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摘要] 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如果我们想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从而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心理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所以在与不同国度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人们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误。这时他们发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并不简单,很具挑战性,因为除了语言因素外,一些非语言因素也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因素,将会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非语言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向别的“狭义”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提供给人们思维的方式来听、看和阐释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词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Stella Ting - Toomey认为文化从三个层面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
2.1 认知层面
思维模式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手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在接触到他文化之前总是认为全世界人的思维是一样的。而实质上,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东方和西方国家就拥有着差别很大的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西方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紧密相关,具有逻辑性、分析性和直线性的特点。以逻辑形式为例,其逻辑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归纳,重视感性材料,应用原理把原材料整合成有序的、自相一致的整体。典型的代表国家美国尤其看重实验、归纳和可操作性,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使美国成为一个实用和功利思想盛行的国家。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异,东方的思维模式源自集体主义,以关联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直觉性为特点。例如,亚洲人被认为思维过程中更关心直觉感知和回顾思考,不注重逻辑和分析。他们强调内外环境中主客观方面的统一,所以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把事情拆分成小部分来分析讨论和处理。这种依靠直觉的思维模式不喜欢分析、分类、精确和抽象。可想而知,不同文化的两个交际者如果不能意识到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他们很可能对同一交际事件予以不同的理解,结果导致误会的产生,交际失败,乃至发生社会或个人关系的破裂。
2.2 行为层面
每个文化都规定其恰当行为的规范标准,简单说,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事情是否可做,应怎样做。这些规范会影响言语或非言语交际。例如,交流时是否要直视对方,说话时双方应保持多远的距离,说话方式是直截了当还是含蓄婉转也是因具体文化而不同的。
胡文仲教授总结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的交流是因为缺乏诚意,不诚实,或是表示羞怯。中国人的习惯则是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大多情况下,中国人的目光一般要保持望向一个方向,不能经常变化方向或闪动,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不耐烦或对话题不感兴趣,是不礼貌的。因此,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中国人与其目光交流过少,认为被看不起,或者认为中国人过于羞怯。而中国人则对交流中英国人的盯视感到不自在;而如果是中国青年女子的话,就更会对这种盯视产生反感。
说话方式上,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说话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西方人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意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是在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感受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和采取行动。而且,日本人不习惯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一习惯基于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的传统。对于说话过程中的沉默,不同文化对待的态度也不一样。文化规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沉默在英美国家的交谈中是应避免的事情。美国人甚至常常接岔儿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说完来填补谈话中的空白。而在东方传统中,交谈中的沉默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沉默被赋予很高的评价。东方人认为沉默能带来内在的安定和智慧170 。中日的许多谚语表示了沉默的重要和多张口说话的危险,例如,“邪恶出自口”、“祸从口出”、“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说话的”等等,这与美国谚语“The squeaky wheel get sthe grease. ”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美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日本人的沉默,常常把其理解为紧张、尴尬、怀有敌意等。
2.3 情绪层面
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大致分为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愧等。从跨学科角度看,情绪研究强调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特定的情绪概念与情绪范畴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文化规范人们的情绪表达,有的文化尽量掩藏情绪,只展示理性的一面;而有的文化则公开地表示情绪。
东、西方人情绪的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方式。西方人很少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比较外露,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显得比较张扬;而东方文化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君子之风范。例如,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要显现出来,如果摆在脸上,则显得人不成熟或没有城府。布丽格斯发现,在诸如“生气”这一情绪表达上,Utku 人与西方人也表现得很不相同,他们尊重群体和谐,非常注意控制情绪,他们从不试图用表达生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晚辈,更加不能因为长辈的失误而表现出生气。情绪控制对于人们来说是尊重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研究尼泊尔两群文化的学者发现那里的孩子信仰严格印度教,被要求灵性纯净,重视社会秩序和服从,小孩大多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询问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情绪时,50 - 70 %被调查的孩子选择隐藏情绪;而询问他们的母亲是否教导过自己的小孩如何管理情绪
