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先看曹老师写三个字。(板书“叶圣陶”)

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

生:名字。

师:有关叶圣陶,你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作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叫《荷花》。从《荷花》这篇文章里,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很会观察的人。

师:你真善于学习!还有吗?

生2:叶圣陶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编辑。

师: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非常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还对我们小朋友怎么学习语文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今天,我带来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谁来读?(出示“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了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叶圣陶”)谁来读一读? 请一男生读,该男生读音准确,较流利。

师:真不错,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流利。

看了叶圣陶爷爷的这句话,你认为叶圣陶爷爷想跟我们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1:叶圣陶爷爷想跟我们说,让我们认真学习。

师:认真学习在这里,指的是——

生:写作。

师:那他要求我们怎么写作?

生:用写生的办法来写作。

师:知道什么叫写生的办法吗?(生一时无语。)

“写生”就是看见一样东西把它准确地画下来,要一模一样。所以写生的一个办法要——

生:仔细观察。

师:对,叶圣陶爷爷在这句话中就是教我们要仔细观察。(板书“观察”) 师:光仔细观察够吗?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生:毫不走样。

师:对,写的时候要毫不走样(板书“毫不走样”)

师:叶圣陶爷爷是这么说的,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就是——

生:《爬山虎的脚》。

师:(板书课题)“虎”字特别要注意,是一个生字,上面是个虎字头,下面是个——

生:“几”。

(齐读课题)

师:叶爷爷在《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里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把它写出来的?让我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放开声音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认真朗读。

师:好!我也读完了,我看很多同学都举起了一根手指,表示你们至少已经读完

了一遍,真好!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当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生:感觉句子翻来覆去的。

师:你有“翻来覆去的”的感觉,是吧。这个句子的确挺难读的,刚才他在读的时候确实也起了疙瘩,而且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生字。不瞒你们说,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出错了,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我们自己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把句子读准确。

一男生读。

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这两个红色的生字(茎、柄),看老师写一写。 “茎”是草本植物,所以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什么部件?

生1:“经常”的“经”去掉绞丝旁。

师:对,谁能说得更好一点?

生2:“轻轻”的“轻”去掉车子旁加上草字头。

师:(板书“茎”)对,这是“茎”。还有一个字就是“柄”,木字旁,它也是个形声字,右边是甲乙丙丁的“丙”。(板书“柄”)

师:那么,“茎”到底是在植物的哪个地方呢?“叶柄”指的又是什么呢? 别急,请在作业纸的图边上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茎”,一个“柄”,把字写漂亮。 (学生书写。教师板画“茎”、“柄”图,请一生上黑板标注“茎”、“柄”) 师:他标注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茎”,什么是“柄”,一起读一遍,把这两个的后鼻音读准确。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文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在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请快速浏览课文,马上找出来。

生:叶圣陶在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说得真清楚。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

师:对,写了它长在哪儿。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2:爬山虎的叶子。

师:是的。课文只有三至五自然段直接写——

生:爬山虎的脚。(板书“3—5”)

师:那我们就直接先来学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请同学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第三自然段中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他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写出来的?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请一男生读,读错了一个字。

师:读得真不错,很清楚,就是一个字读错了。(纠正错字,生齐读)

师:第三自然段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到叶爷爷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该生回答不上。

师:她感觉到,但她没有找到具体的语言中。我们要从语言中找到根据。哪个句子中我们能看出来写的是样子?

(一男生生找到句段“茎上„„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这一句段里,哪一句又重点写出了它的样子?

生:“茎上„„触角”。

师:关键在这里(教师点击,该句呈现红色),它的样子像——

生接读: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是它的——

生:形状。(师板书“形状”)

师:爬山虎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蜗牛的触角图片和爬山虎的脚图片,比较感悟相似之处。再读句子。 师:除了写了爬山虎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

师:长在哪里?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说完整了吗?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指板画图,让学生判断准确的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你看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板书:位置)

师:除了写清楚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嫩红。

师:哪句话里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叶圣陶爷爷的的确确写得毫不走样。他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在——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方面——

师:它的形状是——

(生齐读:茎上长叶柄的方面„„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颜色是——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爬山虎的脚,它的形状、位置、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 生:特点。(师板书“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写出了脚的特点,写得非常好。写得这么精准、妥帖的句子,你能很快地读一读,争取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生自读自背,师引背)

师:叶圣陶爷爷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毫不走样,他是怎么观察的?再读一读

第三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叶圣陶爷爷其实在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是怎样观察的。

生:他是仔细观察的。

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注意。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板书“注意”)叶圣陶爷爷是通过自己注意地观察,毫不走样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四、五自然段。

(生自读)

师:第四自然段,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板书“怎么爬”)

师:到底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墙的呢?拿起笔,圈一圈爬墙的动词。 (学生默读圈词)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

生:触、巴、拉、贴(师板书)

生又说了一个“爬”。

师: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四个动词构成的,对吧?

