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包装设计

一、 日本市场包装设计的“第一印象”

  

1. “洋”、“和”两式包装各显风采

此行途经东京、富士宫、京都、奈良、大阪、名古屋以及爱知世博会等地,一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走过街头小店、纪念品店、专卖店、超市、百货公司、大型商城。第一印象是日本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社会,商品琳琅满目。从包装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大致可以将其风格归纳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现代的“洋”式,另一类是传统的“和”式;尽管还可以分出综合形态,但是“和”、“洋”两类还是主要类型。就像日本街头的少女,有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身着夸张开放的时尚服饰的形象,也有穿着传统的和服、木屐,踩着细小碎步,典雅矜持的形象。这两类风格交相呼应,引人注目,让人感到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时髦和谐共存。

“洋”式包装彰显日本当今都市生活主流民众的消费心态——追逐时尚、开放和崇洋;而“和”式包装则是反映了日本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依恋的情结。

日本今天的“和”包装之所以为笔者关注,首先是因为设计师在发扬民族风格特色的同时,还力求使作品具有时代性,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时尚风格;其次是因为它的东方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日本已经在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日本化的气息和现代时尚的语境,走出令人们赞叹的日本包装艺术风格的新道路。

2. 传统出新的材料、精致的工艺和精心的设计

  

日本的产品包装透出的品质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包装的表面看:不仅从图形创造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显示出深度,更可见设计师从选材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那份用心。图形和色彩主要围绕着传统的审美和民族文化,而材料的选择则从自然入手,通过现代的工艺使之变得实用美观,形成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包装形象,充分显示出素以工作严谨著称的日本人在包装艺术上的才智。

这种才智还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与包装相关的材料工业、加工工艺及其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诸如和纸、漆艺、木作等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时尚化;其二,图形设计和方法的相关研究、传统手工艺的深化研究以及商业情报工作都做得比较扎实。这些都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日本商店中很难找到粗制滥造的东西,从最小的牙签,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单一的个体产品,到系列化的产品组合 ;从机器生产到手工制作,件件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3. 环保理念在包装设计和制作中处处体现

  

日本是个岛国,地

少人多,内在的资源危机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是政府及其相关组织、教育和民众意识觉悟的结果。它反映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自觉地考虑到环保因素,成为他们常态的思维方式。在设计实践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开发上,均以不污染环境,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为首选。

二、 解读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 日本设计教育中形态学、传统图形学和感性工学的深入研究是关键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追索这种设计产生和实现的背景。日本学者对现代设计基础教育作过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曾对西方的构成主义造型思想和色彩学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演绎,以日本特有的细分观念,构筑了所谓的“三大构成”教育体系;同时,他们没有放弃对东方的传统图案学的研究和演绎,诸如以“和服”服饰为轴心的传统图案与加工工艺(诸如草木染、扎染、刺绣、手绘等)的研究,这种将传统图案学与形态构成学并举的研究方式,必然呈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渐为主流。因此,对所谓的“感性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在日本日趋成熟。它实质上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的理念与手段来探讨“人”的感官与“物”互动之间产生的不同“感受价值”及其关系。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的感性意向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特征相关联,设计出符合人们期望的产品。

2. 多元文化的环境和自强的民族意识,催生了设计中“日本味”的形成 在日本,不难感受到根植这方水土的多元文化,有完全拷贝欧美的事物,有古代中国传入的“禅境”意味,也有纯日本的质朴与华丽,更有新近爆发出来的“日本时尚”。然而,能够引起笔者注意的仍然是具有“日本味”的东西。揣摩着这些“日本味”的成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强烈的本土归属意识和他们特有的集体理念——这种意识能够催生共同的精神、近似的品味。

在“日本味”的共同美学精神驱使下,在竞争导致的原创意识强化的社会条件下,在对设计师原创非常尊重的氛围中,日本设计师用心地在传统平台上发挥他们“再创造”的能力。譬如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和再加工,使之产生新意。运用新时尚的意味重新将那些细致的图案大量印制在和纸上,再将这类和纸用于未来的设计,这样使“日本味”一直保持着活力和变化。

这种不断发展的“日本味”在日本包装设计中呈现出明显的视觉特征。传统设计

中的很多语言,在现代的包装中都有体现。就图案而言,主要以抽象为主,题材以植物图案(梅、樱、藤、菊)、动物图案(龙、凤、鱼、鸟)、器物图案(碟、扇子、团扇、茶道具)、麻叶、网眼和龟甲以及传统的家徽和几何图案为主。此外,在和服和古代妇女头饰中使用很多的“结”的元素,在包装中都有很好的运用,并作了新的演绎和变体。而围绕着“日本传统色”的应用,从传统绘画、图案、服装、食品等领域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色彩语汇,并在包装上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色彩。

当然,比较完善的广告和营销学的体系、强大的基础工业、发展比较健康的传统手工艺体系,也是设计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这对“日本味”的实现——传统文脉的延伸与出新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三、 对几个小产品包装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果子

  

果子,日本的传统小甜品,常作茶道的“伴侣”。一般用米粉做成,分硬软两种,硬的类似饼干和米饼,软的类似中国的糯米糕团。对于中国这样的饮食大国,这种味不惊人的小点心似乎不值一提。然而,正是最普通的点心,经过设计师们精心的设计和包装后,在日本的日常礼仪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上好的礼品。

首先,果子形态、色彩的设计和制作变化多样。其次,经过包装,使其在市场上呈现出不同的档次,价格在几千日元到几万日元不等。大众化的包装一般是三层。最外层是包装纸,以日本漫画、传统图案或文字作为主要图形,也有的直接用日本和纸。第二层是纸盒,盒内套着塑料的隔层,果子就整齐地排列其中,也有单独塑料包装的。贵重的礼品装,则有四层或者更多层,除了外包装纸和盒子的设计更为精致之外,单独包装的这层也更花心思,有用防渗透涂层涂刷过的手工绘画的包装纸,用手工制作成各种形状,就像一丝不苟的艺术品。这种本是普通的甜食,被塑造成贵重的礼品。

案例二:酱菜

  

同样的包装特点表现在另一种不起眼的食品——酱菜上。日本设计师在酱菜包装上的确下了颇大的工夫。为了传达自然、环保的概念,酱菜的包装大量采用自然材料,或仿真(树叶、竹叶)材料;有时将它们形象地塑造成原初素材的样子,像整条萝卜、整棵白菜,努力地表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态的含义。正是经过各种用心的设计,产品的附加值才得以提升。

案例三:便当

  

便当是日本日常的快餐类食品,一般超市和小店都有售卖。针对上班族中的不同阶层,其产品档次和包装不同。经济型的包装是普通纸盒和仿木纸盒,高级的则是

仿漆器的木盒或塑料盒。这种设计来自传统的日本餐饮,都用木、陶制器具,并用漆盒盛放。如今,都市上班族追求这种饮食感觉,设计师便沿用这种方式,所不同的只是用容易回收的纸类材料如再生纸、再生木来制作,使人在食用的时候既能享受传统的美感,又可节省成本。

此种案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仅举此三例。当笔者翻阅着日本之行所拍摄的为数可观的资料照片时,不禁想到在国际平台上,中国产品开发和包装设计、制作乃至营销向何处去?现代中国的精神究竟如何呈现?这些命题是我们特别需要深思的。

在许多情况下,包装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消费者在识别和选择商品时的重要依据。包装对内部商品的视觉传达功能是决定了能否实现此商品销售的重要因素,因此,包装的这一功能也往往被人们过多地夸大和强调,过度包装或片面夸大内部商品优点的虚假包装,在现在还大有市场。包装具有视觉传达功能,可以引导消费者正确地识别商品,购买商品,从而完成包装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只有正确地运用包装的视觉传达功能来很好地设计我1门的包装,才能使包装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包装的视觉传达内容不仅仅包括色彩、文字、图形、造型等,还包括包装的材料、肌理、质地、加工工艺等,综合多样的要素,通过视觉和触觉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视触觉感在包装视觉传达中的作用和导入。

包装的视触觉感是由包装的材料、质地以及包装材料表面的肌理造成的,它的不同感觉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息和判断,在包装设计中,利用材质和肌理的设计来达到我们包装要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我们有待研究的课题,也就是视触觉概念在包装设计上的导入。

1 视触觉的产生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表面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理感,肌理是物体外表的质地特征,质地的软,硬,光滑,粗糙,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质感可大致分为两种:视觉型和触觉型。表面虽是光亮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此即视觉优先型的质感 J。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通常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触觉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的反映而已,它是抽象的,在这种条件下,视触觉便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得以产生,再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进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视触觉来判断新事物,可以诱导我们接触,也可以警示我们远离。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

长满刺的仙人掌,看到长长的刺,给人的反映是它会伤人,应该远离。而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小手,又光滑又柔软,很愿意去触摸一下,这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些触觉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符号,诱导了我们的行为。

2 包装设计中材质的触觉感

为保证视觉运动的流畅顺利,包装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应是目力所及,在知觉容量限度内的,视觉客体必须是可视的,视觉信息要有一定强度的诉求力。视觉语言必须是易读的,各种信息的意义必须易于为人所理解,并具备相应的视觉环境 。所以,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导入必须建立在触觉的高度可视化,也就是它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包装是商品的 外表 ,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合理地导入可视的触觉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和认知度。

3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2种形式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它可以是感觉柔软的,坚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例如,想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很多设计师会采用竹木或者粗陶等包装材料来设计,尽可能地把表面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受中,通过视触觉把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知并建立购买需求。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对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这盒饮料是新鲜橙汁而不是别的,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图2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猕猴桃饮料包装,他创意性地把猕猴桃的真实表皮材质肌理通过包装纸材的设计,将真实的猕猴桃表皮模仿得非常逼真,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判断出商品的属性和相关信息。这样的创新设计是视触觉理念导入包装设计的很好典范。

4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段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后已有:

(1)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中,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包装材料中去,也就是前面举过茶叶包装的例子,直接运用竹木或陶器等来设计茶叶包装。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

的方法。

(2)采用模仿的方法,用其他常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玻璃等模仿产品特征或某一需要的材质肌理来达到视触觉和真实触觉上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建立商品信息对消费者有效的视觉传达。图2就是通过纸材的模仿设计的很好的案例。

(3)通过平面的印刷技术来模仿某种肌理视觉效果,同样可以在包装设计中导入视触觉概念。消费者在最初的远观中就可以马上通过包装的视觉传达,获取对商品的基本的认知感受,从而判断对此商品的购买需求。例如,一盒糖果的纸盒包装,表面印刷的是布纹的肌理效果,它所传达的视触觉效果是比较柔和和温馨的,达到了包装需求亲和的预期效果。但它和前面两种手段不同,它只具有视触觉,而前面两种不仅具有视触觉,还具有真实触觉感。

5 结语

包装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包装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在传达的内容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认识到视触觉对人们判断一个客体对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是建立人和物之间的客观存在的认识途径。它的普遍性包含了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认识过程,所以,可以就在包装的视觉传达性上引入视触觉的概念,对包装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再提起CI,似乎不合时宜,就算它在十分繁荣的时期,也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几个成功的范例,但越是在它的底谷时期,我们的眼光就应该放得更远一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强调,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

  CI这个名词,(Corporate Identity)对一中国设计师或企业家来说并不陌生。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

  创品牌是CI的根本任务,那么它将在中国企业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出现并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CI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帮助一些国内企业腾飞起来,人们都觉得她很神秘,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CI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说CI是一种方法,中国人说CI是一种战略,我说,CI首先是一种经营策略。美国Pard Rand教授著名的CI三大支柱理论即:企业个体形象,企业印象,企业识别设计来划分CI体制。它们分别代表MI、BI、VI。比如说:一个国家,MI就好象国家的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性质;BI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而VI就是国旗、国徽。就个人形象而言,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是个体形象;行为举止、修养

