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3-37)是上海市中小学

德育研究协会的规划课题。该课题自2010年5月被正式批准立项以来,课题组严格按照上级课题管理部门要求,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培训、资料搜集和具体实施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该课题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心灵有约》、《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优秀教案集》的编写审定工作和结题的相关准备工作。回顾该课题研究以来的研究历程,我们将科研(主要是课题研究)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来抓,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成长并体验到科研的快乐,是我们从事该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收获。

一、明确课题研究意义,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呼唤生命教育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一些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和道德自律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还有来自升学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行为失控,甚至不珍惜生命的现象。另外交通事故、溺水意外、食物中毒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生安全因素的频繁出现, 也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

中小学生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生命教育呼唤一线的实践研究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近几年来教育开始关注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但总体上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更迫切需要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施生命教育。然而,能站在全面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并为其终身生活负责的高度,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生命教育资源,激活课堂,构建合理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尚不多见。

3.我校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在13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治学严谨、教风正、学风浓、管理科学、追求一流,学生发

展全面,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已尝试开设健康教育课,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防

艾滋病教育、远离毒品教育、防治非典、预防禽流感、交通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但是内容肤浅,教学资源积累较少, 内容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结合新课程理念,综合利用生命资源,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课程中,可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既传承了原有的办学传统,又践行了“人文管理、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情感、优良的品格、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阳光学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

(二)、理论思考

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学生在受教

育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培养起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概括地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教育既有鲜明的社会性,又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

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它的理论依据是:

1.教育人本论思想

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

(1)发现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价值,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2)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将人具有可能性的潜力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

(3)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生命教育观告诉我们,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

(1)唤醒生命意识。即体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进而在各种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

性与创造性。学会在向外探求的同时,还要不断向内心追问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而提高自我觉醒状态的水平与自觉意识能力。

(2)开发生命潜能。认识并体验个体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可洞察一切自然的奥秘,而且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进而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中蕴藏有深不可测的无限潜能,这些潜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使其潜能逐步得到开发。

(3)提高生命质量。生命的质暨生命的品质,它包括了智能的品质、人格的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等,生命的量即生命的活力、力量。第一,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决定于个体的质量,而生命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自主塑造个性品质,增强生命的力量才能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要学习创新,体验创新的过程,掌握创新的方法,从中不断获取创新成功的快乐;体验创新过程中自我的更新、自我的超越。第三,要学会自觉地无私奉献,懂得唯有将自己生命最美好的情感、最出色的智慧奉献给他人与社会,把它作为一种快乐,其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孤立的、逐层递进的,而是你中有自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当这三个层次的教育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3.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教育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非常一致的,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平台,特别是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生命活力的空间。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引领学生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挖掘整合本校资源,编写生命校本教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迫切的感觉到需要有一本具有我校特色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期

待她能给我们一方晴空、一树绿荫、一缕阳光、一线希望,期待着她能给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生命跳动的节奏,让我们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有文字的静态美,更有灵动的思想,闪光的智慧,生命的气息,我们期待„„于是和衷小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心灵有约》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诞生了。以下是我们在编写《心灵有约》校本教材时的几点思考:

(一)、《心灵有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理想中的我校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是怎样的呢?在编写伊始,我就想像着:我们的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应该处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她应该是唯美的,拥有闪耀着生命质感的文字;她是课题研究实践的产物,它的衍生是还教师、学生自主研发教学资源的空间;她应秉承“大教育”的观念,从更为高远的角度去审视,用更为广博的姿态去践行;她是一本对学生具有长远建设性价值的充满魅力的“可读、可敬、可爱”的教材。

憧憬着这样一个美丽的“她”,我在教材编写力求体现四观:目的观、结构观、文化观

和功能观。

1、目的观:由纯粹知识的讲授走向情感和信念的体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往的教材和教学中,学生听到的、看到的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命未能融合,不能形成共鸣,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与人的品格和行为发生联系。如:以往在讲授“挫折”,教材上介绍了挫折的定义、战胜挫折的意义。学生知道或掌握了关于挫折的知识,但有没有通过学习掌握了的战胜挫折的方法呢?有没有体验到战胜挫折的快乐呢?基本上没有。在《心灵有约》在“在挫折中学会坚强”一课中用激励性的语言和特奥形象代言人赵曾曾的故事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知识,从而与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共鸣,指导他的行动。在我们课题中做的本校学生心理调查中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想成为一个乐观坚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但如何才能具备这些心理素养呢?许耳生却很茫然,于是我在《心灵有约》教材中安排了“心理健康篇”单元,下面有8课内容。分别是1、别人快乐,我就快乐;2、学会宽容,真诚待人;3、学会感恩,胸怀宽广;4、克服任性,戒骄戒躁;5、动手动脑,学会创造;6、享受学习,增长智慧;7、克服焦虑,从容应考;8、调整心态,笑看成败。

2、结构观:达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直接经验是指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和领会的东西。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已有的人文、自然、社会科学成果。我们理想中校本课程要做到让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由共性到个性,或由个性到共性。在《心灵有约》教材中我有意识地体现:(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2)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知识教育和说理教育是共性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则是个性的。在每一课教材编写都有“故事林”内容,通过创造某种情景,使学生学习作出决定的能力,养成承担义务的意愿,锻炼能够承受成功与失败的毅力。

3、文化观:是时代文化与青春文化的融合。青春文化于学生而言就好比是鱼儿畅游之水,而时代文化是水中的养料。德育校本课程首先应尊重、体现青少年文化,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适感,让学生觉得教材是自己这个年代的。而以往的教材是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编写的,缺乏时代的新鲜元素,教材显得陈旧和过时,这让学生感到教材是别人的,有异己感,并产生逆反和排斥。在我们的《心灵有约》教材中,出现“5、12”地震、08年奥运会等他们亲身经历的大事件。

4、功能观:传统的德育教材仅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或者是法定文本,内容接近于公文、

说明文。我们理想中的《心灵有约》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芳香,为学生提供思想方法和文化基础,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平台,是学生走向广阔世界的中间站。《心灵有约》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在点滴的生活教育之中,不要让学生觉得高高在上,不要遥不可及。

(二)、《心灵有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定位

1.学生求学的情景场和开放的建构空间。

有专家指出:德育校本课程是学生求学的情景场是指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求学者”,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心灵有约》是学生为了自身的成长而急切从中获得启示、获得帮助的学习场景。我们的《心灵有约》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求学”呢?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创设情境,创设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德育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建构空间,走进教材情境场中的师生不是看客,不是观众,而是生活者、参与者和建构者。教材要为学生的建构提供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探索方向、探索范例等。

2.教材洋溢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来自与生活。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要求老师能分享小学生成长的快乐、共同面对生活的烦恼,与他们同欣喜、同节奏,共患难。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生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而不是用国家的、社会的要求强制学生。千万不要把生命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3.彰显校本特色

在13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治学严谨、教风正、学风浓、管理科学、追求一流,学生发

展全面,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已尝试开设健康教育课,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防艾滋病教育、远离毒品教育、防治非典、预防禽流感、交通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较少, 内容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结合新课程理念,综合利用生命资源,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课程中,可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既传承了原有的办学传统,又践行了“人文管理、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情感、优良的品格、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阳光学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4.校本课程的品位

回归生活不等于使课程肤浅化,“繁难艰深”和“肤浅幼稚”都不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不能老停留在传统和常识水平,应该反映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最新成果,比如关于时间、关于集体、关于游戏、关于科学、关于礼仪、关于倾听等这些都是《心灵有

约》中涉及到的问题。具体处理方式:蕴涵式——将生命思想蕴藏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直接式——将学生能读懂的最新成果直接放在教材中。“生命是用新体会的,而不是被教导出来的。”

(三)、《心灵有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框架

根据我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我们将校本教材《心灵有约》分为四大单元,在每

一单元下编写了八课内容:

四大单元:

(一)文明礼仪篇——真正的礼仪是尊重生命

曾经读到2008年7月27日的一篇报道,标题写道“真正的利益是尊重生命”:7月27

日,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十二天,也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十六天。展望这12天行程,数千年华夏文明将盛装绽放,艳惊世界。回首那76个日夜,生死救援已写就一部史诗,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当死亡仅隔那薄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的时刻,礼让、互助、协作、感恩„„在生死关头通过自救、互救、互助,通过共享生存条件而同进退、共生死,这种质朴而崇高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文明礼仪最高尚、最深沉的诠释。

事实上,我们的民族前进的每一步,从来都离不开礼仪的感召,离不开文明的洗礼。礼

仪文明如同春风化雨浸润众生,在她的潜移默化中,无数个生命不断成长、成熟。大灾大难之中,因为这些礼仪,让我们坚信生命的力量不会被灾难消磨、压垮,相反,她使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加昂然、奋进。倡导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的文明举止,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了首篇。

(二)理想信念篇——理想让生命辉煌 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西方哲学的奠

基者――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从小是否树立远大理想对个人的成长来说就显得颇为重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而如今社会网络教化的正面作用弱化和学校理想教育淡化使得小学生理想信念薄弱,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三)心理健康篇——心理健康是生命质量的保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生存竞争的日趋残酷,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我国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受挫承受能力差。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同时要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

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四)热爱生活——让生命充满对爱

生命贯穿人生,以生存为根本,以生活为载体。生命教育人的终身教育,生活是美好的,无论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带给我们不同美的享受。善于发现美,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用一颗善良而又纯真的心灵感受一切,你就会发现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命是绿色的,要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我们要大声的告诉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更是可贵的。

八课内容:(见图表)

↓ ↓ ↓ ↓

会通过蕴含丰富的深刻哲理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进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故事林:有人说:“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没有故事的课堂,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故事林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又符合我们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色。《心灵有约》教材以故事为主,进行生命教育,激发小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拓展学生视野, 寓教于乐, 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心灵寄语:简短却充满力量,针对本课的教学主题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第一单元:文明礼仪篇

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篇

三、强化生命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实践研究

在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中,我们把生命教育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特色课堂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的研究实践方式。

一、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心理辅导

1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世界及他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根据我们工作所得经验,对于目前小学中年级段的孩子来说,说起“生命”,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的生命”,就是他们自己的生命,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生命。这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命概念。其实生命远远不止这些,生命涵盖面之广,意义之深远,甚至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那么,怎么样让这些才10岁的孩子明白什么是生命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一些具体事物做例子:

春天到了,校园里的白玉兰开放了,下课时,有学生把头伸出窗外去看花,还有的学生窃窃私语,交流着对白玉兰的认识。我和他们一起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论着自己喜欢的植物花卉。梅兰竹菊,各有所好。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花儿?”有的学生说:“因为花很好看!”我说:“有些花并不好看,比如桂花,可还是有人喜欢。”喜欢桂花的学生接嘴说:“因为它香嘛!”“有些花,既不好看,也不香,为什么还是招人喜欢呢?”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有个机灵的学生说:“因为它们开了呀!花儿开了,总会有人喜欢的!”

