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
一、教育学是什么?
教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教育的学问。这是研究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的学科,是一门探索人类教育智慧的学问。这门学问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也是教育学家们对千百万群众教育实践的历史总结和科学抽象,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和提出的教育原理总是远远超过别人、个别地区和民族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任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终身的经验也不能达到教育学理论所已达到的高度。因此,教育学成为教育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二) 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三) 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四) 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五) 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 (1966-1976)
(六)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出现,诞生了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了。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 “师范馆”(1902年)修业4年,设置“教育学”课程,且分4年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二) 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王国维的《教育学》(教育世界社1905年印行) 。 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三) 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在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教育学的基础上,当时我国学者自编的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原理等专著也日益增多。 如:余家菊著的《教育原理》(1925 ) 孟宪承的《教育概论》(1933)吴俊升、王西征的《教育概论》(1935)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1933)罗廷光编的《教育概论》(1938 )。
陶行知先生学习杜威教育思想,但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立足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进行了创新,探索出“生活教育”理论。给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留下十分丰富的思想财富和理论财富。
(四) 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1949到1965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对教育学全面“苏化”并进而改造的时期。
《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 《国民教育制度》,之后相继翻译了其他部分,并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原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说,乃是“雪中送炭”了。
(五) 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 (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学开始了“革命化”的发展阶段。
“文革”开始后,在一片打倒声中,教育学、心理学被定性成“伪科学”,一律予以停教,从此,教育学便开始从高师的课程体系中消失了。
(六)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学教材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广大教育工作者迅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出版各类教育学讲座和教材。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1988年) 孙喜亭的《教育原理》(1993年) 陈桂生的《教育原理》(1993年)《学校教育原理》(2000年)叶澜的《教育概论》(1993年)金一鸣的《教育原理》(1995年)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1992年)黄济和
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1996年)
三、什么是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教育改革具有价值性、主体性、革新性、社会性等特征。
四、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
1、民主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民主和谐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 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一种状态。
(1)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势与潜力。
(2)对群体而言,每个学生都应享有来自教师(知识与情感)的同等的教育机会。
2、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1)教育活动须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两者构成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
(2)教育经验不再是师-生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师生共同发展。
终身学习已成为对人发展的新的要求. 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学生在许多方面的知识多于教师, 教学相长将会是未来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 .
3、尊师爱生---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学生尊重教师表现在他们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教师只有辛勤劳动,具有崇高的首先品质,知识渊博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信赖和爱戴。
教师热爱学生表现 在他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成长着的年轻一代,需要爱护和培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现代则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力求限制教师的权力。因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当成为我国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良好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它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有力配合。 在这些因素中关键是教师,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技巧等职业素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平等待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为人师表。
五、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功能。
(一)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意义(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1、教育学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从而改变我们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2、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及形式有着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
3、教育学对教育过程和教育主题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育过程组织的是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依赖作用。一个好的过程组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教育主题也对教者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
(二)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实践价值(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条件。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规律。
4、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奠基和深化作用。
(三)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功能(课文P44)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构成其它学科发展的前提性和基础性。
2、掌握教育理论的最新动态,分析教改基础问题,为教育理论发展和教改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3、最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这一思想有助于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
4、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使教师具有透视教育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教师实践的丰富、理论的提炼有指导意义。
六、现代教育的特点。
1. 价值提升,其核心构成由知识传递为本转化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力为本。(其核心构成是知识传递为本转变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力为本。)
2. 重心下移,
(1)教育目标和对象是致力于“每个孩子的成长”。
(2)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管理重心方面,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3. 结构开放,不仅包括整个学制的开放性和弹性化,还包括学校结构层面上对内对外的开放。
4. 过程互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单向传递为主转向多元、多层、多向和多群的状态。
5. 动力内化,主要表现是以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变为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
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大致分为生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家庭的还是学校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藏的某一种或者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过程,以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在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弥漫着文化气息。事实上,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
(1)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野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正所谓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生掌握了知识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发现不了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学生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的认识和加工和转化。
(2)知识的能力价值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和发现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心理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能力的形成过程。
(3)知识的陶冶价值
知识蕴藏着科学和人文精神,而科学和人文精神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要求。学生经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体悟到人怎么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成为真正的人。
(4)知识的实践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将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外在的素质,又由内在的素质外显为社会实践的过程。
