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反思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同课异构下对《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于俊艳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亦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从别人身上学习,从而得到感悟和收获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一名学生如此,对于一名老师其实更是如此。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课堂教学魅力。与此同时,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荣幸是,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下,我不仅仅是个听众,而且是个实践者。

我的设计: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欣赏---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感知结构美——合作式解读图片美——探究式拓展语言美—小练笔”六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1.我国有一座建筑,在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知道是什么建筑吗?2.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开馆期间,作为友谊的见证把什么送给了威尼斯?这就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再介绍作者时我摒弃了千篇一律的介绍而是介绍叶圣陶如何厉害,让学生更有拜读苏州园林的冲动。

感知结构美的时候通过浏览课文筛选主要信息,通过设置2个问题:1.苏州园林整体特征是什么?2.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欣赏图画美,先出示几幅图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字,然后针对一副图画进行朗读,最后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抛开一切杂念,置身美景之中,体会如在画中游,进行美的享受。

品味语言美,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或者段落,谈谈喜欢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

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写写自己的小卧室。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我的不足:

教授苏州园林其实应该是2课时或者更多,要想一课时完成,有些环节可能处理的相对粗糙一些。

给学生留的时间过少,没有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学生思维的过程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在纠正“间”这个词语的时候指导不到位。

引导品味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分析的是生动形象的词语,而其他准确严谨精炼的语句学生分析的不好。

我的反思:

1.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是当前语文课教学中的一种误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

2.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

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如果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3.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我的感谢:

我要表示感谢,感谢本备课组进行了细致地探讨,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肯定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袁校长和姜老师,对于我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渐渐丰满自己教学的“羽翼”,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同课异构下对《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于俊艳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亦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从别人身上学习,从而得到感悟和收获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一名学生如此,对于一名老师其实更是如此。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课堂教学魅力。与此同时,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荣幸是,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下,我不仅仅是个听众,而且是个实践者。

我的设计: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欣赏---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感知结构美——合作式解读图片美——探究式拓展语言美—小练笔”六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1.我国有一座建筑,在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知道是什么建筑吗?2.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开馆期间,作为友谊的见证把什么送给了威尼斯?这就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再介绍作者时我摒弃了千篇一律的介绍而是介绍叶圣陶如何厉害,让学生更有拜读苏州园林的冲动。

感知结构美的时候通过浏览课文筛选主要信息,通过设置2个问题:1.苏州园林整体特征是什么?2.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欣赏图画美,先出示几幅图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字,然后针对一副图画进行朗读,最后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抛开一切杂念,置身美景之中,体会如在画中游,进行美的享受。

品味语言美,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或者段落,谈谈喜欢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

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写写自己的小卧室。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我的不足:

教授苏州园林其实应该是2课时或者更多,要想一课时完成,有些环节可能处理的相对粗糙一些。

给学生留的时间过少,没有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学生思维的过程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在纠正“间”这个词语的时候指导不到位。

引导品味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分析的是生动形象的词语,而其他准确严谨精炼的语句学生分析的不好。

我的反思:

1.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是当前语文课教学中的一种误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

2.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

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如果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3.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我的感谢:

我要表示感谢,感谢本备课组进行了细致地探讨,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肯定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袁校长和姜老师,对于我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渐渐丰满自己教学的“羽翼”,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相关文章

  •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昨天的一节课做了比平时稍微充分点的准备,在课前还在网上寻找了<苏州园林>的视频,发现视频中的那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不错就引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 在上完这堂<苏 ...查看


  •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1
  •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个人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体现"以学定教""先研后学"教学思想,以"目标认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延伸拓展" ...查看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 ...查看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doc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 ...查看


  •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1
  • 合作探究 感悟升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学科学校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P110-P113的内容,是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国人感到耻辱的事情,&q ...查看


  • 魔灯:照亮博客前进的道路
  • Blog.Wiki和Moodle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模式Web2.0的三个核心应用,各具优势,将三者相互融合势必会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继上期的<Moodle与Wiki的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后,本期我们又把Moodle与Bl ...查看


  • 四年级音乐下册
  • 第一单元 林中的鸟声 教学目标 1.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小鸟请到这里来>的美好心愿,做到二声部合唱声音谐和. 2.初步了解民族乐器唢呐,对优秀的民间器乐作品产生兴趣,对民间的艺术家产生敬重之情. 3.通过讨论,在进一步理解歌 ...查看


  • 我国主题公园的行业发展反思
  • 摘要:主题公园这一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就主题公园进入我国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主题公园行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像我国主题公园为什么没有能够健康发展?何以整个行业大面积亏损,而投资热潮依然不减?主题公园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市场环境?这一系 ...查看


  • 做一个收集积累课程资源的有心人
  • 做一个收积累课程资源的有心人 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教育资源对教育效果的重要性,才能不遗余力地去收集和积累课程资源.一名教育工作者每节课所追求的就是实际教育成果的最大化.而离开教学课程资源的支持,课本内容不是被机械地或部分地转移到学习者的记忆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