是个体印象,发型装束则是个体识别。对于经营设计,除了专业表演以外,整体形象,戏路特点是BI设计,职业道德,公众行为是BI规范,而外形包装则是VI传达。在外型包装多变的今天,人们对明星的个体形象,个体印象要求更高了……IBM第二代老板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拥有卓越的经营信条;要能格守信条;同时又要有随时能改变这些信条的勇气。这就是他的MI、BI设计。同样,企业也需要一种经营策略:企业性质、职能是MI,企业行为规范是BI,其标志,广告等视觉传达系统为VI部分。而我们现在,一谈到CI总是同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企业更需要经营策略。企业要生产产品,从原料到市场,仅提高产品质量是不够的。在当今这个商品过剩的社会,消费者从追求物质本身的价值,逐渐过渡到重视对自身和社会存在意义的信息价值的追求,起作用的并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附加价值,是人们相对欲望所产生的价值。企业要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之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就要通过整体识别系统设计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信息要通过媒体来传播。CI就是提高这种信息的经营战略,所以,CI还是企业经营策略与传播文化的共同产物。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经济重心的不停转移,从美苏争霸到日本经济的崛起,再到世界强国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CI的浪潮席卷了欧美,席卷过日本,还在中国登了陆……美国有美国的CI,日本有日本的CI,中国也有自己的CI,每个国家的CI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不同时期,CI在这些国家都经历了兴衰演变,在各国企业具有不同的走向。

  在欧洲,是CI发源地。最早是德国的AEG电气公司,接着30年代,英国政府请艾德瓦?琼斯顿等著名设计师对地铁交通系统进行统一形象的设计,以加深市民的印象。

  而真正将CI导入企业,确定其重要地位的,当属美国。50-70年代,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亟待复苏,美国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美国社会学家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政府已意识到工业社会向“知识就是资本”的信息社会转变。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一直被认为是在早期成功导入CI的典范。它激发了许多美国的先进企业着手导入CI,如Mobile(美孚)石油公司,西屋电器等,1970年,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标志后,著名的3M公司,各大航空公司、银行、连锁店、克莱斯勒等著名汽车公司……,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导入CI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时就知道,

在信息社会中,就财富的构成而言,以知识为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以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为例,在许多生产厂家为自己产品的销路到处奔波的时候,它本身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耐克公司的授权下生产“耐克”牌产品。“耐克”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品牌商标,以及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耐克公司就是凭借着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称霸于全球运动鞋市场的。当“麦当劳”这一类是有鲜明经营方式——汉堡包、土豆条伴随着富有亲切感的“M”标志和暖融融的色调,远涉重洋后在深圳、北京、广州,甚至桂林登陆,并很快在国人心目中独树一帜的时候,当“麦当劳”的名字风靡世界的时候,足以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统帅着这一庞大的连锁店系统呢?“麦当劳”可以说是深深懂得在“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依存关系,这便是它的严整规范的CI系统。这告诉我们,CI所创导的一体化的符号形象能保证商品品牌的信息化;能保证企业在宏观总揽中去把握信息输出的整体效果。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引进欧美科技,二战后腾飞起来的战败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汽车输出国。50-70年代,美国CI繁盛时期,日本的CI才开始起步。日本的TDK,伊藤荣堂,MAZDA等企业导入CI,他们所做的只是将企业的标识给予标准、规范,使之能在大到高楼大厦,小到名片、信封都遵循一种规范,起到统一视觉效果的作用。实际上,这只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设计。与此同时,这种全面的标准化操作却意想不到地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低成本,获得高回报。其中MAZDA和大荣百货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在登陆日本后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仅是日本CI设计经历的四个时期中的第一时期,好戏还在后头呢?将CI概念引进自己的国家,足以见日本向来以学习,吸收照搬西方成功的经验见长。

  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不断,没有一个安定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CI设计被看做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被无情地拒于国门之外。

  八十年代左右,确切的,美国在70年代后期CI热就大大降温了。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设计公司不能像日本的设计公司有源源不断的活计,也不像中国对设计的需求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美国甚至流行着自己设计、筹资、出售这样的“主动性”的设计公司。理论上,学者李艾?李斯提出,CI理论是“从里向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推销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市场营销观念不

符。“CI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国IBM公司从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危机,可以说是CI战略负面效应的前兆。当美国人意识到CI战略需要升华和完善的时候,在日本的企业界已经听不到“为什么要搞CI了。CI,作为经营战备的有效手段,已经为许多企业理解接受,并且以积极态度导入CI。CI设计在日本的发展又走过了三个时期:有“银座屋”,“小岩井乳业”以及路人皆知的健伍“KENWOOD”等等为成功第二期;为求扩大服务范围,改善企业综合素质的,以“麒麟啤酒”,“东京保险公司”,“布林斯顿轮胎”为代表的第三期;80年代后半期,CI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促使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思考如何通过导入CI来发掘企业的经营资源。如“伊奈制陶公司”,以全新的“INAX”名称和设计来取代旧形象,将企业理念定位为“创造环境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对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十分敏锐,设计风格紧随世界潮流,转入“后现代主义”风格。现代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对后现代设计特点是这样描述的:我喜欢混血的元素而不是纯种的,喜欢歪曲的而不是一往直前的,喜欢模棱两可的即不是明晰的,喜欢兼容并蓄的而不是排它的。并且,在注重企业理念的同时,日本对CI设计制作方法上要求十分严格,“CI树”就是证明,为企业做设计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CI树,以调查研究是树根,企业策划部分为树干,的“过程树”;表现设计内容的“展开树”如日本电信公司NTT以基本形象为树根在应用设计方面展开的CI树(图)等。可见日本人工作态度的严谨认真。另外,日本当时企业都抓紧各种机会导入CI,招数变幻无穷,很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了起来。相继出台的政治经济政策的人民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经济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洋品牌”“洋文化”,时代早已不允许我们抵制洋货了。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日用品,在许多家庭中占了一席之地。跟着,CI设计也在中国人脑中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为什么‘麦当劳’的标志那么抢眼?”“为什么‘可口可乐’的名字那么好听?”但中国毕竟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开始,还是有大部分的“没富起来的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候,中国还没解决温饱

问题。这时,设计师不断告诫头脑还留在农业文明、温饱阶段的企业家,希望他们把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问题当作一种投入产出来考虑。其实当时中国的广告、设计公司就不多,能驾驭CI的专业公司根本没有。

  90年代,CI在美国虽已衰败,但以它为基础的其它经营策略不断将它丰满壮大。美国的CI设计注重VI部分的传播。不注意培养企业理念,发展经营策略,前面提到过其缺乏营销思想。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取而代之产生了CS,即顾客满意战略。1986年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以CS理论为指导首次发表了顾客对汽车满意程度的排行榜。它作为一种吻合时代需求趋势的经营战略,弥补了CI过份强调企业自身形象的不足,使CI战略跳出以企业为中心,走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继续发挥其功能效应。

  就在美国的CI得到升华之时,日本又遇到了问题。日本CI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强调CI中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CBI两部分。全因其涉及面广,推行难度大,因此,能正能将MI和BI一起运作的并不多,另外,很多学者就已重视“CI污染”———各种广告造成的视觉充斥对社会的负面效应。还认为是CI是泡沫经济的产物。那么,它该怎样改善自身呢?

  不管CI是否是泡沫经济的产物,反正CI的热潮席卷了神洲大地。我国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其它的发展,富起来的人渐渐多了,有些大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衣服只要能保暖,食物只要能果腹,手表只要走得准,冰箱只要能制冷,“价廉物美”不是很好吗?这种没有结构,没有精神内涵的价值观念随着商品多元化的到来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再次改变,预示着信息时代在中国的到来,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期到来了。

  这就是CI设计在中国兴起的条件。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对信息价值的追求会让企业能更好解决生存价值。中国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只要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不需追究它是姓“资”还是姓“社”,企业尝到了新闻能捧起一个企业,传媒也可以一夜之间毁掉一个企业的酸甜苦辣。所以,都提起了对企业包装上的注意。我国大陆九十年代最直接的受到了台湾CI设计的影响,台湾的设计风格受日本影响,但不及日本那样跟上世界潮流进入后现代风格。它在大陆开展业务,为“彬彬西服”,“嘉陵摩托”等做过设计。中国设计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已经接受了日本后现代主义,从当时企业标志的设计上可以看到。如太

阳神、半球电器、单夫高级衬衣、浪奇等。这时中国的CI还处于萌芽阶段,与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道,在全国蔓延开来。许多广告公司与设计公司打出CI设计的旗号,CI的策划费被压得很低,有的从业人员根本没见过CI手册就宣称可做CI整体策划的业务。在这另人眼花潦乱,头脑发胀的世界,抱定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olcn.com

  放眼未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所流行的公司自行设计的方式,与至少还能吃饱的日本设计公司、供不应求的中国设计公司是有区别的,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无人能及的。

  日本设计界的绊脚石也逐渐被排除着:以中西元男为首的设计家们在美国原有的CI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理念和经济策划等,还将这一理论体系反馈予美国。在MI方面日本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如桂林微笑堂每天早上日方领导就召集员工喊口号,强化企业精神。在BI方面,为企业制定激发企业活力的机制,如本田公司,提出员工提合理化建设,可获奖的方案。并在待客态度,销售服务等方面建立奖罚机制。在VI方面,提倡“个人化”设计,重视调查先行。如“松屋百货”,重新定位统一形象后竟起死回生了!所以,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同时,开展营销战略,是未来日本CI发展下去的保证。

  中国的CI设计基本上没有成功的例子,难道说中国目前不适合摘CI吗?为什么九十年代中国从都在讲CI,CI设计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最时髦的东西,听说广州光一个“太阳神”的标志就值好几个亿,于是,谁都想搞CI。可CI在中国企业中却是“昙花一现”呢?从政治角度说,我国企业刚刚步入市场,很多企业连最基本的‘企业问题’还尚未理顺,谈CI还为时过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们也提出这种观点。我国企业的要求是生存与发展,急待解决的不是导入CI,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基本国情,目前,并不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并驾齐驱,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广告包装,以为不异血本的广告会带来厚利!假冒伪劣、盗版产品大行其道,这是健康商品市场竟争中的陷井,也是CI设计的误区之一。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与设计者沟通,按个人意志办事,导致设计出来的非企业形象而是个人形象的有之;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搞CI,要设计师搞CI是因为别的地方在搞,我们也不能落后……”“搞CI还要花钱的呀?那不搞了!”这种话的人有之;且不知CI是何物就想搞CI,这恰好是和CI思想相违背的。一些管理者以为CI设计只是把企业外型重新包装了一

下,对于企业文化,管理营销策略并不注重,而经营策略是由管理层制定的。只有在同管理者的密切配合下,CI才起作用。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思想意识阶段,只顾产品质量而无视企业形象宣传,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到了“酒香的店家到处是”的时刻到来,他该怎么办呢?所以,管理阶层的素质CI导入的影响重大。设计师为企业策划的新形象,经营策略必须要由管理层推行。毕竟,设计师只是号手,企业领导才是指挥。另外,中国的专业设计公司能真正驾驭CI的很少。大部分所谓广告或设计公司对CI理解不够,也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整体知识。近十年来国内虽有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但我国智力产业尚未形成,CI设计也难成大气候。因为设计市场鱼龙混杂,恶性竞争,压价,难以保证设计质量。甚至有人认为搞CI不过是要一本手册而已,不用花多少钱!孰不知CI手册的制作中凝聚了多少设计师的调查、分析、构想与制作心血,日本设计公司做一套CI手册要花三年时间!一个标志要做上千次,中国设计公司能做到吗?这种认真、踏实劳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公司学习的。与日本CI设计相比,中国也缺乏一些物质、技术上的有利条件:日本是在工业近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AOS公司给企业搞CI设计时,为设计说明会所制作的作品都是和实物一模一样的。在日本有一种打样公司,是专门为制作复制少量作品服务的。我们的设计公司就缺少这些条件。设计师在做VI设计时,很多把CI树弄错的:树根部“基本形部分”没有规定的东西,树干上的“应用部分”却长于出来。以至于做出的CI手册乱七八糟,起不到统一企业形象的作用。对于设计的直观效果,很多设计人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格,只知随波逐流的模仿,这不是对美的追求的态度。这就是现在CI在中国萎靡不振的原因。品牌在中国这块原本头贫瘠的商品经济土壤里一开始就是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所以在树立国际品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前面分析过国外CI的发展路线,也是曲线上升的。

  我们应该看到:基于我国商品品质的不稳定性,CI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使消费者企业形象的印象来购买商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这样。CI必将在中国企业一步步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定要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具有品牌意识。要向美国“耐克”公司学习,利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要向“麦当劳”学习,学习它是怎样将企业形象统一化并转变成一种信息价值。学习美国的以消费者

为中心的CS战略;和日本提倡市场调查,“个性化”设计的营销思想。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稳中取胜,解决生存价值是基础,追求信息价值不要象日本搞成“CI污染”。CI在中国企业中具有特色的发展可以是:不一定所有的企业和机构都必须导入CI,也没有必要等到我国企业整体水平达到CI层次,只要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就可实施,像海尔集团已导入CI战略,走向世界市场。在国家宏观角度要完善市场法则,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的政治制度下,企业导入CI是谁早谁晚的事,和中国“先富后富”的道理是一样的。围绕自身生存价值服务,这是中国CI发展的又一特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逐步在企业中导入CI是一个试验性的过程,就像中国的经济特区一样,它们的成功会带动其它部分的发展。