是的,花儿的美,就在于它们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是生命最本质的力量,是无所谓好看不好看的。我们让学生们轮流为班级“小绿化带”里的盆栽浇水,教他们浇水的方法,并根据每天的天气情况,把盆栽搬到室外去晒太阳。“植物要晒太阳,我们也要晒太阳。”学生们在阳台上看盆栽的时候这么说。我发现,当他们手捧盆栽的时候,眼神特别温柔。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怜惜,在这群孩子身上表露无疑。

遗憾的是,盆栽们并没有如孩子的愿望那样蓬勃地活过秋天,天气一凉,绿叶子就蔫了,黄了,枯萎了。不得不告诉他们,植物死了。盆栽的小主人们挺难过的,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生命的最后的归宿,长了叶子,开了花,最后总会要枯萎。“但是你们记住的,是这些叶子绿过,花儿开过,记住的是它们最美好的样子,对不对?”学生们说,嗯,对的。他们就把空花盆带回了家,因为来年还可以播种子,种花苗。

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2.学习获得“同情”、“关心”的情感体验,自内而外地产生帮助他人的美好意愿。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哲学家亚当·斯密说:“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之产生两种基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而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由此可见,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学者都认为,“同情”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存在的崇高情感,有了同情,才有对生命的敬畏。一个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必然内心冷漠,同情心缺失,也更缺乏生命力。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电视镜头里到处都是被海浪冲毁的废墟。 学生们年纪还小,对地处东瀛的天灾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午会课上,我给他们看了航拍的地震当时的即时影像:不远处,巨大的海浪正席卷而来,将房屋、汽车、树木全部吞没,而在高速公路上,仍有汽车飞驰,车主不知道死亡已近在咫尺„„学生看到这里忍不住惊叫起来。我问学生:“你们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现在的感受?”“难过。”“紧张。”“担心。”„„“如果你的亲友现在正在那里,你会怎么办?”学生都激动起来,“打电话让他们快逃!”“我坐直升机去救他们!”“让

他们往山上跑!”„„其实,在特大灾难面前,人类无论如何都显得渺小无力,但只要人对他人生命依然存在尊敬,力量可以通过累积和传递的方式,给予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们以温暖和信念。当学生们看见新闻里介绍日本灾民在灾难面前的平静和守望相助的勇气,他们也很受感染,就在此后的几天里,学生们吃饭比以前安静多了,当有学生的饭盒打不开时,总会有同学伸出援手,帮他把饭盒打开。徐奕舟同学因重感冒病了一个礼拜,每天晚上都会有同学自觉地打电话告诉她当天的作业。

是的,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即能体会生命的美好。

3、学会劳逸结合,掌握基本调节紧张情绪的方法并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科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有两个有机部分组成:有形生命与无形生命。有形生命指我们的身体,他会处于健康、亚健康和病态三种状态;无形生命指我们的精神世界,常处在三种不同的状态:即阳光状态、阴暗状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状态。健康、美好、快乐、幸福、充满希望的生命状态称之为“阳光状态”。核心部分包涵“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铭心的梦想、充分的自信、过人的胆识、美好的自我意象、科学的人生规划、明确并相信一定能实现的人生奋斗目标,处在满怀激情、专心致志、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目标之中,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自我价值不断实现”。阴暗生命状态是指“心态消积,信念缺失、自卑自弃,丑陋的自我意象,没有人生目标,迷失人生方向,生活没有任何希望,人生在痛苦地挣扎之中”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下感觉不到生命的美好,常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常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与阳光生命状态正好相反。介于阳光生命与阴暗生命状态之间的灰色生命状态是一种过渡状态,行动力偏低,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理想迷茫,缺乏上进心。生命状态理论认为:一个新生命来到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教育的作用,还是环境的影响,也不管是个人的自觉努力,还是被动地接受熏陶,在他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长进的同时,也还伴随着不同生命状态的形成。

尽管这三种状态听起来都像是只有在成年人身上才能体现,但在青少年中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将视线投在了本应属于金色年华的孩子们身上。在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压力之下,不少在读学生产生厌学、悲观、压抑的情绪,对自己的成绩冷漠,对周围的人事物袖手旁观。对于我任教的三年级来说,情形好些,在10岁的孩子身上,天真依然占据了主要成分。但在学习之余,还是一些学生觉得“有点累”,“不想读书”。这种消极的念头很可能是学习疲劳导致的。于是,我教了他们应对的几招。

1.呼吸法。适用于考试前。

先快速深吸一口气,然后憋气,最后慢慢吐气。吸气、憋气、吐气的时间比分别是:一比二比四。在每次考试前,假如心情紧张,可按照上述方法呼吸几次,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减轻考试压力。

2.伸懒腰法。适用于课间。

紧张的一节课结束,学生们可以坐在椅子上伸懒腰。想怎么伸就怎么伸,要使出全身的

力气。这是最为简单的抗疲劳法,能在短时间里振奋精神。

3.听音乐法。适用于做完作业之后。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作业,这样的话,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得不到放松,长久之后,会有记忆力下降、感知度降低、失眠等症状,所以,在做完笔头作业之后,可以抽10分钟时间进行音乐放松。

选择没有演唱的纯乐曲,节奏舒缓,起伏较平,最好是轻音乐之类,让自己选择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或躺下,双目闭拢,倾听音乐,身体放松,让意识尽量跟随旋律,想像音乐展现的情景。10分钟后,大脑得到了一定的休息,此时,再进行读和背的作业,效率将有所提高。

二、主题班队活动让生命教育绽放出火花

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班队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一次精心设计的主题班队活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切空洞的说教。主题明确、设计合理、准备充分,必然能够令学生情感激越、思想滋润、灵魂净化。

(一)、明确各年级生命教育的目标

在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小学时期孩子的特点,明确各年级生命教育的目标。

1、低年级(1~2年级)的活动目标

费尔巴哈说:“生命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幸福并非虚无缥缈,幸福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生活中的幸福快乐、悲伤和痛苦,让学生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所有的人。因此我们把低年级的目标定为:

✧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 ✧ 喜爱自己,乐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 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了解家庭用气用电、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 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2、中高年级(3~5年级)的活动目标

小学三至五年级是上接下连的关键阶段。由于孩子熟悉了学习环境,学到了一些知识,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始多了。如,对不感兴趣的课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也较以前多,有自己的朋友圈,有时任性胡来,玩性较重,学习成绩会大起大落,不稳定。因此我们把中高年级的目标定为:

✧ 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具有和欣赏乐观的心态,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

✧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

✧ 初步认识和体验生命是可贵的,能珍惜生命,学会劳逸结合,远离烟酒和毒品。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网络;

✧ 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

几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不定期地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家长、教师在活动中交流和互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和创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把珍视生命、健康作为开展活动的立足点

(一)、关注生活细节

主题班队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的,这个主题是教育的核心,好比一首乐曲的基调,起着“定音”的作用。

例如:(低年级)

1、环境保护知识讲座:“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特邀学生家长主讲,让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展开现场知识竞答。

2、带学生们参观塘后路的污水处理厂,让他们亲眼目睹处理污水的全过程,感受环保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中高年级)“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讲座,特邀学生家长(宝山区人民法院法官),为学生们做《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讲座,让学生们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关爱生命个体

班队活动的教育性有别于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要把“活”与“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才高。

例如: “5.12”抗震救灾系列活动

(低年级)

08年的“六•一”节没有欢声笑语,在震灾发生的第二天,开展了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主题,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共捐款32891.6元,以表达全校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中高年级)

1、组织学生观看新闻, 了解灾情, 鼓励学生写日记。开展“讲一个震灾中的感人故事”,“给灾区人民写封慰问信”活动。在全班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收集的震灾诗歌多达百余首,自己设计的抗震救灾宣传版画、剪纸贴画、手抄报等有五十多幅,写的震灾日记、书信达三百多篇。

2、以《我们都是一家人——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表达祝福》为主题开展活动。“办一张以震灾为主题的手抄报”、“画一幅有关灾区人民生活或震灾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图画”、剪一幅寄托哀思的剪纸画”、“折一千只纸鹤”。参加这次活动的不仅有全班学生的家长,还有

来自绵阳灾区的学生——沈洁。我们设计制作了大幅主题版画,同学们折的千纸鹤挂到会场的天花板上,整个会场显得肃穆、庄严。参加表演的有学生、有家长、还有老师。表演的形式有学生组合、家长组合、老师组合,还有母女组合、父子组合。表演的内容有在电视、报纸中搜集的抗震救灾英雄故事、震灾诗歌,有同学们写的震灾日记,自己创作的诗歌,还有学生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表达祝福”中评选出来的优秀的作品展示。在活动尾声,所有的同学把手中点燃的蜡烛在舞台中央摆出了一个爱心,爱心中的“5.12”特别醒目。孩子们围着闪耀的爱心,随着歌曲《感恩的心》,默默地为灾区人民祝福。

在“5.12”抗震救灾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洗礼,孩子们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他们更懂得珍惜生活,珍惜亲情!

