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精通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才能讲得精。
随着教材的改革,课文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好的范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和圆熟高明的语言技巧。要抓准重点,除了要舍得“割爱”外,还必须“抓之有据”,抓重点的依据有三:一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据不同年级各单元教材的特点,确定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点;三是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实际,最后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的方法和深度。一句话,就是要做到既有通盘考虑的长计划,又要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各课的重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抓准重点句段,凸现重点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司马光》的四、五段,第四自然段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惊慌失措,第五自然段司马光沉着、坚决、不慌,举起石头砸缸救人的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教师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强化性点拨,学生只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不难了。
二、要把握好深层句段,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重点与面的关系和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首先是重点与面的关系。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语言技巧,以至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环节,相辅
相成地构成一篇课文的“面”。如果对这个“面”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点”、“面”皆失。我们有的老师曾把抓点理解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课文中抽出一条“筋”,或割出一块“肉”来讲,结果学生不但对全文基本内容茫然无知,而且对重点的东西也感到抽象、费解。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抓重点必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结合”,就必须吃透点和面的内在联系。虽是“点”,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要善于运用这一规律去理清全文的来龙去脉。既要“带”,就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详有略地把有关联“次点”带出来,既借“次点”辅助重点,又在说明重点之中适当地附带解决一些关系较直接的次点。至于字、词、句、段的知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则更应抓与重点紧密关联的字、词、句、段的分析和练习去脚踏实地解决重点。当然,以点带面决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什么都“带”。为了突出和保证重点,对“面”上一些重点关系极小的东西,甚至可以只字不提。例如,我在讲授《黄山奇石》这一课时,以景物描写为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着重讲了从不同角度写景和从动态、静态写景的手法。但我不是架空分析,而是抓住与重点有关的主要词、句、段来讲,如: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不但写出了石头的“奇”,还生动地配以神话、童话的语言色彩,让学生感悟了大自然的神韵,让人看了为之感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通过扼要的提示和简洁有条理的板书,带出课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等内容。这样,不但使学生借“重点”的分析基本理解了全文,还
掌握了其他一些“次点”的知识,而且通过这个“带”的过程,使“重点”的知识掌握得更具体、更扎实。
其次是重点与难点的关系。课文的深层句段,常常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但也有例外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我认为:教学重点,既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中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难点,则主要表现在有关内容的深度大,即学生掌握较困难上面,它未必很重要。所以,两者不一致,应以教学重点为主要矛盾来抓。例如《种鱼》,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必太多关注是否有小猫种过鱼这件事情,只要学生明白“鱼”不同于植物。植物是要种在地里,鱼是要养在水里的动物,不能种在地里的。我在最后教学时,通过讨论: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的小鱼呢?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更向前一步发展。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又保证了重点内容的讲和练的时间。
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坚定信念,从而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1、实验探究式教学突破法。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倡导的“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去发现,猎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在探究的教学理念下,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维持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很好的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同时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变大为小、变小为大,还能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促使学生去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3、精选习题教学突破法。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
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总之,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
备好一堂小学语文课,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下苦功:
一、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清楚,万变不离其中。
二、掌握教学的内容。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进行备课,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做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在个别老师的公开课后,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所以我们教师还要做以儿童的心与文本对话;以教师的心与文本对话。其次要了解教育的对象-------学情基础,跟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这也未尝不可。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合理。首先这一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同时借助教材,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发现;学生发散及想想等一系列的互动,走向教学目标,同时要关注学生。
总之,备好小学语文课,关键是围绕教学目标,凭借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发展进行井然有序的实践教育,在教学中因预设而成功,因生成而精彩。
有人说“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虽然这话不是特别贴切,但也能道出语文学科的浩瀚与沉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如何将“教材教活”、“活用教材”、“用教材教”,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研读教材,备出有效的课来。
一、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是备课的基本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正确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一是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
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把握教材内容。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平等对话。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
三是把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把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因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局性和规律性强而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小学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
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思路要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
∙ 二、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群体不是一个模型,他们有自己自身的特点——基础, 习惯, 方法, 心态等等,无一不是教师要关注的要点,那么这里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只有找到了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基点,找到了学生学习动因,教学才可能成功。
∙ 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
∙ 四、精心梳理过程,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
∙ 精心梳理过程,它是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
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布鲁纳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具体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1)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儿歌、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与激性。(2)教法应深入浅出。孔子早有训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照搬模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下面列举几个有效教学的片段:
