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榕右乡永安小学 胡运莲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上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语文 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转入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他们课外书籍少、自觉性差,又是留守儿童居多,所以如何有效地指导其阅读,就变得更重要了。
要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针对农村一年级的孩子,可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在教学中,每次读书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乃至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同时,在课堂上,我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抽读来检查学生自己阅读的成效,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水平,一方面在班级形成自己主动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评比中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二、注重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每一个学课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收拢学生在下课时松弛的心,保证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较少,老师可用新颖的教学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式:1、通过故事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直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2、采用谜语或儿歌引入,切入主题。在《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导入时,我出示了一则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鼓励学生猜一猜,小松鼠到底去找什么呢?由此自然地引出课题,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再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3、谈话引入,创设情境。如《胖乎乎的小手》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人的小手能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说一说,你的小手能做什么呢?家里的喜欢你的小手吗?为什么?这样就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孩子们在教师描述的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激发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并且读出声来,从视、听两个通道去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应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读通顺,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
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示范引导,以情带读。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教师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手握铁锹、满头大汗、仍不肯休息、仔细看看”等,再通过教师范读中语音强调来帮助学生体会邓爷爷的勤劳。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小黄莺、麻雀、小燕子,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五颜六色。
4、老师要当好指挥,及时激励和评价。在平时的朗读训练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 “你读得可真好!” “真棒,比老师读得还好!”“表达得真有感情”,即使读得不够好时,老师也要说“读得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要是声音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的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更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要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响亮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可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读得可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
当然,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不止这些,还有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接读、引读、齐读、配乐读、比赛读、以评促读,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互为补充。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有感情朗读,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切忌过多的讲解,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情感教育,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农村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榕右乡永安小学 胡运莲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上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语文 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转入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他们课外书籍少、自觉性差,又是留守儿童居多,所以如何有效地指导其阅读,就变得更重要了。
要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针对农村一年级的孩子,可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在教学中,每次读书前,我都会提醒学生: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乃至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同时,在课堂上,我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抽读来检查学生自己阅读的成效,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水平,一方面在班级形成自己主动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评比中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二、注重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每一个学课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收拢学生在下课时松弛的心,保证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较少,老师可用新颖的教学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式:1、通过故事引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直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2、采用谜语或儿歌引入,切入主题。在《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导入时,我出示了一则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鼓励学生猜一猜,小松鼠到底去找什么呢?由此自然地引出课题,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再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3、谈话引入,创设情境。如《胖乎乎的小手》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人的小手能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说一说,你的小手能做什么呢?家里的喜欢你的小手吗?为什么?这样就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孩子们在教师描述的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激发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并且读出声来,从视、听两个通道去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应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读通顺,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
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示范引导,以情带读。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教师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手握铁锹、满头大汗、仍不肯休息、仔细看看”等,再通过教师范读中语音强调来帮助学生体会邓爷爷的勤劳。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如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小黄莺、麻雀、小燕子,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五颜六色。
4、老师要当好指挥,及时激励和评价。在平时的朗读训练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 “你读得可真好!” “真棒,比老师读得还好!”“表达得真有感情”,即使读得不够好时,老师也要说“读得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要是声音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的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更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要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响亮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可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读得可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
当然,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不止这些,还有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接读、引读、齐读、配乐读、比赛读、以评促读,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互为补充。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有感情朗读,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切忌过多的讲解,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情感教育,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