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 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 毛泽东思想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历史实际革命实际的结合 。 因此 , 谈谈我国 历史上民族关 系 的 特 点 , 对 我 们 学 习 毛 泽 东 思 想 和 党 的 民 族 政 策 , 可能有一些帮助 。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 , 是以毛泽东同志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

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看法的两种民族观

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或其倾向间的斗争 ; 后者

在我国 , 同其他多民族国家一样 , 在民族问题上 , 曾经存在

又表现为大汉族主义或其 思 想 和 地 方 民族主义或其思想。 在这个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 导 :“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

问题上,还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民族观的斗争。 发展 ; 我 们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主 义 者 , 我 们 不 应 当 割 断 历

2 6 7

① 民族 主 义 者 和 抱 有 民 族 主 义 思 想 以 及 有 其 他 错 误 认 识 ” 史。

的人 , 都从历史唯 心 主 义 的 民 族 观 出 发 ,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来 歪 曲 ,这在民族主 民族历史和历史 上 的 民 族 关 系 , 来 “ 割 断 历 史” 在民族主义思想及 其 他 错 误 认 识 之 中 , 也 有 着 方 面 和 程 度 的 不 同。 首先 , 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来抹煞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民 义与民族主义 思 想 及 其 他 错 误 认 识 之 间 , 是 有 着 性 质 的 区 别 ,

族关系的光明面 , 或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 片面地甚至臆断地 描绘成黑漆一团的相互 “ 仇杀 ” 和 “ 掠夺 ” 的虚构图画 , 甚至用 极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去加以渲染 , 来歪曲和抹煞历史的真实面 目 。 他们常常是 把 各 民 族 人 民 间 的 关 系 混 同 于 统 治 阶 级 间 的 关 系 , 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立起来 , 并把民族矛盾绝对化 ; 而 又无分析 、 无区别地把各民族统治阶级所发动进行的战争 , 一律 看待 ( 虽然 , 各民族的统治阶级 , 在其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的阶 ,而不是通过具体历史进行具体分 级利益上 , 彼此总是一 致 的 ) 析 。 这无异抹 煞 民 族 问 题 、 民 族 关 系 历 史 的 阶 级 内 容 。 列 宁 说 道: “ 我们要向一切民族的社会党人说 : 每一个 现 代 民 族 中 , 都

② 这在原则 上 , 对 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以 前 的 各 个 阶 ” 有两个民族 。

夸大各民族统治集团 间 所 发 动 的 战 争 , 把 我 国 民 族 关 系 的 历 史 ,

级社会时代都是适合的 , 每一个奴隶制或封建制的部族或古代民 族 , 也都有两个部族或古代民族 , 有奴隶主或封建主阶级的部族 和部族关系 , 还有奴隶阶级或农奴阶级等劳动人民的部族和部族 关系 。 资产阶 级

、 奴 隶 主 阶 级 或 封 建 主 阶 级 所 进 行 的 压 迫 和 剥 削 , 是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基础 ; 消灭了阶级制度的社会主义的社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5 2 2页。

① ②

《 列宁全集 》 第 2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1 5页。

2 6 8

会 , 便根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 。

,把国内各民族间的关系作为敌国 些兄弟民族 看 作 “ 外 国” 的关系处理 。 这基本 上 是 承 袭 了 某 些 地 主 阶 级 历 史 家 的 大 汉 族主义观点 。 至 于 那 些 胡 说 什 么 西 藏 或 新 疆 是 “ 独立的国 , 那是完 全 违 反 历 史 真 实 的 。 文 献 记 载 、 地 下 遗 存 、 民 间 家” 口碑 、 现实生活和人民愿望 , 等等 , 在他们看来 , 好像都是不存 在! 其次 , 有些人又曾 经 有 过 这 样 一 种 错 误 思 想 , 他 们 妄 图 把

其次 , 有的史学 家 把 历 史 上 早 已 成 为 祖 国 的 组 成 成 员 的 某

民族隔绝或孤立 起 来 , 并 以 一 种 虚 无 主 义 的 态 度 , 去 对 待 各 民 族人民共同进行生 产 斗 争 、 阶 级 斗 争 的 久 远 历 史 及 其 对 祖 国 历 史和文化的巨大 创 造 作 用 , 各 民 族 人 民 交 插 杂 居 、 互 助 合 作 及 其为追求美好未来 的 巨 大 愿 望 ; 好 像 把 民 族 从 统 一 的 伟 大 祖 国 大家庭中孤 立 起 来 , 还 可 以 独 自 能 得 到 “ 解 放” 似 的! 这 是 对 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毋视 , 对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真实愿望的毋 视。 其次 , 有些人又曾经存在这样一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认识 , 他

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 民 族 看 成 绝 对 的 、 无 条 件 的 、 永 恒 的 存 在 , 不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民族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的真理 。 在 我国的长期历史过程中 , 各民族人民 , 在坚强的经济纽带和共同 互助 、 合作 , 相互吸收和不断丰富彼此的语言和文化 , 以至彼此 人口的部分融合 ( 溶合 ) 或同化 , 等等 , 对此 , 他们都不肯承认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利于祖国和各民族的发展 , 甚至加以 否认和反对 ; 甚或对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 长 、 差异性日益减少的历史趋势和进步作用 , 也不愿意承认而抱 有反感 ; 对先进民族人民给边疆和民族地方的帮助 、 各族人民在

斗争的基础上 , 在交 插 杂 居 的 关 系 上 , 不 分 彼 此 地 交 往 、 亲 近 、

2 6 9

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劳动中的兄弟般的亲近和互相影响 、 互相学 习 , 等等 , 也不是给予欢迎和赞成 。 他们把所谓民族的独特性或 差异性绝对化 , 叫嚣什么 “ 民族特点消失 ” 等等谰言 。 这在实质 、“ 、“ 上 , 不外是在所谓 “ 民族特点 ” 民族利益 ” 民族文化 ” 的幌 子下 , 包藏着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

阶级的思想 、 利益和要求 , 它 们妄图挽回历史车轮的梦想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分 析和总结了人类全部历史 , 论证了民族和阶级 、 国家 、 政党等等 — — 虽然 , 又正如斯大林所说 , 民族 一样 , 都只是个历史的范畴 — — — 都有其发生 、 发展和消亡的一定历史 不是个简单的历史范畴 — 过程 。 存在于我国 ( 其他国家也是一样 ) 历史上的氏族 , 在原始 公社制时代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过程 ; 在它消亡前的相当长的时期 内 , 就出现了不同血统的部落间的平等联合 、 不同氏族的人们间 的地缘结合 。 部族 ( 或古代民族 )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时代已走 完了它的历史过程 ; 在它的发生 、 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 , 自始就 ,“ 列宁举例说 :“ 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 ” 在 纽约州以巨大的国际规模发生的那种过程 , 现在在每个大城市和 美利坚等近代资本主义民族 , 都是由一些不同的种族和部落所组 、“ 、“ 成的 。 他们对历史上的民族 “ 融合 ” 溶合 ” 同化 ” 或 “ 局部 “ 反人民 、 反革命 ” 的 “ 同 化 政 策” 进 行 的,都 是 符 合 历 史 发 展 的趋势和人类长远利益的 , 是不可避免的 。 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 的高级阶段 , 全世界各民族都将融合成为一体 。 因此 , 无产阶级

《 列宁全集 》 第 2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1 2页。

有着不同部族人们间 的 融 合 和 同 化 。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民 族 的 形 成 ,

① 斯 大 林 论 证 了 意 大 利、 法 兰 西、 英 吉 利、 ” 工厂区也发 生 着 。

,认 为 只 要 “ ,不是通过 同化 ” 不 是 借 助 于 暴 力 或 特 权 进 行 的”

2 7 0

、“ 反对资产阶级 “ 宣传民族分裂和疏远 ” 宣传民族独特性和沙文 ,而 “ ,“ 主义 ” 宣传民族接近 ” 宣传一国的各族工人在统一 的 无 ,并把 “ 产阶级组织中的融合 ” 不但坚持各种民族和各种语言必 须有最完全 、 最一贯 、 最彻底的平等 , 而且还坚持各个民族工人 ,作为 “ 必须在各种统一的无 产 阶 级 组 织 中 融 合 起 来 ” 马克思主 义 的 民 族 纲 领 与 任 何 资 产 阶 级 的 …… 民 族 纲 领 的 根 本 的 区

① 因此 , 列宁又教导说 : 别 ……”

反对一切民族压迫是绝对正确的 。 马克思主义提出用国际主义即用各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

来代替一切民族主义 , 这种融合我们亲眼看到正在随着每一 俄里铁路的修筑 , 随着每一国际托拉斯的建立 , 随着每一工 人协会 …… 的建立而增长 。 无产阶级不仅不坚持每个民族的民族发展 , 相反地 , 还 警告群众不要抱这种幻想 ,…… 欢迎民族的任何同化 , 只要 它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

权进行的 。 无产阶级不能赞同 任 何 巩 固 民 族 主 义 的 作 法 , 相 反 地 , 它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 、 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 , 赞同 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东

② 西。

布里亚特同志提出在创立全人类的无产阶级文化的过程 中个别民族的同 化 问 题 。 毫 无 疑 问 , 有 些 民 族 可 能 会 经 受 到 、 恐怕一定要经 受 到 同 化 过 程 。 这 样 的 过 程 从 前 是 有 过 的 。…… 因为个别民族的局部同化过程是各民族一般发展过

① ②

《 列宁全集 》 第 2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2 8 7、2 8 8页。 同上书 , 第 1 7、1 8、1 9页。

2 7 1

① 程的结果 。

拥护一切民族发展 , 拥护一般 ‘ 民族文化 ’ 是绝对不正 确的 。 我们应当教育工人 ‘ 漠视 ’ 民族的差别 , 这是无可争辩 的 。 但是 , 不能教育他们漠视兼并主义者 。…… 要作一个社 会民主党人国际主义者 , 就不应当专为本民族着想 , 而应当 把一切民族的利益 、 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

② 之上 。

坚定不移地 , 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 ,而且都已获得了在以往时代 化 ( 包括民族的语言 和 文 字 等 等 ) 不可想象的辉煌的 、 巨大的成就 !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 使之 赶上先进 , 正是为了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 促进 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 为未来的民族消亡奠定物质基础 ; 帮助少数 民族发展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形式的文化 , 正是为创造无产阶级 的国际主义 文 化 、 包 括 全 人 类 的 共 产 主 义 文 化 准 备 条 件 。 发 展 共同性日益增长以 至 形 成 , 乃 是 一 个 对 立 统 一 的 辩 证 的 发 展 过 程。 由此可知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 , 是改造现实社会制 各民族的经 济 、 文 化 , 和 民 族 间 的 差 别 性 日 益 减 少 以 至 消 失 、