  关于领导方面,原先中国的许多企业领导并不是学经济出身的,而是学其它专业,对经济运作一无所知;或是上级指派;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乡镇企业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科技高含量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前面谈到CI导入企业与企业管理层素质有重大关系,一个好的形象策划能不能被“敲定”很大一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国家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谁没有在经济竞争中提高素质,没在商机四伏下把握机会,没有意识到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那么,下一个“下岗”的就是他了。

  中国CI发展的特色还在于:中国的设计师要在把CI树搞清楚是怎么回事,CI手册应怎样制定这些事上,多学习日本的设计公司,学习他们不断地研究CI理论,完善CI理论;把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多为企业考虑,策划出新的营销手段。学习他们踏实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那种敬业精神。日本的设计之所以紧随世界潮流,也是其具有快速学习,取他人之精华的品质。而我们国家的设计业呢?很少在世界级设计大赛上拿奖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文化吗?可我国拥有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呀!缺乏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后现代”特点的语言,一种将中国文化诠释给世界人民的语言。CI在中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策略和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刚刚步入世界市场的我国企业来说,不用等到企业整体水平很高的时候才一齐导入CI,只要企业发展良好,就可逐步导入CI。在若干年后,中国的许多品牌立于世界名牌之林时,中国自然会形成具有特色的CI模式。 dolcn.com

  在设计界,设计师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要有深远的目光,要看的更远,看得更高,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但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设计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I之路。

  综上所述,CI在各国的发展都有兴衰经历,但它始终是曲线上升的。我国在CI低潮期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要看到,在未来它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保证,我们的前途光明而美丽。

曹晖 修文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00872 ; 东北林业大学 150040;)

摘要: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创造精神价值。伴随着企业由一元定位向二元定位的转向,企业形象策划战略的意义逐渐凸现。其所涵盖的理念、行为、视觉三个项度的内容正是企业求真、向善、臻美的三个本质规定。当符码化消费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消费指向时,美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企业形象策划;真善美;符码消费;

企业形象策划(Corporate Identity)(简称CI)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8年,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为德国的AEG公司设计了简明的字母化的标志,并将其应用到公司的系列性产品以及便条纸、信封、建筑、店面之中,贝伦斯AEG的这些设计实践被公认为是企业形象策划的雏形。自CI产生以来,欧美和日本的知名企业导入的成功使其以破竹之势在业中建立声誉。企业形象策划战略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其合理和科学的内涵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企业形象策划也可以称为企业形象管理(Corporate Image Management ),即从形象的角度对公司和企业进行理念(Mind)、行为(Behavior)、和视觉(Visual)方面的规划和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公关策略、服务营销、产品标识、广告等,将企业的内部文化和外部表现结合起来,内外兼修,构成形象的合力,从而冲击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发生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企业不仅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与企业结成了须臾不离的联系——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过去企业被界定为一个经济组织,经济学把它定义为“有一定的行为特征,即谋求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单元”。([1].p,2)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企业已从一元定位走向二元定位,即它不仅创造物质产品,同时创造精神价值。企业形象的塑造是

经由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的贯彻而达成的。而这正是是企业求真——向善——臻美三个过程的完美统一。

第一:求真。即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进而大胆探求并坚持真理,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和进步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正如科学哲学家劳丹所说:“科学的事业是理性的事业”,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效益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企业也只有不断地探求真理,才能使其产品的品质得以保证。企业也只有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进行研究和生产,才能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保持其前进的张力和冷静的头脑。

第二:向善。从哲学上讲,价值观是关于对象有用性的认识。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全部或多数成员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重视盈利固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经营活动,正是同政府、顾客、金融机构、媒体等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企业不能置这些联系于不顾,单纯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与社会各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因此,企业选择向善的价值理念,是基于对自身导向正确认识而做出的,也是与社会文明进步取的一致的方式与手段。向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企业只有明白为谁服务,才能在目标定位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臻美。即臻于美的境界,满足人们对情感的诉求。企业生产过程也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成功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现实的肯定,这也是企业带给员工以审美愉悦的本质所在。企业的美基于对经济规律的自由驾驭,:“不断地实现人的自觉的能动性与经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亦即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规律、从而能在经济生活的必然王国中获得自由。” ([2].p,238)当劳动者在生产中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超越时,他将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也是一种审美意向。

企业求真、向善、臻美的生产过程带来了企业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完美统一。而这三个方面正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所在。企业通过生产和营销活动,将这种美好形象传播给社会和公众,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 企业形象策划战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温饱型时代,过渡到富裕型时代,即而进入到表现型时代。表现

型时代追求精神消费,即消费者注重产品形象、品牌形象是否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这一时代也称感性消费时代,以此代替原来的理性消费时代。这种消费观念是伴随着对产品高附加值的要求而出现的。首先表现为,购买商品时诉诸于情感的共鸣:消费者不再过多地以经济性、必须性为依据做出理性分析,而是根据自己情感的要求去选购商品。凡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商品,他们甚至可以抛开价格的因素。同时,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优先考虑产品的销售服务、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表现为求异心理,即个性化要求。消费者一改理性消费时代遵循共性的消费心理,开始崇尚个性,通过购买商品,表现出自我独特的内在价值。表现型时代或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只有通过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及视觉传达的策划,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美观的产品,打造出企业完美的形象,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营销战略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传统推销战略,即以卖方为主的战略,进入营销战略,即按买方要求来调整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进而进入形象战略时代,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外在包装、道德服务等等,也就是说,顾客选择商品是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形象,即产品的有形形象与无形形象。有形形象可以定义为看得到、摸得着的部分,如企业的标识、产品包装、名称、以及售后服务等;无形形象,即企业的价值理念、精神坐标、目标方向、口碑信誉等等。所有这些,所构成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对公众的一种约定和承诺。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化也是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的反映,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消费广告、消费图像、消费品牌,也消费符码。当今世界被称作“符码化的世界”,又称“世界4”。(卡尔.波普尔曾把现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世界1,即客观物理世界;世界2,即主观意识世界;而世界3则是波普尔的理论创造,即客观知识世界。)世界4带来了符码化的生产,符码化的消费,符码化的权利,符码化的生存,这不可避免地诱导了新的需求动机,造成新的利益分配。([3],p.88)

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形象策划战略正迎合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实施人本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形象战略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战略,是用审美的眼光和美的规律定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其在企业中人的形象、物的形象、产品形象、道德形象中得

以渗透,从而达到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把握,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战略称为美学管理(Aesthetics Management)。传统管理理论力图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去策划尽量准确的行动,它仅将人作为劳动要素来对待,忽视了人本质的要求,致使这种管理方式与人的现实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与错位。随着管理方式的进步,人本的因素逐渐渗透至管理中来,可以说,企业管理理论的几个革命均根源于对人本质力量的进一步揭示与张扬。美学管理也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时代 发展的透视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的人本化管理方式,一改物本管理时代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化管理模式,它包括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精神等等。([4].p,47)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荷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人本是走向人性化的途径,是人对“知、情、意”三个层面的认识和肯定。长期以来,人们对“知”和“意”的重视比之“情”要大得多。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工具理性将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知性的存在,而忽视了情感和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而现代社会,随着人文文化的回归,“人类的审美方式不再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而中转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方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成为生活自下而上的最重要的东西” ([5].p,108)审美是人本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它与“知”和“意”一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企业形象战略也即美学管理战略正是给予企业这样一个实现人本化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企业通过美学的定位和管理,给予企业员工以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把人的生产还原为体现自我的重要活动。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是物种的生产,它是生产生命的活动。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就在于物种的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特征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己的、有意识的。([6].p,10)黑格尔也曾指出,“自由的真正意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这正是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特征所在。

通过以上对企业形象战略重要意义的分析和阐述,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形象塑造决不仅限于是企业的视觉的传达,更重要的是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的凝聚。企业形象战略一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带给社会惟利是图的负面影响,传达出更多的精神文化的特征。企业形象策划不仅是经济范畴,而且是一种美学范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克罗齐将美学与经济学定义为现代“两门卓越的世俗科学”,它们的结合,是历

史和时代的必然趋向。其共同使命是实现“感觉的心灵化”和“心灵的感觉化”。([7].p,32)企业形象战略正是将美学与经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能否在生产中正确地塑造企业形象,能否将美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是衡量未来企业发展的坐标与尺度。

--张治(西北大学 艺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设计师;信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对于每一位“为传达而设计”的设计者来说,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我们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更新,各种视觉媒介的充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感情,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鉴于时代的要求与设计本质的要求,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以创新为前提充分准确地传达信息。

“创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就设计界来说,创新同样也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幅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设计主题的信息进行正确、充分地传达。在当代社会,大量低俗、模仿、毫无新意的设计充斥并污染着我们的视野。设计界存在着大量的抄袭、模仿之作,使得设计活动成为一种程式。比如一说到大学标志,就等于是篆书外加一个圆托印章;一谈到VIS设计,便是大量相同的模版拷贝;一说到数码的视觉符号,就是一大堆蚂蚁般的“1”+“0”;一谈到商品的广告,就是戴眼镜的博士或美女的推荐代言等等。人们无时无刻都被这些“东施效颦”的设计所侵犯和骚扰,这些设计给我们带来了视觉污染,人们不禁要问:设计究竟怎么了?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个设计师都责无旁贷

。现在该是大力宣扬“设计创新”的时候了,因为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清晰而独创的视觉传达设计。那么,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笔者看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的创新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1]。创新根据性质、程度的不同可以理解为继承传统式的创新和激进式的创新,后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一种否定和反叛,尤其是对于长期以来自我潜意识所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框架的否定和反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创新就是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在信息时代,人类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个性化、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怎样才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怎样正确体现未来的价值观?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冲击,面对设计的平庸化、程式化,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现实,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视觉语言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19世纪和20世纪的许多艺术和设计运动都是以探索视觉语言新形式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新的形式往往就是由反传统的艺术通过反对过去时代的艺术而创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设计”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设计运动在形式方面的试验与革命,以及为寻找并获得体现时代特征的形式和视觉语言而进行的探索都说明了这一点[2]。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式、试验成果、先进机器工具等都为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从

某种角度上看,设计就是设计者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于设计的创新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从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到摄影、电影、电视的发明,再到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传达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的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3]。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

就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这三个层次而言,它们具有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设计理念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和技术表现方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视觉语言创新是设计理念创新和技术表现方式创新的表现形式;技术表现方式创新则为前二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现途径。

进入21世纪,人类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彻底地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大发展。

日本包装设计如何巧妙运用中国书法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文字不仅能够准确传递商品信息,还能起到宣传商品,美化商品的作用。文字的书写形式和排列组合直接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纵观日本的商品包装,文字设计独具特色。日本设计师能够根据商品的属性特点进行创意构思,形成不同的字体设计风格。使商品包装格调高雅别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日本文字是受了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但在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受地理条件影响,汉字通过朝鲜传入日本。长期以来日本人以汉字作为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后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文字。这样日本文字由汉字和假名构成。日本文字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

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对中国书法研究

得非常透彻。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传到日本。日本人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设计师广泛采用书法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水墨文化在商品上得到很好体现。书法字体因其产生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装潢设计上效果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它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字体设计或潇洒流畅、泼墨自如;或清新儒雅、端庄秀丽。形式多姿多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日本包装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

日本书法字体的发展创新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书法艺术受包豪斯理念和其它抽象艺术流派的影响,产生一种前卫书法形式,也称“墨象派”。它开创了日本书法艺术的一代新风,为传统书法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了使日本包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为了满足新一代青年人的消费需求,设计师将新书法字体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给现代包装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设计师更加注重书法字体的创新变化,并将其作为图形元素进行创作和设计。它不仅能够表现商品的牌名和品名,还能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文化内涵。日本有专门为商品包装进行书法字体设计的创作者。他们强调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注重发掘和弘扬传统书法艺术形式,努力达到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与协调。因此日本包装的书法字体有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书法字体既是品名又是图形,具有韵律美和动感。日本三得利纯麦芽威士忌包装设计,把书法字体“●”用特写手法放大,给人一种响亮的呐喊感觉。对比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一个“●”字占了画面一大半。字体豪迈奔放、个性十足,形成日本包装的特有魅力与创意。