∙
(3)板书要简明、直观。板书设计没有定法却有规可循,即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布局合理,便于总结,紧密结合教材。板书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 (4) 练习要适宜适量。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备课花哨走向备课有效,从备课于形走向备课于心,从手中有案走向心中有案,从心中有案走向心中有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 在书写教案时,我认为重点要写教学过程。要详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对学生的预设;板书的设计。这样的教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前的预设是对学生个方面的了解,也能让教师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达到高效作用。
∙
∙ 我国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备课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我认为要想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设计上要考虑三项内容:
1、知识点和能力点目标。
2、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3、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目标。
二、鲜明突出的教学重点难点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三、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教学步骤
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重点和难点后,还要考虑教学步骤的安排,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要求。
五、强调课内课外的结合
备课还要强调课内课外的结合。教师可通过与学生合作, 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备课必须科学、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我觉得这其中应该把人放在整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就是让备好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七、讲究实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
八、开展拓宽训练,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现有的文章或写作素材,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此外,也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
本着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与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贴近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设计适量的、科学的、有效的作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估。
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板书的作用。板书是教学中的小结和脉络,
学生通过它,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有趣味性和概括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结构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十、进行课后备课, 也就是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但课后反思, 进行二次备课, 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备课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 是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 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 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 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教学方法30种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1)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脑活动的整体观;(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贯彻此法有五个原则:(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2)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4)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5)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据称,该方法对所有年龄的人,效果都非常好,目前,许多国家在研究和使用。
布鲁纳发现法
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虽然,从整个教学论思想来说,布鲁纳后来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但他理论中一些非常正确的论点,却成了现代教学论中的宝贵财富。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发视的学习,正是这些闪光的财宝之一。
发现法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能较正确地、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和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课堂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西欧于17世纪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采用。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采用课堂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在小学可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运用。 “三三”教学法
“三三”,指“三点”、“三路”和“三主”。“三点”指在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未节,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三路”指在编写教案时,一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二要设计好自己的教路,三要指导学生的学路;“三主”指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
“三路”中,作者思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三主”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肯定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个前提下,然后肯定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而提出的。
“三三”教学法的课堂结构为:读、划、议、练四环节。通过读创设诱因,激发兴趣,体会文意;划的目的是在读后形成第二次反复;通过议,互相启发,排难解惑,求同存异,加深理解;练,以理解、掌握、巩固运用已学得的知识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为落脚点,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八字”教学法
这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拆字法
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一个字拆开,分解成几个独体字,或者给一个字的组成部分赋于一定的意义,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拆字法在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早已有之,而今在识字教学中已普遍流行。 分格教学法
在写作教学中,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将写作知识划分为一个个最基本的单位和项目,然后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分别进行独立训练和运用,叫做分格教学法。
分格教学法可用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各主要文体表达能力等基本训练。例如五味辨析:动作辨、形态辨析、声音辨析、颜色辨析、味道辨析、共六十五格。而其中的声音辨析分为:长声、短声、碎细声、轻微声、若无声、宏亮声响、突然声响共二十二格。又如七情辨析;喜、怒、哀、惧、爱、欲共五十三格等。运用分格教学法,内容单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判断容易,修改
方便,提高迅速,可使教师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快乐教学法
这是陕西省蒲城县苏坊乡中心小学教师赵来香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她认识到刚入学的儿童好动、好跳、好唱、天真活泼,又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采取“快乐教学”,可以较好地开发儿童智力。于是,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 “快乐教学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社会。赵来香用“快乐教学法”教出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想象丰富,有创造性,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三步式教学法
三步式教学法,为“自学、讨论、讲解”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法。以教学内容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地教学中采取“自学”、“讨论”、“讲解”三个环节。自学——学生自己阅读;依自学思考题,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互相讨论,依准备的关键问题,可分组,可全班进行,强调各抒已风,争论有益;讲解--教师做总结性讲述:简述、总结、答疑,使问题更加明确。三步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深化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密切教与学的配合,促进教学相长。
板书标示教学法
