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岩画介绍和研究价值
——《岩画及墓葬壁画·甘肃岩画分布和文化内涵》读书报告
一、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岩画及墓葬壁画》
《岩画及墓葬壁画》是“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之中的一本,其他几本分别是《古生物与古环境》《彩陶》《青铜器》《古代民族》《长城》《简牍》《佛教艺术》《早期秦史》和《古代建筑》。这套丛书由岳邦湖、田晓、杜思平、张军武著,由敦煌文艺传社出版,总的概括了甘肃地区在岩画壁画考古方面的考察研究和发现结果。目录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甘肃岩画及墓葬壁画的概述、甘肃岩画分布及文化内涵;酒泉出土的墓葬画和砖画;嘉峪关新城魏晋彩绘砖及壁画墓。我将要介绍的是甘肃岩画分布和文化内涵。
我国甘肃省地跨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之间,南部有祁连山,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此间成为河西走廊,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甘肃壁画陆续被发现。甘肃境内的黑山、祁连山、马鬃山、花佛山、石包城等地的山崖和岩石上发现许多岩画图像,内容十分丰富,目前最古老的岩画祁连山的大象岩刻可将甘肃地区的岩画年代上限推到一万年前。
甘肃岩画的发现扩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岩画体系,并且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分析古代游牧民族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甘肃岩画遗迹
(一)什么是岩画?
在讲述甘肃神秘丰富的岩画之前,要先清楚什么叫做“岩画”?“岩画”的标准是什么?我翻阅了一些岩画类的书籍,在其中对于岩画的解释部分,写道:“描绘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补过在户晓辉先生一本书中,我找到了更为详细完整的答案。“在我国,‘岩画’这个名词与外国的‘岩石艺术’(Rock Art)相当,指一种制作在岩石上的图像或图画艺术,它包括了‘岩画’(或‘崖壁画’)与‘岩刻’两种形式„„这些定义只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对岩画作了较为完整的限定,然而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定义对岩画的时代性和内容没有加以体现„„”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岩画的定义要有四点要求:一为在石头崖壁上形成,二为刻或画的形式,三为要有时代性,四为体现其内容范围。我个人认为,时代性是在岩画概念中必须强调出来的。因为考古所考察出来的古物,一旦失去年代的洗涤,就立刻从文物“降价”到艺术品,失去了考古的价值。所以一定要推断岩画的历史,确定岩画的年代和族属。 ①① 户晓辉著,《岩画与生殖巫术》(西域文化研究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三版。第3页。
我从户晓辉先生的书中,摘取了一段他引用李洪甫先生对岩画的定义,“‘岩画’的作者是原始部落的先民。‘岩画’的凿刻或描绘手段是与岩石有关的艺术中最简陋、亦即最原始的,凿刻者生活在原始形态的部落中。无论凿刻的绝对年代是几万年前或几千年、几百年乃至几年前,只要凿刻者所处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乃至婚姻形态仍属于原始性质,其作品就属于‘岩画’。”“岩画是部落先民在岩石上记录原始意识的遗存。”
我认为这个概括,相较于其他观点,是最为合适的。它突出了岩画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性并非是年代纪年,而是社会的物质形态、意识形态是否处于原始状态,岩画是否反映了原始情态,是否具有研究原始时期的价值。而非“描绘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这一容易使人混淆的说法。 ①
(二)甘肃岩画遗址
甘肃的考古工作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果显著,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甘肃画廊。从甘肃的东部天水到河西走廊西端,从甘南草原到靖远山区,发现了大量岩画、墓葬壁画、木板画、漆画和帛画,时代包括史前到元明。其内容表现了社会、民族的概貌,艺术性相当高,有不少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恰似一条美丽的画廊静立在广袤的西北地区。
