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 要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文献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报告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缺乏统一,严谨科学的规划;产品创新不足,墨守成规;开发肤浅忽视文化;宣传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河南省应统一规划,科学整合;培养人才开拓创新;深度开发,尊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宣传等措施,以期达到有效解决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河南省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做珍贵的、有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终作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加的一种旅游活动”。[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3]即:1.民间文学;2.民间音乐;3.民间舞蹈;4.传统戏剧;5.曲艺;6.杂技与竞技;7.民间美术;8.传统手工技艺;9.传统医药;10.民俗。

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济公传说 川江号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杂技与竞技

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秧歌 昆曲 苏州评弹 抖空竹 泥塑 茅台酒酿制技艺 中医诊法 雪顿节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去开发,能够让非遗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通过对非遗概念的界定,可以概括出非遗的几个特点。①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抽象的,其本质不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像一些观念表述、知识、技能等,这些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像具体的事物那样去触摸,去感观,所以是无形的。②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它是遗产,这决定了它是由上一代留给下一代的,此外它是一代代人学习传承下来的,是老一辈的师傅,或者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留下来的,没有上一代人的传授,下一代的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消失可能。③社会性,非遗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它根源于人,是一定时期人们对于已知的经验,观点,技能的总合,它随着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时代的特点而不断地发展。它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天然就有的,因而具有社会性。④地域性,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也不近相同。他们的信仰,语言,心理等也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别造成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带有各自的地方色彩。[4]⑤脆弱性,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人们接受的文化更加的多样,加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学习过程中高度的个性,传承人不愿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消失的风险。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性可以作为一种不寻常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标志,其中有好多资源是人们不常见到的形式内容,它们有着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在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中,非遗为其审美爱好,和风土人情带来了展现,像很多传统艺术品在色彩,形象,意境宗教哲学等方面给人们以欣赏研究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业的开发对非遗的拯救和弘扬起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来支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面临着破败消失的绝境。而旅游业的开发能为当地带来了资金,有了资金,非遗就能得到更好的

维护。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了解此项遗产,扩大了受众面,间接培养了某项非遗的爱好者,能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的保护。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分布数量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散,几乎各个地市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以洛阳,郑州,许昌三地市的交界处为中心,方圆半径为150公里的范围内,其他的地区也有,但较为稀疏。十大类型的非遗河南省都有,仅是前三批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多达372项。其中,非遗数量最多的种类是传统戏剧,最少的是传统医药类。

2、主要特点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成果在河南中原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且富有个性底蕴深厚,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河南已有人类活动,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河南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纳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神话传说、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中都有诸多体现。自人祖伏羲,繁衍至神农炎帝,黄帝嫘祖,战神蚩尤,再到尧舜禹,他们或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或从中原走向四方。这些古老的民间传说,一直为人们传唱。河南古乐众多,如洛阳海神乐、唐府神乐、超化吹歌等,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悠久的历史使得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深受研究者重视。可以说,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许多项目都堪称“活化石”,如河图洛书、太极八卦、仰韶彩绘等。

(2)农耕文明色彩浓厚

河南的地形主要是平原,适于大规模的农耕种植,所以农业生产历史由来已久。河南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根本上奠基于西周以来日渐成熟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在长时间的农耕文明中生活,不断的传承和演变文明,产生各种文化,这种生活方式与沿海的捕鱼,南方的水稻,草原的游牧,有着深刻的区别。现今河南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带有农耕文化的特色和印记,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符号河图洛书就是因为出现在黄河和洛河而得名。其他与农业有关的非遗如民间舞蹈“打春牛”。“打春牛”由最开始时的仪式变为舞蹈,但目的还在于勉励农民好好耕作,期盼来年有好的收成。直到现在南阳内乡古县衙区域还延续着这一文化。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多少少都与农耕文明的

影响下有关,是农业环境影响下文化的产物。

(3)源远流长、富于原创

河南最具有创新性的非遗当属周易文化和少林功夫。河南是周易文化的诞生地和源头,且其文化鼎盛时期也都在河南。《易经》被尊为五经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5]少林功夫讲究宜动宜静。动时极速如风,招招带式,静时坐禅打定,领悟禅理。少林功夫形成后,流传于各地,众多武术流派的形成受其彩响。少林功夫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日本,东南亚都是少林功夫比较集中的流传地。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各国的人到河南研修少林功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中华武术的热潮。

