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案
汉语言文学 纪式为 2007101344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 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首先我想考考大家以前的文学积累掌握得怎样。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 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展示八位作家的头像)那么,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
二、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 《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处于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
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同时展示“永州八记”的图片)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三、 整体感知全文
1、 听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逾【yú】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欐【l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gēng】 伎【jì】
2、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简单地作出评价)
3、 分析第一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 北,向北走。(名词用作动词)
② 逾:越过
③ 下,向下走。(名词用作动词)
④ 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⑤ 出:延伸。
⑥ 少(shāo):通“稍”,稍微。
⑦ 不过:不超过。
⑧ 当:通“挡”,挡住。
⑨ 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⑩ 投以小石:状语后置,正常语句为“以小石投”。
⑪ 环:盘旋攀登。(名词用作动词) 上:登上。(名词用作动词)
⑫ 疏数(cù):密集。
(2)请大家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踪路线:
(3)作者在这一段中主要是描写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那么作者主要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奇。
(4)小石城山的“奇”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②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③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第一段参考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美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道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石山的上方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中间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站在山顶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竹子,长的十分奇特而且坚实;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全班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1、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
2、奇。
3、(1)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2)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3)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然而,这些美景有没有人来欣赏呢?没有。第一段主要是写景,作者只是简简单单地描写这些美丽的景物吗?第二段是不是又接着描写小石城山上的景色色,我们一起接着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②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应加“于”。
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售:欣赏。伎,通“技”,美景。
④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许。是,这样。
⑤则其果无乎?其,难道。
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被动句:辱,被贬。
⑦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为,造就。
2、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明确: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看出作者不相信有造物者。
4、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第二段参考译文: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的人。”有人说:“小石城山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永州一带人才少,山石却很多。”这两种说法,我都是不相信的。
三、小结全文
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重在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重在说理。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2、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1)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
(2)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3、重点难点探究: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明确: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
(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四、 小结复习
1、虚词“而”的用法
(1)逾黄茅岭而下 表顺承
(2)其一少北而东 表顺承
(3)土断而川分 表顺承
(4)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表转折
(5)益奇而坚 表并列
2、通假字
(1)其一少北而东 (“少”通“稍”,稍微)
(2)有积石横当其垠 (“当”通“挡”,挡住)
(3)其上为睥睨 (“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伎”通“技”,美景)
3、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 (名词用作动词,向下走)
(2)环之可上 (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登上)
(3)其一西出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4、一词多义:之
(1)寻之无所得 (代词,西路)
(2)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结构助词,的)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
(4)是二者,余未信之 (代词,它们)
5、古今义
(1)土断而川分 古义:道路 今义:泥土
(2)其上为睥睨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3)不过四十丈 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
6、特殊句式
(1)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以小石投”)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被动句,辱,表被动,被辱)
小石城山记教案
汉语言文学 纪式为 2007101344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 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首先我想考考大家以前的文学积累掌握得怎样。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 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展示八位作家的头像)那么,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
二、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 《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处于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
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同时展示“永州八记”的图片)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三、 整体感知全文
1、 听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逾【yú】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欐【l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gēng】 伎【jì】
2、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简单地作出评价)
3、 分析第一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 北,向北走。(名词用作动词)
② 逾:越过
③ 下,向下走。(名词用作动词)
④ 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⑤ 出:延伸。
⑥ 少(shāo):通“稍”,稍微。
⑦ 不过:不超过。
⑧ 当:通“挡”,挡住。
⑨ 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⑩ 投以小石:状语后置,正常语句为“以小石投”。
⑪ 环:盘旋攀登。(名词用作动词) 上:登上。(名词用作动词)
⑫ 疏数(cù):密集。
(2)请大家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踪路线:
(3)作者在这一段中主要是描写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那么作者主要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奇。
(4)小石城山的“奇”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②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③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第一段参考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美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道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石山的上方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中间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站在山顶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竹子,长的十分奇特而且坚实;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全班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1、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
2、奇。
3、(1)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2)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3)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然而,这些美景有没有人来欣赏呢?没有。第一段主要是写景,作者只是简简单单地描写这些美丽的景物吗?第二段是不是又接着描写小石城山上的景色色,我们一起接着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②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应加“于”。
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售:欣赏。伎,通“技”,美景。
④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许。是,这样。
⑤则其果无乎?其,难道。
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被动句:辱,被贬。
⑦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为,造就。
2、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明确: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看出作者不相信有造物者。
4、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第二段参考译文: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的人。”有人说:“小石城山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永州一带人才少,山石却很多。”这两种说法,我都是不相信的。
三、小结全文
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重在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重在说理。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2、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1)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
(2)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3、重点难点探究: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明确: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
(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四、 小结复习
1、虚词“而”的用法
(1)逾黄茅岭而下 表顺承
(2)其一少北而东 表顺承
(3)土断而川分 表顺承
(4)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表转折
(5)益奇而坚 表并列
2、通假字
(1)其一少北而东 (“少”通“稍”,稍微)
(2)有积石横当其垠 (“当”通“挡”,挡住)
(3)其上为睥睨 (“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伎”通“技”,美景)
3、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 (名词用作动词,向下走)
(2)环之可上 (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登上)
(3)其一西出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4、一词多义:之
(1)寻之无所得 (代词,西路)
(2)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结构助词,的)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
(4)是二者,余未信之 (代词,它们)
5、古今义
(1)土断而川分 古义:道路 今义:泥土
(2)其上为睥睨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3)不过四十丈 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
6、特殊句式
(1)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以小石投”)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被动句,辱,表被动,被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