那么 , 列宁 、 斯大林 、 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 , 为什么又

度的总问题的一个部分 , 是服从于无产阶级事业 、 社会主义和共 特权和不平等 , 等等 , 都是从这个原则出发的 。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产主义事业为最高原 则 的 ; 无 产 阶 级 反 对 一 切 民 族 压 迫 、 剥 削 、

页。

《 斯大林全集 》 第 7 卷 , 第 1 8 8页。

《 列宁全集 》 第 2 0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5 9 年 版, 第 1 8 页; 第 2 2 卷, 第 3 4 1

2 7 2

对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是在厚今薄古的方针下进行历史唯物主 义的考察 。

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来的 , 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也都经历了一定的 历史发展过程 , 在和其他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共同性外 , 又具有 许多不同的

特点或特殊性 。 毛泽东同志在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 》 中 , 对多民族的我国历史的特点 、 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和民族 关系的特点 、 汉族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特点等等方面 , 作了 高度的科学概括 。 他写道 : 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 ,…… 十分之九以上

我国各兄弟民族长期以来就住在祖国的土地上 , 都经过一定

为汉人 。 此 外 , 还 有 蒙 人 、 回 人 、 藏 人 、 维 吾 尔 人 、 苗 人 、 彝人 、 壮人 、 仲家人 、 朝鲜人等 , 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 虽 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 , 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 。 中国是一 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 ,和 中华民族的发展 ( 这里说的主 要 地 是 汉 族 的 发 展) 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 , 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 原始公社的生活 。 而从原始公社崩溃 , 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 活那个时代开始 , 经过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直到现在 , 已 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 。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 , 有素称发达 的农业和手工业 , 有 许 多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 科 学 家 、 发 明 家 、 政 治 家、 军 事 家、 文 学 家 和 艺 术 家, 有 丰 富 的 文 化 典 籍 。…… 所以 ,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 中国 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 “ 中华民族不但以 刻 苦 耐 劳 著 称 于 世 , 同 时 又 是 酷 爱 自

2 7 3

由 、 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 以汉族的历史为例 ,…… 在汉族 的数千年的历史上 , 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 , 反抗地主 和贵族的黑暗统治 。 而多数朝代的更换 , 都是由于农民起义 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 。 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 族的压迫 , 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 在中华民 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 , 产 生 了 很 多 的 民 族 英 雄 和 革 命 领 袖 。 所以 ,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

① ” 产的民族 。

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方向 ,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 义相结合的高度原则 。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在阶级社会时代 , 一面是占统治地

毛泽东同志指明了如何去认识统一的多民族的我国历史 、 我

位的民族的统治阶级和其本民族的人民及其他各民族的人民间的 关系 , 一面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的统治阶级或上层集团各 自和其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间的关系 , 一面是处于不同地 位的各民族的统治阶级或上层集团相互间的关系 , 一面是各民族 人民相互间的关系 。 这形成了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 。 其中以 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中心构成的统治阶级和各民族人 民间的矛

盾是主要的矛盾 ; 在某些时候的短期间 , 民族矛盾才居 于突出的地位 。 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人民在内的各民族人民 间的关系 , 是 民 族 关 系 的 主 流 , 在 他 们 之 间 本 质 上 不 存 在 着 压 迫 、 剥削 、 特权和不平等 的 关 系 , 在 某 种 情 况 下 出 现 过 的 疏 远 、 隔阂 、 敌视等现象 , 是统 治 阶 级 所 制 造 和 强 加 于 他 们 的 ; 所 以 , 在他们 , 利于彼此间的团结 、 友爱 、 互助和合作 , 也不断发展了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6 1 6—6 1 7页。

2 7 4

这种团结 、 友爱 、 互助和合作 。 历史上统治阶级或个别人物对民 族关系所起的作用 , 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进行具体分析 。 总的说 来 , 某些朝代的统治集团或个别人物 , 采取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 民族和祖国历史发展的步骤 , 不只是迫于人民群众的要求 , 而又 是从维护其统治利益出发的 ; 但这至少在客观上是起了进步作用 的 。 可是 , 在他们 , 不论是以汉族统治者为主体或其他民族的统 治者为主体的某些朝代的统治集团或个别人物 , 却作过许多不利 于各民族人民和祖国历史发展的坏事 , 实施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 政策 , 人为地制造民族间的疏远 、 隔阂 、 不团结 , 等等 。 本特点 , 我认为 , 主要可归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 以各民族人民间的关系为主流的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基

部落或人们集团间的关系 , 本质上都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 。 数十 年来 , 尤其是十一年来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 各 省 ( 区 ) 市大量发现的各个系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 黄河中下游 沿东北 、 西北迄西南沙漠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 , 以及东北 、 西 北 、 西南地区的其他系统的新石器文化 , 大抵都是我国各兄弟民 族的祖先在原始公社制后期的遗存 。 这些遗物和遗迹表明 , 他们 当时就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往 , 其中属于汉族祖先遗存的仰韶和 龙山文化是最先进的 , 它们给了其他系统的新石器文化以更深远 的影响和更多的推动 , 表现了主导的作用 。 在各种文化系统的接 合部 , 常表现有两个以至两个以上文化系统混合的色彩 , 如湖北 、仰 韶 文 化、 龙 口 文 屈家岭文化便包含 着 青 莲 岗 文 化 ( 百 越 系) 化三者的成分 。 这可能是不同血统的部落间平等联合和相互融合 的结果 , 显示着由血缘关系的人们集团到地缘关系的人们集团转 化的线索 。 , 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 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的 “ 百越文化 ”

( 一 ) 在原始公社 制 时 代 , 还 没 有 阶 级 和 剥 削 制 度 存 在 , 各

2 7 5

文献记载 、 地下遗存和 殷 商 或 两 周 历 史 发 展 的 情 况 表 明 , 成 汤 、 伊尹等

为首的奴隶制度革命 , 武王领导的革命战争即封建制度革 、“ 命 , 都是所谓 “ 万方 ” 万邦 ” 等等 , 即各部落和部族的人民共 同进行的 ; 经过 革 命 而 创 建 的 奴 隶 制 度 国 家 或 初 期 封 建 制 度 国 家 , 都是多民族的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 及其以前 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 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伟大的革 命 , 都是国内各民族的人民共同进行的 , 并都是我们亲身经历和 ,是 目见 。 属于民族民主 革 命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的 新 疆 “ 三区 革 命” 而确保了胜利和作出了 “ 对于全新疆的解放和全中国的解放 ” 的 新疆各民族人民共 同 进 行 的 , 又 是 “ 协 同 人 民 解 放 军” 的 入 疆, “ , 正如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评 一个重要的贡献 ” 其中大多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体进行的 , 也每每有其他各族人民的 参加 ; 又有不少次是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人民为主体和有 汉族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参加共同进行的 ; 只有个别和很少几次是 由一个民族的人民单独进行的 。 这种由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革命 和战争 , 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 实现了我国社会历史 由每一个较低级的社会阶段向较高级的社会阶段过渡 , 并推着长 期的封建社会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 推着各民族的历史波浪式地向 前发展 。 这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历史和文化的集中表 现和伟大创举 。 各民族人民在共同进行的革命和战争中 , 尤其在

“ 伊犁 、 塔城 、 阿山三区人民的 奋 斗 , 对 于 全 新 疆 的 解 放 和 全 中 国 的 解 放 ,

( 二 ) 我国历 史 上 的 四 个 革 命 都 是 各 民 族 人 民 共 同 进 行 的 。

① 无数次规模较 大 的 农 民 起 义 和 反 对 外 来 民 族 压 迫 的 战 争 , 价。

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 谨祝三 区 人 民 和 全 新 疆 人 民 团 结 一 致 , 协 同 人 民 解 放 军 , 为 共 ”( 同建设人民民主的新新疆而奋斗 。 1 9 4 9年1 0月2 1日,电 复 新 疆 保 卫 和 平 民 主 同 ) 盟,载1 人民日报 》 9 4 9年1 0月2 5日 《

2 7 6

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和革命胜利以后 , 为着革命和建设新社会 , 便 很自然地打破了彼此住处的界限和不断引起大量人口交流 ; 在为 着共同的目的和事业 , 在共患难 、 同祸福 、 同生死 、 同生活的斗 争中 , 结成了不分彼此的密切关系 , 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 , 互相 影响 、 帮助和学习 , 便很自然地逐步减少差别性 , 增长和形成共 同性 , 形成和发展了彼此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 ( 三 ) 在欧洲和美洲 ,“ 各个民族更加接近 , 彼此杂居 ” 的情

① 况 , 特别像犹太人 “ 以少数民族资格杂居在其他民族地区里”

的情况

, 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时代 , 列宁和斯大林都认为这是一 种进步的现象 。 在我国 , 各民族住区的交插和人口杂居 、 或所谓 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 , 却有了一个长远的历史过程 。 其所以形成 这种情况 , 除上述 的 原 因 外 , 还 有 :1 . 在起义和反压迫失败后 的劳动人民 , 常扶老携幼以至只身逃往其他民族地方或边疆 ( 以 这其中尤以汉人 为 多 ;2 . 历朝差不多都有不少汉族劳动人民及 内地其他民族的劳动人民 , 被征募到民族地方或边疆驻防 、 屯田 而留住当地 , 某些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被征募到内地服兵役而

, 或 者 为 着 组 织 起 义 而 去 到 其 他 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至远走国外 )

3 . 历朝都有 不 少 汉 族 劳 动 人 民 , 为 着 反 剥 削 、 反 迫 害 和 谋 生 , 常成群结队地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方 , 斩荆披棘 , 重建家园 ;4 . 由内地去到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和 由 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来 到 内 地 的 商 人 , 在当地留住下 来 ;5 . 殷商奴隶制度时代和后来实行过奴隶 制度生产的某些民族地方 , 奴隶主所使用的奴隶大都来自其本族 以外的各族 , 周代农奴制度时期和其后实行过农奴制度生产的某

《 列宁全集 》 第 2 斯大林全集 》 第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4 0 1 页 ;《

留住 下 来 , 或 迫 于 部 落 间 的 械 斗 而 安 置 到 内 地 生 产 和 谋 生 ;

7卷,第3 2 8页。

2 7 7

些民族地方 , 农奴主所使用的农奴和奴隶等 , 也不少系来自其他 和以某些兄弟民族统治阶级为主体建立的皇朝 , 为着其国家机器 的需要和对全国各族人民行使统治 , 还引起驻防 、 屯田以外的人 口的大量移动和交流 , 等等 。 因此 ,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 到解 放前便形成了各民族住区的插花 、 交错和大杂居的情况 , 尤其是 全国每个少数民族地方 , 无不有 相 当 数 量 的 汉 人 ① , 形 成 了 我 国