1、祁连山大黑沟岩画
祁连山地区的岩画多分布在高山的峡谷中,其中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别盖乡大黑沟、盐池湾乡尕尔乃支、石包城乡灰湾子、七个驴等地最为集中。
祁连山大黑沟岩画也叫花佛山岩画,在大黑沟沟畔光平的石壁上,由一幅幅既形象又古朴的岩画,敲凿在灰白色的大理石上。这些岩画内容多为狩猎和放牧场景。共有200余幅,”动物有梅花鹿、北山羊、盘羊、黄羊、野牛、虎、象、狗、狐狸、大角鹿等。狩猎多为集体围猎,人数2~6人,狩猎工具有弓箭、弩、长矛、木棒等,形象十分生动。”这些狩猎岩画的时间下限,按考察以至隋唐之后的时期,可见其之前的少数民族还以狩猎为主要的辅助型经济,他们的生产力相较于中原还有一段差距,但充满了特有的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彪悍粗犷的风情。岩画的刻画十分的粗糙,可以看得出刻画的人不是艺术家,这可能是当地人在狩猎之后随手刻在岩壁上的,也许是在记事,也许是在炫耀自己的勇猛和收获。
在大黑沟岩画中最出名的是编号第5的岩画象。这是史前人的一副岩刻作品,在我国北方岩画集中发现的各个地区,只有在祁连山大黑沟、新疆阿尔泰山、青海巴哈毛力沟发现了大象的岩画。这些地方的气候环境,在有史料记载的时间内,并不适应这种热带亚热带的庞大动物生存。“地质学家推断北方地区大象的存在为更新纪晚期,约在3万年前由于气候变化而灭绝„„大象岩画产生并①② 户晓辉著,《岩画与生殖巫术》(西域文化研究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三版。第3页。李洪甫著,《略论“岩画”的定义和名称》,刊载于《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三期。
② 盖山林著,《中国岩画》(中国旅游文化书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78页。
非直接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而是通过其他媒介传播所产生的图案概念。”或许在当时不止一件此类型的岩画,但是经过地形变化和自然外力作用还得以保留一幅至今,不得不说是件幸事。
2、黑山岩画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黑山是马鬃山系的一支。黑山岩画分布在四道鼓心沟两侧的崖壁上,“画面分布零乱,位置高低不等,一般距沟底约3到10米,少数也有在20米到30米以上的。图像以浅凿点组成,凿刻不深,刻痕呈褐色或黄色。”黑山岩画的人物活动以狩猎围猎为主,图画动物种类繁多,凿刻技法洗练,刻画形象生动。除狩猎场景之外还有舞蹈、放牧的场景。其中一幅舞蹈岩刻,叫做《操练舞》或者《操练图》,刻画了前后三队人,头上戴有很长的帽饰,腰围到膝盖的衣裙,有的双手叉腰,有的一手叉腰一手抬起小臂。这三对人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还有三位“队长”被刻画在队伍之外,比“队员”的形象略大,均叉着腰,好像在审视“队员”动作是否合格。这幅岩刻妙趣横生,颇有意味。有人认为这是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军事组织、操练和服饰,体现了他们强悍尚武的精神风貌,也有人认为这是少数民族狩猎丰收的之后的舞蹈庆祝或者舞蹈比赛。
目前对于黑山岩画的族属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物”;第二种认为“是柔然、突厥或吐蕃族的作品,惟其帽饰极似彝族英雄结或可从彝族先民与古代羌族的历史联系中寻求解答”;第三种意见为“这些是九世纪吐蕃牧民的遗留”;第四种认为“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古老民族月氏人所刻”;也有学者对比黑山岩画中虎的形象,似应与河西匈奴族有关。
3、永昌县牛蛙山岩画
牛蛙山岩画分布在牛蛙山陡峭的岩壁上,岩画题材内容与大黑沟、石包城七个驴、灰湾子等地的岩画基本相同,都是反映了当时的游牧民族狩猎生活和当地的野生动物,但是在刻画风格上有了一个新的变动,这是岩画创作艺术上的一大进步。
依据岩画的刻痕、石垢颜色、刻画主题和刻画手法等,黑牛山岩画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部分。早起岩画主要刻画单纯的动物,一幅画中刻画一两个鹿或者羊之类,写实性强,这与其他等地的岩画类似。线条粗糙,刻痕较浅。晚期的岩画在风格上由写实转向了写意,内容上增加了生活场面和生活用品,使用了凿点成线的凿刻技法,刻痕较深,使岩画清晰的保存至今。
除上述的三个地区之外,甘肃境内还有其他地区的岩画遗址,如马鬃山岩画、永昌县岩画、白银市吴家川岩画等等,均反映了当时我国少数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地理自然环境。 ①①② 岳邦湖、田晓、杜思平、张军武著,《岩画及墓葬壁画》(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敦煌文艺传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18页。