日本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巧妙排列组合,日本设计师在包装的文字设计上确有独到之处。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排列技巧,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字的排列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日文假名与汉字排列;日本假名与英文排列开创了很多新的组合形式、臻于完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无时不在追求字体的整体形式美。一字一行都力求表现出对比、和谐、均稀、韵律等艺术特征。真正做到疏密有致、虚实对应。体现出设计的理念与个体化特征。例如日本化妆品包装,以品牌的字体形象为主要表现要素,这时主体文字的设计和排列就代表了商品本身的特点。说明

性文字排列规范整齐,整个设计突出了商品高贵、典雅、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引领世界潮流。在一些风味小吃、方便食品包装,文字排列变化丰富。追求活泼、跳跃、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师首先将主体文字安排在最佳视域区,次要的说明性文字依次安排在一个较小的部位或空间。这样消费者的视线就可以沿着一条自然合理、顺畅的流程节奏进行阅读,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视线效果。在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中,一般使用简洁、时尚、醒目的字体,配以灵活多变的排列形式。体现商品的时代特征和高科技特色。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希望通过设计增加商品的情感和个性,使原本冷漠无情的商品变得生动起来,人性化设计的浪潮席卷全球。日本在包装设计方面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商品呈多元性和个性化。设计师重视装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强调文字设计的审美性和文化性。在字体设计上喜欢用手写的书法字体代替电脑中规范化的文字。追求书法字体气势奔放、笔墨飞溅的艺术效果;追求字体在快速行笔运墨中的飞白苍劲之美,或行云流水。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轻松自然而带有人文色彩的情调,让人体味到其中深藏着的文化内涵,达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化、统一化、批量化的包装设计将日益受到冷落。它们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缺少生动性和多元性。现在日本设计师越来越关注文字设计的个性化和设计的民族化特征。总之,日本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特色没有因为国际风格的影响而减弱,而是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面貌得到发展和弘扬。因此日本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既有本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作品。

书法艺术-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独立的艺术,中国的方块字(即汉字)是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两种,一是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一是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后来这两种文字都中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发展延续至今。汉字除了有它的实用性,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和传达感情的媒介外,也有它的艺术特性,表现了人们的感情活动和心理感受等等,通过汉字本身的长短等不同的现形笔划等元素,把线质、方向、大小组成魅力无穷的汉字。我们应当承认,自从有了汉字,书法艺术便随之而起,因为汉字的构图已经有着对美的追求。汉字通过毛笔的书写,使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这就是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一种抽

象的艺术,它通过点画的外表所表现的内涵是含蓄的、朦胧的、生动的、丰富的。俗话说:隔行不隔理。如歌舞琴棋诗画,都与书法有相同之理。书法有音乐的旋律,他于无声之中充满了快慢和谐节奏,强弱统一的篇章,它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有舞蹈的风姿,俯仰有致,跳跃生神的动态,它是静止的舞蹈;书法有文学的章法,有起承转合,有呼应,有高潮,有重点,有结尾,是异步同趋的文学;书法有绘画的经营位置,虚实相生,神情韵致,浓淡照映,是无彩的绘画,此外,书法还有诗的韵律,棋的布阵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市场经济的空前竞争,各种姊妹艺术相互交融,互为贯通,彼此借鉴。现代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在吸取各种新的营养,如汉字构形的有理性,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以及国内外现代设计的潮流和成果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无庸置疑,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商品要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除产品质量外,包装装潢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借鉴国外设计的新手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材料等,使中国包装设计水平有新的突破,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我们在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本民族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东西。纵观历届“世界之星”评比,中国的获奖作品大多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在日本,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早已把书法艺术融汇到设计中,已形成了日本的包装设计风格,这样的设计主题突出,传递信息准确,视觉冲击力强,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最有达到促销的目的。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对中国书法研究得非常透彻。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传到日本。日本人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设计师广泛采用书法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水墨文化在商品包装上得到很好体现。书法字体因其产生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装潢设计上效果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它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字体设计或潇洒流畅、泼墨自如;或清新儒雅、端庄秀丽。形式多姿多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日本包装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国是书法艺术的鼻祖,可在设计上日本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是引起中国设计

师重视的问题。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图、文、色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本元素,而图形、文字则起到主导作用。文字在设计中越来越重要,所以就要求包装设计人员无论在图形、文字、色彩等都要标新立异,在构思上力求新颖别致。有些设计往往徘徊在美术字的变化,而对书法艺术却很少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当然美术字有其自己的优点,它有整齐、规范、严谨之美。但是有些包装设计过分讲究严谨,又显得有些呆板,缺少人情味,达不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书法艺术则能够弥补这些不足。采用古体字能使人对包装商品产生一种名贵、古色古香的感觉,特别适用于古董、首饰、玉器、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采用正书体则会给人一种现代、庄重、匀整的感觉。字体有结字平稳,笔实墨沉之特点,适用于多种机电产品,轻工产品以及食品、饮料等;采用篆书会给人以雍客大方、古朴高雅的品质,字体有筋骨丰盈,遒劲圆转,富有金石之意味;特别是篆书的抽象趣味性在近代的篆刻上常常被加以艺术化,所以,在现代的应用美术中,尤其是国内设计者多把篆书应用于贺年卡、请柬、徽章、图案等方面。隶书的强弱虚实,俯仰向背,肥瘦方圆,大小主次之风格;草书的体势放纵,轻重缓急,婉转奔放、连绵回绕,给人有意动神飞之意境;行书的浓淡相映,动静兼有,有阳刚之美。草书字体行书同样灵动活泼,还兼具有字形易识,书写快捷等特点,在烟酒包装、书籍装祯、广告招贴等方面使用较多,书法艺术中的这种美感都有助于我们对所要设计的主题进行更深的发挥,以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总之,书法艺术的恰当运用,会给人以极高的审美境界,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也为之倾到,它的美和感染力是美术字所不能替代的。

近几年,书法艺术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一些优秀的包装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不但使消费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之美,而且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我国许多茶叶包装,在浅绿色的底子上草书或行书一个茶子,右下部再配上一杯清纯的茶水,既在装饰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又同商品的本质很协调。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特别是传统文化份量较重的书籍往往都由书法家题写书名,再加上少许美化,很具有典雅、内涵丰富的品质。在一些风味小吃、方便食品包装,文字排列变化丰富,追求活泼、跳跃、动感的表现效果。在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中,一般使用简洁、时尚、醒目的字体,配以灵活多变的排列形式。体现商品的时代特征和高科技特色。这是都充分应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装饰美而取得的很好效果。书法艺术的运用使整

个设计突出了商品高贵、典雅、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

再者,由于商品品牌的定位、产品定位、消费者定位的不同,书法艺术也会有所不同。如男女化妆品类、酒类、香烟类、食品类等等。追求书法字体气势奔放、笔墨飞溅的艺术效果;追求字体在快速行笔运墨中的飞白苍劲之美。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轻松自然而带有人文色彩的情调,让人体味到其中深藏着的文化内涵,达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化、统一化、批量化的包装设计将日益受到冷落。它们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少生动性和多元性。男性包装书法则要粗犷豪迈,女性则要典雅柔美、儿童用品、旅游产品的包装字体则要天真稚拙,生动活泼,明快欢跃,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等等。这些包装设计中书法的运用恰当与否,需要包装设计人员深入生活,注重调研,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大大丰富我们的设计构思和设计语言,使作品更具特有的艺术魅力。

大量事实说明,文字的特别设计,在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所占的份量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说明了具备书法艺术的学识和修养,对于设计才智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说明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现代设计中,无论是包装、装饰、标志、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设计都可以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现代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应当重视书法艺术的学习和修养,坚持书法基本功的学习,坚持对书法美的探讨和应用,让抽象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市场经济的空前竞争,各种姊妹艺术相互交融,互为贯通,彼此借鉴。包装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在吸取各种新的营养,如汉字构形的有理性,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以及国内外现代设计的潮流和成果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无庸置疑,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商品要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除产品质量外,包装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借鉴国外设计的新手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材料等,使中国包装设计水平有新的突破,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我们在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本民族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东西。纵观历届“世界之星”评比,中国的获奖作品大多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在日本,一些优秀的设计师

早已把书法艺术融汇到设计中,已形成了日本的包装设计风格,这样的设计主题突出,传递信息准确,视觉冲击力强,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最有达到促销的目的。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对中国书法研究得非常透彻。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传到日本。日本人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设计师广泛采用书法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水墨文化在商品包装设计上得到很好体现。书法字体因其产生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装潢设计上效果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它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字体设计或潇洒流畅、泼墨自如;或清新儒雅、端庄秀丽。形式多姿多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日本包装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国是书法艺术的鼻祖,可在设计上日本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是引起中国设计师重视的问题。

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独立的艺术,中国的方块字(即汉字)是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两种,一是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一是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后来这两种文字都中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发展延续至今。汉字除了有它的实用性,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和传达感情的媒介外,也有它的艺术特性,表现了人们的感情活动和心理感受等等,通过汉字本身的长短等不同的现形笔划等元素,把线质、方向、大小组成魅力无穷的汉字。我们应当承认,自从有了汉字,书法艺术便随之而起,因为汉字的构图已经有着对美的追求。汉字通过毛笔的书写,使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这就是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通过点画的外表所表现的内涵是含蓄的、朦胧的、生动的、丰富的。俗话说:隔行不隔理。如歌舞琴棋诗画,都与书法有相同之理。书法有音乐的旋律,他于无声之中充满了快慢和谐节奏,强弱统一的篇章,它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有舞蹈的风姿,俯仰有致,跳跃生神的动态,它是静止的舞蹈;书法有文学的章法,有起承转合,有呼应,有高潮,有重点,有结尾,是异步同趋的文学;书法有绘画的经营位置,虚实相生,神情韵致,浓淡照映,是无彩的绘画,此外,书法还有诗的韵律,棋的布阵包装设计等等。

一、 日本市场包装设计的“第一印象”

  

1. “洋”、“和”两式包装各显风采

此行途经东京、富士宫、京都、奈良、大阪、名古屋以及爱知世博会等地,一路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走过街头小店、纪念品店、专卖店、超市、百货公司、大型商城。第一印象是日本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社会,商品琳琅满目。从包装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大致可以将其风格归纳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现代的“洋”式,另一类是传统的“和”式;尽管还可以分出综合形态,但是“和”、“洋”两类还是主要类型。就像日本街头的少女,有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身着夸张开放的时尚服饰的形象,也有穿着传统的和服、木屐,踩着细小碎步,典雅矜持的形象。这两类风格交相呼应,引人注目,让人感到传统与现代,质朴与时髦和谐共存。

“洋”式包装彰显日本当今都市生活主流民众的消费心态——追逐时尚、开放和崇洋;而“和”式包装则是反映了日本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依恋的情结。

日本今天的“和”包装之所以为笔者关注,首先是因为设计师在发扬民族风格特色的同时,还力求使作品具有时代性,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时尚风格;其次是因为它的东方精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日本已经在来自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了日本化的气息和现代时尚的语境,走出令人们赞叹的日本包装艺术风格的新道路。

2. 传统出新的材料、精致的工艺和精心的设计

  

日本的产品包装透出的品质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包装的表面看:不仅从图形创造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显示出深度,更可见设计师从选材和工艺上精益求精的那份用心。图形和色彩主要围绕着传统的审美和民族文化,而材料的选择则从自然入手,通过现代的工艺使之变得实用美观,形成有明显日本特色的包装形象,充分显示出素以工作严谨著称的日本人在包装艺术上的才智。

这种才智还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与包装相关的材料工业、加工工艺及其系统发展得相当完备,诸如和纸、漆艺、木作等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时尚化;其二,图形设计和方法的相关研究、传统手工艺的深化研究以及商业情报工作都做得比较扎实。这些都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日本商店中很难找到粗制滥造的东西,从最小的牙签,到日常生活用品;从单一的个体产品,到系列化的产品组合 ;从机器生产到手工制作,件件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3. 环保理念在包装设计和制作中处处体现

  

日本是个岛国,地

少人多,内在的资源危机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环保意识。这种环保意识是政府及其相关组织、教育和民众意识觉悟的结果。它反映在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自觉地考虑到环保因素,成为他们常态的思维方式。在设计实践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开发上,均以不污染环境,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为首选。

