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答题要点

申论答题要点

申论试卷重点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内容主旨,全面分析给定资料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条理清晰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如何管人、如何做事。

一、解题步骤

(一)阅读步骤(略读、精读、细读)

1.略读?看问题圈定主题。

表面零散的材料反应同一个本质问题。一般问题要上升到一定的政策理论高度。(升华主题)

2.精读?分析各段,划出有用信息

如表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实质、标志、特点、特征、核心、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据报道、指出、认为等。(关键字词句)

3.划分主要段落、分类,草拟提纲。按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进行划分。(段落内容概括,剔除无用材料)

(二)答题分析

1.概括反映的主要问题。(总—分—总)

问题表现及反映的实质问题、重要性,深层原因。

存在的问题、弊端及危害性、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现状、原因、对策。问题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看法。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2.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针对主要本质问题,方案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注意可行性及标本兼治。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如下:

(1)内外因分析: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现实社会是一种各方利益相互较量博弈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寻找一个平衡点向前发展。利益不平衡,便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人的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社会生活中利益的主体有国家、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

(3) 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供需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供需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储蓄与投资问题、价格问题、能源问题等多种社会现象。

(4)多角度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

的,多层次的。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

(5)七大因素原因探究应用分析

1、法律因素:法律不健全、有漏洞;法律修订滞后;法律处罚失之以松、失之以宽、失之以软;条文分散;执法主体不明确等。

2、职责因素: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弄虚作假、欺报瞒报;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政府公信力、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政绩观、形象工程、商业贿赂、腐败问题)。

3、利益因素:为了经济利益漠视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受利益驱动,剥夺、阻碍人的教育、医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为了当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人和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问题);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人与人关系不协调,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下降(诚信、社会公德、职业病问题;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致使权利利益化(腐败、商业贿赂、国家公务人员参与经营问题)。

4、监管因素:管理不到位,执法乏力;管理监督不严;责任查处、追究不到位;全程监管不够,重视事后查处,忽视事前审批、事中管理;违反法律、政策、制度的现象关、停、并、转不规范、不彻底;个别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服务型政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

5、认识因素:职能主管部门、单位领导、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意识淡薄;安全、环保、公共秩序等观念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低下,措施不到位。

6、规范因素: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关制度(技术措施、操作规程、资金投入)未落实。

7、财力因素:财政投资不足,资源配置紧张、基础设施薄弱、决算不科学等。(教育、医疗、交通、能源、城建、环保、创新等问题)。

3.综合议论

标题论点(鲜明,其次创新)

A、点题(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引出材料中之问题焦点)

B、分析问题(分析焦点问题的来由,现状和可能的发展)

C:解决问题(这部分最重要,申论考察的其实就是这一点)

二、基本理论

1、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问题。改革的本质,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市场经济,打破利益格局,导致利益关系多元化,使得利益关系与社会关系复杂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政府责任:

(1)政府的社会责任

保障社会良性运行,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有序互动,是政府应尽之责。具体包括:改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平衡社会利益冲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教科文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倡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

(2)政府的经济责任

具体包括: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效率状态;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等要求引导工业现代化进程是政府应尽之责;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是政府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关系全面小康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问题,是政府责任的重点。

(3)政府的制度责任

具体来说: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扩大问责主体是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的根本途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是科学决策、有效决策、正确决策的基本制度保障;健全政治监督体制,随着依法治国的力度不断加大,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大问责监督的力度。

(4)政府的生态责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公众有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政府就应当给予积极的“回应”完成自己应尽之责。对社会的生态责任,社会各方利益主体的这种经济上的无限制的追求最终将破坏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需要做为公共权力主体实际操作者的政府充分履行其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以市场为调节中枢,充分考虑和照顾环境保护主体的利益是政府可作为和应作为之事;对公众的生态责任,政府有责任保证人与人之间的“代内公平”,即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保持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平衡,确立“代际公平”的理念,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下代人的生存为代价。

4、与公共利益和需求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

是指公共享有的消费品,如国防、大型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一种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和使用;非排他性是指公众的任何一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都可以享受这种产品。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了对其供给的稀缺,因而只能依靠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供应才有可能得以解决,这是政府职能的基本依据。

5、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般而论,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但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典型的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亟待克服。

三、分类对策(立法、执法、守法)

1、政治类问题

立法?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社会、舆论,促进政府决策和施政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 加强教育宣传入手,端正思想作风,工作作风。 加强管理, 规范行为。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完善政务公开和听证制度。 问责制、责任意识、责任追究。 明确分工和责任,奖罚相结合。 提高管理者素质(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依法行政,人性化,诚信意识。) 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

2、经济类问题

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转变落后发展观念。 “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

※ 观念、人才、理念、思路、机制(考核、责任追究、管理、激励)

※ 加强规划 强化创新 资金支持

3、社会类问题

①政府加强管理;②加大检查监督执法力度;③建立长效监督决策机制;④加强宣传教育

四、申论模板

1、题目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力求醒目,简练。

(1)感想型题目

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问题带来的启示/ 对„„现象的反思/透视„„现象。

如: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思考。

(2)论点型题目

1.介词短语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为„„开“方”抓“药”。 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

2.动宾式。树立„„观/开创„„局面/多管齐下„„。 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多管齐下,切实维护社会公正。

3.主谓式。„„的核心是/„„的关键在于。如:利用外资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3)常用标题举例:

抓好民生之本 贵在和衷共济——正确看待下岗失业现象 我们不能等待——由食品安全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还需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 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权利缺乏保障是社会贫困的重要因素 政府办好事莫忘依法行政

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 “让人民满意”最体现执政能力 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安得广厦千万间——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天责-----浅谈加强医德建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改革? 还老百姓知情权——浅谈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 莫要“亡羊”才“补牢”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容改变——浅谈医疗体制改革

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 寻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公共管理需要社会化 关于教育公平——关注“起点”公平

教育(医疗)乱收费应向谁问责 以开放的姿态保护知识产权

2、正文之开篇语

(1)开篇点题,陈述现象和相应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近些年来,„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后面加上现象和政策,再进一步阐述)

(2)另外要引出材料反映的问题时可以采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的改革却明显落后。

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购买力增强,老百姓普遍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但,在形势大好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如果处理不好这些不和谐因素,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制约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逾来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在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仍是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犯,还需要政府和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3、正文之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是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打击力度不够导致的违法者有恃无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三是由于思想缺位,意识淡薄;四是监管不到位,导致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

2.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道德失范、监管乏力、制度缺位”

3.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监管方面的原因也有„„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多、底子薄

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具体举例如下:

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4、正文之提出对策

(1)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有法可依)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形成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通过立法建制的手段,明确规定其实施程序、执行标准、控制方式及反馈渠道。把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利益调节有机结合,在法律层面上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不断完善法规细则,制定专项规划,构建综合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2)监管方面

强化监管,确保上令下达。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既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也包括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对„„的监督。

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层层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专人专职、专职专责,明确问责范围,出了问题找专人,防止推诿之风,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问责。 设立举报热线,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鼓励引导人们及时表达诉求,同时完善证人保护机制,使举报人“愿言、敢言、畅言”。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3)打击力度方面(执法必严)

在法律执行上,我们要动真从严,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与公检法、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打击„„,发现一处、

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具体举例如下:

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4、正文之提出对策

(1)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有法可依)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形成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通过立法建制的手段,明确规定其实施程序、执行标准、控制方式及反馈渠道。把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利益调节有机结合,在法律层面上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不断完善法规细则,制定专项规划,构建综合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2)监管方面

强化监管,确保上令下达。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既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也包括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对„„的监督。

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层层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专人专职、专职专责,明确问责范围,出了问题找专人,防止推诿之风,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问责。 设立举报热线,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鼓励引导人们及时表达诉求,同时完善证人保护机制,使举报人“愿言、敢言、畅言”。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3)打击力度方面(执法必严)