无论什么科教学,板书(包括电化板书)都可以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通过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再现和强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教学不使用板书,没有一个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不精心设计板书,这是教育史实。板书与教学、教材有共生的作用;有公益的性质;有边教学,边书写的协调性;有强化知识的作用;有突出重点的作用;有直观的作用。 板书,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绘画、图解、计算、数码„„板书内容,依教学内容而定,板书适用于各种学科,适用于大、中、小学校。 板书要精、巧、美。板书要力求科学。板书在19世纪世界上就已存在,那时是木板、石板。现在,已
改成玻璃板了,既便于使用,又保护视力。全国板书学会已成立,会员遍布全国各地。现有会员543人(仅缺台湾省)
串讲教学法
教师对课文中难懂的地方逐字逐句地讲析,再将它们的意思连串起来讲述,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叫串讲教学法。串讲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它不等于满堂灌。串讲和精讲也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一篇文章、一堂课,有的内容只需抓住关键加以点拨,而有的地方却要靠老师深入讲解。串讲要求教师讲得深、讲得活。但串讲法较费时,重点不易突出,在教学中最好做为精讲的补充。
辐射延伸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信课文关键的一点(课题、主要内容、中心词等)、延及其余,抓纲显目,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趋势,这就是辐射延伸法。这种教法能使阅读思路畅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六步教学法
这是当代我国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又称“自学六步教学法”或“课堂教学六步法”,为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立。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用,他的教改思想已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两个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和“三个结合”(教学和教人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教学和未来结合),而“六步教学法”则体现了其教改思想的核心。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分别为:
1、定向。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并事先告诉学生。
2、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旨在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差生完成部分自学内容,优秀生可向深度和广度开拓。
3、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班。
4、答疑。各组把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必要时由老师解答。
5、自测。按定向提出的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自己。题目可由自己出、相互出,也可由老师出。题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场答题,当场评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6、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在哪个环节上满意,在哪个环节上不满意。
挫折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挫折教学法也叫错误教学法。
错误教学法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课堂教学艺术,其基本精神是促进学生建立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对新知识、新技能形成和掌握起干扰作用谓之负迁移,起促进作用谓之正迁移。当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近或相似时往往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时提出错例让学生辨析,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从而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运用该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比较辨析中提高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错误教学法:(1)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时;(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3)需要比较分辨的时候;(4)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5)教师需要发现问题的时候。
比较分析法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小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到有相当多的课文段落文字优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他们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出可让学生比较的段落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欣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增强对课文的感受,使学生懂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比较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错导法
“错导法”是一种颇富情趣的教学方法。却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引起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争论,从而明辨是非、加深印象,并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旨在引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有主见、不随众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波澜。
故事创作法
故事创作法是创造性作文训练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练习方式。目前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国内正在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训练形式包括寓言、童话、想象性故事等。训练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以敏锐的感受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独创性,写出具有个性的好文章。独联体(苏联)教授拉德任斯卡雅在介绍故事创作法时指出,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它同样以实际生活为依据,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应符全生活的实际。编拟故事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故事创作法训练类型有:
(1) 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
(2) 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
(3) 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全文。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是黑龙江矿院副教授胥长辰于 1982年1月首先提出的,后来经全国各地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充实完善,逐步成为有一定理论体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是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
为主线;学生优化学力(能力、智力、动力)结构为主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一种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是目的。它继承了孟子的“自得”、叶圣陶的“以学生为本位”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思想,借鉴了近代国内外多种教学理论。它是针对传统教学法而言的。实施它,能使教师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能改变当前学生从小“跟着教师走”的状况,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
变序式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契机和纽结。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变序式教学法”就是改变那种完全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串讲法,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直接切入文章的聚焦点,变序展开分析。运用变序式讲读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突破点,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寻觅突破点。2、扩散突破点,寻读段落,推敲词句,理解突破点。3、归结突破点,返顾全篇,总结延伸,深化突破。常用的变序式有题目突破式、词句突破式、篇未突破式、中间突破式、中心突破式、主线突破式等。
导读教学法
我国当代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指“‘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倡导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 “三主”指主体、主导、主线,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一种体现“三主”思想的教学程式,分别为:自读课、教读、作业课、复读课。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它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讲与练、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等。因此,
“语文导读法”顺应了当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教是为了不教”),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归缪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而不觉得的时候,教师不是立刻指出错误,而是暂时容忍错误,并姑且以其错误的结论人微言轻思辨推理的契机,紧紧抓住错误结论必犯中词不周延,概念的内涵必有出入这个要害,然后展开求异思维,准确地廓清结论主词的适用范围,故意顺从错误的推理思路来演绎衍化,得出明显荒廖的结论来,从而使学生顿悟,或是明白“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
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 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引读法