时,70 %回答是肯定的。再者,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庆祝欢乐的同时,已把它变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欢乐文化也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中西方有着各自的欢乐文化蕴涵。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享受喜悦,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粗放和张扬个性的风格。
3. 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的人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实质是一种心理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交际的复杂体也不例外,许多的心理因素掺杂在里边。研究学者们大体上达成共识,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际焦虑、交际动机和目的、文化定型、偏见和本民族至上主义。
3.1 交际中的焦虑
与陌生人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焦虑甚至是害怕。如果焦虑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必然会影响交际效果。从认知角度讲,交际焦虑会导致信息加工时出现偏离,人们越焦虑,越希望能接收到自己预测的行为或语言,越关注自我,也越有可能负面地评价陌生人。跨文化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交际新环境,人们也就越容易产生焦虑。一个相近的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Un2certainty Reduction 理论,所有人在交际环境下都希望能了解自己和对方,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新交际中都想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但是当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能力降低时,不确定性会增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这种典型的情况。当人们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得到相关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状况使人们感到焦虑和挫败,而挫败感之下的人们希望马上结束交际,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有效的交际在于把焦虑控制在恰当的程度。
3.2 交际中的动机
在跨文化情境下,动机是人们恰当有效地与陌生人交际的愿望。Turner 认为某些需要驱动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例如,信任他人感的需求,群体归属感的需求,自我实现等。以群体认同感为例,多数人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熟悉的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一旦交际不顺利,他们的群体认同需求会得不到满足。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所处情境产生焦虑,最终出现交际麻烦,甚至交际失败。这种情形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更多。再者,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理由和动机来决定为什么和在什么时间进行交谈。在跨文化情境下,由于这种动机的不同会导致交际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个跨国公司的经理在做决定前向职员们听取建议,他会很难从一个印度职员那儿得到建议,因为在印度,是老板而不是雇员在做决定,是不鼓励雇员去参与做决定的。
关于情绪的表露,也可作为一个例证。在美国或许多地中海国家人们经常以交际的方式来敞开心扉,情绪的表露受到鼓励和期待。但在更多的文化交际中没有情绪表现的功用,情绪是深藏不露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文化认为言语表达会打破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静和谐。因此,对不同文化下不同交际动机和需求的熟悉,是成功交际的保证。
3.3 本民族至上主义
本民族至上主义也称为民族优越感。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做事方式是正确的,或优于其他民族,而这种观点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其他民族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当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人们会在交际中以
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形式表现出对其他群体的不屑或厌恶,极易导致公开对抗和冲突,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Steward and Bennett 清楚地指出本民族至上主义的三大危害。(一) 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容易形成狭隘的、防守的社会认同感; (二) 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活动特点是,在比较本族文化和他文化时以本族文化是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想法为前提; (三) 本民族至上主义思想下的判断经常是招人恶感的比较,在贬低他文化的同时,崇尚本族文化。
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拥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我们也知道差异同样鲜明地存在着。例如,有的文化认为“敞开门过日子”是积极的做法;而有的文化认为“关起门来过日子”是正确的;有的文化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另有文化说话讲究含蓄之美。一旦交际的一方持有本民族至上的思想,认为本族文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文化将被认为不正确,在交际过程中,他会不自主地显示出对他文化的轻视。这时,受到轻视的一方会不愿继续与这样的人往来下去,其结果势必导致交际失败。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思想、技术的交流,因为极端本民族至上主义容易引起对他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知识的排斥,以至于蒙蔽了理智。
3.4 偏见
Plotnic 和Mollenauer 定义偏见为对另一群体的人的不公正的、有偏向的、无法忍受的观点或态度。在人际间或国际间背景下,偏见包含不同_程度的敌意,会带来负面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影响跨文化交际。当人们对其他人持有偏见时,受到偏见的对象将处在一个不利的状况,因为对方并没有根据他的实际行为来做出判断,而是在偏见想法的指引下进行着错误的判断。一旦有了偏见,人们就会尽量避免或撤出与不喜欢人群的接触,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交往上不胜枚举。若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国际交往将无从谈起,世界将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哲学家Flewelling 曾说过的:“无论王子、教父、国家还是邻居、家庭、个人,没有人能脱离出世,孤立地并有益地生活。”
3.5 文化定型
政治评论家Lippmann 首先采用这个术语,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定型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需求。
Samovar 总结了文化定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原因: (一) 文化定型忽略个体差异,他们认为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完全一致的特点。这样的看法是刻板的,不变通的。(二) 文化定型过于简单化、概括化或夸大化,因为他们大多是建立在半真实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前提下。(三) 文化定型不断被重复和加深,最后经常被认为成真理。文化定型的这些弊端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印象,将使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无法进行。
