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有感(一)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二)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

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

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读国学经典有感(三)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

读国学经典有感(一)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二)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

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

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读国学经典有感(三)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


相关文章

  • 读[国学经典]有感 1
  • 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有感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虽浅显 ...查看


  • 观[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有感
  • 观<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有感 汾市中心小学 陈小艳 "读经典书.做儒雅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于12月8日在临武县三中隆重举行.全县师生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琅琅上口的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 ...查看


  • 国学诵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
  • 国学诵读·第一单元 春日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 ...查看


  •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 馆友"方与圆623":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4年9月16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历史/文化"下"古文/国 ...查看


  • 17经典国学
  • 17经典国学<千字文>教学设计 <千字文>教学设计:<盖此身发>: 教学目标: 1.识记<盖此身发水>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盖此身发水>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 ...查看


  • 读[国学启蒙]有感
  • 读<国学启蒙>有感 今天老师发了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包含了国学思想.精品美文.中华传统美德,国学名词解释等丰富的内容. 学习国学的宗旨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为天而立,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太平& ...查看


  • 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 国学经典诵读 春日(共3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二.教学目标. ...查看


  • 六年级国学教案
  • 六年级国学备课 第1课时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查看


  •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为政第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孔子说:&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