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四杆机构设计论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 目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姓 名 林 帅 班 级 机自10-2班 学 号 22101304 指导老师 杨建华 成 绩

2012年7月4日

目 录

1. 题目说明………………………………………………………….2 2. 位置分析………………………………………………………….2 3. 速度分析………………………………………………………….3

3.1 B 3点的速度分析…………………………. …………………..3 3.2 D 5点的速度分析………………………. ……... ………. …….5

4. 加速度分析…………………………………………………….....5

4.1 B 3点的加速度分析………………………………………….......5 4.2 D5点的加速度分析……………………………………………...7

5. 数据汇总及运动曲线图…………………………………………9 6. 结论……………………………………………………………...11 7. 心得体会………………………………………………………...12

致谢

1. 题目说明

图1为一平面六杆机构,主动件1的杆长 r 1=AB =0.122 m,ϕ=95°(本人班级序号9),角速度 ω1=10 rad/s ,机架6上的 h 1=AC=0.280 m, h 2=0.164m,该题的比例尺μL =实际尺寸/图上尺寸=2。试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移动从动件5的速度V 5与加速度a 5。

图1

2. 位置分析

由图1得导杆3上B 、C 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L BC = 0.362 m ,C 、D 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 L CD =0.170 m; B 、C 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BC = 0. 296m , C 、D 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CD =0.091m 。

图上量得:S 5=3.65⨯2=7.30mm

3. 速度分析

3.1 B 3点的速度分析

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合成原理 ,得导杆3上的B 3点与滑块2上的

B 2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V B3 = V B2 + V B3B2

方向: ⊥ B C ⊥

B A / / C B

大小: ? ω 1 l B A

?

根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合成原理及已知条件,速度分析应由B 点开始,滑块2上的B 2点的速度为:

V B2= V B1=ω1 r1=10⨯0.122=1.22 m/s=1220 mm/s

其方向垂直于AB ,指向与ω1的转向一致。

取速度比例尺 μv =实际速度(m/s)/图上尺寸(m )=10。取任意一点p 作为作图的起点,作pb 2⊥AB ,

pb 2 ⋅μv =ω1 r1

pb 2 =ω1 r1/μv =10⨯0.122/20=0.061m=61mm,

作pb 3⊥BC ,作b 2b 3//CD,得交点b 3,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量取pb 3= 21 mm,b 2b 3= 58 mm。 由

pb 3⋅μv =ω3⋅L BC

ω3= pb3⋅μv / LBC =0.021⨯20/0.296= 1.419 rad/s,

方向为顺时针; 由

b 2b 3⋅μv = V B3B2

相对速度V B3B2= b2b 3⋅μv =58⨯20 = 1160 mm/s。 由构件2、3之间无相对转动,所以, ω2=ω3。

导杆3上D 3点的速度V D3=ω3 LCD =1.419⨯182 =258.0mm/s。

3.2 D 5点的速度分析

从动件5上的D 5点与导杆3的D 3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

V D5 = V D3 + V D5D3

方向: 构件// 5⊥CD CD //大小: ? ω 3l C D

?

从动件5上的D 5点与导杆3的D 3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V D5 = V D3 + V D5D3。

V D3=pd 3μv

pd 3= V D3/μv =258/20 = 12.90 mm ,

D 3点的速度矢量为pd 3,过d 3点作d 3d 5//CD ,过p 点pd 5平行于从动件5的运动方向,得交点。于是,得从动件5的速度

V 5=pd 5μv =280mm V D5D3= d 5 d 3μv =120mm/s

4. 加速度分析

4.1 B 3点的加速度分析

根据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点B 2、B 3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n t n t k r a B3 =a B3+ a B3 = a B2 + a B2 + a B3B2 + a B3B2

方向: ? B →C ⊥BC B→A ⊥BA {V B3B2沿ω2转90 } //BC 大小: ? ωl ? ωl 0 2ω2V B3B2 ?