在法律执行上,我们要动真从严,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与公检法、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打击„„,发现一处、

严厉打击一处,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相关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通报批评,依法查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达标的给与停产、关闭,视情节轻重给与罚款、警告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对相关责任人,给与相应行政处分,严重的追究责任。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愿为、能为)

要加强舆论宣传与启发教育。通过知识宣传周、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电视网络宣传等有效形式,深入开展„„教育,使民众了解法律运用程序,维权途径,使„„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他们的廉政勤政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党纪法规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加强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实施教育工程,深入普及法律知识,使思潮进机关、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

(5)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对于„„,各级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把„„纳入本地区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领导干部评定体系,群策群力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影响制约„„问题的历史性、深层性问题。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纳入议事日程。 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6)维稳方面

相关职能部门要迅速打造信息公布平台,向社会准确、及时地公布相关情况。

对„„情况,做到既不隐瞒也不夸大。消除社会猜忌和失真蜚言,设立专门的情况咨询热线,有必要时组织相关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的疑问,耐心解答,稳定民心。

(7)国际交流方面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广泛开展国际间、区域间的经验交流,把他们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吸收应用。

(8)科技创新方面

加快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优化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加快技术领域创新团队与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与范围。 大力增加财政投入。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 对策常用例文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

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 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提高房产市场准入

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衔接句的写法:

有鉴于此,我国„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改革,要从„和制度的改革做文章;观念、意识、思想要开放,要确立„全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企业自主创新是关键,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才能走出低端的生存方式。

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的工作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果断措施遏制重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文化、„。法制,„科技,„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的明显好转。

要解决„问题,必须确保„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6、结束段的写法: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效解决„问题/建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

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

总之,„„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政府是主角,承担着必须而又必需的责任,民众、媒体等社会力量也有义务参战其中。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范引导„„,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真正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团结一心干大事的生动局面。

五、万能句型

(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法为镜,可以断曲直。任何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人大及相关的有立法权的机关,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公正统一的执法标尺,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2) 加强宣传教育

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要得到比较完善的解决,仅仅靠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才有可能顺利执行。因此,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该社会问题的危害性、治理的意义与目的、治理该问题的措施等相关内容,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人民群众自觉地去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治理工作,促进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3) 加强管理部门间的配合协调

各政府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治理该社会问题。因为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同样,社会问题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政府管理机制中,各个部门就是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各方力量,只有发挥其写作精神,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在治理该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缺乏解决该社会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我们要从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大公务员职业技能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全面提升政府管理部门在新时期下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5) 构建利益平衡机制

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利益平衡的过程。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或协调机制,增加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动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强制的方式(如修订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各利益关系人服从某一既定的利益分配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该社会问题。

(6) 加强群众参与

所有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该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既参与解决对策的设计,也参与对解决对策的评估,让他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参与的过程就是信息披露的过程,对政府而言就是政务透明的过程。需要共享式的解决对策,而不是封闭式的。因此我们应该就这一问题建立相关的参与机制,发动群众自我管理的热情,此举一方面可以节省解决该社会问题的行政成本,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又可以提高解决对策的实效性。

(7) 构建利益导向机制

以“利益导向机制”来替代传统的“惩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社会问题。任何社会问题只要涉及人为因素,必定是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既然利益驱动能够导致该社会问题的发生,那利益驱动能不能逆向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因此只要我们在对公众进行充分得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推出一系列奖励机制,从而让公众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自觉配合政府的工作,一定能大大地提高解决对策的有效性。

(8) 深化机制改革

目前该社会问题的解决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解决机制,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该社会问题涉及面比较广,触及许多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明显加大。面对这种情况,要不断深化该社会问题涉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有关的行政程序,合理界定各级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权责,加强配合协调。用改革的办法消除阻碍该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体制性及机制性的问题,为全面解决该社会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9) 加强监督管理

在解决该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关键之处在于加强监督管理。任何社会问题一旦发生,即使能有效治理,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无疑也是巨大的,最佳对策应该是将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我国有关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该社会问题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开展对该社会问题查处的职能,努力提高综合监管工作水平,有效预防该社会问题。

(10)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政府要处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因此在解决某一特定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对此,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量力而为地通过行政拨款的形式加大解决该问题的投入,我们还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募集资金的方式(基金会、福利彩票、政府专项债券、社会募捐活动等),呼唤社会大众对该社会问题的重视,努力从社会这一渠道获得一定资金来帮助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六、政府解决问题的手段

怎么样解决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怎么解决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样解决问题,一般说,可以有七个方面。

第一,教育手段。通过教育转变人的观念。观念是人行动的先导,只有解决了观念,人们才会想到去解决它。

? 继续实施普法教育,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 推行社会注意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公德水准

? 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 加强有关适应性、针对性短期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 努力培养选择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管理者队伍

? 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改革

?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行政手段。什么是行政手段,就是直接用下命令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它具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直接,直接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强制性,你如果不解决,我要处罚你。 ? 改革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

? 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实行透明管理

? 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 加强督办,查办,强调落实,提高执行力

? 加强信息工作,加速推进电子政务

? 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体察民意

? 重视可行性研究,重大决策出台前举行听证会

?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

? 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

? 遏止行政腐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 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民主化进程

?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廉信政府,服务政府,节约政府,阳光政府

?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群众观 第三,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有它自己的特点就是间接性。比如房价问题,可能不是直接把房价调下来,而是要减少流通领域货币的供应总量,通过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来控制投资,从而达到控制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还有一种特点就是自愿性。这是一种经济手段。 ? 制定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

?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 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 培育规范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 熟悉WTO规则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对经济纠纷

? 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

? 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引入和建立全新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

? 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

? 建立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

? 实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投标制

? 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预算

第四,管理手段。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问题。管理学包括四大块:第一计划,第二组织,第三引导,第四控制。计划就是做好决策,组织就是配制好人、财、物等资源,引导主要是谈激励,再一个是控制。这是管理手段。

? 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 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 建立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做到照章办事

? 明确职责,权利,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管理

?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

? 强化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

? 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柔性管理

? 加强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上下级环境、劳资环境

? 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

?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五,法律手段。现在我们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政府更多的还要从法律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执法,第二就是立法。所谓的“执法”就是通过司法手段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再一种是立法,是对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从而建立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 ?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处理有关问题

? 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例如民事,刑事。行政诉讼,调解)来解决有关矛盾,争端 ? 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 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

?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关方面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树立全民法治意识

第六,监督手段。现在我们还要强调监督的手段解决问题,也就是构筑一个体系,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权力监督包括什么?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等等。还有法律机构的监督。检察院、法院也可以作为监督的主体,我国人民政协也具有监督的职能。还有人民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一般的群众监督,比如上访、往来信、来访等等,再一种就是舆论监督。

第七,伦理手段。所谓的“伦理”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解决问题时,有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促使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 建立有关机关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

? 有关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 领导干部要加强“四自”,即“自重,自省,自律,自励”

? 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 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七、申论焦点问题标准表述

1、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是实现城乡人才自由流动,体现公平原则,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户籍改革不是简单的户口本改革,它涉及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户籍改革应尽快剥离依附于户口的各种利益和功能,使劳动就业、子女升学、住房分配、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让它纯粹成为国家管理、统计人口和进行决策的依据。

2、公平与效率: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目前,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的问题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收入不公平,贫富差距巨大,医疗卫生事业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等。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是导致“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清楚认识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实现公平和推动公平发展的基本条件,才可能保证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快速的增长,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3、科技创新:创新立国已成为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科技、销售、服务等领域的创新获得成功,但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薄弱的局面依旧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没有成为自主研发的主体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是成就品牌企业的巨大掣肘。