(4)地域特征鲜明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特点显著。以民间信仰而言,河南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产生了众多先贤人物,他们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祭拜。以庙会为依托、以民间信仰为基础,构成许许多多的河南古庙会。如伏義定居并建都在淮阳(古称宛丘〉,死后也葬在淮阳,每年在淮阳太昊陵公祭伏羲,长达一月之久。医圣张仲景在医学方面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财富,南阳祭祀医圣张仲景的活动也还在不断延续。在民俗方面,豫西陕县的地坑院民俗,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5)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河南处于中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在与周边地区,淮河流域和唐白河流域,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而豫西地区剪纸的风格和特色受到临近的山西、 陕西这两个有名的剪纸大省的影响。而在戏曲中溶和外省的现象更是普遍。康熙后期,西北地区的秦腔传入晋冀鲁豫各省,和传统的昆曲及地方性的演唱曲调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种类繁多的各种梆子腔。河南梆子深受人民喜爱,在境内流行甚广,其他剧种还有很多如今,豫剧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不限于河南地区,它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之一,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的交融一方面增强了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使河南文化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其发展更加充满生机。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河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民俗节庆、大型实景演出、文化主题公园,而且在这几个项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又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名气。

1、民俗节庆的旅游开发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节庆有很多,例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民俗节庆虽然每年都会由当地的人们自发举行,但是,要想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使其成为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就必须系统的规划和开发主题。以新郑的黄帝拜祖大典和洛阳的牡丹花会为例,当地政府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拜轩辕的习俗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三月三后新郑人就要拜轩辕黄帝以此来纪念,此后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位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以黄帝这一特殊历史人物,以“根在中原”为主题,经过精心的策划,连续举行了三届黄帝拜祖大典。在全世界华人中反响强烈。再加上中央电视台权威的影响力直播,海内外名人政要纷纷前来拜祖,也间接的提高了新郑黄帝拜祖大典的名气。其中在两岸关系缓和期,台湾地区的名人政要江丙坤、连战、郁慕明的到来,成为历年来拜祖活动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经典,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新郑寻根拜祖。这一节庆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一张新名片。洛阳牡丹花会在北京奥运会那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利用这一契机,对牡丹花会进行策划包装,改善牡丹品种,延长牡丹花期,挖掘牡丹文化背后的故事。以花为载体,同时带动了牡丹种植、牡丹的国画、牡丹背后的餐饮文化等的发展。牡丹花会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不少财富,由于有更多的人参与关注,牡丹花会这一节会也得到了发扬和保护。

2、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开发

主题公园是以某项旅游资源为主题建立一种人造景观,园中有精彩别致的旅游吸引物,同时游客来此更重要的是体验这里的主题文化。而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就是为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体,运用现代科技,表现还原当时的场景形式,面向市场游客的现代人工景区。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以宋文化著称的主题公园,开封历史悠久,是七朝古都之一,而文化最灿烂繁荣的时期也是宋朝在此建都时,宋朝文化的繁荣在开封留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6]当地政府根据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进行建造设计公园,栩栩如生的表现当时宋朝人生活的场景,景区内有张择端画家纪念馆,宋代科技馆、宋代犹太文化馆,园内的工作人员身着宋装,模仿当时宋朝的行为举止,向游客展示开封的汴绣,旁边的商铺有宋代小吃、名菜,游客还可以体验古时招亲抛绣球活动,而当时宋朝人的柳条秋千、浪船、蹴鞠等也成为游客竞相参加的游乐活动。

3、文化实景演出的旅游开发

文化类旅游的又一种新形式便是文化实景演出。演员们在天然山水间表演、以当地的民俗和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是跨界融合创作的特殊的文化模式,是在旅游业由自然旅游