生点点头。

师:那好,这个爬就不再写在后面了。这四个既然是动词,我们就可以用动作来表现。请同学们自己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来演一演。(师指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是爬山虎的茎,你的这只手就是它其中的一只脚,明白了吗?

(生边读边演)

师:谁愿意上台来演一演?大家来给她配音。

(一女生演,其他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一脚一脚爬墙的句子。) 该女生“触”墙动作过猛,师示意学生停止。

师:我刚才看她是这么“触”的,你们觉得她这样“触”对吗?

生:不对,应该轻轻地摸。

师:如果像她这样应该用哪个词?

生:撞、碰。

师:为什么?

生:“触”应该是轻轻的。

师:对,“触”是轻轻的,很小心,很敏锐的,明白了吗?

(再次演、读)

该生在演“拉一把”的时候,把整个身子靠上去,教师及时表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演,这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得要好,演得也要好,其他同学仔细看。

(两生上台读、演,朗读和表演都比较到位。)

师:读得好,演得也好,如果把“拉一把”的时候脚尖踮一踮,再身子往前靠就更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一边读一边演。

(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边读边演。)

师:真好,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老师把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做成了动漫,你们想看一看吗?

生:想。

(师边播放爬山虎爬墙的flash 动画,一边解说。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对爬山虎爬墙动作的细微变化有了直观认识。)

师:你瞧,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词,把它观察得非常仔细。 刚才老师还想到了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壁虎能说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生:不能。

师:壁虎应该用哪个词?

生:一步一步。

师:为什么?

生:壁虎他的脚之间是有距离的。

师:我去查过字典了,“步”是行走时两脚的距离。爬山虎是一脚爬出去就—— 生:固定在那里了。

师:然后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

生:固定在那里。

师:壁虎是怎么样的?

生:壁虎的脚不是定在那里的,它会移动。

师:叶圣陶爷爷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用词也用得非常——

生:巧妙。

师:不仅巧妙,而且非常精准、妥帖。

用词这么精准,观察又这么细致。他到底是怎么观察的?课文中叶爷爷也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仔细。

(生齐读“如果你仔细„„蛟龙的爪子。”)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

生:仔细。(板书“仔细”)

师:是的,难怪他能写得——

生:毫不走样。

师:同学们,那课文第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

生:爬山虎的脚不触墙会怎么样?

师:我们来说说看,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怎么样?

(生齐读“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师:要是它触着墙呢?

(生齐读“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也就是说,这其实是爬山虎脚的一种——

生:变化(板书“变化”)

师:这种变化是一会儿就能看清楚的吗?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一会儿呢?

生1:“不几天”、“逐渐”

生2:“后来”。

师:对!从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很——

生:很长。(板书“长时间”)

师:你要是不相信,我把这些词变成灰色,去掉它们你读读看,有没有长时间观察的感觉?

(生自读)

师:要是我把这几个词拿掉,你感觉他观察的时间很——

生1:很短,几秒钟就好了。

生2:很短暂。

生3:很快它就已经成长好了。

师:是的,所以这些词能不能缺少?

生:不能。

师:来,我们把这几个词突出地读一读。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师:同学们,你们看,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不但很(教师指板书)—— 生:注意。

师:而且很(教师指板书)——

生:仔细。

师:观察的时间(教师指板书)——

生:很长。

师:写的时候又能写得非常精准。写得(教师指板书)——

生:毫不走样。

师:是啊,叶圣陶爷爷仔细的观察,毫不走样的描写,让我们对爬山虎的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你又会怎么介绍自己呢?拿起笔,任选一个主题,可以是写爬山虎脚的特点,也可以是写怎么爬,还可以写脚的变化,不过,要以第一人称写。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以及精准的描写,你都可以用。 (生边写,师边指导、批改)

师:刚才,我一边走一边批改,有一些同学写得不错,请打过五角星的举手说一说。(三个主题各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

(师读第一句“我是爬山虎的脚”,生接读)

生1:(第一自然段)我躲在绿叶底下不引人注意。我长在茎上,叶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把“我长在茎上”改成“我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后面的“叶柄”去掉,这样就非常清楚了。