4、服务型政府:推行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型变为服务型,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5、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坚持资源开发的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的保证,是得到广大人们的衷心拥护,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基础。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行政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合法的条件是:证据确凿,即以事实为根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即以法律为准绳;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7、知识产权: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使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又内在的需要法律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典型形式。知识产权的内容和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调节机制以及规范与保障机制。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保护力度等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变革。

8、政府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第一品质。做人、做事、办企业都要讲诚信。诚信大致含有三个层面: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重点,政府诚信是保障。“民无信无立”,就是说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就难以立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政府,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系统的核心,是国家诚信的主体,同时也是国家和执政党形象的具体体现。

目前,世界上3G的主流技术标准有3个:欧洲的WCDMA标准、美国的CDMA2000标准和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

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也在不断地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行政理念转变滞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政府自身能力提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主要表现如下:

(一)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政府职能越位。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具体表现:

1.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2.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4.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

(三)政府职能错位。所谓政府职能错位,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我的事,我越你的权,互相打乱仗。政府职能错位是个老问题,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时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1.在纵向上,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具体谁越位更严重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例如,在土地等资源的管理上,几乎都是下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越位较严重,而在人事、机构管理方面,大都是上级政府越位较多。

2.在横向上,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清楚,互相推诿扯皮,政出多门的问题时有发生。

3.在条块关系上,既存在条条对块块,即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超越职权干预下级政府管理事务的现象,又有下级政府超越职能干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业务的现象。

(四)政府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一是数量偏多,种类繁杂,规模过大;二是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偏弱且分散,需要加强和充实;三是部门分工过细,定位不甚清晰。比如,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农业、林业部门管农产食品生产,质检部门管非农产食品的加工和质量标准,工商部门管流通,商务部门管部分食品的储备、畜禽屠宰、市场调剂和进出口,卫生部门管餐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综合协调;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的部门更多。

对此,我们应做到:

(一)树立现代政府理念。施政理念决定着施政行为。现代政府理念即服务型政府理念。

1.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

2.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

3.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

4.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领域,主要是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公共需要。

(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切实加强政府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群体保护、优抚安置和保障、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关系,整合管理和服务资源,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群众工作职能,完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支持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公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级政府管理和介入的事务,坚决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转移出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就不要再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能够采用事后监督等管理方式解决问题的,就不要采用事前审批的方式。改变政府直接管理和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的做法,要从直接代替企业决定项目、招商引资,转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上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充分发挥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证群众基本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要少越位?别错位?勿缺位

政府要做‘裁判员’,而不是做‘运动员’。如果政府领导仍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很有可能出现越位行为。因此,政府能不管的,尽量少管”。

政府作为监管者,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工作把好关、服好务。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开拓市场工作应该让位给企业去做。不该管的,坚决退出,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教育、住房、就业、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尽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所加强,但与群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应该管的,必须管好。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九、新华社2010年国内十大新闻

1、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时间里,来自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

2、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3、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

新华社7月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了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根据纲要,我国将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4、隆重庆祝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举行。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5、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8月7日23时40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甘肃舟曲„„2010年,我国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异常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篇章。

6、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运动员刷新3项世界纪录、15项亚洲纪录和27项亚运会纪录。2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亚运会金牌,36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亚运会奖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199枚金牌、416枚奖牌,连续八届名列亚运会金牌榜首位。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12月12日至12月19日举行。这是亚洲残疾人体育组织重组后举办的首届亚洲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

8、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计算机

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

9、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国家统计局12月3日发布公告,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产2.9%。这是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是战胜严峻自然灾害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我国粮食总产已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10、中央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适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进一步为宏观经济政策定调。

十、新华社评出2009年国内十大新闻

1、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

2、新医改方案出台

4月6日和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

4、全方位外交再上新台阶

9月21日至2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峰会和20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12月17日至18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

5、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举行

6、胡锦涛出席世界媒体峰会并致辞

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致辞。这是“全业态”媒体高端盛会,被海内外誉为“媒体的奥林匹克”,由全球9大知名媒体共同发起、新华通讯社承办,涵盖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媒体。

7、拟修正选举法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8、粮食连续六年增产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在去年52850万吨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近40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

9、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赞赏。“十一五”以来,我国已降低能耗13%以上,到明年末将完成20%的目标。

10、经济率先回升向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逐季加快的态势,三季度增长8.9%,全年“保八”没有悬念。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新一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

十一、经济结构调整

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的现实困难】

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

二是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一、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第二、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第三、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第四、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措施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二、2011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展方式――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

【民意期待】舆论普遍关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代表点评】报告将稳定物价放在十项重点工作首位,从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大力发

展生产、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价格监管、完善补贴制度等五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彰显政府在困难面前保障民生的坚定信心。

楼市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

【代表点评】有保有压,增供给,抑上涨,设问责,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措施针对性强,体现了本届政府兑现承诺、稳定房价、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的决心。

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民意期待】“收入分配”问题持续位居民意调查前列,公众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将“蛋糕”分好。

【代表点评】加快扭转收入分配扩大趋势,体现了政府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也体现了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社会保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

【代表点评】社会保障是制度性、根本性的民生问题,只有建立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幸福指数才会高,也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食品安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报告回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的政府”

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

【民意期待】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尚未解决,促进“优质、均衡、公平”成为新期待。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通民意、解难题

【民意期待】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课题。

【报告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委员点评】创新社会管理,符合当前群众的新期待和发展的新要求,各地应在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上下工夫,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

【报告回应】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十三、命题热点

(一)生态文明

1、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机关浪费、资源能源浪费、过度包装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环境污染、沙尘暴防治、防沙治沙

2、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

(二)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三观”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国民素质

2、文化体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农村文化建设、

3、文化载体: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文化遗产、大众文化、山寨文化

4、文化软实力

(三)经济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经验、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口、就业、房价、产业、金融、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消费)

2、应对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就业问题(大学生、农民工、困难职工)、中小企业脱困、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外向型经济转型

3、自主创新与鸡舍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

4、统筹城乡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稳定和上访信访、计划生育、农民工问题、省管县、农业合作化、土地流转、粮食问题

5、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性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第三产业

6、统筹区域发展:产业转移

7、宏观调控:物价稳定、节能减排、中央与地方关系

(四)政治

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招商引资、政府绩效、形象工程

2、政府职能与服务型政府:

问责制、信息公开、大部制、科学决策、基层民主、政府作风、信访工作、群体性事件、学习型政府、城管执法

(五)社会

1、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2、就业问题:大学生、农民工、困难职工

3、社会保障:慈善事业、户籍制度改革、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灾后住房重建

4、社会分配:个税改革、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就业问题

5、教育:新教改、教育资源分配、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农村义务教育

6、医疗:新医改、农村体疗、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7、住房: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高房价、小产权房,房屋拆迁

8、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群体性事件、个人信息安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十四、正确处理关系

当前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不仅要促进今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明后年以至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既要保证总量平衡,又要加快结构调整;

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形成经济、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有机融合、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特色城市个性。

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设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建设长远利益,合理有序的推进各项目的建设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疏”与“堵”的关系。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正确把握和处理“宽”与“严”的关系。坚持宽严相济,和谐管理。

正确把握和处理“集中整治”与“常态管理”的关系。坚持既重眼前,更重长远。 正确把握和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管理在于服务,服务促进管理。 正确处理好一般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首先,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和行政能力。其次,要遵循市场规律,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手段,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发展环境上。最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正确处理好投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改善投资环境,首先就是要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环境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更要突出抓软环境,提升招商软实力。一要加大宣传,营造重商的社会氛围。二要不断优化政务环境。三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四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自觉顾全大局。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十五、论“十二五”的十大关系

