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两则导学案
编写人:龚小勇 审稿人:梅成刚
※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 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导学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傅聪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钢琴演奏家,可音乐界在论述他的钢琴造诣时,却往往把话
题拉回到半个世纪前傅雷的一封封家书。今天我们学习《傅雷家书两则》,感受傅雷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舐犊深情。
穿插辅助资料——傅雷简介。
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翻译家,上海南汇人。曾经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艺术哲学》等,另著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傅聪是傅雷的儿子,是钢琴艺术家。1957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傅聪在国外听说后就没有回国。于是,父子之间只有通信,这就是家书——百万读者喜爱的经典家书。但是,家书只有傅雷写寄到国外的信,却不见儿子从国外写寄回的信。
“文革”刚开始,第一次受辱的夜里,他夫妇二人双双携手有计划有安排地离开了这世界。在遗嘱中,逐件交代欠保姆的菜金多少,借某人的书放在哪里之类。
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还是活过来了。在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暴露出奸诈、卑劣、虚假、损人利己,人性变质。而多数人依靠老庄哲学或“阿Q 精神”或“留得青山在”,求得心理平衡。但他们不能容忍人的尊严遭到践踏。
二、字词关 廓( )然无累、谀( )词、庸( )碌、涕泗( ) 横流、 重蹈( ) 覆辙( ) 、舐( ) 犊之情 、扶掖( )
三、初步感知
理解探究——打开家书,去感受父亲那心灵的律动。
默读课文,知家书。
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③他对“坚强”的理解是什么?
④“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⑤结合家书内容来谈谈什么样的心灵才称得上“赤子之心”?
※※※优选精练※※※
1.给加粗字注音。
谀词( ) 羲皇( ) 枘凿( ) 借鉴( )
2.根据注音写字。
y ōng 碌( ) 灰j ìn ( ) 滔滔不ju é( )
刻骨m íng 心(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扶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和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
枘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重蹈覆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________,一半靠________,但只要________,就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5.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从这两封信可以看出傅雷与儿子有“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证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 ※※导学探究※※※
合作释疑——品读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文中舐犊之情渗透在每个角落,字字珠玑,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感人至深,美文共赏,疑义相析。
问题一、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有韵味,最能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理解?
(学法提示:勾画出生动、有哲理的语句,作好旁批)
⑴范例: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 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答案示例:回首往事, 要平静地对待。尽管有万千感慨,但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的心态是我们应该有的。要学会控制情绪。
(2)学生找句子。
(3)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
(5)总结——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
1、抓句中关键词语分析;
2、借助修辞知识理解;
3、结合中心、上下文语境理解;
问题二:填对联:请用一副对联表达内容。
谆谆人世语,悠悠 。
※ ※※优选精练※※※
1 依据课文话傅雷:读着这些语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学者;读着这些语
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中国人;读着这些语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父亲;读着这些语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朋友„„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其中的“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宝藏】
1. 傅雷格言
有理想就有苦闷,不随波逐流就到处龃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二语可为你我写照。
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摘的人不知有多少,连伽利略、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老话说得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
任何孤独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独,精神思想的孤独。
真要过了贫贱日子才真正显出“贫贱不能移”!居安思危,多多锻炼你的意志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一门艺术不如此!
答案:基础知识
谀词(yú) 扶掖 (yè) 枘凿(ruì) 廓然无累 (kuî) 涕泗横流 (sì) 重蹈覆辙(zhé) 气吞斗牛 (dǒu) 相契 (qì) 羲皇(xī) 上人灰烬(jìn)
理解探究:①填写资料卡:
②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坚强、有赤子之心的人。
③(胜不骄,败不馁)
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④(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⑤ 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胸怀祖国,满怀抱负。
重点语句: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告诉人们情绪跌宕的害处,要学会控制情绪。
2、“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矛盾可使人不断进步,不断演变,不断发展深入,带给人促动的力量。人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的。
3、“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赤子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现实生活让他寂寞,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和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会使他有许多艺术上的知音和朋友。
1.y ú xī ruì jiàn 2.庸 烬 竭 铭 3.(1)扶持,提携。 (2)比喻两不相容。(3)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4)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4.人力 天赋 坚强 失败 挫折 5.示例:“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傅雷以朋友的身份与口吻,平等地和儿子谈心交流,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对儿子的关爱。
.