鉴于知识的多方面的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热爱知识,尊重知识,主动学习,探究真知。 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论述题)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教育者并不仅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也不专指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凡是承担着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不仅指学校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凡是有形或无形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
(1)从二者的地位来看,他们是平等的关系。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受教育者不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单纯接受教育者灌输的知识的“死物”,而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他们是平等的关系。
(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他们是合作的关系。教育者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互规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没有了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活动也就不会产生,如果没有受教育者,教育连教育对象都没有,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孤立的教育者和孤立的受教育者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是相互规定的关系。
(4)从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看,他们是对话与交往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的对话理论要求教师以“对话者、激发者”的角色出现。教育者要以真实面目示人,本着平等的态度和受教育者进行坦诚的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自己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教育者要在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要让受教育者自己明白一些道理,产生思想 品德情感进而树立思想品德信念。教育者这样做就使他们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制约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关系。
九、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体力是指人的爆发力。耐受力等;创造才能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学生自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十、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共同素质,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实现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全人格”发展。
(1)基础性要素。
①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品质高尚,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心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
②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一是有超越直接服务于专业范围的广泛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包括文史哲在内的基本人文素养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素养。
③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敏于探究、善于策划、强于反思、敢于开拓。
④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
(2)专业要素:具有复合、开放的品质。
①学科专业素养。不仅是学科中的“专家”,也是知识面广的“杂家”
②教育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学技能、协调关系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能力。 十一、传统教育派“三个中心”的主张。
传统教育派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
1、教师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和权威;
2、教材中心,强调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课堂中心,强调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十二、现代教育派“三个中心”的主张。
现代教育派“三个中心”的主张:
(1)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
(2)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3)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十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改变教学方式,营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论述题)
“环境造人,环境育人”。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地给予,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鼓励、信任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等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赋予学生各种权利,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现代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开放、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讲究师生的互动,更需要给予学
生充分的课堂权利。
1、要让学生享有参与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并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中,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要让学生享有讨论权。讨论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要让学生享有质疑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
4、要让学生享有反驳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就必须打破因循守旧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敢闯、敢冒、标新立异。
(三)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活动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决定这个活动的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为了确立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数学学科的认识规律。
十四、分析任意一个中外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以及他对你的启发
《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
一、教育学是什么?
教育学,顾名思义,是关于教育的学问。这是研究人的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的学科,是一门探索人类教育智慧的学问。这门学问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也是教育学家们对千百万群众教育实践的历史总结和科学抽象,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和提出的教育原理总是远远超过别人、个别地区和民族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任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其终身的经验也不能达到教育学理论所已达到的高度。因此,教育学成为教育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二) 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三) 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四) 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五) 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 (1966-1976)
(六)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
(一) “教育学”学科的设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师范教育在我国的出现,诞生了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了。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 “师范馆”(1902年)修业4年,设置“教育学”课程,且分4年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之原理、学校管理法以及“实习”,还规定了每星期的课时。
(二) 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王国维的《教育学》(教育世界社1905年印行) 。 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三) 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
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在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教育学的基础上,当时我国学者自编的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原理等专著也日益增多。 如:余家菊著的《教育原理》(1925 ) 孟宪承的《教育概论》(1933)吴俊升、王西征的《教育概论》(1935)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1933)罗廷光编的《教育概论》(1938 )。
陶行知先生学习杜威教育思想,但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立足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进行了创新,探索出“生活教育”理论。给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留下十分丰富的思想财富和理论财富。
(四) 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
1949到1965年,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对教育学全面“苏化”并进而改造的时期。
《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 《国民教育制度》,之后相继翻译了其他部分,并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原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说,乃是“雪中送炭”了。
(五) 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 (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学开始了“革命化”的发展阶段。
“文革”开始后,在一片打倒声中,教育学、心理学被定性成“伪科学”,一律予以停教,从此,教育学便开始从高师的课程体系中消失了。
(六)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77— )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学教材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广大教育工作者迅速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出版各类教育学讲座和教材。厉以贤的《现代教育原理》(1988年) 孙喜亭的《教育原理》(1993年) 陈桂生的《教育原理》(1993年)《学校教育原理》(2000年)叶澜的《教育概论》(1993年)金一鸣的《教育原理》(1995年)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1992年)黄济和
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1996年)
三、什么是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教育改革具有价值性、主体性、革新性、社会性等特征。
四、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
1、民主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民主和谐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 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一种状态。
(1)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势与潜力。
(2)对群体而言,每个学生都应享有来自教师(知识与情感)的同等的教育机会。
2、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1)教育活动须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两者构成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
(2)教育经验不再是师-生单向灌输,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师生共同发展。
终身学习已成为对人发展的新的要求. 信息来源渠道的扩大,学生在许多方面的知识多于教师, 教学相长将会是未来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 .
