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底还快乐吗?
影片以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对于只有4、5岁的儿童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他们要接受新的环境,一点点对老师和身边的同伴产生信任。在家里时,他们享受所有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个2、30个小朋友的班里,老师根本无暇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饭时,一个小女生把汤饭洒了一身一地,带着哭腔轻轻的喊着“老师,泼了„”一连几声老师都没有赶来,那个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那么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挣扎。在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位妈妈,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剥夺孩子本性的“牢笼”我不禁伤感起来,但这又是他们人生长必经的一条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学会独立,去磨灭天真和美好的本性,这又是多么的残忍。
因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里呆一整个星期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睡觉时老师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叫醒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群小鸭子似的挨个被老师拽着用水冲澡。看足球赛时,老师责令孩子们坐下来看,要给中国队加油,不要给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子老师则扬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甚至有个老师用“神经病”这个词去斥骂了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这么被教育和驯服的,他们会怎么想,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呆下去吗?快到周五了,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板着指头数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当孩子们都陆续被接走了,还剩一个小男孩等着妈妈来接,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满怀期待的等着妈妈,一直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看见妈妈后他满脸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遗忘吧。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那么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翘首以盼,我无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应酬难道没有孩子重要吗。
片中穿插了好几个访谈的镜头,有些被认为很聪明的孩子会心算,有的能说日语,会唱日文歌,会流畅的说绕口令等等。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有个孩子被问到为什么长这么高时,他回答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时我觉得既惊讶又好笑,一个才上幼儿园的孩子居然说出这样官方的回答,很难想象他平时是怎样被灌输的这些思想。另一个是当孩子们被问起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他们表现的很羞涩,有个孩子说“爱就是抱着”,有的孩子说“不好说”,问他为什么不好说时,他回答“那个恶心”他们觉得爱是一个很难启齿词语。爱,是多美的一个字,对爸爸妈妈是爱,对喜欢的玩具食物是爱,却怎么被曲解了原本的意义呢?老师和父母是不是应该反思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差错„
最后,在歌曲《茉莉花》中,影片结束,字幕出来一句话“袁老师生下一名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似乎这是一个循环,所有的孩子都走着一样的道路,这样的一个幼儿园也许只是社会上学校的一个缩影。我知道不该用批判的眼光对这部纪录片作评价,但看了片子的我们确实需要思考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通过泯灭孩子的本性来让他们服从安排,孩子的本质都是纯真的,大人对世界的认知不该强加在孩子思想里,给孩子们多一点关怀多一点爱,少一些责怪和训斥,让孩子快乐的走过童年不是更好吗?
在接触儿童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小孩子的心理有过深刻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做出在我曾看来很是幼稚的行为现在想起竟是那么可爱,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丝杂质,对他们来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却开始怀疑,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他们到底还快乐吗?
影片以入学第一天一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开始,进入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对于只有4、5岁的儿童来说的确是困难的,他们要接受新的环境,一点点对老师和身边的同伴产生信任。在家里时,他们享受所有人的关注,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个2、30个小朋友的班里,老师根本无暇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饭时,一个小女生把汤饭洒了一身一地,带着哭腔轻轻的喊着“老师,泼了„”一连几声老师都没有赶来,那个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边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些孩子,也许过那么两天他们就会习惯这种生活,不再吵闹,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看不到希望,放弃了挣扎。在未来,我也会成为一位妈妈,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进这样一个剥夺孩子本性的“牢笼”我不禁伤感起来,但这又是他们人生长必经的一条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学会独立,去磨灭天真和美好的本性,这又是多么的残忍。
因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这些孩子要在学校里呆一整个星期才能回家,这一周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睡觉时老师要一个一个把他们叫醒上厕所。洗澡的时候,一个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群小鸭子似的挨个被老师拽着用水冲澡。看足球赛时,老师责令孩子们坐下来看,要给中国队加油,不要给其他队加油。对于不听话的小孩子老师则扬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甚至有个老师用“神经病”这个词去斥骂了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这么被教育和驯服的,他们会怎么想,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在幼儿园呆下去吗?快到周五了,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板着指头数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当孩子们都陆续被接走了,还剩一个小男孩等着妈妈来接,老师说他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镜头里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满怀期待的等着妈妈,一直等了很久终于等来了,看见妈妈后他满脸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遗忘吧。我们不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因为什么事情耽误了那么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翘首以盼,我无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应酬难道没有孩子重要吗。
片中穿插了好几个访谈的镜头,有些被认为很聪明的孩子会心算,有的能说日语,会唱日文歌,会流畅的说绕口令等等。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有个孩子被问到为什么长这么高时,他回答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时我觉得既惊讶又好笑,一个才上幼儿园的孩子居然说出这样官方的回答,很难想象他平时是怎样被灌输的这些思想。另一个是当孩子们被问起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他们表现的很羞涩,有个孩子说“爱就是抱着”,有的孩子说“不好说”,问他为什么不好说时,他回答“那个恶心”他们觉得爱是一个很难启齿词语。爱,是多美的一个字,对爸爸妈妈是爱,对喜欢的玩具食物是爱,却怎么被曲解了原本的意义呢?老师和父母是不是应该反思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差错„
最后,在歌曲《茉莉花》中,影片结束,字幕出来一句话“袁老师生下一名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似乎这是一个循环,所有的孩子都走着一样的道路,这样的一个幼儿园也许只是社会上学校的一个缩影。我知道不该用批判的眼光对这部纪录片作评价,但看了片子的我们确实需要思考许多问题,我们不应该通过泯灭孩子的本性来让他们服从安排,孩子的本质都是纯真的,大人对世界的认知不该强加在孩子思想里,给孩子们多一点关怀多一点爱,少一些责怪和训斥,让孩子快乐的走过童年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