② 陈兆复著,《中国岩画发现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113页。
(三)甘肃岩画的价值
岩画的存在和研究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第一,甘肃岩画对岩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岩画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岩画、世界岩画的内涵,为岩画断代提供了更多资料;第二,甘肃岩画再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古时生活生产和风土人情,对探讨人类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播、少数民族产生发展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甘肃岩画有助于重现几百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自然地理状况,了解和保护甘肃的自然环境;第四,甘肃岩画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岩画作为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性史书,而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从它一诞生就紧密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等交织在一起,积淀着先民们火一般的炽烈,虔诚的感情、观念和心态。”总之,我们要像保护其他珍贵文物一样保护岩画,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考古文化财富。
①
参考资料:
1、岳邦湖、田晓、杜思平、张军武著,《岩画及墓葬壁画》(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敦煌文艺传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陈兆复著,《中国岩画发现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3、盖山林著,《中国岩画》(中国旅游文化书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4、李怀顺、马军霞著,《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5、户晓辉著,《岩画与生殖巫术》(西域文化研究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三版。
① 盖山林著,《中国岩画》(中国旅游文化书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1页。
甘肃岩画介绍和研究价值
——《岩画及墓葬壁画·甘肃岩画分布和文化内涵》读书报告
一、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岩画及墓葬壁画》
《岩画及墓葬壁画》是“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之中的一本,其他几本分别是《古生物与古环境》《彩陶》《青铜器》《古代民族》《长城》《简牍》《佛教艺术》《早期秦史》和《古代建筑》。这套丛书由岳邦湖、田晓、杜思平、张军武著,由敦煌文艺传社出版,总的概括了甘肃地区在岩画壁画考古方面的考察研究和发现结果。目录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甘肃岩画及墓葬壁画的概述、甘肃岩画分布及文化内涵;酒泉出土的墓葬画和砖画;嘉峪关新城魏晋彩绘砖及壁画墓。我将要介绍的是甘肃岩画分布和文化内涵。
我国甘肃省地跨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之间,南部有祁连山,北部是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此间成为河西走廊,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甘肃壁画陆续被发现。甘肃境内的黑山、祁连山、马鬃山、花佛山、石包城等地的山崖和岩石上发现许多岩画图像,内容十分丰富,目前最古老的岩画祁连山的大象岩刻可将甘肃地区的岩画年代上限推到一万年前。
甘肃岩画的发现扩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岩画体系,并且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分析古代游牧民族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甘肃岩画遗迹
(一)什么是岩画?
