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分析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概述】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923年召开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大革命由此开始。进行东征,举行北伐,促进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重点讲解】

考点1:对“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理解

(1)反帝的根据:

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的根据:

①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考点2: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分析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

(2)北伐出师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

(4)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为突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6)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考点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①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鉴于敌强我弱的现实形势,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被迫放弃,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队伍开进井冈山。

③通过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毛泽东创建了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半年后,毛泽东和朱德会师,井冈山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和扩大。

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的原因。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很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考点4:遵义会议

(1)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愿望日益强烈。转兵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的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2)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战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

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3)历史意义:

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其三,遵义会议是在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考点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

(1)大革命失败后, 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中共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这一时期日本的侵略还没有触及到美英和四大家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 阶级矛盾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3)1935年,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压倒一切的矛盾, 阶级矛盾退为次要和服从地位。

考点6: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①挽救革命方面:

a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理论;

b .直接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第一个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确立了我军建军原则(党指挥枪),成为人民革命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c .长征中排除“左”倾干扰,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探索革命道路方面:

a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最大的根据地;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 .领导了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总结了红军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d .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

a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b .指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高考精萃】

(1)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

A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 .《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 .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2)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

A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 .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 .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B 、遭到过国民政府的镇压

C 、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D 、运动后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4)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 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5)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 .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6)“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 .同情农民疾苦 B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抑制贫富不均 D .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7)“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8)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 .中央革命根据地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川陕革命根据地 D .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2.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3.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是

A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

B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 .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

D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B .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 .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自身问题

5.中共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为了

①维护蒋介石的地位

②避免新内战发生

③改善两党关系

④逼蒋介石抗日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二、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主要的当前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2月25日)

材料二 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绝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D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增强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回答:

①在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②根据材料二(含按语)和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③参照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④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⑤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⑥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问答题

国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请分析

(1)在革命纲领、领导阶级、群众基础、依靠的武装、革命结果等方面国民革命有哪些新的发展?

(2)之所以出现这些新的发展,原因何在?

(3)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D 4.D 5.B

二、材料解析:

①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②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③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抗日准备。

④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⑥实事求是。

三、问答题

(1)发展:

①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②革命领导方面: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发展为国共合作形式,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国民政府为领导。

③群众基础方面:由不敢发展群众,依靠会党、新军进行斗争到发动工农群众,依靠群众,使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④革命武装方面: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从而将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北伐战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进步。

⑤革命结果方面:由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篡权到大革命取得重大成就,消灭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势力,给帝国主义者沉重打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占的利益(租界),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此外中共影响扩大,形成了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2)原因: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使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3)认识:

①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民主共和的道路;

②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高考预测】

(1)中共成立要注意和“三个代表”相结合,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载体相结合的产物。

(2)注意掌握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出选择题几率较大。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要重点掌握,注意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等,一般也以出选择题的几率较大。

(4)十年对峙时期是高考的重点,九一八事变、国共双方的历史,日本的侵华活动等,过去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以后的考试中可能连续出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分析考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概述】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1923年召开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大革命由此开始。进行东征,举行北伐,促进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在帝国主义支持下,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侵略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促使国民政府进一步分化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对日不抵抗政策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及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为全国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重点讲解】

考点1:对“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理解

(1)反帝的根据:

①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所导致的。 ②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的根据:

①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

②从斗争口号看:“内除国贼”。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考点2: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分析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

(2)北伐出师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

(4)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为突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6)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考点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①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鉴于敌强我弱的现实形势,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被迫放弃,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队伍开进井冈山。

③通过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毛泽东创建了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半年后,毛泽东和朱德会师,井冈山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和扩大。

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的原因。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很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考点4:遵义会议

(1)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表明中国革命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引起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怀疑、不满;突破湘江封锁线,红军锐减到3万多人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愿望日益强烈。转兵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的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2)内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战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

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3)历史意义:

其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其三,遵义会议是在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考点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

(1)大革命失败后, 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中共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这一时期日本的侵略还没有触及到美英和四大家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政府仍积极“围剿”红军。所以, 阶级矛盾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3)1935年,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压倒一切的矛盾, 阶级矛盾退为次要和服从地位。

考点6: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①挽救革命方面:

a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理论;

b .直接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第一个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确立了我军建军原则(党指挥枪),成为人民革命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c .长征中排除“左”倾干扰,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探索革命道路方面:

a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最大的根据地;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 .领导了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总结了红军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d .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

a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b .指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高考精萃】

(1)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

A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 .《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 .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2)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

A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 .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 .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B 、遭到过国民政府的镇压

C 、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D 、运动后知识分子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4)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 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5)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 .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6)“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 .同情农民疾苦 B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 .抑制贫富不均 D .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7)“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8)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 .中央革命根据地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川陕革命根据地 D .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2.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 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3.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是

A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

B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 .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所有制

D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B .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C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 .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自身问题

5.中共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为了

①维护蒋介石的地位

②避免新内战发生

③改善两党关系

④逼蒋介石抗日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二、材料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主要的当前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2月25日)

材料二 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对此,沈钧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绝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摘自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推动 D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增强

材料三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回答:

①在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②根据材料二(含按语)和三,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③参照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④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⑤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⑥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问答题

国民革命和辛亥革命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请分析

(1)在革命纲领、领导阶级、群众基础、依靠的武装、革命结果等方面国民革命有哪些新的发展?

(2)之所以出现这些新的发展,原因何在?

(3)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D 4.D 5.B

二、材料解析:

①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②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敌救己”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③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抗日准备。

④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⑥实事求是。

三、问答题

(1)发展:

①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②革命领导方面: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发展为国共合作形式,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国民政府为领导。

③群众基础方面:由不敢发展群众,依靠会党、新军进行斗争到发动工农群众,依靠群众,使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④革命武装方面: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从而将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北伐战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进步。

⑤革命结果方面:由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袁世凯篡权到大革命取得重大成就,消灭了封建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势力,给帝国主义者沉重打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占的利益(租界),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此外中共影响扩大,形成了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2)原因: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合作;国民革命又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使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3)认识:

①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民主共和的道路;

②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高考预测】

(1)中共成立要注意和“三个代表”相结合,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载体相结合的产物。

(2)注意掌握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出选择题几率较大。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要重点掌握,注意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等,一般也以出选择题的几率较大。

(4)十年对峙时期是高考的重点,九一八事变、国共双方的历史,日本的侵华活动等,过去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以后的考试中可能连续出现。


相关文章

  • 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框架
  • 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框架 一.时空定位 二.宏观综述 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属于就民主主义革命.(2)后期:1919-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召开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 ...查看


  • 中国近代史概要
  • 中国近代史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社会: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是指原有封建经济遭 ...查看


  •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由此探讨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 ...查看


  • 高中历史宏观复习--2.中国近代史(第〇讲:总概括部分)
  • 宏观复习总说明 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 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中国近代 ...查看


  •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一)
  •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一)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 ...查看


  • 中外古代史.近现代史阶段特征归纳
  • 通史复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 ...查看


  • 浅谈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的演变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历史110年.整个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两个阶段.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演变. 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 ...查看


  • 高一近代史大事年表
  • 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代史 时间:1840----1949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民主主义革命依据领导阶级变化分期为: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必记内容
  • 中国近代史必记内容 一场革命:民主革命(1840-1919-1949) 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个标志: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四个阶级探索: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