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元素分析实验

煤的元素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煤的元素组成。

2、掌握测定煤中碳,氢元素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目前我国采用的煤中碳,氢测定国家标准为燃烧法。取一定量的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所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装有吸水剂和二氧化碳吸水剂的U 型管吸收,由吸收剂增量计算煤中碳和氧的含量。燃烧法用铬酸铅和银丝卷来除去硫和氯对测定的干扰。

三、实验仪器,材料

1、碳氢元素分析仪(TQ-1型)

2、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2克。

3、下口瓶,容量10升。

4、鹅头洗气瓶,同两250-500毫升。

5、气体干燥塔,容量500毫升。

6、U 型管,带有支管和磨口塞。

7、贮气筒,容量不少于20升。

8、气泡计,容量约10毫升。

9、流量计,可测量120毫升/分。

四、试剂

1、碱石棉(二级或三级)粒度1-2毫米。

2、无水氯化钙(HGB3208-60),二级,粒度2-5毫米。

3、氯化铜(HGB3438-62),二级,粒度1-4毫米。

4、铬酸铅(HGB1075-77),二级,粒度1-2毫米。

5、银丝卷,银丝直径约0.25毫米。

6、铜丝卷,铜丝直径约0.5毫米。

7、氧气。(非电解氧)

8、硫酸(GB625-77),三级,比重1.84。

9、三氧化二铬(HGB933-76)三级,粉状。

10、氢氧化钠(GB629-77)或氢氧化钾(GB3006-59),三级。

11、粒状二氧化锰,用硫酸锰(GB1065-77)和高锰酸钾(GB643-77)二级,试剂制备。

12、氧化氮指示胶。

13、脱脂棉和凡士林。

14-保护用U 形管;15-气泡计;16-保温套管;17-三节电炉;

2、空白试验

将装置按图连接好,检查整个系统的气密性,直到每一部分都不漏气后,开始通电升温,并连通氧气。在升温过程中,将第一节炉往返移动几次,并将新装好的吸收系统通气20分钟左右,取下吸收系统,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分钟左右再称重。当第一节和第二节炉达到并保持在800℃,第三节炉达到并保持在600℃,开始做空白试验。此时,将第一节炉移至紧靠第二节炉,接上几经通气称重的吸收系统,在第一燃烧舟上加入氧化铬(数量和做煤样时相当)。打开橡皮帽,取出铜丝卷,将装载氯化铬的燃烧舟用镍铬丝推至第一节炉入口处,将铜丝卷放在燃烧舟后,套紧橡皮帽,接通氧气,调节氧气流速为120毫升/分。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通气23分钟,将炉子移回原位,2分钟后取下“U”形管,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分钟后称重。吸收水分的“U”形管的增重即为空白值。重复上述空白试验,直到连续两次所得空白值相差不超过0.001克,除氮管,二氧化碳吸收管最后一次重量变化不超过0.0005克为止。取两次空白值作为当天计算氢的空白值。

3、实验步骤:

⑴先将第一节和第二节炉温控制在800±10℃;第三节炉温控制在600±10℃,并使第

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

⑵在预先灼烧过的燃烧舟中称取粒度小于0.2毫米,已经达到空气干燥状态的分析煤样0.2克(称准至0.0002克)并均匀铺平,再煤样上铺一层三氧化二铬,把舟暂存放入专用的磨口玻璃管中。

⑶装好已经称重的吸收系统,并以每分钟120毫升的流速通入氧气。

⑷关闭靠近燃烧管出口端的U 型管,打开橡皮帽,取出铜丝卷,迅速将燃烧舟放入燃烧管中,使其前端刚好在第一节炉口。再将铜丝卷放在燃烧舟后面,套紧橡皮帽,立即开启U 型管,通入氧气,并保持每分钟120毫升的流速。

⑸隔一分钟向净化系统移动第一节炉,使瓷舟的一半进入炉子;过两分钟使瓷舟全部进入炉子;再过两分钟,使瓷舟位于炉子中心。

⑹保温18分钟后把第一节炉子移回到原来的位置。

两分钟后停止排水,抽气,关闭和拆下吸收系统,用绒布擦净,再天平旁放置10分钟后称重。

六、数据处理

式中:

—分析煤样中碳的含量,%; —分析煤样中氢的含量,%;

G —煤样重量,克;

—吸收二氧化碳的U 型管的增重,克; —水分空白值,克;

0.2729—将二氧化碳折算成碳的因数;

0.1119—将水折算成氢的因数;

—分析煤样的水分。%; —吸收水分的U 型管的增重,克。

煤的元素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煤的元素组成。

2、掌握测定煤中碳,氢元素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目前我国采用的煤中碳,氢测定国家标准为燃烧法。取一定量的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所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装有吸水剂和二氧化碳吸水剂的U 型管吸收,由吸收剂增量计算煤中碳和氧的含量。燃烧法用铬酸铅和银丝卷来除去硫和氯对测定的干扰。

三、实验仪器,材料

1、碳氢元素分析仪(TQ-1型)

2、分析天平,精确到0.0002克。

3、下口瓶,容量10升。

4、鹅头洗气瓶,同两250-500毫升。

5、气体干燥塔,容量500毫升。

6、U 型管,带有支管和磨口塞。

7、贮气筒,容量不少于20升。

8、气泡计,容量约10毫升。

9、流量计,可测量120毫升/分。

四、试剂

1、碱石棉(二级或三级)粒度1-2毫米。

2、无水氯化钙(HGB3208-60),二级,粒度2-5毫米。

3、氯化铜(HGB3438-62),二级,粒度1-4毫米。

4、铬酸铅(HGB1075-77),二级,粒度1-2毫米。

5、银丝卷,银丝直径约0.25毫米。

6、铜丝卷,铜丝直径约0.5毫米。

7、氧气。(非电解氧)

