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宝宝的入学恐惧症
编导语: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离开学还有十多天,不少父母给今秋初入园的孩子提早进行家庭模拟训练。近日,了解到,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幼儿园园长赖丽芳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应从幼儿期开始。在孩子入园之际,可适当进行学习能力训练,但不能强制。比如: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像会不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自己穿脱裤子、自己擦屁股、识别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和父母姓名等等。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
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近日,记者从儿童医院、儿科医院等了解到,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儿童医院消化科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让孩子止住哭声的妙计
编导语:分析孩子哭泣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寻找方法;既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空间,又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下面有5条妙计,供你借鉴。 分析孩子哭泣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寻找方法;既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空间,又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下面有5条妙计,供你借鉴。
妙计1:释放——“如果你很伤心,就大声地哭吧。”
情境:
妈妈和冬冬一起散步,冬冬不小心摔了一跤。扶起冬冬,看看他通红的小脸,妈妈判断他肯定摔得很疼。妈妈没有呵斥他“你为什么不小心一点”,也没有说
“勇敢点,男子汉不哭的”。而是蹲下来,摸摸孩子摔疼的地方,对他说:“如果你觉得很疼,就趴在妈妈身上大声哭吧。”说完,妈妈把冬冬搂在自己的怀里。奇怪的是,冬冬的哭声很快就止住了。妈妈为冬冬拭去泪水,问他:“现在还疼吗?”冬冬摇摇头,主动拉起妈妈的手,说:“妈妈,走吧,我已经不疼了。”
分析:
孩子的伤痛,不是一句“勇敢”就能够很快缓解的。相反,如果你告诉孩子“想哭就哭吧”,你对他的感受的认可和宽容让孩子获得了安慰,“妈妈知道我很痛,妈妈是关心我的”,于是,疼痛似乎变得可以忍受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养的小金鱼死了,孩子很伤心;奶奶要回老家了,孩子很不舍;因天气原因,去踏青的计划临时取消了,孩子很失望等等,不妨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因为……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孩子的情绪需要得到适当的释放。
妙计2:幽默——“你的眼泪很重要。”
情境:
莉莉在看一本书,转身的时候却被丁丁拿走了,莉莉见状大声哭喊,丁丁立即把书还给她了,可是莉莉还是哭个没完。老师走过来,笑眯眯地说:“莉莉,你的眼泪其实很重要的。你看,老师拖地需要用水,
妈妈洗碗需要用水,小朋友洗手也需要用水,你的眼泪也是水,如果你还能哭的话,我就拿一个杯子接着,把你的眼泪收集起来给大家用,好吗?”听了这话,莉莉立即破涕为笑。
分析:
用这种方式,孩子很自然地平息了情绪,且一点也不会感到尴尬。
你要判断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幽默手段。发生对孩子来说较有“杀伤力”的事件时,一般不适合这样做。
妙计3:自视——“请你对着镜子看一看。”
情境:
凡凡哭闹着不肯自己吃饭,妈妈很平静地说:“如果你喜欢哭,请你端着椅子坐到镜子前面大声哭。如果你觉得哭的样子很好看,就继续哭;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就回来继续吃饭,好吗?”说完,妈妈把椅子放在镜子的前面,示意凡凡坐下。凡凡看了看镜子里自己通红的眼睛,对妈妈说:“我要自己吃饭。”
分析:
利用镜子的作用,让孩子把镜子中的自己当作别的正在哭泣的孩子,从这个角度体验:他哭泣时,别人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多数时候,孩子会自动中止哭泣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妈妈要保持平静的态度,让孩子感到这并非惩戒,哭与不哭,他可以选择。
妙计4:启发——“除了哭,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
情境:
饭后,贝贝端着椅子回到自己的位子,发现根本放不下自己的椅子了。他边哭边向老师求助:“呜呜,我没有地方放椅子了。”老师没有走过去帮忙,也没有告诉他“你应该请旁边的小朋友让一下”,因为她以前教过孩子们。她提醒贝贝:“除了哭,其实你有更好的办法。看看旁边的小朋友,你可以怎么对他说?”贝贝想了想,说:“请你让一下。”老师笑着点点头。
分析:
教给孩子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鼓励他多“操练”。当他再为类似的事情哭时,你只需告诉他:“还有比哭更好的办法。”
方法总比问题多。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哭泣。
妙计5:感受——“哭的时候你觉得舒服吗?”
情境:
熙熙是班上最小的孩子,刚入园的一段时间里,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哭。老师的安慰往往适得其反,会让她哭得更厉害,甚至哭到呕吐。
这一次,老师什么也没有说。
等到熙熙心情平静后,老师问:“刚才哭的时候觉得舒服吗?”
熙熙说:“不舒服”。
老师继续追问:“哪里不舒服?”