2

3BC

21AB

根据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点B 2、B 3之间的加速度

n t n t k r

a a a a a a a 方程为B3 = B3 +B3 = B2 +B2 + B3B2 + B3B2。

其中a B2、a B3与a B3B2分别为:

n a B2=ω12r 1=102⨯0.122=12.2 m/s2=12200 mm/s2 n a B3=ω32 LBC =1.4192⨯0.296=0.5960m/s2=5960 mm/s2 k a B3B2=2ω2 VB3B2 =2⨯1.419⨯1.160=3.292 m/s2=3292mm/s2

n n k

方向为V B3B2沿ω2转90°。

取加速度比例尺μa =实际加速度(m/s2)/图上尺寸(m )=100,取任意一点p ' 作为 作图的起点,如图3所示。

' ' ' ' n

作pb /μa = 12200 /100 = 122 mm ; 2//AB,pb 2=a B2

' ' ' ' k

作b 2/μa =3929/100=39.92 mm ; k b ⊥BC ,b 2k b =a B3B2' ' ' 过k b 作k b b 3//BC ;

' '' ' '' n 过p ' 点作pb 3//BC ,pb 3=a B3/μa =596.01/100= 5.9601 mm; '' ' ' '' ' ' ' ' ' ' ' 过b 3'' 作b 3b 3⊥pb 3,与k b b 3的交点为b 3。连pb 3,pb 3表示a B3。

为此,相对加速度

r '

= k ' b 3a B3B2⋅μa =33.8⨯100=3380 mm/s2 ;

导杆3上B 3点的切向加速度

t '' '

a B3= b 3b 3⋅μa =83.1⨯100 = 8310 mm/s2;

导杆3上B 3点的加速度

2' ' a B3= pb 3⋅μa =84⨯100 =8400 mm/s;

' ' ' =pb p ' d 33L CD /L BC =84⨯(182/296)=5165mm;

导杆3上D 3点的加速度

a D3= p ' d 3' ⋅μa =51.65⨯100=5165mm/s2。

4.2 D5点的加速度分析

重合点D 5、D 3 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n t k r

a D5 = a D3a a a + D3 + D5D3 + D5D3

k ' b 3' 方向: //构件5 D →C ⊥DC {V D5D3沿ω3转900} //DC 大小: ? ωl α3l DC 2ω3V D5D3

t

a B3

t

注:先求α3=,再求a D3

l BC

23DC

重合点D 5、D 3 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n t k r

a D5 = a D3a + D3 + a D5D3 + a D5D3。

其中a D5D3与a D3分别为:

k a D5D3=2ω3V D5D3=2⨯1.419⨯0.12=0.341 m/s 2= 341 mm/s2,

k

方向为V D5D3沿ω3转90°,如图4所示。

如图4

' ' ' '

a B3/ a D3= pb 3 / p d 3 = LBC /L CD

a D3=p ' d 3' ⋅μa =51.65⨯100=5165mm/s2;

为此, D 3点的加速度

'

= a D3/μa =51.65mm; p ' d 3

' ' ' k

过d 3点作d 3, k d 表示a D5D3

' ' k

/μa = 3.41 mm ; d 3k d = a D5D3

' ' ' ' '

过k d 点作k d ,得交点d 5。 d 5,过p ' 作p ' d 5

于是,得相对加速度

r ' '

=k d a D5D3d 5⋅μa =1.9⨯100 =190 mm/s 2 ;