1、抓机遇与抗风险的关系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因为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互联,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并存,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交织。在这一背景下,抓住机遇就可以掌握主动,战胜挑战就能创造新的机遇。因此,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把握机遇与抵抗风险的能力,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要积极研判世界最新的发展趋势,要认真吸收应用世界最新的发展成果。从外部环境看,“十二五”发展既面临积极因素,也存在不利条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国的发展更需要立足国情。从内部发展看,我国“十二五”发展既具备了再上新台阶的条件,也肩负着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影响社会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矛盾已经显现,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以解决。

2、转方式与稳增长的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是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全领域、全过程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最为关键的是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质与量的结合、快与好的统一。

转方式就是要在发展中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否以公众利益为根本标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判断标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稳增长就是要在转变中谋发展。继续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还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加强调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端低级经济结构向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由单纯依靠投资向消费、投资、出口综合协调拉动转变,由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用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化解矛盾、减少代价,提升效益。

3、促投资与扩消费的关系

在“十二五”目标任务中,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居于首要位置。投资、消费和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消费疲软、内需不足,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化解的主要矛盾,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扫除的最大障碍。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新局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包括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难在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投资需求,重在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同时,内需与外需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稳定外需,根本目的都是改善民生。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形成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的机制,让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有钱能花”。这就需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按照五中全会要求,既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还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寻求扩投资与促消费的结合,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收入、促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使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十分重要,对扩大就业、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扩内需与稳外需协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为国内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外部支撑。

4、城市化与城市病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基本的推动力量。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城市人口正以每年1800万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1亿,流动人口超过3亿。流动人口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态势下,大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拉动作用逐步强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都市群加速崛起和繁荣的趋势不会改变,沿海地区依然处于中国城市化的领先地位。大城市化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与此同时,“大城市病”将成为大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城市正处于城市加速发展期、城市价值提升期、城乡二元结构转型期的关键时期,这预示着中国城市正在进入“大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因素。人口无序集聚,外来人口“倒挂”现象和城市老龄化特征明显;交通拥堵严重,公共交通严重滞后于城市实有人口规模;能源资源紧张,大大超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掠夺性开发、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及水质下降现象日益加剧;房价居高不下,城市生活功能被弱化,并且正在拉低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安全形势严峻,拆迁引发的官民冲突,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事件或恶性事件,非传统危机、人为制造的危机及天灾人祸形成的新的“灾害链”,正成为城市安全稳定的主要威胁。这六大“城市病”将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有效预防潜在风险,成为未来城市的当务之急。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从“两型”社会向“三型”社会的战略

转型,是“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5、低碳化与高端化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生产方式低碳化的要求:加快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也明确了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产业体系高端化的五个基本目标。生产方式低碳化、产业体系高端化实际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低碳化就是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转变,高端化就是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跃升。“一低一高”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一对结合体,不是一个时髦口号而是一种前沿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和一条路径。

一个标准,就是节能减排。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条路径,就是科技创新。我们追求的低碳经济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发展。它是人类经历高碳文明之后的螺旋式上升,是科技与生态的联姻,是人类与自然的共振。特别是要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6、抓创新与强后劲的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新一轮调整,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信息网络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力求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抢占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制高点。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重点是创新。“十二五”期间,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这三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的贯彻实施,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推动发展、通过加快教育改革来支撑发展、通过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来服务发展,构建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要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建设人才强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7、保民生与促公平的关系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强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将意味着更加重视人的尊严、社会公正、和谐均衡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

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将成为现代城市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反映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上,又表现出三个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一是贫富差距拉大。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三是社会公平受到质疑。一方面是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下岗人员、打工人员的声音越来越弱;另一方面是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政府的服务能力受到公众的诟病。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多层次、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传统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需求、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型。

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这种转型有三个基本导向:一是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去;三是从“大政府”到“大社会”的转变,就是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这三个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互动的过程。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以适应于现代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要求,是真正意义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

8、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十二五”的长足发展、中国的富强崛起,最终可以归结、外化为两种“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表现为物质力量,软实力内化为精神力量。在发展竞争中,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攻就破;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攻自破。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硬实力”还要硬下去。硬实力是基础,没有硬实力的提升,发展失去支撑,软实力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快发展,我们还需不断提升硬实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际上就是强调提升硬实力,这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十二五”中国发展已进入软实力、软功能、软环境竞争时代。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六种资源:一是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高度包容性,并且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文化才可以成为软实力资源。二是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公信力。只有获得普遍认同,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公信力才能成为软实力的资源。三是制度模式。只有那些具有创新性的,并且能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和实践的制度模式才能够成为软实力资源。四是外交政策。只有那些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尊重,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形象的外交政策才能够成为软实力资源。五是信息渠道。只有能够掌握信息渠道的国家才能够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由信息带来软实力。六是国民素质形象。只有良好的国民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民族性格、道德水准、公众素养和文明程度才能称之为软实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软实力的重中之重。文化正在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文化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文化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注入文化的内涵,经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创新管理的导向。在社会建设中导入文化文明的精华,从文化层面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

行为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是加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加注重树立“大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促进文化面向基层与立足市场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相结合,促进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9、促改革与保稳定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我国多年来最大的发展成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加强宏观调控,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无论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还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部署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改革等八方面的改革任务,就是对未来五年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分解。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0、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发展,任何发展机遇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十二五”时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就要进一步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和互动日益明显。我国经济政策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外部环境对国内发展的作用也在加大。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树立国际视野,善于进行双向思维,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以我为主,内外兼顾,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壮大自己。

准确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的新定位,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上升期,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和改善多边、双边经贸关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争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申论答题要点

申论试卷重点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内容主旨,全面分析给定资料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条理清晰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如何管人、如何做事。

一、解题步骤

(一)阅读步骤(略读、精读、细读)

1.略读?看问题圈定主题。

表面零散的材料反应同一个本质问题。一般问题要上升到一定的政策理论高度。(升华主题)

2.精读?分析各段,划出有用信息

如表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实质、标志、特点、特征、核心、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据报道、指出、认为等。(关键字词句)

3.划分主要段落、分类,草拟提纲。按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进行划分。(段落内容概括,剔除无用材料)

(二)答题分析

1.概括反映的主要问题。(总—分—总)

问题表现及反映的实质问题、重要性,深层原因。

存在的问题、弊端及危害性、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现状、原因、对策。问题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看法。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2.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针对主要本质问题,方案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注意可行性及标本兼治。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如下:

(1)内外因分析: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现实社会是一种各方利益相互较量博弈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寻找一个平衡点向前发展。利益不平衡,便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人的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社会生活中利益的主体有国家、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

(3) 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供需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供需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储蓄与投资问题、价格问题、能源问题等多种社会现象。

(4)多角度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

的,多层次的。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

(5)七大因素原因探究应用分析

1、法律因素:法律不健全、有漏洞;法律修订滞后;法律处罚失之以松、失之以宽、失之以软;条文分散;执法主体不明确等。

2、职责因素: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弄虚作假、欺报瞒报;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政府公信力、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政绩观、形象工程、商业贿赂、腐败问题)。

3、利益因素:为了经济利益漠视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受利益驱动,剥夺、阻碍人的教育、医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为了当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破坏人的生存环境人和自然、环境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问题);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人与人关系不协调,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下降(诚信、社会公德、职业病问题;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致使权利利益化(腐败、商业贿赂、国家公务人员参与经营问题)。

4、监管因素:管理不到位,执法乏力;管理监督不严;责任查处、追究不到位;全程监管不够,重视事后查处,忽视事前审批、事中管理;违反法律、政策、制度的现象关、停、并、转不规范、不彻底;个别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服务型政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教育医疗乱收费问题

5、认识因素:职能主管部门、单位领导、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意识淡薄;安全、环保、公共秩序等观念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技能低下,措施不到位。

6、规范因素: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关制度(技术措施、操作规程、资金投入)未落实。