“引读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运用多种引读的方式点拨并引导学生诵读的一种教学方法。引读法“以引代讲,寓讲开读”,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到字、词、句、篇上。运用“引读法”,能帮助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引读法一般有提问式、提示式、
添词式、插叙式等几种方式。教学时,可以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课文,其“引读”的方式可以有所侧重。如《草原》、《桂林山水》等抒情性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示式引读法;《少年闰土》、《飞夺泸定桥》等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问式引读法;诗歌,特别是古诗,可侧重运用插叙式引读法;有的课文,对逻辑联系较明显而又没有直接用上关联词语的段落,如《给颜黎民的信》第二自然段,可侧重运用添词式引读法。因文侧重,结合运用,使“引读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表解法
表解教学法是通过制表填空使学生准确、扼要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的一种教学方法。表解法教学课文,让学生紧扣图表读文,读的重点十分突出,读的范围高度集中,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有利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图表紧扣课文构篇、构段及表现主题的特点而设计,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对课文如何安排段落、突出主题有较为深透的理解。表解法的最大特点是提纲契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和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上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能力。
“动乐爱”教学法
这是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在教改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出的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教法。即运用动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达到爱科学的目的,运用“动乐爱”教法最重要的是要挖掘语言因素,突出智能训练,鼓励学生眼耳手口并用,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教法。
活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这种教学法旨在调整学生中 “失败者”的心态,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学生对数学材料产生了兴趣、激情,生理上往往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能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活化整个神经系统,能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它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要老师指导得法。
情境激励法
这种方法是由上海静安一小教师吴森逸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主要从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以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热情。运用这种教学法应遵循三条原则:(1)以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物;(2)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使之成为指示学生探索研究的方面;(3)不断将设想与具体事物对照修正,经过分析、综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观事物的概念。
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当前,教师在运用此法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直观教学法的运用也要注意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如何写教学反思
1、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
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2、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等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师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3、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补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中如何把握和突破语文课的重难点(反思4)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教学过程对重难点的突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本人认为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读。
要重视读,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有序读,要遵循“练读-试读-品读-演读”、“读通-读顺-读懂-读美”、“整体读-分段读-整体读”的程序进行读文和进行朗读的训练。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太过单一,要多样,要有交替,要有变化。相同的方式和方法,一般至多能连续使用两次,决不能超过三次。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很美,要注意根据课后要求和提示,重视和训练“美读”和背诵。
二、思路清。
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教路”一般为“导课-读文-理解-升华-总结”。其中最大、最重要的环节是“读文-理解”,一般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规律。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易于操作,富于实效,除了“导课”和“总结”外,一般教学环节应控制在3-4个为宜。这样,便于把握,便于记忆,便于操作。
三、问题精。
每篇课文的教学提问要注意整合,要注意抓“纲”,一般不超过3个提问为宜,这样便于把握,便于记忆,便于操作。教学问题要精心设计。一是表达要清楚,指向要明确;二是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回答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三是要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表达习惯的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只有提问少了、精了,教学才能集中,主题才能鲜明,课文也才会有“整体感”。
四、讲得少。
教学中教师容易抛开教材,抛开学生,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一定要注意克服,只在“导课、重点、难点、总结”处精讲即可。教师要
注意调整身份,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伙伴就行了。主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协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方面发挥作用。教师的讲,旨在激起兴趣、启发思维、引导方法、总结结论、赏识鼓励。因此,要讲得少,讲得精,讲得法。
五、训练实。
每节课要做到“读、讲、练结合”,有读、有讲、有练。在“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上,一要有“点”,即要依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选准几个点进行训练;二要有“面”,即要有“全面训练”的思想,课与课、篇与篇相互补充,全面、平衡发展,总体上要符合“长期求全面,短期突出点”的要求。在学生参与方面也要注意“有点”“有面”,如果先进行了“个别训练”,在“个别训练”的启发、示范之后,还要进行“全员训练”落实;如果先进行了“全员训练”,在“全员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个别训练”检查、反馈。教师要要根据具体课文特点、资源、学生的基础等情况,每课坚持进行一些“双基”的训练,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错的哦。
《秋天的雨》
2011年10月14日,我有幸聆听了遵义县第三小学钱天荣老师在乌江小学执教的《秋天的雨》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对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的教学颇为佩服,现在就这方面说说我不成熟的看
法。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品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钱天荣老师抓住了。
一、强调了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中,钱天荣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二、营造了和谐氛围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
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充分新生学生。如一学生把“成熟”的“熟”读错了,教师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准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
三、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如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读句子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如:在指导学生读《秋天的雨》关于秋天的颜色的词语,通过师生的手势、动作理解了课文中“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词句的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当然,在这节语文课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对教学内容的时间上把握的不好,如果将学生最后朗读全文这一环节调整为学生拓展思考就更加完美了。但这和整堂课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深入钻研,精通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才能讲得精。
