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 1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

1. 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1、个人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著作:

《孟子》

3、观点:

1. 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 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 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多数人称之为“孔孟之道”。

荀子

1、个人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对重新整理儒家经典也有相当的贡献。

2、著作:

《荀子》

3、观点:

1.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 教育目的: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3. 教育内容:教育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其中《礼》是重点,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4. 教学方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历史地位及评价:

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性恶论”,常被后世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

1、个人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2、著作:

其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传世。

3、观点:

1.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就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特性和品质。

2.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主张有:变科举、兴学校;兴办师范学校;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

3. 论学制。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世所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坚决反帝的旗手以及杰出的教育家。

杨贤江

1、个人简介: 杨贤江(1895-1931) 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原属浙江余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著作:

《教育史ABC 》、《新教育大纲》

3、观点:

1. 对教育本质的论述。杨贤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2. 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批判“三论”,阐述教育的职能;批判“四说”,阐述教育的涵义。

3. 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杨贤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

陶行知

1、个人简介:

陶行知(1891—1946)男,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等。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2、著作: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3、观点: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或者说学科经历了从萌芽到创立再到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名家云集、群星璀璨。招教论坛(http://bbs.jszpxx.com) 在这里把重点的人物再次梳理,以飨读者。

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开端要从培根说起。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出身显贵,家教良好,聪敏早慧,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哲学史和学科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他的话。他著作等身,其中有一本《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这本书中他创造性地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他要为他所设想的几门新学科争得一席之地,这几门新学科就是研究与气候、地理和自然资源有关的种族的科学,教育学,机械史和与商业及外交有关的科学。他为当时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预留了一席之地,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这个想法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来实现的。夸美纽斯12岁时失去双亲和姐姐成为孤儿,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后来被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兄弟会学校的校长,再后来被推为兄弟会的长老,由于宗教斗争,一生颠沛流离。与前面那位高富帅不同,他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就是把广泛的自然知识教给普通的人。教育对象这么广泛,怎样提高效率呢?他最先提出了班级授课制。1632年,他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但是由于夸美纽斯的宗教立场和目的,这本书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康德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且在晚年把自己的讲稿交给学生整理发表,书名就叫《康德论教育》,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就不是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在康德之后,他的继承者赫尔巴特完成了这个任务。赫尔巴特和培根一样出身官宦之家,家教良好,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幼年时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因此一直留在

家中由母亲和家庭教师悉心教养,12岁(又是12岁!) 才入文科中学。从此读名校从名师,他的哲学老师是康德的学生费希特,大学毕业后去瑞士一个州长家担任家庭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师从裴斯泰洛奇。后来他也受聘到柯尼斯堡大学接替康德的教席继续讲授教育学。这期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因为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在赫尔巴特之前,也有好多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比如卢梭、洛克、斯宾塞和裴斯泰洛奇。但是从考试的重要性角度来说,和赫尔巴特同等重要的只有在他去世之后才出生的杜威。我们可以把他们两人的观点做对比记忆。杜威,美国人,他享誉世界的年代正是中国的民国时期。他191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停留过两年,粉丝众多,对中国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胡适、蔡元培、蒋梦麟以及乡村教育之父陶行知,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都是他的弟子或粉丝

教育学知识点:学制的形成与发展记忆技巧

在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个体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中有个知识点就是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关于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的学制,即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这四个理论分别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广大考生掌握,这些特点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同时在考试的时候涉及到较多的是前两个理论,即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很多考生非常容易把两者的地位记混淆。如何把这四个理论的考点分别是什么,同时如果把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地位区分开来,这是广大考生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在这里笔者先给大家呈现这四个学制及其特点,接着告诉大家如何轻松记忆的技巧。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壬寅学制: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 ,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二)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三)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四)壬戌学制: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即参照美国的" 六、三、三制" ,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考点总结

(一)壬寅学制:主要记颁布时间是1902年,又称《钦定学堂章程》,地位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未能实施。

(二)癸卯学制:主要记颁布时间是1903年,又称《奏定学堂章程》。地位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并且实施的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三)壬子癸丑学制:主要记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四)壬戌学制:主要记颁布时间是1922年,又称" 六、三、三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三、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区分技巧

