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的内容重点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第一卷) 学分: 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它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抽象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培养新世纪经济理论人才和实际应用人才,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研究商品货币及其内在矛盾活动形式和规律,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前提条件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式 一、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 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三、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五、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

六、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难题

第二章 货币理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五、商品的交换过程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货币

第二篇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的源泉。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前提条件。认清资本的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 二、剩余价值、资本、资本家 三、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第二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所谓“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的实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

第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一般生产过程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考察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二、价值增殖过程

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劳动二重性与价值的转移和创造 二、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上的作用 三、不变资本与可资本的划分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一、劳动力剥削程度

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三、西尼尔的“最后一时” 四、剩余产品 第四节 工作日 一、工作日的界限

二、对剩余劳动的借故贪欲。工厂主和地主 三、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第五节 剩余价值论和剩余价值量

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

二、资本的最低限额和剥削量问题 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的强制

第五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和生产历史发展的考察和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客观规律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二、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对抗性 第二节 协作

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二、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三、资本主义条件下协作的特点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三、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四、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五、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四节 机器与大工业 一、机器的发展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三、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四、工厂

第五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及工资运动规律。说明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工资表现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

四、对凯里的工资理论的批判

第三篇 资本积累论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资本的积累过程的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认识资本积累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学会应用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分析,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一、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关系 二、可变资本和全部资本的再生产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二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一、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二、在积累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过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第四节 所谓原始积累 一、原始积累的秘密

二、农业和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四、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教学方法建议: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概念,提高能力,注意师生互动。 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 期末考试 70% 4.作业要求:

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业次数不少于三次。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征主编,《〈资本论〉选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马克思著,《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刘炳瑛著,《资本论体系的实践意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制订者:孙国志 审核者:薛虹

学院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第一卷) 学分: 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它阐述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抽象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培养新世纪经济理论人才和实际应用人才,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研究商品货币及其内在矛盾活动形式和规律,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前提条件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式 一、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 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三、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五、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

六、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两个难题

第二章 货币理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考察和分析,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五、商品的交换过程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货币

第二篇 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的源泉。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前提条件。认清资本的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 二、剩余价值、资本、资本家 三、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第二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劳动力及其成为商品的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所谓“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的实质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商品问题

第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一般生产过程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考察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及一般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二、价值增殖过程

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劳动二重性与价值的转移和创造 二、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上的作用 三、不变资本与可资本的划分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一、劳动力剥削程度

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三、西尼尔的“最后一时” 四、剩余产品 第四节 工作日 一、工作日的界限

二、对剩余劳动的借故贪欲。工厂主和地主 三、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第五节 剩余价值论和剩余价值量

一、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

二、资本的最低限额和剥削量问题 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的强制

第五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和生产历史发展的考察和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方法。明确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客观规律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二、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对抗性 第二节 协作

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二、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三、资本主义条件下协作的特点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三、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四、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五、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四节 机器与大工业 一、机器的发展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三、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四、工厂

第五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及工资运动规律。说明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工资表现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

四、对凯里的工资理论的批判

第三篇 资本积累论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资本的积累过程的分析,使学生领会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明确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认识资本积累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学会应用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分析,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现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一、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关系 二、可变资本和全部资本的再生产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二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一、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二、在积累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过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第四节 所谓原始积累 一、原始积累的秘密

二、农业和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四、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教学方法建议: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概念,提高能力,注意师生互动。 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 期末考试 70% 4.作业要求:

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业次数不少于三次。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征主编,《〈资本论〉选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马克思著,《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刘炳瑛著,《资本论体系的实践意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制订者:孙国志 审核者:薛虹

学院


相关文章

  • 应用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在职研究生 所属专业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全国重点学科 学位主管部门备案 颁发研究生课程同等学力证书 具备学士学位者可申请硕士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 属于教育部,由教 ...查看


  • 经济学名著选读
  • 第四章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与<经济发展理论 -- 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教学重点: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特点 2.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3.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4.经济发展的阶段 ...查看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篇目选择及编写原则等情况的总体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 韩震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见面,就我们课题组的工作以及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我们从2010年接到这个任务 ...查看


  • [资本论]选读论文
  • <资本论>选读 课程 论文 院系: 经济学院 专业: 经济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题目: 贫富分化与个税 提交论文时间:2006 年 12 月 30 日 贫富分化与个税 经济学 专业 学生 学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 ...查看


  • 经典著作选读
  • 经典著作选读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8卷,重点文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实践论 矛盾论 战争和战略问题 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政策 改造我们的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 ...查看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教学计划
  • 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教学计划 修订说明和选课说明 1.经济学是以一级学科命名的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由于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2.现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目录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3.列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