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在乃至将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大学生 培养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力的教育,它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教改之根,科研之本。为此,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认清形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谁掌握的先进技术多、技术水平高,谁就能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名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巨大的震憾力。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20年。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由于知识的特点,国与国之间的贫富悬殊将进一步加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怎样才能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怎样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目前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主要是人才的对比,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解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过多地强调了其适应社会的一面,出现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培养要求的整齐划一,且单纯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这些做法势必会限制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忽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转变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转到综合素质上来,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评价标准。

  二、大力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名合格的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精心设计课堂,通过挖掘出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来对学生施加创造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等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全部认知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的教学内容应有探索性,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有时不免走极端,或怀疑否定一切,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耐心细致地与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疑问,并给予积极鼓励,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观点和新问题;教师应学习大科学家的风格和气质,经常培养自己的哲学素养,气度要恢宏,要高屋建瓴地介绍课程的内容,把具体的自然科学内容,上升到科学方法和哲学高度去启发学生。此外,要不断更新讲课内容,同样的课程,应当年年有新意,要不断溶进他人和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利学生把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对人坦诚、宽厚、关心等伦理道德修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让其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也是教师必须的职责。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具有这样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当然,在专业思想上并不提倡较为固定化或模式化,换言之,希望我们所教出的学生并非是方方正正的,一名优秀的更适应社会的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应更有自己的思维,更有自己的想法,他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他更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注意以下几点:(1)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质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2)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内在驱动力,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树立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灵魂,没有求异精神,创造性思维就只能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程式和毫无意义的思维模式,不可能成为鲜活的思想。(4)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孪生兄弟,它要求学习者敢于反叛传统,大胆地标新立异,为探索未知领域而奋斗。要想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质疑、求异、冒险精神和超越意识,教师需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加以培养如: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提出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渐渐养成质疑的精神。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激活课堂,让学生敢于求异、乐于求疑,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树立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坚定信念,造就学生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

  四、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才会激荡、跳跃,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师生之间也只有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能够创新的自信。尊重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的兴趣、爱好、个性,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某些幼稚的做法,要把爱的甘露普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行为,有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才有生命力,才有实际价值。众所周知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见习、参观、社会调查、业余兼职等多种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逼迫着他们变革、改组自己的知识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从而创出新的社会效益,这是推陈出新,是一种创新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还很可能会在新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灵感、顿悟,搞出前所未有的新发明新创造,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或做一些外围的工作,可以感受科学研究气氛,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与激励,还可以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与能力。通过教学与实验、模拟实习并重,使学生深入第一线,帮助学生直观的接触最新的科学前沿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六、要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

  厚基础就是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宽口径,就是要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打破传统专业教育分得过细的状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教育,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导向,综合和创新思维。高素质,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厚基础、宽口径是高素质的基础,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保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在确保加强基础的前提下,拓宽专业面,需要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其它相补充的知识,为专业学习夯实功底,同时还需要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以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能够“一专多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都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资源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总之,随着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着,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界今后多年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子菁.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145-147.

  [3]何斌.关于培养21世纪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3):69-70.

  [4]袁旭东.高等学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5.

  [5]李吉生.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4,(3):13-14.

   [摘要] 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在乃至将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大学生 培养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力的教育,它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教改之根,科研之本。为此,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认清形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谁掌握的先进技术多、技术水平高,谁就能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名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巨大的震憾力。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20年。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由于知识的特点,国与国之间的贫富悬殊将进一步加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怎样才能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怎样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目前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主要是人才的对比,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解放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过多地强调了其适应社会的一面,出现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培养要求的整齐划一,且单纯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这些做法势必会限制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忽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转变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转到综合素质上来,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评价标准。

  二、大力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名合格的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精心设计课堂,通过挖掘出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来对学生施加创造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等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全部认知感官,使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的教学内容应有探索性,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有时不免走极端,或怀疑否定一切,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耐心细致地与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疑问,并给予积极鼓励,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观点和新问题;教师应学习大科学家的风格和气质,经常培养自己的哲学素养,气度要恢宏,要高屋建瓴地介绍课程的内容,把具体的自然科学内容,上升到科学方法和哲学高度去启发学生。此外,要不断更新讲课内容,同样的课程,应当年年有新意,要不断溶进他人和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利学生把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会学生怎样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对人坦诚、宽厚、关心等伦理道德修养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让其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也是教师必须的职责。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让学生具有这样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当然,在专业思想上并不提倡较为固定化或模式化,换言之,希望我们所教出的学生并非是方方正正的,一名优秀的更适应社会的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应更有自己的思维,更有自己的想法,他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他更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注意以下几点:(1)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质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2)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内在驱动力,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树立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灵魂,没有求异精神,创造性思维就只能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程式和毫无意义的思维模式,不可能成为鲜活的思想。(4)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孪生兄弟,它要求学习者敢于反叛传统,大胆地标新立异,为探索未知领域而奋斗。要想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质疑、求异、冒险精神和超越意识,教师需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加以培养如: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提出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渐渐养成质疑的精神。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激活课堂,让学生敢于求异、乐于求疑,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树立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坚定信念,造就学生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

  四、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才会激荡、跳跃,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师生之间也只有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能够创新的自信。尊重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的兴趣、爱好、个性,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某些幼稚的做法,要把爱的甘露普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行为,有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才有生命力,才有实际价值。众所周知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实习、见习、参观、社会调查、业余兼职等多种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遇到许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逼迫着他们变革、改组自己的知识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从而创出新的社会效益,这是推陈出新,是一种创新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还很可能会在新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灵感、顿悟,搞出前所未有的新发明新创造,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或做一些外围的工作,可以感受科学研究气氛,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与激励,还可以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与能力。通过教学与实验、模拟实习并重,使学生深入第一线,帮助学生直观的接触最新的科学前沿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六、要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

  厚基础就是使学生具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宽口径,就是要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打破传统专业教育分得过细的状态,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教育,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导向,综合和创新思维。高素质,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厚基础、宽口径是高素质的基础,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了保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在确保加强基础的前提下,拓宽专业面,需要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其它相补充的知识,为专业学习夯实功底,同时还需要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以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化为行为习惯,以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能够“一专多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都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资源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总之,随着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着,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界今后多年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子菁.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145-147.

  [3]何斌.关于培养21世纪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3):69-70.

  [4]袁旭东.高等学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5.

  [5]李吉生.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4,(3):13-14.


相关文章

  • 试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试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8期 摘 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查看


  • 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 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大学 ...查看


  • 大学生创新
  • 工程-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初探 吴建坤 双 虎 ---------------------------------------------------------------------------- 摘 要 我国高教创新体系的讨论 ...查看


  •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构建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构建 * 孙建青 周向军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1) [摘 要]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工作.一个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不会凭空产生,当代大学 ...查看


  •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责任
  •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责任 中国的复兴之路在前进.作为大学生,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栋梁,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一,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许曾经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游过街,抗过议,也曾将在听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 ...查看


  •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 2. 3.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对外开放. 科学技术与对外开放. 科学技术与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 ...查看


  • 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创新
  • 成 绩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2011~2012 学年第 2 学期<创造学>课程考查材料 考试时间 2012 年 6 月 28 日 学生姓名 学 号 计算机学院 所在院系 任课教师 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创新 当前时代是创造发明的 ...查看


  • 大学生思想教育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 的过程,代写论文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 ...查看


  • 当代大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_余建林
  • 第9卷第1社会科学版)1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ol.9,No.11 V ()ournalofSouthwestAriculturalUniversit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11 gyS2011年11月 J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