8、硫酸(GB625-77),三级,比重1.84。

9、三氧化二铬(HGB933-76)三级,粉状。

10、氢氧化钠(GB629-77)或氢氧化钾(GB3006-59),三级。

11、粒状二氧化锰,用硫酸锰(GB1065-77)和高锰酸钾(GB643-77)二级,试剂制备。

12、氧化氮指示胶。

13、脱脂棉和凡士林。

14-保护用U 形管;15-气泡计;16-保温套管;17-三节电炉;

2、空白试验

将装置按图连接好,检查整个系统的气密性,直到每一部分都不漏气后,开始通电升温,并连通氧气。在升温过程中,将第一节炉往返移动几次,并将新装好的吸收系统通气20分钟左右,取下吸收系统,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分钟左右再称重。当第一节和第二节炉达到并保持在800℃,第三节炉达到并保持在600℃,开始做空白试验。此时,将第一节炉移至紧靠第二节炉,接上几经通气称重的吸收系统,在第一燃烧舟上加入氧化铬(数量和做煤样时相当)。打开橡皮帽,取出铜丝卷,将装载氯化铬的燃烧舟用镍铬丝推至第一节炉入口处,将铜丝卷放在燃烧舟后,套紧橡皮帽,接通氧气,调节氧气流速为120毫升/分。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位于炉子中心,通气23分钟,将炉子移回原位,2分钟后取下“U”形管,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分钟后称重。吸收水分的“U”形管的增重即为空白值。重复上述空白试验,直到连续两次所得空白值相差不超过0.001克,除氮管,二氧化碳吸收管最后一次重量变化不超过0.0005克为止。取两次空白值作为当天计算氢的空白值。

3、实验步骤:

⑴先将第一节和第二节炉温控制在800±10℃;第三节炉温控制在600±10℃,并使第

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

⑵在预先灼烧过的燃烧舟中称取粒度小于0.2毫米,已经达到空气干燥状态的分析煤样0.2克(称准至0.0002克)并均匀铺平,再煤样上铺一层三氧化二铬,把舟暂存放入专用的磨口玻璃管中。

⑶装好已经称重的吸收系统,并以每分钟120毫升的流速通入氧气。

⑷关闭靠近燃烧管出口端的U 型管,打开橡皮帽,取出铜丝卷,迅速将燃烧舟放入燃烧管中,使其前端刚好在第一节炉口。再将铜丝卷放在燃烧舟后面,套紧橡皮帽,立即开启U 型管,通入氧气,并保持每分钟120毫升的流速。

⑸隔一分钟向净化系统移动第一节炉,使瓷舟的一半进入炉子;过两分钟使瓷舟全部进入炉子;再过两分钟,使瓷舟位于炉子中心。

⑹保温18分钟后把第一节炉子移回到原来的位置。

两分钟后停止排水,抽气,关闭和拆下吸收系统,用绒布擦净,再天平旁放置10分钟后称重。

六、数据处理

式中:

—分析煤样中碳的含量,%; —分析煤样中氢的含量,%;

G —煤样重量,克;

—吸收二氧化碳的U 型管的增重,克; —水分空白值,克;

0.2729—将二氧化碳折算成碳的因数;

0.1119—将水折算成氢的因数;

—分析煤样的水分。%; —吸收水分的U 型管的增重,克。


相关文章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建议
  • 作者:吴举宏 生物学通报 2011年12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教学目标为: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碳: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尝试检测生 ...查看


  •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 ...查看


  • 材料分析(EDS)实验报告
  • 材料专业实验报告 题 目: 电子探针能谱(EDS )元素分析实验 学 院: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专 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姓 名: 学 号: 1514122986 2016年6月30日 电子探针能谱(EDS )元素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查看


  •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说课稿
  •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编排在学 ...查看


  • 元素的教学设计第2课时
  • 篇一:元素第二课时教案及说课稿 <元素>第二课时说课 一 教材内容分析: 元素这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 ...查看


  • 九年级化学学案(全一册)
  • 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 开学导学 化学用语 一.基本用语 (一)元素符号 1.1-20号元素(按顺序)的名称及符号: 氢 H 氦He 锂Li 铍 Be 硼 B 碳 C 氮 N 氧 O 氟 F 氖Ne 钠 Na 镁 Mg 铝 Al 硅 Si 磷 ...查看


  • 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
  • 专 论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化学1模块氧化还原专题的 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 ) ) 高端备课项目化学核心内容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研究成果 胡久华 王 磊* 潘瑞静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100875) 摘要 在分析氧化还原已有 ...查看


  • 甘肃高考大纲2016
  • 化学 全国Ⅰ卷 一.全国Ⅰ卷近三年高考考点对比 1.从试卷结构分析 2013 年Ⅰ卷 2014 年Ⅰ卷 2015 年Ⅰ卷 7 元素化合物[与氨. 碘.氮有关的常识(候 氏制碱法.氨管检验. 碘.黑火药)] 有机结构(不同类 别物质同分异构 ...查看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第一章主要概括的介绍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第二章则深入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阐述.第一节介绍的是组成细胞分子的最基本元素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本节 ...查看


  • 材料分析实验报告
  • XRD .SEM .EDS 对材料物相. 实验名称: 表面形貌及微区组分的测试分析 实验组号: 学生专业: 学生学号: 学生学号: 1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和学习使用XRD 定性分析物相的原理和方法.了解X 射线衍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