据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1 9 5 7 年和 1 9 5 8 年的 人 口 统 计 , 全 国 没 有 一 个 少

部落 、 部族和 民 族 ;6 . 历 史 上 以 汉 族 统 治 阶 级 为 主 体 的 皇 朝,

数民族地方只居住着 一 个 民 族 的 人 民 , 都 是 除 本 族 外 还 住 有 汉 族 和 其 他 少 数 民 族 。 如内蒙古自治区 共 人 口 8 7 3 5 6 0 6 人, 内 蒙 古 人 1 3 3 4 2 6人占1 1 . 6 4% , 汉 人 8 4 5 2 6 1 4 人占 8 6 . 8 2% , 还有回 、 满 、 达 斡 尔 、 朝 鲜 、 鄂 温 克 、 鄂 伦 春 各 族 共 1 4 9 5 6 6 人; 另 方面 , 又有 3 2 9 5 3 0 口 蒙 古 人 居 住 在 辽 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吉 林、 黑 龙 江、 青 5 8 5 3 4 5 9 人 , 内维吾尔人 3 9 6 2 9 7 2 人占 6 7 . 7 0% , 汉人 9 9 8 2 0 5人占1 7 . 0 5% , 还 有 共 占人口 8 9 2 2 8 2 人的哈萨克 、 回 、 柯

尔 克 孜 、 蒙 古 、 俄 罗 斯 、 塔 吉 克 、 乌 兹 别 克 、 锡 海 、 河北 、 河 南 等 省 区 。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比 较 集 中 的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 共 人 口

伯 、 塔塔尔 、 达斡尔 、 满各族 ; 据 《 西域琐谈 》 稿本所述 , 这些兄弟民族 ( 除个别系

,在成书当时 ( , 已 形 成 了 住 区 交 插 和 人 口 杂 居 的 情 况; 其后迁入者外 ) 即 清 乾 隆 时) 另方面 , 又有一部分 维 吾 尔 人 住 居 在 湖 南 桃 源 , 一 部 分 哈 萨 克 人 散 布 在 甘 肃 、 青 海 。 在西藏比较集中的藏族 , 却 有 一 半 以 上 的 藏 族 人 口 散 布 在 青 海 、 甘 肃 、 四 川 、 云 南 与 汉族等兄弟民族交插杂居 ; 在西藏境内有汉 人 、 回 人 等 杂 居 外 , 可 能 还 有 其 他 少 数 民 3 6 . 8 3 % , 汉人占 5 8 . 4 8 % , 境内还 有 瑶 、 苗 、 侗 、 仫 佬 、 毛 难 、 回 、 彝 、 水 、 仡 佬 等 九个兄弟民族交插杂居 ; 同时又有 4 9 3 3 3 7 口壮人散布在云南 、 贵州 、 广东各省 。 在解 6 4 . 7 8 % , 汉人 3 7 9 2 3 1 人占 3 4 . 8 9 % , 还有其 他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4 1 2 6 人 杂 居; 另 外, 又 、 、 、 ( ) 。 有2 口彝人散布在云南 四川 贵州 广西等省 区 少数民族地方汉人 占比 4 6 0 7 7 7 例较小的地方之一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共人口 2 1 6 3 2 9 人 , 其中傈僳人 1 2 8 1 7 1人 占5 6 . 6 3 % ,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共8 9 1 4 8 人占3 9 . 4 9 % , 汉人9 0 1 0 人占3 . 9 8 % ; 一为新 疆克孜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 , 共人口 8 0 7 8 6 人 , 其中克孜人 5 2 1 5 1 人占 2 8 . 8 5 % , 其他 1 9 5 7 年统计数字 , 散布在实行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本民族人口 , 系用 1 9 5 7 年统计的总 。 人口数字减去1 年统计的实行自治地方的本民族人口数字 由于 9 5 8 1 9 5 8 年少数民族人 口普遍都有了增加 , 因此 , 这种折算可能不够准确 , 但不会相差太大 。 少数民族人口共 2 5 7 3 7人占6 9 . 5 5 %, 汉 人 2 8 9 8人占1 . 6 %。 以 上 少 数 民 族 总 人 口 系 放前比 较 闭 塞 的 大 小 凉 山 彝 族 自 治 州 共 人 口 1 0 8 7 0 1 2 人, 其 中 彝 人 7 0 3 6 5 5人占 族 。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壮 族 , 在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 只 占 总 人 口 1 9 7 9 0 0 4 4人中的

2 7 8

各民族住区的不可分割性 。 这种情况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 类长远利益的 。 相继去到其他民族地方的人民 , 和当地人民共同 进行生产 , 开发祖国疆域 , 带去当地所没有的生产经验 、 技术和 文化成果 ; 尤其 是 相 继 去 到 少 数 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的 大 量 汉 族 人 民 , 把整个中世 纪 时 代 都 居 于 人 类 最 先 进 地 位 的 汉 人 的 生 产 经

① 这对祖国历史 验 、 技术和文化等等 , 带到各个 兄 弟

民 族 地 方 。

的发展 、 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发展都是起了推进作用的 , 对祖国的 文化 、 全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促进和丰富的作用的 。 ( 四 ) 各民族长期生 活 在 一 个 国 家 内 , 逐 渐 形 成 了 经 济 上 相

互交往 、 影响 、 联系 、 依赖 、 推动和渗透的不可分割的纽带 , 并 表现为带有一些地区分工性质的供求关系 , 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 族地方对较先进的内地产品的需求 。 内地出产的铁器 、 铜器 、 锡 器 、 金银器 、 陶瓷器 、 绸缎 、 绢帛 、 布匹 、 盐 、 茶 、 农产品及其 他工艺品 等 等 , 边 疆 和 少 数 民 族 地 方 生 产 的 皮 毛 、 药 材 ( 如麝 、 骆 驼、 马 及 其 他 土 特 产 等 等 相 琥珀 、 翡翠 、 玛瑙 、 玳瑁 ……) 互供求的东西 , 其中不少是相互间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 国际 间贸易往来的主要商路 , 在中世纪的很长时期内都必须通过边疆 、“ 、 内地和边疆的成群结 民族地方 。 历史上的 “ 贡 ”“ 赐” 互市 ” 队的贸易往来 , 不但从没有中断 , 而且次数越来越多 、 越频繁和 ( , 边疆 各 族 的 统 治 者 或 头 人 , 都 把 “ 、 “ 如五代 ) 贡” “ 赐” 互

例如把首先出现在民族地方的植棉 、 纺纱技术 、 烤酒 、 医道和药材 、 优良品

、 木材 、 珠宝 ( 香 、 牛黄 、 红花 、 白药 、 人参 ……) 宝石 、 珍珠 、

经常 、 交换量越大 。 不论在中央朝廷如何衰弱或战争纷更的时代

种的牲畜以及菠菜 、 葡萄 、 苜蓿 、 胡 萝 卜 、 胡 茄 、 胡 琴 、 音 乐 、 舞 蹈 等 等 传 入 内 地 ; 把汉族地区的冶金术 、 金 属 工 具 和 器 具 的 制 造 、 育 蚕 、 缫 丝 和 丝 织 、 造 纸 术 、 印 刷 墨等传入少数民族地方和边疆 。 术 、 火药制造术 、 农作物种子和耕作技 术 经 验 、 医 道 以 及 其 他 科 技 知 识 和 书 籍 、 笔 、

2 7 9

、 贸易作为对中央 朝 廷 的 重 要 要 求 ; 中 央 朝 廷 的 统 治 者 也 常 市” “ 、“ 闭关 ” 绝市 ” 的反动政策去控制那些他们认为不驯顺的代理 人 、 即某些边疆民族的统治者或头人 , 使他在本族人民中和在当 地各部族部落中遭受到反对和孤立 ; 边疆各民族的统治者 , 通常 也都以得到中央朝廷的册封 、 诰命和印绶作为行使统治的合法根 据 。 这正是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的反映 , 是关涉各族广大人民的 实际生活的利益和要求的反映 , 各族人民利于生活在统一的祖国 内的要求的反映 。 这种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 , 只有在鸦片战争后 的1 0 9 年间 , 个别民族地方如新疆和西藏有着一些变化 ; 那也正 表现了英国帝国主义和沙俄帝国主义对新疆和西藏侵略的更加深 入和险毒 , 当地的

农奴主和买办更加无耻地出卖祖国 、 民族和人 1 0 9 年间是更加穷困了 。 民的利益 。 所 以 新 疆 和 西 藏 的 人 民 , 也 和 全 国 人 民 一 样 , 在 这 ( 五 ) 在各民族人民 长 期 间 的 共 同 斗 争 、 居 住 地 区 的 不 可 分 以这种不 可 分 割 的 经 济 联 系 作 为 所 谓 “ 抚 绥” 的 手 段, 并 常 以

割 、 经济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基础上 , 又形成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就 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个重大特点 。 从秦汉以来 , 其间虽 ( 、 北 魏、 北 其中的北燕 、 冉 魏 、 西 凉 都 是 以 汉 族 上 层 为 主 体 ) 周 、 北齐 、 南诏 、 大理 、 辽 、 金等在国内局部地区建立起独立性 的政权 。 但是一方面 , 它们都是包括不同民族的统治阶级或上层 人物的联合政权 , 而且都包含有汉族地主阶级在内 ; 一方面 , 它 们都不是把自己看作有固定疆域的独立国家 , 只是与国内其他政 权相争夺的敌对集团 , 始终都是不稳定的 。 因此 , 它们基本上都 ,自 是同于三国 、 五代十 国 的 分 立 的 性 质 。 至 所 谓 “ 回 纥 汗 国” 始就没有成为独立性的政权 。 据新旧 《 唐书 》 及其他有关文献记 载 , 可汗 ( 王 ) 及其 属 下 都 只 是 唐 朝 朝 廷 统 治 “ 西 域” 的 代 理 有着以 某 一 少 数 民 族 的 统 治 集 团 为 主 体 的 所 谓 “ 五 胡 十 六 国”

2 8 0

人 , 所以可汗 、 可敦 ( 王妃 ) 及其属下重要文武官吏 , 都是由唐 朝朝廷册封 、 任命和颁给印绶 。 因此 , 我国从秦汉以来的总的历 史过程 , 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在鸦片战争以前 , 则是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一面存 “ , 并有着一些 是历史上形成的 , 是由不同的部落和种族组成的 ” 在着斯大 林 所 论 述 的 居 鲁 士 帝 国 或 亚 力 山 大 帝 国 的 一 些 情 况 , ; 但 又 存 在 着 极 大 不 同 的 特 点, 智暂时间 的 、 某 种 程 度 的 “ 分”