生2:(第二自然段)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就立即巴住墙,把嫩茎拉一把,让它紧贴在墙上。后来,我的脚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很不错。不过,细丝触着墙前和触着墙后的变化如果能写一下就更好了。

生3:(第三自然段)我和墙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墙,我不几天就会枯萎了,后来可能痕迹都没有了。如果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谢谢,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在写的时候,都能学着叶爷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写清楚,写准确。

师:可是,同学们刚才说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不是写爬山虎的脚,

那叶爷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一、二自然段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为什么?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1:如果没有第一、二自然段就不知道爬山虎的位置了。

师:恩,那就不知道它长在哪儿了。

生2:如果去掉第二自然段,别人就不知道它有没有叶子。

师:那就光长着爬山虎的脚,就没有美感了。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爬山虎长在墙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叶子。

师:所以叶爷爷先写引人注意的叶子是不是更有道理呢?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合理呢?我们再来一边学习一边琢磨,好不好?

生:好!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先看曹老师写三个字。(板书“叶圣陶”)

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

生:名字。

师:有关叶圣陶,你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生1: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作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叫《荷花》。从《荷花》这篇文章里,我知道叶圣陶是一个很会观察的人。

师:你真善于学习!还有吗?

生2:叶圣陶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编辑。

师: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因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贴得非常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还对我们小朋友怎么学习语文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今天,我带来了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谁来读?(出示“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了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叶圣陶”)谁来读一读? 请一男生读,该男生读音准确,较流利。

师:真不错,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流利。

看了叶圣陶爷爷的这句话,你认为叶圣陶爷爷想跟我们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1:叶圣陶爷爷想跟我们说,让我们认真学习。

师:认真学习在这里,指的是——

生:写作。

师:那他要求我们怎么写作?

生:用写生的办法来写作。

师:知道什么叫写生的办法吗?(生一时无语。)

“写生”就是看见一样东西把它准确地画下来,要一模一样。所以写生的一个办法要——

生:仔细观察。

师:对,叶圣陶爷爷在这句话中就是教我们要仔细观察。(板书“观察”) 师:光仔细观察够吗?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生:毫不走样。

师:对,写的时候要毫不走样(板书“毫不走样”)

师:叶圣陶爷爷是这么说的,他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专门为我们小朋友写的一篇观察范文。就是——

生:《爬山虎的脚》。

师:(板书课题)“虎”字特别要注意,是一个生字,上面是个虎字头,下面是个——

生:“几”。

(齐读课题)

师:叶爷爷在《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里观察到了哪些东西,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把它写出来的?让我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放开声音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认真朗读。

师:好!我也读完了,我看很多同学都举起了一根手指,表示你们至少已经读完

了一遍,真好!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当中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

生:感觉句子翻来覆去的。

师:你有“翻来覆去的”的感觉,是吧。这个句子的确挺难读的,刚才他在读的时候确实也起了疙瘩,而且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生字。不瞒你们说,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出错了,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句子特别难读。我们自己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把句子读准确。

一男生读。

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这两个红色的生字(茎、柄),看老师写一写。 “茎”是草本植物,所以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什么部件?

生1:“经常”的“经”去掉绞丝旁。

师:对,谁能说得更好一点?

生2:“轻轻”的“轻”去掉车子旁加上草字头。

师:(板书“茎”)对,这是“茎”。还有一个字就是“柄”,木字旁,它也是个形声字,右边是甲乙丙丁的“丙”。(板书“柄”)

师:那么,“茎”到底是在植物的哪个地方呢?“叶柄”指的又是什么呢? 别急,请在作业纸的图边上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茎”,一个“柄”,把字写漂亮。 (学生书写。教师板画“茎”、“柄”图,请一生上黑板标注“茎”、“柄”) 师:他标注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茎”,什么是“柄”,一起读一遍,把这两个的后鼻音读准确。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课文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在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请快速浏览课文,马上找出来。

生:叶圣陶在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说得真清楚。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长的地方。

师:对,写了它长在哪儿。第二自然段写什么呢?

生2:爬山虎的叶子。

师:是的。课文只有三至五自然段直接写——

生:爬山虎的脚。(板书“3—5”)

师:那我们就直接先来学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请同学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第三自然段中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他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写出来的?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请一男生读,读错了一个字。

师:读得真不错,很清楚,就是一个字读错了。(纠正错字,生齐读)

师:第三自然段叶圣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作者主要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到叶爷爷主要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该生回答不上。

师:她感觉到,但她没有找到具体的语言中。我们要从语言中找到根据。哪个句子中我们能看出来写的是样子?