壬寅学制又称" 钦定学堂章程" ,是第一个颁布的学制,但是未能实行。这个知识点如何记忆呢,大家把壬寅看成" 忍隐" ,就是说忍住了隐藏了所以未能实施;或是把《钦定学堂章程》的" 钦" 字提取出来,因为是钦差大臣制定的,没有启奏皇上,所以皇上没让它实行。

癸卯学制又称" 奏定学堂章程" ,是第一个颁布并且实施的学制。这个知识点可以这样记忆:大家把癸卯看成" 鬼马" ,我们常说这个人鬼马精灵的,因为比较灵活,所以得以实施了。或是把《奏定学堂章程》的" 奏" 字提取出来,因为启奏了皇上,所以皇上允许它实施了。

通过这种记忆技巧,大家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两个学制区分开来了。

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16、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17、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18、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19、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20、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21、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2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23、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

孔子

1、个人简介: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2、著作:

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3、观点:

1. 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

1、个人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著作:

《孟子》

3、观点:

1. 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 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 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4、历史地位及评价: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多数人称之为“孔孟之道”。

荀子

1、个人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对重新整理儒家经典也有相当的贡献。

2、著作:

《荀子》

3、观点:

1.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 教育目的: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3. 教育内容:教育的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其中《礼》是重点,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4. 教学方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历史地位及评价:

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性恶论”,常被后世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

1、个人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2、著作:

其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传世。

3、观点:

1. 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就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特性和品质。

2.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主张有:变科举、兴学校;兴办师范学校;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

3. 论学制。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世所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坚决反帝的旗手以及杰出的教育家。

杨贤江

1、个人简介: 杨贤江(1895-1931) 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字英父,又名李浩吾,浙江慈溪人(原属浙江余姚),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也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

2、著作:

《教育史ABC 》、《新教育大纲》

3、观点:

1. 对教育本质的论述。杨贤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2. 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批判“三论”,阐述教育的职能;批判“四说”,阐述教育的涵义。

3. 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杨贤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

陶行知

1、个人简介:

陶行知(1891—1946)男,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等。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2、著作: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3、观点: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4、历史地位及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或者说学科经历了从萌芽到创立再到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名家云集、群星璀璨。招教论坛(http://bbs.jszpxx.com) 在这里把重点的人物再次梳理,以飨读者。

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开端要从培根说起。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出身显贵,家教良好,聪敏早慧,12岁进入剑桥大学,在哲学史和学科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他的话。他著作等身,其中有一本《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这本书中他创造性地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他要为他所设想的几门新学科争得一席之地,这几门新学科就是研究与气候、地理和自然资源有关的种族的科学,教育学,机械史和与商业及外交有关的科学。他为当时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预留了一席之地,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这个想法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来实现的。夸美纽斯12岁时失去双亲和姐姐成为孤儿,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后来被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兄弟会学校的校长,再后来被推为兄弟会的长老,由于宗教斗争,一生颠沛流离。与前面那位高富帅不同,他的人生经历促使他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就是把广泛的自然知识教给普通的人。教育对象这么广泛,怎样提高效率呢?他最先提出了班级授课制。1632年,他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但是由于夸美纽斯的宗教立场和目的,这本书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康德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且在晚年把自己的讲稿交给学生整理发表,书名就叫《康德论教育》,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就不是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在康德之后,他的继承者赫尔巴特完成了这个任务。赫尔巴特和培根一样出身官宦之家,家教良好,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幼年时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因此一直留在

家中由母亲和家庭教师悉心教养,12岁(又是12岁!) 才入文科中学。从此读名校从名师,他的哲学老师是康德的学生费希特,大学毕业后去瑞士一个州长家担任家庭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师从裴斯泰洛奇。后来他也受聘到柯尼斯堡大学接替康德的教席继续讲授教育学。这期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因为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使教育学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在赫尔巴特之前,也有好多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比如卢梭、洛克、斯宾塞和裴斯泰洛奇。但是从考试的重要性角度来说,和赫尔巴特同等重要的只有在他去世之后才出生的杜威。我们可以把他们两人的观点做对比记忆。杜威,美国人,他享誉世界的年代正是中国的民国时期。他191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停留过两年,粉丝众多,对中国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胡适、蔡元培、蒋梦麟以及乡村教育之父陶行知,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都是他的弟子或粉丝