3、尊师爱生---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学生尊重教师表现在他们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教师只有辛勤劳动,具有崇高的首先品质,知识渊博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信赖和爱戴。
教师热爱学生表现 在他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成长着的年轻一代,需要爱护和培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现代则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力求限制教师的权力。因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当成为我国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良好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它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有力配合。 在这些因素中关键是教师,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技巧等职业素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平等待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为人师表。
五、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功能。
(一)学习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意义(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1、教育学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从而改变我们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
2、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及形式有着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
3、教育学对教育过程和教育主题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育过程组织的是否合理,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依赖作用。一个好的过程组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教育主题也对教者提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
(二)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实践价值(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根本条件。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规律。
4、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奠基和深化作用。
(三)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功能(课文P44)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构成其它学科发展的前提性和基础性。
2、掌握教育理论的最新动态,分析教改基础问题,为教育理论发展和教改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3、最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这一思想有助于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
4、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使教师具有透视教育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教师实践的丰富、理论的提炼有指导意义。
六、现代教育的特点。
1. 价值提升,其核心构成由知识传递为本转化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力为本。(其核心构成是知识传递为本转变为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力为本。)
2. 重心下移,
(1)教育目标和对象是致力于“每个孩子的成长”。
(2)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管理重心方面,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3. 结构开放,不仅包括整个学制的开放性和弹性化,还包括学校结构层面上对内对外的开放。
4. 过程互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单向传递为主转向多元、多层、多向和多群的状态。
5. 动力内化,主要表现是以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变为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
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大致分为生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家庭的还是学校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藏的某一种或者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过程,以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在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弥漫着文化气息。事实上,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
(1)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野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正所谓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学生掌握了知识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发现不了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学生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对知识的认识和加工和转化。
(2)知识的能力价值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和发现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心理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能力的形成过程。
(3)知识的陶冶价值
知识蕴藏着科学和人文精神,而科学和人文精神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要求。学生经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体悟到人怎么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生智慧,成为真正的人。
(4)知识的实践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将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外在的素质,又由内在的素质外显为社会实践的过程。
鉴于知识的多方面的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热爱知识,尊重知识,主动学习,探究真知。 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论述题)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教育者并不仅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也不专指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凡是承担着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不仅指学校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凡是有形或无形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
(1)从二者的地位来看,他们是平等的关系。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受教育者不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单纯接受教育者灌输的知识的“死物”,而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他们是平等的关系。
(2)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他们是合作的关系。教育者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互规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没有了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活动也就不会产生,如果没有受教育者,教育连教育对象都没有,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孤立的教育者和孤立的受教育者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是相互规定的关系。
(4)从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看,他们是对话与交往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的对话理论要求教师以“对话者、激发者”的角色出现。教育者要以真实面目示人,本着平等的态度和受教育者进行坦诚的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自己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教育者要在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要让受教育者自己明白一些道理,产生思想 品德情感进而树立思想品德信念。教育者这样做就使他们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制约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关系。
九、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体力是指人的爆发力。耐受力等;创造才能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学生自己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十、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共同素质,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要素,实现以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全人格”发展。
(1)基础性要素。
①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品质高尚,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心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
②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一是有超越直接服务于专业范围的广泛阅读兴趣和习惯,二是包括文史哲在内的基本人文素养和科学技术的基础素养。
③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敏于探究、善于策划、强于反思、敢于开拓。
④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
(2)专业要素:具有复合、开放的品质。
①学科专业素养。不仅是学科中的“专家”,也是知识面广的“杂家”
②教育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学技能、协调关系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能力。 十一、传统教育派“三个中心”的主张。
传统教育派以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主张:
1、教师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和权威;
2、教材中心,强调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3、课堂中心,强调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十二、现代教育派“三个中心”的主张。
现代教育派“三个中心”的主张:
(1)学生中心,即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符合学生需要和兴趣;
(2)做中学,即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3)活动课程中心,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课程。
十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改变教学方式,营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论述题)
“环境造人,环境育人”。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地给予,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鼓励、信任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等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赋予学生各种权利,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现代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开放、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讲究师生的互动,更需要给予学
生充分的课堂权利。
1、要让学生享有参与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并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中,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要让学生享有讨论权。讨论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要让学生享有质疑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
4、要让学生享有反驳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就必须打破因循守旧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敢闯、敢冒、标新立异。
(三)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质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起源于活动,活动在个人智力和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活动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决定这个活动的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为了确立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均符合数学学科的认识规律。
十四、分析任意一个中外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以及他对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