二、 解读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 日本设计教育中形态学、传统图形学和感性工学的深入研究是关键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追索这种设计产生和实现的背景。日本学者对现代设计基础教育作过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曾对西方的构成主义造型思想和色彩学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演绎,以日本特有的细分观念,构筑了所谓的“三大构成”教育体系;同时,他们没有放弃对东方的传统图案学的研究和演绎,诸如以“和服”服饰为轴心的传统图案与加工工艺(诸如草木染、扎染、刺绣、手绘等)的研究,这种将传统图案学与形态构成学并举的研究方式,必然呈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渐为主流。因此,对所谓的“感性工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在日本日趋成熟。它实质上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的理念与手段来探讨“人”的感官与“物”互动之间产生的不同“感受价值”及其关系。在产品设计领域,它将人们对“物”的感性意向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特征相关联,设计出符合人们期望的产品。

2. 多元文化的环境和自强的民族意识,催生了设计中“日本味”的形成 在日本,不难感受到根植这方水土的多元文化,有完全拷贝欧美的事物,有古代中国传入的“禅境”意味,也有纯日本的质朴与华丽,更有新近爆发出来的“日本时尚”。然而,能够引起笔者注意的仍然是具有“日本味”的东西。揣摩着这些“日本味”的成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强烈的本土归属意识和他们特有的集体理念——这种意识能够催生共同的精神、近似的品味。

在“日本味”的共同美学精神驱使下,在竞争导致的原创意识强化的社会条件下,在对设计师原创非常尊重的氛围中,日本设计师用心地在传统平台上发挥他们“再创造”的能力。譬如对传统材料的再开发和再加工,使之产生新意。运用新时尚的意味重新将那些细致的图案大量印制在和纸上,再将这类和纸用于未来的设计,这样使“日本味”一直保持着活力和变化。

这种不断发展的“日本味”在日本包装设计中呈现出明显的视觉特征。传统设计

中的很多语言,在现代的包装中都有体现。就图案而言,主要以抽象为主,题材以植物图案(梅、樱、藤、菊)、动物图案(龙、凤、鱼、鸟)、器物图案(碟、扇子、团扇、茶道具)、麻叶、网眼和龟甲以及传统的家徽和几何图案为主。此外,在和服和古代妇女头饰中使用很多的“结”的元素,在包装中都有很好的运用,并作了新的演绎和变体。而围绕着“日本传统色”的应用,从传统绘画、图案、服装、食品等领域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色彩语汇,并在包装上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色彩。

当然,比较完善的广告和营销学的体系、强大的基础工业、发展比较健康的传统手工艺体系,也是设计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这对“日本味”的实现——传统文脉的延伸与出新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三、 对几个小产品包装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果子

  

果子,日本的传统小甜品,常作茶道的“伴侣”。一般用米粉做成,分硬软两种,硬的类似饼干和米饼,软的类似中国的糯米糕团。对于中国这样的饮食大国,这种味不惊人的小点心似乎不值一提。然而,正是最普通的点心,经过设计师们精心的设计和包装后,在日本的日常礼仪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上好的礼品。

首先,果子形态、色彩的设计和制作变化多样。其次,经过包装,使其在市场上呈现出不同的档次,价格在几千日元到几万日元不等。大众化的包装一般是三层。最外层是包装纸,以日本漫画、传统图案或文字作为主要图形,也有的直接用日本和纸。第二层是纸盒,盒内套着塑料的隔层,果子就整齐地排列其中,也有单独塑料包装的。贵重的礼品装,则有四层或者更多层,除了外包装纸和盒子的设计更为精致之外,单独包装的这层也更花心思,有用防渗透涂层涂刷过的手工绘画的包装纸,用手工制作成各种形状,就像一丝不苟的艺术品。这种本是普通的甜食,被塑造成贵重的礼品。

案例二:酱菜

  

同样的包装特点表现在另一种不起眼的食品——酱菜上。日本设计师在酱菜包装上的确下了颇大的工夫。为了传达自然、环保的概念,酱菜的包装大量采用自然材料,或仿真(树叶、竹叶)材料;有时将它们形象地塑造成原初素材的样子,像整条萝卜、整棵白菜,努力地表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态的含义。正是经过各种用心的设计,产品的附加值才得以提升。

案例三:便当

  

便当是日本日常的快餐类食品,一般超市和小店都有售卖。针对上班族中的不同阶层,其产品档次和包装不同。经济型的包装是普通纸盒和仿木纸盒,高级的则是

仿漆器的木盒或塑料盒。这种设计来自传统的日本餐饮,都用木、陶制器具,并用漆盒盛放。如今,都市上班族追求这种饮食感觉,设计师便沿用这种方式,所不同的只是用容易回收的纸类材料如再生纸、再生木来制作,使人在食用的时候既能享受传统的美感,又可节省成本。

此种案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仅举此三例。当笔者翻阅着日本之行所拍摄的为数可观的资料照片时,不禁想到在国际平台上,中国产品开发和包装设计、制作乃至营销向何处去?现代中国的精神究竟如何呈现?这些命题是我们特别需要深思的。

在许多情况下,包装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消费者在识别和选择商品时的重要依据。包装对内部商品的视觉传达功能是决定了能否实现此商品销售的重要因素,因此,包装的这一功能也往往被人们过多地夸大和强调,过度包装或片面夸大内部商品优点的虚假包装,在现在还大有市场。包装具有视觉传达功能,可以引导消费者正确地识别商品,购买商品,从而完成包装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只有正确地运用包装的视觉传达功能来很好地设计我1门的包装,才能使包装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包装的视觉传达内容不仅仅包括色彩、文字、图形、造型等,还包括包装的材料、肌理、质地、加工工艺等,综合多样的要素,通过视觉和触觉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视触觉感在包装视觉传达中的作用和导入。

包装的视触觉感是由包装的材料、质地以及包装材料表面的肌理造成的,它的不同感觉传达给我们不同的信息和判断,在包装设计中,利用材质和肌理的设计来达到我们包装要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我们有待研究的课题,也就是视触觉概念在包装设计上的导入。

1 视触觉的产生

任何物体都有特定的材质构成,不同的材质表面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理感,肌理是物体外表的质地特征,质地的软,硬,光滑,粗糙,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质感可大致分为两种:视觉型和触觉型。表面虽是光亮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此即视觉优先型的质感 J。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视触觉和真正的触觉通常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视触觉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的反映而已,它是抽象的,在这种条件下,视触觉便成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通过先前的经验得以产生,再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为一种视觉信息,进而对后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作用。因此,通过视触觉来判断新事物,可以诱导我们接触,也可以警示我们远离。例如:没有人愿意去抓

长满刺的仙人掌,看到长长的刺,给人的反映是它会伤人,应该远离。而我们看到婴儿的一双小手,又光滑又柔软,很愿意去触摸一下,这是由于我们过去对这些触觉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判断符号,诱导了我们的行为。

2 包装设计中材质的触觉感

为保证视觉运动的流畅顺利,包装设计中的各种视觉元素应是目力所及,在知觉容量限度内的,视觉客体必须是可视的,视觉信息要有一定强度的诉求力。视觉语言必须是易读的,各种信息的意义必须易于为人所理解,并具备相应的视觉环境 。所以,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导入必须建立在触觉的高度可视化,也就是它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传达功能,包装是商品的 外表 ,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是通过包装来实现的。合理地导入可视的触觉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和认知度。

3包装设计中视触觉的2种形式

第一种视触觉形式是由包装材料本身材质的肌理造成的,它可以是感觉柔软的,坚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通过包装材料表面材质肌理的视觉触觉感,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这在目前很多设计中都被广泛采用,例如,想表现具有粗糙原生态的茶叶包装,很多设计师会采用竹木或者粗陶等包装材料来设计,尽可能地把表面肌理触感建立在自然的视觉感受中,通过视触觉把商品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知并建立购买需求。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它不仅仅考虑到本身包装材质的选用,而且将所包装的产品材质肌理要素,模拟设计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包装商品的认知和识别,这种识别是通过包装的视触觉来完成的。例如,对一盒橙汁的包装设计,可以通过对橙子表皮的肌理的真实模仿,将橙子表皮肌理设计到商品的外包装上,建立较强烈的视触觉感,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这盒饮料是新鲜橙汁而不是别的,非常准确和有效地建立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识别和认同关系。图2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猕猴桃饮料包装,他创意性地把猕猴桃的真实表皮材质肌理通过包装纸材的设计,将真实的猕猴桃表皮模仿得非常逼真,使消费者通过视觉判断出商品的属性和相关信息。这样的创新设计是视触觉理念导入包装设计的很好典范。

4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段

实现视触觉导入包装设计的手后已有:

(1)在商品包装的设计中,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包装材料中去,也就是前面举过茶叶包装的例子,直接运用竹木或陶器等来设计茶叶包装。这种方法也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传统

的方法。

(2)采用模仿的方法,用其他常规包装材料,如纸张,塑料,玻璃等模仿产品特征或某一需要的材质肌理来达到视触觉和真实触觉上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建立商品信息对消费者有效的视觉传达。图2就是通过纸材的模仿设计的很好的案例。

(3)通过平面的印刷技术来模仿某种肌理视觉效果,同样可以在包装设计中导入视触觉概念。消费者在最初的远观中就可以马上通过包装的视觉传达,获取对商品的基本的认知感受,从而判断对此商品的购买需求。例如,一盒糖果的纸盒包装,表面印刷的是布纹的肌理效果,它所传达的视触觉效果是比较柔和和温馨的,达到了包装需求亲和的预期效果。但它和前面两种手段不同,它只具有视触觉,而前面两种不仅具有视触觉,还具有真实触觉感。

5 结语

包装的视觉传达功能在包装中的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在传达的内容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认识到视触觉对人们判断一个客体对象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是建立人和物之间的客观存在的认识途径。它的普遍性包含了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认识过程,所以,可以就在包装的视觉传达性上引入视触觉的概念,对包装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再提起CI,似乎不合时宜,就算它在十分繁荣的时期,也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几个成功的范例,但越是在它的底谷时期,我们的眼光就应该放得更远一点。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强调,21世纪将回到龙的世纪,中国会成为一个世界强国。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形象必须通过现代设计树立,CI就是具有现代设计特征的代表。

  CI这个名词,(Corporate Identity)对一中国设计师或企业家来说并不陌生。它于九十年代盛行开来,现在又萎靡不振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的情况下,CI是“大势已去”还是能助企业一臂之力?

  创品牌是CI的根本任务,那么它将在中国企业中以什么样的模式出现并去完成这个任务呢?

  CI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九十年代帮助一些国内企业腾飞起来,人们都觉得她很神秘,在这里,我们再来看看CI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说CI是一种方法,中国人说CI是一种战略,我说,CI首先是一种经营策略。美国Pard Rand教授著名的CI三大支柱理论即:企业个体形象,企业印象,企业识别设计来划分CI体制。它们分别代表MI、BI、VI。比如说:一个国家,MI就好象国家的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性质;BI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而VI就是国旗、国徽。就个人形象而言,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是个体形象;行为举止、修养

是个体印象,发型装束则是个体识别。对于经营设计,除了专业表演以外,整体形象,戏路特点是BI设计,职业道德,公众行为是BI规范,而外形包装则是VI传达。在外型包装多变的今天,人们对明星的个体形象,个体印象要求更高了……IBM第二代老板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拥有卓越的经营信条;要能格守信条;同时又要有随时能改变这些信条的勇气。这就是他的MI、BI设计。同样,企业也需要一种经营策略:企业性质、职能是MI,企业行为规范是BI,其标志,广告等视觉传达系统为VI部分。而我们现在,一谈到CI总是同企业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企业更需要经营策略。企业要生产产品,从原料到市场,仅提高产品质量是不够的。在当今这个商品过剩的社会,消费者从追求物质本身的价值,逐渐过渡到重视对自身和社会存在意义的信息价值的追求,起作用的并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附加价值,是人们相对欲望所产生的价值。企业要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之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就要通过整体识别系统设计来提高企业的价值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个信息要通过媒体来传播。CI就是提高这种信息的经营战略,所以,CI还是企业经营策略与传播文化的共同产物。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经济重心的不停转移,从美苏争霸到日本经济的崛起,再到世界强国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CI的浪潮席卷了欧美,席卷过日本,还在中国登了陆……美国有美国的CI,日本有日本的CI,中国也有自己的CI,每个国家的CI设计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不同时期,CI在这些国家都经历了兴衰演变,在各国企业具有不同的走向。