(三)、把实践、创造作为实现活动价值的支撑点

一堂好的班队活动要特别注意消灭活动中的“死角”,让人人都有角色、人人都有任务。班主任是活动的指导者,要把精心合理的辅导与充分发挥队员们自主自动的独立精神结合起来,培养队员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活动的后期发展正是培养队员们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例如:一、二年级的庆六一主题活动:“书香流韵 古诗传情——家校同乐 迎六一诗会”参加吟诗比赛的不仅有全班同学,还有学生家长,参赛的形式有个人、小组,还有家庭组合。特别邀请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傅洁雅老师作本次比赛的评委。同学们展示出的才干,令傅老师赞不绝口。

例如:三年级的“六•一”节,开展了“家校同乐——歌舞表演•时装秀”活动。在我们平常开展的“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系列活动——“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等基础上进行。最出色的是走“时装秀”——有的是旧画报剪裁的,有的是是包装纸制作的,有的是旧毛衣拆的线编织的,有的是用麦秆、树枝、茅草编织的„„学生们异想天开,制作的服饰具有创意。

例如:四年级的庆六一主题活动: “我们幸福,我们快乐——学生才艺展示” 这是学生们提出要自己办一台节目。学生们的才艺展示中,有歌舞、球操、跆拳道、古诗词吟诵,有奔放的自由街舞,还有优雅柔美的拉丁舞表演。

例如:五年级的庆六一活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生活技能大比拼”这是学生们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六一节,他们即将毕业。为了检验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开展了这次主题活动。“内务整理”、“穿针钉纽扣”、“用竹筷夹玻璃珠”,显示了孩子们很强的生活能力,分小组“做水果拼盘”,不但展示了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还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身上体现出的团结合作的可贵品质,他们不但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四)、把落实、实践区少工委的工作精神作为关键点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同时也是我校新校园诞生之际。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朗诵、知识竞赛、小品、歌曲、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颂扬中国共

产党的丰功伟绩,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希望学生珍惜今日的胜利成果,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振兴祖国作贡献。

例如:我们在二年级开展中队主题活动《好大一条鱼》,针对小学生当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集体荣誉感还不是很强,不太明白集体对于个人的意义。通过童话、讲故事、背谚语、结合身边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党的生日之际,明白集体的凝聚力相当重要。

例如:我们在四年级开展中队主题活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辅导员应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成为效国之才。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明白了要珍惜今日的胜利成果,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振兴祖国作贡献。

没有人能代替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守望者,我们需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拥有生命自由成长的和谐氛围,从而构建起他们自己的品德素质。我想这也许就是生命教育的真谛吧!

三、 打造生命特色栏目《心灵有约》

2005年9月,我校开设了一个以疏导学生心理,缓解压力的广播节目“心灵有约”。 学校所有老师参与广播,在广播节目中开设了“快活林”、“生命故事”、“心灵寄语”等栏目,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赞赏。2007年初,栏目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更形象、更直接地进入学生心灵。全新版的“心灵有约”更贴进孩子生活了、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内容更丰富了。每周三早晨,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衷小学“心灵有约星期三”会与大家如期相会。知心老师巧妙地运用故事和生活中真实事件向大家娓娓道来人生哲理,引导孩子理性地分析问题,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由此,每个星期三成了和衷师生期盼的日子。有时因为考试等情况而中断了,许多学生会问,这周的“心灵有约”何时会补呀?小眼睛里满是渴望。历经几年后,它仍然很受学生欢迎,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这就是我校生命教育中的一个亮点和一次尝试。

(一)、《心灵有约》栏目体现的思想

为了使之课程化与规范化,我们把“心灵有约”作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把学校德育研究的聚焦点确定为“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并组织边实践边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心灵有约”栏目符合《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因为它特别强调了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强调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于是,本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功

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的《心灵有约》栏目围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阳光自己每一刻,关爱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过一生”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适心理的方法,珍爱自己,关爱他人,乐观进取,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学会紧急避险和自护自救;积极创建安全、和谐校园。

我们遵循着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学习之后,我们深有同感: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我们积极倡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心灵有约》栏目教学环节设计

我们研究的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编制出的多样性的、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满足“个性化”的学生需要,努力做到开放性、趣味性、教育性、具有生活化、综合化的特点。为了真正指导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在我校的《心灵有约》课堂教学中主要有心灵操、心灵直通车、故事林、心灵寄语四个基本环节。

(一)心灵操

音乐用其特有的语言创造着各种意境,渲染气氛。学生在音乐渲染的课堂中情感容易被激发,入境动情,明理知味,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产生有意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交流往往能达到最佳状态。

因而,每次《心灵有约》开播的前奏,都有一段舒缓的音乐带动。心理老师接着柔情地说着话“来吧,让我们一起做心灵操,为心灵增加活力!”“请大家靠着椅背,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来放松一下。首先„„”随着眼睛的闭上,伴着悠扬的音乐,学生先按口令做着简单的动作,调整情绪,然后跟随老师娓娓的讲述,进入奇妙的意境,时而思绪在欢腾,时而深深地为之陶醉,时而在无尽地想象,时而在倾情地肆意地享受这一个个幽美、理想中的境界。四、五分钟后,学生情感达到高潮,对《心灵有约》新内容的期待被激发了。

(二)心灵直通车

小学生在校应该遵守学校的制度与纪律,当老师碰到学生违反纪律时,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责骂就是教训,这对双方都有不利影响,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但如果用一则针对性比较强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不是更好吗?

于是,心理老师有意罗列一周看见的一些现象,选取一个共性或是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激起大家的思考。然后结合此讲个故事,使学生听之后有所顿悟。例如,一个班级正在上自修课,老师迟到了一会,当老师赶到门口时,发现教室里闹哄哄的,但老师并没有马上批评,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校故事:同学们,以前有个老木匠,干的活非常好,他造的房子既坚固又美观,老板对他很满意因为他用的是最好的木材,最好的手艺来造。当他退休前三个月,老板让他造最后一座房子。他当时就很气愤,都快退休了还不让清闲一点!于是,他就怀着不愉快的心情,造起了房子,而且他用的是最劣质的木材,最差劲的手艺干活。三个月后,房子造好了,可他知道,这是一座危房,用不了几年。当老板把钥匙交给老木匠时说:“这是我给你的退休礼物。”老木匠顿时后悔万分!故事我讲完了,同学们,我们平时的学习就等于在造房子,每一节自修课,每一次作业,看你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态度来“造”。有的同学造的房子结实、美观,将来住进去安全舒适;有的同学是粗制滥造,将来住进去整天提心吊胆,后悔莫及。

一个小故事及时地对一种现象委婉地来了一个批评,而且说到了学生的心坎里,针对性强,使其恍然大悟,想必学生也乐于接受,使学生、教师的心灵得以很好的沟通。

(三)故事林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小学教育要启蒙好处于儿童阶段、少年阶段的小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用心的老师在适当的时机,补充一些帮助成长、浅显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小故事那就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撒下滴滴春雨,润物无声;犹如在学生迷失方向时,善意而重要的指点,句句入心,声声震耳。

这样的小故事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一般几分钟就能讲完。而且故事的哲理性很强,这才会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学生的影响时间较持久。因为,“教师的说服,有些主要是以理服人,有些则主要是以情动人。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而说服内容的理智内容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如果学生长期渗透在这样的氛围中,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可能学生以后长大了,学的课文倒忘了,但某个小故事却还记得,受用终生啊。

为了选择适当的小故事,学校买了许多书籍。我们乐此不疲地翻阅,有的还不满足,尽其所能通过各种渠道搜寻。许多故事贯穿海外,引经据典,旁引博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无意间受到教育,学生听之感之,感之同之,同之内化也。这就把教育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去了。

(四)心灵寄语

“心灵寄语”一般是本次教育的主题,是从故事中提炼而成的,有时也是选用相关的名言佳句或是妇孺皆知的熟语。有时英语老师担任心理老师,还会教学英语的寄语,学生兴趣颇浓。随着朗朗的齐读心灵寄语,心灵有约的播出随之结束。但我们相信,心灵寄语的余音还在孩子们的心间缭绕,因为它语句简明、读来顺口、含义深远。相信精悍的故事伴着寄语,

让孩子会重温起那美妙的时刻,会伴随孩子走的更远更好。

(五)一点改进

随着学校设施的完善,《心灵有约》栏目由广播变为电视直播。为此,我们也做了改进采用了影视录象等直观体验,加深学生的情绪感染。

如“心灵直通车”这一环节,有时对共性现象进行摄制、录制,再现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以真实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我们也找寻视频、图片,选择性地剪切,以带给学生更多的震撼。这样,为了20分钟的《心灵有约》,每个心灵老师大约要做1-2星期的前期准备,常常动用了集体的智慧。教师实实在在做了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孩子们展现真实生活的场景,在点滴的启发中、在倾心的交谈中去分享、体验和感悟,这样也使教育更有生活性,具有说服力。

事实证明,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直观、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这使《心灵有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

在《没有不可能 爱拼才会赢!》教学中,老师通过课件播放影像片段。“北京奥运会的这些日日夜夜,给了大家太多太多的震撼人心;那一幕又一幕的体现“追求”的经典场面总让人深深回味”伴着讲述,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镜头:《吃硬男子汉》火亮、《18秒绝地反击》女子柔道78公斤级的佟文„„一个个金牌背后的故事无不诠释着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激发起对生命的意义的重新更新。

又如《生活中的安全》。心理老师在讲述“家庭和校园生活、学习活动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倍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时播放了《冒险的代价》、《如何安全逃生》等视频。实在告诫学生“安全事关我们家庭幸福和健康生命,希望大家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对自身的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教学中,让课件伴随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情感不断体验、积累和铺垫,最后达到高潮,得以升华,使教育显得更有说服力。

有时,我们还请学生进入活动中,与老师共同构建意境。学校有惯例结合特殊的节日进行教育。如母亲节前夕,老师请几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设想。随着稚气的话语,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且那激起观看者的热烈情绪,使他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有时,我们还会请学生扮演节目。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情感得到了迁移,教育的魅力自然形成。

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渐渐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生命教育。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只属于自己,也属于生他养他的父母,属于祖国、社会、人民;知道每个人应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坚信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知道遇人遇事总能作积极选择的良好习惯;知道自我保护、遵纪守法,是一个生命存在的应有底线„„

四.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1)欣赏生命之美好——自然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我校自然组老师注重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通过《自然常识》课程的学习: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新生命的诞生和婴儿发育过程以及青春期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以及人体遗传和变异现象;了解与生育有关的健康知识以及与人口发展有关的政策;知道现代健康人的特征,养成健康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懂得安全使用水电煤气等,掌握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在看录象、读图、观察、联想、询问等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都得到参与;关于生命类别、生命历程的生物学知识,关于发现美、欣赏美等美学知识,关于爱惜生命的道德体验等都融会其中。

以我校卫生老师顾丽萍开设的课题研究课《传染病及其预防》为例:

(一)以非典现象导入新课

(二)寻找传染病的源头

请学生观看录象,明确传染病的特点。

(三)探索传染病的奥秘

通过游戏和图片归类,明确传染病的环节。

(四)控制传染病的法宝

通过观看录象和学生讨论,了解传染病预防的措施。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一节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课,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正确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方法,懂得了传染病的两个特点,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三个措施。

由于这节课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还穿插了一段艾滋病的录象,并做了适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病理、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预防措施,充分体现了课题的思想。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艾滋病病人(携带者)正常交往,不歧视、不嘲笑。

(2)唤醒生命之意识——思品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思品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思品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我校思品教师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生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知道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对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所感悟,懂得具备生活的自理能力和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保护,了解公民获得法律保障的途径, 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