①, 它不是 “ 偶 然 凑 合 起 来 的, 内 部 缺 乏 联 系 的 集 团 的 混 合 物”

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 形成了经济上 、 住区上以至政治上不 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 六 ) 从鸦片战争 开 始 , 由 于 外 国 资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 我

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规定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 族 的 矛 盾 , 封 建 主 义 和 人 民 大 众 的 矛 盾 , 这 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② 这表明在国内各 ” 的矛盾 , 乃是各种矛盾 中 的 最 主 要 的 矛 盾 。

同命运 和 共 同 要 求 。 在 这 样 的 社 会 形 势 下 , 毛 泽 东 同 志 指 出 :

民族间不存在着近代殖民主义的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 , 历史给中国 各民族人民提出的任务 , 是共同需要从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及其 工具封建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 剥削下解放出来 。 要战胜 这样凶恶的强大的敌人 , 全国各民族人民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和在 党 的 周 围 团 结 起 来 , 共 同 进 行 艰 苦 、 顽 强 、 持 续 的 斗 争 , 胜利是很难想象的 , 胜利了 , 要想保卫住胜利的果实和把胜 利往前发展 , 也是不可能的 。 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理 论 , 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我们党的方针和政策 , 是我国

《 斯大林全集 》 第 2 卷 , 第 2 9 1、2 9 2页。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6 2 5、6 2 6页。

① ②

2 8 1

各民族人民获得解放的唯一武器和道路 。 这都已为我国的革命的 实践所证明 , 历史还将继续给予证明 。 解放前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 , 是从全国范围内占支配地位的

东西和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来说的 。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 还由 于国内较落后的民族和较先进的民族间相互影响 、 相互推动 、 相 互联系和渗透的深度与宽度不同 , 形成了各兄弟民族间社会发展 进程也很不相同 ,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的地方的封锁性又扩大 了这种不平衡 。 因此 , 在解放前 , 连同较先进的汉族在内 , 谁也 没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占领导地位的时代 , 汉族和接近汉族发展 水平的一些兄弟民族都处在半封建的状态 , 有些兄弟民族进到了 封建制后期的状态 , 有些则为封建制前期的农奴制状态 , 有的还 停滞在奴隶制 状 态 下 , 还 有 一 些 兄 弟 民 族 则 还 停 滞 在 原 始 公 社 制 , 或由原始公社制到阶级制度的过渡状态下 , 还有不少少数民 族 , 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发展进程也很不相同 。 这又给中国共 产党提出了这样一个严重的课题和历史任务 : 在民族民主革命胜 利后 , 把发展进程不同的各兄弟民族都及时地转入到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 , 使落后赶上先进 , 共同建成社会主义 和将来共同进 入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的 高 级 阶 段 。 毛 泽 东 同 志 和 我 们 党 , 沿着列宁所指明的道路 , 在理论上 、 政策上 、 实践上胜利地 解决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 如果不是按照党和毛泽东同志所指明的 先进帮助落后 、 内地带动边疆 , 让那些停留在各种社会状态下的 兄弟民族 , 沿着各自的历史道路前进 , 那么 , 业已实现的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是不能想象的 , 民主改革也是不能想象的 。 道路 , 各民族在统一 的 祖 国 大 家 庭 内 团 结 、 友 爱 、 互 助 、 合 作 ,

2 8 2

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对民族 政策的规定作用

切国家都是一致的 , 都是为着无产阶级事业 、 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 义事业 ,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 , 达到民族消亡和全世界各 民族都融合为一体 。 而为要实现这种方针与要求的具体方针政策 和方式方法 , 必须适应个别国家民族的历史特点和革命特点 , 即 列宁教导说 : 在共同性或一般规律的 基 础 上 适 应 于 各 自 的 特 殊 性 而 有 所 不 同 。 要达到使一切民族完全平等 、 密切亲近和进而融合的共 …… 无论如何不能建立在使斗争策略规律千篇一律 、 死

① 板划定 、 彼此雷同的基础上 。

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总的战略方针和要求 , 在一

同目的 , 显然要走各不相同的具体道路 ……。

……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 结 合 并 通 教导我们 , “

② ” 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

毛泽东同志又反复地深入地阐发了列宁的这个伟大思想 , 并

及当前时代的形势 , 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多民族的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民族地方的组织形式 , 只能是单一的国家制度 和区域自治 , 这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两者间又是互为因果 、 互 相适应的 。 在我国的情况下 , 按照民族和民族居住的地域去划分是不能

《 列宁全集 》 第 2 2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3 4 0页;第3 1卷,第7 3页。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5 2 2页。

适应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 革命特点和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

① ②

2 8 3

设想的 。 因此 , 正如斯大林所说 :“ 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 ,“ ” 他并指 区域自治” 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 出: 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不是没有 地域的空中楼阁 , 而 是 居 住 于 一 定 地 域 上 的 一 定 居 民 。 其 次 , 区域自治不是把人们按民族划分的 , 不是巩固民族壁垒 的 , 相反地 , 是打破这种壁垒 , 把居民统一起来 , 以便为实 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 。 最后 , 它使大家不 必等待总的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

① 富源并发展生产力 ,……。

国的具体情况 , 把 区 域 自 治 确 定 为 我 国 解 决 民 族 问 题 的 基 本 政 策 , 是适应于单一的国家制度 ,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 。 在我国的情况下 , 单一的国家制度 、 即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这在列宁也反复论证过的 。 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以之结合我

是我国历史和我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 规定的 , 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 。 这种统一的多 民族的大国最有利于无产阶级事业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 它 既能极大地发挥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 来保卫我们共同的 胜利果实和建设社会主

义 , 又能在反对世界帝国主义和坚持两条 阵线的斗争中 , 为保卫和平 、 民主 , 为支援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 的革命斗争 , 能极大地发挥我国人民的力量和作用 。 毛泽东同志

曾多次阐明了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建立统一的国家的原则 , 加强和巩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共同建立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原则 ;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词中 , 又详尽地阐明了我们这个

《 斯大林全集 》 第 2 卷 , 第 3 5 3页。

2 8 4

① 和其巨大作用 ; 在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 共同的政治基础” 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中又一次指出 : “ 国家的统一 , 人民的团结 ,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 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 ” 对于无产阶级说来 , 这类 “ 基本保证 。 大国家 ” 的好处 , 列宁曾 多次 指 出 过 , 例 如 在 《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民 族 自 决 权》中 说 …… 因为无论从经济发展或群众利益来看 , 大国家的好处是 道 :“ “ 因为大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意味着 : 每日劳动时间较少 , 每日 ‘ , 一定会尽一切力量来同先进的社会主义大民族建立 文化援助’ “ 无产阶级政党力求建立尽可能大的国家 , 因为这对劳动者是有利

② 的 ; 它力求各民族的接近以至进一步的融合 ……”

”在 《 不容置 疑 的 ……。 关 于 自 决 权 问 题 的 争 论 总 结 》 中 说 道: 工资较多 。 争取 摆 脱 资 产 阶 级 桎 梏 的 劳 动 群 众 , 为 了 取 得 这 种 ”在 《 同盟和融合 ……。 无产 阶 级 在 我 国 革 命 中 的 任 务 》 中 说 道 :

、“ 、“ 反映在庄严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的 “ 序言 ” 总纲 ” 民 的 “ 总纲 ” 和 “ 民族政策 ” 中 。 乌兰夫同志在 《 认真学习毛泽东 思想 , 广泛宣传毛泽东思想 》 一文中说道 :

毛泽东同志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原则 , 又集中地

族自治地方的权利机 关 ” 与 《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共 同 纲 领》

关于我国国内的民 族 问 题 , 毛 泽 东 同 志 有 一 个 一 贯 的 、

最基本的思想 ,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 联合与团结全国各 民族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 建立统一的祖国大家庭 , 在祖国大 家庭内 , 实行彻底的民族平等 , 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充分 调动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照我的理解能力看来 , 认为乌兰夫同志的体会是正确的 。

5 1页。

。 载1 人民日报 》 9 4 9年6月2 0日 《 《 , 、3 列宁全集 》 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 1 9 5 9 年 版, 第 1 4 0 3 3 页; 第 2 4 卷, 第

2 8 5

胜利以后 , 又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巨大成就 , 西藏也已基本上完成

了民主改革 , 国家的面貌 、 民 族地方的面貌改变了 , 各兄弟民族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民族或 社会主义范畴的民族 。 这充分表明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内民族问 题的科学的伟大胜利 , 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

四十年来 , 解放十一年来 , 全国各兄弟民族继民族民主革命

( 原载 《 学术月刊 》1 9 6 1 年第 6 期 ) 编者注 1 9 5 7 年 8 月 4 日 , 周总理在 青 岛 民 族 工 作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提

1 9 6 1年1月2 9日

到 :“ 今天有吕振羽同志在场 , 他知道的比我清楚 。 我很希望我们的 历 史 家 ”“ 讲一讲中国的民族发展史 , 可以更加证明 我 们 民 族 的 交 插 时 代 很 多 。 像 ” 吕振羽同志这样的作家 , 我倒是希望他能多写一点 。 周总理的讲话给吕振羽同志 以 很 大 的 鼓 舞 , 他 更 加 注 意 对 我 国 民 族 历

、《 史的研究 , 连续写出了 《 从远古文化遗存 看 我 国 各 民 族 的 历 史 关 系 》 论 《 、 《 、 新疆和祖国的 历 史 关 系 》 等 文 , 先 后 发 表 在 《 人 民 日 报》 历 史 研 究》 《 民族团结 》 和 《 学术月刊 》 等报刊上 。 、《 、以及 我国历史上民族 关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关于历史上的民 族 融 合 问 题》

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论为指导而制定的 , 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 毛泽东思想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历史实际革命实际的结合 。 因此 , 谈谈我国 历史上民族关 系 的 特 点 , 对 我 们 学 习 毛 泽 东 思 想 和 党 的 民 族 政 策 , 可能有一些帮助 。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 , 是以毛泽东同志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

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看法的两种民族观

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或其倾向间的斗争 ; 后者

在我国 , 同其他多民族国家一样 , 在民族问题上 , 曾经存在

又表现为大汉族主义或其 思 想 和 地 方 民族主义或其思想。 在这个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 导 :“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

问题上,还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民族观的斗争。 发展 ; 我 们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主 义 者 , 我 们 不 应 当 割 断 历

