5.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及护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9-05 08:34:00 ]阅读:1作者:董瑞芳 宋在明编辑:studa090420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对143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43例患者经治疗2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治愈好转率96%。病程>7天患者 32例,治愈好转率为80%。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且对病程超过一周的患者同样可以考虑溶栓。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 ) 尿激酶 局部溶栓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ocal thrombolysis of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To treat 143 LDVT patients with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Results After 2 weeks,46 of the patients were cured,91 of them were relieved, which constitutes 96%, while 32 patients last more than one week, which constitutes 80%.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use local thrombolysis in a small dose urokinase in LDVT patients, which is also useful in patients more than one week.
【Key words】LDVT Urokinase Local thromboly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人口构成老龄化日渐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常因各种疾病导致卧床,同时存在手术治疗、血液高凝状态、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统疾病等易诱发LDVT 的因素,所以LDVT 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多见。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1~3],我院近3年来收治DVT 病人143例,采用局部溶栓综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1月 我科室收治DVT 病人143例,其中男79例,女64例;年龄24岁-80岁(53.0岁±7.8岁) ;病程6h 至30d ,其中≤3d 62例,3d ~7d 50例,>7d 31例;罹患肢体51例,右下肢46例,双下肢46例;病变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18例,周围型(小腿深静脉)57例,混合型68例。
1.2 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
(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LDVT 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1.3 溶栓方法 入院后检查凝血全套指标(APTT ,PT 等),将尿激酶25万U 溶解于50mL 生理盐水中. 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10cm ~15cm 阻断浅静脉,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穿刺成功后连接微量注射泵,以50ml/h 速度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保证药液经过血栓部位,每日1次,用药5~10d 。所有病例均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5000 U ,每12h 注射1次) ,后期口服华法林抗凝。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143例病人经治疗l 周后治愈46例,好转91例,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6%。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12例,治愈42例,好转69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9%; >7d 31例,治愈4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83%。
2.2 并发症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轻,予以止血、制酸等处理后血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d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 ),以减轻下肢肿胀。注意患肢保暖,防止高温,禁止按摩、拍打患肢,床上活动避免动作过大,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更换被服及给予便器,协助洗手进食。
3.2 健康教育 反复讲解卧床的必要性,使患者理解卧床的重要意义,主动执行绝对卧床。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造成血栓脱落;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
3.3 溶栓护理
3.3.1 用血压计袖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泵入溶栓药物,易发生局部渗出、注射针眼处出血、局部淤斑。因此,对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针眼处压迫5~10min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存在及皮温感觉。本组由于重视静脉选择、保护及患者配合,减少了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使溶栓顺利完成。
3.3.2 自发性出血是溶栓期的主要并发症,溶栓期间密切观察有无皮肤、穿刺点、牙龈、口腔黏膜、鼻黏膜出血及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情况;重视实
验室检测,包括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PT )、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等,要求PT 和APTT 控制在正常2倍左右[4]。本组1例溶栓期间PT 和APTT 超过正常两倍(PT 25s,APTT 68s ),通过将溶栓药和抗凝药用药时间隔开,微量注射泵泵入尿激酶针剂3h 后再进行抗凝治疗,并减少抗凝药用量,未发生出血情况。
3.3.3 溶栓脱落的栓子可能造成肺动脉栓塞,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冷汗等[5]。溶栓期间需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改变。本组143例均未发生肺栓塞。
3.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坚持服阿司匹林片0.3g 每日1次,持续6~12个月,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到医院复查出凝血时间;下地活动时坚持穿阶差弹力袜,经常活动下肢,避免久坐、久站、久卧,休息时抬高患肢;多饮水,每日饮水2500ml 以上;用低脂、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酒。
4 小结
DVT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完全溶栓,本科利用下肢踝部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单向流入深静脉,用止血带阻断患肢浅静脉、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泵入,使药物均匀持续经患肢远端静脉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局部高浓度的灌注治疗。溶栓期间重视健康教育和护理,避免了肺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钱结胜,李征然,姜在波,等. 经颈静脉导管血管内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4):266-268.
[2]吴必超,杨树呈,金凤玛,等. 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2009,6(2):44-45.
[3]夏琛. 不同静脉给药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24.
[4]王玉琦,叶建荣. 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6-227.
[5]王红霞,郑漫艳.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