以我校思品老师黄春凤开设的课题研究课《人生多彩—探索人生的意义》中“撕生命”这个环节为例 撕生命

第一步:假设你能活到100岁,用一张有0-100的刻度的纸条来代表你100岁的生命岁月 第二步:把你已经走过的人生撕下来

第三步:好好想想你希望自己什么时候能够事业有成,找到那个年龄把以后的人生也撕下来 第四步:在你的手上的就是你从现在到成功用来奋斗用来创造自己美好,富有价值的人生的时间了,但是你不能不吃不睡,所以至少还要撕掉手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吧,然后把你手上的和你已经撕掉的比较一下。

老师组织讨论交流:①此时此刻,当你拿着自己省下的“生命时光”时候,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②从此刻开始,你有什么新的打算?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撕生命”活动,启示学生去探索人生的意义:1、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2、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3)领悟生命之艰辛——社会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课程,学习中外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创造活动,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的深层次意义与价值。 (4)感受生命之力量——体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就是首先保存生命,保证生命之所需基本技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体能常识、青春期体育健身常识,懂得体育健身安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机体发展,了解体育锻炼与自然环境、体育健身与卫生常识、生存技能和方法等内容,发

展基本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保健活动,快乐健康、 安全地生活,初步了解牙齿和眼睛的保健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知道紧急求助和自救的基本方法,表达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创造生命之和谐——美术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在五年级学习《熟悉的旋律》一单元时,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的《牛》、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等抽象作品,感受艺术家运用抽象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追求对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本质的表现。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表现一幅幅来自内心的抽象作品,运用点、线、面和色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学生的作品是那么的精彩。

在学习四年级《从心底接触自然》这一单元时,美术老师让学生们带上各种材料和工具,在美丽的校园中自己选取喜欢的景色进行写生和创作。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学生仔细的观察各种景物,甚至于不光用眼睛来看,还用手去触摸,真实地感受花草树石的生命。学生在和煦的阳光下,新鲜的空气和自然的美景中畅快地表现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 (6)提升生命的价值——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在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应该起着责无旁贷的作用。经过课题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真谛;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朗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校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推荐学生读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文章,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和价值。当学生读到《女娲造人》的时候,他们对生命的起源会做出应有的认识,生命教育应从认识生命开始;当学生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他们在思考:对于弱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如何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得到幸福;他们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当学生在高声朗读《敬畏自然》的时候,“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学生在诵读《那树》的时候,他们了解到“生命不仅是我们人类所具有,我们周围的一切皆有生命,我们要用心感受,更要用心呵护。我们在关照我们人类生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善待大自然的其它生命。”当他们用心灵与冰心《谈生命》、和勃兰兑斯论《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灿烂,生命之火已经熊熊点燃。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

素养,让心空变得阳光,让生命变得坚强,让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四、加强调研和评价,完善生命教育课程

(一)课题研究的调研

生命教育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引领他享受生命的快乐。如何有效寻找到“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的切入点?谈话、开座谈会等都是一种交心的方法,考虑多种原因,能我们觉得首先要“问卷”于学生——编制《和衷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对症下药”。

问卷内容的产生

问卷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问卷本身的效能度、问卷对象的选择、问卷过程的真实性、统计的严整性等。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周到的分析,确保它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1、问卷内容有效

生命教育内涵丰富,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时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的要求,本次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压力来源及程度,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影响因素,意志品质等。

(1)问卷目的清楚

根据已有生活的经验,对于问卷,不是每个人都能密切配合,被问卷对象要么心存戒心,要么问答随意马虎,这样往往达不到问卷的目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在本次问卷的开头先进行了真诚的、简要的说明,尤其是“无记名”“如实填写”等字眼很有必要,因为这样打消被问卷学生的顾虑,他们的心情愉悦放松,自然态度认真,从而确保问卷填写信息的真实有效。

(2)内容表达清晰

问卷内容的设置是一个关键,因为它是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研发的一个参考指标。所以本次问卷在形式、数量、内容上,我们尽量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问卷填写的形式采用选择题,没有简答,一是保护学生的心理隐私;二是考虑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还较欠缺,言不达意的现象还较普遍。问卷题目的多少同样非常重要,太多,被问卷者会厌倦,太少,又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本次问卷针对学生压力和课余时间的安排拟定了六个题目。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负担较重,具体表现为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两方面。小学阶段同样不例外,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就承受这压力,有些甚至出现为厌学等症状。所以,前三条题目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程度”“造成学习压力的对象”,通过追问的形式,洞悉本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真实情况。

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其实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在

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由于情绪波动、内心矛盾和冲突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及时的疏导,也就是“倾诉心中的烦恼”,所以,问卷的第四条内容是“当你心里有烦恼时你会向谁说?”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其教育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疏导是同样是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父母、同伴、老师更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对象。

如果说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影响幸福指数的一个方面,那么社会大环境同样考验着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问卷的后面两题主要涉及的就是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本次问卷虽然量不大,但涉及的面并不小,将学习、运动、健康、交友、实践等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考虑,对造成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不利因素也都能兼顾。 2、 对象选择合理

在问卷样本的采集上,我们同样动了一番脑筋。德育组的老师和班主任一起认真研究了本校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考虑到校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前瞻性,最后还是确定三年级的孩子作为问卷的对象。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 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一年龄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 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3、 问卷填写的真实

确定问卷内容和问卷的对象,就好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确保三年级孩子的填写的真实,我们并没有让孩子们带回家,而是利用一节班会课让孩子们完成问卷,并及时回收。

问卷带来的思考

从问卷的产生和操作过程中,我校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组的老师本着对学生的关爱,对未来社会的负责精神,严谨认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真实的一手资料还是很欣慰的。

在对三年级的学生问卷中,问卷实发120份,回收有效卷107份。结果显示:学生中“目前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学习(60.11%)、身体健康(17.61%)、同伴交往(10.61%)、父母师长(7.73%)、情绪控制(3.94%);“学习压力的程度”较大(48.08%)、轻(35.26%)、很轻(9.78%)、很大(6.88%)。“学习压力的来源”是父母(38.24%)、同伴竞争(21.48%)、老师(19.06%)、其它(1115%)、社会就业(10.07%);“心理有烦恼时主要向谁说”中:朋友(32.90%)、同学(20.30%)、父母(18.72%)、不说(14.55%)、网友(10.18%)、老师(4.25%);“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是”看课外书(23.32%)、运动(17.05%)、电脑或上网(17.04%)、看电影电视(14.62%)、交友(11.31%)、电子游戏(9.58%)、其它(7.08%);“你所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42.83%)、黄赌毒(27.61%)、暴力(17.78%)、其它(8.73%)、封建迷信(2.05%)。

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比重较大的数据,课题组的老师初读确定了本校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的方向。联系为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我们制定了我校《心灵有约》的课程纲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课程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程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评价的特殊性,它区别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评价,也不等同于品德评价,它基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时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教师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反映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多元评价活动,了解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形成的生活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总之,我们要努力使该课程评价适合每一个孩子,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考查方式主要有: 1、书面考查。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心灵有约》栏目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目标,教材分为四大单元:文明礼仪篇、理想信念篇、心理健康篇、热爱生活篇,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语文、品社、自然、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发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珍爱,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目标期待的是学生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考查,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相关要求的达成程度,及时修正教学,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书面考查题型可以丰富一些,如:选择、判断、连线、涂色等,也可以设计一两道开放题。应尽量采用简单易行又充满情趣的题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程评价,切忌把本课程书面考查等同于语文、数学考试一样,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2、作品展评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心灵有约》栏目教材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完成各种活动,体验社会生活,享受童年。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作品形式呈现的。我们可以组织作品展览进行评价。如“理想信念篇”有一课为《诚实守信是美德》。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成编辑小组,合作办一张自己的报纸。然后把每一份小报展览在教室里,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投票,评出最佳小报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版面设计奖、最佳新闻奖、最佳插图奖和最佳合作奖。这个成绩就作为本学科学生综合评价依据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伙伴之间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合作创造、建立友谊。这个过程是课程评价,更是学生参与并享受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学校生活的过程,这也正是本课程所期望的目标。

3、情境评价

儿童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环境中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因此,课程评价应照应教材要求,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逐步形成自发的、内在的德性。如“心理健康篇”有《学会感恩,胸怀宽广》一课,课后我们组织学生举行小小新闻发布会,交流新闻,分享观点。情境评价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其他学科考试的紧张心理,他们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重构,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他们将来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动手实践

做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动手,而且要会动脑,手脑结合,“在劳力上劳心”,才能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强调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以做为中心。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进行课程评价时,对于教材中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下水游泳”,以“会游泳”为评价指标,不做“纸上谈兵”。如“心理健康篇”有一课《动手动脑,学会创造》,考核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作品,内容可结合教材要求,也可以自己创作。因为要评价,要过关,就促使学生在学习、制作过程中格外专心,努力学习真本领。

1、学生评价表:

学校: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期:________

2、教学评价表:

课题:___________ 执教教师:__ ____ 班级:__ ___ 时间: 年__月__日

评课人:

3、校本课程质量评价表

校本课程质量评价表

..

..

注:请在下面A 、B 、C 、D 各等级的分数区间中填上您认为合适的分数 A :9——10 B:7——8.9 C:5——6.9 D:3——4.9

评价人签名: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参考文献: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张振成著《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 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许世平著《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

来源:宝山区和衷小学“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张海霞

注:心域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特供德育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1035。

..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3-37)是上海市中小学

德育研究协会的规划课题。该课题自2010年5月被正式批准立项以来,课题组严格按照上级课题管理部门要求,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培训、资料搜集和具体实施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到目前为止,该课题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心灵有约》、《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优秀教案集》的编写审定工作和结题的相关准备工作。回顾该课题研究以来的研究历程,我们将科研(主要是课题研究)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来抓,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成长并体验到科研的快乐,是我们从事该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收获。

一、明确课题研究意义,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呼唤生命教育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一些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和道德自律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还有来自升学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行为失控,甚至不珍惜生命的现象。另外交通事故、溺水意外、食物中毒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生安全因素的频繁出现, 也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

中小学生尊敬父母、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生命教育呼唤一线的实践研究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近几年来教育开始关注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但总体上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更迫切需要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施生命教育。然而,能站在全面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并为其终身生活负责的高度,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生命教育资源,激活课堂,构建合理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尚不多见。

3.我校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在13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治学严谨、教风正、学风浓、管理科学、追求一流,学生发

展全面,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已尝试开设健康教育课,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防

艾滋病教育、远离毒品教育、防治非典、预防禽流感、交通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但是内容肤浅,教学资源积累较少, 内容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结合新课程理念,综合利用生命资源,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课程中,可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既传承了原有的办学传统,又践行了“人文管理、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情感、优良的品格、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阳光学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