在讲述甘肃神秘丰富的岩画之前,要先清楚什么叫做“岩画”?“岩画”的标准是什么?我翻阅了一些岩画类的书籍,在其中对于岩画的解释部分,写道:“描绘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补过在户晓辉先生一本书中,我找到了更为详细完整的答案。“在我国,‘岩画’这个名词与外国的‘岩石艺术’(Rock Art)相当,指一种制作在岩石上的图像或图画艺术,它包括了‘岩画’(或‘崖壁画’)与‘岩刻’两种形式„„这些定义只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对岩画作了较为完整的限定,然而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定义对岩画的时代性和内容没有加以体现„„”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岩画的定义要有四点要求:一为在石头崖壁上形成,二为刻或画的形式,三为要有时代性,四为体现其内容范围。我个人认为,时代性是在岩画概念中必须强调出来的。因为考古所考察出来的古物,一旦失去年代的洗涤,就立刻从文物“降价”到艺术品,失去了考古的价值。所以一定要推断岩画的历史,确定岩画的年代和族属。 ①① 户晓辉著,《岩画与生殖巫术》(西域文化研究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三版。第3页。
我从户晓辉先生的书中,摘取了一段他引用李洪甫先生对岩画的定义,“‘岩画’的作者是原始部落的先民。‘岩画’的凿刻或描绘手段是与岩石有关的艺术中最简陋、亦即最原始的,凿刻者生活在原始形态的部落中。无论凿刻的绝对年代是几万年前或几千年、几百年乃至几年前,只要凿刻者所处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乃至婚姻形态仍属于原始性质,其作品就属于‘岩画’。”“岩画是部落先民在岩石上记录原始意识的遗存。”
我认为这个概括,相较于其他观点,是最为合适的。它突出了岩画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性并非是年代纪年,而是社会的物质形态、意识形态是否处于原始状态,岩画是否反映了原始情态,是否具有研究原始时期的价值。而非“描绘或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这一容易使人混淆的说法。 ①
(二)甘肃岩画遗址
甘肃的考古工作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果显著,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甘肃画廊。从甘肃的东部天水到河西走廊西端,从甘南草原到靖远山区,发现了大量岩画、墓葬壁画、木板画、漆画和帛画,时代包括史前到元明。其内容表现了社会、民族的概貌,艺术性相当高,有不少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恰似一条美丽的画廊静立在广袤的西北地区。
1、祁连山大黑沟岩画
祁连山地区的岩画多分布在高山的峡谷中,其中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别盖乡大黑沟、盐池湾乡尕尔乃支、石包城乡灰湾子、七个驴等地最为集中。
祁连山大黑沟岩画也叫花佛山岩画,在大黑沟沟畔光平的石壁上,由一幅幅既形象又古朴的岩画,敲凿在灰白色的大理石上。这些岩画内容多为狩猎和放牧场景。共有200余幅,”动物有梅花鹿、北山羊、盘羊、黄羊、野牛、虎、象、狗、狐狸、大角鹿等。狩猎多为集体围猎,人数2~6人,狩猎工具有弓箭、弩、长矛、木棒等,形象十分生动。”这些狩猎岩画的时间下限,按考察以至隋唐之后的时期,可见其之前的少数民族还以狩猎为主要的辅助型经济,他们的生产力相较于中原还有一段差距,但充满了特有的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彪悍粗犷的风情。岩画的刻画十分的粗糙,可以看得出刻画的人不是艺术家,这可能是当地人在狩猎之后随手刻在岩壁上的,也许是在记事,也许是在炫耀自己的勇猛和收获。
在大黑沟岩画中最出名的是编号第5的岩画象。这是史前人的一副岩刻作品,在我国北方岩画集中发现的各个地区,只有在祁连山大黑沟、新疆阿尔泰山、青海巴哈毛力沟发现了大象的岩画。这些地方的气候环境,在有史料记载的时间内,并不适应这种热带亚热带的庞大动物生存。“地质学家推断北方地区大象的存在为更新纪晚期,约在3万年前由于气候变化而灭绝„„大象岩画产生并①② 户晓辉著,《岩画与生殖巫术》(西域文化研究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三版。第3页。李洪甫著,《略论“岩画”的定义和名称》,刊载于《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三期。
② 盖山林著,《中国岩画》(中国旅游文化书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78页。
非直接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而是通过其他媒介传播所产生的图案概念。”或许在当时不止一件此类型的岩画,但是经过地形变化和自然外力作用还得以保留一幅至今,不得不说是件幸事。