7、财力因素:财政投资不足,资源配置紧张、基础设施薄弱、决算不科学等。(教育、医疗、交通、能源、城建、环保、创新等问题)。

3.综合议论

标题论点(鲜明,其次创新)

A、点题(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引出材料中之问题焦点)

B、分析问题(分析焦点问题的来由,现状和可能的发展)

C:解决问题(这部分最重要,申论考察的其实就是这一点)

二、基本理论

1、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问题。改革的本质,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市场经济,打破利益格局,导致利益关系多元化,使得利益关系与社会关系复杂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政府责任:

(1)政府的社会责任

保障社会良性运行,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有序互动,是政府应尽之责。具体包括:改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平衡社会利益冲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教科文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倡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

(2)政府的经济责任

具体包括: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效率状态;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等要求引导工业现代化进程是政府应尽之责;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是政府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关系全面小康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问题,是政府责任的重点。

(3)政府的制度责任

具体来说: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扩大问责主体是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的根本途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是科学决策、有效决策、正确决策的基本制度保障;健全政治监督体制,随着依法治国的力度不断加大,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大问责监督的力度。

(4)政府的生态责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公众有维护生态平衡的需求,政府就应当给予积极的“回应”完成自己应尽之责。对社会的生态责任,社会各方利益主体的这种经济上的无限制的追求最终将破坏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需要做为公共权力主体实际操作者的政府充分履行其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以市场为调节中枢,充分考虑和照顾环境保护主体的利益是政府可作为和应作为之事;对公众的生态责任,政府有责任保证人与人之间的“代内公平”,即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保持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平衡,确立“代际公平”的理念,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下代人的生存为代价。

4、与公共利益和需求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

是指公共享有的消费品,如国防、大型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一种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和使用;非排他性是指公众的任何一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都可以享受这种产品。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了对其供给的稀缺,因而只能依靠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供应才有可能得以解决,这是政府职能的基本依据。

5、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般而论,政府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但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典型的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亟待克服。

三、分类对策(立法、执法、守法)

1、政治类问题

立法?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社会、舆论,促进政府决策和施政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 加强教育宣传入手,端正思想作风,工作作风。 加强管理, 规范行为。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完善政务公开和听证制度。 问责制、责任意识、责任追究。 明确分工和责任,奖罚相结合。 提高管理者素质(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依法行政,人性化,诚信意识。) 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

2、经济类问题

把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加强宏观调控。转变落后发展观念。 “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竞争。 强化人才建设是关键之举

※ 观念、人才、理念、思路、机制(考核、责任追究、管理、激励)

※ 加强规划 强化创新 资金支持

3、社会类问题

①政府加强管理;②加大检查监督执法力度;③建立长效监督决策机制;④加强宣传教育

四、申论模板

1、题目

标题必须是中心论点,或者反映中心论点。力求醒目,简练。

(1)感想型题目

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问题带来的启示/ 对„„现象的反思/透视„„现象。

如:由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思考。

(2)论点型题目

1.介词短语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为„„开“方”抓“药”。 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

2.动宾式。树立„„观/开创„„局面/多管齐下„„。 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多管齐下,切实维护社会公正。

3.主谓式。„„的核心是/„„的关键在于。如:利用外资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3)常用标题举例:

抓好民生之本 贵在和衷共济——正确看待下岗失业现象 我们不能等待——由食品安全看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还需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 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权利缺乏保障是社会贫困的重要因素 政府办好事莫忘依法行政

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 “让人民满意”最体现执政能力 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安得广厦千万间——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天责-----浅谈加强医德建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改革? 还老百姓知情权——浅谈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 莫要“亡羊”才“补牢”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容改变——浅谈医疗体制改革

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 寻求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公共管理需要社会化 关于教育公平——关注“起点”公平

教育(医疗)乱收费应向谁问责 以开放的姿态保护知识产权

2、正文之开篇语

(1)开篇点题,陈述现象和相应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近些年来,„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后面加上现象和政策,再进一步阐述)

(2)另外要引出材料反映的问题时可以采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的改革却明显落后。

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购买力增强,老百姓普遍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但,在形势大好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如果处理不好这些不和谐因素,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制约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逾来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在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仍是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不受侵犯,还需要政府和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3、正文之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是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打击力度不够导致的违法者有恃无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三是由于思想缺位,意识淡薄;四是监管不到位,导致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

2.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道德失范、监管乏力、制度缺位”

3.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监管方面的原因也有„„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多、底子薄

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具体举例如下:

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4、正文之提出对策

(1)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有法可依)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形成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通过立法建制的手段,明确规定其实施程序、执行标准、控制方式及反馈渠道。把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利益调节有机结合,在法律层面上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不断完善法规细则,制定专项规划,构建综合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2)监管方面

强化监管,确保上令下达。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既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也包括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对„„的监督。

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层层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专人专职、专职专责,明确问责范围,出了问题找专人,防止推诿之风,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问责。 设立举报热线,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鼓励引导人们及时表达诉求,同时完善证人保护机制,使举报人“愿言、敢言、畅言”。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3)打击力度方面(执法必严)

在法律执行上,我们要动真从严,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与公检法、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打击„„,发现一处、

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具体举例如下:

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4、正文之提出对策

(1)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有法可依)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形成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通过立法建制的手段,明确规定其实施程序、执行标准、控制方式及反馈渠道。把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利益调节有机结合,在法律层面上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不断完善法规细则,制定专项规划,构建综合体系。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制度,利益相关制度,分工制度,规则制度,惩罚制度。

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2)监管方面

强化监管,确保上令下达。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既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也包括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对„„的监督。

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层层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专人专职、专职专责,明确问责范围,出了问题找专人,防止推诿之风,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问责。 设立举报热线,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鼓励引导人们及时表达诉求,同时完善证人保护机制,使举报人“愿言、敢言、畅言”。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3)打击力度方面(执法必严)

在法律执行上,我们要动真从严,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与公检法、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打击„„,发现一处、

严厉打击一处,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相关单位,要予以公开曝光通报批评,依法查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达标的给与停产、关闭,视情节轻重给与罚款、警告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对相关责任人,给与相应行政处分,严重的追究责任。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愿为、能为)

要加强舆论宣传与启发教育。通过知识宣传周、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电视网络宣传等有效形式,深入开展„„教育,使民众了解法律运用程序,维权途径,使„„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

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他们的廉政勤政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党纪法规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加强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实施教育工程,深入普及法律知识,使思潮进机关、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

(5)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对于„„,各级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把„„纳入本地区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领导干部评定体系,群策群力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影响制约„„问题的历史性、深层性问题。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把„„纳入议事日程。 增强„„的意识。倡导„„的理念。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6)维稳方面

相关职能部门要迅速打造信息公布平台,向社会准确、及时地公布相关情况。

对„„情况,做到既不隐瞒也不夸大。消除社会猜忌和失真蜚言,设立专门的情况咨询热线,有必要时组织相关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的疑问,耐心解答,稳定民心。

(7)国际交流方面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广泛开展国际间、区域间的经验交流,把他们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吸收应用。

(8)科技创新方面

加快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优化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加快技术领域创新团队与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与范围。 大力增加财政投入。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 对策常用例文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

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 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提高房产市场准入

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衔接句的写法:

有鉴于此,我国„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改革,要从„和制度的改革做文章;观念、意识、思想要开放,要确立„全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企业自主创新是关键,增加企业的研发能力,推出高端产品,才能走出低端的生存方式。

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的工作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果断措施遏制重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文化、„。法制,„科技,„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的明显好转。

要解决„问题,必须确保„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6、结束段的写法: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效解决„问题/建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

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

总之,„„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政府是主角,承担着必须而又必需的责任,民众、媒体等社会力量也有义务参战其中。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范引导„„,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真正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团结一心干大事的生动局面。

