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大家谈
电视消息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
’———’98抗洪救灾优秀报道电视消息观感
郑国忠
特定的新闻空间, 正在发生的事实, 是电视
消息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 也是电视记者采访追求的最佳境地。可以说, ’98抗洪优秀报道获一等奖的7条电视消息, 都是体现了这一电视特性的示范之作。
8月1日晚上8点多钟, 湖北嘉鱼县簰洲湾溃堤, 湖北电视台记者10点多钟就由武汉市赶到了现场。那条反映解放军救民于水深之中的情景, 特别是小女孩江珊的那一组被人称为传世之作的珍贵镜头, 就是记者抢拍的。在拍摄营救小江珊的过程中, 冲锋舟作90度大拐弯的瞬间, 记者几乎被甩出舟外。电视记者若无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那些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情景, 就不可能进入他的镜头, 就不可能采访拍摄出过程性、实证性极强的电视消息来。
生动、独特、新鲜、准确的细节, 往往能将事物的本质属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令人瞩目且经久难忘, 而这也是电视消息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的最耀眼的特征。
在《朱镕基总理再次亲赴湖北长江抗洪一线》一片中, 朱总理一下飞机, 就径直向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龚谷城中将走去, 并与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8月8日上午被电视记者抢拍到的一个镜头。中国人少有的感情外现的动作, 竟然在中国高层领导人的身上情不自禁地展现出来。朱总理拥抱我钢铁长城的代表,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全国人民看着这一极不平凡的镜头, 心潮亦是澎湃不已的。
在《又见“大胡子师长”》中, 我们见到久别
48
的在大兴安岭灭火战斗中的英雄师长吴长富。
消息中的两个近景镜头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一个是片头部分吴长富的近景, 白花花的胡茬, 与11年前大兴安岭指挥灭火的大黑胡子师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在消息结尾, 作为在嫩江大堤指挥4000多名官兵抗洪的某集团军副军长, 抓住指挥的空隙闭目休憩以利再战的情景。消息展现的这两个细节, 让我们望着这张熟悉而又久经风霜的脸庞, 不由得联想到他所代表的在危难时刻顶天立地的解放军巨人。
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是在一个发生着的过程中流淌着的, 若无慧眼识珠的功夫将其采访到手, 将其抢拍下来, 就会一去不复返。因此, 电视记者的难度, 就在于现场采访是与消息主题的确定、提炼同步进行, 表现在拍摄上是挑、等、抢同步进行。
《生命之舟》选用了3个主要事实作为消息主体, 充分说明新闻主题。
第一个主要事实:凌晨一点多钟, 电视记者随二号冲锋舟驶入黑幕重重的簰洲湾溃口深处, 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 穿梭于树丛之中, 舟上战士发出“有人没有”的呼唤声, 但前面是黑沉沉的一片, 了无人迹人声。
第二个主要事实:凌晨三点多钟, 冲锋舟发现了第一个营救目标。当被救者从水中被捞抱上舟之后, 翻身躺在舟内, 根本无力回答战士的问话。
第三个主要事实:凌晨五点多钟, 突然发现小树上的江珊, 冲锋舟四次迂回, 终于将在洪水
199912 CHI NA RADIO &T V ACADE MIC J OURNA L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抗争了9个多小时的小生命营救到舟上, 而痛苦的表情还停留在小江珊的脸上、手上和身上。
这条电视消息首尾呼应, 主题鲜明, 叙述流畅, 一气呵成, 具有过程性、实证性的特性, 产生出一种使观众感同身受的魅力。
电视消息要达到这种境地与效果, 记者一定是具有新闻学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且又善于运用电视语言的高手, 只有这样, 才能在采访拍摄中, 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信息, 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功底。
7月21日新闻联播播出的《武汉暴雨加洪峰, 防汛形势严峻》也是一条过程性实证性极强的电视消息。记者以并列的手法, 用了一组武汉三镇暴雨成灾的镜头:被渍水困住不能行动的小汽车, 在深水中推着自行车艰难行走的青年; 大门紧闭的商店, 工人推着三轮车, 三轮车上坐着或站着急着归家的妇女; 长江大桥桥墩上的水位标志, 同时, 配上采访来的创优大家谈一系列表示汛情的数字, 作为这条