2、黑山岩画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黑山是马鬃山系的一支。黑山岩画分布在四道鼓心沟两侧的崖壁上,“画面分布零乱,位置高低不等,一般距沟底约3到10米,少数也有在20米到30米以上的。图像以浅凿点组成,凿刻不深,刻痕呈褐色或黄色。”黑山岩画的人物活动以狩猎围猎为主,图画动物种类繁多,凿刻技法洗练,刻画形象生动。除狩猎场景之外还有舞蹈、放牧的场景。其中一幅舞蹈岩刻,叫做《操练舞》或者《操练图》,刻画了前后三队人,头上戴有很长的帽饰,腰围到膝盖的衣裙,有的双手叉腰,有的一手叉腰一手抬起小臂。这三对人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还有三位“队长”被刻画在队伍之外,比“队员”的形象略大,均叉着腰,好像在审视“队员”动作是否合格。这幅岩刻妙趣横生,颇有意味。有人认为这是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军事组织、操练和服饰,体现了他们强悍尚武的精神风貌,也有人认为这是少数民族狩猎丰收的之后的舞蹈庆祝或者舞蹈比赛。
目前对于黑山岩画的族属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可能是羌族、大月氏或匈奴族早期的文化遗物”;第二种认为“是柔然、突厥或吐蕃族的作品,惟其帽饰极似彝族英雄结或可从彝族先民与古代羌族的历史联系中寻求解答”;第三种意见为“这些是九世纪吐蕃牧民的遗留”;第四种认为“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古老民族月氏人所刻”;也有学者对比黑山岩画中虎的形象,似应与河西匈奴族有关。
3、永昌县牛蛙山岩画
牛蛙山岩画分布在牛蛙山陡峭的岩壁上,岩画题材内容与大黑沟、石包城七个驴、灰湾子等地的岩画基本相同,都是反映了当时的游牧民族狩猎生活和当地的野生动物,但是在刻画风格上有了一个新的变动,这是岩画创作艺术上的一大进步。
依据岩画的刻痕、石垢颜色、刻画主题和刻画手法等,黑牛山岩画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部分。早起岩画主要刻画单纯的动物,一幅画中刻画一两个鹿或者羊之类,写实性强,这与其他等地的岩画类似。线条粗糙,刻痕较浅。晚期的岩画在风格上由写实转向了写意,内容上增加了生活场面和生活用品,使用了凿点成线的凿刻技法,刻痕较深,使岩画清晰的保存至今。
除上述的三个地区之外,甘肃境内还有其他地区的岩画遗址,如马鬃山岩画、永昌县岩画、白银市吴家川岩画等等,均反映了当时我国少数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地理自然环境。 ①①② 岳邦湖、田晓、杜思平、张军武著,《岩画及墓葬壁画》(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敦煌文艺传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18页。
② 陈兆复著,《中国岩画发现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113页。
(三)甘肃岩画的价值
岩画的存在和研究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第一,甘肃岩画对岩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岩画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岩画、世界岩画的内涵,为岩画断代提供了更多资料;第二,甘肃岩画再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古时生活生产和风土人情,对探讨人类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播、少数民族产生发展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甘肃岩画有助于重现几百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自然地理状况,了解和保护甘肃的自然环境;第四,甘肃岩画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岩画作为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性史书,而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从它一诞生就紧密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等交织在一起,积淀着先民们火一般的炽烈,虔诚的感情、观念和心态。”总之,我们要像保护其他珍贵文物一样保护岩画,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考古文化财富。
①
参考资料:
1、岳邦湖、田晓、杜思平、张军武著,《岩画及墓葬壁画》(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敦煌文艺传社,2004年2月第一版。
2、陈兆复著,《中国岩画发现史》(专题史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3、盖山林著,《中国岩画》(中国旅游文化书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4、李怀顺、马军霞著,《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5、户晓辉著,《岩画与生殖巫术》(西域文化研究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三版。
① 盖山林著,《中国岩画》(中国旅游文化书系),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