随着教材的改革,课文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好的范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和圆熟高明的语言技巧。要抓准重点,除了要舍得“割爱”外,还必须“抓之有据”,抓重点的依据有三:一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据不同年级各单元教材的特点,确定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点;三是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实际,最后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的方法和深度。一句话,就是要做到既有通盘考虑的长计划,又要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各课的重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抓准重点句段,凸现重点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司马光》的四、五段,第四自然段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惊慌失措,第五自然段司马光沉着、坚决、不慌,举起石头砸缸救人的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教师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强化性点拨,学生只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不难了。
二、要把握好深层句段,还必须正确处理好重点与面的关系和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首先是重点与面的关系。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语言技巧,以至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环节,相辅
相成地构成一篇课文的“面”。如果对这个“面”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点”、“面”皆失。我们有的老师曾把抓点理解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课文中抽出一条“筋”,或割出一块“肉”来讲,结果学生不但对全文基本内容茫然无知,而且对重点的东西也感到抽象、费解。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抓重点必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结合”,就必须吃透点和面的内在联系。虽是“点”,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要善于运用这一规律去理清全文的来龙去脉。既要“带”,就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详有略地把有关联“次点”带出来,既借“次点”辅助重点,又在说明重点之中适当地附带解决一些关系较直接的次点。至于字、词、句、段的知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则更应抓与重点紧密关联的字、词、句、段的分析和练习去脚踏实地解决重点。当然,以点带面决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什么都“带”。为了突出和保证重点,对“面”上一些重点关系极小的东西,甚至可以只字不提。例如,我在讲授《黄山奇石》这一课时,以景物描写为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着重讲了从不同角度写景和从动态、静态写景的手法。但我不是架空分析,而是抓住与重点有关的主要词、句、段来讲,如: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不但写出了石头的“奇”,还生动地配以神话、童话的语言色彩,让学生感悟了大自然的神韵,让人看了为之感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通过扼要的提示和简洁有条理的板书,带出课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等内容。这样,不但使学生借“重点”的分析基本理解了全文,还
掌握了其他一些“次点”的知识,而且通过这个“带”的过程,使“重点”的知识掌握得更具体、更扎实。
其次是重点与难点的关系。课文的深层句段,常常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但也有例外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我认为:教学重点,既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中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难点,则主要表现在有关内容的深度大,即学生掌握较困难上面,它未必很重要。所以,两者不一致,应以教学重点为主要矛盾来抓。例如《种鱼》,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必太多关注是否有小猫种过鱼这件事情,只要学生明白“鱼”不同于植物。植物是要种在地里,鱼是要养在水里的动物,不能种在地里的。我在最后教学时,通过讨论: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的小鱼呢?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更向前一步发展。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又保证了重点内容的讲和练的时间。
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坚定信念,从而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1、实验探究式教学突破法。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倡导的“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去发现,猎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在探究的教学理念下,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维持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很好的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同时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变大为小、变小为大,还能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促使学生去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3、精选习题教学突破法。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
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总之,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
备好一堂小学语文课,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下苦功:
一、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清楚,万变不离其中。
二、掌握教学的内容。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进行备课,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做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在个别老师的公开课后,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所以我们教师还要做以儿童的心与文本对话;以教师的心与文本对话。其次要了解教育的对象-------学情基础,跟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这也未尝不可。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合理。首先这一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同时借助教材,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发现;学生发散及想想等一系列的互动,走向教学目标,同时要关注学生。
总之,备好小学语文课,关键是围绕教学目标,凭借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发展进行井然有序的实践教育,在教学中因预设而成功,因生成而精彩。
有人说“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虽然这话不是特别贴切,但也能道出语文学科的浩瀚与沉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是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如何将“教材教活”、“活用教材”、“用教材教”,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研读教材,备出有效的课来。
一、正确把握课标与教材是备课的基本
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预设的基本线索。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我们的教学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会不知所云,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正确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一是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
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把握教材内容。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平等对话。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
三是把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把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因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局性和规律性强而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小学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
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思路要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
∙ 二、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群体不是一个模型,他们有自己自身的特点——基础, 习惯, 方法, 心态等等,无一不是教师要关注的要点,那么这里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只有找到了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基点,找到了学生学习动因,教学才可能成功。
∙ 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
∙ 四、精心梳理过程,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
∙ 精心梳理过程,它是在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
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布鲁纳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具体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1)导入要引人入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儿歌、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与激性。(2)教法应深入浅出。孔子早有训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照搬模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下面列举几个有效教学的片段:
∙
