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西方媒体将当前西亚北非的动荡称之为“阿拉伯之春”,本文主要是对其
的理解,并分析它对中国的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阿拉伯之春;理解;启示
“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逐渐平息。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启示:
从当下情况看,重视从“阿拉伯之春”中吸取深刻教训,尽可能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改进,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高度信赖关系,却是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相比冷战结束初期的“苏东巨变”,今天出现的“阿拉伯之春”,可以说具有更强烈的民众性和自发性。当年,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纷纷倒向西方,这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破产,也是东欧国家摆脱前苏联长期控制甚至压迫的必然选择,民众在这场巨变中固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前提还是苏联自身的崩溃,直接造成了“决堤”效应。相比之下,“阿拉伯之春”则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民众运动,其矛头直指家族统治、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人民强烈要求更换领导者来改变国家命运和民众的境遇,由此在那些拥有古老文明、人们习惯于“各安天命”的国度掀起一场接一场迅猛的政治风暴。
“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中东、北非地区许多国家的面貌,也改变了那些地区的政治和战略格局,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冲击和影响,现在仍在继续,结果也很难料定。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来说,我们庆幸改革开放已经搞了34年,中国这个古老的但在很长时间依然贫穷的发展中大国,现在焕发出无限生机,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复兴之路。现在回过头来认识邓小平关于“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论断,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时对“阿拉伯之春”也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然而,中国的改革正方兴未艾,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尤其是对改革和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那些问题,决不可有任何的掉以轻心,重视吸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在时下的中国显得非常紧要、迫切。中国现在自然不存在“家族统治”问题,但“新权贵阶层”却是众目睽睽的社会现象,权力“寻租”、权钱交换造成的权力异化,以及日益兴盛的腐败之风,已经严重损害了执政者的形象,严重动摇了
共和国的政治基础,严重削弱了政府与民众的信赖关系。对于这样的“生死存亡”问题,我们喊了很多年,也的确采取了许多实际的甚至严厉的措施,但客观的说,收效并不大。反思改革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切实的办法去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的确到了不可或缓的时候了!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古今中外,同此道理。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执政为民”是否能真心为人民谋幸福,并且让人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种幸福,这无疑是中国今后深化改革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从“阿拉伯之春”中能够引为教训,刻骨铭心、刻不容缓的去着手解决民众所痛恨、所失望、所关切、所期待的那些问题,中国的改革就会大有希望,中国的发展也会大有希望,“阿拉伯之春”就会在中国催发一个新的“春天”,并把3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个“春天的故事”,继续讲下去,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听!
阿拉伯之春,为转型中的中国有许多警示意义,就像当年的苏联,国内民情都和中国多少有些相似之处,面临许多相似的问题。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爆发这些危机,中国就没有预防和应对危机的机制。中国阿拉伯外交,既有这层考虑,更是现实政治的需要。
“阿拉伯之春”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西方媒体将当前西亚北非的动荡称之为“阿拉伯之春”,本文主要是对其
的理解,并分析它对中国的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阿拉伯之春;理解;启示
“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逐渐平息。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启示:
从当下情况看,重视从“阿拉伯之春”中吸取深刻教训,尽可能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改进,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高度信赖关系,却是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相比冷战结束初期的“苏东巨变”,今天出现的“阿拉伯之春”,可以说具有更强烈的民众性和自发性。当年,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纷纷倒向西方,这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破产,也是东欧国家摆脱前苏联长期控制甚至压迫的必然选择,民众在这场巨变中固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前提还是苏联自身的崩溃,直接造成了“决堤”效应。相比之下,“阿拉伯之春”则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民众运动,其矛头直指家族统治、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人民强烈要求更换领导者来改变国家命运和民众的境遇,由此在那些拥有古老文明、人们习惯于“各安天命”的国度掀起一场接一场迅猛的政治风暴。
“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中东、北非地区许多国家的面貌,也改变了那些地区的政治和战略格局,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冲击和影响,现在仍在继续,结果也很难料定。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来说,我们庆幸改革开放已经搞了34年,中国这个古老的但在很长时间依然贫穷的发展中大国,现在焕发出无限生机,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复兴之路。现在回过头来认识邓小平关于“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论断,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时对“阿拉伯之春”也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然而,中国的改革正方兴未艾,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尤其是对改革和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那些问题,决不可有任何的掉以轻心,重视吸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在时下的中国显得非常紧要、迫切。中国现在自然不存在“家族统治”问题,但“新权贵阶层”却是众目睽睽的社会现象,权力“寻租”、权钱交换造成的权力异化,以及日益兴盛的腐败之风,已经严重损害了执政者的形象,严重动摇了
共和国的政治基础,严重削弱了政府与民众的信赖关系。对于这样的“生死存亡”问题,我们喊了很多年,也的确采取了许多实际的甚至严厉的措施,但客观的说,收效并不大。反思改革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切实的办法去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的确到了不可或缓的时候了!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古今中外,同此道理。执政者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执政为民”是否能真心为人民谋幸福,并且让人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种幸福,这无疑是中国今后深化改革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如果从“阿拉伯之春”中能够引为教训,刻骨铭心、刻不容缓的去着手解决民众所痛恨、所失望、所关切、所期待的那些问题,中国的改革就会大有希望,中国的发展也会大有希望,“阿拉伯之春”就会在中国催发一个新的“春天”,并把3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个“春天的故事”,继续讲下去,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听!
阿拉伯之春,为转型中的中国有许多警示意义,就像当年的苏联,国内民情都和中国多少有些相似之处,面临许多相似的问题。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爆发这些危机,中国就没有预防和应对危机的机制。中国阿拉伯外交,既有这层考虑,更是现实政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