(二)、理论思考

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让学生在受教

育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培养起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人格观等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概括地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教育既有鲜明的社会性,又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

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它的理论依据是:

1.教育人本论思想

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

(1)发现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价值,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2)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将人具有可能性的潜力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

(3)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但是,个性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必须成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生命教育观告诉我们,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

(1)唤醒生命意识。即体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存在与珍贵,感受生命的美好而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进而在各种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过程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

性与创造性。学会在向外探求的同时,还要不断向内心追问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而提高自我觉醒状态的水平与自觉意识能力。

(2)开发生命潜能。认识并体验个体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于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可洞察一切自然的奥秘,而且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进而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中蕴藏有深不可测的无限潜能,这些潜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使其潜能逐步得到开发。

(3)提高生命质量。生命的质暨生命的品质,它包括了智能的品质、人格的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等,生命的量即生命的活力、力量。第一,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决定于个体的质量,而生命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自主塑造个性品质,增强生命的力量才能使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第二,要学习创新,体验创新的过程,掌握创新的方法,从中不断获取创新成功的快乐;体验创新过程中自我的更新、自我的超越。第三,要学会自觉地无私奉献,懂得唯有将自己生命最美好的情感、最出色的智慧奉献给他人与社会,把它作为一种快乐,其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孤立的、逐层递进的,而是你中有自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当这三个层次的教育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3.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沟通与融合,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教育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非常一致的,课程改革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平台,特别是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生命活力的空间。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引领学生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挖掘整合本校资源,编写生命校本教材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迫切的感觉到需要有一本具有我校特色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期

待她能给我们一方晴空、一树绿荫、一缕阳光、一线希望,期待着她能给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生命跳动的节奏,让我们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有文字的静态美,更有灵动的思想,闪光的智慧,生命的气息,我们期待„„于是和衷小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心灵有约》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诞生了。以下是我们在编写《心灵有约》校本教材时的几点思考:

(一)、《心灵有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理想中的我校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是怎样的呢?在编写伊始,我就想像着:我们的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应该处处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她应该是唯美的,拥有闪耀着生命质感的文字;她是课题研究实践的产物,它的衍生是还教师、学生自主研发教学资源的空间;她应秉承“大教育”的观念,从更为高远的角度去审视,用更为广博的姿态去践行;她是一本对学生具有长远建设性价值的充满魅力的“可读、可敬、可爱”的教材。

憧憬着这样一个美丽的“她”,我在教材编写力求体现四观:目的观、结构观、文化观

和功能观。

1、目的观:由纯粹知识的讲授走向情感和信念的体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以往的教材和教学中,学生听到的、看到的知识信息,与自己的生命未能融合,不能形成共鸣,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与人的品格和行为发生联系。如:以往在讲授“挫折”,教材上介绍了挫折的定义、战胜挫折的意义。学生知道或掌握了关于挫折的知识,但有没有通过学习掌握了的战胜挫折的方法呢?有没有体验到战胜挫折的快乐呢?基本上没有。在《心灵有约》在“在挫折中学会坚强”一课中用激励性的语言和特奥形象代言人赵曾曾的故事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情感发生直接联系的知识,从而与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共鸣,指导他的行动。在我们课题中做的本校学生心理调查中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想成为一个乐观坚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但如何才能具备这些心理素养呢?许耳生却很茫然,于是我在《心灵有约》教材中安排了“心理健康篇”单元,下面有8课内容。分别是1、别人快乐,我就快乐;2、学会宽容,真诚待人;3、学会感恩,胸怀宽广;4、克服任性,戒骄戒躁;5、动手动脑,学会创造;6、享受学习,增长智慧;7、克服焦虑,从容应考;8、调整心态,笑看成败。

2、结构观:达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直接经验是指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和领会的东西。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已有的人文、自然、社会科学成果。我们理想中校本课程要做到让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由共性到个性,或由个性到共性。在《心灵有约》教材中我有意识地体现:(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2)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知识教育和说理教育是共性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则是个性的。在每一课教材编写都有“故事林”内容,通过创造某种情景,使学生学习作出决定的能力,养成承担义务的意愿,锻炼能够承受成功与失败的毅力。

3、文化观:是时代文化与青春文化的融合。青春文化于学生而言就好比是鱼儿畅游之水,而时代文化是水中的养料。德育校本课程首先应尊重、体现青少年文化,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适感,让学生觉得教材是自己这个年代的。而以往的教材是几年前或十几年前编写的,缺乏时代的新鲜元素,教材显得陈旧和过时,这让学生感到教材是别人的,有异己感,并产生逆反和排斥。在我们的《心灵有约》教材中,出现“5、12”地震、08年奥运会等他们亲身经历的大事件。

4、功能观:传统的德育教材仅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或者是法定文本,内容接近于公文、

说明文。我们理想中的《心灵有约》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芳香,为学生提供思想方法和文化基础,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平台,是学生走向广阔世界的中间站。《心灵有约》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在点滴的生活教育之中,不要让学生觉得高高在上,不要遥不可及。

(二)、《心灵有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定位

1.学生求学的情景场和开放的建构空间。

有专家指出:德育校本课程是学生求学的情景场是指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求学者”,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心灵有约》是学生为了自身的成长而急切从中获得启示、获得帮助的学习场景。我们的《心灵有约》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求学”呢?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创设情境,创设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德育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建构空间,走进教材情境场中的师生不是看客,不是观众,而是生活者、参与者和建构者。教材要为学生的建构提供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探索方向、探索范例等。

2.教材洋溢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来自与生活。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把生命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教育之中。要求老师能分享小学生成长的快乐、共同面对生活的烦恼,与他们同欣喜、同节奏,共患难。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生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而不是用国家的、社会的要求强制学生。千万不要把生命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扳着面教训人,也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思考需要正确的引导,而有效的引导必须借助学生的自主思考。

3.彰显校本特色

在13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治学严谨、教风正、学风浓、管理科学、追求一流,学生发

展全面,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已尝试开设健康教育课,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防艾滋病教育、远离毒品教育、防治非典、预防禽流感、交通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较少, 内容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结合新课程理念,综合利用生命资源,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课程中,可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既传承了原有的办学传统,又践行了“人文管理、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情感、优良的品格、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阳光学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4.校本课程的品位

回归生活不等于使课程肤浅化,“繁难艰深”和“肤浅幼稚”都不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不能老停留在传统和常识水平,应该反映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最新成果,比如关于时间、关于集体、关于游戏、关于科学、关于礼仪、关于倾听等这些都是《心灵有

约》中涉及到的问题。具体处理方式:蕴涵式——将生命思想蕴藏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直接式——将学生能读懂的最新成果直接放在教材中。“生命是用新体会的,而不是被教导出来的。”

(三)、《心灵有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框架

根据我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我们将校本教材《心灵有约》分为四大单元,在每

一单元下编写了八课内容:

四大单元:

(一)文明礼仪篇——真正的礼仪是尊重生命

曾经读到2008年7月27日的一篇报道,标题写道“真正的利益是尊重生命”:7月27

日,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十二天,也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十六天。展望这12天行程,数千年华夏文明将盛装绽放,艳惊世界。回首那76个日夜,生死救援已写就一部史诗,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当死亡仅隔那薄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的时刻,礼让、互助、协作、感恩„„在生死关头通过自救、互救、互助,通过共享生存条件而同进退、共生死,这种质朴而崇高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文明礼仪最高尚、最深沉的诠释。

事实上,我们的民族前进的每一步,从来都离不开礼仪的感召,离不开文明的洗礼。礼

仪文明如同春风化雨浸润众生,在她的潜移默化中,无数个生命不断成长、成熟。大灾大难之中,因为这些礼仪,让我们坚信生命的力量不会被灾难消磨、压垮,相反,她使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加昂然、奋进。倡导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的文明举止,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了首篇。

(二)理想信念篇——理想让生命辉煌 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西方哲学的奠

基者――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从小是否树立远大理想对个人的成长来说就显得颇为重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而如今社会网络教化的正面作用弱化和学校理想教育淡化使得小学生理想信念薄弱,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三)心理健康篇——心理健康是生命质量的保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生存竞争的日趋残酷,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我国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受挫承受能力差。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同时要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

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四)热爱生活——让生命充满对爱

生命贯穿人生,以生存为根本,以生活为载体。生命教育人的终身教育,生活是美好的,无论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带给我们不同美的享受。善于发现美,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用一颗善良而又纯真的心灵感受一切,你就会发现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不一样。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命是绿色的,要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我们要大声的告诉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更是可贵的。

八课内容:(见图表)

↓ ↓ ↓ ↓

会通过蕴含丰富的深刻哲理扣人心弦,发人深省,进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故事林:有人说:“没有故事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没有故事的课堂,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故事林的设计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又符合我们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色。《心灵有约》教材以故事为主,进行生命教育,激发小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拓展学生视野, 寓教于乐, 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心灵寄语:简短却充满力量,针对本课的教学主题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第一单元:文明礼仪篇

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篇

三、强化生命教育理念,推进课程实践研究

在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中,我们把生命教育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特色课堂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的研究实践方式。

一、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心理辅导

1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世界及他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根据我们工作所得经验,对于目前小学中年级段的孩子来说,说起“生命”,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的生命”,就是他们自己的生命,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生命。这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命概念。其实生命远远不止这些,生命涵盖面之广,意义之深远,甚至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那么,怎么样让这些才10岁的孩子明白什么是生命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一些具体事物做例子:

春天到了,校园里的白玉兰开放了,下课时,有学生把头伸出窗外去看花,还有的学生窃窃私语,交流着对白玉兰的认识。我和他们一起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论着自己喜欢的植物花卉。梅兰竹菊,各有所好。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花儿?”有的学生说:“因为花很好看!”我说:“有些花并不好看,比如桂花,可还是有人喜欢。”喜欢桂花的学生接嘴说:“因为它香嘛!”“有些花,既不好看,也不香,为什么还是招人喜欢呢?”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有个机灵的学生说:“因为它们开了呀!花儿开了,总会有人喜欢的!”