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升级转型下的产物。河南省在文化实景演出方面比较有名的作品有两个,分别是“大宋·东京梦华”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为大型实景水上演出,它依托宋词文化,加入高科技的舞美,豪华的场景,再现历史,震撼地描绘出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历史画面。其中的《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齐天乐》、《满江红》是现代科技与古代诗词的完美结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京都汴梁的盛世繁荣。另外更广为人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电影“少林寺”的拍摄使得嵩山少林寺名扬四海,不过大多数人都仅知道高超的少林功夫绝技,对少林功夫的背后文化知之甚少,仅把它当作是一项功夫运动。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创作,让人们对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全部演出分成为禅境 《水乐》、禅定《木乐》、禅悟《风乐》、禅武《光乐》、禅颂 《石乐》五个乐章,以音乐、舞蹈、武术为表现形式,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将少林、禅宗文化、禅宗理念完美的表现,以恢宏壮大的视听感受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这项大型实景演出也让嵩山地区的旅游形态更加丰富,将禅文化变成游客可见、可听、可买的产品。增添了少林旅游大型户外参与体验性项目,打破了以往游客匆匆参观的旅游的局面,同时带动了周边相关旅游产品的消费,使嵩山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繁荣发展。[7]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零散无序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且不集中,几乎都是靠民间艺人个人在传承和发展。但随着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冲击,单靠民间艺人各自孤军奋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岌岌可危的。可到目前为止,河南省还没有各个市综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规划。由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且散布广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使其处于自由、无序的状态,导致冷热不均、急功近利现象突出。许多非遗所在地的人们,意识到非遗能给自己带来收入后,凡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沾边的项目就大肆开发,既没有重视非遗的内在文化价值,也与市场脱节。例如开发的民俗村,只是流于形式,先来的开发公司挣到钱后,后来者相继跟入,往往相同的仿古的建筑在同一地区到处可见,这让非遗的独特性大打折扣,也让当地旅游收入受到了影响。与市场接近的非遗项目发展可喜,但更多与市场距离远的项目则在苦苦挣扎、难以为继。 即便与市场接近,但也有许多可进行商业开发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不容乐观。规模小而分散、导致缺乏人才和创新、无组织和销路等都成了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产业之间的一道道鸿沟。同时,中国民间文化的生成和传承带有明显的分散性、自发性、家族性,其中的蕴藏在民间的文化智慧和文化资源都是独立存在,单个开发的价值不大,如果能挖掘整合起来,就能形成有规模的文化生

产力。全省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整合为一个完整有机的链条,使之能够发挥规模化、集约化的效益,是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创新不足,墨守成规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多,但在产业开发上叫得响、拿得出的项目不多,如以赫赫有名的中国年画开创者一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虽然地位重要,但其现状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等地的欣欣向荣相比,则相形见绌。由于死守传承下来的印制题材,缺乏内容创新,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众多专家学者眼中都是因缺乏创造力而导致营销失败的典型案例。即使是投资上百万元在北京的生产加工基地,专门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院长戴松成,后来也以失败告终,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缺乏创新,没有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朱仙镇木版年画目前地位江河日下,价格也是低的可怜。在开封的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桃花坞四大年画中,江苏的桃花坞的普通年画价值几百元,[8]天津杨柳青的价值几千元,而朱仙镇木版年画则值几元钱,可即便便宜到如此程度,人们也没纷纷解囊购买。再如郑州香包,较之庆阳香包的蒸蒸日上,更是天壤之别。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都在偏远农村,对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市场需求几乎没有太多认识,开拓创新不足,走不出传统的约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道路上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3、开发肤浅,忽视文化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的,且文化内涵丰富。但是,不少旅游部门只注重非遗外在的形式模样,对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认识不清,认为只要当地做出了实体物品,就是在做努力保护。然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开发出来的商品,缺少非遗的灵魂内涵,成了普通商品,没有了特殊意义价值,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例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9]但当地人们开发时没有注意宣传此内容。而过往的游客也对此知之甚少,看到制作销售的泥泥狗,只把它当作是普通的玩具,没有想要购买的愿望。销量不好,新的传承人难以靠它维持生存,更不愿深入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了,一些人学习也只是三分钟热度,所以此项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人亡艺绝的境地。又如一些民俗村,在仿古的房子上挂上几串玉米、辣椒,室内放上一些仿古的家具,游客来了也只是喝茶、跳舞、坐花轿三件重复的事情,这样对非遗的旅游项目没有深度挖掘就对其进行开发,也造成了游客只看到了肤浅的表面,对非遗文化产生了误解和扭曲。长期来看是对非遗文化生态的破坏,也损害了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