教育学知识点:学制的形成与发展记忆技巧

在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个体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中有个知识点就是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关于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的学制,即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这四个理论分别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广大考生掌握,这些特点也是考试的常考点。同时在考试的时候涉及到较多的是前两个理论,即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很多考生非常容易把两者的地位记混淆。如何把这四个理论的考点分别是什么,同时如果把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地位区分开来,这是广大考生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在这里笔者先给大家呈现这四个学制及其特点,接着告诉大家如何轻松记忆的技巧。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壬寅学制: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 ,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二)癸卯学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

(三)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四)壬戌学制: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即参照美国的" 六、三、三制" ,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考点总结

(一)壬寅学制:主要记颁布时间是1902年,又称《钦定学堂章程》,地位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未能实施。

(二)癸卯学制:主要记颁布时间是1903年,又称《奏定学堂章程》。地位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并且实施的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三)壬子癸丑学制:主要记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四)壬戌学制:主要记颁布时间是1922年,又称" 六、三、三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三、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区分技巧

壬寅学制又称" 钦定学堂章程" ,是第一个颁布的学制,但是未能实行。这个知识点如何记忆呢,大家把壬寅看成" 忍隐" ,就是说忍住了隐藏了所以未能实施;或是把《钦定学堂章程》的" 钦" 字提取出来,因为是钦差大臣制定的,没有启奏皇上,所以皇上没让它实行。

癸卯学制又称" 奏定学堂章程" ,是第一个颁布并且实施的学制。这个知识点可以这样记忆:大家把癸卯看成" 鬼马" ,我们常说这个人鬼马精灵的,因为比较灵活,所以得以实施了。或是把《奏定学堂章程》的" 奏" 字提取出来,因为启奏了皇上,所以皇上允许它实施了。

通过这种记忆技巧,大家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两个学制区分开来了。

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

4、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由哪级政府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6、义务教育法在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7、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上是如何规定的?

8、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9、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共几个阶段?都是什么?

10、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学制是由谁确定?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

12、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审订教科书?

13、义务教育法规定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审订教科书的根据?

14、义务教育法规定由哪一级政府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15、义务教育法规定由谁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

16、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采用什么处罚措施?

17、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18、义务教育法对保障义务教育教学秩序是如何规定的?

19、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财产是如何保护的?

20、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在宗教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21、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由谁制定的?什么时间实施的?。

2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哪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23、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盲、聋哑、弱智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在校年龄是如何确定?


相关文章

  • 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思考
  • 关于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思考--内涵及培养与提升对策 郭秋月 [摘要]: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 ...查看


  • 重庆各区县教师公招笔试科目
  • 一.北碚:考试分为笔试(含公共科目笔试和专业科目测试)和面试. 笔试 1. 公共科目笔试(分值为100分) 教育类岗位:<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该科目包括<综合基础知识>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2. ...查看


  •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学科融合趋势及其启示
  • 2007年03月第4卷 第1期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Vol.4 No.1Mar. 2007 ・教育与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06-206(2007)01-0040-04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学科融合趋势及其启示 陈 颖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 ...查看


  • 教育学知识点 2
  • 教育学知识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 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 ...查看


  • 惠州市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方案
  • 惠州市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关于"制定和实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和<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关于&qu ...查看


  • 河源市学校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 附件1: 河源市学校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 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指导,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当今世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 ...查看


  • 教育学参考书目
  •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即北师大招生目录上指定的11本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两本:十二校联编的<教育学基础>和黄济.王策三的<现代教育论> 中国教育史两本: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和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 ...查看


  • 浅谈知识经济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
  •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对知识经济给高校传统体育改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建议.以强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更好地 ...查看


  • 对习以为常的教育学的内在批判
  • 麦克拉伦说, 批判教育学是视域辽阔的.以实践哲学为轴心组织起来的系统的.辩证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的起点即是一种实践--对习以为常的教育学的内在批判.这种实践的目的是,检验批判教育学的构想和主张,是否适宜满足革命实践的需要--满足认清.挑战并 ...查看


  •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课程作业评讲
  •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课程作业评讲(1) 责任教师张莉 <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作业评讲(1)主要针对<幼儿园语言教育专题>平时作业(1) (教材第一.二章语言功能篇的内容)中的部分简答题和论述题进行评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