消息的主体。画面和数字一层层地揭示了武汉防汛形势的严峻程度:在12小时之内, 汉口降雨量达到283. 3毫米, 武昌达230毫米, 汉阳达438. 4毫米, 武汉关水位比昨天增高了0. 07米, 超过警戒水位1. 12米, 流量达每秒60500立方米, 一些地势低洼地区积水达1米以上, 最深处达两米。这些数字与三镇灾情融为一体, 说服力极强。消息主体事实中的9处数字, 运用恰当, 细致而不繁琐, 给人以武汉长江水势异常严重的深刻印象。
当日发生, 当日完成采访制作, 当日播出, 显示了电视记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采访拍摄的过硬功夫。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电视语言, 不能在采访过程中做到采访拍摄同步进行, 是制作不出这样具有电视特性的电视消息的。□
(作者单位:湖北电视台)
描绘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
———’98抗洪救灾优秀电视专题节目的特色
张复华
一、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
如果说, 消息以鲜活、新颖、快捷见长, 专题
节目则要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来表现其情感内涵, 获奖的专题节目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获一等奖的武汉电视台《保卫武汉》是一部6集大型专题片, 全面、生动地记录了’98武汉抗洪斗争。该片从“大汛当前”写起, 纵横交错既写了长江百年少有的汛情, 党中央的关怀、全省全市的总动员、一次次战胜险情的经过, 又具体介绍了由武汉军民组成的一支支防汛抗洪大军; 在讴歌武汉军民抗洪斗争的业绩时, 点面结合, 既勾勒模范人物
群像, 如龙王庙的生死牌、党员突击队的战旗, 又刻划他们之中的英雄, 像智勇双全的离退休干部王占成、新洲县纪委书记吴梅英等。由于该片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群体与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人们留下了一幅壮丽的军民并肩战洪图。
优秀的人物报道总是闪现出鲜活的立体的光彩。中央电视台获一等奖的人物专访《龚谷城》正是这样。节目以朱镕基总理走下飞机即与龚谷城将军拥抱这一不寻常的情节切入, 然后跟踪纪实拍摄, 由指挥部到指挥车再到抢险第一线, 拍摄了龚将军查看堤防、询问进度、调集兵力、突出抢险等生动细节。记者(主持人) 在实
49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HI NA RADIO &T V ACADE MIC J OURNA L 199912
创优大家谈
电视消息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
’———’98抗洪救灾优秀报道电视消息观感
郑国忠
特定的新闻空间, 正在发生的事实, 是电视
消息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 也是电视记者采访追求的最佳境地。可以说, ’98抗洪优秀报道获一等奖的7条电视消息, 都是体现了这一电视特性的示范之作。
8月1日晚上8点多钟, 湖北嘉鱼县簰洲湾溃堤, 湖北电视台记者10点多钟就由武汉市赶到了现场。那条反映解放军救民于水深之中的情景, 特别是小女孩江珊的那一组被人称为传世之作的珍贵镜头, 就是记者抢拍的。在拍摄营救小江珊的过程中, 冲锋舟作90度大拐弯的瞬间, 记者几乎被甩出舟外。电视记者若无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那些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情景, 就不可能进入他的镜头, 就不可能采访拍摄出过程性、实证性极强的电视消息来。
生动、独特、新鲜、准确的细节, 往往能将事物的本质属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令人瞩目且经久难忘, 而这也是电视消息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的最耀眼的特征。
在《朱镕基总理再次亲赴湖北长江抗洪一线》一片中, 朱总理一下飞机, 就径直向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龚谷城中将走去, 并与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8月8日上午被电视记者抢拍到的一个镜头。中国人少有的感情外现的动作, 竟然在中国高层领导人的身上情不自禁地展现出来。朱总理拥抱我钢铁长城的代表,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全国人民看着这一极不平凡的镜头, 心潮亦是澎湃不已的。
在《又见“大胡子师长”》中, 我们见到久别
48
的在大兴安岭灭火战斗中的英雄师长吴长富。
消息中的两个近景镜头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一个是片头部分吴长富的近景, 白花花的胡茬, 与11年前大兴安岭指挥灭火的大黑胡子师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在消息结尾, 作为在嫩江大堤指挥4000多名官兵抗洪的某集团军副军长, 抓住指挥的空隙闭目休憩以利再战的情景。消息展现的这两个细节, 让我们望着这张熟悉而又久经风霜的脸庞, 不由得联想到他所代表的在危难时刻顶天立地的解放军巨人。
