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这种范式分为“明示的文化”和“隐示的文化”两种。
2哲学: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乎民族性。文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3历史学: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4文化的属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属性,此外,文化还具有隔离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性等属性。
二、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
1本土主体文化:一个社会若政治健康、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对外往往表现出自信、开放、改革进取的心态,易于接受异文化;反之,就排斥。
2外来客体文化:外来文化的效用、与本土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效用性和适应性。
3文化交流引起的变异:两种文化相遇后,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拒斥,都会发生交流、影响和交融,从而促使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引起文化总体结构和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宗教传播;战争与掠夺。
第二讲 两汉丝绸之路
一、张骞凿空
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7年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出使的原因是解决匈奴之患。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匈奴打仗,一般都用骑兵,就需要中原不产的马匹。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见闻,呈报汉武帝说,“乌孙的马匹最好。”并且提议不妨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用丝绸和乌孙的马做交易,为下一次进攻匈奴储备物质基础。于是,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为了得到乌孙的马,公元前119年到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次西去,因西域已大都在汉朝的控制之下,所以非常顺利,三四年间,张骞又在西域转了一圈,这一圈就更加
巩固了汉朝对西域国家的领属关系,这就形成了后来《汉书》里面写的由西域都护所统辖的西域三十六国。 丝绸之路的路线:这条逾7000公里长的道路,如上图所示,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过于
阗(现和田)、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亚历山大),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现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行,经库尔勒、库车,出疏勒(现喀什),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
商品交流——丝绸、瓷器的输出;瓜果蔬菜的传入;其他物品的输出和输入。
文化交流——中原技术的西传;西域歌舞的传入。
宗教思想交流——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中亚的祆教、摩尼教,欧洲的景教都得以传入中原,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体系。 1 /
化是一种行为的范式,它不仅是行为的产物,而且是今后行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这种范式分为“明示的文化”和“隐示的文化”两种。
2哲学: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生活所形成的民族生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共同的东西,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乎民族性。文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3历史学: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的总和。文化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
4文化的属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属性,此外,文化还具有隔离机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传播性等属性。
二、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
1本土主体文化:一个社会若政治健康、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对外往往表现出自信、开放、改革进取的心态,易于接受异文化;反之,就排斥。
2外来客体文化:外来文化的效用、与本土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效用性和适应性。
3文化交流引起的变异:两种文化相遇后,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消极拒斥,都会发生交流、影响和交融,从而促使原有的文化体系产生新的文化要素,引起文化总体结构和整体面貌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变异。
:
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贸易往来,即朝贡和个人贸易;宗教传播;战争与掠夺。
第二讲 两汉丝绸之路
一、张骞凿空
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7年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其出使的原因是解决匈奴之患。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匈奴打仗,一般都用骑兵,就需要中原不产的马匹。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见闻,呈报汉武帝说,“乌孙的马匹最好。”并且提议不妨与乌孙建立外交关系,用丝绸和乌孙的马做交易,为下一次进攻匈奴储备物质基础。于是,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为了得到乌孙的马,公元前119年到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次西去,因西域已大都在汉朝的控制之下,所以非常顺利,三四年间,张骞又在西域转了一圈,这一圈就更加
巩固了汉朝对西域国家的领属关系,这就形成了后来《汉书》里面写的由西域都护所统辖的西域三十六国。 丝绸之路的路线:这条逾7000公里长的道路,如上图所示,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过于
阗(现和田)、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亚历山大),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印度)。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现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西行,经库尔勒、库车,出疏勒(现喀什),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
商品交流——丝绸、瓷器的输出;瓜果蔬菜的传入;其他物品的输出和输入。
文化交流——中原技术的西传;西域歌舞的传入。
宗教思想交流——通过这条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中亚的祆教、摩尼教,欧洲的景教都得以传入中原,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思想体系。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