熙熙答:“我想吐。”
教师顺势引导:“既然哭让自己不舒服,那就要告诉自己不要哭。去和小朋友玩一会儿,你就不会再想妈妈了。”
熙熙看着老师,笑了。
分析:
如果你的安慰反而让孩子更加委屈和伤心,那就等一等,等孩子情绪平稳一些时,
再作引导。
让孩子说说哭泣时身体的感觉,认识到哭得厉害会让自己很不舒服。
警惕!宝宝的入学恐惧症
编导语: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离开学还有十多天,不少父母给今秋初入园的孩子提早进行家庭模拟训练。近日,了解到,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幼儿园园长赖丽芳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应从幼儿期开始。在孩子入园之际,可适当进行学习能力训练,但不能强制。比如: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像会不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自己穿脱裤子、自己擦屁股、识别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和父母姓名等等。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
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近日,记者从儿童医院、儿科医院等了解到,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儿童医院消化科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让孩子止住哭声的妙计
编导语:分析孩子哭泣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寻找方法;既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空间,又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下面有5条妙计,供你借鉴。 分析孩子哭泣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寻找方法;既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空间,又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下面有5条妙计,供你借鉴。
妙计1:释放——“如果你很伤心,就大声地哭吧。”
情境:
妈妈和冬冬一起散步,冬冬不小心摔了一跤。扶起冬冬,看看他通红的小脸,妈妈判断他肯定摔得很疼。妈妈没有呵斥他“你为什么不小心一点”,也没有说
“勇敢点,男子汉不哭的”。而是蹲下来,摸摸孩子摔疼的地方,对他说:“如果你觉得很疼,就趴在妈妈身上大声哭吧。”说完,妈妈把冬冬搂在自己的怀里。奇怪的是,冬冬的哭声很快就止住了。妈妈为冬冬拭去泪水,问他:“现在还疼吗?”冬冬摇摇头,主动拉起妈妈的手,说:“妈妈,走吧,我已经不疼了。”
分析:
孩子的伤痛,不是一句“勇敢”就能够很快缓解的。相反,如果你告诉孩子“想哭就哭吧”,你对他的感受的认可和宽容让孩子获得了安慰,“妈妈知道我很痛,妈妈是关心我的”,于是,疼痛似乎变得可以忍受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养的小金鱼死了,孩子很伤心;奶奶要回老家了,孩子很不舍;因天气原因,去踏青的计划临时取消了,孩子很失望等等,不妨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因为……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孩子的情绪需要得到适当的释放。
妙计2:幽默——“你的眼泪很重要。”
情境:
莉莉在看一本书,转身的时候却被丁丁拿走了,莉莉见状大声哭喊,丁丁立即把书还给她了,可是莉莉还是哭个没完。老师走过来,笑眯眯地说:“莉莉,你的眼泪其实很重要的。你看,老师拖地需要用水,
妈妈洗碗需要用水,小朋友洗手也需要用水,你的眼泪也是水,如果你还能哭的话,我就拿一个杯子接着,把你的眼泪收集起来给大家用,好吗?”听了这话,莉莉立即破涕为笑。
分析:
用这种方式,孩子很自然地平息了情绪,且一点也不会感到尴尬。
你要判断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幽默手段。发生对孩子来说较有“杀伤力”的事件时,一般不适合这样做。
妙计3:自视——“请你对着镜子看一看。”
情境:
凡凡哭闹着不肯自己吃饭,妈妈很平静地说:“如果你喜欢哭,请你端着椅子坐到镜子前面大声哭。如果你觉得哭的样子很好看,就继续哭;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就回来继续吃饭,好吗?”说完,妈妈把椅子放在镜子的前面,示意凡凡坐下。凡凡看了看镜子里自己通红的眼睛,对妈妈说:“我要自己吃饭。”
分析:
利用镜子的作用,让孩子把镜子中的自己当作别的正在哭泣的孩子,从这个角度体验:他哭泣时,别人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多数时候,孩子会自动中止哭泣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妈妈要保持平静的态度,让孩子感到这并非惩戒,哭与不哭,他可以选择。
妙计4:启发——“除了哭,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
情境:
饭后,贝贝端着椅子回到自己的位子,发现根本放不下自己的椅子了。他边哭边向老师求助:“呜呜,我没有地方放椅子了。”老师没有走过去帮忙,也没有告诉他“你应该请旁边的小朋友让一下”,因为她以前教过孩子们。她提醒贝贝:“除了哭,其实你有更好的办法。看看旁边的小朋友,你可以怎么对他说?”贝贝想了想,说:“请你让一下。”老师笑着点点头。
分析:
教给孩子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鼓励他多“操练”。当他再为类似的事情哭时,你只需告诉他:“还有比哭更好的办法。”
方法总比问题多。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哭泣。
妙计5:感受——“哭的时候你觉得舒服吗?”
情境:
熙熙是班上最小的孩子,刚入园的一段时间里,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哭。老师的安慰往往适得其反,会让她哭得更厉害,甚至哭到呕吐。
这一次,老师什么也没有说。
等到熙熙心情平静后,老师问:“刚才哭的时候觉得舒服吗?”
熙熙说:“不舒服”。
老师继续追问:“哪里不舒服?”
熙熙答:“我想吐。”
教师顺势引导:“既然哭让自己不舒服,那就要告诉自己不要哭。去和小朋友玩一会儿,你就不会再想妈妈了。”
熙熙看着老师,笑了。
分析:
如果你的安慰反而让孩子更加委屈和伤心,那就等一等,等孩子情绪平稳一些时,
再作引导。
让孩子说说哭泣时身体的感觉,认识到哭得厉害会让自己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