是的,花儿的美,就在于它们的生命力,而生命力是生命最本质的力量,是无所谓好看不好看的。我们让学生们轮流为班级“小绿化带”里的盆栽浇水,教他们浇水的方法,并根据每天的天气情况,把盆栽搬到室外去晒太阳。“植物要晒太阳,我们也要晒太阳。”学生们在阳台上看盆栽的时候这么说。我发现,当他们手捧盆栽的时候,眼神特别温柔。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怜惜,在这群孩子身上表露无疑。

遗憾的是,盆栽们并没有如孩子的愿望那样蓬勃地活过秋天,天气一凉,绿叶子就蔫了,黄了,枯萎了。不得不告诉他们,植物死了。盆栽的小主人们挺难过的,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生命的最后的归宿,长了叶子,开了花,最后总会要枯萎。“但是你们记住的,是这些叶子绿过,花儿开过,记住的是它们最美好的样子,对不对?”学生们说,嗯,对的。他们就把空花盆带回了家,因为来年还可以播种子,种花苗。

这就是生命的过程。

2.学习获得“同情”、“关心”的情感体验,自内而外地产生帮助他人的美好意愿。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哲学家亚当·斯密说:“同情是道德的根源,由之产生两种基本美德,即正义和仁慈。”而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由此可见,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学者都认为,“同情”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存在的崇高情感,有了同情,才有对生命的敬畏。一个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必然内心冷漠,同情心缺失,也更缺乏生命力。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电视镜头里到处都是被海浪冲毁的废墟。 学生们年纪还小,对地处东瀛的天灾并没有特别的感受。午会课上,我给他们看了航拍的地震当时的即时影像:不远处,巨大的海浪正席卷而来,将房屋、汽车、树木全部吞没,而在高速公路上,仍有汽车飞驰,车主不知道死亡已近在咫尺„„学生看到这里忍不住惊叫起来。我问学生:“你们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现在的感受?”“难过。”“紧张。”“担心。”„„“如果你的亲友现在正在那里,你会怎么办?”学生都激动起来,“打电话让他们快逃!”“我坐直升机去救他们!”“让

他们往山上跑!”„„其实,在特大灾难面前,人类无论如何都显得渺小无力,但只要人对他人生命依然存在尊敬,力量可以通过累积和传递的方式,给予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们以温暖和信念。当学生们看见新闻里介绍日本灾民在灾难面前的平静和守望相助的勇气,他们也很受感染,就在此后的几天里,学生们吃饭比以前安静多了,当有学生的饭盒打不开时,总会有同学伸出援手,帮他把饭盒打开。徐奕舟同学因重感冒病了一个礼拜,每天晚上都会有同学自觉地打电话告诉她当天的作业。

是的,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即能体会生命的美好。

3、学会劳逸结合,掌握基本调节紧张情绪的方法并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科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有两个有机部分组成:有形生命与无形生命。有形生命指我们的身体,他会处于健康、亚健康和病态三种状态;无形生命指我们的精神世界,常处在三种不同的状态:即阳光状态、阴暗状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状态。健康、美好、快乐、幸福、充满希望的生命状态称之为“阳光状态”。核心部分包涵“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铭心的梦想、充分的自信、过人的胆识、美好的自我意象、科学的人生规划、明确并相信一定能实现的人生奋斗目标,处在满怀激情、专心致志、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目标之中,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自我价值不断实现”。阴暗生命状态是指“心态消积,信念缺失、自卑自弃,丑陋的自我意象,没有人生目标,迷失人生方向,生活没有任何希望,人生在痛苦地挣扎之中”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下感觉不到生命的美好,常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常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与阳光生命状态正好相反。介于阳光生命与阴暗生命状态之间的灰色生命状态是一种过渡状态,行动力偏低,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理想迷茫,缺乏上进心。生命状态理论认为:一个新生命来到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教育的作用,还是环境的影响,也不管是个人的自觉努力,还是被动地接受熏陶,在他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长进的同时,也还伴随着不同生命状态的形成。

尽管这三种状态听起来都像是只有在成年人身上才能体现,但在青少年中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将视线投在了本应属于金色年华的孩子们身上。在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压力之下,不少在读学生产生厌学、悲观、压抑的情绪,对自己的成绩冷漠,对周围的人事物袖手旁观。对于我任教的三年级来说,情形好些,在10岁的孩子身上,天真依然占据了主要成分。但在学习之余,还是一些学生觉得“有点累”,“不想读书”。这种消极的念头很可能是学习疲劳导致的。于是,我教了他们应对的几招。

1.呼吸法。适用于考试前。

先快速深吸一口气,然后憋气,最后慢慢吐气。吸气、憋气、吐气的时间比分别是:一比二比四。在每次考试前,假如心情紧张,可按照上述方法呼吸几次,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减轻考试压力。

2.伸懒腰法。适用于课间。

紧张的一节课结束,学生们可以坐在椅子上伸懒腰。想怎么伸就怎么伸,要使出全身的

力气。这是最为简单的抗疲劳法,能在短时间里振奋精神。

3.听音乐法。适用于做完作业之后。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作业,这样的话,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得不到放松,长久之后,会有记忆力下降、感知度降低、失眠等症状,所以,在做完笔头作业之后,可以抽10分钟时间进行音乐放松。

选择没有演唱的纯乐曲,节奏舒缓,起伏较平,最好是轻音乐之类,让自己选择最舒服的姿势坐下或躺下,双目闭拢,倾听音乐,身体放松,让意识尽量跟随旋律,想像音乐展现的情景。10分钟后,大脑得到了一定的休息,此时,再进行读和背的作业,效率将有所提高。

二、主题班队活动让生命教育绽放出火花

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班队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一次精心设计的主题班队活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切空洞的说教。主题明确、设计合理、准备充分,必然能够令学生情感激越、思想滋润、灵魂净化。

(一)、明确各年级生命教育的目标

在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小学时期孩子的特点,明确各年级生命教育的目标。

1、低年级(1~2年级)的活动目标

费尔巴哈说:“生命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幸福并非虚无缥缈,幸福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生活中的幸福快乐、悲伤和痛苦,让学生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所有的人。因此我们把低年级的目标定为:

✧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 ✧ 喜爱自己,乐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尊敬老人。

✧ 亲近大自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了解家庭用气用电、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

✧ 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

2、中高年级(3~5年级)的活动目标

小学三至五年级是上接下连的关键阶段。由于孩子熟悉了学习环境,学到了一些知识,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始多了。如,对不感兴趣的课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也较以前多,有自己的朋友圈,有时任性胡来,玩性较重,学习成绩会大起大落,不稳定。因此我们把中高年级的目标定为:

✧ 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具有和欣赏乐观的心态,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

✧ 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

✧ 初步认识和体验生命是可贵的,能珍惜生命,学会劳逸结合,远离烟酒和毒品。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网络;

✧ 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

几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不定期地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家长、教师在活动中交流和互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和创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二)、把珍视生命、健康作为开展活动的立足点

(一)、关注生活细节

主题班队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的,这个主题是教育的核心,好比一首乐曲的基调,起着“定音”的作用。

例如:(低年级)

1、环境保护知识讲座:“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特邀学生家长主讲,让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展开现场知识竞答。

2、带学生们参观塘后路的污水处理厂,让他们亲眼目睹处理污水的全过程,感受环保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中高年级)“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讲座,特邀学生家长(宝山区人民法院法官),为学生们做《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讲座,让学生们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关爱生命个体

班队活动的教育性有别于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要把“活”与“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才高。

例如: “5.12”抗震救灾系列活动

(低年级)

08年的“六•一”节没有欢声笑语,在震灾发生的第二天,开展了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主题,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共捐款32891.6元,以表达全校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中高年级)

1、组织学生观看新闻, 了解灾情, 鼓励学生写日记。开展“讲一个震灾中的感人故事”,“给灾区人民写封慰问信”活动。在全班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收集的震灾诗歌多达百余首,自己设计的抗震救灾宣传版画、剪纸贴画、手抄报等有五十多幅,写的震灾日记、书信达三百多篇。

2、以《我们都是一家人——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表达祝福》为主题开展活动。“办一张以震灾为主题的手抄报”、“画一幅有关灾区人民生活或震灾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图画”、剪一幅寄托哀思的剪纸画”、“折一千只纸鹤”。参加这次活动的不仅有全班学生的家长,还有

来自绵阳灾区的学生——沈洁。我们设计制作了大幅主题版画,同学们折的千纸鹤挂到会场的天花板上,整个会场显得肃穆、庄严。参加表演的有学生、有家长、还有老师。表演的形式有学生组合、家长组合、老师组合,还有母女组合、父子组合。表演的内容有在电视、报纸中搜集的抗震救灾英雄故事、震灾诗歌,有同学们写的震灾日记,自己创作的诗歌,还有学生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寄托哀思表达祝福”中评选出来的优秀的作品展示。在活动尾声,所有的同学把手中点燃的蜡烛在舞台中央摆出了一个爱心,爱心中的“5.12”特别醒目。孩子们围着闪耀的爱心,随着歌曲《感恩的心》,默默地为灾区人民祝福。

在“5.12”抗震救灾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洗礼,孩子们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辉,他们更懂得珍惜生活,珍惜亲情!

(三)、把实践、创造作为实现活动价值的支撑点

一堂好的班队活动要特别注意消灭活动中的“死角”,让人人都有角色、人人都有任务。班主任是活动的指导者,要把精心合理的辅导与充分发挥队员们自主自动的独立精神结合起来,培养队员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活动的前期准备和活动的后期发展正是培养队员们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例如:一、二年级的庆六一主题活动:“书香流韵 古诗传情——家校同乐 迎六一诗会”参加吟诗比赛的不仅有全班同学,还有学生家长,参赛的形式有个人、小组,还有家庭组合。特别邀请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傅洁雅老师作本次比赛的评委。同学们展示出的才干,令傅老师赞不绝口。

例如:三年级的“六•一”节,开展了“家校同乐——歌舞表演•时装秀”活动。在我们平常开展的“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系列活动——“变废为宝”、“手工小制作”等基础上进行。最出色的是走“时装秀”——有的是旧画报剪裁的,有的是是包装纸制作的,有的是旧毛衣拆的线编织的,有的是用麦秆、树枝、茅草编织的„„学生们异想天开,制作的服饰具有创意。

例如:四年级的庆六一主题活动: “我们幸福,我们快乐——学生才艺展示” 这是学生们提出要自己办一台节目。学生们的才艺展示中,有歌舞、球操、跆拳道、古诗词吟诵,有奔放的自由街舞,还有优雅柔美的拉丁舞表演。

例如:五年级的庆六一活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生活技能大比拼”这是学生们在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六一节,他们即将毕业。为了检验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开展了这次主题活动。“内务整理”、“穿针钉纽扣”、“用竹筷夹玻璃珠”,显示了孩子们很强的生活能力,分小组“做水果拼盘”,不但展示了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还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身上体现出的团结合作的可贵品质,他们不但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四)、把落实、实践区少工委的工作精神作为关键点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同时也是我校新校园诞生之际。我们以此为契机,通过朗诵、知识竞赛、小品、歌曲、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颂扬中国共

产党的丰功伟绩,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希望学生珍惜今日的胜利成果,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振兴祖国作贡献。

例如:我们在二年级开展中队主题活动《好大一条鱼》,针对小学生当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集体荣誉感还不是很强,不太明白集体对于个人的意义。通过童话、讲故事、背谚语、结合身边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党的生日之际,明白集体的凝聚力相当重要。

例如:我们在四年级开展中队主题活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辅导员应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成为效国之才。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明白了要珍惜今日的胜利成果,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为振兴祖国作贡献。

没有人能代替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守望者,我们需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拥有生命自由成长的和谐氛围,从而构建起他们自己的品德素质。我想这也许就是生命教育的真谛吧!