4. 总结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并且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 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摘要] 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如果我们想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从而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心理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所以在与不同国度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人们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误。这时他们发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并不简单,很具挑战性,因为除了语言因素外,一些非语言因素也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因素,将会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非语言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向别的“狭义”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提供给人们思维的方式来听、看和阐释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词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Stella Ting - Toomey认为文化从三个层面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
2.1 认知层面
思维模式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手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在接触到他文化之前总是认为全世界人的思维是一样的。而实质上,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东方和西方国家就拥有着差别很大的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西方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紧密相关,具有逻辑性、分析性和直线性的特点。以逻辑形式为例,其逻辑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归纳,重视感性材料,应用原理把原材料整合成有序的、自相一致的整体。典型的代表国家美国尤其看重实验、归纳和可操作性,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使美国成为一个实用和功利思想盛行的国家。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异,东方的思维模式源自集体主义,以关联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直觉性为特点。例如,亚洲人被认为思维过程中更关心直觉感知和回顾思考,不注重逻辑和分析。他们强调内外环境中主客观方面的统一,所以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把事情拆分成小部分来分析讨论和处理。这种依靠直觉的思维模式不喜欢分析、分类、精确和抽象。可想而知,不同文化的两个交际者如果不能意识到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他们很可能对同一交际事件予以不同的理解,结果导致误会的产生,交际失败,乃至发生社会或个人关系的破裂。
2.2 行为层面
每个文化都规定其恰当行为的规范标准,简单说,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事情是否可做,应怎样做。这些规范会影响言语或非言语交际。例如,交流时是否要直视对方,说话时双方应保持多远的距离,说话方式是直截了当还是含蓄婉转也是因具体文化而不同的。
胡文仲教授总结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的交流是因为缺乏诚意,不诚实,或是表示羞怯。中国人的习惯则是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大多情况下,中国人的目光一般要保持望向一个方向,不能经常变化方向或闪动,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不耐烦或对话题不感兴趣,是不礼貌的。因此,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中国人与其目光交流过少,认为被看不起,或者认为中国人过于羞怯。而中国人则对交流中英国人的盯视感到不自在;而如果是中国青年女子的话,就更会对这种盯视产生反感。
说话方式上,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说话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西方人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意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是在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感受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和采取行动。而且,日本人不习惯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一习惯基于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的传统。对于说话过程中的沉默,不同文化对待的态度也不一样。文化规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沉默在英美国家的交谈中是应避免的事情。美国人甚至常常接岔儿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说完来填补谈话中的空白。而在东方传统中,交谈中的沉默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沉默被赋予很高的评价。东方人认为沉默能带来内在的安定和智慧170 。中日的许多谚语表示了沉默的重要和多张口说话的危险,例如,“邪恶出自口”、“祸从口出”、“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说话的”等等,这与美国谚语“The squeaky wheel get sthe grease. ”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美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日本人的沉默,常常把其理解为紧张、尴尬、怀有敌意等。
2.3 情绪层面
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大致分为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愧等。从跨学科角度看,情绪研究强调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特定的情绪概念与情绪范畴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文化规范人们的情绪表达,有的文化尽量掩藏情绪,只展示理性的一面;而有的文化则公开地表示情绪。
东、西方人情绪的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方式。西方人很少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比较外露,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显得比较张扬;而东方文化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君子之风范。例如,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要显现出来,如果摆在脸上,则显得人不成熟或没有城府。布丽格斯发现,在诸如“生气”这一情绪表达上,Utku 人与西方人也表现得很不相同,他们尊重群体和谐,非常注意控制情绪,他们从不试图用表达生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晚辈,更加不能因为长辈的失误而表现出生气。情绪控制对于人们来说是尊重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研究尼泊尔两群文化的学者发现那里的孩子信仰严格印度教,被要求灵性纯净,重视社会秩序和服从,小孩大多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询问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情绪时,50 - 70 %被调查的孩子选择隐藏情绪;而询问他们的母亲是否教导过自己的小孩如何管理情绪
时,70 %回答是肯定的。再者,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庆祝欢乐的同时,已把它变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欢乐文化也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中西方有着各自的欢乐文化蕴涵。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享受喜悦,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粗放和张扬个性的风格。