五、万能句型

(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法为镜,可以断曲直。任何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人大及相关的有立法权的机关,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公正统一的执法标尺,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2) 加强宣传教育

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要得到比较完善的解决,仅仅靠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才有可能顺利执行。因此,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该社会问题的危害性、治理的意义与目的、治理该问题的措施等相关内容,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人民群众自觉地去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治理工作,促进该问题的有效解决。

(3) 加强管理部门间的配合协调

各政府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治理该社会问题。因为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同样,社会问题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政府管理机制中,各个部门就是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各方力量,只有发挥其写作精神,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在治理该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缺乏解决该社会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我们要从构建学习型政府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大公务员职业技能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全面提升政府管理部门在新时期下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5) 构建利益平衡机制

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利益平衡的过程。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或协调机制,增加解决该社会问题的动力。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强制的方式(如修订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各利益关系人服从某一既定的利益分配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该社会问题。

(6) 加强群众参与

所有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该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既参与解决对策的设计,也参与对解决对策的评估,让他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参与的过程就是信息披露的过程,对政府而言就是政务透明的过程。需要共享式的解决对策,而不是封闭式的。因此我们应该就这一问题建立相关的参与机制,发动群众自我管理的热情,此举一方面可以节省解决该社会问题的行政成本,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又可以提高解决对策的实效性。

(7) 构建利益导向机制

以“利益导向机制”来替代传统的“惩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社会问题。任何社会问题只要涉及人为因素,必定是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既然利益驱动能够导致该社会问题的发生,那利益驱动能不能逆向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因此只要我们在对公众进行充分得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推出一系列奖励机制,从而让公众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自觉配合政府的工作,一定能大大地提高解决对策的有效性。

(8) 深化机制改革

目前该社会问题的解决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解决机制,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该社会问题涉及面比较广,触及许多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和艰巨性明显加大。面对这种情况,要不断深化该社会问题涉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有关的行政程序,合理界定各级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权责,加强配合协调。用改革的办法消除阻碍该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体制性及机制性的问题,为全面解决该社会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9) 加强监督管理

在解决该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关键之处在于加强监督管理。任何社会问题一旦发生,即使能有效治理,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无疑也是巨大的,最佳对策应该是将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我国有关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该社会问题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开展对该社会问题查处的职能,努力提高综合监管工作水平,有效预防该社会问题。

(10)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政府要处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因此在解决某一特定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对此,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量力而为地通过行政拨款的形式加大解决该问题的投入,我们还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募集资金的方式(基金会、福利彩票、政府专项债券、社会募捐活动等),呼唤社会大众对该社会问题的重视,努力从社会这一渠道获得一定资金来帮助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六、政府解决问题的手段

怎么样解决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怎么解决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思考怎么样解决问题,一般说,可以有七个方面。

第一,教育手段。通过教育转变人的观念。观念是人行动的先导,只有解决了观念,人们才会想到去解决它。

? 继续实施普法教育,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 推行社会注意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全民公德水准

? 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 加强有关适应性、针对性短期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 努力培养选择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管理者队伍

? 深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改革

?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加强宣传教育,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第二,行政手段。什么是行政手段,就是直接用下命令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它具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直接,直接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强制性,你如果不解决,我要处罚你。 ? 改革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切实转变职能

? 推进行政民主化进程,实行透明管理

? 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 加强督办,查办,强调落实,提高执行力

? 加强信息工作,加速推进电子政务

? 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体察民意

? 重视可行性研究,重大决策出台前举行听证会

?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

? 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

? 遏止行政腐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 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民主化进程

?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廉信政府,服务政府,节约政府,阳光政府

? 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群众观 第三,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有它自己的特点就是间接性。比如房价问题,可能不是直接把房价调下来,而是要减少流通领域货币的供应总量,通过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来控制投资,从而达到控制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还有一种特点就是自愿性。这是一种经济手段。 ? 制定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政策

?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 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 培育规范各种经济要素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 熟悉WTO规则及有关经济法规,妥善应对经济纠纷

? 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特色经济

? 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引入和建立全新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分配机制

? 加强工商管理,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

? 建立诚实守信的经济道德,社会道德

? 实行政府采购制,公开招投标制

? 认真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预算

第四,管理手段。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问题。管理学包括四大块:第一计划,第二组织,第三引导,第四控制。计划就是做好决策,组织就是配制好人、财、物等资源,引导主要是谈激励,再一个是控制。这是管理手段。

? 掌握管理规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 探索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 建立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做到照章办事

? 明确职责,权利,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管理

? 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搞好有关工作

? 强化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

? 树立“人本”意识,加强人性管理,柔性管理

? 加强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上下级环境、劳资环境

? 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

? 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五,法律手段。现在我们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政府更多的还要从法律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执法,第二就是立法。所谓的“执法”就是通过司法手段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再一种是立法,是对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从制度上进行规范,从而建立起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法的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 ?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处理有关问题

? 通过有关法律程序(例如民事,刑事。行政诉讼,调解)来解决有关矛盾,争端 ? 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 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

?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有关方面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树立全民法治意识

第六,监督手段。现在我们还要强调监督的手段解决问题,也就是构筑一个体系,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权力监督包括什么?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行政监督。行政监督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等等。还有法律机构的监督。检察院、法院也可以作为监督的主体,我国人民政协也具有监督的职能。还有人民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一般的群众监督,比如上访、往来信、来访等等,再一种就是舆论监督。

第七,伦理手段。所谓的“伦理”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解决问题时,有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促使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 建立有关机关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

? 有关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 领导干部要加强“四自”,即“自重,自省,自律,自励”

? 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 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正;

七、申论焦点问题标准表述

1、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是实现城乡人才自由流动,体现公平原则,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户籍改革不是简单的户口本改革,它涉及就业、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户籍改革应尽快剥离依附于户口的各种利益和功能,使劳动就业、子女升学、住房分配、社会福利等与户口完全脱钩,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让它纯粹成为国家管理、统计人口和进行决策的依据。

2、公平与效率: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目前,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的问题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收入不公平,贫富差距巨大,医疗卫生事业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等。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是导致“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我们必须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清楚认识公平是保证效率的前提,效率是实现公平和推动公平发展的基本条件,才可能保证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快速的增长,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3、科技创新:创新立国已成为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科技、销售、服务等领域的创新获得成功,但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薄弱的局面依旧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没有成为自主研发的主体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是成就品牌企业的巨大掣肘。

4、服务型政府:推行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型变为服务型,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5、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坚持资源开发的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的保证,是得到广大人们的衷心拥护,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基础。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行政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合法的条件是:证据确凿,即以事实为根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即以法律为准绳;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7、知识产权: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将使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又内在的需要法律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典型形式。知识产权的内容和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调节机制以及规范与保障机制。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保护力度等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变革。

8、政府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做人的第一品质。做人、做事、办企业都要讲诚信。诚信大致含有三个层面: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和政府诚信。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重点,政府诚信是保障。“民无信无立”,就是说百姓对国家没有信心,国家就难以立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政府,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系统的核心,是国家诚信的主体,同时也是国家和执政党形象的具体体现。

目前,世界上3G的主流技术标准有3个:欧洲的WCDMA标准、美国的CDMA2000标准和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

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也在不断地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行政理念转变滞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以及政府自身能力提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及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主要表现如下:

(一)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政府职能越位。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具体表现:

1.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2.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4.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

(三)政府职能错位。所谓政府职能错位,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我的事,我越你的权,互相打乱仗。政府职能错位是个老问题,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时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1.在纵向上,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具体谁越位更严重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例如,在土地等资源的管理上,几乎都是下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越位较严重,而在人事、机构管理方面,大都是上级政府越位较多。

2.在横向上,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清楚,互相推诿扯皮,政出多门的问题时有发生。

3.在条块关系上,既存在条条对块块,即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超越职权干预下级政府管理事务的现象,又有下级政府超越职能干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业务的现象。