从动件5的加速度

a 5=a D5= p ' d 5' ⋅μa =49⨯100=4900 mm/s 2。

从动件5的在一个周期内的位移S 5、速度V 5与加速度a 5如图5所示。

5. 数据汇总及运动曲线图

表1 设计数据汇总

10

如图5

6. 结论

a 5随φ变化先增后减再增,V 5随φ变化先增后减再增,随φ变化先减后增再减。

11

7. 心得体会

经过紧张而有辛苦的一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当我快要完成老师下达给我的任务的时候,我仿佛经过一次翻山越岭,登上了高山之颠,顿感心旷神意,眼前豁然开朗.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1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您不厌其烦,耐心的指导我们完成这次课程设计,是您的期望鼓励了我,我感谢老师您今天又为我增添了一幅坚硬的翅膀.今天我为你们而骄傲,明天你们为我而自豪

致谢

12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 目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姓 名 林 帅 班 级 机自10-2班 学 号 22101304 指导老师 杨建华 成 绩

2012年7月4日

目 录

1. 题目说明………………………………………………………….2 2. 位置分析………………………………………………………….2 3. 速度分析………………………………………………………….3

3.1 B 3点的速度分析…………………………. …………………..3 3.2 D 5点的速度分析………………………. ……... ………. …….5

4. 加速度分析…………………………………………………….....5

4.1 B 3点的加速度分析………………………………………….......5 4.2 D5点的加速度分析……………………………………………...7

5. 数据汇总及运动曲线图…………………………………………9 6. 结论……………………………………………………………...11 7. 心得体会………………………………………………………...12

致谢

1. 题目说明

图1为一平面六杆机构,主动件1的杆长 r 1=AB =0.122 m,ϕ=95°(本人班级序号9),角速度 ω1=10 rad/s ,机架6上的 h 1=AC=0.280 m, h 2=0.164m,该题的比例尺μL =实际尺寸/图上尺寸=2。试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移动从动件5的速度V 5与加速度a 5。

图1

2. 位置分析

由图1得导杆3上B 、C 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L BC = 0.362 m ,C 、D 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 L CD =0.170 m; B 、C 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BC = 0. 296m , C 、D 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CD =0.091m 。

图上量得:S 5=3.65⨯2=7.30mm

3. 速度分析

3.1 B 3点的速度分析

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合成原理 ,得导杆3上的B 3点与滑块2上的

B 2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V B3 = V B2 + V B3B2

方向: ⊥ B C ⊥

B A / / C B

大小: ? ω 1 l B A

?

根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合成原理及已知条件,速度分析应由B 点开始,滑块2上的B 2点的速度为:

V B2= V B1=ω1 r1=10⨯0.122=1.22 m/s=1220 mm/s

其方向垂直于AB ,指向与ω1的转向一致。

取速度比例尺 μv =实际速度(m/s)/图上尺寸(m )=10。取任意一点p 作为作图的起点,作pb 2⊥AB ,

pb 2 ⋅μv =ω1 r1

pb 2 =ω1 r1/μv =10⨯0.122/20=0.061m=61mm,

作pb 3⊥BC ,作b 2b 3//CD,得交点b 3,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量取pb 3= 21 mm,b 2b 3= 58 mm。 由

pb 3⋅μv =ω3⋅L BC

ω3= pb3⋅μv / LBC =0.021⨯20/0.296= 1.419 rad/s,

方向为顺时针; 由

b 2b 3⋅μv = V B3B2

相对速度V B3B2= b2b 3⋅μv =58⨯20 = 1160 mm/s。 由构件2、3之间无相对转动,所以, ω2=ω3。

导杆3上D 3点的速度V D3=ω3 LCD =1.419⨯182 =258.0mm/s。

3.2 D 5点的速度分析

从动件5上的D 5点与导杆3的D 3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

V D5 = V D3 + V D5D3

方向: 构件// 5⊥CD CD //大小: ? ω 3l C D

?