  在欧洲,是CI发源地。最早是德国的AEG电气公司,接着30年代,英国政府请艾德瓦?琼斯顿等著名设计师对地铁交通系统进行统一形象的设计,以加深市民的印象。

  而真正将CI导入企业,确定其重要地位的,当属美国。50-70年代,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亟待复苏,美国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美国社会学家在50年代末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政府已意识到工业社会向“知识就是资本”的信息社会转变。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一直被认为是在早期成功导入CI的典范。它激发了许多美国的先进企业着手导入CI,如Mobile(美孚)石油公司,西屋电器等,1970年,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标志后,著名的3M公司,各大航空公司、银行、连锁店、克莱斯勒等著名汽车公司……,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导入CI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时就知道,

在信息社会中,就财富的构成而言,以知识为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以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为例,在许多生产厂家为自己产品的销路到处奔波的时候,它本身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生产厂家都是以许可证方式在耐克公司的授权下生产“耐克”牌产品。“耐克”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品牌商标,以及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耐克公司就是凭借着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称霸于全球运动鞋市场的。当“麦当劳”这一类是有鲜明经营方式——汉堡包、土豆条伴随着富有亲切感的“M”标志和暖融融的色调,远涉重洋后在深圳、北京、广州,甚至桂林登陆,并很快在国人心目中独树一帜的时候,当“麦当劳”的名字风靡世界的时候,足以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力量在统帅着这一庞大的连锁店系统呢?“麦当劳”可以说是深深懂得在“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依存关系,这便是它的严整规范的CI系统。这告诉我们,CI所创导的一体化的符号形象能保证商品品牌的信息化;能保证企业在宏观总揽中去把握信息输出的整体效果。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引进欧美科技,二战后腾飞起来的战败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器、汽车输出国。50-70年代,美国CI繁盛时期,日本的CI才开始起步。日本的TDK,伊藤荣堂,MAZDA等企业导入CI,他们所做的只是将企业的标识给予标准、规范,使之能在大到高楼大厦,小到名片、信封都遵循一种规范,起到统一视觉效果的作用。实际上,这只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设计。与此同时,这种全面的标准化操作却意想不到地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低成本,获得高回报。其中MAZDA和大荣百货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在登陆日本后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仅是日本CI设计经历的四个时期中的第一时期,好戏还在后头呢?将CI概念引进自己的国家,足以见日本向来以学习,吸收照搬西方成功的经验见长。

  当时的中国,政治运动不断,没有一个安定的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在“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CI设计被看做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被无情地拒于国门之外。

  八十年代左右,确切的,美国在70年代后期CI热就大大降温了。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设计公司不能像日本的设计公司有源源不断的活计,也不像中国对设计的需求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美国甚至流行着自己设计、筹资、出售这样的“主动性”的设计公司。理论上,学者李艾?李斯提出,CI理论是“从里向外”的思维方式:从企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这“推销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市场营销观念不

符。“CI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国IBM公司从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危机,可以说是CI战略负面效应的前兆。当美国人意识到CI战略需要升华和完善的时候,在日本的企业界已经听不到“为什么要搞CI了。CI,作为经营战备的有效手段,已经为许多企业理解接受,并且以积极态度导入CI。CI设计在日本的发展又走过了三个时期:有“银座屋”,“小岩井乳业”以及路人皆知的健伍“KENWOOD”等等为成功第二期;为求扩大服务范围,改善企业综合素质的,以“麒麟啤酒”,“东京保险公司”,“布林斯顿轮胎”为代表的第三期;80年代后半期,CI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促使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思考如何通过导入CI来发掘企业的经营资源。如“伊奈制陶公司”,以全新的“INAX”名称和设计来取代旧形象,将企业理念定位为“创造环境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对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十分敏锐,设计风格紧随世界潮流,转入“后现代主义”风格。现代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对后现代设计特点是这样描述的:我喜欢混血的元素而不是纯种的,喜欢歪曲的而不是一往直前的,喜欢模棱两可的即不是明晰的,喜欢兼容并蓄的而不是排它的。并且,在注重企业理念的同时,日本对CI设计制作方法上要求十分严格,“CI树”就是证明,为企业做设计时,设计出各种各样的CI树,以调查研究是树根,企业策划部分为树干,的“过程树”;表现设计内容的“展开树”如日本电信公司NTT以基本形象为树根在应用设计方面展开的CI树(图)等。可见日本人工作态度的严谨认真。另外,日本当时企业都抓紧各种机会导入CI,招数变幻无穷,很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了起来。相继出台的政治经济政策的人民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从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经济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经济特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洋品牌”“洋文化”,时代早已不允许我们抵制洋货了。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日用品,在许多家庭中占了一席之地。跟着,CI设计也在中国人脑中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为什么‘麦当劳’的标志那么抢眼?”“为什么‘可口可乐’的名字那么好听?”但中国毕竟是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开始,还是有大部分的“没富起来的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候,中国还没解决温饱

问题。这时,设计师不断告诫头脑还留在农业文明、温饱阶段的企业家,希望他们把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问题当作一种投入产出来考虑。其实当时中国的广告、设计公司就不多,能驾驭CI的专业公司根本没有。

  90年代,CI在美国虽已衰败,但以它为基础的其它经营策略不断将它丰满壮大。美国的CI设计注重VI部分的传播。不注意培养企业理念,发展经营策略,前面提到过其缺乏营销思想。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取而代之产生了CS,即顾客满意战略。1986年美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以CS理论为指导首次发表了顾客对汽车满意程度的排行榜。它作为一种吻合时代需求趋势的经营战略,弥补了CI过份强调企业自身形象的不足,使CI战略跳出以企业为中心,走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继续发挥其功能效应。

  就在美国的CI得到升华之时,日本又遇到了问题。日本CI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强调CI中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CBI两部分。全因其涉及面广,推行难度大,因此,能正能将MI和BI一起运作的并不多,另外,很多学者就已重视“CI污染”———各种广告造成的视觉充斥对社会的负面效应。还认为是CI是泡沫经济的产物。那么,它该怎样改善自身呢?

  不管CI是否是泡沫经济的产物,反正CI的热潮席卷了神洲大地。我国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其它的发展,富起来的人渐渐多了,有些大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衣服只要能保暖,食物只要能果腹,手表只要走得准,冰箱只要能制冷,“价廉物美”不是很好吗?这种没有结构,没有精神内涵的价值观念随着商品多元化的到来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再次改变,预示着信息时代在中国的到来,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期到来了。

  这就是CI设计在中国兴起的条件。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在解决自身的生存价值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对信息价值的追求会让企业能更好解决生存价值。中国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只要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不需追究它是姓“资”还是姓“社”,企业尝到了新闻能捧起一个企业,传媒也可以一夜之间毁掉一个企业的酸甜苦辣。所以,都提起了对企业包装上的注意。我国大陆九十年代最直接的受到了台湾CI设计的影响,台湾的设计风格受日本影响,但不及日本那样跟上世界潮流进入后现代风格。它在大陆开展业务,为“彬彬西服”,“嘉陵摩托”等做过设计。中国设计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已经接受了日本后现代主义,从当时企业标志的设计上可以看到。如太

阳神、半球电器、单夫高级衬衣、浪奇等。这时中国的CI还处于萌芽阶段,与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道,在全国蔓延开来。许多广告公司与设计公司打出CI设计的旗号,CI的策划费被压得很低,有的从业人员根本没见过CI手册就宣称可做CI整体策划的业务。在这另人眼花潦乱,头脑发胀的世界,抱定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dolcn.com

  放眼未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所流行的公司自行设计的方式,与至少还能吃饱的日本设计公司、供不应求的中国设计公司是有区别的,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无人能及的。

  日本设计界的绊脚石也逐渐被排除着:以中西元男为首的设计家们在美国原有的CI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理念和经济策划等,还将这一理论体系反馈予美国。在MI方面日本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如桂林微笑堂每天早上日方领导就召集员工喊口号,强化企业精神。在BI方面,为企业制定激发企业活力的机制,如本田公司,提出员工提合理化建设,可获奖的方案。并在待客态度,销售服务等方面建立奖罚机制。在VI方面,提倡“个人化”设计,重视调查先行。如“松屋百货”,重新定位统一形象后竟起死回生了!所以,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同时,开展营销战略,是未来日本CI发展下去的保证。

  中国的CI设计基本上没有成功的例子,难道说中国目前不适合摘CI吗?为什么九十年代中国从都在讲CI,CI设计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最时髦的东西,听说广州光一个“太阳神”的标志就值好几个亿,于是,谁都想搞CI。可CI在中国企业中却是“昙花一现”呢?从政治角度说,我国企业刚刚步入市场,很多企业连最基本的‘企业问题’还尚未理顺,谈CI还为时过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们也提出这种观点。我国企业的要求是生存与发展,急待解决的不是导入CI,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从经济上看,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基本国情,目前,并不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并驾齐驱,市场经济体制仍待完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广告包装,以为不异血本的广告会带来厚利!假冒伪劣、盗版产品大行其道,这是健康商品市场竟争中的陷井,也是CI设计的误区之一。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与设计者沟通,按个人意志办事,导致设计出来的非企业形象而是个人形象的有之;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搞CI,要设计师搞CI是因为别的地方在搞,我们也不能落后……”“搞CI还要花钱的呀?那不搞了!”这种话的人有之;且不知CI是何物就想搞CI,这恰好是和CI思想相违背的。一些管理者以为CI设计只是把企业外型重新包装了一

下,对于企业文化,管理营销策略并不注重,而经营策略是由管理层制定的。只有在同管理者的密切配合下,CI才起作用。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思想意识阶段,只顾产品质量而无视企业形象宣传,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到了“酒香的店家到处是”的时刻到来,他该怎么办呢?所以,管理阶层的素质CI导入的影响重大。设计师为企业策划的新形象,经营策略必须要由管理层推行。毕竟,设计师只是号手,企业领导才是指挥。另外,中国的专业设计公司能真正驾驭CI的很少。大部分所谓广告或设计公司对CI理解不够,也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整体知识。近十年来国内虽有一批高水平的设计师,但我国智力产业尚未形成,CI设计也难成大气候。因为设计市场鱼龙混杂,恶性竞争,压价,难以保证设计质量。甚至有人认为搞CI不过是要一本手册而已,不用花多少钱!孰不知CI手册的制作中凝聚了多少设计师的调查、分析、构想与制作心血,日本设计公司做一套CI手册要花三年时间!一个标志要做上千次,中国设计公司能做到吗?这种认真、踏实劳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公司学习的。与日本CI设计相比,中国也缺乏一些物质、技术上的有利条件:日本是在工业近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AOS公司给企业搞CI设计时,为设计说明会所制作的作品都是和实物一模一样的。在日本有一种打样公司,是专门为制作复制少量作品服务的。我们的设计公司就缺少这些条件。设计师在做VI设计时,很多把CI树弄错的:树根部“基本形部分”没有规定的东西,树干上的“应用部分”却长于出来。以至于做出的CI手册乱七八糟,起不到统一企业形象的作用。对于设计的直观效果,很多设计人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格,只知随波逐流的模仿,这不是对美的追求的态度。这就是现在CI在中国萎靡不振的原因。品牌在中国这块原本头贫瘠的商品经济土壤里一开始就是一颗发育不良的种子,所以在树立国际品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前面分析过国外CI的发展路线,也是曲线上升的。

  我们应该看到:基于我国商品品质的不稳定性,CI是一个企业的承诺,使消费者企业形象的印象来购买商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这样。CI必将在中国企业一步步进入国际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定要参加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具有品牌意识。要向美国“耐克”公司学习,利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要向“麦当劳”学习,学习它是怎样将企业形象统一化并转变成一种信息价值。学习美国的以消费者

为中心的CS战略;和日本提倡市场调查,“个性化”设计的营销思想。同时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稳中取胜,解决生存价值是基础,追求信息价值不要象日本搞成“CI污染”。CI在中国企业中具有特色的发展可以是:不一定所有的企业和机构都必须导入CI,也没有必要等到我国企业整体水平达到CI层次,只要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就可实施,像海尔集团已导入CI战略,走向世界市场。在国家宏观角度要完善市场法则,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的政治制度下,企业导入CI是谁早谁晚的事,和中国“先富后富”的道理是一样的。围绕自身生存价值服务,这是中国CI发展的又一特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逐步在企业中导入CI是一个试验性的过程,就像中国的经济特区一样,它们的成功会带动其它部分的发展。

  关于领导方面,原先中国的许多企业领导并不是学经济出身的,而是学其它专业,对经济运作一无所知;或是上级指派;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乡镇企业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科技高含量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前面谈到CI导入企业与企业管理层素质有重大关系,一个好的形象策划能不能被“敲定”很大一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国家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谁没有在经济竞争中提高素质,没在商机四伏下把握机会,没有意识到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那么,下一个“下岗”的就是他了。

