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

  这年冬天,一个孩子在山西广宁的河道上,捡到一个背囊,里面装着银子。这孩子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到很害怕,就把这个背囊拿到他的舅舅家。舅舅是个本分人,想到这些银子的主人可能正在为丢失钱财着急上火,就把这个装着银子的背囊交官了。

  经官方查验,背囊里的银子足足400两。这两个平民百姓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惊动了皇上。

  皇上得到奏报,马上下旨,嘉奖两个拾金不昧的百姓,从失主的银子中,拿出100两给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别奖给他们,还让当地官府制个匾额,送到这两家去挂在门上。剩下的300两银子,由失主领回。400两银子虽然领回300两,总比都丢了好,失主便千恩万谢而去。

  这两个百姓,舅舅叫吕有才,外甥叫张自得,这两个普通的名字,也因此出现在皇帝的谕旨当中。时间是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丁未(1807年12月8日)。

  本来这事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有一个叫周厚辕的给事中给皇帝上了个折子,要求将此事宣付史馆,并让各省督抚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号召百姓向这两个人学习。

  嘉庆皇帝看到折子,马上批复四个大字―“殊可不必”。嘉庆觉得如果将此事广泛传播,虽然是弘扬正气,传播义举,但是大规模宣传,恐怕劳民伤财,最重要的是,如果大肆张扬,必将招来虚伪贪冒之徒,随之还要甄别真伪,再行奖赏,引来社会动荡也未可知。最后说,周厚辕这类折子,以后就不要再上了。

  看清朝《上谕档》的时候,感觉嘉庆这个皇帝很不错,单就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嘉庆的处理应该说是妥当的。他闻报后,作此批示:“该民人拾金不昧,重义轻利,风俗淳良,深堪嘉予。着将原银内赏给吕有才张自得一百两,再加赏官布各二疋,并着地方官,制给匾额,以旌其庐,余银给失物之人领回,钦此。”在接到大臣奏报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若此等尚义之举,必欲过为铺张,以示嘉美,将来无识之徒,必有饰其事以动观听,异徒冒赏者,不可不防其流弊”。

  历朝历代,都不乏周厚辕这样的官,估计这老先生在五六品的官位上待得久了,整天琢磨皇帝在想着什么,口味是什么,想找个机会,引起皇帝的注意。恰巧山西平民拾金不昧,让皇帝如此嘉奖,周老先生觉得这是个机会,何不上一表,如果皇帝采纳他的意见,没准能混个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任(礼部侍郎)干干。至少是个副部级(从一品)。没想到,皇帝不上道儿。没准儿嘉庆还觉得这老头儿太多事了。

  其实,当年那两位做好事,纯属天性使然。嘉庆年间的两位老百姓估计也没受过什么大教育,但一样会推己及人,急人所急。学习谁,向谁学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恢复我们天性中的良善,恢复普通人的真实面貌,如此则为家国之幸、平民之幸了。

  编辑/汪微微

  这年冬天,一个孩子在山西广宁的河道上,捡到一个背囊,里面装着银子。这孩子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到很害怕,就把这个背囊拿到他的舅舅家。舅舅是个本分人,想到这些银子的主人可能正在为丢失钱财着急上火,就把这个装着银子的背囊交官了。

  经官方查验,背囊里的银子足足400两。这两个平民百姓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惊动了皇上。

  皇上得到奏报,马上下旨,嘉奖两个拾金不昧的百姓,从失主的银子中,拿出100两给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别奖给他们,还让当地官府制个匾额,送到这两家去挂在门上。剩下的300两银子,由失主领回。400两银子虽然领回300两,总比都丢了好,失主便千恩万谢而去。

  这两个百姓,舅舅叫吕有才,外甥叫张自得,这两个普通的名字,也因此出现在皇帝的谕旨当中。时间是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丁未(1807年12月8日)。

  本来这事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有一个叫周厚辕的给事中给皇帝上了个折子,要求将此事宣付史馆,并让各省督抚把皇帝的圣旨布告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号召百姓向这两个人学习。

  嘉庆皇帝看到折子,马上批复四个大字―“殊可不必”。嘉庆觉得如果将此事广泛传播,虽然是弘扬正气,传播义举,但是大规模宣传,恐怕劳民伤财,最重要的是,如果大肆张扬,必将招来虚伪贪冒之徒,随之还要甄别真伪,再行奖赏,引来社会动荡也未可知。最后说,周厚辕这类折子,以后就不要再上了。