从动件5上的D 5点与导杆3的D 3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

V D5 = V D3 + V D5D3。

V D3=pd 3μv

pd 3= V D3/μv =258/20 = 12.90 mm ,

D 3点的速度矢量为pd 3,过d 3点作d 3d 5//CD ,过p 点pd 5平行于从动件5的运动方向,得交点。于是,得从动件5的速度

V 5=pd 5μv =280mm V D5D3= d 5 d 3μv =120mm/s

4. 加速度分析

4.1 B 3点的加速度分析

根据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点B 2、B 3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n t n t k r a B3 =a B3+ a B3 = a B2 + a B2 + a B3B2 + a B3B2

方向: ? B →C ⊥BC B→A ⊥BA {V B3B2沿ω2转90 } //BC 大小: ? ωl ? ωl 0 2ω2V B3B2 ?

2

3BC

21AB

根据两构件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点B 2、B 3之间的加速度

n t n t k r

a a a a a a a 方程为B3 = B3 +B3 = B2 +B2 + B3B2 + B3B2。

其中a B2、a B3与a B3B2分别为:

n a B2=ω12r 1=102⨯0.122=12.2 m/s2=12200 mm/s2 n a B3=ω32 LBC =1.4192⨯0.296=0.5960m/s2=5960 mm/s2 k a B3B2=2ω2 VB3B2 =2⨯1.419⨯1.160=3.292 m/s2=3292mm/s2

n n k

方向为V B3B2沿ω2转90°。

取加速度比例尺μa =实际加速度(m/s2)/图上尺寸(m )=100,取任意一点p ' 作为 作图的起点,如图3所示。

' ' ' ' n

作pb /μa = 12200 /100 = 122 mm ; 2//AB,pb 2=a B2

' ' ' ' k

作b 2/μa =3929/100=39.92 mm ; k b ⊥BC ,b 2k b =a B3B2' ' ' 过k b 作k b b 3//BC ;

' '' ' '' n 过p ' 点作pb 3//BC ,pb 3=a B3/μa =596.01/100= 5.9601 mm; '' ' ' '' ' ' ' ' ' ' ' 过b 3'' 作b 3b 3⊥pb 3,与k b b 3的交点为b 3。连pb 3,pb 3表示a B3。

为此,相对加速度

r '

= k ' b 3a B3B2⋅μa =33.8⨯100=3380 mm/s2 ;

导杆3上B 3点的切向加速度

t '' '

a B3= b 3b 3⋅μa =83.1⨯100 = 8310 mm/s2;

导杆3上B 3点的加速度

2' ' a B3= pb 3⋅μa =84⨯100 =8400 mm/s;

' ' ' =pb p ' d 33L CD /L BC =84⨯(182/296)=5165mm;

导杆3上D 3点的加速度

a D3= p ' d 3' ⋅μa =51.65⨯100=5165mm/s2。

4.2 D5点的加速度分析

重合点D 5、D 3 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n t k r

a D5 = a D3a a a + D3 + D5D3 + D5D3

k ' b 3' 方向: //构件5 D →C ⊥DC {V D5D3沿ω3转900} //DC 大小: ? ωl α3l DC 2ω3V D5D3

t

a B3

t

注:先求α3=,再求a D3

l BC

23DC

重合点D 5、D 3 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

n t k r

a D5 = a D3a + D3 + a D5D3 + a D5D3。

其中a D5D3与a D3分别为:

k a D5D3=2ω3V D5D3=2⨯1.419⨯0.12=0.341 m/s 2= 341 mm/s2,

k

方向为V D5D3沿ω3转90°,如图4所示。

如图4

' ' ' '

a B3/ a D3= pb 3 / p d 3 = LBC /L CD

a D3=p ' d 3' ⋅μa =51.65⨯100=5165mm/s2;

为此, D 3点的加速度

'

= a D3/μa =51.65mm; p ' d 3

' ' ' k

过d 3点作d 3, k d 表示a D5D3

' ' k

/μa = 3.41 mm ; d 3k d = a D5D3

' ' ' ' '

过k d 点作k d ,得交点d 5。 d 5,过p ' 作p ' d 5

于是,得相对加速度

r ' '

=k d a D5D3d 5⋅μa =1.9⨯100 =190 mm/s 2 ;