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是在一个发生着的过程中流淌着的, 若无慧眼识珠的功夫将其采访到手, 将其抢拍下来, 就会一去不复返。因此, 电视记者的难度, 就在于现场采访是与消息主题的确定、提炼同步进行, 表现在拍摄上是挑、等、抢同步进行。
《生命之舟》选用了3个主要事实作为消息主体, 充分说明新闻主题。
第一个主要事实:凌晨一点多钟, 电视记者随二号冲锋舟驶入黑幕重重的簰洲湾溃口深处, 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 穿梭于树丛之中, 舟上战士发出“有人没有”的呼唤声, 但前面是黑沉沉的一片, 了无人迹人声。
第二个主要事实:凌晨三点多钟, 冲锋舟发现了第一个营救目标。当被救者从水中被捞抱上舟之后, 翻身躺在舟内, 根本无力回答战士的问话。
第三个主要事实:凌晨五点多钟, 突然发现小树上的江珊, 冲锋舟四次迂回, 终于将在洪水
199912 CHI NA RADIO &T V ACADE MIC J OURNA L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中抗争了9个多小时的小生命营救到舟上, 而痛苦的表情还停留在小江珊的脸上、手上和身上。
这条电视消息首尾呼应, 主题鲜明, 叙述流畅, 一气呵成, 具有过程性、实证性的特性, 产生出一种使观众感同身受的魅力。
电视消息要达到这种境地与效果, 记者一定是具有新闻学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且又善于运用电视语言的高手, 只有这样, 才能在采访拍摄中, 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信息, 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功底。
7月21日新闻联播播出的《武汉暴雨加洪峰, 防汛形势严峻》也是一条过程性实证性极强的电视消息。记者以并列的手法, 用了一组武汉三镇暴雨成灾的镜头:被渍水困住不能行动的小汽车, 在深水中推着自行车艰难行走的青年; 大门紧闭的商店, 工人推着三轮车, 三轮车上坐着或站着急着归家的妇女; 长江大桥桥墩上的水位标志, 同时, 配上采访来的创优大家谈一系列表示汛情的数字, 作为这条
消息的主体。画面和数字一层层地揭示了武汉防汛形势的严峻程度:在12小时之内, 汉口降雨量达到283. 3毫米, 武昌达230毫米, 汉阳达438. 4毫米, 武汉关水位比昨天增高了0. 07米, 超过警戒水位1. 12米, 流量达每秒60500立方米, 一些地势低洼地区积水达1米以上, 最深处达两米。这些数字与三镇灾情融为一体, 说服力极强。消息主体事实中的9处数字, 运用恰当, 细致而不繁琐, 给人以武汉长江水势异常严重的深刻印象。
当日发生, 当日完成采访制作, 当日播出, 显示了电视记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采访拍摄的过硬功夫。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电视语言, 不能在采访过程中做到采访拍摄同步进行, 是制作不出这样具有电视特性的电视消息的。□
(作者单位:湖北电视台)
描绘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
———’98抗洪救灾优秀电视专题节目的特色
张复华
一、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
如果说, 消息以鲜活、新颖、快捷见长, 专题
节目则要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来表现其情感内涵, 获奖的专题节目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获一等奖的武汉电视台《保卫武汉》是一部6集大型专题片, 全面、生动地记录了’98武汉抗洪斗争。该片从“大汛当前”写起, 纵横交错既写了长江百年少有的汛情, 党中央的关怀、全省全市的总动员、一次次战胜险情的经过, 又具体介绍了由武汉军民组成的一支支防汛抗洪大军; 在讴歌武汉军民抗洪斗争的业绩时, 点面结合, 既勾勒模范人物
群像, 如龙王庙的生死牌、党员突击队的战旗, 又刻划他们之中的英雄, 像智勇双全的离退休干部王占成、新洲县纪委书记吴梅英等。由于该片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群体与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人们留下了一幅壮丽的军民并肩战洪图。
优秀的人物报道总是闪现出鲜活的立体的光彩。中央电视台获一等奖的人物专访《龚谷城》正是这样。节目以朱镕基总理走下飞机即与龚谷城将军拥抱这一不寻常的情节切入, 然后跟踪纪实拍摄, 由指挥部到指挥车再到抢险第一线, 拍摄了龚将军查看堤防、询问进度、调集兵力、突出抢险等生动细节。记者(主持人) 在实
49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HI NA RADIO &T V ACADE MIC J OURNA L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