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悟中学八下语文文期中复习(第五单元)
班级:座号: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
家。
二、解释加点词
向上;指往高处和远处;向东或向西;消净,散净;飞
奔的马; 通“啭”,鸟叫声;通“返”,返回;古附在整数
词之后,表示约数; 至,到达;筹划,治理;独一无二;
停,断;向上;上面;一直;笔直;数词,十的十倍;数词,
极言其多;
三、句子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
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湍急的江流(比)
箭还要快。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
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
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五、合作探究:
①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文章写景的顺序是 先水后山 。
③请找出文章第二段中描写“水”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A句子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水的清澈。赏析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湍急、迅猛。
④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的理解。
附: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一些像
吴均一样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
避世隐居,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的思想感情。
《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著有《陶
渊明集》。
二、解释加点词
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
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知道;使„„快乐。
三、句子翻译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2)、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四、课文理解
1、文章从、了“五柳先生”的兴趣和爱好,表现了“五柳先生” 淡泊
名利 、 率真自然 、 安贫乐道 、 兴趣高雅 的性格特点。
《马说》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
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1]祖籍河南邓州,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二、解释加点词
一、通假字
通“饲”,喂; 通 “现”,表现 ;通“才”,才能; 通
“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能力;能够; 马鞭子;
用鞭子打; 吃尽;使„„尽,竭尽;
辱没;行千里。
三、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食马者”。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四、课文理解
1、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伯乐象征;千里
马象征 有用的人才 ;食马者象征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2、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
②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 , 而伯
乐不常有 。 ③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表现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强烈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 ⑦《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作此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
附:《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
之间。韩愈初登仕途,虽不得志,但仍无遁迹山林之意;相
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终因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
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
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
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解释加点词
通“肢”; 通“披”,穿;腰佩;用笔;每天;周到;到,
到达;跑;这,此; 曾经; 又一次,继续。热水。
1、文中写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在读书时遇到哪
三个方面的“苦”,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无书之苦”:借、抄、按时还; ② “无师之苦”:趋百里外、尊师;
2、作者写这篇赠序给马生的用意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才,报效朝庭、服务社会。
背诵默写
1、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启悟中学八下语文文期中复习(第五单元)
班级:座号: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
家。
二、解释加点词
向上;指往高处和远处;向东或向西;消净,散净;飞
奔的马; 通“啭”,鸟叫声;通“返”,返回;古附在整数
词之后,表示约数; 至,到达;筹划,治理;独一无二;
停,断;向上;上面;一直;笔直;数词,十的十倍;数词,
极言其多;
三、句子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
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为湍急的江流(比)
箭还要快。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凶奇的山
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
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五、合作探究:
①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文章写景的顺序是 先水后山 。
③请找出文章第二段中描写“水”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A句子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水的清澈。赏析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湍急、迅猛。
④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的理解。
附: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一些像
吴均一样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
避世隐居,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的思想感情。
《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著有《陶
渊明集》。
二、解释加点词
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
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知道;使„„快乐。
三、句子翻译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2)、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四、课文理解
1、文章从、了“五柳先生”的兴趣和爱好,表现了“五柳先生” 淡泊
名利 、 率真自然 、 安贫乐道 、 兴趣高雅 的性格特点。
《马说》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
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1]祖籍河南邓州,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二、解释加点词
一、通假字
通“饲”,喂; 通 “现”,表现 ;通“才”,才能; 通
“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能力;能够; 马鞭子;
用鞭子打; 吃尽;使„„尽,竭尽;
辱没;行千里。
三、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食马者”。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四、课文理解
1、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伯乐象征;千里
马象征 有用的人才 ;食马者象征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2、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千里马。
②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 , 而伯
乐不常有 。 ③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表现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强烈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 ⑦《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作此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
附:《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
之间。韩愈初登仕途,虽不得志,但仍无遁迹山林之意;相
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终因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
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
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
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
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解释加点词
通“肢”; 通“披”,穿;腰佩;用笔;每天;周到;到,
到达;跑;这,此; 曾经; 又一次,继续。热水。
1、文中写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在读书时遇到哪
三个方面的“苦”,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无书之苦”:借、抄、按时还; ② “无师之苦”:趋百里外、尊师;
2、作者写这篇赠序给马生的用意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才,报效朝庭、服务社会。
背诵默写
1、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