从动件5的加速度

a 5=a D5= p ' d 5' ⋅μa =49⨯100=4900 mm/s 2。

从动件5的在一个周期内的位移S 5、速度V 5与加速度a 5如图5所示。

5. 数据汇总及运动曲线图

表1 设计数据汇总

10

如图5

6. 结论

a 5随φ变化先增后减再增,V 5随φ变化先增后减再增,随φ变化先减后增再减。

11

7. 心得体会

经过紧张而有辛苦的一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当我快要完成老师下达给我的任务的时候,我仿佛经过一次翻山越岭,登上了高山之颠,顿感心旷神意,眼前豁然开朗.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1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您不厌其烦,耐心的指导我们完成这次课程设计,是您的期望鼓励了我,我感谢老师您今天又为我增添了一幅坚硬的翅膀.今天我为你们而骄傲,明天你们为我而自豪

致谢

12


相关文章

  • 农机构造与工作原理
  • 农业机械学 Agricultural machinery 课程编号:901120513 学时数:54学时(理论学时:44: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无) 学分数:3 执笔人:任文涛 讨论参加人:任文涛,林静,宋玉秋,辛明金,王瑞丽,白晓虎, ...查看


  • 超越离合器综述
  • 第29卷第1期 文章编号:1004-2539(2005)O]一0069-04 超越离合器综述 超越离合器综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曲秀全J辐念力车仁炜 摘要为了提高棘轮机构的传动性能,从机械原理和机械 ...查看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论文模板010
  • <机械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 目: 插床设计 专 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 级: 10机械3 学 号: 10130077 姓 名: 欧阳鹏 指导教师: 赵 涛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自动化工程系 年 月 日 目 录 工作 ...查看


  • 信息检索综述
  • 信息检索作业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机械136 姓名:黄福顺 学号:2013111043 指导教师:侯福丽 日期:2016/4/14 作业内容: 一.请按学生学号尾数或序号选择毕业设计课题题目,查找与该课题相关的电子图书.中外文期刊论文 ...查看


  • 数控车床电动刀架常见故障诊断 毕业设计
  • **************************** 毕业 设计 姓 名: ****** 学 号: ********* 系 部: 电气工程系 专 业: 机电一体化 论文题目: 数控车床电动刀架常见故障诊断 指导教师: ****** 职 ...查看


  • 机械原理论文
  • 机械设计发展史 姓名:XXX 学号:XXXXX 专业:XXXXXXX [摘要]:设计必须科学化,这意味着要科学地阐述客观设计过程及其本质,分析与设 计有关的领域及其单位,在些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设计过程,使用科学的方 法和手段进行设计.同时也 ...查看


  • 学科前沿论文
  • 中国矿业大学 学科前沿讲座 姓名: 2011-6-19 学号: 班级: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专业介绍 矿井救灾机器人矿山机械 车辆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 第一章 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 ...查看


  • 结合机器视觉的采摘机械手的定位仿真研究
  • 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47(24) 139 结合机器视觉的采摘机械手的定位仿真研究 熊俊涛"2,邹湘军1,邹海鑫1,陈荫乐1,卢俊1 ⅪONGJuntao& ...查看


  • 弹性连杆机构智能化仿真软件设计
  • 第21卷2OO2年第3期5月机械科学与技术 MEC~ANICALSCIENCE AND TEC~N0L 0G Y 文章编号:1OO3-8728(2OO2D O3-O485-O3 V ol. 21May No. 32OO2 弹性连杆机构智能化 ...查看


  • 机械机电毕业论文设计_齿轮重合度
  • 齿轮重合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齿轮传动的重合度的概念及具体方法和图解方法.讨论了根切现象对重合度的影响并给出计算公式.不同形式齿轮的重合度的分析. 关键词:齿轮 重合度 根切 啮合线 引言:齿轮机构是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机构.重合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