  中国CI发展的特色还在于:中国的设计师要在把CI树搞清楚是怎么回事,CI手册应怎样制定这些事上,多学习日本的设计公司,学习他们不断地研究CI理论,完善CI理论;把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融入其中。多为企业考虑,策划出新的营销手段。学习他们踏实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那种敬业精神。日本的设计之所以紧随世界潮流,也是其具有快速学习,取他人之精华的品质。而我们国家的设计业呢?很少在世界级设计大赛上拿奖的原因是什么?是缺乏文化吗?可我国拥有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呀!缺乏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后现代”特点的语言,一种将中国文化诠释给世界人民的语言。CI在中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策略和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刚刚步入世界市场的我国企业来说,不用等到企业整体水平很高的时候才一齐导入CI,只要企业发展良好,就可逐步导入CI。在若干年后,中国的许多品牌立于世界名牌之林时,中国自然会形成具有特色的CI模式。 dolcn.com

  在设计界,设计师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要有深远的目光,要看的更远,看得更高,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但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设计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CI之路。

  综上所述,CI在各国的发展都有兴衰经历,但它始终是曲线上升的。我国在CI低潮期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要看到,在未来它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保证,我们的前途光明而美丽。

曹晖 修文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100872 ; 东北林业大学 150040;)

摘要: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创造精神价值。伴随着企业由一元定位向二元定位的转向,企业形象策划战略的意义逐渐凸现。其所涵盖的理念、行为、视觉三个项度的内容正是企业求真、向善、臻美的三个本质规定。当符码化消费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消费指向时,美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企业形象策划;真善美;符码消费;

企业形象策划(Corporate Identity)(简称CI)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1908年,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为德国的AEG公司设计了简明的字母化的标志,并将其应用到公司的系列性产品以及便条纸、信封、建筑、店面之中,贝伦斯AEG的这些设计实践被公认为是企业形象策划的雏形。自CI产生以来,欧美和日本的知名企业导入的成功使其以破竹之势在业中建立声誉。企业形象策划战略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其合理和科学的内涵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企业形象策划也可以称为企业形象管理(Corporate Image Management ),即从形象的角度对公司和企业进行理念(Mind)、行为(Behavior)、和视觉(Visual)方面的规划和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公关策略、服务营销、产品标识、广告等,将企业的内部文化和外部表现结合起来,内外兼修,构成形象的合力,从而冲击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发生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企业不仅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与企业结成了须臾不离的联系——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过去企业被界定为一个经济组织,经济学把它定义为“有一定的行为特征,即谋求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单元”。([1].p,2)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企业已从一元定位走向二元定位,即它不仅创造物质产品,同时创造精神价值。企业形象的塑造是

经由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的贯彻而达成的。而这正是是企业求真——向善——臻美三个过程的完美统一。

第一:求真。即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进而大胆探求并坚持真理,它是现代科学发展和进步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正如科学哲学家劳丹所说:“科学的事业是理性的事业”,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效益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企业也只有不断地探求真理,才能使其产品的品质得以保证。企业也只有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进行研究和生产,才能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保持其前进的张力和冷静的头脑。

第二:向善。从哲学上讲,价值观是关于对象有用性的认识。而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全部或多数成员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重视盈利固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社会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经营活动,正是同政府、顾客、金融机构、媒体等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企业不能置这些联系于不顾,单纯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与社会各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因此,企业选择向善的价值理念,是基于对自身导向正确认识而做出的,也是与社会文明进步取的一致的方式与手段。向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企业只有明白为谁服务,才能在目标定位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臻美。即臻于美的境界,满足人们对情感的诉求。企业生产过程也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成功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现实的肯定,这也是企业带给员工以审美愉悦的本质所在。企业的美基于对经济规律的自由驾驭,:“不断地实现人的自觉的能动性与经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亦即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规律、从而能在经济生活的必然王国中获得自由。” ([2].p,238)当劳动者在生产中达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超越时,他将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美好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也是一种审美意向。

企业求真、向善、臻美的生产过程带来了企业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完美统一。而这三个方面正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所在。企业通过生产和营销活动,将这种美好形象传播给社会和公众,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 企业形象策划战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温饱型时代,过渡到富裕型时代,即而进入到表现型时代。表现

型时代追求精神消费,即消费者注重产品形象、品牌形象是否满足他们的审美要求。这一时代也称感性消费时代,以此代替原来的理性消费时代。这种消费观念是伴随着对产品高附加值的要求而出现的。首先表现为,购买商品时诉诸于情感的共鸣:消费者不再过多地以经济性、必须性为依据做出理性分析,而是根据自己情感的要求去选购商品。凡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商品,他们甚至可以抛开价格的因素。同时,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优先考虑产品的销售服务、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表现为求异心理,即个性化要求。消费者一改理性消费时代遵循共性的消费心理,开始崇尚个性,通过购买商品,表现出自我独特的内在价值。表现型时代或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企业只有通过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及视觉传达的策划,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美观的产品,打造出企业完美的形象,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的营销战略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传统推销战略,即以卖方为主的战略,进入营销战略,即按买方要求来调整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进而进入形象战略时代,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外在包装、道德服务等等,也就是说,顾客选择商品是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形象,即产品的有形形象与无形形象。有形形象可以定义为看得到、摸得着的部分,如企业的标识、产品包装、名称、以及售后服务等;无形形象,即企业的价值理念、精神坐标、目标方向、口碑信誉等等。所有这些,所构成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对公众的一种约定和承诺。同时,日常生活美学化也是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的反映,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的是消费广告、消费图像、消费品牌,也消费符码。当今世界被称作“符码化的世界”,又称“世界4”。(卡尔.波普尔曾把现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世界1,即客观物理世界;世界2,即主观意识世界;而世界3则是波普尔的理论创造,即客观知识世界。)世界4带来了符码化的生产,符码化的消费,符码化的权利,符码化的生存,这不可避免地诱导了新的需求动机,造成新的利益分配。([3],p.88)

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形象策划战略正迎合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实施人本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企业形象战略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战略,是用审美的眼光和美的规律定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其在企业中人的形象、物的形象、产品形象、道德形象中得

以渗透,从而达到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把握,因此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战略称为美学管理(Aesthetics Management)。传统管理理论力图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去策划尽量准确的行动,它仅将人作为劳动要素来对待,忽视了人本质的要求,致使这种管理方式与人的现实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与错位。随着管理方式的进步,人本的因素逐渐渗透至管理中来,可以说,企业管理理论的几个革命均根源于对人本质力量的进一步揭示与张扬。美学管理也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时代 发展的透视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的人本化管理方式,一改物本管理时代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化管理模式,它包括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精神等等。([4].p,47)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荷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人本是走向人性化的途径,是人对“知、情、意”三个层面的认识和肯定。长期以来,人们对“知”和“意”的重视比之“情”要大得多。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工具理性将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知性的存在,而忽视了情感和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而现代社会,随着人文文化的回归,“人类的审美方式不再只是一种认知方式,而中转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方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成为生活自下而上的最重要的东西” ([5].p,108)审美是人本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它与“知”和“意”一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企业形象战略也即美学管理战略正是给予企业这样一个实现人本化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企业通过美学的定位和管理,给予企业员工以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把人的生产还原为体现自我的重要活动。马克思指出,生产本身是物种的生产,它是生产生命的活动。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就在于物种的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特征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己的、有意识的。([6].p,10)黑格尔也曾指出,“自由的真正意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这正是人本化管理的重要特征所在。

通过以上对企业形象战略重要意义的分析和阐述,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形象塑造决不仅限于是企业的视觉的传达,更重要的是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的凝聚。企业形象战略一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带给社会惟利是图的负面影响,传达出更多的精神文化的特征。企业形象策划不仅是经济范畴,而且是一种美学范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克罗齐将美学与经济学定义为现代“两门卓越的世俗科学”,它们的结合,是历

史和时代的必然趋向。其共同使命是实现“感觉的心灵化”和“心灵的感觉化”。([7].p,32)企业形象战略正是将美学与经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能否在生产中正确地塑造企业形象,能否将美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是衡量未来企业发展的坐标与尺度。

--张治(西北大学 艺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设计师;信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对于每一位“为传达而设计”的设计者来说,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我们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更新,各种视觉媒介的充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感情,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鉴于时代的要求与设计本质的要求,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以创新为前提充分准确地传达信息。

“创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就设计界来说,创新同样也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幅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设计主题的信息进行正确、充分地传达。在当代社会,大量低俗、模仿、毫无新意的设计充斥并污染着我们的视野。设计界存在着大量的抄袭、模仿之作,使得设计活动成为一种程式。比如一说到大学标志,就等于是篆书外加一个圆托印章;一谈到VIS设计,便是大量相同的模版拷贝;一说到数码的视觉符号,就是一大堆蚂蚁般的“1”+“0”;一谈到商品的广告,就是戴眼镜的博士或美女的推荐代言等等。人们无时无刻都被这些“东施效颦”的设计所侵犯和骚扰,这些设计给我们带来了视觉污染,人们不禁要问:设计究竟怎么了?面对这些,我们每一个设计师都责无旁贷

。现在该是大力宣扬“设计创新”的时候了,因为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清晰而独创的视觉传达设计。那么,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笔者看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的创新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1]。创新根据性质、程度的不同可以理解为继承传统式的创新和激进式的创新,后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一种否定和反叛,尤其是对于长期以来自我潜意识所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框架的否定和反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创新就是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在信息时代,人类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个性化、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怎样才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怎样正确体现未来的价值观?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冲击,面对设计的平庸化、程式化,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现实,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视觉语言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19世纪和20世纪的许多艺术和设计运动都是以探索视觉语言新形式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新的形式往往就是由反传统的艺术通过反对过去时代的艺术而创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设计”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设计运动在形式方面的试验与革命,以及为寻找并获得体现时代特征的形式和视觉语言而进行的探索都说明了这一点[2]。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理论模式、试验成果、先进机器工具等都为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从

某种角度上看,设计就是设计者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于设计的创新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从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到摄影、电影、电视的发明,再到电脑多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传达技术的不断创新,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的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3]。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

就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这三个层次而言,它们具有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设计理念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和技术表现方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视觉语言创新是设计理念创新和技术表现方式创新的表现形式;技术表现方式创新则为前二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现途径。

进入21世纪,人类不得不承认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彻底地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大发展。

日本包装设计如何巧妙运用中国书法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文字不仅能够准确传递商品信息,还能起到宣传商品,美化商品的作用。文字的书写形式和排列组合直接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纵观日本的商品包装,文字设计独具特色。日本设计师能够根据商品的属性特点进行创意构思,形成不同的字体设计风格。使商品包装格调高雅别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日本文字是受了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但在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受地理条件影响,汉字通过朝鲜传入日本。长期以来日本人以汉字作为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后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文字。这样日本文字由汉字和假名构成。日本文字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

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对中国书法研究

得非常透彻。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传到日本。日本人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设计师广泛采用书法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水墨文化在商品上得到很好体现。书法字体因其产生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装潢设计上效果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它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字体设计或潇洒流畅、泼墨自如;或清新儒雅、端庄秀丽。形式多姿多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日本包装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

日本书法字体的发展创新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书法艺术受包豪斯理念和其它抽象艺术流派的影响,产生一种前卫书法形式,也称“墨象派”。它开创了日本书法艺术的一代新风,为传统书法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了使日本包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为了满足新一代青年人的消费需求,设计师将新书法字体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给现代包装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设计师更加注重书法字体的创新变化,并将其作为图形元素进行创作和设计。它不仅能够表现商品的牌名和品名,还能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文化内涵。日本有专门为商品包装进行书法字体设计的创作者。他们强调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注重发掘和弘扬传统书法艺术形式,努力达到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与协调。因此日本包装的书法字体有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书法字体既是品名又是图形,具有韵律美和动感。日本三得利纯麦芽威士忌包装设计,把书法字体“●”用特写手法放大,给人一种响亮的呐喊感觉。对比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一个“●”字占了画面一大半。字体豪迈奔放、个性十足,形成日本包装的特有魅力与创意。

日本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巧妙排列组合,日本设计师在包装的文字设计上确有独到之处。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排列技巧,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字的排列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日文假名与汉字排列;日本假名与英文排列开创了很多新的组合形式、臻于完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无时不在追求字体的整体形式美。一字一行都力求表现出对比、和谐、均稀、韵律等艺术特征。真正做到疏密有致、虚实对应。体现出设计的理念与个体化特征。例如日本化妆品包装,以品牌的字体形象为主要表现要素,这时主体文字的设计和排列就代表了商品本身的特点。说明

