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一节教学设计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450003  王  曦

一、总体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是:生物课作为一门科学课,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使命,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因此(1)通过小组活动,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科学的工作方法;(2)利用CAI课件,直观展示气体交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节约时间,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保障。另外,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过小组活动,在培养合作精神的同时,让每位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是设计本节课的出发点。

二、教材分析

1、本节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初二年级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第六章呼吸的第二节。前面已分别讲过人体的循环和消化。本章第一节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全过程的第一环节。本节内容是详细介绍呼吸全过程中的第2、4环节。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又总结了呼吸的全过程及意义,可使学生对这一部分有更加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呼吸全过程中的第3个环节,涉及到血液一章中的血红蛋白的特性,本节是对这一理论知识的应用,而呼吸的公式和意义都体现了本节与前一章的消化和后一章的排泄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可以说是新陈代谢这一部分内容的一个核心,是联系前后章节的枢纽。

2、重难点

重点: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呼吸的全过程。

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位于初中二年级的上期。

知识基础:学生对人体内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已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关于气体的扩散作用,对一些具体事例也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关于肺泡内和组织里气体交换的具体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及公式包括煤气中毒,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能力基础: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和动手的操作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尤其是整体化、系统化及应用方面,仍需教师做好引导。心理特征:初二学生年龄较小,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能持久,注意力易被吸引也容易被转移。

学习障碍:①对气体交换抽象过程的理解。②对全过程的整体化、系统化理解。③对呼吸的真正意义,提供能量这一点知识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能叙述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3、理解呼吸的全过程。

4、知道煤气中毒的原因及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

能力目标:1、通过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与用耳球白石灰打气对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图表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珍爱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2、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教师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维获得过程,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的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1)分析图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通过(2)小组讨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3)设计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习科学工作的方法;通过(4)对比归纳教会学生概括总结,能够准确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会归类、对比的学习方法;(5)学习煤气中毒的预防,让学生体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

六、教学媒体选择

媒休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本节在相应部分选择以下媒体:

知识点

媒体类型

来源

媒体使用

呼入气体及呼出气体的比较

电脑

或(磁性教具)

自制课件

屏幕展示

向澄清石灰水

吹气实验

实验材料

(试管、吸管、洗耳球)

学生分组实验

气体交换原理

实验+电脑动画

自制课件

屏幕展示、鼠标点击

气体交换过程

电脑动画

自制课件

屏幕展示、鼠标点击

七、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阶段目标

复习提问

1、教师提问:①呼吸系统的组成。②肺泡的结构特点。③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肺的容积、气压变化及气体进出方向。

2、教师提出要求:分小组或分男女生相互提问。

1、学生回答

2、学生相互提问、回答

1、复习上节知识点,尤其与本节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2、学生的相互问答,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新课引入

由原来学生对呼吸的认识入手,学生认为呼吸就是吸入氧,呼出CO2,提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引言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示意图

用电脑或磁性教具展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示意图,并提出

1、每位同学写出图所表达的内容。

要求:用最短时间、最少字、把意思表达完整。

1、根据图示每人都写出图的含义。(要求: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文字,意思表述完整)

1、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

2、培养识图、语言表达能力

3、集体讨论,学生体会通过小组合作,语言更精炼,表达更准确。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示意图表示了什么含义?并在小组内选出最佳结果。

2、分小组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组长总结并选出本组最好的意见,全班交流。

3、选3组在全班表述其讨论结果,教师做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过渡

通过上一阶段的讨论可得出:呼出气中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中多。提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

1、引导: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认识,如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设计实验。

3、在此可进一步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工作方法:提出假设(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

3、提示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如:一个试管向内吹气,另一试管向内通入空气),是否对结果的说明更具说服力。

4、指导学生用洗耳球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

1、让学生对科学的工作方法有体会,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过渡

由氧气到了人体的哪一部分?二氧化碳又是从哪儿来的,过渡

气体交换的原理

1、此处可以用几张漫画:①从厕所边过能闻到臭味②桌子上的鱼让米老鼠垂涎欲滴③孕妇肚子里的胎儿也闻到了烟的味道。通过漫画引导学生举例。

2、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嗅觉、视觉两方面体会气体扩散。①课代表在教室后喷空气清新剂,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②广口瓶中的有色气体能向空瓶中扩散.