3. 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的人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实质是一种心理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交际的复杂体也不例外,许多的心理因素掺杂在里边。研究学者们大体上达成共识,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际焦虑、交际动机和目的、文化定型、偏见和本民族至上主义。
3.1 交际中的焦虑
与陌生人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焦虑甚至是害怕。如果焦虑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必然会影响交际效果。从认知角度讲,交际焦虑会导致信息加工时出现偏离,人们越焦虑,越希望能接收到自己预测的行为或语言,越关注自我,也越有可能负面地评价陌生人。跨文化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交际新环境,人们也就越容易产生焦虑。一个相近的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Un2certainty Reduction 理论,所有人在交际环境下都希望能了解自己和对方,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新交际中都想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但是当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能力降低时,不确定性会增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这种典型的情况。当人们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得到相关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状况使人们感到焦虑和挫败,而挫败感之下的人们希望马上结束交际,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有效的交际在于把焦虑控制在恰当的程度。
3.2 交际中的动机
在跨文化情境下,动机是人们恰当有效地与陌生人交际的愿望。Turner 认为某些需要驱动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例如,信任他人感的需求,群体归属感的需求,自我实现等。以群体认同感为例,多数人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熟悉的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一旦交际不顺利,他们的群体认同需求会得不到满足。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所处情境产生焦虑,最终出现交际麻烦,甚至交际失败。这种情形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更多。再者,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理由和动机来决定为什么和在什么时间进行交谈。在跨文化情境下,由于这种动机的不同会导致交际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个跨国公司的经理在做决定前向职员们听取建议,他会很难从一个印度职员那儿得到建议,因为在印度,是老板而不是雇员在做决定,是不鼓励雇员去参与做决定的。
关于情绪的表露,也可作为一个例证。在美国或许多地中海国家人们经常以交际的方式来敞开心扉,情绪的表露受到鼓励和期待。但在更多的文化交际中没有情绪表现的功用,情绪是深藏不露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文化认为言语表达会打破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静和谐。因此,对不同文化下不同交际动机和需求的熟悉,是成功交际的保证。
3.3 本民族至上主义
本民族至上主义也称为民族优越感。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做事方式是正确的,或优于其他民族,而这种观点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其他民族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当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人们会在交际中以
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形式表现出对其他群体的不屑或厌恶,极易导致公开对抗和冲突,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Steward and Bennett 清楚地指出本民族至上主义的三大危害。(一) 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容易形成狭隘的、防守的社会认同感; (二) 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活动特点是,在比较本族文化和他文化时以本族文化是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想法为前提; (三) 本民族至上主义思想下的判断经常是招人恶感的比较,在贬低他文化的同时,崇尚本族文化。
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拥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我们也知道差异同样鲜明地存在着。例如,有的文化认为“敞开门过日子”是积极的做法;而有的文化认为“关起门来过日子”是正确的;有的文化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另有文化说话讲究含蓄之美。一旦交际的一方持有本民族至上的思想,认为本族文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文化将被认为不正确,在交际过程中,他会不自主地显示出对他文化的轻视。这时,受到轻视的一方会不愿继续与这样的人往来下去,其结果势必导致交际失败。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思想、技术的交流,因为极端本民族至上主义容易引起对他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知识的排斥,以至于蒙蔽了理智。
3.4 偏见
Plotnic 和Mollenauer 定义偏见为对另一群体的人的不公正的、有偏向的、无法忍受的观点或态度。在人际间或国际间背景下,偏见包含不同_程度的敌意,会带来负面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影响跨文化交际。当人们对其他人持有偏见时,受到偏见的对象将处在一个不利的状况,因为对方并没有根据他的实际行为来做出判断,而是在偏见想法的指引下进行着错误的判断。一旦有了偏见,人们就会尽量避免或撤出与不喜欢人群的接触,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交往上不胜枚举。若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国际交往将无从谈起,世界将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哲学家Flewelling 曾说过的:“无论王子、教父、国家还是邻居、家庭、个人,没有人能脱离出世,孤立地并有益地生活。”
3.5 文化定型
政治评论家Lippmann 首先采用这个术语,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定型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需求。
Samovar 总结了文化定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原因: (一) 文化定型忽略个体差异,他们认为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完全一致的特点。这样的看法是刻板的,不变通的。(二) 文化定型过于简单化、概括化或夸大化,因为他们大多是建立在半真实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前提下。(三) 文化定型不断被重复和加深,最后经常被认为成真理。文化定型的这些弊端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印象,将使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无法进行。
4. 总结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并且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 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