4、宣传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在河南的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没有过多的现代化的冲击,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比较好而且资源丰富。虽然如此,但是在农村也面临着缺少资金,旅游部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并不清楚了解。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被发现就已经快消亡了。比如,河南省的庙会,其承载的文化丰富,带动的商业价值也很大,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打出自己特色的品牌,知名度低,不为游客所知,因此,发展乏力。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其他商品一样,需要有商业包装,需要高超的市场运作,需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出受大家欢迎的旅游精品,这一切尚需要从深处挖掘,进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档次不高,即使开发进入市场,带来的效益也往往较低。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 全省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离不开长远有效合理的旅游规划,统一拟定河南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建设项目规划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河南拥有类型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优势,省领导又树立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强省转变的战略理念,所以河南在战略上应有统一的开发规则,形成的观光旅游、餐饮服务、文化享受等经典综合产业群,树立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紧密结合的文化大省的整体形象。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时, 应从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武术文化为切入点,发掘和利用丰富的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各地市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致性,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联合进行开发,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集思广益,增加非遗的影响力。在进行非遗旅游开发时,要多部门协作,如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环保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形成联动,充分挖掘出其潜力成分,与当地旅游资源的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旅游项目,形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一盘棋开发的格局。

(二)培养传承人才,开拓经营创新

因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商业化包装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相关的企业以家庭作坊为主,从业人员对古老技艺的继承水平本来就有限,更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概念有很大的差距,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使其古老的形式与今人的喜好相差甚远,一步步走向消失在所难免。所以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培养人才,打破家族传承的禁锢,向社会招收一些学徒和工人,并通过创立公司与产业化运作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

化产业人才队伍。这些公司在创造可观利润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众多后备人才,有效防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相关人员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三) 资源深度开发,尊重非遗文化

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开发之前,就一直是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是该地区文化在居民心中自觉内在的体现。但是随着旅游部门的开发,游客的到来,企业不应该只为了利益,让当地居民不分场所,不分季节的来进行祭祀,婚庆等表演,亵渎了当地的文化。由于不到真正的非遗时节,当地居民无法做到像真正场合时的用心传神,以致表演没有真实感。客观上错误引导了游客,也伤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一定非得有祭祀婚庆这样的表演,一个地区的文化能够不断的绵延下去,一定尤其智慧魅力的一面。找准这一方面,将其历史文化娓娓道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发方式。 因此,当地旅游开发应该以人为本,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自然时节,当然这也是对游客的尊重。多多宣传阐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挖掘其内在的背后文化故事,开发出游客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而不是流于形式,让人们真正感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魅力。

(四)加强媒体宣传,打造知名品牌

坚持走精品路线,集中全力,依靠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有意识地培育、挖掘、包装、推介、宣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品牌。[10] 对于已经出名的的品牌,要不断创新其表现形式,开发周边产品,带动相关就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此外,加强河南非遗文化大省形象的广播宣传,增添河南旅游业的名气。首先,通过传统媒体对河南文化形象全方面的宣传。让游客真正的认识河南,关注河南,喜欢河南,利用微信,微博新型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在自然不刻意的情况下喜欢,来河南旅游。在这方面,可以建立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公众号,每天分享有趣的非遗故事和景点。再者,利用影视作品进行宣传,例如因《少林寺》的成功拍摄,而使少林变得家喻户晓,使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河南。最后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来传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每个河南人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07:210-216.

[2]徐永清.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J].管理观察,2015,02:20-22.

[3]王明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39-42.

[4]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孙东阳.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旅游开发结合形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3,02:2-3.

[6]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09:84-93.

[8]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4.

[9]郭莹.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 要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文献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报告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缺乏统一,严谨科学的规划;产品创新不足,墨守成规;开发肤浅忽视文化;宣传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河南省应统一规划,科学整合;培养人才开拓创新;深度开发,尊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宣传等措施,以期达到有效解决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河南省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做珍贵的、有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终作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加的一种旅游活动”。[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3]即:1.民间文学;2.民间音乐;3.民间舞蹈;4.传统戏剧;5.曲艺;6.杂技与竞技;7.民间美术;8.传统手工技艺;9.传统医药;10.民俗。

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济公传说 川江号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杂技与竞技