3、第三步是通过动画过程让学生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动画用小图标代表两种气体,显示气体由多的地方向少的方扩散(小图标移动),直到平衡为止(数目相等时不再移动)。

学生举例

课代表作实验,其余学生参与体会、观察

学生观察

此部分内容由具体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举例,再通过实验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最后用动画演示具体过程。

目标:对此知识点能够理解。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1、此部分内容由血液循环开始,课件显示:以血液循环为背景,点击肺部,出现动画表现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二氧化碳从血管中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流走),教师通过此过程的展示小结:①气体为什么会扩散;②气体怎么扩散;③血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可由学生结合课件讲解,然后小结(小结内容同上)。

1、学生观察

2、找学生讲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及血液成分变化,并做小结。

1、    此部分为本节重、难点,结合课件可直观表现,帮助学生理解。

2、    让学生自己讲解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标:学生结合课件能清楚表达肺泡内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且能与循环一章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呼吸的全过程及意义

1、提出讨论题,引导学生回忆氧如何一步步到达组织细胞。

2、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如果我是一个氧分子,在整个呼吸过程中我经历了哪些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3、先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讨论。

4、提醒学生呼吸这几个环节进行的原理各是什么?

5、由全过程引导学生将知识升华,氧进入细胞干什么?呼吸的实质为什么是给人体提供能量?

学生回忆前面知识,将几个知识点整理,按照学生认识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知识前后联系成一个整体。

讨论题:

1、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2、 每个环节进行的原理?

3、 呼吸的意义是什么?

4、 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本课重点,要让学生注意到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目标:

1、学生对呼吸全过程有整体认识。

2、知道每一环节进行的原理是什么。

过渡

氧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其他气体呢?

煤气中毒

1、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煤气中毒的原因。

2、举真实事例

3、根据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学生看书,举例

对珍爱生命、预防的重要性的深刻体会。

小结

按照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概括本节的知识要点,并整理记录。

学生概括整理

培养学生概括、综合能力

九、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评价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对小组以及对班级的贡献,设计实验的可行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1)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评价教学目标实施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2)通过反馈练习,评价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练习中的知识题和能力题要求学生学堂达标。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补救教学,同时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附:课堂检测题:

1、知识题:

(1)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会使石灰水变              。

(2)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                    。

(3)呼吸全过程的4个基本环节是                                      。

(4)有机物+(      )        (        )+水+能量

(5)煤气中毒的原因是__         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导致全身缺氧。

2、能力测验:

(1)煤气中毒是因为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2)为什么肺泡中的氧总比肺泡处毛细血管中的氧多?组织细胞中的氧总比毛细血管中的少?

3、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进行实验来对自己的问题加以解释。

如:关于煤气中毒,书上介绍的较笼统。每年的冬季都要进行煤气中毒预防的宣传,可每年都有因煤气中毒而死亡的人。根据这些可引导学生关注煤气中毒,关注煤气中毒的预防,以此为主题,办一期宣传板报。

十、板书设计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根据本节知识内容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学生参与,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寻找答案,小组交流互评等方法,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多种能力。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一节教学设计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450003  王  曦

一、总体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是:生物课作为一门科学课,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使命,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因此(1)通过小组活动,对比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科学的工作方法;(2)利用CAI课件,直观展示气体交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节约时间,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保障。另外,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通过小组活动,在培养合作精神的同时,让每位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是设计本节课的出发点。

二、教材分析

1、本节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初二年级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第六章呼吸的第二节。前面已分别讲过人体的循环和消化。本章第一节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全过程的第一环节。本节内容是详细介绍呼吸全过程中的第2、4环节。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又总结了呼吸的全过程及意义,可使学生对这一部分有更加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呼吸全过程中的第3个环节,涉及到血液一章中的血红蛋白的特性,本节是对这一理论知识的应用,而呼吸的公式和意义都体现了本节与前一章的消化和后一章的排泄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可以说是新陈代谢这一部分内容的一个核心,是联系前后章节的枢纽。