  看清朝《上谕档》的时候,感觉嘉庆这个皇帝很不错,单就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嘉庆的处理应该说是妥当的。他闻报后,作此批示:“该民人拾金不昧,重义轻利,风俗淳良,深堪嘉予。着将原银内赏给吕有才张自得一百两,再加赏官布各二疋,并着地方官,制给匾额,以旌其庐,余银给失物之人领回,钦此。”在接到大臣奏报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若此等尚义之举,必欲过为铺张,以示嘉美,将来无识之徒,必有饰其事以动观听,异徒冒赏者,不可不防其流弊”。

  历朝历代,都不乏周厚辕这样的官,估计这老先生在五六品的官位上待得久了,整天琢磨皇帝在想着什么,口味是什么,想找个机会,引起皇帝的注意。恰巧山西平民拾金不昧,让皇帝如此嘉奖,周老先生觉得这是个机会,何不上一表,如果皇帝采纳他的意见,没准能混个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任(礼部侍郎)干干。至少是个副部级(从一品)。没想到,皇帝不上道儿。没准儿嘉庆还觉得这老头儿太多事了。

  其实,当年那两位做好事,纯属天性使然。嘉庆年间的两位老百姓估计也没受过什么大教育,但一样会推己及人,急人所急。学习谁,向谁学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恢复我们天性中的良善,恢复普通人的真实面貌,如此则为家国之幸、平民之幸了。

  编辑/汪微微


相关文章

  •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戴启伟 大家好: 中国上下五千年,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风和家训,古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良好的家风,不仅是有形的模仿,更是无形的塑造.有 ...查看


  • 红飘带,我向你致敬
  • 红飘带,我向你致敬 颁奖辞:一个半跪的身姿,树起了一个的姐的道德高度,一个搀扶的的动作,扶起了曾被冷漠伤害的人性良知.她的的义无反顾,抚慰了我们的道德焦虑,她的侠肝义胆,叩问着我们的世道良心.他赢得了尊敬的掌声,引领更多向善的心灵,她向世人 ...查看


  • "手拉手 心连心"主题班会
  • 204班<手拉手 心连心>主题班会 一. 报告人数 中队长:"各小队报告人数." 第一小队:(报告时,小队长先向本小队队员发出"立正"口令,然后跑步到中队长面前,敬队礼,报告) " ...查看


  • [消逝的"放学路上"]阅读附答案
  • (15分)消逝的"放学路上"王开岭①"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三十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在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四点半,方才 ...查看


  • 关于香港文学的源流
  • 作者:袁良骏 文学评论 1997年07期 内容提要:几十年来,香港学界大都认为香港新文学始于1928年,但本文作者发现,早在1924年创办的<英华青年>季刊,应是香港新文学的真正的滥觞.本文对季刊的主要作品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其 ...查看


  • 关于盘古农业中秋节礼品卡的感人故事.
  • 关于盘古农业中秋节礼品卡的感人故事. 最近某商场上演了出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 某企业老板赵先生去超市打算买点中秋礼品,可谁知道等到要埋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包没了,包包里面装着几千块钱及一些在网上团购回来准备送给客户的盘古礼品卡,正当赵先生正 ...查看


  • 散落的钞票
  • <散落的钞票> 一.导入 孩子你曾经有捡到过钱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呢?面对金钱,每个人的观念和态度都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当钞票散落在地上时,人们是怎样做的呢? 板书课题:散落的钞票(注意散的读音) 二.正面思考 自主学习 1.读 ...查看


  • 教育孩子的问题
  • 教育孩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件繁杂而又神圣的事情,因为它涉及的面广,所以繁杂:同时涉及每个人的孩子(孩子就是我们人类的未来),所以神圣.因此,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说出"子不教,父之过"的至理名言. 所谓"子不 ...查看


  • 陈君贤拾金不昧的故事
  • 东汉明帝,有时个叫陈一贤君人,家的庐住州的陈府村.庐州家府今天安在省安庆徽市带一这里曾,是经商的朝诸小侯国-皖-(亦国古称国)桐所在的地 .一天有陈,贤十君岁二小的子儿爵陈他和的朋友好陈挺湖边在耍,玩玩了一会儿两人都累了个,挺陈就陈对爵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