2 6 7

① 民族 主 义 者 和 抱 有 民 族 主 义 思 想 以 及 有 其 他 错 误 认 识 ” 史。

的人 , 都从历史唯 心 主 义 的 民 族 观 出 发 ,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来 歪 曲 ,这在民族主 民族历史和历史 上 的 民 族 关 系 , 来 “ 割 断 历 史” 在民族主义思想及 其 他 错 误 认 识 之 中 , 也 有 着 方 面 和 程 度 的 不 同。 首先 , 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来抹煞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民 义与民族主义 思 想 及 其 他 错 误 认 识 之 间 , 是 有 着 性 质 的 区 别 ,

族关系的光明面 , 或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 片面地甚至臆断地 描绘成黑漆一团的相互 “ 仇杀 ” 和 “ 掠夺 ” 的虚构图画 , 甚至用 极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去加以渲染 , 来歪曲和抹煞历史的真实面 目 。 他们常常是 把 各 民 族 人 民 间 的 关 系 混 同 于 统 治 阶 级 间 的 关 系 , 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立起来 , 并把民族矛盾绝对化 ; 而 又无分析 、 无区别地把各民族统治阶级所发动进行的战争 , 一律 看待 ( 虽然 , 各民族的统治阶级 , 在其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的阶 ,而不是通过具体历史进行具体分 级利益上 , 彼此总是一 致 的 ) 析 。 这无异抹 煞 民 族 问 题 、 民 族 关 系 历 史 的 阶 级 内 容 。 列 宁 说 道: “ 我们要向一切民族的社会党人说 : 每一个 现 代 民 族 中 , 都

② 这在原则 上 , 对 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以 前 的 各 个 阶 ” 有两个民族 。

夸大各民族统治集团 间 所 发 动 的 战 争 , 把 我 国 民 族 关 系 的 历 史 ,

级社会时代都是适合的 , 每一个奴隶制或封建制的部族或古代民 族 , 也都有两个部族或古代民族 , 有奴隶主或封建主阶级的部族 和部族关系 , 还有奴隶阶级或农奴阶级等劳动人民的部族和部族 关系 。 资产阶 级

、 奴 隶 主 阶 级 或 封 建 主 阶 级 所 进 行 的 压 迫 和 剥 削 , 是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基础 ; 消灭了阶级制度的社会主义的社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5 2 2页。

① ②

《 列宁全集 》 第 2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1 5页。

2 6 8

会 , 便根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 。

,把国内各民族间的关系作为敌国 些兄弟民族 看 作 “ 外 国” 的关系处理 。 这基本 上 是 承 袭 了 某 些 地 主 阶 级 历 史 家 的 大 汉 族主义观点 。 至 于 那 些 胡 说 什 么 西 藏 或 新 疆 是 “ 独立的国 , 那是完 全 违 反 历 史 真 实 的 。 文 献 记 载 、 地 下 遗 存 、 民 间 家” 口碑 、 现实生活和人民愿望 , 等等 , 在他们看来 , 好像都是不存 在! 其次 , 有些人又曾 经 有 过 这 样 一 种 错 误 思 想 , 他 们 妄 图 把

其次 , 有的史学 家 把 历 史 上 早 已 成 为 祖 国 的 组 成 成 员 的 某

民族隔绝或孤立 起 来 , 并 以 一 种 虚 无 主 义 的 态 度 , 去 对 待 各 民 族人民共同进行生 产 斗 争 、 阶 级 斗 争 的 久 远 历 史 及 其 对 祖 国 历 史和文化的巨大 创 造 作 用 , 各 民 族 人 民 交 插 杂 居 、 互 助 合 作 及 其为追求美好未来 的 巨 大 愿 望 ; 好 像 把 民 族 从 统 一 的 伟 大 祖 国 大家庭中孤 立 起 来 , 还 可 以 独 自 能 得 到 “ 解 放” 似 的! 这 是 对 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毋视 , 对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真实愿望的毋 视。 其次 , 有些人又曾经存在这样一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认识 , 他

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 民 族 看 成 绝 对 的 、 无 条 件 的 、 永 恒 的 存 在 , 不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民族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的真理 。 在 我国的长期历史过程中 , 各民族人民 , 在坚强的经济纽带和共同 互助 、 合作 , 相互吸收和不断丰富彼此的语言和文化 , 以至彼此 人口的部分融合 ( 溶合 ) 或同化 , 等等 , 对此 , 他们都不肯承认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利于祖国和各民族的发展 , 甚至加以 否认和反对 ; 甚或对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 长 、 差异性日益减少的历史趋势和进步作用 , 也不愿意承认而抱 有反感 ; 对先进民族人民给边疆和民族地方的帮助 、 各族人民在

斗争的基础上 , 在交 插 杂 居 的 关 系 上 , 不 分 彼 此 地 交 往 、 亲 近 、

2 6 9

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劳动中的兄弟般的亲近和互相影响 、 互相学 习 , 等等 , 也不是给予欢迎和赞成 。 他们把所谓民族的独特性或 差异性绝对化 , 叫嚣什么 “ 民族特点消失 ” 等等谰言 。 这在实质 、“ 、“ 上 , 不外是在所谓 “ 民族特点 ” 民族利益 ” 民族文化 ” 的幌 子下 , 包藏着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

阶级的思想 、 利益和要求 , 它 们妄图挽回历史车轮的梦想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 、 斯大林分 析和总结了人类全部历史 , 论证了民族和阶级 、 国家 、 政党等等 — — 虽然 , 又正如斯大林所说 , 民族 一样 , 都只是个历史的范畴 — — — 都有其发生 、 发展和消亡的一定历史 不是个简单的历史范畴 — 过程 。 存在于我国 ( 其他国家也是一样 ) 历史上的氏族 , 在原始 公社制时代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过程 ; 在它消亡前的相当长的时期 内 , 就出现了不同血统的部落间的平等联合 、 不同氏族的人们间 的地缘结合 。 部族 ( 或古代民族 )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时代已走 完了它的历史过程 ; 在它的发生 、 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 , 自始就 ,“ 列宁举例说 :“ 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 ” 在 纽约州以巨大的国际规模发生的那种过程 , 现在在每个大城市和 美利坚等近代资本主义民族 , 都是由一些不同的种族和部落所组 、“ 、“ 成的 。 他们对历史上的民族 “ 融合 ” 溶合 ” 同化 ” 或 “ 局部 “ 反人民 、 反革命 ” 的 “ 同 化 政 策” 进 行 的,都 是 符 合 历 史 发 展 的趋势和人类长远利益的 , 是不可避免的 。 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 的高级阶段 , 全世界各民族都将融合成为一体 。 因此 , 无产阶级

《 列宁全集 》 第 2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1 2页。

有着不同部族人们间 的 融 合 和 同 化 。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民 族 的 形 成 ,

① 斯 大 林 论 证 了 意 大 利、 法 兰 西、 英 吉 利、 ” 工厂区也发 生 着 。

,认 为 只 要 “ ,不是通过 同化 ” 不 是 借 助 于 暴 力 或 特 权 进 行 的”

2 7 0

、“ 反对资产阶级 “ 宣传民族分裂和疏远 ” 宣传民族独特性和沙文 ,而 “ ,“ 主义 ” 宣传民族接近 ” 宣传一国的各族工人在统一 的 无 ,并把 “ 产阶级组织中的融合 ” 不但坚持各种民族和各种语言必 须有最完全 、 最一贯 、 最彻底的平等 , 而且还坚持各个民族工人 ,作为 “ 必须在各种统一的无 产 阶 级 组 织 中 融 合 起 来 ” 马克思主 义 的 民 族 纲 领 与 任 何 资 产 阶 级 的 …… 民 族 纲 领 的 根 本 的 区

① 因此 , 列宁又教导说 : 别 ……”

反对一切民族压迫是绝对正确的 。 马克思主义提出用国际主义即用各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

来代替一切民族主义 , 这种融合我们亲眼看到正在随着每一 俄里铁路的修筑 , 随着每一国际托拉斯的建立 , 随着每一工 人协会 …… 的建立而增长 。 无产阶级不仅不坚持每个民族的民族发展 , 相反地 , 还 警告群众不要抱这种幻想 ,…… 欢迎民族的任何同化 , 只要 它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

权进行的 。 无产阶级不能赞同 任 何 巩 固 民 族 主 义 的 作 法 , 相 反 地 , 它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 、 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 , 赞同 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东

② 西。

布里亚特同志提出在创立全人类的无产阶级文化的过程 中个别民族的同 化 问 题 。 毫 无 疑 问 , 有 些 民 族 可 能 会 经 受 到 、 恐怕一定要经 受 到 同 化 过 程 。 这 样 的 过 程 从 前 是 有 过 的 。…… 因为个别民族的局部同化过程是各民族一般发展过

① ②

《 列宁全集 》 第 2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2 8 7、2 8 8页。 同上书 , 第 1 7、1 8、1 9页。

2 7 1

① 程的结果 。

拥护一切民族发展 , 拥护一般 ‘ 民族文化 ’ 是绝对不正 确的 。 我们应当教育工人 ‘ 漠视 ’ 民族的差别 , 这是无可争辩 的 。 但是 , 不能教育他们漠视兼并主义者 。…… 要作一个社 会民主党人国际主义者 , 就不应当专为本民族着想 , 而应当 把一切民族的利益 、 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

② 之上 。

坚定不移地 , 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 ,而且都已获得了在以往时代 化 ( 包括民族的语言 和 文 字 等 等 ) 不可想象的辉煌的 、 巨大的成就 !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 使之 赶上先进 , 正是为了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 促进 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 为未来的民族消亡奠定物质基础 ; 帮助少数 民族发展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形式的文化 , 正是为创造无产阶级 的国际主义 文 化 、 包 括 全 人 类 的 共 产 主 义 文 化 准 备 条 件 。 发 展 共同性日益增长以 至 形 成 , 乃 是 一 个 对 立 统 一 的 辩 证 的 发 展 过 程。 由此可知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 , 是改造现实社会制 各民族的经 济 、 文 化 , 和 民 族 间 的 差 别 性 日 益 减 少 以 至 消 失 、

那么 , 列宁 、 斯大林 、 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 , 为什么又

度的总问题的一个部分 , 是服从于无产阶级事业 、 社会主义和共 特权和不平等 , 等等 , 都是从这个原则出发的 。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产主义事业为最高原 则 的 ; 无 产 阶 级 反 对 一 切 民 族 压 迫 、 剥 削 、

页。

《 斯大林全集 》 第 7 卷 , 第 1 8 8页。

《 列宁全集 》 第 2 0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5 9 年 版, 第 1 8 页; 第 2 2 卷, 第 3 4 1