性文字排列规范整齐,整个设计突出了商品高贵、典雅、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引领世界潮流。在一些风味小吃、方便食品包装,文字排列变化丰富。追求活泼、跳跃、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师首先将主体文字安排在最佳视域区,次要的说明性文字依次安排在一个较小的部位或空间。这样消费者的视线就可以沿着一条自然合理、顺畅的流程节奏进行阅读,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视线效果。在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中,一般使用简洁、时尚、醒目的字体,配以灵活多变的排列形式。体现商品的时代特征和高科技特色。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希望通过设计增加商品的情感和个性,使原本冷漠无情的商品变得生动起来,人性化设计的浪潮席卷全球。日本在包装设计方面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商品呈多元性和个性化。设计师重视装潢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强调文字设计的审美性和文化性。在字体设计上喜欢用手写的书法字体代替电脑中规范化的文字。追求书法字体气势奔放、笔墨飞溅的艺术效果;追求字体在快速行笔运墨中的飞白苍劲之美,或行云流水。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轻松自然而带有人文色彩的情调,让人体味到其中深藏着的文化内涵,达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化、统一化、批量化的包装设计将日益受到冷落。它们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缺少生动性和多元性。现在日本设计师越来越关注文字设计的个性化和设计的民族化特征。总之,日本包装设计的民族风格特色没有因为国际风格的影响而减弱,而是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面貌得到发展和弘扬。因此日本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既有本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作品。

书法艺术-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独立的艺术,中国的方块字(即汉字)是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两种,一是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一是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后来这两种文字都中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发展延续至今。汉字除了有它的实用性,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和传达感情的媒介外,也有它的艺术特性,表现了人们的感情活动和心理感受等等,通过汉字本身的长短等不同的现形笔划等元素,把线质、方向、大小组成魅力无穷的汉字。我们应当承认,自从有了汉字,书法艺术便随之而起,因为汉字的构图已经有着对美的追求。汉字通过毛笔的书写,使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这就是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一种抽

象的艺术,它通过点画的外表所表现的内涵是含蓄的、朦胧的、生动的、丰富的。俗话说:隔行不隔理。如歌舞琴棋诗画,都与书法有相同之理。书法有音乐的旋律,他于无声之中充满了快慢和谐节奏,强弱统一的篇章,它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有舞蹈的风姿,俯仰有致,跳跃生神的动态,它是静止的舞蹈;书法有文学的章法,有起承转合,有呼应,有高潮,有重点,有结尾,是异步同趋的文学;书法有绘画的经营位置,虚实相生,神情韵致,浓淡照映,是无彩的绘画,此外,书法还有诗的韵律,棋的布阵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市场经济的空前竞争,各种姊妹艺术相互交融,互为贯通,彼此借鉴。现代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在吸取各种新的营养,如汉字构形的有理性,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以及国内外现代设计的潮流和成果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无庸置疑,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商品要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除产品质量外,包装装潢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借鉴国外设计的新手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材料等,使中国包装设计水平有新的突破,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我们在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本民族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东西。纵观历届“世界之星”评比,中国的获奖作品大多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在日本,一些优秀的设计师早已把书法艺术融汇到设计中,已形成了日本的包装设计风格,这样的设计主题突出,传递信息准确,视觉冲击力强,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最有达到促销的目的。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对中国书法研究得非常透彻。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传到日本。日本人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设计师广泛采用书法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水墨文化在商品包装上得到很好体现。书法字体因其产生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装潢设计上效果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它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字体设计或潇洒流畅、泼墨自如;或清新儒雅、端庄秀丽。形式多姿多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日本包装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国是书法艺术的鼻祖,可在设计上日本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是引起中国设计

师重视的问题。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图、文、色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本元素,而图形、文字则起到主导作用。文字在设计中越来越重要,所以就要求包装设计人员无论在图形、文字、色彩等都要标新立异,在构思上力求新颖别致。有些设计往往徘徊在美术字的变化,而对书法艺术却很少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当然美术字有其自己的优点,它有整齐、规范、严谨之美。但是有些包装设计过分讲究严谨,又显得有些呆板,缺少人情味,达不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书法艺术则能够弥补这些不足。采用古体字能使人对包装商品产生一种名贵、古色古香的感觉,特别适用于古董、首饰、玉器、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采用正书体则会给人一种现代、庄重、匀整的感觉。字体有结字平稳,笔实墨沉之特点,适用于多种机电产品,轻工产品以及食品、饮料等;采用篆书会给人以雍客大方、古朴高雅的品质,字体有筋骨丰盈,遒劲圆转,富有金石之意味;特别是篆书的抽象趣味性在近代的篆刻上常常被加以艺术化,所以,在现代的应用美术中,尤其是国内设计者多把篆书应用于贺年卡、请柬、徽章、图案等方面。隶书的强弱虚实,俯仰向背,肥瘦方圆,大小主次之风格;草书的体势放纵,轻重缓急,婉转奔放、连绵回绕,给人有意动神飞之意境;行书的浓淡相映,动静兼有,有阳刚之美。草书字体行书同样灵动活泼,还兼具有字形易识,书写快捷等特点,在烟酒包装、书籍装祯、广告招贴等方面使用较多,书法艺术中的这种美感都有助于我们对所要设计的主题进行更深的发挥,以取得更好的设计效果。总之,书法艺术的恰当运用,会给人以极高的审美境界,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也为之倾到,它的美和感染力是美术字所不能替代的。

近几年,书法艺术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一些优秀的包装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不但使消费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之美,而且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我国许多茶叶包装,在浅绿色的底子上草书或行书一个茶子,右下部再配上一杯清纯的茶水,既在装饰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又同商品的本质很协调。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特别是传统文化份量较重的书籍往往都由书法家题写书名,再加上少许美化,很具有典雅、内涵丰富的品质。在一些风味小吃、方便食品包装,文字排列变化丰富,追求活泼、跳跃、动感的表现效果。在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中,一般使用简洁、时尚、醒目的字体,配以灵活多变的排列形式。体现商品的时代特征和高科技特色。这是都充分应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装饰美而取得的很好效果。书法艺术的运用使整

个设计突出了商品高贵、典雅、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

再者,由于商品品牌的定位、产品定位、消费者定位的不同,书法艺术也会有所不同。如男女化妆品类、酒类、香烟类、食品类等等。追求书法字体气势奔放、笔墨飞溅的艺术效果;追求字体在快速行笔运墨中的飞白苍劲之美。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轻松自然而带有人文色彩的情调,让人体味到其中深藏着的文化内涵,达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标准化、统一化、批量化的包装设计将日益受到冷落。它们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少生动性和多元性。男性包装书法则要粗犷豪迈,女性则要典雅柔美、儿童用品、旅游产品的包装字体则要天真稚拙,生动活泼,明快欢跃,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等等。这些包装设计中书法的运用恰当与否,需要包装设计人员深入生活,注重调研,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大大丰富我们的设计构思和设计语言,使作品更具特有的艺术魅力。

大量事实说明,文字的特别设计,在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所占的份量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说明了具备书法艺术的学识和修养,对于设计才智的发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说明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现代设计中,无论是包装、装饰、标志、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设计都可以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现代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应当重视书法艺术的学习和修养,坚持书法基本功的学习,坚持对书法美的探讨和应用,让抽象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市场经济的空前竞争,各种姊妹艺术相互交融,互为贯通,彼此借鉴。包装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在吸取各种新的营养,如汉字构形的有理性,中国书法的艺术风格,以及国内外现代设计的潮流和成果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无庸置疑,中国的整体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商品要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除产品质量外,包装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借鉴国外设计的新手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材料等,使中国包装设计水平有新的突破,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我们在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本民族最有特点,最有代表性的东西。纵观历届“世界之星”评比,中国的获奖作品大多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在日本,一些优秀的设计师

早已把书法艺术融汇到设计中,已形成了日本的包装设计风格,这样的设计主题突出,传递信息准确,视觉冲击力强,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最有达到促销的目的。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汉字,对中国书法研究得非常透彻。早在唐代中国书法就传到日本。日本人通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日本设计师广泛采用书法字体进行创意设计,水墨文化在商品包装设计上得到很好体现。书法字体因其产生的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将其应用在装潢设计上效果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充分体现商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创造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商品本身的特征,并注意与其它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字体设计或潇洒流畅、泼墨自如;或清新儒雅、端庄秀丽。形式多姿多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为画面增添无穷的魅力。我们可以在日本包装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国是书法艺术的鼻祖,可在设计上日本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是引起中国设计师重视的问题。

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独立的艺术,中国的方块字(即汉字)是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余的两种,一是古埃及的图画文字,一是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后来这两种文字都中断了,唯独中国的汉字一直发展延续至今。汉字除了有它的实用性,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和传达感情的媒介外,也有它的艺术特性,表现了人们的感情活动和心理感受等等,通过汉字本身的长短等不同的现形笔划等元素,把线质、方向、大小组成魅力无穷的汉字。我们应当承认,自从有了汉字,书法艺术便随之而起,因为汉字的构图已经有着对美的追求。汉字通过毛笔的书写,使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这就是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通过点画的外表所表现的内涵是含蓄的、朦胧的、生动的、丰富的。俗话说:隔行不隔理。如歌舞琴棋诗画,都与书法有相同之理。书法有音乐的旋律,他于无声之中充满了快慢和谐节奏,强弱统一的篇章,它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有舞蹈的风姿,俯仰有致,跳跃生神的动态,它是静止的舞蹈;书法有文学的章法,有起承转合,有呼应,有高潮,有重点,有结尾,是异步同趋的文学;书法有绘画的经营位置,虚实相生,神情韵致,浓淡照映,是无彩的绘画,此外,书法还有诗的韵律,棋的布阵包装设计等等。


相关文章

  • 日本茶叶市场营销计划
  • 日本市场评估与营销计划 Ⅰ.全文扼要介绍 全文主要针对上次作业的补充,通过上次对日本的了解,这次进一步研究我公司产品的包装.价格.成本.折扣.利润.运输方式.促销方式.广告工具等多方面,更深更广的思考我公司产品在目标市场的走向. Ⅱ.产品 ...查看


  • 绿色壁垒案例
  • 绿色壁垒案例 1.最近,在美国,西欧主要国家以及日本之间,又展开了建立汽车贸易壁垒的新较量,这标志着世界汽车三大市场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将升级. 由于日本轿车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长期受到顾客的欢迎,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是美欧企业在日本市场份额 ...查看


  • 住宅产业化-
  • 过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考察.分析.研讨,从技术.经济.市场等不同层面探讨了拟引进技术的可行性,并给出具体的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冷成型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薄板钢骨结构,新日铁.多层住宅,结构.防火.热工.建筑配套.CFS ...查看


  • 中日烘焙调查
  • 中日烘焙调查 日本的遣唐使把唐代的饮茶习惯带回日本,其中包括了茶道文化和糕饼技艺,糕饼制作技艺经过千年的发展,并且融合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形成了现在的和果子(和菓子わがし). 在日本,无论是遣唐使时期,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以及日明贸易 ...查看


  • 第一单元 (1-2章) 案例题
  • 第一单元 (1-2章) 案例题 一.案例选择题 答题要求:每题案例后有5道与之相关的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答案, 请将正确选项代号填入括号内. 评分标准:每项选择正确得2分,共计10分: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查看


  • 产品改良报告书
  • 设计管理期末作业 -- 基于通用设计的老年人产品设计 学 号:142115219 姓 名:黄 韬 指导老师:澹台嘉孜 基于通用设计的老年人产品设计 研究背景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5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2 ...查看


  • 各国市场对颜色及图案的喜好与禁忌 黄焕川
  • 各国市场对颜色及图案的喜好与禁忌 一.中东市场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空和地区,忌用猪或类似猪的熊.熊猫.和猛兽等图案.同时,包装装潢上不准印有美女.老寿星和六角形图案,花纹不可同真主"阿拉"字样相近.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喜爱绿色 ...查看


  •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
  • 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汽车工业在五十年代形成完整体系,六十年代是其突飞猛进的时期.1961 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层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 ...查看


  • 世界珍珠消费市场概述
  • 世界珍珠的供需概况 珍珠是一些贝壳类动物的分泌物.由于在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都有分布,所以理论上说来,世界各地都有珍珠产出的可能.事实也确是如此,不论是亚洲还是非洲,欧洲还是美洲,都曾有发现优质珍珠的记录.然而,由于天然珍珠生长缓慢,加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