(3)板书要简明、直观。板书设计没有定法却有规可循,即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布局合理,便于总结,紧密结合教材。板书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 (4) 练习要适宜适量。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备课花哨走向备课有效,从备课于形走向备课于心,从手中有案走向心中有案,从心中有案走向心中有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 在书写教案时,我认为重点要写教学过程。要详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对学生的预设;板书的设计。这样的教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前的预设是对学生个方面的了解,也能让教师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达到高效作用。
∙
∙ 我国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备课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我认为要想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
教学目标设计上要考虑三项内容:
1、知识点和能力点目标。
2、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3、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目标。
二、鲜明突出的教学重点难点
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三、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教学步骤
明确了教学目标,把握了重点和难点后,还要考虑教学步骤的安排,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要求。
五、强调课内课外的结合
备课还要强调课内课外的结合。教师可通过与学生合作, 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把它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备课必须科学、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我觉得这其中应该把人放在整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也就是让备好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七、讲究实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
八、开展拓宽训练,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现有的文章或写作素材,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此外,也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九、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
本着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与训练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贴近教材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设计适量的、科学的、有效的作业,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估。
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板书的作用。板书是教学中的小结和脉络,
学生通过它,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此,板书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有趣味性和概括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结构和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十、进行课后备课, 也就是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但课后反思, 进行二次备课, 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备课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 是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 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 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 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教学方法30种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1)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脑活动的整体观;(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贯彻此法有五个原则:(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2)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4)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5)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据称,该方法对所有年龄的人,效果都非常好,目前,许多国家在研究和使用。
布鲁纳发现法
此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虽然,从整个教学论思想来说,布鲁纳后来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但他理论中一些非常正确的论点,却成了现代教学论中的宝贵财富。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发视的学习,正是这些闪光的财宝之一。
发现法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能较正确地、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和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课堂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西欧于17世纪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采用。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法,其中的“议议”就是采用课堂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编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在小学可与讲授法、谈话法结合运用。 “三三”教学法
“三三”,指“三点”、“三路”和“三主”。“三点”指在钻研教材时,抛开细枝未节,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三路”指在编写教案时,一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二要设计好自己的教路,三要指导学生的学路;“三主”指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
“三路”中,作者思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三主”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肯定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个前提下,然后肯定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而提出的。
“三三”教学法的课堂结构为:读、划、议、练四环节。通过读创设诱因,激发兴趣,体会文意;划的目的是在读后形成第二次反复;通过议,互相启发,排难解惑,求同存异,加深理解;练,以理解、掌握、巩固运用已学得的知识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为落脚点,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八字”教学法
这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时课堂教学的关键;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拆字法
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一个字拆开,分解成几个独体字,或者给一个字的组成部分赋于一定的意义,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拆字法在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早已有之,而今在识字教学中已普遍流行。 分格教学法
在写作教学中,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将写作知识划分为一个个最基本的单位和项目,然后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指导学生分别进行独立训练和运用,叫做分格教学法。
分格教学法可用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各主要文体表达能力等基本训练。例如五味辨析:动作辨、形态辨析、声音辨析、颜色辨析、味道辨析、共六十五格。而其中的声音辨析分为:长声、短声、碎细声、轻微声、若无声、宏亮声响、突然声响共二十二格。又如七情辨析;喜、怒、哀、惧、爱、欲共五十三格等。运用分格教学法,内容单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判断容易,修改
方便,提高迅速,可使教师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快乐教学法
这是陕西省蒲城县苏坊乡中心小学教师赵来香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她认识到刚入学的儿童好动、好跳、好唱、天真活泼,又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采取“快乐教学”,可以较好地开发儿童智力。于是,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 “快乐教学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作法是:围绕教学大纲,挖掘快乐因素;巧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乐趣;文字画面结合,学生能看能听;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竞赛;课堂内外结合,走向自然、社会。赵来香用“快乐教学法”教出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想象丰富,有创造性,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三步式教学法
三步式教学法,为“自学、讨论、讲解”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法。以教学内容的一章或一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地教学中采取“自学”、“讨论”、“讲解”三个环节。自学——学生自己阅读;依自学思考题,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互相讨论,依准备的关键问题,可分组,可全班进行,强调各抒已风,争论有益;讲解--教师做总结性讲述:简述、总结、答疑,使问题更加明确。三步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深化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密切教与学的配合,促进教学相长。
板书标示教学法
