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
摘要 阐述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安徽省县城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县域经济;影响;对策
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个数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1995~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148.73亿元,经济规模跨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首先,表现在城市和城镇个数的增加,截至2006年末,安徽省共有城市22座,其中地级市17个,县级市5个。其次,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通过图1可以看到,2006年在安徽省6 593万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37.1%,比1995年提高18.01个百分点。安徽城镇人口的增长已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1.2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速度超过大、中城市,对全省城镇化贡献率越来越大
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以城市人口增长为主,二是农村城镇化为主导(即以镇人口增长为主),三是前两条途径共同起主导作用的模式。从地区城镇化增幅来看,池州、阜阳、滁州位居三甲,超过或接近13%;合肥、亳州、巢湖、宣城的增幅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建市较早或老工业城市的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淮南等市增幅不大。综合来看,近10多年里,除省会合肥外,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快,原城镇化基础不错的大、中城市发展步伐则相对较慢。
1.3城镇基础设施有所完善
与1978年相比,到2006年底,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4.44%,提高了21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79.9%,提高了77个百分点;城镇道路总长达7 824km,增长近12倍;城市绿化面积达到了69 459hm2;公园达到151个,占地总面积8 264hm2。由于建设了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使得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增强了城镇聚集和辐射的功能。
城镇化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
摘要 阐述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对安徽省县城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县域经济;影响;对策
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1城镇个数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1995~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148.73亿元,经济规模跨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安徽省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首先,表现在城市和城镇个数的增加,截至2006年末,安徽省共有城市22座,其中地级市17个,县级市5个。其次,表现在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通过图1可以看到,2006年在安徽省6 593万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37.1%,比1995年提高18.01个百分点。安徽城镇人口的增长已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1.2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速度超过大、中城市,对全省城镇化贡献率越来越大
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以城市人口增长为主,二是农村城镇化为主导(即以镇人口增长为主),三是前两条途径共同起主导作用的模式。从地区城镇化增幅来看,池州、阜阳、滁州位居三甲,超过或接近13%;合肥、亳州、巢湖、宣城的增幅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建市较早或老工业城市的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淮南等市增幅不大。综合来看,近10多年里,除省会合肥外,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快,原城镇化基础不错的大、中城市发展步伐则相对较慢。
1.3城镇基础设施有所完善
与1978年相比,到2006年底,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4.44%,提高了21个百分点;供气普及率达79.9%,提高了77个百分点;城镇道路总长达7 824km,增长近12倍;城市绿化面积达到了69 459hm2;公园达到151个,占地总面积8 264hm2。由于建设了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使得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增强了城镇聚集和辐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