2、重难点

重点: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呼吸的全过程。

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位于初中二年级的上期。

知识基础:学生对人体内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已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关于气体的扩散作用,对一些具体事例也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关于肺泡内和组织里气体交换的具体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及公式包括煤气中毒,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能力基础: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和动手的操作能力,但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尤其是整体化、系统化及应用方面,仍需教师做好引导。心理特征:初二学生年龄较小,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能持久,注意力易被吸引也容易被转移。

学习障碍:①对气体交换抽象过程的理解。②对全过程的整体化、系统化理解。③对呼吸的真正意义,提供能量这一点知识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能叙述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3、理解呼吸的全过程。

4、知道煤气中毒的原因及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

能力目标:1、通过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与用耳球白石灰打气对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做对比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图表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珍爱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2、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教师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维获得过程,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的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1)分析图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通过(2)小组讨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3)设计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习科学工作的方法;通过(4)对比归纳教会学生概括总结,能够准确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会归类、对比的学习方法;(5)学习煤气中毒的预防,让学生体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

六、教学媒体选择

媒休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本节在相应部分选择以下媒体:

知识点

媒体类型

来源

媒体使用

呼入气体及呼出气体的比较

电脑

或(磁性教具)

自制课件

屏幕展示

向澄清石灰水

吹气实验

实验材料

(试管、吸管、洗耳球)

学生分组实验

气体交换原理

实验+电脑动画

自制课件

屏幕展示、鼠标点击

气体交换过程

电脑动画

自制课件

屏幕展示、鼠标点击

七、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阶段目标

复习提问

1、教师提问:①呼吸系统的组成。②肺泡的结构特点。③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肺的容积、气压变化及气体进出方向。

2、教师提出要求:分小组或分男女生相互提问。

1、学生回答

2、学生相互提问、回答

1、复习上节知识点,尤其与本节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2、学生的相互问答,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新课引入

由原来学生对呼吸的认识入手,学生认为呼吸就是吸入氧,呼出CO2,提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引言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示意图

用电脑或磁性教具展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示意图,并提出

1、每位同学写出图所表达的内容。

要求:用最短时间、最少字、把意思表达完整。

1、根据图示每人都写出图的含义。(要求: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文字,意思表述完整)

1、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

2、培养识图、语言表达能力

3、集体讨论,学生体会通过小组合作,语言更精炼,表达更准确。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示意图表示了什么含义?并在小组内选出最佳结果。

2、分小组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组长总结并选出本组最好的意见,全班交流。

3、选3组在全班表述其讨论结果,教师做小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过渡

通过上一阶段的讨论可得出:呼出气中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中多。提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

1、引导: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认识,如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设计实验。

3、在此可进一步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工作方法:提出假设(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设计实验——分析结果。

3、提示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如:一个试管向内吹气,另一试管向内通入空气),是否对结果的说明更具说服力。

4、指导学生用洗耳球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

1、让学生对科学的工作方法有体会,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过渡

由氧气到了人体的哪一部分?二氧化碳又是从哪儿来的,过渡

气体交换的原理

1、此处可以用几张漫画:①从厕所边过能闻到臭味②桌子上的鱼让米老鼠垂涎欲滴③孕妇肚子里的胎儿也闻到了烟的味道。通过漫画引导学生举例。

2、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嗅觉、视觉两方面体会气体扩散。①课代表在教室后喷空气清新剂,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②广口瓶中的有色气体能向空瓶中扩散.

3、第三步是通过动画过程让学生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动画用小图标代表两种气体,显示气体由多的地方向少的方扩散(小图标移动),直到平衡为止(数目相等时不再移动)。

学生举例

课代表作实验,其余学生参与体会、观察

学生观察

此部分内容由具体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举例,再通过实验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最后用动画演示具体过程。

目标:对此知识点能够理解。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1、此部分内容由血液循环开始,课件显示:以血液循环为背景,点击肺部,出现动画表现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二氧化碳从血管中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流走),教师通过此过程的展示小结:①气体为什么会扩散;②气体怎么扩散;③血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可由学生结合课件讲解,然后小结(小结内容同上)。

1、学生观察

2、找学生讲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及血液成分变化,并做小结。

1、    此部分为本节重、难点,结合课件可直观表现,帮助学生理解。

2、    让学生自己讲解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标:学生结合课件能清楚表达肺泡内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且能与循环一章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呼吸的全过程及意义

1、提出讨论题,引导学生回忆氧如何一步步到达组织细胞。

2、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如果我是一个氧分子,在整个呼吸过程中我经历了哪些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3、先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讨论。

4、提醒学生呼吸这几个环节进行的原理各是什么?