1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2.要学会用平常心态去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成功与失
败,保持心理平衡,不要高潮时使自己过分紧张,低潮时使自己过分颓废,才不至于受到伤害。3.不好,因为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逻辑顺序来说,在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先安慰他,再去鼓励,如果颠倒顺序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与逻辑顺序。
4.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用客观的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大意正确即可)5.敢于面对一切事实而又不大悲大喜的冷静的、理智的心怀。(大意正确即可)6.示例:人生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避免不了要遇到或多或少的风险与挫折。既然是避免不了就必须以平常心去正视他,作出理智的分析,正确积极地选择,并把其中的经验或教训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为将来借鉴。我们正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遇到困难,甚至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对此持有怎样的一种态度:要多找主观上的原因,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与过失,重新开始,知难而进,迎头赶上。(言之有理即可)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编写人:龚小勇 审稿人:陈超群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驳论方式。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导学探究※※※
(一)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
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等十五部。
(二) 资料助读: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
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 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为现在的事情而悲伤。
为民请命:代老百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四)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A 整体通读: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
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B 文章结构梳理:
1、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2、第二部分: 驳斥敌论的论点和论据。(3--8)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2)第二层,正面提出观点,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3、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完成下面板书: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______________
人 ┃ ┗________________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_________________┛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_______________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吗
(二) 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 语言品味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1、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6
A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B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C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D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E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F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
※※※优选精练※※※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地大物bó( ) 省( )悟 搽( ) 脊( )梁 慨( ) 叹
玄( )虚之至 前pú( )后继 诬miè( )miǎo( )茫 诓( )骗
2、解释词语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3、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 )和( )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 ),二是( ),三是( ) 本文是 ( ) 文。本文的题目属于
( ) 句式,它的作用是 ( ) 。
4、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 。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 ) 。第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
( ) 的作用。
5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 的作用是: 。
6内容理解:“中国的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据列举: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
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A 、“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 、“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等。
C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等。
D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大钊等。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
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7.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
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看地底下。
吗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A 、“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 、“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
嗣同、李大钊等。
一、博
Xǐng chá kǎi xuán 仆 蔑 渺 kuāng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本课是因为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负,以保全性命,解除痛苦。
舍身求法: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真理。
二、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驳论 疑问 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三、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 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 承上启下
四、“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 讽刺否定
6.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7.“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8.“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9.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0.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11.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12.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11
《傅雷家书》两则导学案
编写人:龚小勇 审稿人:梅成刚
※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 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导学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傅聪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钢琴演奏家,可音乐界在论述他的钢琴造诣时,却往往把话
题拉回到半个世纪前傅雷的一封封家书。今天我们学习《傅雷家书两则》,感受傅雷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舐犊深情。
穿插辅助资料——傅雷简介。
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翻译家,上海南汇人。曾经留学法国。主要译著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艺术哲学》等,另著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傅聪是傅雷的儿子,是钢琴艺术家。1957年,傅雷被打成右派,傅聪在国外听说后就没有回国。于是,父子之间只有通信,这就是家书——百万读者喜爱的经典家书。但是,家书只有傅雷写寄到国外的信,却不见儿子从国外写寄回的信。
“文革”刚开始,第一次受辱的夜里,他夫妇二人双双携手有计划有安排地离开了这世界。在遗嘱中,逐件交代欠保姆的菜金多少,借某人的书放在哪里之类。
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还是活过来了。在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暴露出奸诈、卑劣、虚假、损人利己,人性变质。而多数人依靠老庄哲学或“阿Q 精神”或“留得青山在”,求得心理平衡。但他们不能容忍人的尊严遭到践踏。
二、字词关 廓( )然无累、谀( )词、庸( )碌、涕泗( ) 横流、 重蹈( ) 覆辙( ) 、舐( ) 犊之情 、扶掖( )
三、初步感知
理解探究——打开家书,去感受父亲那心灵的律动。
默读课文,知家书。
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③他对“坚强”的理解是什么?
④“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⑤结合家书内容来谈谈什么样的心灵才称得上“赤子之心”?
※※※优选精练※※※
1.给加粗字注音。
谀词( ) 羲皇( ) 枘凿( ) 借鉴( )
2.根据注音写字。
y ōng 碌( ) 灰j ìn ( ) 滔滔不ju é( )
刻骨m íng 心(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扶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和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
枘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重蹈覆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________,一半靠________,但只要________,就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5.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从这两封信可以看出傅雷与儿子有“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证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 ※※导学探究※※※
合作释疑——品读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文中舐犊之情渗透在每个角落,字字珠玑,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感人至深,美文共赏,疑义相析。
问题一、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有韵味,最能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理解?