2 7 2

对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是在厚今薄古的方针下进行历史唯物主 义的考察 。

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来的 , 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也都经历了一定的 历史发展过程 , 在和其他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共同性外 , 又具有 许多不同的

特点或特殊性 。 毛泽东同志在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 》 中 , 对多民族的我国历史的特点 、 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和民族 关系的特点 、 汉族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特点等等方面 , 作了 高度的科学概括 。 他写道 : 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 ,…… 十分之九以上

我国各兄弟民族长期以来就住在祖国的土地上 , 都经过一定

为汉人 。 此 外 , 还 有 蒙 人 、 回 人 、 藏 人 、 维 吾 尔 人 、 苗 人 、 彝人 、 壮人 、 仲家人 、 朝鲜人等 , 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 虽 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 , 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 。 中国是一 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 ,和 中华民族的发展 ( 这里说的主 要 地 是 汉 族 的 发 展) 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 , 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 原始公社的生活 。 而从原始公社崩溃 , 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 活那个时代开始 , 经过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直到现在 , 已 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 。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 , 有素称发达 的农业和手工业 , 有 许 多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 科 学 家 、 发 明 家 、 政 治 家、 军 事 家、 文 学 家 和 艺 术 家, 有 丰 富 的 文 化 典 籍 。…… 所以 ,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 中国 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 “ 中华民族不但以 刻 苦 耐 劳 著 称 于 世 , 同 时 又 是 酷 爱 自

2 7 3

由 、 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 以汉族的历史为例 ,…… 在汉族 的数千年的历史上 , 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 , 反抗地主 和贵族的黑暗统治 。 而多数朝代的更换 , 都是由于农民起义 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 。 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 族的压迫 , 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 在中华民 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 , 产 生 了 很 多 的 民 族 英 雄 和 革 命 领 袖 。 所以 ,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

① ” 产的民族 。

国各民族的历史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方向 ,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 义相结合的高度原则 。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在阶级社会时代 , 一面是占统治地

毛泽东同志指明了如何去认识统一的多民族的我国历史 、 我

位的民族的统治阶级和其本民族的人民及其他各民族的人民间的 关系 , 一面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的统治阶级或上层集团各 自和其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间的关系 , 一面是处于不同地 位的各民族的统治阶级或上层集团相互间的关系 , 一面是各民族 人民相互间的关系 。 这形成了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 。 其中以 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中心构成的统治阶级和各民族人 民间的矛

盾是主要的矛盾 ; 在某些时候的短期间 , 民族矛盾才居 于突出的地位 。 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民族的人民在内的各民族人民 间的关系 , 是 民 族 关 系 的 主 流 , 在 他 们 之 间 本 质 上 不 存 在 着 压 迫 、 剥削 、 特权和不平等 的 关 系 , 在 某 种 情 况 下 出 现 过 的 疏 远 、 隔阂 、 敌视等现象 , 是统 治 阶 级 所 制 造 和 强 加 于 他 们 的 ; 所 以 , 在他们 , 利于彼此间的团结 、 友爱 、 互助和合作 , 也不断发展了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6 1 6—6 1 7页。

2 7 4

这种团结 、 友爱 、 互助和合作 。 历史上统治阶级或个别人物对民 族关系所起的作用 , 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进行具体分析 。 总的说 来 , 某些朝代的统治集团或个别人物 , 采取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 民族和祖国历史发展的步骤 , 不只是迫于人民群众的要求 , 而又 是从维护其统治利益出发的 ; 但这至少在客观上是起了进步作用 的 。 可是 , 在他们 , 不论是以汉族统治者为主体或其他民族的统 治者为主体的某些朝代的统治集团或个别人物 , 却作过许多不利 于各民族人民和祖国历史发展的坏事 , 实施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 政策 , 人为地制造民族间的疏远 、 隔阂 、 不团结 , 等等 。 本特点 , 我认为 , 主要可归结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 以各民族人民间的关系为主流的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基

部落或人们集团间的关系 , 本质上都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 。 数十 年来 , 尤其是十一年来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 各 省 ( 区 ) 市大量发现的各个系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 黄河中下游 沿东北 、 西北迄西南沙漠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 , 以及东北 、 西 北 、 西南地区的其他系统的新石器文化 , 大抵都是我国各兄弟民 族的祖先在原始公社制后期的遗存 。 这些遗物和遗迹表明 , 他们 当时就有着相互的影响和交往 , 其中属于汉族祖先遗存的仰韶和 龙山文化是最先进的 , 它们给了其他系统的新石器文化以更深远 的影响和更多的推动 , 表现了主导的作用 。 在各种文化系统的接 合部 , 常表现有两个以至两个以上文化系统混合的色彩 , 如湖北 、仰 韶 文 化、 龙 口 文 屈家岭文化便包含 着 青 莲 岗 文 化 ( 百 越 系) 化三者的成分 。 这可能是不同血统的部落间平等联合和相互融合 的结果 , 显示着由血缘关系的人们集团到地缘关系的人们集团转 化的线索 。 , 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 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的 “ 百越文化 ”

( 一 ) 在原始公社 制 时 代 , 还 没 有 阶 级 和 剥 削 制 度 存 在 , 各

2 7 5

文献记载 、 地下遗存和 殷 商 或 两 周 历 史 发 展 的 情 况 表 明 , 成 汤 、 伊尹等

为首的奴隶制度革命 , 武王领导的革命战争即封建制度革 、“ 命 , 都是所谓 “ 万方 ” 万邦 ” 等等 , 即各部落和部族的人民共 同进行的 ; 经过 革 命 而 创 建 的 奴 隶 制 度 国 家 或 初 期 封 建 制 度 国 家 , 都是多民族的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 及其以前 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 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伟大的革 命 , 都是国内各民族的人民共同进行的 , 并都是我们亲身经历和 ,是 目见 。 属于民族民主 革 命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的 新 疆 “ 三区 革 命” 而确保了胜利和作出了 “ 对于全新疆的解放和全中国的解放 ” 的 新疆各民族人民共 同 进 行 的 , 又 是 “ 协 同 人 民 解 放 军” 的 入 疆, “ , 正如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评 一个重要的贡献 ” 其中大多是以汉族人民为主体进行的 , 也每每有其他各族人民的 参加 ; 又有不少次是由某一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人民为主体和有 汉族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参加共同进行的 ; 只有个别和很少几次是 由一个民族的人民单独进行的 。 这种由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的革命 和战争 , 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 实现了我国社会历史 由每一个较低级的社会阶段向较高级的社会阶段过渡 , 并推着长 期的封建社会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 推着各民族的历史波浪式地向 前发展 。 这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历史和文化的集中表 现和伟大创举 。 各民族人民在共同进行的革命和战争中 , 尤其在

“ 伊犁 、 塔城 、 阿山三区人民的 奋 斗 , 对 于 全 新 疆 的 解 放 和 全 中 国 的 解 放 ,

( 二 ) 我国历 史 上 的 四 个 革 命 都 是 各 民 族 人 民 共 同 进 行 的 。

① 无数次规模较 大 的 农 民 起 义 和 反 对 外 来 民 族 压 迫 的 战 争 , 价。

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 谨祝三 区 人 民 和 全 新 疆 人 民 团 结 一 致 , 协 同 人 民 解 放 军 , 为 共 ”( 同建设人民民主的新新疆而奋斗 。 1 9 4 9年1 0月2 1日,电 复 新 疆 保 卫 和 平 民 主 同 ) 盟,载1 人民日报 》 9 4 9年1 0月2 5日 《

2 7 6

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和革命胜利以后 , 为着革命和建设新社会 , 便 很自然地打破了彼此住处的界限和不断引起大量人口交流 ; 在为 着共同的目的和事业 , 在共患难 、 同祸福 、 同生死 、 同生活的斗 争中 , 结成了不分彼此的密切关系 , 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 , 互相 影响 、 帮助和学习 , 便很自然地逐步减少差别性 , 增长和形成共 同性 , 形成和发展了彼此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 ( 三 ) 在欧洲和美洲 ,“ 各个民族更加接近 , 彼此杂居 ” 的情

① 况 , 特别像犹太人 “ 以少数民族资格杂居在其他民族地区里”

的情况

, 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时代 , 列宁和斯大林都认为这是一 种进步的现象 。 在我国 , 各民族住区的交插和人口杂居 、 或所谓 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 , 却有了一个长远的历史过程 。 其所以形成 这种情况 , 除上述 的 原 因 外 , 还 有 :1 . 在起义和反压迫失败后 的劳动人民 , 常扶老携幼以至只身逃往其他民族地方或边疆 ( 以 这其中尤以汉人 为 多 ;2 . 历朝差不多都有不少汉族劳动人民及 内地其他民族的劳动人民 , 被征募到民族地方或边疆驻防 、 屯田 而留住当地 , 某些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被征募到内地服兵役而

, 或 者 为 着 组 织 起 义 而 去 到 其 他 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至远走国外 )

3 . 历朝都有 不 少 汉 族 劳 动 人 民 , 为 着 反 剥 削 、 反 迫 害 和 谋 生 , 常成群结队地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方 , 斩荆披棘 , 重建家园 ;4 . 由内地去到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和 由 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来 到 内 地 的 商 人 , 在当地留住下 来 ;5 . 殷商奴隶制度时代和后来实行过奴隶 制度生产的某些民族地方 , 奴隶主所使用的奴隶大都来自其本族 以外的各族 , 周代农奴制度时期和其后实行过农奴制度生产的某

《 列宁全集 》 第 2 斯大林全集 》 第 0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4 0 1 页 ;《

留住 下 来 , 或 迫 于 部 落 间 的 械 斗 而 安 置 到 内 地 生 产 和 谋 生 ;

7卷,第3 2 8页。

2 7 7

些民族地方 , 农奴主所使用的农奴和奴隶等 , 也不少系来自其他 和以某些兄弟民族统治阶级为主体建立的皇朝 , 为着其国家机器 的需要和对全国各族人民行使统治 , 还引起驻防 、 屯田以外的人 口的大量移动和交流 , 等等 。 因此 ,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 到解 放前便形成了各民族住区的插花 、 交错和大杂居的情况 , 尤其是 全国每个少数民族地方 , 无不有 相 当 数 量 的 汉 人 ① , 形 成 了 我 国

据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1 9 5 7 年和 1 9 5 8 年的 人 口 统 计 , 全 国 没 有 一 个 少