5、由全过程引导学生将知识升华,氧进入细胞干什么?呼吸的实质为什么是给人体提供能量?

学生回忆前面知识,将几个知识点整理,按照学生认识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知识前后联系成一个整体。

讨论题:

1、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2、 每个环节进行的原理?

3、 呼吸的意义是什么?

4、 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本课重点,要让学生注意到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目标:

1、学生对呼吸全过程有整体认识。

2、知道每一环节进行的原理是什么。

过渡

氧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其他气体呢?

煤气中毒

1、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煤气中毒的原因。

2、举真实事例

3、根据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学生看书,举例

对珍爱生命、预防的重要性的深刻体会。

小结

按照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概括本节的知识要点,并整理记录。

学生概括整理

培养学生概括、综合能力

九、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评价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学生课堂上参与的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对小组以及对班级的贡献,设计实验的可行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1)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评价教学目标实施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2)通过反馈练习,评价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练习中的知识题和能力题要求学生学堂达标。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补救教学,同时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附:课堂检测题:

1、知识题:

(1)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会使石灰水变              。

(2)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                    。

(3)呼吸全过程的4个基本环节是                                      。

(4)有机物+(      )        (        )+水+能量

(5)煤气中毒的原因是__         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导致全身缺氧。

2、能力测验:

(1)煤气中毒是因为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2)为什么肺泡中的氧总比肺泡处毛细血管中的氧多?组织细胞中的氧总比毛细血管中的少?

3、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进行实验来对自己的问题加以解释。

如:关于煤气中毒,书上介绍的较笼统。每年的冬季都要进行煤气中毒预防的宣传,可每年都有因煤气中毒而死亡的人。根据这些可引导学生关注煤气中毒,关注煤气中毒的预防,以此为主题,办一期宣传板报。

十、板书设计

(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根据本节知识内容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让学生参与,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寻找答案,小组交流互评等方法,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多种能力。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第十章.人体的呼吸知识点
  • 第十章.人体的呼吸 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不仅需要吸收营养物质,而且需要摄取能量.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脂肪的热价最高,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为脂 ...查看


  • 七下生物期中复习资料
  • 第二单元 我们的身体与健康地生活 一.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 (一).食物 1.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和维生素等营养物 质.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等.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 氨基酸有2 ...查看


  • 一.体内细胞的物质代谢
  • [学习目标]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2.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 3.内环境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4.体内细胞一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重点.难点.知识点讲解] 一.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的新陈代谢是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的 ...查看


  • 体内物质的运输
  • 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内含血红蛋白,运 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铁,红色,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和 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白细胞:可以吞噬细菌, ...查看


  • 初一生物知识点
  • 初一生物练习册(第二册) 第五章 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基础知识: 木质茎(杨木)的结构和功能与草本茎(玉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导管:位于韧皮部,死细胞,从上到下运输有机物 筛管:位于木质部,活细胞,从下到上运输水 ...查看


  •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试题集4-6章
  • 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试题集4-6章 第四章 呼吸系统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呼吸应该分为三个过程.( ) 2.平静呼气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 3.肋间外肌促进呼气过 ...查看


  •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1.营养物质类型及作用: 注: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在体内转换成维生素A 2.鉴定: 3.合理膳食 "平衡膳食宝塔": 粮食类应吃最多,果蔬类要多吃, 鱼肉禽蛋类与奶类.豆制品类要吃 ...查看


  • 2014七年级生物下期中考试题
  •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生物学科期中质量检测 出题人: 检测时间: 2014年5月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我们看到的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 ( ) A.血浆 B.红细 ...查看


  •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1]
  • 第八章 人的生殖和发育 1.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的主要生殖器官. 2.雄性激素能刺激男性相关器官的发育和维持男性特征. 3.雌性激素能刺激女性相关器官的发育.维持女性特征 4.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 5.卵子和精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