(一男生生找到句段“茎上„„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这一句段里,哪一句又重点写出了它的样子?

生:“茎上„„触角”。

师:关键在这里(教师点击,该句呈现红色),它的样子像——

生接读: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就是爬山虎脚的样子,或者也可以说是它的——

生:形状。(师板书“形状”)

师:爬山虎枝状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相似在哪里?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蜗牛的触角图片和爬山虎的脚图片,比较感悟相似之处。再读句子。 师:除了写了爬山虎脚的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它脚长在哪里。

师:长在哪里?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说完整了吗?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指板画图,让学生判断准确的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你看叶爷爷写得多么清楚。(板书:位置)

师:除了写清楚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还写了什么?

生: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嫩红。

师:哪句话里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叶圣陶爷爷的的确确写得毫不走样。他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在——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方面——

师:它的形状是——

(生齐读:茎上长叶柄的方面„„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颜色是——

(生齐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你看爬山虎的脚,它的形状、位置、颜色都与别人不同,这就是它的—— 生:特点。(师板书“特点”)

师: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写出了脚的特点,写得非常好。写得这么精准、妥帖的句子,你能很快地读一读,争取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生自读自背,师引背)

师:叶圣陶爷爷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样毫不走样,他是怎么观察的?再读一读

第三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叶圣陶爷爷其实在文中已经告诉了我们他是怎样观察的。

生:他是仔细观察的。

师:从哪个词看出?

生:注意。

师:是呀,只有很专注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秘妙。(板书“注意”)叶圣陶爷爷是通过自己注意地观察,毫不走样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那么在四、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又是怎样毫不走样地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四、五自然段。

(生自读)

师:第四自然段,叶爷爷重点观察了什么?

生:叶爷爷重点观察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师板书“怎么爬”)

师:到底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墙的呢?拿起笔,圈一圈爬墙的动词。 (学生默读圈词)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圈了哪些词?

生:触、巴、拉、贴(师板书)

生又说了一个“爬”。

师:整个爬的过程就是由这四个动词构成的,对吧?

生点点头。

师:那好,这个爬就不再写在后面了。这四个既然是动词,我们就可以用动作来表现。请同学们自己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来演一演。(师指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就是爬山虎的茎,你的这只手就是它其中的一只脚,明白了吗?

(生边读边演)

师:谁愿意上台来演一演?大家来给她配音。

(一女生演,其他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一脚一脚爬墙的句子。) 该女生“触”墙动作过猛,师示意学生停止。

师:我刚才看她是这么“触”的,你们觉得她这样“触”对吗?

生:不对,应该轻轻地摸。

师:如果像她这样应该用哪个词?

生:撞、碰。

师:为什么?

生:“触”应该是轻轻的。

师:对,“触”是轻轻的,很小心,很敏锐的,明白了吗?

(再次演、读)

该生在演“拉一把”的时候,把整个身子靠上去,教师及时表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演,这次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得要好,演得也要好,其他同学仔细看。

(两生上台读、演,朗读和表演都比较到位。)

师:读得好,演得也好,如果把“拉一把”的时候脚尖踮一踮,再身子往前靠就更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一边读一边演。

(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边读边演。)

师:真好,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老师把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做成了动漫,你们想看一看吗?

生:想。

(师边播放爬山虎爬墙的flash 动画,一边解说。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对爬山虎爬墙动作的细微变化有了直观认识。)

师:你瞧,叶圣陶爷爷就是抓住了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词,把它观察得非常仔细。 刚才老师还想到了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壁虎能说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生:不能。

师:壁虎应该用哪个词?

生:一步一步。

师:为什么?

生:壁虎他的脚之间是有距离的。

师:我去查过字典了,“步”是行走时两脚的距离。爬山虎是一脚爬出去就—— 生:固定在那里了。

师:然后再长出新的脚,爬出去又——

生:固定在那里。

师:壁虎是怎么样的?

生:壁虎的脚不是定在那里的,它会移动。

师:叶圣陶爷爷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用词也用得非常——

生:巧妙。

师:不仅巧妙,而且非常精准、妥帖。

用词这么精准,观察又这么细致。他到底是怎么观察的?课文中叶爷爷也用一个词告诉了我们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仔细。

(生齐读“如果你仔细„„蛟龙的爪子。”)

师:看来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得很专注,而且观察得很——

生:仔细。(板书“仔细”)

师:是的,难怪他能写得——

生:毫不走样。

师:同学们,那课文第五自然段,叶爷爷又重点观察了什么呢?