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秧歌 昆曲 苏州评弹 抖空竹 泥塑 茅台酒酿制技艺 中医诊法 雪顿节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去开发,能够让非遗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通过对非遗概念的界定,可以概括出非遗的几个特点。①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抽象的,其本质不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像一些观念表述、知识、技能等,这些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像具体的事物那样去触摸,去感观,所以是无形的。②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它是遗产,这决定了它是由上一代留给下一代的,此外它是一代代人学习传承下来的,是老一辈的师傅,或者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留下来的,没有上一代人的传授,下一代的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消失可能。③社会性,非遗是各个时代的产物,它根源于人,是一定时期人们对于已知的经验,观点,技能的总合,它随着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时代的特点而不断地发展。它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天然就有的,因而具有社会性。④地域性,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也不近相同。他们的信仰,语言,心理等也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别造成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带有各自的地方色彩。[4]⑤脆弱性,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人们接受的文化更加的多样,加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学习过程中高度的个性,传承人不愿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消失的风险。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性可以作为一种不寻常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标志,其中有好多资源是人们不常见到的形式内容,它们有着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在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中,非遗为其审美爱好,和风土人情带来了展现,像很多传统艺术品在色彩,形象,意境宗教哲学等方面给人们以欣赏研究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业的开发对非遗的拯救和弘扬起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来支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面临着破败消失的绝境。而旅游业的开发能为当地带来了资金,有了资金,非遗就能得到更好的

维护。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了解此项遗产,扩大了受众面,间接培养了某项非遗的爱好者,能让更多的人参与非遗的保护。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分布数量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众多,分布广散,几乎各个地市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以洛阳,郑州,许昌三地市的交界处为中心,方圆半径为150公里的范围内,其他的地区也有,但较为稀疏。十大类型的非遗河南省都有,仅是前三批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多达372项。其中,非遗数量最多的种类是传统戏剧,最少的是传统医药类。

2、主要特点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成果在河南中原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且富有个性底蕴深厚,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河南已有人类活动,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河南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纳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神话传说、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中都有诸多体现。自人祖伏羲,繁衍至神农炎帝,黄帝嫘祖,战神蚩尤,再到尧舜禹,他们或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或从中原走向四方。这些古老的民间传说,一直为人们传唱。河南古乐众多,如洛阳海神乐、唐府神乐、超化吹歌等,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悠久的历史使得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深受研究者重视。可以说,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许多项目都堪称“活化石”,如河图洛书、太极八卦、仰韶彩绘等。

(2)农耕文明色彩浓厚

河南的地形主要是平原,适于大规模的农耕种植,所以农业生产历史由来已久。河南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根本上奠基于西周以来日渐成熟的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在长时间的农耕文明中生活,不断的传承和演变文明,产生各种文化,这种生活方式与沿海的捕鱼,南方的水稻,草原的游牧,有着深刻的区别。现今河南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带有农耕文化的特色和印记,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符号河图洛书就是因为出现在黄河和洛河而得名。其他与农业有关的非遗如民间舞蹈“打春牛”。“打春牛”由最开始时的仪式变为舞蹈,但目的还在于勉励农民好好耕作,期盼来年有好的收成。直到现在南阳内乡古县衙区域还延续着这一文化。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多少少都与农耕文明的

影响下有关,是农业环境影响下文化的产物。

(3)源远流长、富于原创

河南最具有创新性的非遗当属周易文化和少林功夫。河南是周易文化的诞生地和源头,且其文化鼎盛时期也都在河南。《易经》被尊为五经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5]少林功夫讲究宜动宜静。动时极速如风,招招带式,静时坐禅打定,领悟禅理。少林功夫形成后,流传于各地,众多武术流派的形成受其彩响。少林功夫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日本,东南亚都是少林功夫比较集中的流传地。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各国的人到河南研修少林功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中华武术的热潮。

(4)地域特征鲜明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特点显著。以民间信仰而言,河南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产生了众多先贤人物,他们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祭拜。以庙会为依托、以民间信仰为基础,构成许许多多的河南古庙会。如伏義定居并建都在淮阳(古称宛丘〉,死后也葬在淮阳,每年在淮阳太昊陵公祭伏羲,长达一月之久。医圣张仲景在医学方面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财富,南阳祭祀医圣张仲景的活动也还在不断延续。在民俗方面,豫西陕县的地坑院民俗,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5)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河南处于中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在与周边地区,淮河流域和唐白河流域,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而豫西地区剪纸的风格和特色受到临近的山西、 陕西这两个有名的剪纸大省的影响。而在戏曲中溶和外省的现象更是普遍。康熙后期,西北地区的秦腔传入晋冀鲁豫各省,和传统的昆曲及地方性的演唱曲调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种类繁多的各种梆子腔。河南梆子深受人民喜爱,在境内流行甚广,其他剧种还有很多如今,豫剧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不限于河南地区,它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之一,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的交融一方面增强了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使河南文化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其发展更加充满生机。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河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民俗节庆、大型实景演出、文化主题公园,而且在这几个项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又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名气。

