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同课异构下对《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于俊艳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亦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从别人身上学习,从而得到感悟和收获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一名学生如此,对于一名老师其实更是如此。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课堂教学魅力。与此同时,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荣幸是,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下,我不仅仅是个听众,而且是个实践者。
我的设计: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欣赏---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感知结构美——合作式解读图片美——探究式拓展语言美—小练笔”六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1.我国有一座建筑,在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知道是什么建筑吗?2.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开馆期间,作为友谊的见证把什么送给了威尼斯?这就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再介绍作者时我摒弃了千篇一律的介绍而是介绍叶圣陶如何厉害,让学生更有拜读苏州园林的冲动。
感知结构美的时候通过浏览课文筛选主要信息,通过设置2个问题:1.苏州园林整体特征是什么?2.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欣赏图画美,先出示几幅图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字,然后针对一副图画进行朗读,最后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抛开一切杂念,置身美景之中,体会如在画中游,进行美的享受。
品味语言美,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或者段落,谈谈喜欢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
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写写自己的小卧室。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我的不足:
教授苏州园林其实应该是2课时或者更多,要想一课时完成,有些环节可能处理的相对粗糙一些。
给学生留的时间过少,没有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学生思维的过程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在纠正“间”这个词语的时候指导不到位。
引导品味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分析的是生动形象的词语,而其他准确严谨精炼的语句学生分析的不好。
我的反思:
1.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是当前语文课教学中的一种误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
2.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
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如果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3.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我的感谢:
我要表示感谢,感谢本备课组进行了细致地探讨,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肯定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袁校长和姜老师,对于我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渐渐丰满自己教学的“羽翼”,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
---同课异构下对《苏州园林》的教学反思
于俊艳
《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亦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从别人身上学习,从而得到感悟和收获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一名学生如此,对于一名老师其实更是如此。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课堂教学魅力。与此同时,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并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荣幸是,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下,我不仅仅是个听众,而且是个实践者。
我的设计: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欣赏---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感知结构美——合作式解读图片美——探究式拓展语言美—小练笔”六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1.我国有一座建筑,在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知道是什么建筑吗?2.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开馆期间,作为友谊的见证把什么送给了威尼斯?这就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再介绍作者时我摒弃了千篇一律的介绍而是介绍叶圣陶如何厉害,让学生更有拜读苏州园林的冲动。
感知结构美的时候通过浏览课文筛选主要信息,通过设置2个问题:1.苏州园林整体特征是什么?2.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
欣赏图画美,先出示几幅图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字,然后针对一副图画进行朗读,最后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让学生抛开一切杂念,置身美景之中,体会如在画中游,进行美的享受。
品味语言美,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或者段落,谈谈喜欢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
最后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写写自己的小卧室。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我的不足:
教授苏州园林其实应该是2课时或者更多,要想一课时完成,有些环节可能处理的相对粗糙一些。
给学生留的时间过少,没有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学生思维的过程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在纠正“间”这个词语的时候指导不到位。
引导品味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分析的是生动形象的词语,而其他准确严谨精炼的语句学生分析的不好。
我的反思:
1.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一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是当前语文课教学中的一种误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
2.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心灵的平等对话。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
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如果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3.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我的感谢:
我要表示感谢,感谢本备课组进行了细致地探讨,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肯定以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袁校长和姜老师,对于我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渐渐丰满自己教学的“羽翼”,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