无论什么科教学,板书(包括电化板书)都可以按照教学规律和原则,通过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再现和强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教学不使用板书,没有一个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不精心设计板书,这是教育史实。板书与教学、教材有共生的作用;有公益的性质;有边教学,边书写的协调性;有强化知识的作用;有突出重点的作用;有直观的作用。 板书,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绘画、图解、计算、数码„„板书内容,依教学内容而定,板书适用于各种学科,适用于大、中、小学校。 板书要精、巧、美。板书要力求科学。板书在19世纪世界上就已存在,那时是木板、石板。现在,已
改成玻璃板了,既便于使用,又保护视力。全国板书学会已成立,会员遍布全国各地。现有会员543人(仅缺台湾省)
串讲教学法
教师对课文中难懂的地方逐字逐句地讲析,再将它们的意思连串起来讲述,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叫串讲教学法。串讲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它不等于满堂灌。串讲和精讲也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一篇文章、一堂课,有的内容只需抓住关键加以点拨,而有的地方却要靠老师深入讲解。串讲要求教师讲得深、讲得活。但串讲法较费时,重点不易突出,在教学中最好做为精讲的补充。
辐射延伸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信课文关键的一点(课题、主要内容、中心词等)、延及其余,抓纲显目,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现网状结构;又在能力发展方向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趋势,这就是辐射延伸法。这种教法能使阅读思路畅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六步教学法
这是当代我国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又称“自学六步教学法”或“课堂教学六步法”,为辽宁省盘山县第三中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创立。魏书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用,他的教改思想已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两个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和“三个结合”(教学和教人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教学和未来结合),而“六步教学法”则体现了其教改思想的核心。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分别为:
1、定向。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并事先告诉学生。
2、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旨在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差生完成部分自学内容,优秀生可向深度和广度开拓。
3、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班。
4、答疑。各组把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必要时由老师解答。
5、自测。按定向提出的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自己。题目可由自己出、相互出,也可由老师出。题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场答题,当场评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6、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在哪个环节上满意,在哪个环节上不满意。
挫折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挫折教学法也叫错误教学法。
错误教学法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课堂教学艺术,其基本精神是促进学生建立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对新知识、新技能形成和掌握起干扰作用谓之负迁移,起促进作用谓之正迁移。当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近或相似时往往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学时提出错例让学生辨析,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从而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运用该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比较辨析中提高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错误教学法:(1)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时;(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3)需要比较分辨的时候;(4)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5)教师需要发现问题的时候。
比较分析法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小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到有相当多的课文段落文字优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他们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出可让学生比较的段落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欣赏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增强对课文的感受,使学生懂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一段话写清楚、写具体的。比较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错导法
“错导法”是一种颇富情趣的教学方法。却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教师故意和学生“唱反调”,引起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争论,从而明辨是非、加深印象,并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旨在引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有主见、不随众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波澜。
故事创作法
故事创作法是创造性作文训练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练习方式。目前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国内正在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训练形式包括寓言、童话、想象性故事等。训练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以敏锐的感受性,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独创性,写出具有个性的好文章。独联体(苏联)教授拉德任斯卡雅在介绍故事创作法时指出,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它同样以实际生活为依据,故事中的各种情节应符全生活的实际。编拟故事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故事创作法训练类型有:
(1) 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
(2) 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
(3) 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全文。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其基本精神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是黑龙江矿院副教授胥长辰于 1982年1月首先提出的,后来经全国各地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充实完善,逐步成为有一定理论体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是世界五大教学法之一。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
为主线;学生优化学力(能力、智力、动力)结构为主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一种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是目的。它继承了孟子的“自得”、叶圣陶的“以学生为本位”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思想,借鉴了近代国内外多种教学理论。它是针对传统教学法而言的。实施它,能使教师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能改变当前学生从小“跟着教师走”的状况,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
变序式教学法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就是文章的契机和纽结。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具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变序式教学法”就是改变那种完全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串讲法,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直接切入文章的聚焦点,变序展开分析。运用变序式讲读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突破点,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寻觅突破点。2、扩散突破点,寻读段落,推敲词句,理解突破点。3、归结突破点,返顾全篇,总结延伸,深化突破。常用的变序式有题目突破式、词句突破式、篇未突破式、中间突破式、中心突破式、主线突破式等。
导读教学法
我国当代改革有成效的教学法之一。指“‘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倡导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 “三主”指主体、主导、主线,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一种体现“三主”思想的教学程式,分别为:自读课、教读、作业课、复读课。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它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讲与练、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等。因此,
“语文导读法”顺应了当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教是为了不教”),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归缪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而不觉得的时候,教师不是立刻指出错误,而是暂时容忍错误,并姑且以其错误的结论人微言轻思辨推理的契机,紧紧抓住错误结论必犯中词不周延,概念的内涵必有出入这个要害,然后展开求异思维,准确地廓清结论主词的适用范围,故意顺从错误的推理思路来演绎衍化,得出明显荒廖的结论来,从而使学生顿悟,或是明白“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