1、民俗节庆的旅游开发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节庆有很多,例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民俗节庆虽然每年都会由当地的人们自发举行,但是,要想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使其成为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就必须系统的规划和开发主题。以新郑的黄帝拜祖大典和洛阳的牡丹花会为例,当地政府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拜轩辕的习俗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三月三后新郑人就要拜轩辕黄帝以此来纪念,此后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位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以黄帝这一特殊历史人物,以“根在中原”为主题,经过精心的策划,连续举行了三届黄帝拜祖大典。在全世界华人中反响强烈。再加上中央电视台权威的影响力直播,海内外名人政要纷纷前来拜祖,也间接的提高了新郑黄帝拜祖大典的名气。其中在两岸关系缓和期,台湾地区的名人政要江丙坤、连战、郁慕明的到来,成为历年来拜祖活动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纪经典,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新郑寻根拜祖。这一节庆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一张新名片。洛阳牡丹花会在北京奥运会那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利用这一契机,对牡丹花会进行策划包装,改善牡丹品种,延长牡丹花期,挖掘牡丹文化背后的故事。以花为载体,同时带动了牡丹种植、牡丹的国画、牡丹背后的餐饮文化等的发展。牡丹花会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不少财富,由于有更多的人参与关注,牡丹花会这一节会也得到了发扬和保护。

2、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开发

主题公园是以某项旅游资源为主题建立一种人造景观,园中有精彩别致的旅游吸引物,同时游客来此更重要的是体验这里的主题文化。而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就是为以特有的文化内容为主体,运用现代科技,表现还原当时的场景形式,面向市场游客的现代人工景区。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以宋文化著称的主题公园,开封历史悠久,是七朝古都之一,而文化最灿烂繁荣的时期也是宋朝在此建都时,宋朝文化的繁荣在开封留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6]当地政府根据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进行建造设计公园,栩栩如生的表现当时宋朝人生活的场景,景区内有张择端画家纪念馆,宋代科技馆、宋代犹太文化馆,园内的工作人员身着宋装,模仿当时宋朝的行为举止,向游客展示开封的汴绣,旁边的商铺有宋代小吃、名菜,游客还可以体验古时招亲抛绣球活动,而当时宋朝人的柳条秋千、浪船、蹴鞠等也成为游客竞相参加的游乐活动。

3、文化实景演出的旅游开发

文化类旅游的又一种新形式便是文化实景演出。演员们在天然山水间表演、以当地的民俗和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是跨界融合创作的特殊的文化模式,是在旅游业由自然旅游

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升级转型下的产物。河南省在文化实景演出方面比较有名的作品有两个,分别是“大宋·东京梦华”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为大型实景水上演出,它依托宋词文化,加入高科技的舞美,豪华的场景,再现历史,震撼地描绘出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历史画面。其中的《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齐天乐》、《满江红》是现代科技与古代诗词的完美结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京都汴梁的盛世繁荣。另外更广为人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电影“少林寺”的拍摄使得嵩山少林寺名扬四海,不过大多数人都仅知道高超的少林功夫绝技,对少林功夫的背后文化知之甚少,仅把它当作是一项功夫运动。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创作,让人们对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全部演出分成为禅境 《水乐》、禅定《木乐》、禅悟《风乐》、禅武《光乐》、禅颂 《石乐》五个乐章,以音乐、舞蹈、武术为表现形式,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将少林、禅宗文化、禅宗理念完美的表现,以恢宏壮大的视听感受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这项大型实景演出也让嵩山地区的旅游形态更加丰富,将禅文化变成游客可见、可听、可买的产品。增添了少林旅游大型户外参与体验性项目,打破了以往游客匆匆参观的旅游的局面,同时带动了周边相关旅游产品的消费,使嵩山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繁荣发展。[7]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盲目开发,零散无序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且不集中,几乎都是靠民间艺人个人在传承和发展。但随着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冲击,单靠民间艺人各自孤军奋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岌岌可危的。可到目前为止,河南省还没有各个市综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规划。由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且散布广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使其处于自由、无序的状态,导致冷热不均、急功近利现象突出。许多非遗所在地的人们,意识到非遗能给自己带来收入后,凡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沾边的项目就大肆开发,既没有重视非遗的内在文化价值,也与市场脱节。例如开发的民俗村,只是流于形式,先来的开发公司挣到钱后,后来者相继跟入,往往相同的仿古的建筑在同一地区到处可见,这让非遗的独特性大打折扣,也让当地旅游收入受到了影响。与市场接近的非遗项目发展可喜,但更多与市场距离远的项目则在苦苦挣扎、难以为继。 即便与市场接近,但也有许多可进行商业开发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不容乐观。规模小而分散、导致缺乏人才和创新、无组织和销路等都成了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产业之间的一道道鸿沟。同时,中国民间文化的生成和传承带有明显的分散性、自发性、家族性,其中的蕴藏在民间的文化智慧和文化资源都是独立存在,单个开发的价值不大,如果能挖掘整合起来,就能形成有规模的文化生