三、 打造生命特色栏目《心灵有约》

2005年9月,我校开设了一个以疏导学生心理,缓解压力的广播节目“心灵有约”。 学校所有老师参与广播,在广播节目中开设了“快活林”、“生命故事”、“心灵寄语”等栏目,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赞赏。2007年初,栏目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更形象、更直接地进入学生心灵。全新版的“心灵有约”更贴进孩子生活了、形成了一个个系列,内容更丰富了。每周三早晨,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衷小学“心灵有约星期三”会与大家如期相会。知心老师巧妙地运用故事和生活中真实事件向大家娓娓道来人生哲理,引导孩子理性地分析问题,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由此,每个星期三成了和衷师生期盼的日子。有时因为考试等情况而中断了,许多学生会问,这周的“心灵有约”何时会补呀?小眼睛里满是渴望。历经几年后,它仍然很受学生欢迎,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这就是我校生命教育中的一个亮点和一次尝试。

(一)、《心灵有约》栏目体现的思想

为了使之课程化与规范化,我们把“心灵有约”作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把学校德育研究的聚焦点确定为“小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并组织边实践边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心灵有约”栏目符合《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因为它特别强调了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强调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于是,本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功

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的《心灵有约》栏目围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生命教育专题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阳光自己每一刻,关爱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过一生”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适心理的方法,珍爱自己,关爱他人,乐观进取,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学会紧急避险和自护自救;积极创建安全、和谐校园。

我们遵循着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学习之后,我们深有同感: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我们积极倡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心灵有约》栏目教学环节设计

我们研究的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编制出的多样性的、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满足“个性化”的学生需要,努力做到开放性、趣味性、教育性、具有生活化、综合化的特点。为了真正指导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在我校的《心灵有约》课堂教学中主要有心灵操、心灵直通车、故事林、心灵寄语四个基本环节。

(一)心灵操

音乐用其特有的语言创造着各种意境,渲染气氛。学生在音乐渲染的课堂中情感容易被激发,入境动情,明理知味,产生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产生有意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交流往往能达到最佳状态。

因而,每次《心灵有约》开播的前奏,都有一段舒缓的音乐带动。心理老师接着柔情地说着话“来吧,让我们一起做心灵操,为心灵增加活力!”“请大家靠着椅背,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来放松一下。首先„„”随着眼睛的闭上,伴着悠扬的音乐,学生先按口令做着简单的动作,调整情绪,然后跟随老师娓娓的讲述,进入奇妙的意境,时而思绪在欢腾,时而深深地为之陶醉,时而在无尽地想象,时而在倾情地肆意地享受这一个个幽美、理想中的境界。四、五分钟后,学生情感达到高潮,对《心灵有约》新内容的期待被激发了。

(二)心灵直通车

小学生在校应该遵守学校的制度与纪律,当老师碰到学生违反纪律时,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责骂就是教训,这对双方都有不利影响,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但如果用一则针对性比较强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不是更好吗?

于是,心理老师有意罗列一周看见的一些现象,选取一个共性或是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激起大家的思考。然后结合此讲个故事,使学生听之后有所顿悟。例如,一个班级正在上自修课,老师迟到了一会,当老师赶到门口时,发现教室里闹哄哄的,但老师并没有马上批评,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个校故事:同学们,以前有个老木匠,干的活非常好,他造的房子既坚固又美观,老板对他很满意因为他用的是最好的木材,最好的手艺来造。当他退休前三个月,老板让他造最后一座房子。他当时就很气愤,都快退休了还不让清闲一点!于是,他就怀着不愉快的心情,造起了房子,而且他用的是最劣质的木材,最差劲的手艺干活。三个月后,房子造好了,可他知道,这是一座危房,用不了几年。当老板把钥匙交给老木匠时说:“这是我给你的退休礼物。”老木匠顿时后悔万分!故事我讲完了,同学们,我们平时的学习就等于在造房子,每一节自修课,每一次作业,看你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态度来“造”。有的同学造的房子结实、美观,将来住进去安全舒适;有的同学是粗制滥造,将来住进去整天提心吊胆,后悔莫及。

一个小故事及时地对一种现象委婉地来了一个批评,而且说到了学生的心坎里,针对性强,使其恍然大悟,想必学生也乐于接受,使学生、教师的心灵得以很好的沟通。

(三)故事林

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小学教育要启蒙好处于儿童阶段、少年阶段的小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用心的老师在适当的时机,补充一些帮助成长、浅显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小故事那就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撒下滴滴春雨,润物无声;犹如在学生迷失方向时,善意而重要的指点,句句入心,声声震耳。

这样的小故事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一般几分钟就能讲完。而且故事的哲理性很强,这才会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学生的影响时间较持久。因为,“教师的说服,有些主要是以理服人,有些则主要是以情动人。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而说服内容的理智内容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如果学生长期渗透在这样的氛围中,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可能学生以后长大了,学的课文倒忘了,但某个小故事却还记得,受用终生啊。

为了选择适当的小故事,学校买了许多书籍。我们乐此不疲地翻阅,有的还不满足,尽其所能通过各种渠道搜寻。许多故事贯穿海外,引经据典,旁引博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无意间受到教育,学生听之感之,感之同之,同之内化也。这就把教育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去了。

(四)心灵寄语

“心灵寄语”一般是本次教育的主题,是从故事中提炼而成的,有时也是选用相关的名言佳句或是妇孺皆知的熟语。有时英语老师担任心理老师,还会教学英语的寄语,学生兴趣颇浓。随着朗朗的齐读心灵寄语,心灵有约的播出随之结束。但我们相信,心灵寄语的余音还在孩子们的心间缭绕,因为它语句简明、读来顺口、含义深远。相信精悍的故事伴着寄语,

让孩子会重温起那美妙的时刻,会伴随孩子走的更远更好。

(五)一点改进

随着学校设施的完善,《心灵有约》栏目由广播变为电视直播。为此,我们也做了改进采用了影视录象等直观体验,加深学生的情绪感染。

如“心灵直通车”这一环节,有时对共性现象进行摄制、录制,再现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以真实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我们也找寻视频、图片,选择性地剪切,以带给学生更多的震撼。这样,为了20分钟的《心灵有约》,每个心灵老师大约要做1-2星期的前期准备,常常动用了集体的智慧。教师实实在在做了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孩子们展现真实生活的场景,在点滴的启发中、在倾心的交谈中去分享、体验和感悟,这样也使教育更有生活性,具有说服力。

事实证明,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从直观、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这使《心灵有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

在《没有不可能 爱拼才会赢!》教学中,老师通过课件播放影像片段。“北京奥运会的这些日日夜夜,给了大家太多太多的震撼人心;那一幕又一幕的体现“追求”的经典场面总让人深深回味”伴着讲述,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镜头:《吃硬男子汉》火亮、《18秒绝地反击》女子柔道78公斤级的佟文„„一个个金牌背后的故事无不诠释着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激发起对生命的意义的重新更新。

又如《生活中的安全》。心理老师在讲述“家庭和校园生活、学习活动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倍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时播放了《冒险的代价》、《如何安全逃生》等视频。实在告诫学生“安全事关我们家庭幸福和健康生命,希望大家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对自身的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教学中,让课件伴随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情感不断体验、积累和铺垫,最后达到高潮,得以升华,使教育显得更有说服力。

有时,我们还请学生进入活动中,与老师共同构建意境。学校有惯例结合特殊的节日进行教育。如母亲节前夕,老师请几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设想。随着稚气的话语,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不仅可以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而且那激起观看者的热烈情绪,使他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有时,我们还会请学生扮演节目。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情感得到了迁移,教育的魅力自然形成。

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渐渐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生命教育。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只属于自己,也属于生他养他的父母,属于祖国、社会、人民;知道每个人应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坚信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知道遇人遇事总能作积极选择的良好习惯;知道自我保护、遵纪守法,是一个生命存在的应有底线„„

四.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1)欣赏生命之美好——自然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我校自然组老师注重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通过《自然常识》课程的学习: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新生命的诞生和婴儿发育过程以及青春期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以及人体遗传和变异现象;了解与生育有关的健康知识以及与人口发展有关的政策;知道现代健康人的特征,养成健康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懂得安全使用水电煤气等,掌握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在看录象、读图、观察、联想、询问等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都得到参与;关于生命类别、生命历程的生物学知识,关于发现美、欣赏美等美学知识,关于爱惜生命的道德体验等都融会其中。

以我校卫生老师顾丽萍开设的课题研究课《传染病及其预防》为例:

(一)以非典现象导入新课

(二)寻找传染病的源头

请学生观看录象,明确传染病的特点。

(三)探索传染病的奥秘

通过游戏和图片归类,明确传染病的环节。

(四)控制传染病的法宝

通过观看录象和学生讨论,了解传染病预防的措施。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一节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课,学习传染病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正确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方法,懂得了传染病的两个特点,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三个措施。

由于这节课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还穿插了一段艾滋病的录象,并做了适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艾滋病的病理、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预防措施,充分体现了课题的思想。并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艾滋病病人(携带者)正常交往,不歧视、不嘲笑。

(2)唤醒生命之意识——思品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思品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思品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我校思品教师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生通过《思想品德》的学习:知道生命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对个体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所感悟,懂得具备生活的自理能力和掌握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保护,了解公民获得法律保障的途径, 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

以我校思品老师黄春凤开设的课题研究课《人生多彩—探索人生的意义》中“撕生命”这个环节为例 撕生命

第一步:假设你能活到100岁,用一张有0-100的刻度的纸条来代表你100岁的生命岁月 第二步:把你已经走过的人生撕下来

第三步:好好想想你希望自己什么时候能够事业有成,找到那个年龄把以后的人生也撕下来 第四步:在你的手上的就是你从现在到成功用来奋斗用来创造自己美好,富有价值的人生的时间了,但是你不能不吃不睡,所以至少还要撕掉手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吧,然后把你手上的和你已经撕掉的比较一下。