迁移教学法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这叫正迁移,一种是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这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 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
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引读法
“引读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运用多种引读的方式点拨并引导学生诵读的一种教学方法。引读法“以引代讲,寓讲开读”,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实到字、词、句、篇上。运用“引读法”,能帮助理解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引读法一般有提问式、提示式、
添词式、插叙式等几种方式。教学时,可以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课文,其“引读”的方式可以有所侧重。如《草原》、《桂林山水》等抒情性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示式引读法;《少年闰土》、《飞夺泸定桥》等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可侧重运用提问式引读法;诗歌,特别是古诗,可侧重运用插叙式引读法;有的课文,对逻辑联系较明显而又没有直接用上关联词语的段落,如《给颜黎民的信》第二自然段,可侧重运用添词式引读法。因文侧重,结合运用,使“引读法”的教学效果更好。
表解法
表解教学法是通过制表填空使学生准确、扼要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的一种教学方法。表解法教学课文,让学生紧扣图表读文,读的重点十分突出,读的范围高度集中,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有利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图表紧扣课文构篇、构段及表现主题的特点而设计,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对课文如何安排段落、突出主题有较为深透的理解。表解法的最大特点是提纲契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和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上认识事物,发展思维能力。
“动乐爱”教学法
这是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在教改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出的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教法。即运用动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达到爱科学的目的,运用“动乐爱”教法最重要的是要挖掘语言因素,突出智能训练,鼓励学生眼耳手口并用,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教法。
活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上海市长宁区在实验中摸索出来的。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这种教学法旨在调整学生中 “失败者”的心态,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习方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学生对数学材料产生了兴趣、激情,生理上往往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能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活化整个神经系统,能把注意、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它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要老师指导得法。
情境激励法
这种方法是由上海静安一小教师吴森逸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它主要从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以激发学生探讨知识的热情。运用这种教学法应遵循三条原则:(1)以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物;(2)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使之成为指示学生探索研究的方面;(3)不断将设想与具体事物对照修正,经过分析、综合的思考,形成符合客观事物的概念。
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当前,教师在运用此法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直观教学法的运用也要注意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如何写教学反思
1、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
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2、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等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师的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3、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补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中如何把握和突破语文课的重难点(反思4)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意味着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教学过程对重难点的突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本人认为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读。
要重视读,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有序读,要遵循“练读-试读-品读-演读”、“读通-读顺-读懂-读美”、“整体读-分段读-整体读”的程序进行读文和进行朗读的训练。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太过单一,要多样,要有交替,要有变化。相同的方式和方法,一般至多能连续使用两次,决不能超过三次。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很美,要注意根据课后要求和提示,重视和训练“美读”和背诵。
二、思路清。
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教路”一般为“导课-读文-理解-升华-总结”。其中最大、最重要的环节是“读文-理解”,一般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规律。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易于操作,富于实效,除了“导课”和“总结”外,一般教学环节应控制在3-4个为宜。这样,便于把握,便于记忆,便于操作。
三、问题精。
每篇课文的教学提问要注意整合,要注意抓“纲”,一般不超过3个提问为宜,这样便于把握,便于记忆,便于操作。教学问题要精心设计。一是表达要清楚,指向要明确;二是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回答要有一定的启发性;三是要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表达习惯的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只有提问少了、精了,教学才能集中,主题才能鲜明,课文也才会有“整体感”。
四、讲得少。
教学中教师容易抛开教材,抛开学生,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一定要注意克服,只在“导课、重点、难点、总结”处精讲即可。教师要
注意调整身份,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伙伴就行了。主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协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方面发挥作用。教师的讲,旨在激起兴趣、启发思维、引导方法、总结结论、赏识鼓励。因此,要讲得少,讲得精,讲得法。
五、训练实。
每节课要做到“读、讲、练结合”,有读、有讲、有练。在“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上,一要有“点”,即要依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选准几个点进行训练;二要有“面”,即要有“全面训练”的思想,课与课、篇与篇相互补充,全面、平衡发展,总体上要符合“长期求全面,短期突出点”的要求。在学生参与方面也要注意“有点”“有面”,如果先进行了“个别训练”,在“个别训练”的启发、示范之后,还要进行“全员训练”落实;如果先进行了“全员训练”,在“全员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个别训练”检查、反馈。教师要要根据具体课文特点、资源、学生的基础等情况,每课坚持进行一些“双基”的训练,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总之,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错的哦。
《秋天的雨》
2011年10月14日,我有幸聆听了遵义县第三小学钱天荣老师在乌江小学执教的《秋天的雨》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对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的教学颇为佩服,现在就这方面说说我不成熟的看
法。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品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钱天荣老师抓住了。
一、强调了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中,钱天荣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二、营造了和谐氛围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
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充分新生学生。如一学生把“成熟”的“熟”读错了,教师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准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
三、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如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读句子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如:在指导学生读《秋天的雨》关于秋天的颜色的词语,通过师生的手势、动作理解了课文中“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词句的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当然,在这节语文课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对教学内容的时间上把握的不好,如果将学生最后朗读全文这一环节调整为学生拓展思考就更加完美了。但这和整堂课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