产力。全省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整合为一个完整有机的链条,使之能够发挥规模化、集约化的效益,是个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创新不足,墨守成规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多,但在产业开发上叫得响、拿得出的项目不多,如以赫赫有名的中国年画开创者一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虽然地位重要,但其现状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等地的欣欣向荣相比,则相形见绌。由于死守传承下来的印制题材,缺乏内容创新,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众多专家学者眼中都是因缺乏创造力而导致营销失败的典型案例。即使是投资上百万元在北京的生产加工基地,专门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院长戴松成,后来也以失败告终,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缺乏创新,没有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朱仙镇木版年画目前地位江河日下,价格也是低的可怜。在开封的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的潍坊、江苏的桃花坞四大年画中,江苏的桃花坞的普通年画价值几百元,[8]天津杨柳青的价值几千元,而朱仙镇木版年画则值几元钱,可即便便宜到如此程度,人们也没纷纷解囊购买。再如郑州香包,较之庆阳香包的蒸蒸日上,更是天壤之别。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都在偏远农村,对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市场需求几乎没有太多认识,开拓创新不足,走不出传统的约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道路上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3、开发肤浅,忽视文化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的,且文化内涵丰富。但是,不少旅游部门只注重非遗外在的形式模样,对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认识不清,认为只要当地做出了实体物品,就是在做努力保护。然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开发出来的商品,缺少非遗的灵魂内涵,成了普通商品,没有了特殊意义价值,不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例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9]但当地人们开发时没有注意宣传此内容。而过往的游客也对此知之甚少,看到制作销售的泥泥狗,只把它当作是普通的玩具,没有想要购买的愿望。销量不好,新的传承人难以靠它维持生存,更不愿深入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了,一些人学习也只是三分钟热度,所以此项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人亡艺绝的境地。又如一些民俗村,在仿古的房子上挂上几串玉米、辣椒,室内放上一些仿古的家具,游客来了也只是喝茶、跳舞、坐花轿三件重复的事情,这样对非遗的旅游项目没有深度挖掘就对其进行开发,也造成了游客只看到了肤浅的表面,对非遗文化产生了误解和扭曲。长期来看是对非遗文化生态的破坏,也损害了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

4、宣传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在河南的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没有过多的现代化的冲击,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得比较好而且资源丰富。虽然如此,但是在农村也面临着缺少资金,旅游部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并不清楚了解。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被发现就已经快消亡了。比如,河南省的庙会,其承载的文化丰富,带动的商业价值也很大,但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打出自己特色的品牌,知名度低,不为游客所知,因此,发展乏力。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其他商品一样,需要有商业包装,需要高超的市场运作,需要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出受大家欢迎的旅游精品,这一切尚需要从深处挖掘,进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档次不高,即使开发进入市场,带来的效益也往往较低。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 全省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离不开长远有效合理的旅游规划,统一拟定河南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建设项目规划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河南拥有类型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优势,省领导又树立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强省转变的战略理念,所以河南在战略上应有统一的开发规则,形成的观光旅游、餐饮服务、文化享受等经典综合产业群,树立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紧密结合的文化大省的整体形象。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时, 应从历史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武术文化为切入点,发掘和利用丰富的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各地市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致性,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联合进行开发,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集思广益,增加非遗的影响力。在进行非遗旅游开发时,要多部门协作,如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环保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形成联动,充分挖掘出其潜力成分,与当地旅游资源的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旅游项目,形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一盘棋开发的格局。