生:爬山虎的脚不触墙会怎么样?

师:我们来说说看,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怎么样?

(生齐读“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师:要是它触着墙呢?

(生齐读“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师:也就是说,这其实是爬山虎脚的一种——

生:变化(板书“变化”)

师:这种变化是一会儿就能看清楚的吗?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一会儿呢?

生1:“不几天”、“逐渐”

生2:“后来”。

师:对!从这些词语里都可以看出来叶圣陶爷爷观察的时间很——

生:很长。(板书“长时间”)

师:你要是不相信,我把这些词变成灰色,去掉它们你读读看,有没有长时间观察的感觉?

(生自读)

师:要是我把这几个词拿掉,你感觉他观察的时间很——

生1:很短,几秒钟就好了。

生2:很短暂。

生3:很快它就已经成长好了。

师:是的,所以这些词能不能缺少?

生:不能。

师:来,我们把这几个词突出地读一读。

(生齐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师:同学们,你们看,叶爷爷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不但很(教师指板书)—— 生:注意。

师:而且很(教师指板书)——

生:仔细。

师:观察的时间(教师指板书)——

生:很长。

师:写的时候又能写得非常精准。写得(教师指板书)——

生:毫不走样。

师:是啊,叶圣陶爷爷仔细的观察,毫不走样的描写,让我们对爬山虎的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假如你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你又会怎么介绍自己呢?拿起笔,任选一个主题,可以是写爬山虎脚的特点,也可以是写怎么爬,还可以写脚的变化,不过,要以第一人称写。课文中的一些优美的语言以及精准的描写,你都可以用。 (生边写,师边指导、批改)

师:刚才,我一边走一边批改,有一些同学写得不错,请打过五角星的举手说一说。(三个主题各请一名学生来说一说)

(师读第一句“我是爬山虎的脚”,生接读)

生1:(第一自然段)我躲在绿叶底下不引人注意。我长在茎上,叶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把“我长在茎上”改成“我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后面的“叶柄”去掉,这样就非常清楚了。

生2:(第二自然段)我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就立即巴住墙,把嫩茎拉一把,让它紧贴在墙上。后来,我的脚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很不错。不过,细丝触着墙前和触着墙后的变化如果能写一下就更好了。

生3:(第三自然段)我和墙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有墙,我不几天就会枯萎了,后来可能痕迹都没有了。如果触着墙,细丝和小圆片会逐渐变成灰色。 师:谢谢,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在写的时候,都能学着叶爷爷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写清楚,写准确。

师:可是,同学们刚才说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不是写爬山虎的脚,

那叶爷爷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一、二自然段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为什么?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生1:如果没有第一、二自然段就不知道爬山虎的位置了。

师:恩,那就不知道它长在哪儿了。

生2:如果去掉第二自然段,别人就不知道它有没有叶子。

师:那就光长着爬山虎的脚,就没有美感了。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爬山虎长在墙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叶子。

师:所以叶爷爷先写引人注意的叶子是不是更有道理呢?我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合理呢?我们再来一边学习一边琢磨,好不好?

生:好!


相关文章

  •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教案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 ...查看


  • 关于爬山虎的作文 1
  • 篇一:爬山虎 暮春时节,正是爬山虎长势旺盛的好时机,那嫩绿的爬山虎密密麻麻地扒在墙上,放眼望去,它会使人神清气爽. 我对爬山虎非常的了解,它又名爬墙虎,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别以为它中看不中用哦!它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而且有破淤血,消 ...查看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之1
  •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 ...查看


  • 爬山虎的作文500字
  • 爬山虎的作文500字(一) 我们的学校在龙岗中心城.学校四季都很美丽.春天,那一墙爬山虎翠绿翠绿的,很引人注目.夏天,那爬山虎让人觉得很凉爽.秋天,它又让校园里有了秋天的气息.下面,我就来细细地说一说校园的爬山虎吧. 每年初春,那爬山虎最先 ...查看


  • [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例
  • 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爬 山 虎 的 脚>教 学 课 例 九江县一小 唐丽华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 ...查看


  • 爬山虎的脚教案 1
  •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 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还要引 ...查看


  • [爬山虎的脚教案]
  • 临邑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授课人 课题 邢侗五里 杨俊香 年级 班级 四 学科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年 年 语文 月 月 日 日 6.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 学 目 标 ...查看


  •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爬山虎的脚>是山东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该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展开.文章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查看


  •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人教版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 ...查看


  •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下: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 无论是丝瓜还是葡萄都需要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