(学法提示:勾画出生动、有哲理的语句,作好旁批)
⑴范例: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 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答案示例:回首往事, 要平静地对待。尽管有万千感慨,但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的心态是我们应该有的。要学会控制情绪。
(2)学生找句子。
(3)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
(5)总结——理解重要语句的方法:
1、抓句中关键词语分析;
2、借助修辞知识理解;
3、结合中心、上下文语境理解;
问题二:填对联:请用一副对联表达内容。
谆谆人世语,悠悠 。
※ ※※优选精练※※※
1 依据课文话傅雷:读着这些语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学者;读着这些语
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中国人;读着这些语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父亲;读着这些语句___, 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朋友„„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 [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其中的“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宝藏】
1. 傅雷格言
有理想就有苦闷,不随波逐流就到处龃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二语可为你我写照。
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摘的人不知有多少,连伽利略、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老话说得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
任何孤独都不怕,只怕文化的孤独,精神思想的孤独。
真要过了贫贱日子才真正显出“贫贱不能移”!居安思危,多多锻炼你的意志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一门艺术不如此!
答案:基础知识
谀词(yú) 扶掖 (yè) 枘凿(ruì) 廓然无累 (kuî) 涕泗横流 (sì) 重蹈覆辙(zhé) 气吞斗牛 (dǒu) 相契 (qì) 羲皇(xī) 上人灰烬(jìn)
理解探究:①填写资料卡:
②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坚强、有赤子之心的人。
③(胜不骄,败不馁)
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④(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⑤ 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胸怀祖国,满怀抱负。
重点语句: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告诉人们情绪跌宕的害处,要学会控制情绪。
2、“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矛盾可使人不断进步,不断演变,不断发展深入,带给人促动的力量。人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的。
3、“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赤子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现实生活让他寂寞,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和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会使他有许多艺术上的知音和朋友。
1.y ú xī ruì jiàn 2.庸 烬 竭 铭 3.(1)扶持,提携。 (2)比喻两不相容。(3)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4)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4.人力 天赋 坚强 失败 挫折 5.示例:“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傅雷以朋友的身份与口吻,平等地和儿子谈心交流,字里行间渗透着自己对儿子的关爱。
.
1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2.要学会用平常心态去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成功与失
败,保持心理平衡,不要高潮时使自己过分紧张,低潮时使自己过分颓废,才不至于受到伤害。3.不好,因为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逻辑顺序来说,在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先安慰他,再去鼓励,如果颠倒顺序就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与逻辑顺序。
4.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用客观的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大意正确即可)5.敢于面对一切事实而又不大悲大喜的冷静的、理智的心怀。(大意正确即可)6.示例:人生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避免不了要遇到或多或少的风险与挫折。既然是避免不了就必须以平常心去正视他,作出理智的分析,正确积极地选择,并把其中的经验或教训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为将来借鉴。我们正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遇到困难,甚至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对此持有怎样的一种态度:要多找主观上的原因,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与过失,重新开始,知难而进,迎头赶上。(言之有理即可)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编写人:龚小勇 审稿人:陈超群
※※※学习目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驳论方式。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导学探究※※※
(一)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
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等十五部。
(二) 资料助读: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
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 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为现在的事情而悲伤。
为民请命:代老百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四)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A 整体通读: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
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B 文章结构梳理:
1、第一部分: 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2、第二部分: 驳斥敌论的论点和论据。(3--8)
第一层,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3--5)
(2)第二层,正面提出观点,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6--8)
3、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完成下面板书: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______________
人 ┃ ┗________________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_________________┛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_______________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吗
(二) 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 语言品味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1、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6
A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B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C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D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E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F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
※※※优选精练※※※
1、按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地大物bó( ) 省( )悟 搽( ) 脊( )梁 慨( ) 叹
玄( )虚之至 前pú( )后继 诬miè( )miǎo( )茫 诓( )骗
2、解释词语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3、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 )和( )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 ),二是( ),三是( ) 本文是 ( ) 文。本文的题目属于
( ) 句式,它的作用是 ( ) 。
4、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 。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 ) 。第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
( ) 的作用。
5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 的作用是: 。
6内容理解:“中国的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据列举: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
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A 、“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 、“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等。
C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等。
D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大钊等。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
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7.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
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看地底下。
吗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A 、“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 、“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
嗣同、李大钊等。
一、博
Xǐng chá kǎi xuán 仆 蔑 渺 kuāng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本课是因为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情感伤。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负,以保全性命,解除痛苦。
舍身求法:不惜牺牲生命追求真理。
二、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驳论 疑问 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三、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 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 承上启下
四、“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 讽刺否定
6.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7.“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8.“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9.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0.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11.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12.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