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远比中国经济的世纪奇迹现实和迫切。虽然年已八旬,仍旧保持着对稻田的热爱,致力研发更高产的水稻品种。潜心科研,甘于寂寞,又不缺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堪为中国当代科学家的标尺。
美国科学院院长: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稻”,被看作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甚至有人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又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世界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中国农民则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历经1960年代的自然灾害,粮食的重要性愈发引人注目。
1950年,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使粮食增产3.5亿吨;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的经典教材断定,自花传粉的水稻不具备杂交优势。但在田间偶然的发现,令袁隆平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后来袁隆平又发现水稻的雄性不育植株,并提出了“三系配套”的方法。他于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这篇论文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64年到1970年间,全国杂交水稻研究者协作攻关,将国内外几百个品种做了几千个杂交组合,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岛偶然发现了一种野生的水稻――野败。野败的出现,将局面打开。1973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例获得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这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立刻显示出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平均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1976年杂交水稻进行大面积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增产20%到30%,最高可以达到50%。
1979年,袁隆平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水稻年会,并宣读了杂交水稻论文。来自世界各国200多个水稻专家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公认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领先地位。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杂交水稻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希望能得到该技术的转让。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了杂交水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杂交水稻的优势进一步体现,更多国家开始引进,杂交稻也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则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作为一项战略计划,并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袁隆平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2007年,在袁隆平获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就职典礼上,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这样介绍袁隆平: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有一个梦
年届八旬的袁隆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10年间,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三系育种法”已经成功推进到“两系法亚种间杂交育种”。1997年,他开始在向超级杂交水稻发起挑战。若这项课题成功,水稻平均亩产量可达到800公斤。
袁隆平带领的研究队伍,于2000年实现超级水稻一期目标,亩产达到700公斤,且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2004年,完成了二期800公斤的目标。目前,他们正朝900公斤的目标努力。
袁隆平不断努力突破极限的动力在哪里?他表示,中国要城市化,必然要修高速公路、修机场,这样势必会减少耕地。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要保障粮食安全,唯一的出路还是提高单产。
2000年,以袁隆平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公司成功上市,他为公司名誉董事长,持有公司5%的股票。隆平高科的股价最高值达到47元,光这笔钱就可达到几亿元。虽然是公司董事长,但他坦言公司的事情他并不了解,他仍旧喜欢去照看那些稻子,沉浸在水稻的世界里。
袁隆平显然并不缺钱,但他穿着一直很简朴。对于物质方面要求不高的他,认为没有必要挥霍浪费,而且穿着简单能够促进与农民的交流。袁隆平将自己获得的很多奖金投入到他设立的 “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中,用来资助那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和项目。
袁隆平算过一笔账,全世界的水稻种植面积为22亿亩,即1.5亿公顷,但是平均单产每亩只有250公斤。杂交水稻目前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只有150万公顷,占1%;如果推广到1500万公顷,每公顷年增产2吨,总共可增产3000万吨,则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有人曾问他,为何不将杂交水稻的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因为在美国买一磅常规稻种要付给科研单位5美分,而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无偿使用。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没有想那么多,谁想种都欢迎,越多越好。
袁隆平希望自己100岁时还能在田里。他不想退休,他热爱培育水稻这份工作。“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他现在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他做的这个梦,他的这个“禾下乘凉”的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水稻专家为之奋斗。 ★
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袁隆平1973年与他人合作,率先选育出能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1974年他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7年,袁隆平开始研究超级水稻,2004年实现二期目标,达到水稻亩产量800公斤。
袁隆平获得的国内、国际奖项包括: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2007年,袁隆平获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言论:
“我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板、30岁的心态,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不想退休,要一直做下去。如果可能,到100岁了我还想在田里。现在我仍有梦想,那就是: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实验田亩产1000公斤;另外,就是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袁隆平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远比中国经济的世纪奇迹现实和迫切。虽然年已八旬,仍旧保持着对稻田的热爱,致力研发更高产的水稻品种。潜心科研,甘于寂寞,又不缺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堪为中国当代科学家的标尺。
美国科学院院长: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培育的水稻,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稻”,被看作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甚至有人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又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世界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中国农民则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历经1960年代的自然灾害,粮食的重要性愈发引人注目。
1950年,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使粮食增产3.5亿吨;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的经典教材断定,自花传粉的水稻不具备杂交优势。但在田间偶然的发现,令袁隆平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后来袁隆平又发现水稻的雄性不育植株,并提出了“三系配套”的方法。他于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这篇论文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64年到1970年间,全国杂交水稻研究者协作攻关,将国内外几百个品种做了几千个杂交组合,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岛偶然发现了一种野生的水稻――野败。野败的出现,将局面打开。1973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试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例获得成功的杂交水稻品种。这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立刻显示出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平均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1976年杂交水稻进行大面积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增产20%到30%,最高可以达到50%。
1979年,袁隆平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水稻年会,并宣读了杂交水稻论文。来自世界各国200多个水稻专家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公认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领先地位。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杂交水稻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希望能得到该技术的转让。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了杂交水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杂交水稻的优势进一步体现,更多国家开始引进,杂交稻也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则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作为一项战略计划,并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袁隆平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2007年,在袁隆平获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就职典礼上,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这样介绍袁隆平: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有一个梦
年届八旬的袁隆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10年间,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三系育种法”已经成功推进到“两系法亚种间杂交育种”。1997年,他开始在向超级杂交水稻发起挑战。若这项课题成功,水稻平均亩产量可达到800公斤。
袁隆平带领的研究队伍,于2000年实现超级水稻一期目标,亩产达到700公斤,且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2004年,完成了二期800公斤的目标。目前,他们正朝900公斤的目标努力。
袁隆平不断努力突破极限的动力在哪里?他表示,中国要城市化,必然要修高速公路、修机场,这样势必会减少耕地。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要保障粮食安全,唯一的出路还是提高单产。
2000年,以袁隆平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公司成功上市,他为公司名誉董事长,持有公司5%的股票。隆平高科的股价最高值达到47元,光这笔钱就可达到几亿元。虽然是公司董事长,但他坦言公司的事情他并不了解,他仍旧喜欢去照看那些稻子,沉浸在水稻的世界里。
袁隆平显然并不缺钱,但他穿着一直很简朴。对于物质方面要求不高的他,认为没有必要挥霍浪费,而且穿着简单能够促进与农民的交流。袁隆平将自己获得的很多奖金投入到他设立的 “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中,用来资助那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和项目。
袁隆平算过一笔账,全世界的水稻种植面积为22亿亩,即1.5亿公顷,但是平均单产每亩只有250公斤。杂交水稻目前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只有150万公顷,占1%;如果推广到1500万公顷,每公顷年增产2吨,总共可增产3000万吨,则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有人曾问他,为何不将杂交水稻的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因为在美国买一磅常规稻种要付给科研单位5美分,而杂交水稻的成果基本上是无偿使用。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没有想那么多,谁想种都欢迎,越多越好。
袁隆平希望自己100岁时还能在田里。他不想退休,他热爱培育水稻这份工作。“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他现在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他做的这个梦,他的这个“禾下乘凉”的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水稻专家为之奋斗。 ★
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袁隆平1973年与他人合作,率先选育出能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1974年他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7年,袁隆平开始研究超级水稻,2004年实现二期目标,达到水稻亩产量800公斤。
袁隆平获得的国内、国际奖项包括: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2007年,袁隆平获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言论:
“我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板、30岁的心态,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不想退休,要一直做下去。如果可能,到100岁了我还想在田里。现在我仍有梦想,那就是: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实验田亩产1000公斤;另外,就是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