(四)政府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一是数量偏多,种类繁杂,规模过大;二是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偏弱且分散,需要加强和充实;三是部门分工过细,定位不甚清晰。比如,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农业、林业部门管农产食品生产,质检部门管非农产食品的加工和质量标准,工商部门管流通,商务部门管部分食品的储备、畜禽屠宰、市场调剂和进出口,卫生部门管餐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综合协调;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的部门更多。

对此,我们应做到:

(一)树立现代政府理念。施政理念决定着施政行为。现代政府理念即服务型政府理念。

1.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

2.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

3.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

4.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领域,主要是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公共需要。

(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切实加强政府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群体保护、优抚安置和保障、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关系,整合管理和服务资源,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群众工作职能,完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支持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公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级政府管理和介入的事务,坚决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转移出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就不要再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能够采用事后监督等管理方式解决问题的,就不要采用事前审批的方式。改变政府直接管理和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的做法,要从直接代替企业决定项目、招商引资,转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上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充分发挥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证群众基本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要少越位?别错位?勿缺位

政府要做‘裁判员’,而不是做‘运动员’。如果政府领导仍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很有可能出现越位行为。因此,政府能不管的,尽量少管”。

政府作为监管者,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工作把好关、服好务。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开拓市场工作应该让位给企业去做。不该管的,坚决退出,这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教育、住房、就业、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尽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所加强,但与群众的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应该管的,必须管好。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九、新华社2010年国内十大新闻

1、上海世界博览会成功举行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184天时间里,来自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

2、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

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3、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实施

新华社7月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了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根据纲要,我国将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4、隆重庆祝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举行。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5、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8月7日23时40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甘肃舟曲„„2010年,我国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异常严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篇章。

6、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7、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运动员刷新3项世界纪录、15项亚洲纪录和27项亚运会纪录。2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亚运会金牌,36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亚运会奖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199枚金牌、416枚奖牌,连续八届名列亚运会金牌榜首位。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12月12日至12月19日举行。这是亚洲残疾人体育组织重组后举办的首届亚洲残疾人综合性运动会。

8、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计算机

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

9、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国家统计局12月3日发布公告,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产2.9%。这是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是战胜严峻自然灾害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我国粮食总产已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10、中央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适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进一步为宏观经济政策定调。

十、新华社评出2009年国内十大新闻

1、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

2、新医改方案出台

4月6日和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平息乌鲁木齐7?5事件

4、全方位外交再上新台阶

9月21日至25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问题峰会和20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12月17日至18日,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

5、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举行

6、胡锦涛出席世界媒体峰会并致辞

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致辞。这是“全业态”媒体高端盛会,被海内外誉为“媒体的奥林匹克”,由全球9大知名媒体共同发起、新华通讯社承办,涵盖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媒体。

7、拟修正选举法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8、粮食连续六年增产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在去年52850万吨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近40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

9、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赞赏。“十一五”以来,我国已降低能耗13%以上,到明年末将完成20%的目标。

10、经济率先回升向好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逐季加快的态势,三季度增长8.9%,全年“保八”没有悬念。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新一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

十一、经济结构调整

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的现实困难】

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

二是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一、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第二、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第三、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第四、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措施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十二、2011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发展方式――加速转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

【民意期待】舆论普遍关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报告回应】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稳定物价――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代表点评】报告将稳定物价放在十项重点工作首位,从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大力发

展生产、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价格监管、完善补贴制度等五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彰显政府在困难面前保障民生的坚定信心。

楼市调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

【代表点评】有保有压,增供给,抑上涨,设问责,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措施针对性强,体现了本届政府兑现承诺、稳定房价、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的决心。

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民意期待】“收入分配”问题持续位居民意调查前列,公众期待通过加快改革将“蛋糕”分好。

【代表点评】加快扭转收入分配扩大趋势,体现了政府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也体现了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社会保障――加快覆盖城乡居民

【代表点评】社会保障是制度性、根本性的民生问题,只有建立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公平、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幸福指数才会高,也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食品安全――“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报告回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的政府”

教育医疗就业――“老三难”探求“新解法”

【民意期待】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尚未解决,促进“优质、均衡、公平”成为新期待。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通民意、解难题

【民意期待】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新课题。

【报告回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委员点评】创新社会管理,符合当前群众的新期待和发展的新要求,各地应在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上下工夫,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

【报告回应】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十三、命题热点

(一)生态文明

1、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机关浪费、资源能源浪费、过度包装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环境污染、沙尘暴防治、防沙治沙

2、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

(二)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三观”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国民素质

2、文化体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农村文化建设、

3、文化载体: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文化遗产、大众文化、山寨文化

4、文化软实力

(三)经济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经验、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口、就业、房价、产业、金融、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消费)

2、应对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就业问题(大学生、农民工、困难职工)、中小企业脱困、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外向型经济转型

3、自主创新与鸡舍创新型国家:知识产权

4、统筹城乡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稳定和上访信访、计划生育、农民工问题、省管县、农业合作化、土地流转、粮食问题

5、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性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第三产业

6、统筹区域发展:产业转移

7、宏观调控:物价稳定、节能减排、中央与地方关系

(四)政治

1、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招商引资、政府绩效、形象工程

2、政府职能与服务型政府:

问责制、信息公开、大部制、科学决策、基层民主、政府作风、信访工作、群体性事件、学习型政府、城管执法

(五)社会

1、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2、就业问题:大学生、农民工、困难职工

3、社会保障:慈善事业、户籍制度改革、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灾后住房重建

4、社会分配:个税改革、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就业问题

5、教育:新教改、教育资源分配、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农村义务教育

6、医疗:新医改、农村体疗、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7、住房: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高房价、小产权房,房屋拆迁

8、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群体性事件、个人信息安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十四、正确处理关系

当前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不仅要促进今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明后年以至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既要保证总量平衡,又要加快结构调整;

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形成经济、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有机融合、互相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特色城市个性。

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设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建设长远利益,合理有序的推进各项目的建设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疏”与“堵”的关系。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正确把握和处理“宽”与“严”的关系。坚持宽严相济,和谐管理。

正确把握和处理“集中整治”与“常态管理”的关系。坚持既重眼前,更重长远。 正确把握和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管理在于服务,服务促进管理。 正确处理好一般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首先,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提高服务经济的水平和行政能力。其次,要遵循市场规律,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手段,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发展环境上。最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正确处理好投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改善投资环境,首先就是要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环境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更要突出抓软环境,提升招商软实力。一要加大宣传,营造重商的社会氛围。二要不断优化政务环境。三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四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自觉顾全大局。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十五、论“十二五”的十大关系

1、抓机遇与抗风险的关系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因为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互联,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并存,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交织。在这一背景下,抓住机遇就可以掌握主动,战胜挑战就能创造新的机遇。因此,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把握机遇与抵抗风险的能力,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要积极研判世界最新的发展趋势,要认真吸收应用世界最新的发展成果。从外部环境看,“十二五”发展既面临积极因素,也存在不利条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国的发展更需要立足国情。从内部发展看,我国“十二五”发展既具备了再上新台阶的条件,也肩负着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影响社会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矛盾已经显现,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以解决。

2、转方式与稳增长的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发展的主线,是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全领域、全过程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最为关键的是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质与量的结合、快与好的统一。

转方式就是要在发展中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否以公众利益为根本标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判断标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稳增长就是要在转变中谋发展。继续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无论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还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更加强调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端低级经济结构向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由单纯依靠投资向消费、投资、出口综合协调拉动转变,由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用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化解矛盾、减少代价,提升效益。

3、促投资与扩消费的关系

在“十二五”目标任务中,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居于首要位置。投资、消费和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消费疲软、内需不足,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化解的主要矛盾,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扫除的最大障碍。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新局面,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包括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难在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投资需求,重在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同时,内需与外需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稳定外需,根本目的都是改善民生。