部落 、 部族和 民 族 ;6 . 历 史 上 以 汉 族 统 治 阶 级 为 主 体 的 皇 朝,

数民族地方只居住着 一 个 民 族 的 人 民 , 都 是 除 本 族 外 还 住 有 汉 族 和 其 他 少 数 民 族 。 如内蒙古自治区 共 人 口 8 7 3 5 6 0 6 人, 内 蒙 古 人 1 3 3 4 2 6人占1 1 . 6 4% , 汉 人 8 4 5 2 6 1 4 人占 8 6 . 8 2% , 还有回 、 满 、 达 斡 尔 、 朝 鲜 、 鄂 温 克 、 鄂 伦 春 各 族 共 1 4 9 5 6 6 人; 另 方面 , 又有 3 2 9 5 3 0 口 蒙 古 人 居 住 在 辽 宁、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吉 林、 黑 龙 江、 青 5 8 5 3 4 5 9 人 , 内维吾尔人 3 9 6 2 9 7 2 人占 6 7 . 7 0% , 汉人 9 9 8 2 0 5人占1 7 . 0 5% , 还 有 共 占人口 8 9 2 2 8 2 人的哈萨克 、 回 、 柯

尔 克 孜 、 蒙 古 、 俄 罗 斯 、 塔 吉 克 、 乌 兹 别 克 、 锡 海 、 河北 、 河 南 等 省 区 。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比 较 集 中 的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 共 人 口

伯 、 塔塔尔 、 达斡尔 、 满各族 ; 据 《 西域琐谈 》 稿本所述 , 这些兄弟民族 ( 除个别系

,在成书当时 ( , 已 形 成 了 住 区 交 插 和 人 口 杂 居 的 情 况; 其后迁入者外 ) 即 清 乾 隆 时) 另方面 , 又有一部分 维 吾 尔 人 住 居 在 湖 南 桃 源 , 一 部 分 哈 萨 克 人 散 布 在 甘 肃 、 青 海 。 在西藏比较集中的藏族 , 却 有 一 半 以 上 的 藏 族 人 口 散 布 在 青 海 、 甘 肃 、 四 川 、 云 南 与 汉族等兄弟民族交插杂居 ; 在西藏境内有汉 人 、 回 人 等 杂 居 外 , 可 能 还 有 其 他 少 数 民 3 6 . 8 3 % , 汉人占 5 8 . 4 8 % , 境内还 有 瑶 、 苗 、 侗 、 仫 佬 、 毛 难 、 回 、 彝 、 水 、 仡 佬 等 九个兄弟民族交插杂居 ; 同时又有 4 9 3 3 3 7 口壮人散布在云南 、 贵州 、 广东各省 。 在解 6 4 . 7 8 % , 汉人 3 7 9 2 3 1 人占 3 4 . 8 9 % , 还有其 他 少 数 民 族 人 口 4 1 2 6 人 杂 居; 另 外, 又 、 、 、 ( ) 。 有2 口彝人散布在云南 四川 贵州 广西等省 区 少数民族地方汉人 占比 4 6 0 7 7 7 例较小的地方之一为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共人口 2 1 6 3 2 9 人 , 其中傈僳人 1 2 8 1 7 1人 占5 6 . 6 3 % ,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共8 9 1 4 8 人占3 9 . 4 9 % , 汉人9 0 1 0 人占3 . 9 8 % ; 一为新 疆克孜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 , 共人口 8 0 7 8 6 人 , 其中克孜人 5 2 1 5 1 人占 2 8 . 8 5 % , 其他 1 9 5 7 年统计数字 , 散布在实行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本民族人口 , 系用 1 9 5 7 年统计的总 。 人口数字减去1 年统计的实行自治地方的本民族人口数字 由于 9 5 8 1 9 5 8 年少数民族人 口普遍都有了增加 , 因此 , 这种折算可能不够准确 , 但不会相差太大 。 少数民族人口共 2 5 7 3 7人占6 9 . 5 5 %, 汉 人 2 8 9 8人占1 . 6 %。 以 上 少 数 民 族 总 人 口 系 放前比 较 闭 塞 的 大 小 凉 山 彝 族 自 治 州 共 人 口 1 0 8 7 0 1 2 人, 其 中 彝 人 7 0 3 6 5 5人占 族 。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壮 族 , 在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 只 占 总 人 口 1 9 7 9 0 0 4 4人中的

2 7 8

各民族住区的不可分割性 。 这种情况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 类长远利益的 。 相继去到其他民族地方的人民 , 和当地人民共同 进行生产 , 开发祖国疆域 , 带去当地所没有的生产经验 、 技术和 文化成果 ; 尤其 是 相 继 去 到 少 数 民 族 地 方 或 边 疆 的 大 量 汉 族 人 民 , 把整个中世 纪 时 代 都 居 于 人 类 最 先 进 地 位 的 汉 人 的 生 产 经

① 这对祖国历史 验 、 技术和文化等等 , 带到各个 兄 弟

民 族 地 方 。

的发展 、 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发展都是起了推进作用的 , 对祖国的 文化 、 全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促进和丰富的作用的 。 ( 四 ) 各民族长期生 活 在 一 个 国 家 内 , 逐 渐 形 成 了 经 济 上 相

互交往 、 影响 、 联系 、 依赖 、 推动和渗透的不可分割的纽带 , 并 表现为带有一些地区分工性质的供求关系 , 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 族地方对较先进的内地产品的需求 。 内地出产的铁器 、 铜器 、 锡 器 、 金银器 、 陶瓷器 、 绸缎 、 绢帛 、 布匹 、 盐 、 茶 、 农产品及其 他工艺品 等 等 , 边 疆 和 少 数 民 族 地 方 生 产 的 皮 毛 、 药 材 ( 如麝 、 骆 驼、 马 及 其 他 土 特 产 等 等 相 琥珀 、 翡翠 、 玛瑙 、 玳瑁 ……) 互供求的东西 , 其中不少是相互间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 国际 间贸易往来的主要商路 , 在中世纪的很长时期内都必须通过边疆 、“ 、 内地和边疆的成群结 民族地方 。 历史上的 “ 贡 ”“ 赐” 互市 ” 队的贸易往来 , 不但从没有中断 , 而且次数越来越多 、 越频繁和 ( , 边疆 各 族 的 统 治 者 或 头 人 , 都 把 “ 、 “ 如五代 ) 贡” “ 赐” 互

例如把首先出现在民族地方的植棉 、 纺纱技术 、 烤酒 、 医道和药材 、 优良品

、 木材 、 珠宝 ( 香 、 牛黄 、 红花 、 白药 、 人参 ……) 宝石 、 珍珠 、

经常 、 交换量越大 。 不论在中央朝廷如何衰弱或战争纷更的时代

种的牲畜以及菠菜 、 葡萄 、 苜蓿 、 胡 萝 卜 、 胡 茄 、 胡 琴 、 音 乐 、 舞 蹈 等 等 传 入 内 地 ; 把汉族地区的冶金术 、 金 属 工 具 和 器 具 的 制 造 、 育 蚕 、 缫 丝 和 丝 织 、 造 纸 术 、 印 刷 墨等传入少数民族地方和边疆 。 术 、 火药制造术 、 农作物种子和耕作技 术 经 验 、 医 道 以 及 其 他 科 技 知 识 和 书 籍 、 笔 、

2 7 9

、 贸易作为对中央 朝 廷 的 重 要 要 求 ; 中 央 朝 廷 的 统 治 者 也 常 市” “ 、“ 闭关 ” 绝市 ” 的反动政策去控制那些他们认为不驯顺的代理 人 、 即某些边疆民族的统治者或头人 , 使他在本族人民中和在当 地各部族部落中遭受到反对和孤立 ; 边疆各民族的统治者 , 通常 也都以得到中央朝廷的册封 、 诰命和印绶作为行使统治的合法根 据 。 这正是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的反映 , 是关涉各族广大人民的 实际生活的利益和要求的反映 , 各族人民利于生活在统一的祖国 内的要求的反映 。 这种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 , 只有在鸦片战争后 的1 0 9 年间 , 个别民族地方如新疆和西藏有着一些变化 ; 那也正 表现了英国帝国主义和沙俄帝国主义对新疆和西藏侵略的更加深 入和险毒 , 当地的

农奴主和买办更加无耻地出卖祖国 、 民族和人 1 0 9 年间是更加穷困了 。 民的利益 。 所 以 新 疆 和 西 藏 的 人 民 , 也 和 全 国 人 民 一 样 , 在 这 ( 五 ) 在各民族人民 长 期 间 的 共 同 斗 争 、 居 住 地 区 的 不 可 分 以这种不 可 分 割 的 经 济 联 系 作 为 所 谓 “ 抚 绥” 的 手 段, 并 常 以

割 、 经济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基础上 , 又形成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就 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个重大特点 。 从秦汉以来 , 其间虽 ( 、 北 魏、 北 其中的北燕 、 冉 魏 、 西 凉 都 是 以 汉 族 上 层 为 主 体 ) 周 、 北齐 、 南诏 、 大理 、 辽 、 金等在国内局部地区建立起独立性 的政权 。 但是一方面 , 它们都是包括不同民族的统治阶级或上层 人物的联合政权 , 而且都包含有汉族地主阶级在内 ; 一方面 , 它 们都不是把自己看作有固定疆域的独立国家 , 只是与国内其他政 权相争夺的敌对集团 , 始终都是不稳定的 。 因此 , 它们基本上都 ,自 是同于三国 、 五代十 国 的 分 立 的 性 质 。 至 所 谓 “ 回 纥 汗 国” 始就没有成为独立性的政权 。 据新旧 《 唐书 》 及其他有关文献记 载 , 可汗 ( 王 ) 及其 属 下 都 只 是 唐 朝 朝 廷 统 治 “ 西 域” 的 代 理 有着以 某 一 少 数 民 族 的 统 治 集 团 为 主 体 的 所 谓 “ 五 胡 十 六 国”

2 8 0

人 , 所以可汗 、 可敦 ( 王妃 ) 及其属下重要文武官吏 , 都是由唐 朝朝廷册封 、 任命和颁给印绶 。 因此 , 我国从秦汉以来的总的历 史过程 , 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在鸦片战争以前 , 则是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一面存 “ , 并有着一些 是历史上形成的 , 是由不同的部落和种族组成的 ” 在着斯大 林 所 论 述 的 居 鲁 士 帝 国 或 亚 力 山 大 帝 国 的 一 些 情 况 , ; 但 又 存 在 着 极 大 不 同 的 特 点, 智暂时间 的 、 某 种 程 度 的 “ 分”

①, 它不是 “ 偶 然 凑 合 起 来 的, 内 部 缺 乏 联 系 的 集 团 的 混 合 物”

