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移动校讯通杯”第七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活动
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湖北选拔赛
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恩施市龙凤小学 王梅英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变换》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方格纸上的图形的变换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二、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 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五、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间,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方格纸和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每人准备方格纸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七、教学过程。
谈话:上课之前老师先问问同学们,三、四年级学的知识不知你们忘记了没有? 那好,我们去做一个题,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1、这是图形的变换中的什么现象?(平移)
师:图形A 是怎样平移得到图形B 的?
师:我们在描述平移时要注意说清楚什么呢?(板书:方向 距离)
我们一起正确的叙述一遍。
2、这是图形的变换中的什么现象?(板书:旋转)
师:图形A 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 的?
师:在描述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说清楚什么?(板书:方向 角度 中心点)
一起说一遍。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来研究图形的变换(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用课件出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准确的描述现象,提炼出描述平移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描述旋转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并把要点板书在黑板上,为结下来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 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大家看这幅图,就是利用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由第一幅图变换成了第二幅图,然后又由第二幅图变成了第三幅图,由第三幅图变换成了第四幅图,然后又恢复到了图形1的样子,很奇妙吧。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研究他们到底是怎样变换的。
师:我们先看第一幅是怎样变换得到第二幅的。(课件出示)
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图形中的A 、B 、C 、D 是怎样变换得到风车图形的。
3、全班交流。把变换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4、小组合作研究后面几幅图的变换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探究从第一幅图变成风车图形的过程,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在这个变换过程中,变换的方式有多种,一个人也不可能想出所有的变换方式,这样处理是让学生既有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有相互交流的机会,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时找出多种变换的方式。后面由风车变换成长方形、由长方形变换成正方形,再还原成原来的图形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发挥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 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3、2题.
1、课件出示1、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准确描述。
2、第2题的图C 是作的图形B 的轴对称图形,在前面的教学探讨中没涉及到次内容,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四)小结:在这节课的探索中,我们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都可以把一个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五)课外延伸。
1、玩一玩七巧板。把七巧板中图形通过各种变换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2、找一找生活中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出的精美图案。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本内容是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导入环节我用的是最常见的复习导入,用课件出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准确的描述现象,提炼出描述平移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描述旋转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并把要点板书在黑板上。从效果来看,这点复习恰到好处,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关注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
三、关注在条理叙述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我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不仅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件的使用得当,主要用于情境的创设,变化过程的演示以及练习题的展示。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设备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五、存在问题:
1、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2、学生展示耽误了不少时间。图形变换的展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展示有一定难度,尽管我把方格纸贴在了黑板上,把三角形的背面粘上胶水,让学生可以利用胶水没干的时间进行平移、旋转的操作,但还是有时三角形还是掉了下来,另外,在进行不同方法的展示时,又得帖回到原来的形状。如果有磁性黑板和教具就好了。
3、、课件的制作还有待提高,如果能把每一个三角形中不同的顶点都装上旋转轴,就会避免用展台演示操作时的不便之处,学生演示时会更方便,效果会更直观,时间会更充裕。
4、正由于前面时间的耽误,课堂作业处理得比较仓促,课外延伸活动没来得及布置。
“湖北移动校讯通杯”第七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活动
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湖北选拔赛
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恩施市龙凤小学 王梅英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变换》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方格纸上的图形的变换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二、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 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五、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间,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方格纸和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每人准备方格纸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七、教学过程。
谈话:上课之前老师先问问同学们,三、四年级学的知识不知你们忘记了没有? 那好,我们去做一个题,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1、这是图形的变换中的什么现象?(平移)
师:图形A 是怎样平移得到图形B 的?
师:我们在描述平移时要注意说清楚什么呢?(板书:方向 距离)
我们一起正确的叙述一遍。
2、这是图形的变换中的什么现象?(板书:旋转)
师:图形A 是怎样旋转得到图形C 的?
师:在描述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说清楚什么?(板书:方向 角度 中心点)
一起说一遍。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来研究图形的变换(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用课件出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准确的描述现象,提炼出描述平移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描述旋转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并把要点板书在黑板上,为结下来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 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大家看这幅图,就是利用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由第一幅图变换成了第二幅图,然后又由第二幅图变成了第三幅图,由第三幅图变换成了第四幅图,然后又恢复到了图形1的样子,很奇妙吧。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研究他们到底是怎样变换的。
师:我们先看第一幅是怎样变换得到第二幅的。(课件出示)
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交流。在小组里说一说,图形中的A 、B 、C 、D 是怎样变换得到风车图形的。
3、全班交流。把变换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4、小组合作研究后面几幅图的变换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探究从第一幅图变成风车图形的过程,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在这个变换过程中,变换的方式有多种,一个人也不可能想出所有的变换方式,这样处理是让学生既有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有相互交流的机会,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时找出多种变换的方式。后面由风车变换成长方形、由长方形变换成正方形,再还原成原来的图形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发挥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 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3、2题.
1、课件出示1、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准确描述。
2、第2题的图C 是作的图形B 的轴对称图形,在前面的教学探讨中没涉及到次内容,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四)小结:在这节课的探索中,我们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都可以把一个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生活中有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五)课外延伸。
1、玩一玩七巧板。把七巧板中图形通过各种变换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2、找一找生活中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出的精美图案。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本内容是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导入环节我用的是最常见的复习导入,用课件出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准确的描述现象,提炼出描述平移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描述旋转需要说清楚哪些要素,并把要点板书在黑板上。从效果来看,这点复习恰到好处,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二、、关注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
三、关注在条理叙述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我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平移突出方向和距离,旋转突出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让每一位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图形变换的过程,不仅巩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件的使用得当,主要用于情境的创设,变化过程的演示以及练习题的展示。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设备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五、存在问题:
1、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2、学生展示耽误了不少时间。图形变换的展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展示有一定难度,尽管我把方格纸贴在了黑板上,把三角形的背面粘上胶水,让学生可以利用胶水没干的时间进行平移、旋转的操作,但还是有时三角形还是掉了下来,另外,在进行不同方法的展示时,又得帖回到原来的形状。如果有磁性黑板和教具就好了。
3、、课件的制作还有待提高,如果能把每一个三角形中不同的顶点都装上旋转轴,就会避免用展台演示操作时的不便之处,学生演示时会更方便,效果会更直观,时间会更充裕。
4、正由于前面时间的耽误,课堂作业处理得比较仓促,课外延伸活动没来得及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