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形成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的机制,让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有钱能花”。这就需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按照五中全会要求,既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还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寻求扩投资与促消费的结合,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把扩大投资和增收入、促就业、惠民生有机交融,创造更多最终需求,使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仍十分重要,对扩大就业、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扩内需与稳外需协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为国内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外部支撑。

4、城市化与城市病的关系

“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基本的推动力量。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城市人口正以每年1800万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9.1亿,流动人口超过3亿。流动人口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态势下,大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拉动作用逐步强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都市群加速崛起和繁荣的趋势不会改变,沿海地区依然处于中国城市化的领先地位。大城市化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与此同时,“大城市病”将成为大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城市正处于城市加速发展期、城市价值提升期、城乡二元结构转型期的关键时期,这预示着中国城市正在进入“大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因素。人口无序集聚,外来人口“倒挂”现象和城市老龄化特征明显;交通拥堵严重,公共交通严重滞后于城市实有人口规模;能源资源紧张,大大超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发展要素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掠夺性开发、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及水质下降现象日益加剧;房价居高不下,城市生活功能被弱化,并且正在拉低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安全形势严峻,拆迁引发的官民冲突,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事件或恶性事件,非传统危机、人为制造的危机及天灾人祸形成的新的“灾害链”,正成为城市安全稳定的主要威胁。这六大“城市病”将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有效预防潜在风险,成为未来城市的当务之急。构建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从“两型”社会向“三型”社会的战略

转型,是“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5、低碳化与高端化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生产方式低碳化的要求:加快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也明确了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等产业体系高端化的五个基本目标。生产方式低碳化、产业体系高端化实际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低碳化就是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转变,高端化就是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跃升。“一低一高”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一对结合体,不是一个时髦口号而是一种前沿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和一条路径。

一个标准,就是节能减排。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条路径,就是科技创新。我们追求的低碳经济不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发展。它是人类经历高碳文明之后的螺旋式上升,是科技与生态的联姻,是人类与自然的共振。特别是要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6、抓创新与强后劲的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新一轮调整,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信息网络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力求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抢占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制高点。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重点是创新。“十二五”期间,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这三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的贯彻实施,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推动发展、通过加快教育改革来支撑发展、通过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来服务发展,构建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要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建设人才强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

7、保民生与促公平的关系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强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将意味着更加重视人的尊严、社会公正、和谐均衡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

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将成为现代城市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反映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上,又表现出三个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一是贫富差距拉大。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三是社会公平受到质疑。一方面是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下岗人员、打工人员的声音越来越弱;另一方面是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政府的服务能力受到公众的诟病。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多层次、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传统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需求、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型。

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这种转型有三个基本导向:一是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去;三是从“大政府”到“大社会”的转变,就是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这三个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互动的过程。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以适应于现代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要求,是真正意义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

8、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十二五”的长足发展、中国的富强崛起,最终可以归结、外化为两种“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表现为物质力量,软实力内化为精神力量。在发展竞争中,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攻就破;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攻自破。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相得益彰。

“硬实力”还要硬下去。硬实力是基础,没有硬实力的提升,发展失去支撑,软实力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加快发展,我们还需不断提升硬实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际上就是强调提升硬实力,这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十二五”中国发展已进入软实力、软功能、软环境竞争时代。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六种资源:一是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高度包容性,并且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文化才可以成为软实力资源。二是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公信力。只有获得普遍认同,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府公信力才能成为软实力的资源。三是制度模式。只有那些具有创新性的,并且能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和实践的制度模式才能够成为软实力资源。四是外交政策。只有那些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尊重,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形象的外交政策才能够成为软实力资源。五是信息渠道。只有能够掌握信息渠道的国家才能够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且由信息带来软实力。六是国民素质形象。只有良好的国民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民族性格、道德水准、公众素养和文明程度才能称之为软实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软实力的重中之重。文化正在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文化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文化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注入文化的内涵,经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创新管理的导向。在社会建设中导入文化文明的精华,从文化层面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

行为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是加强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加注重树立“大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促进文化面向基层与立足市场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相结合,促进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9、促改革与保稳定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我国多年来最大的发展成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加强宏观调控,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无论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还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部署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改革等八方面的改革任务,就是对未来五年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分解。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0、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潮流之外发展,任何发展机遇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十二五”时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要进一步明确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就要进一步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依存和互动日益明显。我国经济政策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外部环境对国内发展的作用也在加大。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树立国际视野,善于进行双向思维,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以我为主,内外兼顾,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壮大自己。

准确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的新定位,就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紧紧抓住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上升期,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基本平衡。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和改善多边、双边经贸关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争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相关文章

  • 2015梅州公务员考试巧用申论技巧答题
  • 2015梅州公务员考试巧用申论技巧答题 很多考生在拿到申论试卷后,看到长达六七千字的材料就会觉得烦躁,越到快交卷这种情绪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多年的培训经验和研究,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一是不会用申论的答题技巧;二是平时做的题太 ...查看


  • 申论答题的标准格式
  • 申论答题的标准格式 申论作文的得分要点 申论作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分值最重,耗时最长,发挥余地最大. 如果能够清楚申论作文的得分要点,那么就相当于抓住了蛇的七寸,任你怎么玩弄,申论作为高分都属于你. 那么什么是申论作文的得分点呢?申论 ...查看


  • 2013年413黑龙江省考申论备考重点突破之归纳概括题
  • 归纳概括类试题在各省公务员考试中属于常考的题型,且都是放在靠前的位置.其趋势是频率高,未来出题的可能性极高.通常都在前两题,是申论考试"开门红"的决定性步骤.考生对这种题型要熟练掌握.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将其中玄机进行揭秘. ...查看


  • 归纳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考试中最容易的一道题型,也是初窥申论门径的一个窗口.要答好归纳概括题,就要求作答必须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题要点归纳成答案.因此,做好归纳概括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阅读材料圈出契合题目作答要求的要点信息:第二步,根据圈出 ...查看


  • 申论 你hold住了吗?(常规错误要打倒 模板范文有诀窍)
  • 第一节 听试卷的话 服试卷的令 大家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其实公务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都怕老婆(据说这种怕缘于尊重与怜惜),我觉得这也是公考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不要拍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公务员选拔考试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 ...查看


  • 申论答题临场技巧小结
  • 申论答题临场技巧小结 迈入申论的考场,考生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华图小编进行如下总结,主要是形成对每种类型题的基本认识和作答思路,比如说概括,一个材料主要内容和问题,概括一个材料主题,概括关键词,这样一些说法有什么不同,你要清楚.概括必须要 ...查看


  • 实战经验申论复习高分必看
  • [考前突击了六天,申论得76 分]申论复 习之经验分享 断断续续准备了一个来月,这个学习状态怎么样,你懂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临近考试慌了,好在遇到了几位大神,这里谢谢他们的无私帮助指导下突击了一星期.(大家申论学习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联系我 ...查看


  • 申论归纳概括题型的常考考点和解题技巧
  • 关于政法干警申论归纳概括题型的常考考点和解题技巧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吴园园 从2010年到2014年的真题来看,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科目的命题难度并不亚于国考.省考,甚至有些题目要较其他类型的申论考试难度更大,命题更加灵活,在归纳概括题型 ...查看


  • 申论答题技巧:案例分析题命题及备考策略
  • 申论答题技巧:案例分析题命题及备 考策略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http://ah.offcn.com/)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案例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已成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个新的特点.下面安徽中公教育研究 ...查看


  •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前30天复习重点
  • 2013年"国考"于15日开始报名,据江苏公务员考试网统计,截至24日18时,通过审查人数为138.3万人.考虑到资格审查有一定滞后性,预计最终数字还可能略有增加.相对于2012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