(二)培养传承人才,开拓经营创新

因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商业化包装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相关的企业以家庭作坊为主,从业人员对古老技艺的继承水平本来就有限,更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概念有很大的差距,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使其古老的形式与今人的喜好相差甚远,一步步走向消失在所难免。所以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培养人才,打破家族传承的禁锢,向社会招收一些学徒和工人,并通过创立公司与产业化运作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

化产业人才队伍。这些公司在创造可观利润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培养了众多后备人才,有效防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相关人员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三) 资源深度开发,尊重非遗文化

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开发之前,就一直是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是该地区文化在居民心中自觉内在的体现。但是随着旅游部门的开发,游客的到来,企业不应该只为了利益,让当地居民不分场所,不分季节的来进行祭祀,婚庆等表演,亵渎了当地的文化。由于不到真正的非遗时节,当地居民无法做到像真正场合时的用心传神,以致表演没有真实感。客观上错误引导了游客,也伤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一定非得有祭祀婚庆这样的表演,一个地区的文化能够不断的绵延下去,一定尤其智慧魅力的一面。找准这一方面,将其历史文化娓娓道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发方式。 因此,当地旅游开发应该以人为本,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传统文化的自然时节,当然这也是对游客的尊重。多多宣传阐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挖掘其内在的背后文化故事,开发出游客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旅游项目,而不是流于形式,让人们真正感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魅力。

(四)加强媒体宣传,打造知名品牌

坚持走精品路线,集中全力,依靠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有意识地培育、挖掘、包装、推介、宣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品牌。[10] 对于已经出名的的品牌,要不断创新其表现形式,开发周边产品,带动相关就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此外,加强河南非遗文化大省形象的广播宣传,增添河南旅游业的名气。首先,通过传统媒体对河南文化形象全方面的宣传。让游客真正的认识河南,关注河南,喜欢河南,利用微信,微博新型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在自然不刻意的情况下喜欢,来河南旅游。在这方面,可以建立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公众号,每天分享有趣的非遗故事和景点。再者,利用影视作品进行宣传,例如因《少林寺》的成功拍摄,而使少林变得家喻户晓,使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河南。最后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来传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每个河南人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07:210-216.

[2]徐永清.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J].管理观察,2015,02:20-22.

[3]王明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39-42.

[4]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孙东阳.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旅游开发结合形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3,02:2-3.

[6]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09:84-93.

[8]张欢.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宁夏:宁夏大学,2014.

[9]郭莹.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0]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章

  •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课程名称: 中原历史名胜古迹赏析 上课时间: 年 期 学生姓名: 号:院系:任课教师: 称: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是河南历史发展的脉络,是民 ...查看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
  • 探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 ...查看


  • 教育遗产的旅游功能及其实现路径-以西南联大旧址为例-李庆雷
  • 来源:中国旅游报,2014年12月31日,第11版 教育遗产的旅游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以西南联大旧址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李庆雷 一.教育遗产的概念 教育遗产是指各个时代中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并产生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在一定 ...查看


  • 基于RMP分析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本文通过采用RMP分析(即昂普分析)模式,分析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以后的旅游保护和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引言 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直到90年代,当 ...查看


  • 云南澄江自然遗产的开发及对策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云南澄江自然遗产的开发及对策研究 作者:井奕杰 郭云飞 张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1期 澄江动物化石群自然遗产申遗后,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 ...查看


  • 2015旅游资源学习题答案简装版
  • 旅游资源学习题一(绪论与旅游资源分类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 C ). A .文化性: B .组合性: C .观赏性: D .区域性. 2.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A ). ...查看


  • 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
  • 南京人口学院 论 文 作 者: 学 号: 学 系: 专 业: 题 目: 论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指导者: 万老师 副教授 2012 年 01月05 南 京 中文摘要 世界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通过对世界遗产的分布研 ...查看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3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 ...查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申遗成功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申遗成功 (组图 ) 一位少林小沙弥在塔林内的一座砖塔顶上练习少林童子功(资料照片). 7月31日,河南代表团庆祝"申遗"成功. 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