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 形成了经济上 、 住区上以至政治上不 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 ( 六 ) 从鸦片战争 开 始 , 由 于 外 国 资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 我

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规定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 族 的 矛 盾 , 封 建 主 义 和 人 民 大 众 的 矛 盾 , 这 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② 这表明在国内各 ” 的矛盾 , 乃是各种矛盾 中 的 最 主 要 的 矛 盾 。

同命运 和 共 同 要 求 。 在 这 样 的 社 会 形 势 下 , 毛 泽 东 同 志 指 出 :

民族间不存在着近代殖民主义的支配和

被支配关系 , 历史给中国 各民族人民提出的任务 , 是共同需要从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及其 工具封建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 剥削下解放出来 。 要战胜 这样凶恶的强大的敌人 , 全国各民族人民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和在 党 的 周 围 团 结 起 来 , 共 同 进 行 艰 苦 、 顽 强 、 持 续 的 斗 争 , 胜利是很难想象的 , 胜利了 , 要想保卫住胜利的果实和把胜 利往前发展 , 也是不可能的 。 毛泽东同志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理 论 , 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我们党的方针和政策 , 是我国

《 斯大林全集 》 第 2 卷 , 第 2 9 1、2 9 2页。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6 2 5、6 2 6页。

① ②

2 8 1

各民族人民获得解放的唯一武器和道路 。 这都已为我国的革命的 实践所证明 , 历史还将继续给予证明 。 解放前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 , 是从全国范围内占支配地位的

东西和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来说的 。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 还由 于国内较落后的民族和较先进的民族间相互影响 、 相互推动 、 相 互联系和渗透的深度与宽度不同 , 形成了各兄弟民族间社会发展 进程也很不相同 ,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的地方的封锁性又扩大 了这种不平衡 。 因此 , 在解放前 , 连同较先进的汉族在内 , 谁也 没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占领导地位的时代 , 汉族和接近汉族发展 水平的一些兄弟民族都处在半封建的状态 , 有些兄弟民族进到了 封建制后期的状态 , 有些则为封建制前期的农奴制状态 , 有的还 停滞在奴隶制 状 态 下 , 还 有 一 些 兄 弟 民 族 则 还 停 滞 在 原 始 公 社 制 , 或由原始公社制到阶级制度的过渡状态下 , 还有不少少数民 族 , 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发展进程也很不相同 。 这又给中国共 产党提出了这样一个严重的课题和历史任务 : 在民族民主革命胜 利后 , 把发展进程不同的各兄弟民族都及时地转入到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 , 使落后赶上先进 , 共同建成社会主义 和将来共同进 入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的 高 级 阶 段 。 毛 泽 东 同 志 和 我 们 党 , 沿着列宁所指明的道路 , 在理论上 、 政策上 、 实践上胜利地 解决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 如果不是按照党和毛泽东同志所指明的 先进帮助落后 、 内地带动边疆 , 让那些停留在各种社会状态下的 兄弟民族 , 沿着各自的历史道路前进 , 那么 , 业已实现的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是不能想象的 , 民主改革也是不能想象的 。 道路 , 各民族在统一 的 祖 国 大 家 庭 内 团 结 、 友 爱 、 互 助 、 合 作 ,

2 8 2

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对民族 政策的规定作用

切国家都是一致的 , 都是为着无产阶级事业 、 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 义事业 ,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 , 达到民族消亡和全世界各 民族都融合为一体 。 而为要实现这种方针与要求的具体方针政策 和方式方法 , 必须适应个别国家民族的历史特点和革命特点 , 即 列宁教导说 : 在共同性或一般规律的 基 础 上 适 应 于 各 自 的 特 殊 性 而 有 所 不 同 。 要达到使一切民族完全平等 、 密切亲近和进而融合的共 …… 无论如何不能建立在使斗争策略规律千篇一律 、 死

① 板划定 、 彼此雷同的基础上 。

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总的战略方针和要求 , 在一

同目的 , 显然要走各不相同的具体道路 ……。

……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 结 合 并 通 教导我们 , “

② ” 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

毛泽东同志又反复地深入地阐发了列宁的这个伟大思想 , 并

及当前时代的形势 , 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多民族的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民族地方的组织形式 , 只能是单一的国家制度 和区域自治 , 这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 两者间又是互为因果 、 互 相适应的 。 在我国的情况下 , 按照民族和民族居住的地域去划分是不能

《 列宁全集 》 第 2 2 卷 , 人民出版社 1 9 5 9 年版 , 第 3 4 0页;第3 1卷,第7 3页。 《 毛泽东选集 》 第 2 卷 , 第 5 2 2页。

适应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 革命特点和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

① ②

2 8 3

设想的 。 因此 , 正如斯大林所说 :“ 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 ,“ ” 他并指 区域自治” 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 出: 区域自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实行的时候所遇到的不是没有 地域的空中楼阁 , 而 是 居 住 于 一 定 地 域 上 的 一 定 居 民 。 其 次 , 区域自治不是把人们按民族划分的 , 不是巩固民族壁垒 的 , 相反地 , 是打破这种壁垒 , 把居民统一起来 , 以便为实 现另一种划分即按阶级划分开辟道路的 。 最后 , 它使大家不 必等待总的中央机关的决议而能最适当地利用本地区的天然

① 富源并发展生产力 ,……。

国的具体情况 , 把 区 域 自 治 确 定 为 我 国 解 决 民 族 问 题 的 基 本 政 策 , 是适应于单一的国家制度 , 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 。 在我国的情况下 , 单一的国家制度 、 即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这在列宁也反复论证过的 。 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以之结合我

是我国历史和我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 规定的 , 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 。 这种统一的多 民族的大国最有利于无产阶级事业和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 它 既能极大地发挥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 来保卫我们共同的 胜利果实和建设社会主

义 , 又能在反对世界帝国主义和坚持两条 阵线的斗争中 , 为保卫和平 、 民主 , 为支援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 的革命斗争 , 能极大地发挥我国人民的力量和作用 。 毛泽东同志

曾多次阐明了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建立统一的国家的原则 , 加强和巩固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共同建立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原则 ;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词中 , 又详尽地阐明了我们这个

《 斯大林全集 》 第 2 卷 , 第 3 5 3页。

2 8 4

① 和其巨大作用 ; 在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 共同的政治基础” 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中又一次指出 : “ 国家的统一 , 人民的团结 ,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 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 ” 对于无产阶级说来 , 这类 “ 基本保证 。 大国家 ” 的好处 , 列宁曾 多次 指 出 过 , 例 如 在 《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民 族 自 决 权》中 说 …… 因为无论从经济发展或群众利益来看 , 大国家的好处是 道 :“ “ 因为大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意味着 : 每日劳动时间较少 , 每日 ‘ , 一定会尽一切力量来同先进的社会主义大民族建立 文化援助’ “ 无产阶级政党力求建立尽可能大的国家 , 因为这对劳动者是有利

② 的 ; 它力求各民族的接近以至进一步的融合 ……”

”在 《 不容置 疑 的 ……。 关 于 自 决 权 问 题 的 争 论 总 结 》 中 说 道: 工资较多 。 争取 摆 脱 资 产 阶 级 桎 梏 的 劳 动 群 众 , 为 了 取 得 这 种 ”在 《 同盟和融合 ……。 无产 阶 级 在 我 国 革 命 中 的 任 务 》 中 说 道 :

、“ 、“ 反映在庄严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的 “ 序言 ” 总纲 ” 民 的 “ 总纲 ” 和 “ 民族政策 ” 中 。 乌兰夫同志在 《 认真学习毛泽东 思想 , 广泛宣传毛泽东思想 》 一文中说道 :

毛泽东同志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原则 , 又集中地

族自治地方的权利机 关 ” 与 《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共 同 纲 领》

关于我国国内的民 族 问 题 , 毛 泽 东 同 志 有 一 个 一 贯 的 、

最基本的思想 ,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 联合与团结全国各 民族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 建立统一的祖国大家庭 , 在祖国大 家庭内 , 实行彻底的民族平等 , 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充分 调动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 ,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照我的理解能力看来 , 认为乌兰夫同志的体会是正确的 。

5 1页。

。 载1 人民日报 》 9 4 9年6月2 0日 《 《 , 、3 列宁全集 》 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 2 1 9 5 9 年 版, 第 1 4 0 3 3 页; 第 2 4 卷, 第

2 8 5

胜利以后 , 又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巨大成就 , 西藏也已基本上完成

了民主改革 , 国家的面貌 、 民 族地方的面貌改变了 , 各兄弟民族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民族或 社会主义范畴的民族 。 这充分表明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内民族问 题的科学的伟大胜利 , 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

四十年来 , 解放十一年来 , 全国各兄弟民族继民族民主革命

( 原载 《 学术月刊 》1 9 6 1 年第 6 期 ) 编者注 1 9 5 7 年 8 月 4 日 , 周总理在 青 岛 民 族 工 作 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提

1 9 6 1年1月2 9日

到 :“ 今天有吕振羽同志在场 , 他知道的比我清楚 。 我很希望我们的 历 史 家 ”“ 讲一讲中国的民族发展史 , 可以更加证明 我 们 民 族 的 交 插 时 代 很 多 。 像 ” 吕振羽同志这样的作家 , 我倒是希望他能多写一点 。 周总理的讲话给吕振羽同志 以 很 大 的 鼓 舞 , 他 更 加 注 意 对 我 国 民 族 历

、《 史的研究 , 连续写出了 《 从远古文化遗存 看 我 国 各 民 族 的 历 史 关 系 》 论 《 、 《 、 新疆和祖国的 历 史 关 系 》 等 文 , 先 后 发 表 在 《 人 民 日 报》 历 史 研 究》 《 民族团结 》 和 《 学术月刊 》 等报刊上 。 、《 、以及 我国历史上民族 关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关于历史上的民 族 融 合 问 题》


相关文章

  • 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 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内容和重要线索.各民族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几乎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民族族体的各方面,一部中国民族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各民 ...查看


  •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查看


  • 201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1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 ...查看


  • 民族理论教案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主要参考书目: 1.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 ...查看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提要 一.课程意义: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我国这一国情,在我国各所民族院校及民族自治地方内部分大专院校专门开设 ...查看


  • 浅析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对策
  • 浅析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对策 摘要: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包括已经消失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留给我们两大遗产: ...查看


  • 民族理论常识
  •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第一单元 民族 第一课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 ...查看


  • 八下历史基础知识小问答(11-16)
  • 八年级历史下册[历史基础知识小问答] (11-16课) [历史基础知识小问答]1.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2.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3.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它的 ...查看


  • 高中历史资料
  • [高中政治复习资料]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 一.国家 1.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 ...查看


热门内容