老师组织讨论交流:①此时此刻,当你拿着自己省下的“生命时光”时候,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②从此刻开始,你有什么新的打算?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撕生命”活动,启示学生去探索人生的意义:1、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2、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3)领悟生命之艰辛——社会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课程,学习中外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创造活动,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的深层次意义与价值。 (4)感受生命之力量——体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就是首先保存生命,保证生命之所需基本技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体能常识、青春期体育健身常识,懂得体育健身安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机体发展,了解体育锻炼与自然环境、体育健身与卫生常识、生存技能和方法等内容,发

展基本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保健活动,快乐健康、 安全地生活,初步了解牙齿和眼睛的保健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知道紧急求助和自救的基本方法,表达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创造生命之和谐——美术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在五年级学习《熟悉的旋律》一单元时,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的《牛》、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等抽象作品,感受艺术家运用抽象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追求对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本质的表现。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表现一幅幅来自内心的抽象作品,运用点、线、面和色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学生的作品是那么的精彩。

在学习四年级《从心底接触自然》这一单元时,美术老师让学生们带上各种材料和工具,在美丽的校园中自己选取喜欢的景色进行写生和创作。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学生仔细的观察各种景物,甚至于不光用眼睛来看,还用手去触摸,真实地感受花草树石的生命。学生在和煦的阳光下,新鲜的空气和自然的美景中畅快地表现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 (6)提升生命的价值——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在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应该起着责无旁贷的作用。经过课题实践,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在阅读教学中咀嚼生命的真谛;在作文训练中提升生命的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朗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校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推荐学生读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文章,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生命的灿烂和价值。当学生读到《女娲造人》的时候,他们对生命的起源会做出应有的认识,生命教育应从认识生命开始;当学生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他们在思考:对于弱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如何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得到幸福;他们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当学生在高声朗读《敬畏自然》的时候,“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学生在诵读《那树》的时候,他们了解到“生命不仅是我们人类所具有,我们周围的一切皆有生命,我们要用心感受,更要用心呵护。我们在关照我们人类生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善待大自然的其它生命。”当他们用心灵与冰心《谈生命》、和勃兰兑斯论《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灿烂,生命之火已经熊熊点燃。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

素养,让心空变得阳光,让生命变得坚强,让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四、加强调研和评价,完善生命教育课程

(一)课题研究的调研

生命教育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他,引领他享受生命的快乐。如何有效寻找到“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的切入点?谈话、开座谈会等都是一种交心的方法,考虑多种原因,能我们觉得首先要“问卷”于学生——编制《和衷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对症下药”。

问卷内容的产生

问卷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问卷本身的效能度、问卷对象的选择、问卷过程的真实性、统计的严整性等。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周到的分析,确保它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1、问卷内容有效

生命教育内涵丰富,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时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的要求,本次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压力来源及程度,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影响因素,意志品质等。

(1)问卷目的清楚

根据已有生活的经验,对于问卷,不是每个人都能密切配合,被问卷对象要么心存戒心,要么问答随意马虎,这样往往达不到问卷的目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以,在本次问卷的开头先进行了真诚的、简要的说明,尤其是“无记名”“如实填写”等字眼很有必要,因为这样打消被问卷学生的顾虑,他们的心情愉悦放松,自然态度认真,从而确保问卷填写信息的真实有效。

(2)内容表达清晰

问卷内容的设置是一个关键,因为它是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研发的一个参考指标。所以本次问卷在形式、数量、内容上,我们尽量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问卷填写的形式采用选择题,没有简答,一是保护学生的心理隐私;二是考虑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还较欠缺,言不达意的现象还较普遍。问卷题目的多少同样非常重要,太多,被问卷者会厌倦,太少,又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本次问卷针对学生压力和课余时间的安排拟定了六个题目。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负担较重,具体表现为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两方面。小学阶段同样不例外,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就承受这压力,有些甚至出现为厌学等症状。所以,前三条题目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程度”“造成学习压力的对象”,通过追问的形式,洞悉本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真实情况。

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其实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在

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由于情绪波动、内心矛盾和冲突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及时的疏导,也就是“倾诉心中的烦恼”,所以,问卷的第四条内容是“当你心里有烦恼时你会向谁说?”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其教育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疏导是同样是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的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父母、同伴、老师更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对象。

如果说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影响幸福指数的一个方面,那么社会大环境同样考验着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问卷的后面两题主要涉及的就是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本次问卷虽然量不大,但涉及的面并不小,将学习、运动、健康、交友、实践等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考虑,对造成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不利因素也都能兼顾。 2、 对象选择合理

在问卷样本的采集上,我们同样动了一番脑筋。德育组的老师和班主任一起认真研究了本校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考虑到校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前瞻性,最后还是确定三年级的孩子作为问卷的对象。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 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一年龄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 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3、 问卷填写的真实

确定问卷内容和问卷的对象,就好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确保三年级孩子的填写的真实,我们并没有让孩子们带回家,而是利用一节班会课让孩子们完成问卷,并及时回收。

问卷带来的思考

从问卷的产生和操作过程中,我校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组的老师本着对学生的关爱,对未来社会的负责精神,严谨认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真实的一手资料还是很欣慰的。

在对三年级的学生问卷中,问卷实发120份,回收有效卷107份。结果显示:学生中“目前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学习(60.11%)、身体健康(17.61%)、同伴交往(10.61%)、父母师长(7.73%)、情绪控制(3.94%);“学习压力的程度”较大(48.08%)、轻(35.26%)、很轻(9.78%)、很大(6.88%)。“学习压力的来源”是父母(38.24%)、同伴竞争(21.48%)、老师(19.06%)、其它(1115%)、社会就业(10.07%);“心理有烦恼时主要向谁说”中:朋友(32.90%)、同学(20.30%)、父母(18.72%)、不说(14.55%)、网友(10.18%)、老师(4.25%);“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是”看课外书(23.32%)、运动(17.05%)、电脑或上网(17.04%)、看电影电视(14.62%)、交友(11.31%)、电子游戏(9.58%)、其它(7.08%);“你所了解到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42.83%)、黄赌毒(27.61%)、暴力(17.78%)、其它(8.73%)、封建迷信(2.05%)。

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比重较大的数据,课题组的老师初读确定了本校生命教育校本研究的方向。联系为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我们制定了我校《心灵有约》的课程纲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课程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程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评价的特殊性,它区别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评价,也不等同于品德评价,它基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时代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教师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反映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多元评价活动,了解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形成的生活态度、养成的行为习惯„„总之,我们要努力使该课程评价适合每一个孩子,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考查方式主要有: 1、书面考查。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心灵有约》栏目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目标,教材分为四大单元:文明礼仪篇、理想信念篇、心理健康篇、热爱生活篇,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语文、品社、自然、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发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珍爱,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目标期待的是学生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考查,以了解课程目标中相关要求的达成程度,及时修正教学,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书面考查题型可以丰富一些,如:选择、判断、连线、涂色等,也可以设计一两道开放题。应尽量采用简单易行又充满情趣的题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经历课程评价,切忌把本课程书面考查等同于语文、数学考试一样,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2、作品展评

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心灵有约》栏目教材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完成各种活动,体验社会生活,享受童年。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可以通过作品形式呈现的。我们可以组织作品展览进行评价。如“理想信念篇”有一课为《诚实守信是美德》。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自由组合成编辑小组,合作办一张自己的报纸。然后把每一份小报展览在教室里,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投票,评出最佳小报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版面设计奖、最佳新闻奖、最佳插图奖和最佳合作奖。这个成绩就作为本学科学生综合评价依据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伙伴之间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合作创造、建立友谊。这个过程是课程评价,更是学生参与并享受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学校生活的过程,这也正是本课程所期望的目标。

3、情境评价

儿童要学习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环境中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命教育离不开社会生活,因此,课程评价应照应教材要求,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逐步形成自发的、内在的德性。如“心理健康篇”有《学会感恩,胸怀宽广》一课,课后我们组织学生举行小小新闻发布会,交流新闻,分享观点。情境评价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其他学科考试的紧张心理,他们在分享、互动、争论、合作、重构,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他们将来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4、动手实践

做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动手,而且要会动脑,手脑结合,“在劳力上劳心”,才能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陶行知先生认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强调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以做为中心。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进行课程评价时,对于教材中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下水游泳”,以“会游泳”为评价指标,不做“纸上谈兵”。如“心理健康篇”有一课《动手动脑,学会创造》,考核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作品,内容可结合教材要求,也可以自己创作。因为要评价,要过关,就促使学生在学习、制作过程中格外专心,努力学习真本领。

1、学生评价表:

学校: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期:________

2、教学评价表:

课题:___________ 执教教师:__ ____ 班级:__ ___ 时间: 年__月__日

评课人:

3、校本课程质量评价表

校本课程质量评价表

..

..

注:请在下面A 、B 、C 、D 各等级的分数区间中填上您认为合适的分数 A :9——10 B:7——8.9 C:5——6.9 D:3——4.9

评价人签名: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参考文献: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张振成著《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 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许世平著《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

来源:宝山区和衷小学“小学生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课题组 张海霞

注:心域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特供德育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1035。

..


相关文章

  • 科研工作总结(1)
  • 科研工作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有很大进展.教育科研工作越来越服务于课堂教育教学,服务于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在观念上有很大转变,科研氛围也越来越浓.坚持"科研为先,质量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 ...查看


  •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孟令强 王卜庄镇第三中心小学 小学综合性研究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 ...查看


  • 十三五国家级课题实施指南与选题参考
  • 附件: 科研课题申报流程.管理办法及选题参考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特色教育"十三五"规划科研项目研究流程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特色教育"十三五"规划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 ...查看


  • 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 校本课程<邓州历史名人故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邓州历史名人故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赵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 ...查看


  •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 ...查看


  • 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
  • <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王岳雷 课题组成员:闫晓国.王喜虎.王富红 课题承担单位:灵石县第一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的缘起 我校是篮球传统学校,本着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资源出 ...查看


  • 校园足球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校园足球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2014年11月26 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议上对校园足球做出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抓 ...查看


  • 2010年教育科研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均衡.质量.和谐的主题,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巩固研究成果,培育典型经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形成科研优势,充分发挥教育科 ...查看


  • 发展研究中心2013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 发展研究中心2013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学校质量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提升,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二.工作重点 继续围绕学校核心课题"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quo ...查看


  • 华阳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
  • 华阳中学教科室工作职责 一.宗旨 1.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2.学校教科室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受学校行政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研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3.学校教科室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以育人为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